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的脸色青一块白一块的,他往日自诩为中兴之主,想不到还比不上宫里的一个内侍有见识。
崇祯低声斥道:“滚!你也滚出去,朕今天,不,这几天都不想看见你!”
王承恩知道崇祯听进去了自己的话,转身走出了文华殿的大门,心里默默叹道:列位宦官前辈在上,老奴今天为了大明断了所有宦官的后路,情非得已。
有明一朝,只怕宦官再也难出京师一步,可是老奴不后悔,这个大明朝,真的禁不起折腾了。
咱们宦官的名声本来就不好,若是背负了亡国之罪,遗臭万年,老奴可不想被万人唾弃。老奴虽然没有子孙,也有乡里亲朋,老奴不想让后世子弟提起老奴抬不起头来。
看着王承恩走出了文华殿,崇祯淡淡地说道:“以后对王承恩的监视撤了吧,他这个老奴为了这个大明比朕还拼命,朕也不想枉做小人。”
文华殿暗中应了一声,却看不到人影。
“你们都出去,朕想一个人静一静。”
几声轻微的响动之后,文华殿中恢复了安静,崇祯静静靠在桌子旁边闭上了眼睛。
难道朕真的不适合做一个皇上么?为何明明是有利于大明的事,朕却感到万分别扭,甚至想从中破坏?
不是的,一定不是朕想法出了问题,肯定是他们做得不对,他们身为武将竟然不听朕的话着实该杀!
可是远隔千里之外,朕又怎么会明白那里的局势如何,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他们若是听了朕的,岂不是一场胜仗也别想打了?
不对,他们已经有了不臣之心,才敢公然违抗朕的命令,孙传庭全家都在潼关鞭长莫及,陈奇瑜的家人可都在京师之中。
可是朕若是抓了他的家人,万一他一怒之下真的反了,朕岂不是又要背负逼反良将的恶名了?
崇祯想了许久也没想出一个头绪来,这一晚上他只想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武将不可信,打着忠君爱国的名义公然违抗圣命,全都该死!
第二件事是,自己只能暂时依靠这几个不能信任的武将平定天下,要不然天下大乱,被人夺了江山怎么去见列祖列宗?
想通了这两件事,崇祯决定暂时不压制这些武将,等到天下平定之后,或者杯酒释兵权,或者学太祖老人家杀光所有武将!
可是太祖老人家之所以能将武将们扣上谋反的帽子全部杀光,那是因为太祖老人家在军中威信甚高,没有武将敢谋反。
赵匡胤之所以敢用杯酒释兵权,那是因为他也是一样带着兵一寸一寸打下的自己的江山。
可是这些都是自己没有的,自己若是想做这些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再说自从土木堡之变之后,朝堂的文官上下一心竭力阻止皇上亲自带兵出征,如今自己想要带兵也来不及了。
自己务必要选一个忠诚于大明朱氏江山的人来掌握军权,以求在天下平定之后能收回其他武将的兵权。可是这个人必须自己还没有异心。
想到这里,崇祯心中突然闪过了福王世子的身影,当然他现在已经是新福王了。
崇祯被自己这个想法吓了一跳,要知道自己这一脉和福王那一脉有夺江山之仇,自己把兵权交给谁也不能交给福王。
可是想起了卢晓航的模样,崇祯又觉得这个人没有什么野心。毕竟为了一个女子能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到京师的人,定然不会是枭雄。
崇祯想到这里真的心动了,转念一下,还是再等等,等这两场战争结束了,看看两个武将的态度再决定如何处理。
被崇祯惦记的卢晓航此时正在陕西蓝田,马上就要带着人马和西安城下的孙传庭汇合,准备进攻大顺政权的都城。
卢晓航打了两个阿嚏,旁边的黑衣卫连忙上前:“王爷不是伤风了吧?要不要属下去找个大夫来看看?”
卢晓航摇摇头:“不知道谁在惦记我呢,让我打了两个阿嚏。我的身体没事,不用担心。”
近卫营营指挥使于波快步走到了近前:“王爷。”
“有什么消息?”
“陈奇瑜点齐九边精锐于宁远誓师,与清军展开激战。打了两场,清军并没有占到便宜。”
于波说的这些卢晓航都知道了,历史上都写着呢,只不过历史上的统帅是洪承畴,不知为何换成了陈奇瑜。
这个陈奇瑜从车厢峡一战就让人匪夷所思,原本该打败的战役,竟然被他生生改变了历史,让闯王高迎祥提前归天。
如今他又代替洪承畴出征关外,这个历史还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于波见卢晓航没反应,接着说道:“据说清军想从海路偷袭陈奇瑜的后方粮草根据地。。”
听到这里,卢晓航急切地问道:“结果怎么样?”
“结果陈奇瑜好像是早有准备,在笔架山设下伏兵陷阱,清军偷袭之战反被算计,大败而回,如今正在闭营不出,不知打得什么主意。”
卢晓航苦笑着摇摇头,果然历史还是出现了偏差,这场本该记入史册的松锦大战竟然发展成了这个样子。
黄太吉的威信想必要大受打击了,毕竟本来就是冬天出兵,各旗定然被迫出兵,心中肯定有所抱怨。
如今不光没占到便宜,抢到东西,还打输了,各个旗的战力想必会大大削弱。这些事够黄太吉头疼的了。
第81章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崇祯的第三道圣旨到了西安城下。
孙传庭接过圣旨说不出话来,历史上岳飞接过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自己却接到了三道圣旨。
孙传庭知道,岳飞其实本不用退兵的,岳飞如果一开始重视宋高宗的意见的话,接到第一道金牌的时候就已经退兵了。
他等到第十二道金牌退兵的原因并不是畏惧皇上的军令。
因为前几道金牌的命令是调令,岳飞完全可以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推辞。
但是到了第七道的金牌的时候已经是若不速归,按谋逆论处!
若是论岳飞一人的罪,岳飞大可不必管他,兵锋可直捣黄龙。但是论谋逆处的是岳家军,若是岳家军成了叛军,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就会瞬间消散。
失去了信仰的军队就像丢失了母亲的孩子。所以才有一句话:溃军不如寇,流兵即为贼。
崇祯的第一道圣旨是说的孙传庭有不臣之心,孙传庭自然不必理会。只要打了胜仗,剿灭了闯贼,自然能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
但是这第三道圣旨,清清楚楚写道:如若再不退兵,昭告天下,孙传庭军为反军,各地官军尽可诛杀。
这一条就抓住了孙传庭的软肋,他可以不在乎身背反名,却不能不在乎麾下将士的想法。他们不可能不在乎,他们若是真的不在乎了,自己也就真的成了叛军。
这听起来像一条悖论,其实就是大明的将士就要听皇上的话,不听皇上的话就是叛军。自己一个人反叛,他们可以说受到主将迷惑。
若是真的昭告天下了,他们就真的要身背反名,而且以崇祯的性格,绝对不可能给他们平反。
孙传庭让人找来了卢晓航,开口说道:“皇上的圣旨又到了。”
卢晓航点了点头,他也听说了,知道这次真的不能再为难这位名将了,叹了一口气:“时不与我,下次不知何时才能有这种良机。”
孙传庭轻轻地说道:“当年岳武穆接到十二道金牌之后,面向东南而拜,大泣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末将算是体会到了他的心情。”
“如今不是十年之功,而是百年难得之机。末将实在不知道皇上的心里究竟想什么。难道末将的威胁比这流窜数年的闯贼还要大么?”
说到这里孙传庭已经红了眼圈:“末将自从万历四十七年入仕以来,为大明活了二十一年,末将不后悔,也不觉得不值。大明不只是皇上的大明,也是我们的大明。。”
说到这里的时候,孙传庭已经泣不成声。
卢晓航看着眼前这位年近半百的老将军,突然感到了一阵阵心酸。
孙传庭擦了两把眼泪,低声说道:“末将此去,大概不能不能活着回来了,家中老妻幼子就托付给王爷了。”
“不求他们能荣华富贵,只求他们能衣食无忧,算末将欠了王爷的,来世再报吧。”
卢晓航红着眼圈:“孙大人,这都是我们朱家欠你的,孤王先替你照看着,你一定能活着回来。”
孙传庭苦笑一声,正了正衣冠,抹了抹眼睛,大步走出了军帐。
“三军将士听令,即刻拔营,撤回潼关。”
军中的将士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主帅有令不得不从。纷纷开始收拾行囊。
失去了孙传庭的大军,卢晓航独木难支。再加上临近新年,将士们思家心切,只好随着大军撤退。
卢晓航命人将孙传庭的家眷护送回洛阳,眼看着到了潼关之后,锦衣卫带走了孙传庭。
于波站在卢晓航身后,轻声说道:“孙大人是个好人,也是个真正的将军。王爷,要不要我。。”
他没有继续说,但是卢晓航知道,近卫营若是在路上截杀锦衣卫十分容易,定能救回孙传庭,到时候死无对证,皇上也不能说些什么。
卢晓航摇了摇头:“算了,孙大人忠臣良将,我们就不要陷他不仁不义之地了。你们派人暗中保护孙大人,到了京师再听命令。”
心中暗道:孙大人,历史上你在潼关大战之中找不到尸身,皇上到了闯贼入京都没承认你是为国捐躯,这次我一定要你堂堂正正和崇祯对薄公堂。
若是崇祯得理不饶人还是要杀你,那我一定去劫法场,不为别的,为了那句大明是我们的大明。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崇祯在大殿之上命人带上了原陕西巡抚孙传庭。
孙传庭大步走上了大殿之中,昂首挺立,威风禀禀。
崇祯淡淡地说道:“孙传庭,朕没把你送到刑部查办,也没送到大理寺审讯,算是对得住你了。但是,你可知罪?”
“臣自任陕西巡抚以来,未曾贪污一分军饷,未曾当过一次逃兵。臣不知何罪之有。”
旁边的大臣们一听,坏了。按照他们的经验,崇祯不喜欢见面便求饶之人,更不喜欢臭石头一样脾气的人。当年袁督师前车之鉴,孙传庭怎么就不知道吸取教训呢。
要说孙传庭为官正直,当年因为不满魏忠贤独揽大权,挂冠而去,很得东林党人的敬佩。如今朝堂之上几乎全是东林党人,所以不少人都为他担忧起来。
崇祯冷冷一笑:“这么说你是不认罪了?”
“臣实不知何罪之有!”
“未得圣旨私自出军还不算大罪么?”崇祯听不到想要的答案,索性自己喊了出来。
“闯贼席卷陕西,臣身为陕西巡抚自然有责任保一方安平,当时闯军内乱,臣自然要图谋收复失地,战况紧急未得向皇上禀明,不知何罪之有。”
崇祯冷冷一笑:“还敢狡辩?朕的旨意明明是让你固守潼关,等待圣旨。你却私自出兵,你眼里还有朕么?”
“皇上,兵书有云:兵贵神速。皇上不在陕西自然不知道陕西的形势,进军时机稍纵即逝,臣自然要便宜行事。”
“朕有说让你便宜行事么?你若是便宜行事行到了京师朕还得给你摆酒庆功不成?”
听到了这里,孙传庭沉默不语。自己这次行军确实没有符合大明律,可以论罪。
崇祯眼见孙传庭不在说话,朗声说道:“孙传庭于深陷囵圄,朕念其忠义擢其为陕西巡抚。谁知他不思忠君报国,反而暗中抗命不遵。”
“朕念其劳苦多年,特免去其陕西巡抚之位,发配南疆,永不录用!”
在场的大臣一听命保住了,万幸之至,也不用求情了。
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是敬佩他的东林党人,还有一部分人是被卢晓航的银子买来的说客。
卢晓航可不能真的去劫京师的法场,那样的话稍有不慎便会引起一场大战。
毕竟洛阳的福王自从崇祯的父亲开始,就一直是皇上心里最脆弱的神经,稍有风吹草动便是腥风血雨,所以谁也不敢轻易拨动它。
当在洛阳的卢晓航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简直欣喜若狂,如今张献忠正在四川闹得昏天黑地,南疆基本和朝廷隔绝了消息。
只要自己肯花银子,必然能在孙传庭南下的路上将其买下,神不知鬼不觉送到洛阳,有了这位老将在,不愁大事不成。
却说陈奇瑜在辽东,得知了孙传庭被罢官免职发配南疆的消息之后,心中苦叹一声:自己又少了一个助手。
黄太吉已经于十天之前撤退了,围困在锦州周围的清兵也随着黄太吉撤了回去,锦州之围历时三个半月,终于得解。
锦州城战前两万余人,战后只剩下了不到五千人,而且个个面黄肌瘦,看起来饿了不少日子了。
这场在历史上原本被称为松锦大战的战争,彻底改变了结局。
历史之上,洪承畴兵败投降,九边精锐除了吴三桂山海关一支孤军全军覆没,大明十三万人只逃回去三万残军,八边统帅或死或降或逃,明朝再无图谋关外之力。
如今临近年关,寒日里行军不便,陈奇瑜上奏折请求在宁远休整,待春暖花开之日再行图谋关外。
如今陕西的李自成被卢晓航和孙传庭联手打得不轻,元气大伤,正在休养生息。
关外又传来如此大捷,崇祯掩盖不住脸上的喜意,只觉大明中兴有望,天下可定。
无奈粮饷不足,于是下令加赋。此令一下,天下震荡。
大明朝的财富大都积聚在官商勾结的这帮人手里,可是无论怎么加赋都加不到他们的身上,所以崇祯永远收不够银子。
明朝的百姓早已苦不堪言,听闻又要加赋,纷纷揭竿而起。各省的农民听说了李自成在陕西的不纳粮政策,爬山涉水向着陕西而去。
一时之间,李自成又有了争霸天下的本钱。
看着崇祯的加赋令,卢晓航苦笑了几声,这个崇祯还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本来已经元气大伤的李自成又死灰复燃不说,天下的百姓又对大明朝丧失了几分信心。
若是再这样折腾下去,大明朝势必还要毁在李自成的手里。
恰好若是进入陕西境内,大多数人还要走河南一地。
卢晓航下令:河南饥荒,十室九空,如今收留流民,赋税正常收取,不加一文赋税。
第82章年前()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三,距离新年还有七天。
卢晓航独自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发呆,马上就要过新年了。
明朝的新年味比现代强多了,现代高节奏高频率的生活已经把新年压缩到了只有二十八到初五的短短五天。
卢晓航来到明朝之前,还听到了公务员要上班到大年三十下午才放假回家过年的消息。
想到了现代的生活,卢晓航情不自禁笑了起来,去年的时候自己还是一所三本大学的学生,天天过着上课睡觉,下课看小说打游戏的生活,一眨眼已经来到明朝九个月了。
不知道家中的亲人得知自己消失的消息如何能过好这个新年,还有宿舍的兄弟们,会不会在不经意间又想起自己躺在床上的身影或者游戏里偷塔的剑圣。
可是这一切的一切自己都没办法知道了,来到明朝九个月,他第一次迫切地想回去,虽然失去了年味,但是有家人的地方才叫家。
一开始来到明朝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只是感到了刺激和兴奋,从来没想过回去。
就算没有手机电脑网络,没有现代舒适的生活和各种新鲜的吃食,他也没觉得这里有什么不好。
毕竟这里虽然没有科技产物,但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没有现代舒适的生活,可是卢晓航从来没觉得生活的很苦。毕竟自己一开始的身份是世子,所过的生活比大多数人要强多了。
明朝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自己用的差不多是这个世界里最发达的东西了,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没有新鲜的吃食,但是贵在食材货真价实,肉食都是农家用杂粮和青草一口一口喂出来的,没有一点催生饲料和激素。
馒头更是用石磨一点一点碾出来的新鲜麦子,虽然不如后世的白嫩松软,但是胜在香甜可口。
所以卢晓航并没有过度思念现代的生活,只是时常惦记家里的亲人和那些朋友们。
如今年关将至,卢晓航的思乡之情愈发浓厚了。
明朝的人不和后世一样,他们从腊月初八煮腊八粥开始就开始准备新年了。
在这个世界里,商人们也早早贴了告示,腊月初八关了铺门,直到过了正月十七才开始重新营业。
洛阳的大街上虽然商户们都关了门,也不是十分的冷清,还会有来回奔跑追逐的孩子还准备年货的大人。
只是由于河南饥荒,百姓们的日子都不太好过,所幸卢晓航放了不少粮食,才让他们度过了这个难关。
比起前几年来,年货置办的东西不缺,数量少了很多。毕竟人们不知道饥荒还要持续多久,至于过年的东西,除了粮食,其他的有这么个意思就行了。
洛阳城的日子比起河南的其他地方已经是天堂了,不少青壮都加入了城防军,领到了过年的粮饷,能勉强过一个年了。
至于其他的地方,百姓们都没了过年的心情,只盼望能有口吃的,度过这场饥荒,再加上新的加赋令一下,日子更是清苦不堪了。
洛阳城外又聚集了不少饥民,因为听到了卢晓航的命令,洛阳人口不加赋,纷纷向着洛阳涌来。
在他们的心里,李自成那里虽然好,但是毕竟是做贼,一旦做贼就会让祖宗蒙羞,所以不到活不下去的时候决不能去投靠李自成。
卢晓航这里虽然还是收取赋税,但是毕竟低了不少,只要能活下去就行。
洛阳城外热闹了一段时间之后,卢晓航就将人散到了洛阳附近的州府之内安置,毕竟一场饥荒再加上李自成的一次席卷,洛阳周围的州府人已经没了七八成。
这一忙就到了腊月二十才结束,卢晓航这才和元才良等一干人等回到洛阳准备过年。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