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文魁-第3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当然是拍皇帝的马屁,按不成文的规矩,藩王大婚后就改立即就藩了。这明里暗里的意思,就是天子有了皇长子,皇位有了接班人了,你潞王不再是‘储君’,不适合再留在宫里了。

    太后当然不甘心,利用大臣要潞王的心思,用大婚为借口,到处敛财,开支抵六百万两,两年太仓收入。

    最后因百官叩阙之事,六百万减至两百万。但老太太和潞王心底那个气啊,不甘心!

    而现在大臣们再次提出潞王赶紧就藩,于是潞王再次拿就藩当借口,向皇帝哥哥要钱来了。

八百六十章 盐政() 
非明朝盐法多弊病,这并非一日一时之功,而是多年的积累。

    眼下林延潮正随归德知府付知远视察河堤。

    现在黄河的河水已是没过了河堤的堤肩。

    几日前黄河涨起大水,归德府沿河各县全线动员,组织了民役去堤上抢修。

    黄越等河工署的官员,在河上呆了一夜,他们组织民役河工,提着灯巡视河堤,以及堵管涌等忙碌了一夜。

    一直到了次日日头升起时,河面上方才褪了水。

    虽说听起来有些惊险,但实际上这在黄河汛期时,却是如家常便饭一般的事。

    大水稍稍退却,付知远与林延潮在堤上视察河工。

    知府巡视,那是何等大事。

    但付知远没说太多话,全程就是林延潮引着他,看堤上民役河工如何修补河堤,并吩咐交代堤上官吏一些话,然后又去堤棚里看看州县供给的粥饭,是否周到。

    付知远也是很懂得分寸,毕竟是林延潮直接管河的官员,在这上面他给了林延潮足够的尊重,没有越过他对河工的事上指手画脚,向众官员表示一副我将河工之事完全交托给司马的态度。

    所以付知远只是认真听着,然后对陪同的官吏们说几句鼓励的话而已。

    视察了一通后,付知远方与林延潮来至堤下草棚。

    商丘县知县立即命人给二人送来午饭,付知远见这六菜两汤的席面,不由眉头一皱。但他没有拒绝,而是商丘县知县道:“将这一桌宴席给堤上黄府经送去,他们昨夜在堤上忙了一夜,现在还没有一口热饭吃了,我与林司马不过来这里顺路看看,怎么能吃这么好的饭菜呢?”

    商丘县知县满脸忐忑问道:“那府台,司马总要吃饭吧!”

    付知远道:“堤上民役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

    商丘县知县不敢怠慢,立即送来。

    草棚里甚是简单。

    付知远四五十岁的人了,与林延潮一并坐在拼搭的木桌上吃着大饼。

    这大饼放得久了,难免有些发硬,二人就端着面汤,拿起大饼沾着面汤吃。

    林延潮不由心想,若是有报纸的话,这一幕倒可以拍下来,拿去好好宣传宣传,可惜人家付知府没有这个想法,完全没有做秀给老百姓看的心思。

    二人囫囵吃了一些,付知远就对林延潮问询起河工之事,待吩咐了几句再谨慎也不为过的话,然后突然话锋一转,提及了朝廷有意将半个河南盐政归于潞王的事,问林延潮的看法。

    林延潮听到潞王的事,很谨慎当下打马虎道:“下官只知河工,于盐政之事不甚了解,还请府台示下。”

    付知远以为林延潮是真不懂,所以就道:“老夫任过三处知府,于国朝盐政之弊所知颇深。此事乍看来,归德百姓从此以后有长芦盐可食,如此就不必去买私盐或又贵又苦的河东盐,看起来似利于百姓之举,但对本府却是不利。”

    林延潮继续装糊涂问道:“还请府台说得再明白些。”

    付知远以为林延潮仍不明白,十分耐心地道:“林司马也知道,盐商之困弊在于守支。以往朝廷给各府各县之引盐,从没有足额过,商人守支时长已是抱怨。若半省盐政归于一处,那么谁先支谁后支,就不好说了。”

    “而对本府而言,盐商可以不持盐引从府里盐仓支取,就少了盐课所得,朝廷平白少了这一笔税赋。”

    林延潮露出恍然的神色道:“下官明白了,不知府台与下官说此事,有什么要吩咐下官的?”

    付知远点点头道:“不错,此事本官以为不妥,本官打算向藩司上申此事,再奏报朝廷,故而想劳请司马一番。”

    林延潮问道:“府台莫非打算本府百姓继续用解盐不成?”

    “下官以为解盐行盐于山西,陕西各府可以,但至河南就路程太远了。而且解盐乃是天盐,以往就岁额不足,眼下朝廷连两淮的正盐都无法按时支取,又何况解盐?”

    所谓天盐就是靠天吃饭,海盐可以通过认为煎熬烹煮而得,但解盐就是人为划出地来,引水灌之,待南风起时,方才结颗粒。

    若不起南风,那么就经常出现解盐不够官府押往行盐地分销的情况。

    付知远笑着道:“不然,本府百姓苦解盐久矣,但芦盐又要看潞王脸色。所以本官打算两个都不要,直接奏请朝廷,请户部山东清吏司,将本府盐政归于山东或两淮。你以为如何?”

    林延潮闻言大喜道:“山东与本府不过一河之隔,若是山东,那是最好不过了。”

    付知远点点头道:“是啊,不过淮盐也不错,淮盐产盐居天下三分之一,而且南直隶,江西,湖广,本省河南,汝宁,南阳三府皆是淮盐行盐之地,两淮盐商又遍布天下,商贸往来,绝不会令百姓有缺盐之苦。”

    林延潮闻言对付知远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这才是好官啊!

    在这盐政的问题上就看出,如果继续用河东盐,老百姓是继续受苦,但用长芦盐,那么府里的盐课就没有,官府少了一笔税收,拿去平白便宜了潞王。

    所以付知远心想与其百姓受苦,便宜潞王,倒不如将本府盐政索性归于山东,两淮好了。

    付知远道:“潞王要将长芦盐归于义和店之事。开封府,怀庆府也是极不赞成。本官这几日致信两位知府,打算与本府联名向藩司上奏。”

    “所以本府想请林司马替本府去开封走一趟,向抚台,藩台详叙此事,本府在此拜托了。”

    林延潮当下道:“府台吩咐,下官自当听从吩咐,只是眼下正值汛期,河工之事下官不能放手。”

    付知远点点头道:“此事也不能操切,不妨等了汛期过后再去。”

    林延潮这才放心,然后向付知远一口答允下来。

    事实上今年河汛,远不如去年迅猛,河堤一般是有惊无险,但林延潮还是河工之事为重,至于盐政不在他份内,就当帮一帮付知远,当然若是能恶心一把潞王也是好的。

八百六十一章 说话不算话() 
八月的夜间,紫禁城里有些凉。

    漏声渐移,幽幽的深宫中已到了夜半之时。

    此刻唯有乾清宫西暖阁灯火明亮。

    天子现在已不是少年,他与林延潮同岁,二十二个春秋。

    与三年多前相较,身子继续发福,唇边也是蓄起了微须,眉头与目光中也有岁月经历的沉淀。

    斗倒了冯保,清算了张居正,又利用百官逼得太后归政,整个天下的权力,终于被这二十二的岁的天子一手抓住。

    司礼监里张宏是天子心腹,东厂张鲸是天子走狗,首辅申时行又是天子昔日的帝师。司礼监里不会再出冯保这样的大伴,内阁里不会再有如张居正般跋扈,或是张四维这等工于算计的首辅出现了。

    但权归于一的天子,却真正开心吗?

    现在的天子,还会如当年般肆无忌惮斗狗,还会撒一把银子,让宫女太监争破头了去抢,只是脸上的笑意渐渐却没有了。

    高处不胜寒,天子仍有几多愁。

    现在天子立在御案前,手里持着一张数开的卷子。

    卷头盖着玉玺,上书‘第一甲第一名’的御批,下面是‘弥封关防’的印戳。

    这显然是殿试的状元卷。

    看到这卷头,人们大致会猜到是今年新科状元朱国祚所呈的文章。

    但明眼人可以得出,这卷子似有些久了,不像礼部仪制清吏司新印出的卷纸,本是洁白如雪的卷面上微微有些发黄。

    不过卷上醒目的红格竖行却没有褪色。

    天子凝眉,这时暖阁里脚步声沙沙传来。

    但见乾清宫值事牌子高淮来了。

    却说高淮原本是冯保门下,冯保被清理后,高淮也是跟着被连累,要被赶出乾清宫。

    但是林延潮却托张鲸给冯保说了话,让高淮改认现掌印太监张宏作干爹,最后逃过了这一劫。

    天子一向被高淮服侍习惯了,又将他调回乾清宫,当值事牌子。

    高淮举着一盏宫灯,来至天子的御案前,然后道:“万岁爷,夜深了!”

    天子看向高淮道:“朕知道,慈宁宫那边如何?可有人来?”

    高淮知道以往天子在乾清宫处理政务晚了,慈宁宫那边见这宫里还掌着灯,都会派太监过来传个‘太后吩咐,让天子早些歇息,明日还要上朝’这样的话。

    但是现在却是不传了。

    潞王大婚被削四百万两,武清侯被满朝大臣弹劾,慈宁宫对天子仍有怪的地方。

    故而天子有时就故意让乾清宫里的灯亮得迟一些,若是慈宁宫那边有人来传,让天子早些歇息这样的话。

    这时天子,就如同孩童般高兴,一觉睡得格外香甜。

    这时天子立了片刻,知太后仍是在生气,于是道:“明日一早,朕去慈宁宫请安。”

    高淮闻言欲言又止。

    天子见了问道:“怎么了?”

    “之前太后传话说凤体违和,在宫里静养,让陛下明日不必请安。”

    天子闻言叹了口气。

    这叹息带着许许多多不尽之意。

    过了半响,天子吩咐道:“高淮,过些日子你去河南一趟?”

    “陛下还奴才去河南?”

    “没错,给潞王办件差事,你和户部,工部的官员去卫辉府看看,璐王府修得如何,若有什么不齐全的,内库里再拨银子。河南的庄田,还有盐税,潞王奏请的,只要不过分的,就都遂了他的意。”

    高淮跪下道:“奴才愚钝,除了服侍万岁爷,其他的都不会。”

    “朕知道你离不开朕,但换了宫里其他人到了地方,还不大收贿赂,朕知道你不会。而且你是朕身边的人,这些官员们不敢怠慢,到时你就与河南官员好好谈谈。”

    而高淮又流了会眼泪,然后目光落在了天子手抚的卷子上。高淮眼尖落在卷子的名字上,随即收回目光。

    天子看了一眼高淮,即道:“这是林延潮昔日的状元卷!”

    “是。”

    “我问你这文章好与不好?”

    高淮道:“陛下亲手取的自是极好。”

    天子顿了顿道:“文章是好的,但三年前,朕没看不明白,三年后,朕再看仍不明白。”

    “奴才愚蠢,陛下不明白,奴才就更不明白了。”

    “你这阉人,六根不全,也不知这文章说什么。罢了,朕告诉你这头一篇‘刚柔并济’,林延潮在卷中赞得是张太岳,至于第二篇‘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三百进士皆借此赞张太岳摄政之功,唯独林延潮与张懋修二人不为,言相权乃天子所借。”

    “张懋修这么说是为父亲避嫌,但林延潮明知此举得罪张太岳,很可能令他得不了状元,但他偏要写之,你说这是为什么?”

    高淮闻言当下道:“奴才愚蠢,虽看不懂文章里说什么,但听陛下这么一说,奴才猜想第一篇赞张先生,说明状元公畏张先生之权势,但第二篇状元公明知如此会得罪张先生,但仍如实而言,可见在他心中忠于陛下,更甚过敬畏张先生。”

    天子闻言容色大喜道:“你这人若读书,恐怕是可以作朕的内阁大学士!”

    高淮知拍中了龙屁连忙道:“奴才这点本事,都是平日陛下教的,若不在陛下身边,奴才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

    天子闻言大笑,随即不知想些什么,笑容敛去。

    “林延潮终归是一个读书人,在读书人心底‘子曰’,更甚于‘召曰’。所以他心中有读书人的方方正正,不会一味逢迎朕意,所以这也是朕欣赏他之处。”

    顿了顿天子龙目一闪,转过身道:“对了,高淮,你这一次河南务必要看一看林三元。他这一次钦差的事,办得不错,朕本是答允要升他的官。但朕又想起当初他上疏之事,突然又觉得咽不下这口气。你告诉他,朕还是那句话‘认个错就行’,否则就让林延潮继续给朕呆在河南挖河泥。”

    说到这里,天子又露出久违般那等少年的笑容,仿佛狠狠地将人戏耍了一般,一副‘朕就是说话不算话,又如何了’的样子。

    高淮很想替林延潮说一句‘陛下,君无戏言啊!’

    可是他终归不能说,只能称是。

八百六十二章 卖田() 
一  黄河的伏秋大汛终于是退了。

    这时正好八月末,差不多是老百姓种冬小麦的时候了。

    而伏秋大汛一退,河水从肆掠的遥堤与缕堤间退走,河道又重新束于缕堤之内。

    因为之前建了格堤故而河水冲刷下,没有将淤泥带走,缕堤与遥堤之间就留下数尺淤泥,这就是淤田,老百姓眼底的膏腴之田。

    这不大水一退,不少人就开始打着淤田的主意了。

    百里缕堤其实因河工银不足,只建立了八十多里,又修补遥堤,还有一些地方河水容易变道的地方,也暂不作淤田打算。

    预计近千顷堤内淤田,差不多还剩下给六百多顷,但即便这六百多顷也很是了得。

    于是有些大户人家,就托衙门里的人打听,这淤田官府打算怎么卖?

    他们准备买回来,就算是种一季也是合算,种上一季比普通庄稼收成,少则三倍,多则六倍,简直是种一季赚三季的粮,除了冬小麦,还能种其他的。

    大户人家托关系的托关系,有门路的甚至直接打听到府衙里。

    大户人家有这等本事,但小户人家就不行了,就算有关系,但他们手里又哪里有买田的钱呢?

    家里的斥卤地多,送给人都没人要,就算不是斥卤地,也多是田土贫瘠,在地里种田时候风一吹,满头是沙。

    但淤田里不一样,那土细腻得就如同家里吃的细面一般。

    虽人人都知道淤田好,但是老百姓们也只有望田兴叹了,有时候耕完田,走至河堤上一看,心底不免百感交集。

    修了一辈子堤,但堤修成后的淤田,最后只能给大户人家买去。

    到了八月底。

    官府衙役下乡,在各村各集贴出了告示。

    却令整个归德府轰动了。

    在商丘县县衙的八字墙前,人头攒动。

    几个会认字的读书人摇头晃脑地念着道:“五亩淤田起售,每亩淤田二两九钱八分!“

    “这是什么意思?”

    下面的百姓纷纷着急地问道。

    上面一名老农道:“就是官府说了,咱们如果要买淤田,最少一口气要买五亩,每亩……每亩是二两九钱八分。”

    “不贵啊!”老百姓们纷纷开口道。

    “这去年还没遭大水的时候,一亩下田都要三四两银子。去年于大员外买了沿河几亩淤田,一亩要十两银子呢!”

    “诶,那淤田可以种两季,没看见,告示上说了,这是堤内淤田,只能春冬的时候种。官府告示上说得清清楚楚,可没骗咱们老百姓啊。”

    “那倒是,那倒是。”众老百姓们纷纷点头。

    “不过一亩淤田,卖得比下田还便宜,那也是合算啊!宋掌柜,你给咱算算,一口气要买五亩淤田要多少?”

    那宋掌柜应了一声,拿出算盘噼里啪啦地开始打,一旁人早有人笑出声道:“就这还要算?不就是十四两九钱吗?一亩按三两银子算,再扣一些,还需用得算盘。”

    哈哈!

    老百姓们传来一阵笑声。

    宋掌柜也觉得窘迫,埋怨道:“官府也真是的,索性就卖三两银子一亩好了,有零有整的,这样多好。如此咱老白姓还要算一算。”

    “能便宜一钱是一钱。”

    “一钱银子能买一斤肉呢。”

    “但是这十五两银子,咱们可以凑不出啊。”

    “是啊,十两银子就够咱一大家子,好吃好喝过一年了。”

    “慢着,慢着,你没看见吗?官府告示下面还有呢。”

    “上面写什么呢?”

    “官府上面说,本府在籍百姓都可依户买田,十亩以内,可先缴一半的钱,剩下的另一半百姓可从农商钱庄贷款,这贷款是什么意思啊?”

    “告示上说了,就是借钱!但是以后要还的。”

    “怎么还?”

    “上面说了,有按一年,两年,三年,一年利息低点,两年高些,三年就再高些。三年也不超过一成利。不过这钱到期不还,这田官府要收回去,你前面的钱就算白缴了。你们自己要掂量掂量。”

    众百姓们纷纷点头道:“原来是这样啊!”

    “至于十亩以上,官府说了,就不许去贷款了,要那些大户人家一口气给清现银。”

    “这不是官府,故意便宜咱们老百姓吗?否则卖得这么便宜,都给大户人家买走了。”

    “淤田收成好啊!这辛苦干几年,就回本了。”

    老百姓们嗡嗡地商量着,大家心底仍是有疑虑。

    “你说会不会缕堤被冲垮了,大水淹了咱们田?”

    “或者河水改道了?”

    “是啊,是啊,风险是有。”

    “咱们家里又不是没有田种。”

    “马员外平日虽说要的租子高,但是紧紧巴巴的还是能过日子。”

    “呸!没出息一辈子租着人的田种。你回去跟你娘过去吧!”

    “翠娥,翠娥,我这不是和你商量的吗?”

    老百姓们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然后有些担心的,又心疼拿不出钱的大声说服乡亲们别出这笔钱。

    但是还是有不少人意动了。

    “等等,还有最后一句,告示上面写了三年之内,淤田免征田赋!”

    这消息一出,下面的老百姓们都是不安分了。三年免征啊!也就是老百姓种每一粒粮食都是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