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擎国-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的问题,台风来了!

    其实这是同一股风,如果有气象雷达进行追踪的话,就能在地图上画一条从吕宋东部海域形成,经台湾海峡北上直至日本九州的路线,只是在这个时代,就算是姜田也不可能知道这个台风从哪来要到哪里去,他现在只能顶着八级大风在惊涛骇浪中转道去朝鲜避风,这才只是外围的风浪,如果真的和台风正面撞上,就算是靖海号也只有接替沉没这一个结局。

    “后悔了吗?”船舱里传出阵阵的嘎嘎声,就好像坚固的军舰随时会散架一样。看这脸色发白的张环,姜田还是不忘了打击一下他的热情:“如果太难受,就在朝鲜下船回家吧。”

    这两天张环把能吐的东西都吐出去了,剧烈的颠簸让他从小娇生惯养却体质不错的太子感受到了什么叫晕船,其实姜田也好不到哪去,但他是这次出访的使节,就算把胆汁都吐出来也不能打道回府。

    “学生……学……不后悔!”张环虽然努力的想说点豪言壮语,可是强烈的眩晕让他只能咬着牙说这么一句话。

    姜田也不理会张环是不是逞强,因为他自己现在也只能躺在床上,强忍着呕吐的感觉。

    与他们正相反,刘宝铠站在甲板上看着风平浪静的海面有一种想大声呼喊的冲动,他终于得偿所愿的坐上了定海号,可能是真@主听到了他虔诚的祈祷,陈家的船在港口里被大风卷来的一棵大树穿了个窟窿,然后就这样坐沉在自己的锚位,于是色@狼同学眼珠一转,撺掇着陈灏一起拿着尚方宝剑上了定海号。李修远虽然也怀疑这小子是离家出走,可一来没有大陆的消息,二来行程又比较紧迫,所以也就没深究他的动机,就算将来国公对此不满,自己也可以用尚方宝剑的理由搪塞过去。

    抛开海上或惊心动魄或意气风发的航程不提,北京紫禁城里才是真的狂风呼啸巨浪滔天,皇后娘娘的怒火烧的整个后宫人人自危,就连张韬都以国事繁忙为由住在了御书房,可想而知其他人面对皇后的时候是多么的胆战心惊,张韬也不是故意躲着皇后,但是满朝文武一致认为他怕老婆,况且不少看好张环这个继承人的文官武将,也对皇帝让太子以身犯险去那蛮夷之地颇有微词。

    “诸位爱卿,朕这个裁汰老弱士卒充实九边的计划可还有异议?”

    现在的御书房中有文有武,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皇帝这是什么意思,军人屯垦戍边本是理所应当,可自打朱洪武搞卫所制之后,这军垦的味道就变了,不仅将领拥兵自重,卫所军的战斗力更是不如匪寇,本身就是卫所出身张韬怎么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弊端。

    一看众人都不说话,张韬也明白他们的顾虑,便接着说道:“这当然不是前朝的卫所制,就算充实九边这兵还是兵、民还是民,最多是在村子里训练一些青壮当民兵。”

    经他这么一说,这些人才算是明白了一点,可是顾虑依旧不少,之间国防部长梁范率先说到:“陛下有意裁汰老弱,只需分其土地便可,只是臣不知这民兵之义与那前朝的卫所制有何不同?”

    “民兵,顾名思义乃人民之兵,不只是在边境上的村子,全国上下无论城镇乡村都要搞起来。前朝之时正式因为村镇无力自保,这才让匪徒与那鞑子能肆意劫掠,且前朝文恬武嬉民不尚武,这才屡屡受人欺凌,若能全民习武无论是贼是寇皆不能动我百姓分毫!”

    众人又一次面面相觑,张韬的想法虽好,但是民间人人习武这刁@民@抗@法、不尊朝廷号令该如何?这是他们又开始想念起出差在外的姜田了,这位姜大人虽然也是改革派,但至少行事还没那么极端,其实也不怪他们不理解张韬的用意,姜田如果真的在这里也不会出言反对,民兵是武装部队的有效补充,又是基层组织可以调动的力量,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该股力量不能被地方势力攥在手里,兵权只能掌握在中央手中。

    也有聪明人马上就明白了张韬的真意并不在此,裁军是为了剪除旧军队的派系势力,也是为了给新军腾出编制,而民兵制度化则是为即将进行的北伐打好基础,于是这些聪明人也开始想念姜田了,似乎到目前为止,也就这位姜大人能打消皇帝北伐的念头,顺着这个角度去想,姜田出访最高兴的可能就是张韬了。

    张皇帝的想法其实就是复制后世的制度,只是在几百年后,由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老百姓的从军热情又很高,部队没缺过兵员,预想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没发生,所以民兵及预备役制度一直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以至于很多人都忘了这个总员额超千万的准军事力量。而张韬是参加过南疆战争的,亲身经历过民兵部队维护后勤物资通道、转移伤员、地方治安控制等辅助任务,很清楚这个制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与皇帝的愿望正相反,中华自宋朝以后主流的思想便是好男不当兵,这是宋朝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稳定,故意重文轻武而放出的愚民思想,也是当兵待遇太差的现实问题,尤其是进入明代,军户制度到后期简直成了奴隶加炮灰的代名词,寻常百姓都不愿意将自家女儿嫁与普通军户。明末乱世官兵更是如同匪徒,如何能让国人对军人有个好印象?后来张韬大权在握整顿军纪这才有所改善。北伐时期即便是相对富庶的江南也是人命贱如草芥,当兵吃粮至少还能苟活一时,新军的饷银虽然不高却从不拖欠,这才保证了兵员的充足。现在天下太平、吏治清明,北方无主之地更是比比皆是,实在活不下去了大不了领份开荒补贴去北地,何苦要去当兵?

    正因为这个原因,一班文武都不看好张韬的民兵制度,这反倒会成为地方土豪势力崛起的温床,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华虽然比世界其他主流文明更早的出现国家主义萌芽,但系统且全民认同的国家主义理念还是清末的舶来品。就算是进入到民国时期社会结构还是宗族大于国家的,若是没有解放后对农村土地进行国家公社化改造,没有全民教育水平的提升,没有WG时期全民“讲政治”的政@治@运@动,基干民兵肯定会成为地方大家族控制下的护院家丁!事实上就算到了二十一世纪,国朝某些地方的农村大家族依旧把持着一定范围内的权利。可张皇帝因为根基尚浅,北伐时又因为满清一溃千里而打成了顺风仗,所以张韬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政@工@工@作便驱除鞑虏了,也就是说他现在面对的情况,比国朝解放时遇到的问题更糟糕。

    就算有着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张韬还是决心要将这个制度贯彻到底,因为现实中对兵力不足的担忧,大于对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风险,或者他内心中对自己有着足够的信心,能在有生之年将所有的麻烦都解决掉,于是在姜田缺席,内阁无力阻止张韬推行新法的情况下,这个褒贬不一的《义务兵役法》被昭告天下。

    一、凡适龄公民无论男女皆有服兵役之责。

    二、兵役期最短为三年,特殊兵种可酌情延长服役年限,服役期间食宿被服皆由公出,月发饷银以国民最低收入为限。

    三、地方武装部遴选未服役之良家子弟组建民兵,每月训练不得少于四天,训练期间食宿由地方政府解决。

    四、如遇战争,视动员规模抽调民兵及退役人员组建预备役部队,用于补充一线作战单位或执行非交战任务。

    五、服役期间如因战争、事故等一切因公伤亡,皆由政府发放抚恤。

    六、服役人员直系家属享受军、烈属特权。

    ……

    可以想象这部法律颁发之后天下人会惊诧成什么样子,反正张韬是下定决心要搞义务兵役制,也有人对此进行过测算,假设用三五年的功夫完成了整个军队的改造,那么现役军队加上隐藏在民间的民兵和预备役人员,中华朝就等于拥有了一只数百万人的军队,和平时期还不用花钱养着。到时候别说是征讨草原,就算是再打一场北伐战争都绰绰有余。也正因为如此在民间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更是有人看出了这其中的巨大利益,不少已经蛰伏的豪门大族都有些蠢蠢欲动,正是看中了地方人士掌兵权这个诱人的蛋糕,可惜他们不知道的是,民兵即将看到的第一个教官并不是军事教员,而是在后世同样争议极大的政@委!

    说句题外话,有人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也有人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本是很普通的思想问题,但是却被某些人搞成了********之争,可惜的是历史已经证明了,在亡国灭种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个人的意愿实在是不值一提,哪怕自诩为地球灯塔的美国,在军队思想教育上也是千篇一律的国家至上主义,甚至无论是中外都曾记载,朝鲜战争时美国有专门的军官对军队思想进行掌控,并逮捕散播反战言论的官兵,说好的言@论@自@由呢?怎么到了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就将这个遮羞布给扔了?至于允许官兵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这也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差异,他们并不对当俘虏有什么精神上的抵触,况且当俘虏还不用支付阵亡抚恤金,这也和所谓的尊重人@权没有丝毫关系。中国军人之所以在绝对的劣势下依然敢于面对强敌,不是因为他们被政@委洗@脑,也不是因为家人受到胁迫(编这个流言的人究竟动没动脑子?)。其实道理很简单,无论是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共和国历次对外战争,中国军人的亮剑精神来自于他们知道自己在为何而战,更清楚把战火烧到别人的领土上,总比打烂自家的坛坛罐罐要强百倍!

第一百九十三节、 炮舰与外交() 
“朕字起兵以来,殚精竭虑身先士卒,携天下忧国忧民之士,率舍生忘死之卒,邀天之幸终保国祚不失,然此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亦非书生武夫之天下,实乃天下人之天下,凡国之黎民,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保国护疆之责……”

    张韬的诏书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风波,主要是中华历史上实在有太多的君王说过类似的话,可是到最后君还是君、臣还是臣、草民还是草民,就算有那么一两个明君贤臣做到过以民为本,却也只是极少数的例外,所以普天之下早就没人将这种口号当真了。

    在与姜田的聊天中,张韬得知自己曾为之奋斗终身的全民解放事业,曾经实现过的人民当家作主,也逐渐变成了受人嘲笑的口号,他的心在流血可又无可奈何,所以这辈子他没有急于喊出那些超前的东西,人性的贪婪并不是思想教育所能改变的,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都对人性最本能的东西无能为力,所以中国历史上就从没有放弃过依法治国,封建王朝如此,新中华也一样。

    于是张韬决定在他最擅长也是控制力最强的军队上下手,哪怕天下动荡强敌入侵,只要军队稳定中华便可岿然不动,如果姜田在这里一定会嘲笑他是理想主义者,却不会阻止他这样去干,他们都知道一个真理——枪杆子里出政权!

    远在千里之外的张环也有这样的感慨,当他们为了避风暂时停靠朝鲜,这个国家的各级官员就展开了一次总动员,送钱送物饮宴不断,还三番两次的让美女靠近姜田,张环这个“小书童”也没有放过,一大帮管家、书吏之类的角色找到他打听姜大人的好恶,或者有没有听到什么关于朝鲜的言论,黄白之物也没少塞,要不是有吴远替他抵挡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就算是身为属国,可父皇大寿之时已经认可其主权,怎么如今还是如此媚颜逢迎,如同……”张环一时不知该怎么形容。

    “这就是事大主义!”姜田也是不胜其扰:“论身份虽然我是他国之臣,但论起地位来,我这个一品大员可是仅次于朝鲜王的存在,再说论国力我中华可随时荡平这个半岛,你让他如何敢平等视之?”

    “那父皇为何还要还其主权?”

    “很简单,既然不是我们的属国,那咱们便没有护其周全的责任,若是他日有人侵略其国土,或是与他人交恶,咱们大可听之任之两相其害取其轻,不会出现万历年那样不得不战的情况!”

    张环沉思了一会,然后两眼放光的说道:“我明白了,咱们一边不认其为属国,又准备出使日本,朝鲜君臣这是怕了,怕咱们伙同倭寇瓜分了他们的国家!”

    姜田和吴远相视一笑,太子的政治悟性是越来越高了,现在已经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再是之乎者也的小书呆子了。可这次他的分析和事实还是有出入的。

    “陛下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军力是国力的体现,朝鲜这个国家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不是我国的对手,咱们可以看不上这贫瘠之地,他们却不得不防咱们的觊觎之心,并且一切的外交事宜皆以交好中华为要,若不如此便有亡国之危,这无关他们有没有主权!”姜田算是一语道破天机,而且即便是在另一个时空的二十一世纪,他们的国际地位与外交方针依旧没有任何改变,只是韩国将宗主国换成了美国而已。

    姜田在课堂上一直宣称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国与国之间如果在主权问题上产生摩擦,那爆发战争只是早晚的事情,可是今天他又对张环说出了这个主权无用论,或者说是实力决定主权,可见教育太子和教育其他学生是有本质区别的。吴远和张环都明白,国与国之间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这就是姜田所说的:“说话要和气,但手中要有大棒”的真意。也是千百年来中华各王朝的主要形态。但是皇帝陛下是否真的有意瓜分朝鲜呢?他们不敢乱猜,但至少在张韬心中已经将朝鲜从不征之国的名单中剔除了。

    无论朝鲜人怎样巴结这位偶然路过的上差,他们都没有探听出想要的消息,虽然姜田向他们保证朝鲜王国的地位,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替代的,双方的传统友谊也是历久弥新的,但朝鲜君臣对此也是不敢轻易相信的。不过有一件事却让他们印象深刻,既然船只靠岸了,虽然船舱中还有大量的罐头,但也不能放过这个采买新鲜食物的机会,姜田提出这个要求后朝鲜人不敢怠慢,马上就足额的准备,当他们将物资运到港口之后,本以为不被上差刁难就算是万幸了,却不想船队方面的接待人员对他们十分的客气,而且还按照市价支付了货款。

    总之停靠的这几天时间里,这群中华的水兵不仅没有和当地人发生任何冲突,反倒是受到了朝鲜百姓的称赞,结合姜田明显迥异于其他中国官员的态度,这让朝鲜官员不得不猜测中华对朝鲜政策是真的改变了,俗话说反常必为妖,难道说中华已经准备要收买朝鲜百姓的人心了?不得不说贱人就是矫情,你对他颐指气使他也习以为常,一旦真的当他是平等的人了,反倒是不能适应还以为你在谋划着什么阴谋。

    不管他们内心中如何忐忑,躲过台风的船队还是重新上路了,但是朝鲜人还不死心,那些有后辈在中华求学的家族马上遣人去中华,要他们多多收集与留意朝廷的动向,以免授人口实招来灭国之祸。不过当他们看见张韬的新诏书仔细的研究了义务兵役制之后,一帮朝鲜官员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此义务兵役制成了朝鲜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坚定不移执行了几百年。

    当使节船队终于看见日本海岸线之后,张环已经没有了出发时的兴奋,姜田用实际的行动告诉他什么是外交出访,这和那种预想中上差莅临、前呼后拥、宣讲诏书、蛮夷拜服的场景完全不同,双方勾心斗角为了各自的利益锱铢必较,全没有读书人的风度,这还只是亲近中华的朝鲜,马上要面对的日本在历史上一直和中华若即若离,除了唐代之外,日本人就没有真正的臣服过咱们,姜田制定长期弱化日本的计划,也受到各种问题的干扰,张环觉得自己有种沉重压抑的感觉,这时他才明白父皇为什么同意自己出行,都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可真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何等的睿智与气魄!

    靖海号没有在最近的港口停留,而是熟门熟路的带领着舰队穿过濑户内海直奔堺港而去,,这次不仅没人敢于阻拦,沿途的渔船与大名的哨探反倒是主动的避让,上一次靖海号于百余艘战舰的包围中全身而退,他们可是亲眼目睹的,那些的在他们眼中不可战胜的大船不仅没能阻挡这艘巨舰,反倒是被击沉了好几艘,这等战绩让天生崇拜强者的日本人保持了足够的理智。此时的堺港依旧是德川家统治下日进斗金的聚宝盆,别看日后的东京湾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实际上直到二战后的很长时间,大阪才一直是日本的经济中心,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才被东京地区超越。

    姜田选择这里登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来只有这里有足够的泊位让舰队停靠,而来这里也有发达的陆上交通到达京都,尤其是台风肆虐后日本多地处于受灾重建的状态,这更让姜田别无选择。与中国常见的锣鼓喧天的欢迎仪式不同,码头上静悄悄的,若不是有一群小矮子手执刀枪仪仗森严的站在那里,恐怕没人知道这是欢迎外交使节呢。

    “这小鬼子是要给咱一个下马威吗?”吴远看着码头上的兵丁自言自语。

    “不怕。”姜田对此浑不在意:“咱带了那么多的陆战队,这点小鬼子还不够看的,就算是德川家翻脸,只要靖海号不失,也是能全身而退的!”

    他这话本事安慰张环的,因为这位太子爷毕竟年纪还小,对世界的了解仅限于自己的一面之词,有必要给他一定的安全感,但同样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不准备让张环深入日本内陆。

    “先生,这一路走来,虽时日不长,但我已经明白了父皇的良苦用心,如今港口就在眼前,如何能安坐于舰中不闻天下事?”

    张华你的这番话让姜田一愣,然后看了一眼吴远,对方也是报以苦笑,姜田明白那个总是缠着自己问问题的少年渐行渐远,变成了一个心中自有壮志的青年,这样看来的确是该让他接触更多的东西了。想到这里姜田第一次朝着自己的这个学生深揖一躬:“如此说来臣必不辱命!”

    这是姜田第一次以君臣之礼朝对待张环,可以看做是对他这个太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