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蜀汉复兴-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不远处督战的司马炎听了,气的胸膛起伏。大骂道:“钟会老贼!你这个叛徒!”

    刚走几里地,姜维军就遇到了一个镇子。姜维露出笑容,吩咐道:“包围这个镇子,派出小队,让所有百姓收拾好东西,全部跟我们走!”

    他身后的各级将领立刻答道:“遵命!”然后就带领自己所部前去执行命令了。

    镇上的百姓开始看到大军过来,并不怎么惊慌。因为姜维多次北伐,他们都已经见惯汉军了。而姜维大军军纪严明,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扰民的。就算是没军粮了,也只是去百姓家取一部分,不会把他们的粮食全都拿走。

    姜维以前也有把百姓带到蜀地的情况,但那都是粮尽退兵的时候,无奈之下才顺便带一部分回去。算是充实蜀汉国力了。眼下汉军明显是进攻的时刻,又怎么会干扰百姓呢?

    可他们还是算错了。姜维大军很快把小镇包围,然后一队队军士走上街,大声地宣传喊道:“各家各户,全部把粮食、财物打包好,明天一早跟随大军行进!听好了,所有人都不例外,全部要跟随大军行进。违者杀无赦!”

    有不少士兵在街上宣传,很快所以人都知道了。他们既惊讶又愤怒:“汉军怎么能这样?两国打仗怎么能危及到老百姓呢?”

    “不是说姜维军纪一直非常严明吗?怎么这次才刚出来就要裹挟百姓呢?”

    有些话大家一直在说,所有人或许一直在追求,但却一直都是不折不扣的谎话!比如说人人平等,比如说军队打仗不该危及百姓……

    姜维军也确实军纪严明,除了督促,竟然没有对百姓动用武力。这也助长了一些当地人心中的嚣张气焰和愤怒程度。他们相互集合起来,一起嚷嚷着要找到姜维讨一个说法!

    姜维听到下属来报告这件事,笑了笑:“所有想要讨一个说法的,全部就地处决!”

    呵呵,本将军军纪严明,成了你们可以撒泼打滚的借口了吗?以前那些惨无人道的诸侯军队,把百姓当做猪牛羊任意残杀掠夺,你们也只会哀求罢了!

    于是刀斧手出动,在当地人闹事的地方,砍下了十几颗带头者的头颅!滚滚人头,满地鲜血,让小镇的人心生胆寒,想起了军队的可怕,再也不敢多说什么!

    第二天,小镇所有人乖乖带上所有物资,跟随姜维军前进了。

    而姜维军,在走了三里地之后,遇到了沿途两个村庄,立刻下达了同样的命令:“去,让所以的百姓,跟着我们!”

    (本章完)

第170章 司马炎的不顺() 
钟会逃到了甘州城。他让逃回来的残兵休息了两天。

    自己则和征东都督杨泰一起,继续施行永昌城的战术:把百姓全部都迁移走,迁移到更后方的城池。只留下甘州的守城部队,跟原来的残兵汇合。当然,也留下了很多粮草、柴火、守城物质等。

    三天之后,杨泰便带着一小队士兵,和最后一批迁移的百姓往更后方的城池去了。

    按照钟会的估计,在大魏如此顽强的抵抗之下,再加上河西走廊初春恶劣的天气、环境。以及大汉、大吴两国的帮助,只需要用舍弃三个县城的代价,就可以挡住司马炎这次的进攻!

    中原大地,去年也进行了一番大的消耗呀!他司马炎,也折腾不起太久!

    钟会在前线,不知道杨泰的心情。

    杨泰是大魏征东都督。但是他这个职位吧,更多的带有一些讨吉利的意味。

    为啥呢?因为杨泰手里直属的兵很少,只有两千人左右,而且都是不专业的。根本没有征伐晋国的能力。

    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监视晋国,探查晋国的消息,以免晋国突然打来。当然他也负责消灭晋国的探子,虽然消灭不完。所以他叫“监东都督”才更合适,但是大魏为了讨个吉利,就叫征东都督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说杨泰的实权很小,所以能做的事儿不多。眼下除了监查敌方,只多了为钟会军押运粮草和组织百姓的责任。

    但是杨泰不甘心啊!虽然他实权小,但不是因为夏侯奂不信任他,而是魏国的国力太弱了!

    他很想在跟司马炎的战斗中起一些大的作用,为魏国保卫战多出一份力!

    杨泰的胆子很大。要不然当初也不敢带着一点自家仆奴,就召集了千余游侠儿、地痞恶霸等人去救援夏侯奂了!

    正当他想法儿要对司马炎大军干一票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

    河西走廊已经在比较北部的地方了,春天也是经常下雪的。前些天一连多个好晴天,把所有的雪全都晒化了。杨泰撤离那天,天刚好阴了下来,下起了雪,而且是鹅毛大雪!

    地上很快铺白了一层。

    杨泰很喜欢,他要做的事情,下雪了,反而更容易做!于是他把撤离的工作交给了副手,自己带着十几个最亲近的属下,冒着茫茫大雪,离开了队伍!

    司马炎呢?他先是为了找水源,耽搁了两天。正当他的大军带着很多的储水往前开拨时,还没有走多久,居然下雪了!

    下雪了!那就意味着可以融雪为水,不需要为水担心了!他想起自己两天来命令大军尽可能的存储水,就觉得这是上天在嘲讽自己!辛辛苦苦努力了两天,可是结果有什么用呢?

    司马炎脸色很黑,心里很恼怒。这个时候要是有哪个小厮敢过去惹他不高兴,他一定会把那个小厮活活打死!

    但是,大军行了两日,不仅在大雪中行进速度非常慢,冻伤了不少士兵。而且,还传来了一个更加令他恼怒的消息!

    那就是大汉出兵了!

    出兵的是姜维。这个家伙一反常态,出来根本就不攻城略地,而是在专拣村镇和小县城进行抢劫!现在已经抢了很多个,大晋征西都督桓彝虽然表示一定会尽力抵抗。但也表示很可能抵抗不了,希望能得到援助。

    桓彝说自己抵抗不了姜维,司马炎不怪他。他自己的爹,司马昭,自己的大伯,司马师,不也一样抵抗不了吗?

    可这是一件相当烦心的事儿!在自己攻打魏国的时候,大汉出来捣乱,非常的让他心烦!他的脸色也变得更黑了。

    再说姜维,他在陇西这么肆无忌惮地抢劫,陇西官员除了给司马炎送急报之外,终于有一个人坐不住了!

    这个人就是新任的征西都督桓彝。

    说起桓彝,这个人可能不出名。但是他的儿子桓温,那就大大的出名了!桓温是西晋的权臣,对待司马家后面的皇帝,就跟司马昭对待曹奂一样!不过可惜桓家运气不好,最后被诛灭九族了。

    桓彝发现姜维到了陇西之后,想着无论是曹爽还是邓艾等人,都不敢跟姜维打野战,只靠着城池坚守。那自己估计也打不过姜维,怂起来靠着城池坚守,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于是他就怂了,不敢出战。可是没想到姜维这一次跟以前不一样,不攻打城池了。专门抢村镇和小县城!

    这要是方圆几百里的村镇、小县城都被姜维抢了,搞个千里无鸡鸣。那司马炎是绝对不会放过自己的!

    所以桓彝不敢怂了,带着自己能掌握的所有军队,同样的两万大军,来找姜维决战了!

    当然这是在晋国的地盘上,周围的郡县都会听桓彝的,郡县兵也会围剿姜维,所以桓彝从兵力对比上来看,还是占上风的。

    在桓彝集结军队、通知各城的这段时间内,姜维又抢了两个镇子。

    姜维一共抢了多少呢?一共是六万百姓!还有这些百姓的所有物资!

    这些抢劫所得,被两万大军带着,严重拖慢了大军的行进速度。

    用大军来维持秩序,也严重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姜维决定,赶紧把这些收获运回大汉国去!以前,退兵的时候抢一些,带回去了,朝廷上很多人还会赞扬他,说是为国家增强实力了。所以姜维也有一点抢惯了的心思,想着赶紧运回家去。

    但是姜维的消息也灵通,知道桓彝已经带了大军要来阻止自己。如果所有人一起走,目标太大,桓彝军发现了自己军的虚实,很可能不顾一切的攻打!毕竟打败甚至抓住自己,这是一个一连几十年就没有人完成过的壮举!

    所以姜维就想了一个办法,让赵统带着大军和百姓等先走,自己带着两千精兵,去会一会那桓彝!

    而桓彝本人呢?倒是没想到姜维军也会有不战而逃的一天!他还小心谨慎的慢慢向前移动,担心中了姜维的计谋。

    (本章完)

第171章 姜维耍桓彝() 
桓彝小心翼翼地派斥候去查姜维军踪迹。

    他的斥候就有所发现了,回来报告道:“都督,前方能够轻易遇到姜维军的斥候!他们的斥候很多,分的也很散,看起来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

    桓彝怒道:“他们一定是在找村镇!该死的姜维!贪婪的姜维!抢了我们那么多东西和人还不罢休,还搜寻的那么积极!”

    他顿了顿,继续道:“你们继续去探查,最好能够打听到消息,知道姜维军的主力在哪!”

    “是!”

    斥候走了,他们想到了打探消息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合力把姜维军的斥候抓住一个,然后问他。如果他不说,就进行严刑逼供!

    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一大队几十个人的桓彝军斥候,堵住了姜维军只有八个人的斥候。正当姜维军的斥候想要拼命时,桓彝军斥候首领突然说:“我可以不取你们的性命,放你们离开。只要你把姜维军的情况全都告诉我们!”

    姜维军斥候一开始显得很不愿意,但是后来经不过威逼利诱,还是把自家大军的情况说了出来!

    他们说:“大将军派了很多斥候,去周围寻找村镇和小县城。另外,大军也有赵统等大将率领着,分头去抢劫去了!大将军本人只带着五百亲卫,在前面的一片山林里的隐秘地方等着。只等着各位将军抢来更多的人和物质呢!”

    姜维军斥候说了,桓彝军斥候大喜!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消息!

    他们也遵守诺言,放姜维军斥候走了。倒不是因为他们是多么守信的人,而是因为姜维军的战士单兵战斗力都很强。如果真要留下这几个斥候,他们至少得死十个人。这十个人中万一就有自己呢?谁也不敢赌,所以谁也不敢留下姜维军斥候。

    桓彝听说了姜维把大军派出去了,自己只带了五百亲卫,就在前面的山林里,大喜!抓住姜维,绝对是大功一件啊!

    他激动地对周围的将领说:“各位,只要我们能抓住姜维,个个都能升官发财!各位将军要和本都督一起努力,奋勇向前,一起抓住姜维!”

    其他人也都是一脸兴奋,轰然应诺。

    于是他们就带兵往前走,走了一天,终于看到了斥候所说的那片山林了。可是山林里面视线不好,眼下又已经天黑了,桓彝便下令安营扎寨,让士兵们吃饱喝好养足力气,等明天一早再去抓姜维!

    第二天,桓彝带着士兵们一脸兴奋的冲进山林,然后分成几个部分,去搜索姜维。

    也许姜维藏得比较隐秘,桓彝找了一上午,也没找到。吃过中午饭之后,命令大军往前推进寻找,如果今天晚上再找不到,就说明姜维跑了,去其他的地方!

    结果不久之后,就有人报告,发现了姜维曾经呆过的山谷。桓彝立马去看,只见那是一个颇为隐秘的山谷,里面有大军生活过的痕迹,还留下了一杆大旗,旗上面写着什么。

    “去把旗放倒,我看看上面写了什么。”桓彝吩咐道。

    便有人去放倒大旗。只见上面写了一句话:桓彝小儿,想找到老夫,回家吃三十年奶再来吧!

    桓彝双手狠狠把旗帜摔在地上,气的大喊:“姜维小儿,你欺吾太甚!”

    其他人看到地上的旗帜,也是一脸的难看。

    但不管怎么说,桓彝没有找到姜维。因为这本来就是姜维设下的一个局,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罢了。

    很快,再次有斥候探查到,姜维和他的亲卫们出现在了东方的一条峡谷中。

    气的发昏的桓彝立刻带上了大军,怒气冲冲地赶去了那个峡谷,却发现晚来了一步,姜维军刚刚走。这次,姜维军用来做饭的灰烬都还没有凉透呢!

    而姜维也没有再留下什么嘲讽的话语,好像是时间不够。这个发现让桓彝大喜!他认为就快能抓住姜维了,命令大军和斥候进一步寻找姜维的身影!

    姜维就带着桓彝,在这片大地上兜起了圈子!

    再说去找援兵的夏侯霸,他离开滇城,一路跋涉,终于到了到了邺城。

    递上国书之后,夏侯霸见到了孙休,同样提出了让吴国出兵、共同对抗晋国的要求。

    孙休就没有刘寻爽快了。

    因为吴国跟魏国离得远,用处不大。而且,吴国的世家门阀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皇帝的意思,有时候也不能很好地被执行。

    完善到什么地步呢?官职近乎世袭!

    比如某家门阀担任某地都督,那他肯定也是当地的郡守。他们家族不仅拥有当地的山林菏泽、农田水域、佃户仆奴,还有光明正大的家族大军!

    出去做官的家族子弟,不仅听从朝廷的,而且更听从家主的!国家的利益,都要服从家族的利益的!皇家,只是最大的、领头的门阀世家而已。

    而他这个官职呢,自己死了,可以传给儿子,儿子死了,可以传给孙子。要是儿子或者孙子太垃圾,还可以传给侄儿之类的。只要不犯错,不被皇帝抓住把柄,这个家族的人基本就不会被免除或者调离这个官职!

    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士族门阀之间斗争也激烈,有时候,会因为相互之间斗争的失利而被免官。

    说了这么多,主要就是说明一个问题:吴国的政治制度,让他们很难从国家的层面上考虑问题,都是从家族的角度考虑。

    当敌人打进来时,大家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自然是联合起来共同对外。但是,当皇帝说,他要往外打了。底下的大臣就会集体沉默:想往外打,你拿自己的军队先上去吧。我们的军队,不方便出去!

    所以,吴国想出兵,嗯,那还是要经过一大圈扯皮的,而且,还不会出多少兵!

    就这样,夏侯霸在邺城焦急的等待了三天,拜访了不少吴国大臣,送了不少礼物。还把刘寻的一封书信也递上去给孙休看了,才得到了孙休出兵的承诺。

    但是出兵多少,还得进一步商谈!

    (本章完)

第172章() 
(修改尚未完成,请明日清晨再订阅,谢谢!)

    东吴的出兵数量最终确定下来了,只有坑爹的一万人!

    不过他们的心倒是挺大,还想着攻城略地呢!他们想,晋国现在刚刚换了主人,国内局势肯定不稳。去年又发起了大规模战役,国家实力耗损严重。所以,没准能打下一些地盘呢!

    四国之间,战争再起。不过大汉和东吴毕竟只是打酱油的。边疆外打仗,国内皇帝该干啥干啥,国内百姓同样是该干啥干啥。

    犍为郡犍为县,一个年过五十的老小吏得知了刘寻小吏考核的命令,高兴地在风中哈哈大笑!

    他当场就扔下手中的水火棍,对周围一众年轻些的小吏到:“老朽在这小吏的位置上干了三十余年了。每每工作在管理和保护百姓的第一线!对于县太爷乃至于郡守的职责,比他们自己都清楚!”

    越嶲郡朴县,有一名叫金水川的小吏。

    此人祖上本是大汉一个小官员,因为某次得罪了一个大官,被流放三千里,来到了穷苦偏僻的越嶲郡。那时候,官员和小吏两个阶级之间无法逾越的情况还不是很严格,他家还想着只要遵纪守法好好做,可能会被调回去。

    可是,却一直没能再被复起,就在这里一直做小吏直到经历了整个三国时期,官和吏的鸿沟,已经变得不可逾越了!

    他金家虽然一度绝望,但是却始终坚持着传家多年的信条,不去贪污百姓的血汗钱。但是呢,做小吏本职是没多少油水的,不去想着各种法儿贪污,日子就过的紧巴巴的,也没有余钱。

    金水川本来都已经死了做官的心思的。现在突然听到刘寻这样的命令,大喜之下,自然是要去的!

    他就把自己的想法给妻子说了。妻子问:“你要去的话,家里并没有积蓄给你做盘缠,怎么去?”

    金水川思索半响,抬起头坚定地道:“那也必须去!我可以向父老乡亲们借些银钱。这一次,可是我金家能再次崛起的最好机会了!”

    金水川第二天就开始向父老乡亲们和同僚们借钱。父老乡亲们都是普通百姓,一家也借不了几个钱。好在金水川平时做事,对待大家都是很好的,所以大家也多愿意借给他钱。多家凑合之下,倒也凑了不少。

    只是那些同僚就不同了。金水川平时不跟他们同流合污,跟多数人关系都很一般。即使有寥寥几个关系还不错的,可他们中也有想要去滇城中谋个官身的!

    刘寻的小吏考核要提前了。

    虽然他定的时间是在两个月之后,但是现在,才到一个月就要开始考核了。因为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小吏居然会如此的积极!

    南中七郡加上犍为郡的小吏们,在得到刘寻颁布的新法令之后,一个个欣喜若狂!都把这个法令当做了今生鱼跃龙门的唯一机会!

    因此,他们心似被猴挠,一个个突然红光满面,爆发出了极大的希望!

    许多人就立刻拿出积蓄,准备去滇城博一把!积蓄不够的,就干脆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也好凑足路费。还有的,甚至向亲戚邻居借,也要借得路费!

    这是小吏升官员啊!在小吏们早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时候,这就是绝望中唯一的一抹光亮,谁又愿意放过呢?

    更何况,刘寻虽然屡屡做出惊人的举动,看似不靠谱,但是他说要做的事儿,却从来都是真实的做了!

    越嶲郡朴县,有一名叫金水川的小吏。祖上本是大汉官员,因为某次得罪了一个大官,被流放三千里,来到了穷苦偏僻的越嶲郡。那时候,这种阶级之间无法预约的情况还不是很严格,他家还想着遵纪守法好好做,可能会被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