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克多曾经跟约翰说起过,柏林的犹太人如今大多只在有限的几个聚集区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都不再接纳他们,而他们也尽量避免在聚居区以外的公共场合活动。维克多来柏林快一个月了,甚至都没见到过几次犹太人。

    约翰在报告里“推测”,纳粹这么做是为了接下对犹太人实施更为残酷的“迫害”做准备。因为如果民众日常生活中与犹太人接触的越少,就越容易听信政府对犹太人的诋毁,对排忧政策的抗拒感就会越小。

    毕竟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如果一个惨遭迫害的犹太人是你熟悉的邻居后者同学,那谁都难免会有恻隐之心。但如果是一个跟你八竿子打不着的,从未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出现过的人,那大部分人都不会有太大反应。

    约翰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整理好这份“跑题”了的考察报告。他不知道白宫会如何看待这份报告,因为里面的内容和罗斯福之前想要了解的相去甚远。

    他甚至一度犹豫要不要发送这份报告,他不确定报告里展示出的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发还是不发,这还是约翰第一次在政治问题上独立做决策呢。

    犹豫了一天之后,在他们离开柏林前往哥本哈根的前一天晚上,约翰才最终做出了决定,让戴维斯把这份报告交给了大使馆的外交信使。

第六十五章 水陆联运的构想() 
丹麦是欧洲历史上最古老的王国之一,是连接欧洲大陆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桥梁。

    如今在位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虽然号称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940年去世的丹麦第一任君主高姆,但其主要血脉却是来自于原德意志帝国的格吕克斯堡公爵家族。

    这个全称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索恩德堡…格吕克斯堡公爵家族的人丁异常兴旺,经过几百年的复杂联姻,如今丹麦、挪威、希腊三个国家的王位都落到了他们手里。

    约翰记得,未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希腊王子菲利普亲王也是出自这个家族。也就是说以后英国王室也会带有格吕克斯堡公爵的血脉。

    不过,约翰此次来哥本哈根与如今的丹麦王室没有任何关系。他是来与日后影响力远超丹麦王室的另一个“王族”——马士基海运王国的当家人见面的。

    目前掌管马士基家族的是阿诺德·彼得·穆勒,1904年他和父亲彼得·马士基·穆勒一起创办了现在的斯温堡轮船公司。老爹彼得是董事长,儿子阿诺德是总经理。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运费的上涨,穆勒父子的海运生意发展的很快。

    如今的马士基集团是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名下实际上有三家航运公司。一家是约翰他们入股的斯温堡轮船公司,另外两家分别是由阿诺德创办的独资企业“1912轮船公司”,以及阿诺德与他的一个德国表兄汉斯在纽约共同创建的一家油轮公司,主要在远东和美国之间跑原油运输服务。

    前世,约翰在UPS的时候跟马士基海运打过一些交道。也许是因为老板祖上是北欧海盗出身,这家公司在业内一直以自大、死板、守信誉而著称。

    马士基的每名员工不论男女,入职后都得先上船锻炼半年,即使是家族的继承人也不例外。比如未来将集团推上海运事业巅峰的小马士基(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阿诺德·彼得·穆勒之子,1965年接掌公司),他在1932年进入家族公司时就花了半年的时间在海上用巴素擦铜水擦拭船上的铜质部件。

    马士基集团的总部位于哥本哈根的东北部,是一座六层小楼,往东不远就是宽阔的厄勒海峡。约翰由基金会派驻马士基公司的代表陪同着,乘电梯去了阿诺德位于六楼的办公室。在电梯里,这名代表告诉约翰,总部虽然安装了电梯,但因为大老板都每天都爬楼梯到自己的办公室,所以平时一般没人敢坐,大家都自觉爬楼。

    阿诺德是个低调、务实又顽固、强势的老派海运人。他14岁就开始随父亲的帆船出海,一步步从见习水手成长为拥有近30艘远洋货轮的大船东。所以刚见面时,他对约翰这种含着银汤勺长大的美国“二世祖”并不太待见。

    事实上,阿诺德与斯温堡轮船公司的其他股东关系都不太好。当年,他就是受不了这帮“外行”对公司指手画脚,才另起炉灶创办了“1912轮船公司”。随着近年来公司业绩的飞速增长,如今阿诺德已经完全树立了在集团内部的权威。像约翰他们这样的外部董事,早就成了只管拿分红的橡皮图章。

    约翰也从没想过自己这个“门外汉”能一见面就“折服”阿诺德这个老船长。事实上,他也没必要这么做。打一开始,约翰看中的就不是马士基公司的船队,而是因为它一家丹麦的航运公司。

    丹麦这个国家在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北大西洋航线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别看它的传统领土只有日德兰半岛和菲英、西兰等岛屿,但实际上格陵兰岛、冰岛和法罗群岛这些北大西洋上的战略要地目前还都是它的“领土”。

    历史上,丹麦被德国占领后,美国迅速出兵占领了格陵兰岛和冰岛,英国占领了法罗群岛,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这条对“自由世界”至关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

    而且,等德国占领丹麦后,马士基公司的产业就属于“敌产”了。为了防止这些资产落入德军之手,马士基集团的海外银行账户会被冻结,在美国的船队会被海岸警卫队接管。

    所以,约翰这次来就是单纯地想跟阿诺德和他的儿子小马士基见上一面,给对方留下个印象。等这对父子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自己找上门来的。到那时,是加强合作还是直接吞并马士基集团,主动权就都在约翰这边了。

    约翰这次登门拜访,打着的是来马士基集团考察学习,为联邦快递公司开展海陆联运业务做调研的旗号。他很谦虚的表示自己是这行的新手,希望能够从马士基公司学到一些海运业务的基础知识,并期待能与对方进行一些业务合作,比如开辟一条从纽约到休斯顿的海运航线。

    一直以来,联邦快递公司都对如何发展墨西哥湾地区的业务很头疼。一方面,随着1930年东德克萨斯油田的开发,墨西哥湾地区成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又一热土,运输业务需求量非常庞大。另一方面,这一新兴工业区的铁路网络很不完备,不少东部的货物需要先绕行中西部,才能通过南太平洋铁路运输到该地。

    约翰早就想开辟一条从纽约到休斯顿的海上运输通道了。如果这次能和马士基集团达成合作协议,既能解决这一运输瓶颈问题,又能加强双方的联系纽带,可谓一举多得了。

    阿诺德答应了约翰的考察请求,他很干脆地就把自己的儿子小马士基甩给了约翰,然后开始忙自己的事去了。

    接下来的几天,约翰都在小马士基的陪同下在公司总部和码头、船队进行实地考察。其实,约翰在这方面也是个老手了,他前世在上海运转中心的时候主要负责的就是海运业务。1938年的马士基,还只是个中等规模的船运公司,没有计算机,没有物联网、也没有集装箱,一切都还很原始。

    所以,约翰的主要考察目标实际上是小马士基本人。

    虽然现在他的绝大部分能力都在自己老爸的压制下没有发挥的余地。(阿诺德在公司对他的态度非常严厉,感觉更像是在对待一名学徒,而不是儿子。)但熟悉运输行业发展史的约翰,非常清楚这个年轻人的能力。

    历史上,在1940年,为了给公司保留尽可能多的船只,不满26岁的小马士基临危受命,被父亲派到美国整合公司的整个船队。

    之后,随着丹麦的沦陷,马士基集团的形势开始急转直下。他们的账户被冻结,船队被接管,甚至被禁止做一切与航运有关的业务。尽管小马士基在纽约创建了‘穆勒贸易公司’,但并没有多少可以用于交易的商品,也缺少足够的客户。

    在美国前七年里,小马士基甚至很少能与在哥本哈根的父亲联系上,一切都只能靠他自己。他加入了一家俱乐部,以此为平台认识了很多的生意人,其中也包括了丹麦驻美国大使亨瑞克·考夫曼。

    在考夫曼的帮助下,马士基拓宽了在美国的交际面,并最终在战后夺回了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船只的所有权。而且他还从美国政府方面争取到了相应的使用费和折旧费用,这笔资金对于巩固公司和战后重建极其重要。

    马士基一个人在美国打拼时的业绩不可谓不突出,但是等1947年34岁的他回到哥本哈根时,又再一次不得不在他父亲的指导和严格监督下工作了。

    一直到1965年老阿诺德退休后,小马士基公司才重新掌控了公司。并最终将公司的规模,从他接手时的88艘货船,发展到了1460艘,业务遍布142个国家,成为了世界首屈一指的航运公司。

    几天相处下来,哪怕不去考虑这个24岁小伙子未来的辉煌成就,约翰也能感觉到小马士基是个非常有想法的年轻人。他开始尝试着用自己关于开展国际水陆联运业务的构想来诱惑他,试图将他绑上联邦快递这艘大船。

    约翰拿出的杀手锏,就是标准集装箱运输理念。历史上,在60年代,阿诺德和小马士基这对父子曾经就是否开展这项业务产生过激烈的意见分歧,最终获胜的就是支持使用集装箱的小马士基。

第六十六章 改变世界的箱子() 
正如马镫的发明是改变了历史进程、重构了世界版图一样,看似不起眼的集装箱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促成了全球化市场的出现。

    一个冷冰冰的铝制或钢制大箱子,上面有很多的焊缝和铆钉,底部铺着木板,其中的一端有两扇巨大的门。标准的集装箱从外观上看就是一只放大了很多倍的马口铁罐头盒。

    这个发明看起来很low,远不如计算机、互联网来的高大上。但就是这种看似技术含量很低的发明使缩小了地球,并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

    前世,约翰曾经很仔细地阅读过《集装箱改变世界》这本书。他很清楚这个简单的创新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在集装箱出现之前,商品的运输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有很多东西跨越半个国家运输都不划算,更不用说跨越半个地球了。很多制造商为了靠近供应商和客户不得忍受着高地价、高人工费和高污染,把工厂扎堆建设在有数的几个大工业区内。

    而在集装箱出现之后,货运变得如此便宜,把某件生产于亚洲的商品运至纽约销售,也远比在纽约近郊生产该商品来得划算。那些远离主要人口中心的小城镇,也从此可以利用其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吸引那些不再需要靠近港口以实现廉价运输的工厂。

    像福特荣格工厂那样,摊子铺得很大、从头到尾有数千种制造产品的大工业中心,从此逐步让路给那些规模更小、更加专业化、在不断延伸的供应链上给彼此运送零件和半成品的工厂。中国也因此得以登上了世界工厂的舞台。

    那么,集装箱到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后世一般认为是在1956年,由美国卡车运输公司老板马尔科姆·麦克莱恩发明的。那一年,他将第一批58个集装箱货柜从新泽西州的纽华克港运到了休斯敦,开启了现代集装箱运输事业。

    但是来到这个世界后,约翰发现集装箱的历史远比他前世知道的要早得多。在100多年前的1801年,英国的安德森博士就提出了集装箱运输的设想。到了19世纪下半叶,为了应对卡车运输的威胁,很多国家的铁路公司都采用了集装箱系统。

    早在1920年,范德比尔特家族的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就开始普遍使用9英尺长的标准钢制集装箱。每节铁路货车里,可以装6只这样的集装箱,每只载重量为5吨。有了这些集装箱,铁路在沿途转运货物时,效率大为提高,成本则大幅降低。

    集装箱在铁路运输领域的使用早已是常态了,而且好处是尽人皆知。1933年,在法国巴黎就成立了“国际集装箱运输协会”(ICB),以协调集装箱运输的各方合作。

    但是在以海运为主的国际运输领域,集装箱的发展却一直很缓慢。由于缺少统一的集装箱标准和通用的码头设备与装卸流程,各国处理集装箱的方式甚至比散货运输更加麻烦。

    再加上铁路、公路、航海运输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很多集装箱到港后仍需将货物卸下,堆放到中转仓库,并将空箱运回。而在国际贸易中,海关既对货物征税,也对集装箱征税,空箱运回来源地也要花钱的。

    所以,约翰很清楚,想要实现标准尺寸集装箱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输,现阶段所有的堆场、码头、起吊、船舶、航线、公路、中转站、桥梁、隧道、卡车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造才行。

    而建立这么一整套物流运输体系,以联邦快递目前的实力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约翰原本的设想,是先在国内,实现铁路和公路的集装箱联运。

    即便如此,要实现这个“小目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可不是光定制一批大铁箱子就能解决的。事实上,这样工作早就已经开始了。

    在小汤姆刚加盟公司的时候,约翰就委托IBM公司对纽约中央铁路近几年数以万计的运输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没有计算机和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仅这项工作就用掉了半年的时间和上万张打孔卡。

    通过测算,约翰得出的结论是,20英尺长的集装箱将是效率最高的。太长的集装箱会导致闲置,而短于20英尺的集装箱,则会大大增加装卸次数。集装箱每节约一磅重量都值20美分,箱内容积每增加一立方英尺都值20美元。

    约翰本人其实很清楚后世通用的几种标准集装箱的尺寸,但他这么做并不是在费无用功。首先如今的运输条件和前世根本就是两回事,不能生搬硬套。其次,他也有意以此在公司内部推行“用数据说话”的管理理念。

    完成了数据分析后,约翰接下来的工作就更为复杂了。首先,他需要采购足够的能运输集装箱的卡车。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已经参加了联邦快递公司的招标,为他们设计一种可运输20英尺集装箱的平板卡车。

    虽然目前还没拿到设计方案,但约翰内心其实已经有了目标了,那就是二战中美军使用的GMC十轮大卡车。这款车的性能在未来的二战中是得到了充分验证的。车体够大,动力够足,虽然标准载重量为2。5吨,但即使运载两倍以上的重量,也照样能飞驰向前。只要稍微加长拖车长度就能满足约翰的要求。

    然后,约翰他们还需要重新开发新型的装卸设备。他们用几只20英尺钢制集装箱做了实验,目前货场使用的悬臂回转式起重机操作繁琐、效率低下,根本不适用。约翰又委托了西屋公司旗下的一家重型机械厂,设计一种可在铁轨上横向移动的电力起重机,他们给出的设计方案跟后世的龙门吊很像。

    最后,约翰他们还要对联邦快递公司的整个业务流程和运转、仓储中心的设施进行改进。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却是约翰最头疼的,因为改进后的业务流程将造成大量装卸工人的失业。

    一旦这种集装箱运输模式得到广泛地应用,那些薪水低、待遇差、靠在火车站卸车为生的劳工大军将会彻底失业。虽然这些人严格算来并不是联邦快递公司的员工,他们和公司只是临时雇佣关系,但联合运输工会也势必不会善罢甘休的。

    历史上,“现代集装箱运输之父”马尔科姆·麦克莱恩在刚开展这项业务时也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码头工会对这项改革进行了抵制,谈判持续了4个月,使他亏损了420万美元。

    当时,除了码头工会,海员工会也因工作强度骤增而非常不满。这些满世界跑的商船水手们原本可以利用装卸货物的时间,在异国的港口上岸玩好几天的。但使用了集装箱后,他们就只能在存放集装箱的偏僻堆场里逗留几个小时,一旦高速的起重机完成了那些金属箱子的装卸,他们的船就会立刻拔锚启航。

    见识过美国工人运动威力的约翰,一直很犹豫要不要等上几年,等美国参战后再推行集装箱联运。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一方面大量身强力壮的装卸工人会应征入伍,另一方面工会领袖也会与政府达成全力支持战时经济运转的谅解协议,暂停所有罢工和抗议活动。

    虽然,推进集装箱联运业务困难重重,但这并不妨碍约翰以此来忽悠小马士基。画饼这种事他不是第一次干了,当初小汤姆不就是这么被他弄上“贼船”的吗。

    约翰兴致勃勃地向小马士基描绘了他心目中全球海陆联运的宏伟蓝图。为了增强说服力,他给小马士基算了一笔账。

    “如果一家美国中部的,比如说芝加哥的制药企业,想把一卡车的药品运到欧洲的一个内陆城市,那么它们需要支出多少运输费用呢?”约翰掰着指头,细数了这家药企在这趟运输过程中需要打交道的各种服务提供商。

    “首先,他得雇一个芝加哥本地的卡车司机,让他用货车先把药送到火车站的货场;然后付钱让铁路公司把货运到纽约或者巴尔的摩;雇佣一个在该港口城市的本地卡车司机,负责把货从车站送到码头;在港口租一间仓库;找一家轮船公司让他们把货运到欧洲;在欧洲的港口租一间仓库;最后再找一家卡车运输公司把货送到客户那里。”

    “这还不算完。”约翰继续说道:“在这个过程中,他还需要一家保险公司,一家欧洲的报关服务机构,和一个全程监控这一复杂过程的运输代理人。”

    “你知道整个流程下来,他需要支出多少运输费用吗?”约翰停顿了一下,强调道:“不低于2400美元,几乎是产品总成本的四分之一,而且这里面有一半是使用港口的费用。”

    “你说的没错。”小马士基对约翰的口中的这种情况非常了解,“我们也算过,平均每批货物在出发和到达港口要停留15天左右,这期间的仓库租金、保险费、装卸费、码头使用费加起来几乎是单纯海上运输费用的两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