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田园大唐-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忠想着,准备找儿子问个清楚,抬腿向后面走去,找到儿子和儿媳妇的时候,两个人正在那里捡落叶,用落叶的柄相互较劲,看看谁能把对方的叶柄给勒断了。

“爹,您来了,前面不忙了?”张小宝看到父亲过来,笑着打了声招呼。

张忠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儿媳妇,也捡起个叶子,走到张小宝近前说道:“跟爹比一比。”

两个人一用力,张小宝那个一个连战四场了,一下子被勒断,夸道:“爹,还是您厉害。”

“我厉害什么?我厉害猜不出你让家中不停地往外送钱,你怎么打算的。给爹说说。”张忠扔掉手中的叶子,问道。

“爹,怎么能是送钱?不是买回来东西了么?路不修,买东西就耽误事情,那些东西,等您去上任的时候,咱们就都带着,运到别处去卖,一路卖一路走,有同样东西的地方咱们就收,没有的就往外卖。

等到了地方,咱们至少能赚回来一倍的钱,给别人修路租地,也不过是两万多惯,还有买各种材料的钱,五千贯,咱把货物卖出去就是七万贯,不是赚一万贯么?再加上冬天的青菜,哪怕少赚点,也得有个几千贯。

别处可以学着种,但没有咱们有经验,一定还在摸索当中,咱们的菜就卖到京城了,京城不可能像咱们这样种吧?那里的人多,很多人不是靠种地为生,也没有地。

我估计啊,今年一冬天,咱们的菜可以赚上一万贯,这就是商业的规律了,用一文钱赚一文钱难,用一贯赚一贯也难,用一百贯赚一百贯,那太轻松了,我可以赚到十倍、二十倍,但用一万贯去赚一万贯,那是不可能的,用一万贯赚到三四千贯,要比一百贯赚起来容易。”

张小宝对着父亲耐心地解释起来。

张忠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这么说,以后还要继续花钱买?”

“买呀,在您走之前,咱们最好是能花出去十万贯,咱们那稻子是可以做种子的,周围的县和华原县的人有钱了,自然会买咱们的种子,不能像去年卖那么归,一斤种子卖个二十文钱,那会是多少钱?”

张小宝继续算着,张忠略微一算自己家的地,若是真能卖出这个价钱,三个庄子,近两万亩地,后两个的庄子产量没有原来的庄子多,可也不算少,上田下田,平均一算,产量平均应该是亩产三石。

两万亩就是六万石,一石一百斤,那是两贯钱,六万石就是十二万贯钱?这么多?

张小宝一看父亲的表情就知道父亲想什么呢“爹,没有那么多,十二万贯怎么可能,下田和中田的不能当种子,后加的两个庄子,上田若是可以当种子的话,也只能是十文钱一斤,得跟买的人说好了。

连带着卖种子的钱和粮食,能有四万贯就不错了,您是不是算成两万多亩地了?哪有那么多,有山一部分,有丘陵一部分,那一个丘陵的山头从这头到另一头,走路是三里地,一下子就占去千多亩。”

张忠这下反应过来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等过两天那边的产量报过来的时候,就知道有多少了,是按上中下三种田来单独算的产量,毕竟只有上田当种子。

“那就按着我儿说的做,继续买,一边买一边就把种子卖给他们了,三水县和华原县要留够,明年三水县还是全中稻子,今年有人来说,三水县的粮食,亩产真的不往常多了两成,不少了,尤其是租别人地种的人,交了租子,这两成就是剩下的五成还多。”

“爹,那您就继续花钱,等着过年前把租税送到京城的时候,孩儿在找您。”张小宝对着父亲说道。

等着张忠离开了,两个人继续玩。

******

李珣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是又收了三百多斤的白叠子,不是白叠子少的原因,是收的时候,许多的棉团都已经被风吹走了,如果在张家收获的时候就到外面收,能收来十倍不止。

三百多斤,拣去了杂质,又脱了籽之后,还剩下二百九十来斤,张小宝留下了九十斤当加工费,给李珣减量地做了三十套被褥。

李珣骂着张小宝心黑,也不得不接受这个,毕竟又弹又纺的,也是要用不少人力,最主要的是那个能弄掉籽的玩意,没那个用手去一个个往外拿,累死人啊。

“小宝,你那个去籽的东西能不能告诉我怎么做?明年我也种。”李珣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他也知道这个东西多珍贵。

没想到张小宝答应的非常痛快“行啊,送你一个,你让人拆了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了,别人问你要的话,你告诉别人一下,问我要我就说帮你保密,让他们找你。”

“真的?你家就不想拿着个东西要更多的好处?”李珣不敢相信地问道。

“我家更想要命,你先不要把这个事情到处说,等我家明年在那边种上了之后,你这边也种上了,产了白叠子卖出钱,这样才会有人找你,多赚一年的钱,我家就知足了。”

张小宝还是懂得什么东西可以自己家留着,什么东西必须送出去,莫说是现在了,就是那时,多少个首富因不听话被收拾?想找点罪还不容易?

李珣高兴地答应下来,带着一个扎花机回去让人研究,张小宝突然觉得有些兴致索然,又想到了过些日子的事情,突然高兴起来。

离着过年还有一个来月的时候,一些个地方开始向京城中送租税了,有的是明年才开始,华原县这边离着近,今年就送,还有旁边其他县的也同时起运了。

张忠本来是安排别人过去,张小宝却在这个时候找到了父亲。

“爹,有个事情得跟您说一下,这次您要亲自押着东西过去,最好是与周围县一起,和他们的县令、主薄谈一下,是这样的。”

张小宝说着话,把背在后面的手拿到前面,一罗的纸上写满了字。

******

今天来不及五更了。明天补。

边种田来边建房 第九十章 算计果然非一般

第九十章 算计果然非一般(第一更 补)

冬日雨,添衣多寒意。晚来薄冰披大地。小河仍曲曲,千帆万船聚,向京去。

张忠联系了其他几个县的县令,要一同把货物运到京城,几个县令权衡一二,纷纷答应下来。

一场冬雨之后,几个县的租税全部运到了华原县码头,早已经抽调出来的船队,靠在一面等待装运,当船只相继装满起程的时候,浩荡的队伍让所见之人纷纷侧目。

张忠亲自前往,并邀请其他县令也是如此,几个县令觉得这样的机会确实是不该错过,万一上面的官员给点什么好处,岂不是让别人占了,于是在张忠的盛情之下,坐进了张家的船舱当中。

一路上说些闲话,几日后,眼看就要到京城的时候,张忠在众人吃过饭时,对着众人说道:“诸位。我有一件事情想和诸位商量下。”

******

蒹葭书院从上次举行了比赛之后,人数增加了不少,四百多人共同在书院学习,老头变成了大忙人,除了自己亲自授课外,还管着一些个琐碎的事情。

这一日刚刚给生员们讲过一堂课,穿着崭新的棉马甲在书院中溜达,李珣就从华原县急匆匆赶了过来。

老头一见李珣,笑呵呵问道:“小候爷这是有发现了好玩的东西?”

“好玩,太好玩了,老尚书,张家给了我一个东西,让我装到他们的那艘轮船上面,我在小船上让人试着装好用了下,您来看看,我便是坐那小船来的,小船走的也是这条河,这条河是向着京城流,小船在这条河上走着,水流着,我坐着,看着水流一直……。”

李珣开始两句还好一些,说到后面的时候变得语无伦次,并拉着老头的袖子向河边走去。

老头觉得很纳闷,李珣什么时候变得这样不稳重了,被扯着走时,说道:“小候爷莫急。慢慢来,知道你是从这条河来的,莫急。”

“哪里是什么慢慢来,老尚书,您知道我从您外甥那码头到这边用了多长时间吗?”李珣压着自己激动的心情,可控制不住微微发抖的身体,对老头问道。

“多长时间,快的话小半天,慢的话多半天,难不成你走了整整一天?现在才是巳时,不到午时,你昨晚上出来的?现在方到?”老头估算着时间反问起来。

李珣使劲地摇了摇头,另一只手比画着“我是卯时四刻从那边码头向这边而来,现在是巳时一刻,您说我用了多长的时间?”

“什么?一个半时辰,你从那边就过来了?你飞的不成?怎么回事儿?快说。”老头不用仔细想,就说出了时间,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李珣,想知道他是不是骗人。

李珣点头“和飞差不多了,您到了河边就知道了,八个人同时用力蹬。船逆着水,嗖嗖地就过来了,船头不时地离开水面,压不住啊。”

“还有这等事情?还有这等事情?”老头这下也激动了起来,脚下速度加快,小跑跟着李珣向那边而去,这多亏了水云间平时的饮食调整,不然身子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

两个人跑到了河边,船就停在了小桥不远的地方,老头来到近前,仔细一看,只见这只船的后面与其他的船不同,挖出了一个大的槽子,槽子中塞进去一个一半露出水面一半留在水中的东西。

露出来的部分有六尺长,还有一些连接的杆子放到了船的前面八个地方,这八个地方各有一人坐在那里,双脚放在了蹬子上面。

这蹬子老头认识,是小宝和鹃鹃前几天送过来的一个三轮车差不多的东西,坐在上面,用脚一蹬,车子就可以行进,非常方便,还有一些个替换的零部件,说是做的不怎么好,容易坏掉,他还给刘知柔写了信,让刘知柔快点过来。

“老尚书,就是这玩意,小宝给我的。让我装到轮船上面,轮船还没有完全造好,由别的大船改的,这时把东西拿过去,可以调整位置,可这东西实在是太邪门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李珣一面扶着老头上船一面说,声音微微颤抖。

老头疑惑着坐下来,等待体验下速度,没有说什么。

“使劲蹬,让大人看看。”李珣吩咐一声,坐在老头旁边。

八个人伸出两只手扶住固定的把手,脚下就开始飞快地蹬起来,开始的几下比较吃力,船前后晃了晃了,随着八个人越蹬越快,船停下了晃动的动作,向前而去。

老头开始的时候没感觉到如何,只是觉得比较希奇,这和以前知道的轮船似乎不一样,轮船是两个轮子在旁边,这个放到了后面,看不到轮子。

可在过了几十息后。老头惊讶了起来,船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平时乘坐的所有船只,等着再过一小会儿,八个人站起来,扶着更高一点的扶手,身体左右摆动地蹬动的一刻,船头突然荡了起来。

风呼呼地从脸旁吹过,老头的手也扶在了两边的扶手上面,扭过头看看后面,只见船的后面翻腾着水花,还有一圈圈远去的波纹。

“李珣。怎么回事儿?为什么这么快?”老头使劲地喘息了几口气,朝李珣大声喊道。

“还能怎么回事儿,张家做出来的东西,至于为何能快,那我也不懂,可我知道,这玩意要是装在战船上,加上两边的两个轮子,就能够随时改变方向,无论是追击还是逃跑,都没有船能比得了。

老尚书啊,我怎么办?装还是不装?怪不得他们要大量的精钢,就是为了做这玩意,还送了不少的零件,说是容易坏,若是最多十六个人一起蹬动的话,估计用不上两个时辰,甚至更短,说是没有告诉轴承,摩擦、韧性什么的,我也听不懂啊。”

李珣不知该如何做了,这东西是利器,换成谁也不会允许张家自己用。

老头已经被吓住了,这是八个人的速度,那十六个人岂不是更快?用手在胸口上抚了两下,对李珣说道:

“不能现在就过去给装,等着,工部的尚书刘知柔马上就能过来,大概也就这两天,怪不得给我送了个三轮车,原来是一样的道理,莫说是两个时辰,哪怕就是用半个时辰坏掉,关键的时候也能决定战局。

在缠斗战的时候,有几艘这样的船,突然攻击对方的主船,别的船根本来不及救援。再加上千里眼,先一步发现敌人,做好布置,水战之时,谁还是对手?等两天,继续给张家找钢。

不行,不能光等着了,我得去见见那人,和他好生谈谈,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世上还有他不会的东西吗?哦,可能是两个人,得到的消息说,宋静功说是双剑合壁,厉害呀,竟然有如此人物。”

李珣见有老头支持,和张小宝也有了交代,点点头“老尚书,那咱们就先掉头回去如何?万一呆会坏了,还得慢慢修。”

“好,回吧。”老头想要会去以后喝点茶稳稳心神。

“停,转向。”李珣吩咐了一句。

八个人得到命令,停下了动作,拿起桨来一点点调转方向,这时李珣又说道:“老尚书,我这个船若是在宽阔的地方,还能轻易地转向,不用桨,有个舵,在水云间的湖上,来时我就划了一个大圈。”

“哦,那在江上与黄河上也能如此了,回头写封信给张家。”老头此时觉得浑身没有力气,刚才实在是太激动,太兴奋了。

船调了头,又向回而去,这时八个人蹬的就不是那么快了,路过刚才超过去的那些船,船上的人纷纷用惊恐的目光打量着李珣的这只船,没看到有人划,也没见有人撑,这只船就飞一般地从身边超了过去,有一艘这样的船,就算是川地的时令水果都敢向京城运。

等着船回到了水云间的时候,老头哆嗦着来到了岸上,呼出口气,回头看看船,评价道:“好东西,张家也太多享受了一些,做出来的东西都是想要先用在自己家中。”

“老尚书说的是,可这些东西岂能只用在他家?”李珣也发现了这点,比如那曲辕犁,张家有地才做出来先用的,比如白叠子,是为了给张家人冬天保暖。

正这个时候,老头家中下人赶了过来,对老头说道:“老爷,工部的刘尚书已经来了,正在水云间中等您。”

“哦?这么快就来了,跟我过去。”老头心中一喜,当先向水云间走去。

二楼的一个方面门口,老头的身影出现并看到刘知柔的时候,两个人同时说道:“出大事儿了。”

说完了两个人又是同时一愣,再次说道:“你知道了?”

“老尚书先说。”刘知柔开口说道。

老头呵呵一笑“还是刘尚书先说吧,我觉得我们说的不是一个事儿,我的事儿得到外面河边去说。”

“河边?那确实不是,我这是京中的事情,与河无关,老尚书,您一定想不到那个张忠干了什么?他联合着周围几个县的县令,把一些个县中的事情给列了出来之后,要求几个县并成一州。”

刘知柔攥着拳头说道。

边种田来边建房 第九十一章 张家打算在这里

第九十一章 张家打算在这里(第二更 正一)

“什么?你再说一遍?”老头觉得自己的耳朵一定是出毛病了。

“张忠联合了其他几个县的县令。要把几个县合成一个州,他拿出了一个关于几个县联合起来以后会有多少租税和百姓生活能够达到什么程度的折子,其他几县的县令俱都署上了名。

除了这个,还有一个军事沙盘,有一个全面的军事调整的折子,只要联合起来,在受到外来攻击的时候,能够怎样利用几县的地形来抵御,朝中已经在议着了。”

刘知柔一字一顿地说道,他现在也不敢相信这个事情,但张忠真的就做了,那折子当种还包括了他工部的事情,煤炭在那里,可以在旁边直接使用,用来冶炼,两条河流不缺水,还方便运输。

老头一天中连续受了两次冲击,觉得呼吸费劲,拿起桌子上的茶水,猛灌了进去,过了好一会儿。才坐下来,默默地看着窗户外面那迷人的湖光,一言不发。

刘知柔也坐下来,看看在那里收割苇子的船来回穿梭,不时的,有人会在苇子上面摘下来个东西放到嘴里吃。

两个人足足坐了一刻钟,李珣也在旁边站了一刻钟,他现在终于是明白了,为什么张家要花掉那么多的钱从周围的县买东西,为什么要把所有的路都给修通,为什么游戏店先在几个县中开。

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今年上交的租税,全是为了把几个县的那个经济给联系起来,全是为了让人更加熟悉几个县的地形,最后的结果就是让上面的人明白,几个县可以成为一个州了。

等着开春过后,几个县的百姓会有更多的收入,那些个租下来用于种蔬菜的地,会让这边变的非常繁华,至少商人会过来买卖,至少那个‘旅游’的人会增加,这样的地方归京城直接来管已经不合适,需要成个州。

可这对张忠有什么好处?他难道不想离开?那又何必把那种非常吓人的东西交给自己,让自己装到轮船上?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李珣想不出来,他年龄毕竟还太小了一些,但这里有两个尚书,他们经历的事情多,可以分析出来些事情。

刘知柔先开口了“老尚书。我现在有点害怕张家,害怕背后的人,好大的局,让人无法猜测还有什么手段等着。”

“怕,我也怕呀,船行的那么快,是否也是局中的一部分?当初三水县的县令程岭祥,在京城写信的时候就说了一些三水县当初的事情,张家为了把他给推上去,把三水县推上去,连推八手。

他那时就怕,张家还是个庄子,以一庄之力可推一县,那等张家有一县的时候岂不是要推一州一府?若是给张家一州一府,他们会不会推着一国来走?

现在如何?果然如此,给他个县,就能推动一州而成,我虽不知道折子上具体写的什么,可想来这个事情已经成了,那边的山与河,都是连着。还有各种的东西,是不是提到了湖?”

老头感慨地说着,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张家把局布成这样,似乎只要给张家一点点的机会,他们就能把这个机会无限地放大,在不知不觉,或者是明明看着的时候把大局给安排好。

你哪怕把眼睛盯在每一个地方,也猜不出来他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最后的目的又如何,哪怕是现在,谁敢说张家没有后手?谁能说张家的棋下到了终盘?

刘知柔这个时候因为脑袋里面不停地想着事情,动作和表情的变换就慢了下来,老头说完话,过了一会儿,他才说道:

“是,是提到了湖,在湖中可以训练水军,说是用上一种新的东西,能让船更快,京师再也不用担忧,有一水军足以,老尚书可知是什么东西?”

“知道,怎能不知,刚刚从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