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蜀汉复兴-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调回去。

    可是,却一直没能被大汉官员想起,就在这里一直做小吏,直到经历了整个三国时期,官和吏的鸿沟,已经变得不可逾越了!

    他金家虽然一度绝望,但是却始终坚持着传家多年的信条,不去贪污百姓的血汗钱。但是呢,做小吏本职是没多少油水的,不去想着各种法儿贪污,日子就过的紧巴巴的,也没有余钱。

    金水川本来都已经死了做官的心思的。现在突然听到刘寻这样的命令,大喜之下,自然是要去的!

    他就把自己的想法给妻子说了。妻子问:“你要去的话,家里并没有积蓄给你做盘缠,怎么去?”

    金水川思索半响,抬起头坚定地道:“那也必须去!我可以向父老乡亲们借些银钱。这一次,可是我金家能再次崛起的最好机会了!”

    金水川第二天就开始向父老乡亲们和同僚们借钱。父老乡亲们都是普通百姓,一家也借不了几个钱。好在金水川平时做事,对待大家都是很好的,所以大家也多愿意借给他钱。多家凑合之下,倒也凑了不少。

    只是那些同僚就不同了。金水川平时不跟他们同流合污,跟多数人关系都很一般。即使有寥寥几个关系还不错的,可他们中也有想要去滇城中谋个官身的!

    小吏们纷纷从各郡县赶来。赶来的数量,是刘寻一开始所没能料到的,竟然足有二百多人!

    东吴的出兵数量最终确定下来了,只有坑爹的一万人!

    不过他们的心倒是挺大,还想着攻城略地呢!他们想,晋国现在刚刚换了主人,去年又遭受了大规模战役,没准能打下一些地盘呢!

    四国之间,战争再起。不过大汉和东吴毕竟只是打酱油的。边疆外打仗,国内皇帝该干啥干啥。

    刘寻的小吏考核要提前了。

    虽然他定的时间是在两个月之后,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小吏居然会如此的积极!

    南中七郡加上犍为郡的小吏们,在得到刘寻颁布的新法令之后,一个个欣喜若狂!都把这个法令当做了今生鱼跃龙门的唯一机会!

    因此,他们心似被猴挠,一个个突然红光满面,爆发出了极大的希望!

    许多人就立刻拿出积蓄,准备去滇城博一把!积蓄不够的,就干脆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也好凑足路费。还有的,甚至向亲戚邻居借,也要借得路费!

    这是小吏升官员啊!在小吏们早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时候,这就是绝望中唯一的一抹光亮,谁又愿意放过呢?

    更何况,刘寻虽然屡屡做出惊人的举动,看似不靠谱,但是他说要做的事儿,却从来都是真实

    (本章完)

第173章() 
(修改尚未完成,请明日清早再订阅,谢谢!)

    刘寻这些日子正要去天都城一趟。姜维走了,把天都交给两个老将廖化和柳隐,蜀中之地很可能会出现不稳的局面。

    自己这个皇帝,也该去天都城坐镇一段时间了!

    刘寻大军出行,路上没有遇到任何危险。并没有哪个蜀中士族敢派兵拦截刘寻。

    廖化和柳隐在天都城城门外迎接刘寻入城。

    刘寻入城,进皇宫,然后通过廖化等掌权将领了解这些日子蜀中的治理事宜。

    柳隐等人,无一列外地全都大倒苦水,说士族门阀是多么的不配合。虽然,他们不敢明着反抗拥有大军的姜维,但是各种各样的不配合却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政令出了后将军府以后,除了有大军压阵的情况,其他的,士族们根本就不会听,用各种借口推脱。

    再有,益州士族出身的官员,基本上全部辞官了。一度造成地方上管理的混乱。

    蜀汉自刘备立国起,麾下大臣就有派别之分。最早的当然是元从派了,包括关羽、张飞、赵云、糜照等等。然后是荆州派,就是出身荆州的人。包括诸葛亮、费祎、魏延、黄忠等人。再之后就是益州本土派。包括原刘璋手下各文武降将。

    从刘备到诸葛亮到费祎到刘禅,无论谁当家,都尽力打压益州本土家族,高官厚禄加上实权,都给了元从派和荆州派,益州人只有被割肉放血的份儿。

    这种情况,当然是因为蜀汉政权要打压士族门阀,保护国家自耕农,保证国家实力了。当然也是因为不愿意被益州人掌控了朝廷。

    但这样做,就让益州士族很不满了。平时,他们就把大多数人才藏起来,不给朝廷用。当邓艾去年打来的时候,他们是最欢欣鼓舞的一部分人。而今,他们干脆彻底的一点都不合作,把所有益州士族出身的官员全给招了回去。只有极少数几个寒门出身的,没走。

    当然,蜀中士族的不合作,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刘寻听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太恼怒的状态,只是说:“朕知道了。朕会按部就班发展,不会被他们阻碍的。”

    第二天,刘寻没有开大朝会,而是颁布了新的盐政法。

    这个盐政法就是在南中已经施行了的,用矿盐。以官为主,以商为辅的新法。而且售价只要六百钱每石!

    刘寻带来了很多的矿盐,来的时候,沿途经过各城,都已经布置下去

    刘寻这些日子正要去天都城一趟。姜维走了,把天都交给两个老将廖化和柳隐,蜀中之地很可能会出现不稳的局面。

    自己这个皇帝,也该去天都城坐镇一段时间了!

    刘寻大军出行,路上没有遇到任何危险。并没有哪个蜀中士族敢派兵拦截刘寻。

    廖化和柳隐在天都城城门外迎接刘寻入城。

    刘寻入城,进皇宫,然后通过廖化等掌权将领了解这些日子蜀中的治理事宜。

    柳隐等人,无一列外地全都大倒苦水,说士族门阀是多么的不配合。虽然,他们不敢明着反抗拥有大军的姜维,但是各种各样的不配合却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政令出了后将军府以后,除了有大军压阵的情况,其他的,士族们根本就不会听,用各种借口推脱。

    再有,益州士族出身的官员,基本上全部辞官了。一度造成地方上管理的混乱。

    蜀汉自刘备立国起,麾下大臣就有派别之分。最早的当然是元从派了,包括关羽、张飞、赵云、糜照等等。然后是荆州派,就是出身荆州的人。包括诸葛亮、费祎、魏延、黄忠等人。再之后就是益州本土派。包括原刘璋手下各文武降将。

    从刘备到诸葛亮到费祎到刘禅,无论谁当家,都尽力打压益州本土家族,高官厚禄加上实权,都给了元从派和荆州派,益州人只有被割肉放血的份儿。

    这种情况,当然是因为蜀汉政权要打压士族门阀,保护国家自耕农,保证国家实力了。当然也是因为不愿意被益州人掌控了朝廷。

    但这样做,就让益州士族很不满了。平时,他们就把大多数人才藏起来,不给朝廷用。当邓艾去年打来的时候,他们是最欢欣鼓舞的一部分人。而今,他们干脆彻底的一点都不合作,把所有益州士族出身的官员全给招了回去。只有极少数几个寒门出身的,没走。

    当然,蜀中士族的不合作,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刘寻听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太恼怒的状态,只是说:“朕知道了。朕会按部就班发展,不会被他们阻碍的。”

    第二天,刘寻没有开大朝会,而是颁布了新的盐政法。

    这个盐政法就是在南中已经施行了的,用矿盐。以官为主,以商为辅的新法。而且售价只要六百钱每石!

    刘寻带来了很多的矿盐,来的时候,沿途经过各城,都已经布置下去

    立国起,麾下大臣就有派别之分。最早的当然是元从派了,包括关羽、张飞、赵云、糜照等等。然后是荆州派,就是出身荆州的人。包括诸葛亮、费祎、魏延、黄忠等人。再之后就是益州本土派。包括原刘璋手下各文武降将。

    从刘备到诸葛亮到费祎到刘禅,无论谁当家,都尽力打压益州本土家族,高官厚禄加上实权,都给了元从派和荆州派,益州人只有被割肉放血的份儿。

    这种情况,当然是因为蜀汉政权要打压士族门阀,保护国家自耕农,保证国家实力了。当然也是因为不愿意被益州人掌控了朝廷。

    但这样做,就让益州士族很不满了。平时,他们就把大多数人才藏起来,不给朝廷用。当邓艾去年打来的时候,他们是最欢欣鼓舞的一部分人。而今,他们干脆彻底的一点都不合作,把所有益州士族出身的官员全给招了回去。只有极少数几个寒门出身的,没走。

    当然,蜀中士族的不合作,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刘寻听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太恼怒的状态,只是说:“朕知道了。朕会按部就班发展,不会被他们阻碍的。”

    (本章完)

第174章 刘寻的任命() 
刘寻说的不会被士族阻碍的事儿,第一就是指盐政改革。

    矿盐的产量很大,官商合营,也能保证六百钱每石甚至更低的价格,让百姓们吃得起更多一倍的盐。

    这些天,南中的百姓们非常满足,而刘寻,就把这种满足带到了其他的地方。

    因为他带了非常多的盐,也带了能够制作出矿盐的工人队,以及专职售卖盐的军队和商人。

    一路上,刘寻路过哪个城池,就会给他们发一波“皇帝福利”,也就是三百钱每石的精盐。同时,在当地查看下有没有产出矿盐的条件,如果有,就在那里开一个盐矿。就算没有,也会把新的卖盐方式带到那里,把矿盐供应链延伸到那里。

    事实上,刘寻早就命令官商糜家把新矿盐以七八百钱每石卖到蜀中了,为刘寻这一次的行动铺路。

    而开盐场的条件,一是要有盐矿,二是要有大批忠于刘寻的士卒守卫,以免蜀中士族得到了矿盐的制作方法。

    以刘寻和如今蜀中士族的关系,要是士族知道了矿盐的制作方法,估计短时间内就会被另外三国知晓,那刘寻想靠着低价盐获利的愿望就落空了!

    以矿盐供应天下的利润是极其可观的。当初,诸葛亮把蜀锦的利润用来充作军费,而矿盐的利润以后肯定比蜀锦大!

    这天都城,作为大汉的首都,姜维眼下的老巢,刘寻肯定是要留下采盐队伍的。这里可以作为大汉第二大矿盐输出基地。

    刘寻第二天就给天都城的百姓们发福利了,引来城中百姓极为兴奋地购买。

    随后,刘寻发布了整个大汉盐业改革的圣旨。废除全大汉的司盐校尉和旧盐场,由新的矿盐场和官商竞争性营业接手。

    一路上的城池卖盐点,加上天都城的,都需要人主持。刘寻就用上了之前小吏考核中提拔出来的人。这些人久经人情世故的打磨,做这些事儿都比较得心应手。

    刘寻故意把这些新的准官员带来,就是要从小吏中,提拔出一批忠于自己的官员。

    由于之前盐业也是完全由大汉朝廷掌控的,所以这道命令没有引来任何人的反对。

    刘寻就找来老将廖化,跟他商量商量,看他愿不愿意别再打仗了,拿着高官厚禄,带着伤老病残军去守卫天都城的大型采盐队。

    刘寻就问他:“廖老将军啊,今年高寿?”

    廖化呵呵笑道:“当不得皇上如此尊称。微臣不过是黄巾军出身,岂敢倚老卖老?微臣今年九十有三。”

    刘寻道:“眼下朕这里有一项极为赚钱的方法。当年,诸葛丞相靠卖蜀锦赚军费,如今,这可是一项比蜀锦更赚钱的东西哦!”

    廖化赞叹道:“可是那矿盐?此盐精细而又美味,价钱偏偏很低。臣得知,那糜家、费家的人,为了在竞争中卖出更多的盐,有的已经卖到了五百五十钱一石!比以前的价钱低了一半多了!”

    “是啊。可就是这制作方法,得让大军严格保护起来,要不然,被士族得去了,咱们就没有独家秘方了,就赚不到钱了!所以,朕想请老将军去带兵守卫盐场,不知如何?”

    廖化比刘寻想的还要好说话:“皇上,这么重要的东西当然需要守卫了。臣今年已经九十余岁了,上了战场也有些力不从心,很是愿意为皇上守卫盐场!”

    刘寻笑问:“老将军觉得官位、爵位、俸禄可还够?”

    廖化道:“皇恩浩荡,臣已经知足。只是我那孙儿廖成,还未经打磨。若是发生战争,还请皇上给他一个机会。”

    刘寻当然同意了。这老将军想培养一下后辈,当然要答应。

    士族们当然也看到了矿盐的利益,但是他们不敢争。当初,在刘禅手里,他们都不敢挣盐利,何况是暴君刘寻!

    刘寻回来做的的第二件事,就是在蜀中的各处郡县中,任命大量县官,以及少量太守。

    士族你不是把你们家所谓的才子都给召唤回去了吗?那朕就把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人给任命为郡县官!让以前你经常呼来喝去、看不起的人,成为你那地儿的父母官!

    这下子,就换成你要去巴结这些父母官了!要么出血,要么放权,而且要受到极大的钳制。要不然,嘿嘿,在伟大的刘寻皇帝的领导下,这些官员就要借助国法来制裁你们了!

    你说你们要反抗?好,要么起兵跟大汉王朝来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要么就只能在明争暗斗中看谁更技高一筹。

    刘寻不会一开始就让人把到他们欺辱到没有活路的,一开始挺多限制他们的特权而已。如今大汉粮食、食盐等都有很大的增加,百姓们的满意度也大大增加。刘寻认定,既然蜀中士族之前没有起兵反抗自己,也不会因为自己对他们有一点点压迫,就立刻起兵了。

    刘寻在第三天的朝会上,乾纲独断,任命余承天为黑水县令,任命贾茂为白川县令,金水川为汶山郡守……

    刘寻在路上跟他们都有交流,知道他们各自的才干和各自的身世,因此任命也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刘寻曾问他们:“朕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任命你们为官员,你们可以报朕?”

    贾茂答:“若不能比原先的县令治理的更好一半以上,微臣便自杀,无颜再见皇上!微臣大半生都在亲自处理一县之内的政务,绝不会随口乱说!”

    金水川则到:“皇上,臣既然得朝廷看重,有朝廷俸禄,绝对会做一个勤政爱民、绝不贪污的官!若是不能做到,甘愿自裁!”

    刘寻知道他们都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便勉励了他们几句,说要看他们以后的行为。

    只是,很多士族听说了刘寻的任命,愤怒的双眼圆瞪,大呼刘寻是“国之妖孽”、“国将不国”!因为,怎么能够让这些原本的小吏直接成为一地主官呢?他们不过是贱民出身啊!他们不是士族啊!这跟惯例,简直是对着干啊!

    刘寻才不会理他们,这群只把自己得到利益当做国家常理的蛲虫!

    (本章完)

第175章 扩大治理地盘() 
刘寻回到天都城,干的第三件事儿就是,把汉嘉郡和江阳郡划归到南中,直接由滇城陪都治理!

    这件事儿,就是刘寻想扩大自己直接这里的范围了,就把姜维代他治理的地方,划走了一块儿。

    姜维倒是肯定没意见。他本来也就是只想管军务。你让他管政务,也是赶鸭子上架,照搬诸葛亮的条例罢了。你把地盘划走了,他还高兴。毕竟他是完全认刘寻这个皇帝的。

    只是,汉嘉郡和江阳郡里的士族,那就是完全的不高兴了!不仅不高兴,而且还带着一些惊恐!

    他们想,刘寻那个“士族杀手”,对待我们这两个郡里还没有被消灭的士族,会是个什么态度呢?随便安插个罪名,然后就抄家?夷灭三族?

    妈的,太可怕了!

    于是这两个郡里的士族们,纷纷上书,请求刘寻不要把这两个郡直接划到滇城行宫治下,还是保留在天都城后将军府的好!

    为此,他们对原本也不喜欢的姜维大加赞颂,说姜维治理的如何如何好啦,自己一大家子,哦,不是,是整个郡里的所有百姓全都愿意听从后将军姜维的治理,坚决彻底、举双手地拥护后将军!

    而且他们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离间刘寻和姜维。刘寻老大啊,你看,你把大汉最为富裕的蜀中给了姜维治理,然后我们这里的人都那么的拥护他,都快不认你了!这样的话……您老就不考虑考虑,姜维他掌握了蜀中的所有大权,获得了所有人的支持,然后不甘心只当一个臣子了吗?

    要知道,这年头权臣还是很多的。刘寻老大你看你打仗也没有姜维厉害,万一他把你给架空了,自己想当皇帝了咋办呢?

    这两个郡的士族想法虽然很好,可是问题就来了:

    第一,在刘寻的新王法中,取消了士族直接上书朝廷的权力。

    在之前,士族的特权很大,一流士族家主可以像朝廷公卿一样,直接给皇帝上书。二流士族家主可以像太守一样,直接给丞相上书。三流士族像县令一样,虽然是麻烦了些,但也能直接给朝廷上书。

    但是刘寻这个暴君,上来就取消了士族的这个特权!要求他们像平头老百姓一样,想要上书,就要通过朝廷官员!可是,士族已经把他们家的做官的子弟全都召回去了,导致原先有很多人当官的士族,现在竟然一个都没有了!

    没有官员,就无法给朝廷上书。可是,官员就是刘寻任命的那些,在他们看来低贱非常的“小吏”!还有之前没有辞官而去的少量寒门。

    让他们低下头去求那些一直都看不起的低贱者,他们是不愿意的。可是,刘寻的“暴君”之名实在太过响亮,这两个郡的士族相当害怕。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去低头求这些“低贱官员”!

    这也是刘寻的一个阴谋。让士族不得不求那些身份低贱者升上来的官儿,降低天下对士族尊贵的印象!

    最终,在经历了他们自认为屈辱的、千辛万苦的请求之后,他们的请愿书摆到了刘寻的面前。

    但是,刘寻连看都没有看,就给他们指出了另外一条路:想不再朕的治理下,也成,你能搬到其他的郡县里吧!嗯,巴郡是首都所在的郡,就不要去了。巴西郡、汉中郡等等,都是面临吴国、晋国的前线郡,你们也不要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