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操之所言,克明公莫非欲兴‘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是假,对付咱们这位陛下是真。”
老李一愣,低声道:“此话怎讲?”
“靠世族之力,同当今天子,可有一搏之力?”
“今昔不同往日,大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百姓安居乐业,治下略有结余,可谓‘天命’。内廷财帛满库,外朝吏员革新,诸业兴盛,交通便利,若五姓联手,有一搏。只此次清崔涉及民变,已现形也。天下世族虽巨,若是反唐,以卵击石。”
“所以,老大世族,到此为止。”
“操之话中有话?”
“如今河南多有言‘天命在汉’者,更有人言,凡天下之汉人,皆为一族也。是为天下大族。李兄,当如何?”
“这……同克明公有关?”
“你,汉人;我,汉人;杜如晦,汉人;虞世南,汉人;门外小吏,汉人;街边贩夫,汉人;皇帝陛下,汉人……”
听到这里,老李一个激灵,差点跳起来,低吼道,“杜如晦要谋反?!不……杜如晦这是要作甚?鼓吹‘天下一族’……”
当世能看懂的人不多,只怕李董自己都未必明白。但杜如晦亲手执掌过新生的产业,他一个儿子在渤海沉浮,登莱见闻如其所见;他另一个儿子在京城厮混,长安风华便在眼下。
杜天王不懂什么资本主义,也不懂生产几要素,人类几需求。但他为直隶近畿总统,却知道光靠一姓一家的世族,那是万万不可能在李皇帝的天子剑下逃出生天。
“谁家天下”和“洛阳新贵”,根本就是死对头。
单靠一家一姓一族来维持到手的开元通宝海上货船,百年之后,不外就是又一句别样的“君子五世而斩”,大约那时候,“富不过三代”就该诞生了。
所以,哪怕老张这个偷鸡摸狗的江南土鳖,这光景,也不得不佩服杜天王当真是谋算万里,老杜这是打算在山东,弄一个全社会性质的精神概念出来。
这个精神概念,其准则,必然是为如何保护这贞观朝“来之不易”的财富不被掠夺而存在的。
到那时,“天下一族”之人,会人人自豪,不拘是士大夫还是黔首。那末,谁要是伤害“天下一族”,谁便是敌人。
第七十章 变化()
♂
老张不太看好杜天王的未来,光靠“新贵”们的那点鼠胆,对上李董,不过是选择怎么死的更有尊严。
在这光景弄出一个连雏形都不算的权贵资本家们的“民族主义”,面对开了无敌的李董,和清河崔氏一样,都是“以卵击石”。
因为没有什么卵用,所以老张打算和杜天王先保持一下距离,看他什么时候死。
按照杜天王的节奏,加上洛阳传来的消息,大概杜天王的身体又不太好了。于是上回要死要死没死成,这回续了命,估计也是要临死之前别让自己的儿子们败家太快。
杜大哥当然好喽,可杜二郎那就是个坑,而且到底在长安埋了多少雷,其实杜天王自己也不太清楚。
毕竟,“房谋杜断”的子孙是人形自走炮外加人形垃圾,那是“钦定”,当初是不得不这么做。
谁叫当初没见着有什么大河工坊,有什么挖矿用上黑火药,抽水必须抽水机,一个奴隶一个钱,种地都需要“名实”需要“规律”需要“经验”。
生产力的发展,超越了武德年贵族子弟们的个人精神需求。假如现在温彦博还活着,大概也会写一本《贵族子弟的个人修养》,来好好地提醒一下纨绔们,时代变了。“自污”是没有出路的,“自污”只对过去的帝王有用,眼下的帝王……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啊。
贞观十三年,老董事长还顽强地活着,而且看上去只要没人给他下药,他还能继续活下去。然而李董自己,却病了一场,依然是高烧,老张听说的时候,觉得李董可能还有咽炎或者支气管炎什么的……
但是,李董又挺过来了。
“这尼玛不会真有天命吧?”
张德不无恶意地揣测着,这年头,一个感冒就去见太上老君,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像他这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提高自身免疫力的青年贵族,那是相当的稀罕。
不过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情就是,贞观十二年全年,李董依然无所出,别说皇子,两个女娃都不曾在后宫诞生。
啊,大约是真的丧失了生育能力。
“大郎,你新年要去长安么?”
安平披着狐裘,手中抱着一只熏香护手,云梦泽的冬天,湿冷的厉害。不是从小在大江两岸长大的北人,陡然来到荆襄大地过冬,都会一根根手指紫红肿胀,宛若萝卜。渗血的冻疮,能让人以为这是从阴沟中刨出来的尸体部位。
然而即便如此,南方终究还是能活人的。没有暖气的北方,一场大风,兴许就是数以万计的性命被夺走。哪怕有火炕、地暖、壁炉……可真正能烧一个冬天的人家,大约也不是穷苦黔首。
煤的开发,哪怕仅仅是作坊式手工业式的开发,也大大地缓解了蛮子们在冬天拼死一搏的亡命血气。
一如杜天王在山东闹腾甚么“天下一族”,也不过是稍稍地缓解了皇帝对五姓七望的痛下杀手。
李董还在疑惑,他本能地觉得这玩意儿有毒,但感性告诉他,杜克明是老搭档老伙计,不会是深坑;而理性又给了他一点点奇怪的爽点,比如杜克明的套路,仿佛能把五姓七望拉低到乡村小地主这个级别,到那时,甚么高门望族,于朝廷而言,一人之下,众生平等……
“大约是不去的。”
老张双手抄在袖子中,穿着一身对襟长衫,玉带收束,显得身材提拔高大。李芷儿站在一旁,越发显得娇小。
“去就去,不去就不去,怎么说大约?”
“看你家二哥的意思喽。”
张德说着,搂着安平在廊下走着,然后轻声问道,“芷娘,假如……我是说假如,假如有一日,我被卷入谋反谋大逆中,你当如何?”
李芷儿一愣,微微蹙眉:“张郎若如秦之商君,妾自虽君五马分尸便是。”
“嗯,好。”
老张点点头,“这太平日子,只怕是不长久了。”
贞观新政如火如荼,长孙无忌还带着小弟们在草拟《大唐律疏》,只是现行的《贞观律》,却有加了些许增补,大朝会上重臣们各显神通,这些增补的“法”,居然无一例外,都围绕着“钱税”二字在折腾。
李皇帝更是准备把收税衙门专门独立出书省,别说民部了,连宰辅都别想染指。
又是一场较量,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名门官僚却并非是潮流,反而温彦博一死,一个个低配版的“温彦博”跳了出来,他们中兴许有高门子弟,却多是次等家族出身,手下更是一窝又一窝新式计吏。
哪怕其实三坟五典一概不知,却擅使一套算盘的计吏,有其低配“温彦博”的上官照拂,出门在外,也敢自称“士人”,以“读书人”自居。
这些人,多是效仿华润系的同行们,甚至有的直接就是华润系培养出来的数学人才。
但一样米养百样人,唐朝人和一千多年后的信息社会人,在人性上并无差别,同样的复杂。
工科狗并不是尤里,没凶残的能力。
“阿郎。”安平罕见自家男人一副愁苦的模样,柔声道,“妾今生得遇阿郎,已知足矣。”
老张只是笑笑,轻拍了一下李芷儿的肩头,望见黑云稠密,忽地鹅毛飘洒,正是一场荆襄大雪。
沔州的新年充满着丰裕喜庆,城中居民的体态,显然要比别处结实或者富态。街面上的贩夫行脚商,武德年金贵的咸肉鱼干,如今不过是落脚货,只是獠人多有特产,便也是紧俏之物。
而同样在洗刷一新的东都洛阳,洛阳宫早已和当初康德来时大不相同,铸就的高台不说比拟龙首原上的宫室,却是一览洛阳小,还是绰绰有余的。
新南市又多了铺面,南郭工坊也多了工场,河畔更是多了一个新的临时职业,叫做“破冰夫”。
他们是专门凿冰的,不是为了取冰夏用,而是为了让流水继续带动水轮。
而在南郭工坊的一处市监衙署对面,有个茶肆不像茶肆,酒馆不像酒馆的地方,有个腰间佩剑的士子,正一手握着拳头,冲着那些里间喝茶的工场主外堂吃酒的苦力工大声说道:“杜总统说的对,天命在汉!蛮夷为何屡战屡败,为大唐侍妾?除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更因我大唐无分贵贱贫富,皆要灭虏!”
这士子周围,更有许多同他一般的年轻朋友,见他吼的声大,立即击掌喝彩。
他便拱手又正色道:“灭虏各有分工,正因人人各司其责各事其职,方有战必胜!士卒披坚执锐,乃是工匠勤勉敲打,不分昼夜,可谓有功!将士不愁粮秣,乃是农户日夜耕作,遂有产出,可谓有功!庙堂运筹是功,江湖忧愁亦是功!故如杜总统所言,灭虏平胡,乃是人人用力,人人有功。是谓天命在汉,人人为汉!”
第七十一章 沔风()
沔州的码头越发的繁闹,围绕着码头,形成了狭长却又规章的街铺。青瓦白墙,竟是有了后世才有的“徽派”法式。又因长史是江阴人,于是又多了许多追捧拍马的人物,盖了吴地的房子,那又多了隽永内敛,甚是别致。
街路修的齐整,除却明渠之外,多有宽大暗渠。这些暗渠,或有石板垒砌的,也有陶制的“汉朝”式样筒子,铺设倒也没用上水泥,反而烧制的青砖红砖,多了不少。这些汉时长安的规制,不仅是江北如此,南岸江夏城,李道宗也是小心经营,很是花了一笔大钱。
只这夏秋多雨时节,就是捡着了天大的便宜,往年少说一半日子都要内涝捉鱼,自全新规制之后,虽然碰上特大暴雨还是无奈,可终究大部分时候,不必出门逛街还要自备舟船。
得得得得……
四轮马车在港区随处可见,车厢顶上,坐着头戴草帽的车把式,皮肤黝黑却是相当结实。这些马车,如今朝廷重新颁布了制度,往日的“逾制”,如今也仅仅是在超过八匹马之后,才会有影响。
“王君子,这是甚么货色?怎地还盖了麻布?”
街边,摆着街摊,却控制在暗渠内侧的店铺老板冲着车把式招手笑问。
“淮南的白叠布,去年收的,新春到了货。正要送去临漳山。”
这车把式分明就是个行脚商的做派,也不知怎地,却让人叫他一声“君子”。也不知道是讥诮还是当了真,只是路过的青衫士子,或是仗剑骑马的人物,却也不曾遮拦一番,可见在这地头,这般“逾矩”的称呼,也不算甚么大事。
“王君子,能做棉布生意,今年怕是要盘下一条船哟。”
“哪里哪里,都是长史大人的照拂……”
王君子笑着拱手,却是学着獠人,称呼长史一声“大人”。不远处有个卖早茶汤的老妇,听到王君子的称呼,顿时“呸”了一声,嘴里嘟囔着甚么,远远地鄙夷看着王君子。
车水马龙,偶见有骡马憋不住拉了一泡屎,顿时有人吵嚷,穿着别样制服的港区衙役,便来贴了一张白签,自己盖了一章之后,又让骡马主人签字画押。那骡马主人掏了十个开元通宝之后,垂头丧气地接过衙役手中的扫把簸箕,将那一泡屎扫了干净。
待衙役们走了,这骡马主人才骂骂咧咧地跑去街边买了一个绑在骡马后面的屎兜子……
和港区大街垂直的一条街,能接上汉阳城的朱雀街,两边也有人家,房屋多是木制,不过却是和别处又不同的景象。道东多是纯粹的木棚子,道西却是多了竹楼。这其中的不同,却和住的人有干系。
两边都是汉胡杂居,东边倭人新罗人百济人耽罗人多一些,西边则是獠人南越林邑甚至六诏人多一些。
前往临漳山的车马,都会从这里路过,税官有五十人的武装税丁在这里驻扎。驻所的对面,则是汉阳县的白役,拿的是汉阳县的工钱,也不曾说要拼死卖命,只是维持一下这一带的治安。
开春运送新棉布、丝绸、蚕种等等物资的队伍不少,哪怕仅仅是个芙蓉城的落魄行脚商,在江阴兴许只是个“贫苦”之家,但因为有了门路,咬牙一折腾,落地鄂州就是个中人之家。
“吔!王君子,恁多棉布,你这是劫了哪家的棉船?”
“乡党关照,得了淮南的旧年货,今年新到,赶紧送去临漳山。”
“王君子,将来在成立置业,可要请我吃杯迁居酒啊!”
“好说,好说……”
寒暄声中,道东的一家茶肆,陡然一声弦音,便听一个女子,用着很是别扭的荆襄版洛下音,唱了一曲《青玉案》。
“王君子,也不急着一刻,不若过来吃茶,新来的倭女能舞关西鼓鼓,还能唱《青玉案》,连长安来的学子都说好。”
“可是‘东风夜放花千树’那个?”
“正是正是,这倭女唱的就是。”
“少待,我停当车马,这便来!”
关西鼓鼓,就是三弦。秦人修长城时就开始玩弄的乐器,虽然不入流,却胜在制作便利,倒是和胡琴们一起传播的极广。
此刻在茶肆里头,有个竹篾做的屏风,能透过些许身影。眼里好的,便能看见是个极为娇小的女子,正跪坐在篾席上弹拨着三弦。南方入春依然阴冷的厉害,正月一过,北方有煤炉用的人家,就要开始逐渐比南方人家好受。
茶肆中也烧了煤炉,只是烟气却有些大,虽然也是用了不差的煤饼煤球,却因为潮湿,闻着略有不适。
又不敢不通风,通风却又一丝丝阴冷风儿钻进来,让那些靠外坐的男人直跺脚,如何也不肯撤了手中温热的茶汤。
这首不知是长乐公主还是邹国公“所作”的诗余,最是受巴蜀荆襄的人们欢喜,多情的女子仿着苗女獠人,唱着“蓦然回首”,于篝火堆前,挨个做着“那人”。沔州的长史府,连“结婚”也越发地不同起来……
“倭女子的关西鼓鼓操的好。”
王君子从怀里摸了十个钱,丁玲当啷一声响,又一口气饮了最后一点热汤,这才把草帽往脑袋上一扣,脖颈上的布巾向上一提,遮住了口鼻,掀开半垂的草帘,出门去了。
“郎君好走……”
三弦骤停,倭女在屏风后依然用带着荆襄调调的洛下音,提高了声音,算是大声地送了一下王君子。
王君子笑了笑,将车马调拨,爬上去之后,坐在四轮马车的车厢顶上,啪的一声抽动了鞭子,布巾下嘴巴一张,盖住了那倭女的声音:“墩儿——”
得得得得……
载着棉布的四轮马车,径直朝着朱雀街去了,不远处,汉阳城的城墙,郝然可见。
越是迫近城门,越是能瞧见两边的田亩,多是垄沟此起彼伏,新修的灌溉渠约莫二尺深,多有柳树插着作为间隔,向来是前两年插的,如今成了低矮的小小柳树丛,成了不知谁家的田亩分界。
再往远处看去,就见那些田越发的宽敞连绵,只是在高低处,有个硕大的粮仓,还有牛羊在栏,不时地发出牲口的叫声。黄灰的草垛似那塔楼,一个隔着一个,下方还有手持短矛的“民团”,虽然不如府兵那般锐利杀气,却也壮硕结实,再看肤色,大约也是农家子,亦或是在作坊里厮混棍打过的。
王君子最喜欢和这些“民团”的人做生意,虽然量小,但却不必费口舌,这些“民团”里的人,出手不算阔绰,却是“线划线”,从不赊账。最要紧的,偶有他州要“剿匪”,为了省钱,会从沔州借“民团”充数,一年下来,倒是有七八十亩地仿佛的进账。
“进城的不进?”
“进!进!太尉,这外头新盖的是客舍还是驿馆?”
王君子交了钱,指着城外的一所庞大屋舍,问道。
那门卒瞄了一眼,有些厌恶地说道:“甚么客舍驿馆,茅厕!分公母的茅厕,一气能进六十人!大唐第一茅厕!”
“吔?怎地茅厕也盖的这般大?”
王君子眨巴着眼睛,一脸的不可思议,不过他却知道,那地界,原先也是“夜香”集聚之所,本就有个粪坑的。如今汉阳县的驿卒,这一城的屎尿,也是要管上一铺,且也成了买卖,倒是比前年赚的还要多些。
“怕又是个营生,莫非是卖给农户的?”
小声地嘟囔着,王君子这般猜想着,然后赶着马车,前往市监登记货物。
第七十二章 水墨画()
嗤!嗤!嗤……
优雅恬静的富川竹海,湍流不息的富川在一千多年后,会让此地成为鱼米之乡。农林水产极具规模,不但轻松养活百万人口,还能大量粮食和牛羊肉对外出售。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大量水利设施的基础上。
在贞观十三年的现在,整个富川能让人看得上的,唯有永兴县。
其治所,恰好就在一千多年后的阳新地界。至于富水水库以西的通山县,此时还是个无人区。
可以这么说,没有富水水库,这块地界属于流放发配之地。虞世南虽然被封永兴郡公,就算没有朝廷规制的实封,把整个永兴县的税赋剃一遍,交给虞世南,他大约也是连眉眼都不会动弹一下。
没有富水水库,此地不说一无是处,但也离一无是处不远。
只是,因为煤矿的缘故,原本商旅罕至的富川,这两年逐渐沙船成队,纤夫成排。将这原本的青山绿水,彻底的打搅了个干净。
“出了出了!出水啦——”
伴随着一声大叫,白花花的水流从一根熟铁管流了出来。工人虽然大多不知其原理,却也会按照规章操持家什。那硕大的管子宛若象鼻,巨大的机器宛若象身,只是这形制,比那巨象还要大得多。
“郎君!郎君!喜事来矣,那‘象车’出水了,比‘铁唧筒’厉害多了,厉害多了!郎君,快去看看!”
吭哧!吭哧!吭哧……
这是一台已经算得上半合格的蒸汽机,它用无花果胶和丝绸作为密封,还安装了泄压阀,以及铜制玻璃罩的简陋压力计。和“矿工之友”不同的是,它终于能有效地持续地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