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文魁-第3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辜明已此刻一点也不觉得很尴尬,而是觉得相当的荒谬。这算什么,这么大的事,你是在当儿戏吗?

    就是自己身为河南第一大府,钱粮一向甚足的开封府知府,为了今年税赋也是焦头烂额,恐怕也是要交不齐的。拖延至明年还算好的,怕的是拖延至明年还不能交齐。

    虽说如此,但开封府的情况比起其他各府这已经算是好多了。

    但是归德府不是一直在拉亏空吗?府里还拖欠官吏俸禄吗?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有钱了?

    他问道:“林司马,你的意思不仅要将积亏还清,还要将今年库银缴齐?”

    林延潮失笑道:“是啊,下官说话绕来绕去,让府台见笑了。本官这一次来省里,缴纳库银也是一项差事。”

    “若是要提前将今年库银缴清,对于省里而言,应是能帮得上忙的。这事下官在府里还是能做主,而这点付府台也是深明大义的。银子都备好了,早缴晚缴都是要缴,来回请示,还是太麻烦了。”

    众官员听得目瞪口呆,林延潮的言下之意,提前缴纳税银的事,自己就能搞定,甚至连请教付知远都不必。

    “辜府台?不知下官说得对不对?”

    辜明已凝视林延潮片刻,然后笑了。

    辜明已又剧咳了半天,然后心平气和,笑容满脸地道:“诸位看见了,若是你们各府缴纳库银,各个有林司马这么痛快,本府又何必板起脸来,当个恶人呢?”

    众官员们一并称是,堂上气氛一派和睦。

    开封府的官员至今仍不敢相信,归德府真的将拖欠库银缴齐了。

    “好!甚好!非常好!”辜明已很高兴,很欢喜,牙齿掉了总是要含着血吞进去。

    林延潮笑道:“既是如此,就太好了。小弟还有公务在身,辜府台,若是无事小弟先走了。”

    “当然,当然。本府送送老弟。”

    辜明已等官员都是起身相送。

    “不敢,府台还请留步,若可以的话,还请辜兄在省里多美言几句,一切拜托了。”

    辜明已明白了,归德府如数缴纳所有库银,这件事一定会被藩司知道,自己压是压不住的,而且自己也须如实上禀。

    所以既然做不到'与其',那摆在他面前只有'倒不如'一条路了。

    最后还是被摆了一道啊!

    “应当的,应当的。”辜明已勉强笑着道。

    “林某话直,辜兄心底不要见怪。对了,今年开封府库银若是缴不齐?与小弟说一声,可以搭把手的。”

    “先告辞了,保重。”

    辜明已一脸惊诧地留在了原地,林延潮则是淡淡地笑了笑,举重若轻地离开了府衙。

    午后暖风吹得熏人欲醉,辜明已目送着林延潮的背影,然后招来自己心腹师爷。

    辜明已似自言自语,似商量地道:“没有这个道理,这钱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归德府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哪会这么多钱。”

    “是不是哪个钱庄,借钱给他补的亏空。若是如此,林延潮的胆子也太大了。瞒得过初一,瞒不过十五。”

    “你给本府去查个明白,这钱哪里来的?”

    “是,东翁。”师爷领命而去。

    而这时在大相国寺旁的院舍中。

    王景为,陆学右二人却是在担心。

    王景为长叹道:“司马此去开封府衙,怕是回不了了。”

    “是啊,司马不听你的肺腑之言,我等已是尽到了本分,到时怪你我不得。”陆学右宽解道。

    “话虽是这么说,但司马在位时一直对我们二人是极好的。而且他对老百姓也很好,是个好官。”

    “好官,才在官场上混不下去啊。你说亏空,你以为司马不知道,他只是不想逼人……下面的税赋收不齐,省里催府里,府里催县里,县里催衙役,衙役催百姓。这一催下来,不知又多少人卖儿卖女。”

    “司马也是心善,写文章的人嘛,将仁义都是放在第一位的,但当官不一样,心一定要狠,要硬。心狠心硬,就当不了好官呢。”

    “实在是可惜了。”

    陆学右举起袖子,抹了抹眼角的眼泪。

    王景为道:“这么迟了,看来今天是回不来。多半是在府里被押下了,咱们先吃饭,一会儿去府衙里托关系问问。虽说不能保司马出来,但情况都要问清楚了,看看有无转圜的余地。”

    陆学右点点头道:“老哥说得是,那府里的人要不要知会一声?”

    王景为扫了一眼,院舍里已是开始掌灯,随林延潮来开封的人,仍在办事。他们办事很勤勉,言谈里有笑声,看来是一点也不知外面的处境。

    王景为摇了摇头道:“司马的这些门生,长随什么都不知道,算了,这大的事,先不要告诉他们,以免得徒然生了惊慌,什么事等我们回来再说。”

    “好好,先吃饭。什么事都等饭后再说。”

    王景为,陆学右起了身,自己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但他们觉得比起屋子里的人,他们是有准备的,而且也会镇定的多。

    正说话间,巷口马蹄声响。

    一辆马车回到了院舍中。

    王景为,陆学右认得这是林延潮的马车。

    二人对视一眼,立即一并迎上。

    马车停下,驾车的是林延潮的长随展明。二人察言观色,但见展明神色冷静,看不出什么端倪来。

    马上车帘一掀,林延潮从车内步出。

    王景为,陆学右都露出讶异之色。

    “恭迎司马回府。”二人声音里都有喜色。

    “嗯。”林延潮点点头。

    二人见林延潮也没有吩咐的话,正在奇怪。

    突然林延潮停下脚步,二人正色道:“司马,有什么要吩咐的?”

    “哦,吩咐下人将马喂一喂,瘦了!”

    二人愕然,见林延潮面色平静,王景为忍不住问道:“司马今日去开封府府衙,可有什么要事?辜府台没有为难?”

    林延潮道:“没什么要紧事,也没什么为难的。”

    二人露出如释重负的样子,林延潮见二人神情,知是为自己挂念,当下道:“倒是你们二人为本官挂心了。”

    王景为奉承道:“司马,安步当车,只是我们多虑才是。”

    林延潮点点头道:“也并非都是如履平地,对了,本官有几件要紧事,交给你们二人办。”

    王景为,陆学右二人都是大喜,知道林延潮终于将二人当真正的心腹看待了。

    二人一并道:“司马,尽管差遣。”

八百七十二章 林司马之功() 
到了十月,江南尚好,但北方已是有了寒意。

    为了潞王就藩的事,省里给河南各府压力,各府只能转嫁至县里,府里却是一日三遍的下文至县令,以前途要挟,县老爷坐不住了,唯有乘着秋粮还在地里,立即派县里的衙役四面出动向老百姓催缴积亏。

    这从上到下的压力中,对于士绅,大户而言波澜不惊。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们自有各种转嫁税赋的办法。

    但下层的老百姓则是没有办法,前年大旱,去年闹灾,地里没有收成,多年积欠怎么会一夜间就有了。

    但衙役接到的都是县令的死命令,一车车的秋粮还在地里,就被衙役们搬上马车,运至县里。

    不说来年的青苗,甚至连一粒米都没有给他们留下。

    望着辛苦了一年,却颗粒无收的地里,老百姓们蹲在田地里流泪痛哭。

    气不过的,就投了井,上了吊。

    其中也有一两名怜悯的县官,不忍胁迫百姓缴税,但府里一封文书奏到省内,省内直接下令停职。

    剩下的官员,谁也是没有办法,谁也不会与自己乌纱帽过不去,唯有狠下心肠,否则大明的官员那么多,这活你不干,还有别人来干。

    横征暴敛在河南各府此起彼伏,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一幕,比比皆是。

    这年秋科一起,河南百姓流离失所,流民四处,到处逃荒,以躲避官府的催科。

    弱者填于沟壑,而强者起而夺臂大呼,相率为盗。流民轻易鼓动就容易从贼,顿时河南响马四起。

    在此之际教派盛行,乘机于民间布施,并发展信众,一时乡间,焚香处处,妇孺信之不疑。

    苛政之下,民怨沸腾!

    相较之下,归德一府反而甚是平静。

    以往归德府是穷地方,这一幕唯有更甚,但今年却不同。

    虽说秋税不过十一月,但到了十月里,官吏也是懒洋洋地没有下乡,甚至牌票也拖至十月才给了各村的里甲。

    身为知府付知远是一拖再拖,给老百姓说了明年三月前交齐就好。

    而付知远能有这底气,原因无他,无非府里有钱而已。

    老百姓对付知远都是感恩戴德啊。

    这当然是惠民之举,谁都知道秋粮刚收时,市面上的粮价最贱,但到了明年三月时,那时市场上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最贵。

    老百姓们在明年三月前什么时候卖粮都行,待觉得什么时候价钱划算了再卖,最后算给官府缴税。

    这天才刚过了晌午,付知远的马车在宁陵县县衙前停下。

    在衙门口的立柜前,老百姓老幼相扶,拿着一封封的银子去官秤上称重后,将凭票递给官吏,官吏依票据与称银比对后一致后,于薄上如实登记后,然后开具回执给百姓。

    这是林延潮当初向付知远倡议的三票之法,现在已在归德各县施行,此举一出,官吏贪墨大大减少。

    宁陵县县令以及一县吏员见付知远来了,立即前往迎候。

    付知远示意县令不可声张,负手在衙门前看着。

    衙役懒洋洋地依在墙上晒着日头,打着呵欠,全无往日那等跋扈之状,要拿着棍子维持秩序。

    孩童环绕,拍着手嬉戏,老百姓们一个接着一个排着队,秩序井然,不用如往常那般吏员在旁厉声催促,即自动将手里的一封银子投入了柜口中。

    听到银子落柜的声音后,老百姓露出释然的神色,然后将吏员开出的回执小心翼翼的揣入挂兜中,皱巴巴的脸上也有了少许笑容,呵斥了家里孩子几句,然后抖了抖空了的粮袋,搀着家里婆娘一并走出衙口。

    付知远向县令问道:“这几日秋税缴了多少?”

    县令恭敬地道:“回府台的话,不到两成。以往这时候都至少要缴一半,否则来不及十一月秋税。”

    付知远点点头道:“不要催,不到明年三月,都由着百姓。”

    付知远言谈中有一种笃定和沉稳。

    “府台一再交代的,下官明白。”县令恭敬地道。

    付知远点点头,缴税后的老百姓们扶老携幼地离开了衙门,衙门口的十字街依旧如往常般热闹,摊贩在此摆摊。

    十字街上有些喧闹,摊贩们向百姓们大声卖力地兜售着。

    老百姓们抓着挂兜里的碎银子,扣掉秋粮的税赋后还剩下了那么些。男主人看了一眼身旁的孩子,婆娘眼底的憧憬,终于有了那么点勇气,弱声地上前询价,这对于以往的他们而言,是万万不敢的,连停留片刻也是不曾有的。

    他们心底想着,今年官吏不盘剥了,秋粮也比往年多卖了点钱,好容易上城一趟,拿这钱买点什么吧。

    午后温暖的阳光,不仅驱散了寒意,还将老百姓携家带口立在摊前的一幕,汇作一道剪影。

    一旁县令道:“听闻这一次司里向各府施压,省里其他各府都已是闹翻天了。临县胥吏下乡,老百姓是惨不堪言。临县县官却只会弹压,向省里报喜不报忧。”

    付知远收回目光道:“这本府晓得。”

    县令续道:“唯独本府百姓安定,这多亏府台居中统筹,否则下官也要我等为官哪个不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多年的圣贤书不是白读的。哪个当官不图个好官声的?但平日也是为上面多迫,不得已作这个恶人,否则乌纱帽不保啊!”

    “下官没有出息,为官已逾六年仍不得升迁。但这六年,早就把自己看作了半个本地人了。今年多亏了府台,不用如临那般县横征暴敛,才令下官在老百姓心底维持着那么一点好名声,对得起老百姓称这一声‘老父母’了。”

    付知远道:“若非本府可能也当不了这个好人。这你不必谢我,此事说来说去,都乃林司马之功。”

    县令点点头道:“林司马虽是翰林出身,但为官务实,他来本府后,立青苗,设农商,修河堤,开淤田件件政绩卓著。当初他来宁陵县,与本地乡绅说要令归德三年内大治,当时我等面上都是奉承,心底却都是讥笑,而今为官不过一年,归德如何有目共睹,下官今日思来实在是见识短浅,惭愧不已。”

    付知远闻言默然,心底想起了身在开封的林延潮。

    林延潮来了开封后,虽说每日应酬,但见的人却是不多,故而外面的人多是不知道林延潮来了省城。

    但去过开封府府衙后,林延潮身在开封的消息,立即传遍了当地士林读书人的耳里。

    于是大相国寺那就比以往更热闹了。

    不知多少闻名而来的读书人,都是争相上门投贴,想要拜见一面。对他们而言,以林延潮今时今日文宗的地位,若能他点拨,提拔一二句,是名声鹊起的一条捷径。

    除了读书人外,就是几位藩王,这些藩王中当然没有周王在内。这些藩王也是亲近儒学,听说林延潮来了,也想请林延潮过府一趟,如此也是颜面有光。

    因为露了行藏,林延潮也就不好再遮掩行踪,于院舍里接见了开封的读书人。

    林延潮也没有摆架子,但凡上门的读书人就行接见,随便说一两句勉励的话。但这样平常的话,在林延潮说来即是不一般。在记载林延潮与门生言行的学功堂语里,有一句话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话听起来很直白,但话里是满满的对读书人的鼓励,常常被蒙学里的老师拿来借用。

    林延潮对学生们的鼓励,也是如此,言语不多,但意思却是到了,加上三元光环的加持,扩大了他与林学在开封读书人的影响。

    好比读书时,在某个学科遇到一位好老师,然后对这学科激发起无限的热情。而这等热情,往往可以伴随着整个青春而燃烧。

    好比林延潮的事功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大家都不知道,但林延潮的名声及人格魅力在那,不免对儒学产生向往之心。

    这也就是因人而近道。

    这并非不可能,就算一名平日无心向学的学生,被诺贝尔奖得主这等人物,勉励一两句好好读书的话,回去后也会生'头悬梁锥刺骨'之心,产生对科学的无限敬仰,当然至于坚持不坚持下去就是两说了。

    经此一事,开封的读书人都觉得林延潮平易近人,对他是愈发的敬重。这还是在公安三袁未出面的情况下。

    要知道三袁至开封后,文才学识都是读书人中的一流,得到了读书人的敬中。但因为三袁其外祖是左布政使的缘故,他们对官员身份的林延潮必须避嫌。

    但开封乃是省城,不说是生员云集之地,连一省举人不少也是在此,读书人活跃,每日谈论之时,难免提及林延潮。故而林延潮在开封是一日一日,名声日重。

    每日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来至院舍拜会。

    当然此举落在有心人眼底,有点看出名堂来,林延潮如此大张旗鼓,在士林之中博取名望,目的何在?

    就在此刻,朝廷督办璐王就藩事宜的太监也是抵达开封了。

    民间顿时一片哗然。

八百七十三章 贪婪中官() 
皇帝派太监至地方,与派大臣至地方不同。

    大臣至地方,乃是钦差,虽说钦差多有便宜行事,先斩后奏之权。但钦差到底还是文官,只要是文官,在官场上就要依靠人际脉络,行事就有局限性,不会干太出格的事。

    但太监至地方就不一样了。

    太监除了皇帝外,谁的帐都不卖,所以行事没有底线。

    当初督造潞王藩邸时,是在湖广,那时候派得是工部尚书曾省吾。

    而眼下潞王就藩,改在了河南,并派太监来督办,那么就有几分不给你商量余地的意思。

    这一次从京师南下的有内官监少监马玉,此人跟随李太后多年,忠心耿耿,可谓是太后的心腹。

    此外就是直殿监监丞高淮,高淮原来是乾清宫的一名管事牌子,但出京后,皇帝升他为直殿监监丞,是这一趟的副使。

    这二人外,还有潞王府左长史萧生光,以及一干潞王府府役。

    至于官员则是派了礼部都给事中万象春。

    这些人来路不同,坐在一船上,各自也是怀着满满的心机。

    马玉,高淮按道理而言都是宫里的太监,应是亲近,但二人却是亲近不起来。因为他们一个是太后的人,一个是皇帝的人。

    马玉的年纪,资历,官位都在高淮之上,所以理所当然是这一次出行正使。何况他又是太后的心腹。

    但自从张四维,申时行,余有丁三名内阁大学士叩宫,逼太后归政后,皇帝已是独揽大权。高淮服侍天子多年,将来肯定是‘前途’远大的。

    但作为宫里的资深太监马玉对高淮后来居上,心底颇为不快,其实他心底更是为太后不平,以孝道而论,你纵是天子,但也要孝敬太后的。

    所以出宫以后,马玉言必称太后,却少提天子。

    高淮听了也不与他争执。

    马玉除了忠心太后外,更有自己小算盘,好容易出宫一趟,自不会抱着空手而归的念头。他身上还有替潞王就藩采买的差遣,所以是抱着捞一笔的打算。出京时就招募了一干义子,充任随从。

    这些义子都是什么人?

    都是京里的市井无赖,混不下去投靠太监的文人,随船也有百余人,一并打算至河南打秋风。

    至于两名官员,按道理都是文臣,大家该好说话,但却又是不同。

    礼部都给事中万象春,位不过正七品,但人家是言官。眼下言台势力何等之大,奉旨出京公干,何尝将一般官员放在眼底。更不用说萧生光这等王府官了。

    在万象春眼底只有皇上,所以他一路上对天子心腹高淮,是格外的奉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