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汀生的话虽然打击了他的积极性,但也惊醒了约翰,什么才是他最需要的。身为范德比尔特家族的重要成员,他注定只能是军中的一个过客。再辉煌的军方履历对于他来说也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开拓眼界、积累人脉、培养大局观、提高领导能力、战略意识和心理素质才是他最应该做的。

    抛开了浮躁的功利思想,约翰重新审视了自己之前的计划。空降部队他还是会去,但目的已经不再是叱咤战场,夺取功勋,也不再是单纯的积累人脉,而是通过亲身参与一个新兵种、一致新部队的诞生和成长,提升自身的能力。

    回到克莱博军营后,约翰选择与布莱德利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约翰知道以布莱德利在华盛顿的关系网,自己这些天的表现很快就会传到对方的耳朵里。为了不让布莱德利被那些拐弯抹角不知道加工过多少道的消息误导,反倒不如直接挑破,以免将来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在那次的交谈中,约翰向布莱德利透露了82师有可能会被改编成空降师的消息。对此,布莱德利有些意外,但并不感到吃惊。他甚至还很认真的与约翰讨论了82师改编成空降师的可能性。

    约翰能够感觉得出来,布莱德利对将82师改编成空降师并不太排斥,甚至对这种新作战手段还有一些兴趣。虽然布莱德利对空降作战了解不多,但是有一点他是和约翰达成了共识的。

    那就是只有最精锐的步兵部队才能胜任空降作战任务,82师要想成为空降师就必须证明自己是美国步兵师中最强的。不管陆军参谋部的长官们最后如何选择,82师现在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努力将训练工作做到最好,在下半年训练部的最终考核中拿出有说服力的成绩。

    那次谈话后,约翰就抛开了各种杂念,一门心思投入到了82师的训练工作之中。就连陈纳德再次回国,他也没有抽空去见一见“老朋友”。

    此次陈纳德回国,是与中国政府外交代表团一起来美参与租借法案计划磋商的。中方代表团团长是外交部长宋紫文。不过这个国舅爷的主要工作是游说那些国会要人和大财团、大银行家们。据有幸进入美方谈判小组的克劳福德说,代表中国参与具体谈判的一直是一个胖胖的叫伍大卫的副团长。

    宋紫文倒是曾想通过陈纳德与约翰再次搭上线,毕竟双方之前已经有过几次“愉快”的合作。志愿援华航空队和约翰在云南昆明投资的那几家华侨运输公司发展得也一直很不错。

    但是这次,约翰以部队训练任务繁忙为由,推掉了陈纳德的邀请。只是给克劳福德打了个电话,让他代为关照一下。克劳福德也因此在第三天谈判结束的时候,收到了中方以“交通费”名义塞过来的一个3000美元的红包,发了一笔小财。

    约翰之所以选择对宋紫文伸过来的橄榄枝进行了冷处理,并不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对中国的“同情心”。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中条山战役,国军大溃败,3。5万中国军人被俘,4。2万讲师抛尸荒野的消息,仍然让他深感痛心。

    但是现在,约翰已经不是几年前刚刚穿越过来的那个他了。他心理非常清楚,能救中国的只能是中国人自己。一个美国佬的“援助”,并不能对大局造成多大的影响。况且,根据来自前世的记忆,这次中国代表团的收获也还是不错的。就算他不出面,宋紫文等人也不会空手而归。

    因为从去年日本人有意染指英法东南亚殖民地开始,美国人就已经对与德国越走越近的日本提高了警惕。虽然罗斯福最后没有答应英国政府出兵协防新加坡的提议,但白宫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日本对太平洋的野心,开始采取各种手段限制日本的扩张步伐。此次主动将中国纳入租借法案计划也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即便约翰没有出面,宋紫文他们也顺利地拿到了一笔900万美元的援助贷款和一批战略物资(主要是汽车和药品)。军方也对陈纳德的支援援华航空队开了口子,默许他招募一批“商业飞行员”去中国参战。同时,一批由一家私人公司代为采购的飞机和零部件也被获准装上了驶往香港的货轮。

    与其花时间去华盛顿参加各种无聊的酒会,与那些中国官员们推杯换盏,约翰倒不如老老实实留在亚历山大,好好操练部队来的实在。

    更何况,与租借法案的援华计划相比,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需要他操心。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是周末,白天训练工作结束后,他也依然留在办公室里忙碌到深夜的原因。

    要知道,亚历山大可是美国南部的河滨小城,在炎炎夏日,即便是深夜也依然闷热难挡。约翰身上的这件夏季常服一直就没干过,黏糊糊地贴在身上难受至极。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选择回家,而是一个人在办公室静静地等待一个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约翰抬起手表,现在已经是6月22日深夜了。算算时差,德国人应该已经动手了吧。

第一百零七章 最后一个夏天() 
闷热的夏夜,一丝风都没有,空气湿度高达70%,整个克莱博军营活像一个大桑拿房。约翰站在师部战备值班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503团的营区。这个时间点,士兵们早已熄灯上床了,只有岗哨和值班室里才透出点点灯光。

    突然间,约翰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部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小说,书名很意味深长,叫《最后一个夏天》。那本书是康斯坦丁…西蒙诺夫的长篇小说三部曲《生者与死者》中的最后一部,描述的是1944年苏联红军解放白俄罗斯时发生的故事。但是此刻,约翰觉得用“最后一个夏天”来形容1942年的这个夏天也颇为合适。

    对于约翰以及那些熟睡中的82师官兵们来说,1941年的夏天将是他们步入战场前的最后一个夏天。也许多年以后,这段最后的和平时光仅仅会因为没完没了的高温和高强度训练而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格外漫长难熬的印象。

    但是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苏联,1941年的夏天将会是无数人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夏天。前世,就在此刻,也就是6月22日凌晨3点15分,德国动用了151个师300多万部队、3350辆坦克、7184门火炮和2815架飞机,在芬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意大利军队的配合下,沿着从波罗的海到黑海长达1800英里(2880公里)的前线向苏联发动了进攻。

    一夜之间,伴随着隆隆的炮火、坦克发动机的轰鸣和斯图卡的尖叫,数以千万计的苏联军民就被拖入一个充斥着鲜血、泪水、死亡和悲鸣的地狱深渊。

    约翰再次算了算了时差(美国大约晚6个小时),再过1个多小时,华盛顿就差不多该收到消息了。今晚,陆军参谋部、白宫里将有很多人注定要因此彻夜不眠。也许明天一早,铺天盖地的报纸就会将这一重大新闻传播到全国各地,让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战争阴云变得更加压抑浓密。

    约翰深吸了一口气,转身回到办公桌前,端起了那杯只剩一半了的冷咖啡。今天晚上,他是主动顶替斯温准将,来战备值班室值班的,他要在这里等待德国入侵苏联的消息。

    约翰之所以宁可不睡觉,也要在第一时间拿到苏德战争爆发的消息,并不是因为他对苏联有多么关心。事实上,从个人感官角度来说,他对德国纳粹和苏联红色政权的厌恶程度并没有多少差别。如果在法兰西战役之前,德国和苏联就干起来了的话,约翰也会像大多数资本家们一样非常乐见其成的。

    只可惜希特勒和斯大林这两个肮脏卑劣的独裁者,居然在联手瓜分波兰后握手言和了,还签署了一个什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甚至在1941年,一度传出了苏联也想加入轴心国的消息。苏德两国外交官在柏林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磋商,甚至拿出了一个初步的方案。好在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是宁死不吃亏的主,双方提出的谈判条件相差太远,最后不了了之。

    当然了,约翰也不是因为太想看到德国和苏联打起来,才选择熬夜不睡觉的。

    没错,苏德战争一爆发,约翰的不少生意也会跟着水涨船高。随着苏联被列入租借法案援助范围,休斯公司的飞机、卡特彼勒的柴油发动机和拖拉机、甚至德拉科公司的轻武器以及凯泽造船厂的“自由轮”订单都会迎来新一轮的井喷。但是约翰早已过了因为多赚了几笔就激动得睡不着觉的阶段。

    他之所以选择熬夜等消息,是因为苏德战争的爆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在诺曼底登陆之前,欧洲东线战场都将是二战中最重要的战场,影响这整个战争,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走向。

    早在1939年,当约翰刚加入陆军时,为了确认这一世的战争走向是否会有变化,或者说为了确定他这只小蝴蝶是否会影响这个世界发展大趋势,他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用来校准战争发展走向的时间表。

    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时间标杆。如果这一世,德国人的入侵行动仍然按时进行了的话,这就表明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没有出现重大变化。他来自前世的很多记忆还可以继续利用。

    如果这一世,苏德战争没有按时爆发,那就说明历史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很可能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虽然前世的记忆不能说完全没用,但很多关于战争细节记忆都将变得不再可靠。如果他再生搬硬套的话,很可能会在战场上吃大亏。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桌上的战备值班电话始终没有响起。约翰越等越着急,有几次他差点就忍不住要直接给参谋部打电话问问怎么还没有消息了。

    “约翰,你现在没事吧。”当约翰第四十次抬起手腕看时间的时候,奥马尔推门走了进来。

    “没事,一切正常。”约翰先是起身,向布莱德利报告了值班的情况,然后又关心地问道:“奥马尔,这都快1点了,你怎么还没休息?”

    “刚看完你给我的那本备忘录,有些问题想跟你商量一下。”奥马尔揉了揉有些发红的眼睛,顺手又从咖啡壶里给自己倒了一杯咖啡。

    “有什么事明天再说也不晚啊。你这么搞会把身体搞坏的。”约翰关心地劝诫自己的老朋友。毕竟布莱德利已经年近50,不是小年轻了,熬夜对身体的损伤还是很大的。

    “没关系,天这么热,反正也睡不着。”布莱德利不以为意地将手中的咖啡一饮而尽:“我刚才看了你的那份备忘录,派那么多人去观摩8月份的演习合适吗?别的师都只去三、五个人,你一下子弄30多人过去,上面能同意吗?”

    “咱们这不是离得近嘛?而且我也没打算让他们都去观摩团。” 8月至9月,美国陆军将在路易斯安娜州举行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以考验部队的训练水平,检查新装备存在的缺陷,并在军官中发现潜在的人才。

    参演双方是克鲁格将军的第3集团军二和本…利尔将军的第2集团军。克鲁格率领24万兵力“入侵”路易斯安娜,而本…利尔的18万人负责“保卫”美国。

    虽然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演习,没有82师所在的第4集团军什么事。但第4集团军还是让每个师选派一批军官组成了一个观摩团,去演习现场考察学习。

    此前,布莱德利等人已经决定,这次观摩82师将由约翰带队参加。不过约翰在制定相关计划的时候,又有了新主意,于是就有了布莱德利手中的那份备忘录。

    约翰觉得,反正这次演习就在路易斯安娜,离82师驻地并不太远。近水楼台先得月,何不利用这次机会,让更多的军官体验一下现代战争呢。

    于是他就联系了在第3集团军任参谋长的艾森豪威尔,表示想派一批基层军官,到营连一级部队做观察员,近距体验演习。艾森豪威尔没有拒绝,不过作为交换,他提出要约翰在演习后带领一批82师后勤军官去第3集团军做一次经验交流,指导他们后勤改革试点工作。约翰也答应了。

    约翰正准备把自己与艾森豪威尔之间的“交易”告诉布莱德利,突然,桌上的战备值班电话响了起来。尖锐的铃声刺破了夏日的夜空,约翰一把抓起了电话:“哈喽,这里是82师战备值班室,我是范德比尔特上校。”

第一百零八章 不眠之夜() 
终于还是来了!约翰如释重负地放下了电话。刚才,他被告知,四个小时前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了进攻。苏联方面没能来得及采取任何有效的抵抗措施,上百万德军就已经突破了边界防线,进入了苏联境内。

    算算时间,德国人发动进攻的时间应该与前世无异,这让约翰送了一口气。谢天谢地,他这个穿越者“能力有限”,还不足以影响到千里之外的欧洲局势。那些来自前世的记忆和经验还能排的上用场。

    “约翰,什么事?”见到约翰神情有异,布莱德雷忍不住问了一句。

    “集团军战备值班室的电话,德国人刚刚入侵了俄国。”

    约翰的回答让布莱德利倒吸了一口冷气,他已经顾不上再纠缠什么演习观摩团人数问题了,急忙问道:“小规模偷袭还是大规模入侵?”

    “大规模,大得惊人!根据驻柏林武官从威廉街(德国外交部)获得的消息,德国人动用了至少150个师的兵力。希特勒自己在广播讲话中将之称为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我的上帝,俄国人那边什么反应?”布莱德利惊呼了一声,继续追问道。

    “他们被打蒙了,没有组织任何有效的抵抗。莫斯科迄今为止始终对此保持沉默,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没有组织抵抗?也没有宣战和动员?”布莱德利觉得有些难以置信,出了这么大的事,难道斯大林还在睡觉不成。

    “貌似是的。斯大林可能被吓坏了。”约翰有些幸灾乐祸地说道。历史上,关于苏联遭遇入侵的头一周,克里姆林宫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一直有各种传言。

    甚至有人猜测斯大林在最初的一周,因为德国人的袭击和苏联红军的惨败而精神崩溃,到了无法正常理事的地步。约翰虽然并不相信号称拥有钢铁意志的约瑟夫大叔(罗斯福对斯大林的昵称)神经会这么脆弱。但历史上,确实一直到6月27日,斯大林才首次露面,自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开始指挥苏联红军反击。

    “华盛顿那边有什么指示?”布莱德利可不是菜鸟,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集团军司令部连夜打电话来,显然不会仅仅是通知他们德国入侵了苏联这么简单。

    否则,明天早上他们自己看报纸就行了。这么大的事,根本瞒不住那些无孔不入的媒体记者。明天一早,新闻报道肯定会铺天盖地的。上面这么做,显然是华盛顿已经就此有了态度,有指示要下发各部队。

    “总统已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通过了电话,恐怕我们这次得站在俄国人这边了。”约翰说道:“上面让我们提高警戒等级,注意保持部队稳定,尽快淡化官兵的反苏情绪。”

    “打电话,让马修、约瑟夫和各团主官、参谋主任们马上过来。”布莱德利点了点头,立刻下达了命令。

    虽然明眼人都知道,德国纳粹和苏联不是一路人,迟早要爆发冲突。但是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绝大部分美国人还都将苏联视为德国的帮凶之一,是自由世界的敌人。

    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希特勒和斯大林就一直扮演着一对“好基友”的角色。两国签署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表面上这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条约,实际上却是一个“分赃协议”。两个意识形态完全相反的国家,因为利益走到了一起。双方不仅联手瓜分了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也分别被划入了双方各自的势力范围。

    此外,德国和苏联之间还开展了大量的外交和贸易活动。苏联提供石油和工业原料给德国,而德国则提供高科技给苏联。双方合作的有声有色,当去年12月,德国正式向苏联提出了加入轴心国的邀请时,美英等国甚至都已经做好了在欧洲面对德意苏三国轴心的准备。

    所以,即便大家谁都不会相信纳粹德国所谓德军此举是为了回击苏联不久“侵犯边界”行动的说法,但是斯大林的长久以来的坏名声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德国人的入侵取得了某些正当性。

    至少在目前,绝大部分美国人都会将德国与苏联之间的冲突视作强盗与强盗间的战争,并不会对苏联报以同情。后世,甚至有很多人都一直认为苏联和德国双方在战前都有着与对方开战计划,只不过这次德国抢先了一步罢了。

    尤其是到了冷战结束后,这一论调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许多解密后的前苏联档案都显示,红军早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就进行了一系列扩军和备战工作,目标很可能是要在希特勒与欧洲各国都精疲力竭之后,一举“解放欧洲”。

    这其中最著名的证据,就是一份由朱可夫提出的先发攻击计划蓝图。那份蓝图包含了秘密动员红军部队,以训练为借口在边界大量部属军队,以及在攻击开始之后切断德国与其盟国如罗马尼亚的连接,借此中断德国的石油供给等内容。而且这份蓝图还到了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时任作战部副部长)与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时任副总参谋长)的批准。

    现在,苏德之间骤然爆发战争,华盛顿要想顺应局势迅速调整对苏政策,难度可着实不小。那些政客们的对苏态度可以随时来个180度大转弯,但要想扭转美国普通民众的对苏印象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基层官兵,接受了这么多年的反苏宣传,一下子要让他们接受苏联从“邪恶的敌人”变成了自己盟友的事实,可并非易事。

    一不留神,很容易造成部队的思想混乱。而一支思想混乱,敌我不清的部队,是不可能团结一致,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的。

    随着睡眼惺忪的李奇微等人陆续赶到战备值班室,约翰和布莱德利等人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这个闷热的夏季夜晚,注定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了。

第一百零九章 当下最热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