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不巧,大宋皇帝赵祯成了倒霉蛋。
三个皇子接连夭折,偏生灾荒不断,于是在某些人口中就成了作恶多端,活该断子绝孙的坏人;以及为政不仁,被上天惩罚的混账皇帝。
皇帝犯错了!
不过,犯错也不可怕。
孔夫子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佛家亦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华夏自古提倡宽容,犯错之后立即认错改正,很容易获得谅解。
鼎鼎大名的汉武帝就曾下过罪己诏,但今上…时至今日,似乎毫无动静啊?
皇帝为政不仁,却毫无悔意。
这还了得?老天爷知道了,会降下更多天灾惩罚的。
这番话也不知从何说起,但迅速在营地里不胫而走,灾民们饱受折磨的脆弱心灵里充满了恐惧。
得益于分区管理,专人负责的制度,当两日内有五名官差先后报告,听到类似的言辞时,杨浩顿时面色凝重。
沈放虽然莽撞,但到底生在官宦之家,自小耳濡目染,知道这等流言蜚语的严重性。
没有任何犹豫,两人立即赶去黄河大堤,将此事告知尹洙。
闻讯的尹洙也立即神色凝重,大灾之后本就易生谣言,却不想这次的谣言竟如此诡异,瞬间就涉及到了皇家。
春日里皇三子夭折,朝中有人提出立宗子为储,惹得官家大为不悦,自此皇嗣问题就成了禁忌。
而今在自己管辖的救灾营地里,竟然传出此等大逆不道之言,这还了得?
更要紧的是,流言短时间内快速传播,显然是有人推波助澜,这是有人不安好心,伺机而动的征兆啊!
尹洙沉声道:“我这就回营地,严查造谣之人,稳定人心。”
“大堤这边…尹判官,你不管了?”沈放一眼看过去,黄河水位已经下降,加固堤坝的工程如火如荼,也正在关键时候。
“大堤加固有条不紊,有陕州佐官负责即可,倒是营地…”流言之事,让尹洙很是不安,着急返回处理。
不想却被杨浩阻拦:“尹判官,营地固然要紧,但小子窃以为…大堤不可掉与轻心。”
“为何?”尹洙眉头微皱,沉声追问。
“散播谣言,可能确实有人图谋不轨,但营地里是一群老弱妇孺…”杨浩轻声道:“靠这些人,能掀起什么风浪?”
尹洙微微迟疑,回头往看了一眼大堤上正在干活的众多青壮,顿时回过神来。
图谋不轨,青壮男子才是主力。所以大堤工地可能更为重要,自己险些本末倒置。
这边杨浩续道:“尹判官,流言事小,真正让人担心是图谶语言,乃至……鱼腹丹书,夜半狐鸣之事。”
秦末陈胜、吴广曾藏丹书于鱼腹之中,又半夜模仿狐狸喊出了“大楚兴,陈胜王”,这才有了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了亡秦序幕。
尹洙闻言,心中又是一震,图符谶语是叛乱生变常用的手段,也是历朝历代最忌讳之事。
“杨小哥,你是说…会出现图谶预言之物?”
“只是猜测而已。”
杨浩沉声道:“弥勒教于潼关、陕州活动,行为诡异,尹判官想必知道。所以小子揣测,兴许此事与他们也有关联,装神弄鬼是邪魔外道的惯常手段,不可不防啊!”
“杨小哥所言不无道理,可是会是什么?出现在何处呢?”
尹洙盯着黄河大堤瞧了片刻,回头看着杨浩问道:“会是在黄河大堤上?”
“图谶蛊惑和祥瑞一样,都得有让人信服的出处才行,比如前唐的洛河献碑,破土见太岁等。”
杨浩道:“思来想去,营地周遭并无类似机会,倒是这黄河边,土石塞流,掘土固堤,最容易做手脚。”
沈放讶然道:“杨三郎,你说的未免过于玄乎了吧?”
“也许是我多心了,但小心防备总没错。”杨浩心中苦笑,他不会说,不可一世的蒙元王朝覆亡,就是从黄河里挖出独眼石人开始的。
第十九章 祥瑞啊!()
言尽于此,余下就是尹洙的事情了。
杨浩与沈放匆匆回了沈家庄,一个回房休息,一个去向外公禀报情况。
“三哥,你今天回来的真早!”一进门,杨雪便快步迎了上来。
看到杨雪手中捏着蜜饯干果和鼓鼓的腮帮,杨浩问道:“今天又去见漂亮姐姐了?”
“嗯!”杨雪点点头,像个小馋猫一样笑道:“漂亮姐姐又给了我好多果子蜜饯。”
“那三哥交代你的事情呢?”
“都说了。”杨雪慢悠悠道:“不过好奇怪,漂亮姐姐也说,她向你道歉,你明白的。”
呃……
杨浩微微错愕,为那一耳光道歉吗?
“三哥,你们为何都要道歉呢?你们都明白,我怎么一点都不明白…”
“一点小误会。”杨浩打个哈哈,转而问道:“漂亮姐姐还说什么了?”
“没有了。”杨雪摇摇头,旋即又道:“不过…漂亮姐姐把那个瓶子,就是我们路上用来喝水的瓶子拿走了。”
“啊?”
杨浩顿时吃了一惊,那可是透明的塑料瓶,这个年代完全没有的东西。早知道该完全销毁的,而今落入沈媛之手,不会又闹出什么幺蛾子吧?
“漂亮姐姐也很好奇三哥的背囊,不过娘亲没让她碰…”
好家伙,沈家娘子这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节奏,非得将自个查个底朝天吗?
还有自家小妹杨雪,才发现她的吃货属性,些许干果蜜饯就被收买了。
不过也不能怪她,生长在乡村农户之家,自小能吃口饱饭就不错了,蜜饯干果实属奢侈品,贪嘴也正常。
往后到了东京,得给小丫头提高一下生活水平,穷养儿子富养女,在大宋应该也是适用的。
杨浩没有给杨雪任何的叮嘱,小孩子很容易被套话,说多了反而显得欲盖弥彰,心里有鬼,越发被沈小娘子怀疑。
睡觉!
累了一天,还是洗洗早点睡吧!
谁知半夜的时候,突然被急速的敲门声惊醒。
沈放站在门口,大声道:“杨三郎,真让你说中了。”
……
杨浩全然没想到,自己竟然一语成谶,而且应验的如此之快。
沈家庄的厅堂上,白发老者赫然在座,厅角的烛影下,衣裙微动,想来是沈小娘子也来了。
最要紧的是尹洙夤夜前来,神色匆匆道:“真被杨小哥说中了,今夜收工之后,本官派人隐藏在大堤暗处观察。
发现果然有人悄然前来,在一块土堆下挖掘捣鼓许久,待他们离开后,兵丁前去查看,从下面为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两行字。”
“什么字?”
“小月东边走,此物一出天下灾。”
杨浩顿时心中一震,小月东边走,分明就是个“趙”字,正是大宋皇家国姓。后半句的意思更直白,此物出现,天下将灾荒不断。
此情此景,与元末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异曲同工,颇为神似。
杨浩不由猜想,兴许弥勒教与元明清时的白莲教有什么关联吧,连造反的图谶口号也是一脉相承的。
“好生歹毒!”就连沈放也一眼看出了其中意味。
灾民们本就惶惶不安,如果再挖出这玩意,被认为是上天示警,定然人心浮动,到时候略加蛊惑,推波助澜,很容易发生动乱。
杨浩相信,要不是大宋江山整体还算稳定,没有到民不聊生,烽烟四起的地步,石碑上肯定会刻着“此物既出天下反”。
而今算是退而求其次,饶是如此,也会有不小的麻烦,足以动摇人心,甚至动摇江山根基。
“李公,兹事体大,此事下官不敢擅专。”尹洙欠身一礼,名为请示,但仍旧有分摊责任,拉挡箭牌的意味。
白发老者沉吟不语,抬头看了一眼杨浩,震惊、欣赏、怀疑、感激……顷刻间眼神中浮现过许久复杂神色。
“杨小哥,你既料想如此准确,想来也有应对之法吧?”
“对对,杨小哥可有对策?”尹洙也转身看向杨浩,颇有期待。
详解灾民安置章程时他便有所怀疑,那东西肯定不是沈放的手笔,多半出自李迪亲笔,才女沈小娘子或许也有参与。
但而今看来,兴许与眼前的杨浩有关联,是以尹洙的态度大为改观,再也不敢等闲视之。
“这个…”
杨浩迟疑道:“兹事体大,按理说不该小子置喙的,不过既然两位长者都问了,那小子窃以为……
既然他们费心费力地将东西埋进去,那就让他们明日挖出来好了,为朝廷献祥瑞,也是有功的。”
“祥瑞??”沈放一脸懵逼,以为自己听错了。
当此之时,厅角的烛影里一个清丽的声音道:“改一个字便是祥瑞。”
……
次日一早,灾民营地照旧开始排起了如厕长龙,然后排着队喝粥吃咸菜。
青壮男子们照例前往黄河大堤,挖土抬石,加固大堤。虽然劳累,但能有碗干饭吃,还能领到米粮,庄稼汉们毫无怨言。
想想前些天食不果腹,卖儿卖女的凄惨情形,而今能靠力气挣口饭吃,简直求之不得。
因此青壮男子们干得很起劲,工地上完全是一派如火如荼的景象。
几名壮汉挥汗如雨,正在掘土,这里要挖一条沟,里面添加石块加固,避免被大水轻易冲蚀。
土质明显有点松,但几人仍旧装作很吃力的样子,使劲挥动镐头。猛然间,一声响动,好似触到什么硬东西。
几人心领神会地对望一眼,加速挖掘,眼见一块石碑从泥土中露出轮廓时,几人顿时高声喊道:“这里有东西!”
围观是华夏民众自古以来的传统,周遭的民工听到呼喊,好奇不已,纷纷撂下手中的工具围了过来。
已经有人跳入土坑之中,刨出那块石碑,然后小心翼翼地清理上面的泥土。
“好像是块石碑。”
“上面还有字。”
“写的什么啊?”
“看不清楚…”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之时,有人很贴心地提来一桶水,泼向石碑。
泥土冲散,栩栩如生的云纹首先显现,继而出现了两行镌刻的字迹——小月东边走,此处一出天下……安!
最先动手挖掘的几个民工本来一脸喜色,但看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顿时如遭雷击,呆立原地,愕然无语。
明明是…怎么会……
巨大的问号在他们脑海中浮起,继而似乎想到了什么,后背顿时开始汗如雨下。
想到挪动步子时,身后有人围了上来,并大声道:“小月东边走,可不就是“赵”字嘛,此处一出天下安,是说石碑出现,天下平安…”
“赵乃国姓,那么此碑便是……祥瑞,祥瑞啊!”惊喜的呼喊顿时响彻黄河大堤。
第二十章 宰相与破石板()
祥瑞便是吉兆,天有彩云,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都属于祥瑞的范畴。
唐朝甚至还有专门规定,由礼部员外郎专门掌管图书、祥瑞之事,而且对各种祥瑞类型,甚至是等级,都有详细划分。
在讲究天人感应的古代,诸多自然现象被认为是天意的表达,对封建王朝,皇家帝王意义重大。
后妃们梦日而孕,皇帝们出生时室有红光,香气四溢,甚至神光照室,龙游屋外,凡帝王降生必有异象,乃二十四史最普遍的祥瑞记载。
祥瑞之兆出现在太平盛世,便是四海承平,天下大治的佐证,为帝王的丰功伟业锦上添花。
某些时候,祥瑞亦是改朝换代的合法凭证,王朝更迭,新君上位总要有个天命呈现的迹象才行。
比如武王伐纣时,有“凤鸣岐山”的瑞兆;曹丕篡汉之时,有麒麟降生、凤凰来仪和黄龙现世等祥瑞。
一代女皇武则天登基前,亦有洛河献碑之说,这也是华夏历史上祥瑞最泛滥的年代。
武则天以女子之身登基为帝,阻力相当大,但当渔夫从洛河里捞上来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石碑时,就成了天命所归的凭证,登基为帝理所应当。
开了这个头,朝野民间跟风者无数,有个叫朱前疑的人上书说:“梦见陛下统治天下八百年。”武则天闻讯十分高兴,立即任命其为“拾遗”,堪称是以梦升迁第一人。
监狱里有个犯人立即被问斩,于是在墙边制造了一个巨人足迹,层层上报后惊动了武则天,并遣内侍询问。
犯人称夜见巨人至,身长三丈,面色金黄,周身溢彩,口称:尔等蒙冤,勿忧,帝必敕令赦天下。
验证巨人足迹之后,武则天将其视为祥瑞,顺从神意,发布大赦令,赦免天下死囚,并将年号改为“大足”。
据说尔还有人在乌龟腹上漆书“皇帝万万年”字样,被识破之后,武则天亦以“初心善意”为名将其赦免。
貌似荒唐,但女皇确实这样做了,她是年老糊涂吗?
说白了,祥瑞其实是一种政治需要。
皇帝需要以此彰显天命所归,臣子借献瑞投机谋利,以至出现“两汉多凤凰,光武信谶书”的奇葩景象。
大宋也有过一段祥瑞泛滥的时期,就是前朝真宗皇帝在位之时,因其父赵光义皇位来路不正,自己能力威望也一般。
出于稳定地位的需要,真宗皇帝授意制造了不少祥瑞,献“嘉禾”,有人称“龙见于云中”,陕州官府竟将“黄河清”作为祥瑞上报,真宗皇帝则借着这些由头,闹腾着泰山封禅。
杨浩低头看了一眼滚滚黄水,忍不住腹诽吐槽,官府献瑞真是毫无节操啊!
不过有什么可说的呢?而今自己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小月东边走,此物一出天下安”,毫无节操,直白至极的奉承,也相当粗糙。一块来不及精雕细刻的石碑,生生被说成了祥瑞。
这是自己的主意,想想杨浩有些脸红。
不过,还是很有必要。
尽管大宋这些年“拨乱反正”,已经鲜少提及祥瑞,但杨浩相信,献瑞的奏疏到了东京,圣明天子赵祯,以及两府正直的宰辅们会欣然接受。
一块祥瑞石碑,安定万千灾民惶惶之心,彻底击败弥勒教图谶惑民的不良用心,绝对物超所值。
那些掘土挖碑,满脸愕然的工匠已经被控制,官府借口他们发现祥瑞,乃是有功之人,要前往东京献瑞受赏。
其他青壮工匠羡慕不已,纷纷叹息这等好事怎么没让自己遇上?全然没有注意到,那几人湿透的后背,以及下意识颤抖的大腿。
尹洙长松了一口气,一个劫难算是过去了。
有此祥瑞,弥勒教就很难再捣鬼了,祥瑞现世,若再生出现什么图符谶语,完全就是笑话。
手段无甚差别,但先来后到很重要。
祥瑞现世,白发老者也身着官府来到现场,信誓旦旦一番称赞,命人即可将石碑运往东京,向官家献瑞。
随后赶去灾民营地,声称代表皇帝来慰问灾民。
直到此时,杨浩才彻底搞清楚白发老者的身份。
京西路宣抚使李迪,两朝老臣,两度官拜宰相,真宗朝便是太子太傅,为当时的太子,而今的官家赵祯讲学授课。
祥瑞现世的氛围下,宰相、帝师这两重德高望重的身份,以及白发苍苍的年龄,和蔼可亲的态度很有“治愈功效”。
李迪只是在营地转了一圈,如沐春风地几句笑语慰问,并允诺朝廷会妥善安置,灾民们顿时安心不少。
好消息接二连三,些许不着根基的流言蜚语顿时烟消云散。
毕竟朝廷官府施粥发粮,安营扎寨,赈灾救助是不争的事实,何况年过七十的宰相亲自前来慰问,足以说明问题。
待秩序井然之后,沈放与杨浩陪着李迪回了沈家庄,救灾安民之事彻底交给尹洙。到了这个地步,他要是再办不好,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沈放喜滋滋道:“外公啊,阿姐说的没错,您亲自出马,效果非比寻常……早知如此,该让您早些来慰问的。”
李迪叹道:“你呀,想的忒简单……你以为没有那个祥瑞,老夫跑一趟能有这么好的效果?”
“不是吧?外公曾是宰相,难道宰相的身份还比不上一块破石板?”
沈放感慨之际,难免有些口不择言,话音落地这才反应过来,讪笑道:“啊,外公勿怪,孙儿失言了。”
“知道就好,平素好好跟你姐姐学学,还有这位杨小哥…”李迪目光悠悠,若有所思地看向杨浩。
沈放笑道:“是啊,杨三郎,你不错,连我阿姐都夸你聪明了,这次多亏了你发现端倪,想出这祥瑞的主意…”
“哪里?沈公子谬赞了,这也是令姐的计策…”杨浩笑道:“最重要的是李公德高望重,出面安定人心。”
“此事要紧的是料敌于先,后发制人,否则老夫出面作用也有限。”
李迪看着杨浩,笑道:“其实放儿说的没错,有些时候,宰相之名是不如一块破石板管用。”
第二十一章 很聪明,很奇怪()
宰相岂能不如一块破石板?
杨浩心里清楚,李迪除了自谦之外,还有敬畏之故。
因为那不是一块普通的石板,自从刻上“小月东边走,此物一出天下安”这句话开始,这块石板便代表着上天,隐含着皇权。
宰相又岂能逾越于皇权和苍天之上?
老头子年纪虽大,但一点不糊涂,言辞格外谨慎。
此番倒也多亏有李迪在,没有他这份资历威望,单单一个尹洙很难掌控局面,安抚民心。
官家赵祯派他前来,甚有道理,虽然大部分时间待在沈家庄喝茶养神,但只要出面,那就是定海神针。
不过,一路上李迪深沉的目光不时看过来,“心里有鬼”的杨浩只觉压力山大。
等回到沈家庄,杨浩才发觉,不知何时后背竟冒出一身汗来。
看来自己还是不够淡定,不够自信啊!
李迪到底年纪大了,折腾了大半天,劳累在所难免,由沈放照应着前去休息。杨浩如蒙大赦,快速回到自家房中休息。
刚坐下灌了口清水,杨雪便喜滋滋地跑了进来,只消看一眼鼓鼓的口袋,就知道她又沦陷在沈媛的美食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