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偷香窃明-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闯嫉恼蕉罚沟萌毡径杂诔拾氲赫秸耐度胫苯酉骷趿艘怀桑≌飧鍪郑绻咛宓角跋呃纯矗确剿敌∥餍谐ず图犹偾逭饬礁鼍牛蔷图负踔荒艿玫讲蛔阋话氲牟垢耍

    这也就难怪,自从两个月之前双方在顺安交战,以及戴朝弁从加藤清正的手中救出两位朝鲜王子的战斗之后,这两路倭寇的急先锋都只能在原地打转,而无法发动新的进攻,他们的后勤真的出了很大的问题!

    似此局面,任何一个合格的将领都能看得出来,哪怕不能像王子晋这样量化,直观的感受也会有,现在对于倭寇来说,最大的麻烦就是这个李舜臣了!不过想要解决这个麻烦,倭寇似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们有两条路,一条是从陆地上切断李舜臣的后援,端掉他在全罗道的几个港口的话,李舜臣就会失去自己经营已久的基地,而被迫撤向北方寻找新的基地。这不光能让李舜臣损失几个月的时间,更能够让他的活动范围远离日本最重要的补给线,也就是巨济岛以东到对马岛这一段海峡。

    但是这并不容易,全罗道几乎是朝鲜半岛南方地形最为复杂的一个道了,崇山峻岭加上大江大河,小早川隆景的一万五千人在这里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两个月都没能跨过临津江一步,他的对手是一位曾经中过武举,却没有真正当过武将的朝鲜人权慄,还有盗贼出身的高敬命之流,总数不过三四千人!

    另一个解决这个麻烦的途径,就是在一场海上决战中击败李舜臣,并且给他的水师以重大打击,最好是能够封锁其港口,一劳永逸地让这个麻烦待在安全的地方。事实上,倭寇也正准备这么做,从对马岛传来的情报表明,倭寇正在将许多战船集中起来,并且进行改装以使其能够更加适合海上交战,大量的火药被装到船上,指挥官也应该发生了变化,其中几条最大的船只上升起的是大名的马印。

    种种迹象表明,倭寇正在重新编成一支船队,这将不同于李舜臣初期交战的对象,那时的倭寇船队都是以运输兵员物资为目的组织起来的;而这一支,将是专门用于海上交战,夺取制海权的舰队!

    王子晋霍地抬头,沉声道:“即刻传令,着李舜臣急速放弃手头的作战,船队回港整补,他本人要以最快速度北上义州,十天之内必须抵达!”

第五十七章() 
接下来的几个月,或许不会决定朝鲜战争的最终胜败,但是对于王子晋来说却是有着决定意义的。如果他真的能利用自己现在手中的权力和实力,给倭寇制造足够的麻烦,使得整个朝鲜的战局在明军主力入朝之前没有恶化的话,这就将保证他本人,不但能够获得皇帝的赏识,更可以在随后的战事之中有更大的发言权。

    而在他的计划之中,李舜臣的水师将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子晋不能容忍李舜臣的水师耽误几个月的时间!时间,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至于李舜臣的损失需要多少物资和人员才能补充回来,那都是其次的了。反正这次回来,他手里有了万历皇帝的圣旨,几乎可以对朝鲜的各种物资任意支配,补充一下李舜臣的舰队倒是不算什么大事。——当然,这仅限于补充而已,真正要扩大,或者是进行大规模的舰船改装,那就不是他手头的资源所能做到的了,因为朝鲜没有船坞,最少要跑到天津或者登莱才能有像样的船厂。

    李舜臣的事情就这么处理完毕,接下来则是另一个重点,敌后抵抗力量。

    前期倭寇的狂飙突进,从地图上看起来是非常辉煌的,加藤清正、小西行长外加第三军的黑田长政,犹如三把尖刀,在朝鲜的土地上势如破竹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打得朝鲜人是丢盔弃甲,破军杀将。两个多月就打下了平壤,兵锋直指鸭绿江,这样的战绩就连后世全部机械化的米帝军队也要为之赞服!

    可是,这样耀眼的战绩背后所无法掩盖的,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实际上,倭寇只是完成了对主要交通线和几座大城市的占领而已,在他们横扫而过所留下的真空地带中,已经有大批的朝鲜抵抗力量站了出来,开始团结民间的力量,对倭寇加以攻击。

    所谓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种事情,确实是非常可怕的,哪怕是在现代,军事科技极度发达,通讯交通外加空中优势,这样的现代化军队面对着持续抵抗的地方武装,那仗一样能打得叫人崩溃。在这个时代就不用说了,落后的条件下,即便是当地政府,要想控制住广大国土上的所有人员、所有角落都很难,一支占领军,还是大部分语言不通的占领军,想要把广大的乡村都控制起来?最大胆的妄想者都不敢这么想!

    事实上,如果不是朝鲜地方抵抗力量已经壮大,并且开始向倭寇主动发起进攻的话,他们甚至都懒得理会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股部队。可问题在于,当倭寇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开始回过头来对于已经自认为占领了的土地开始分赃的时候,抵抗力量的活动给了他们当头一棒,郑重地告诉他们,这片土地还没有姓倭呢!

    从自己以前读到的那些资料上,王子晋就记得很清楚,当时朝鲜人的抵抗运动,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一些首领的名字甚至载入了官方史册。相对而言,朝鲜官方的军事力量,则除了李舜臣之外就乏善可陈了,就一个曾经中过武举的权慄,勉强可以算是官方的人,可是他那个可怜的光州防守使的官衔,还是战争爆发之后,柳成龙紧急委派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些起义军的战斗力和战绩,确实是大大超越了朝鲜官方的军事将领们,以至于他们连造假都不敢了。

    有了这样的认知,王子晋当然不会放过这些起义军力量,事实上只要组织得好,起义军确实是有着很多优势的,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拥有情报的优势,甚至某些时候在机动性上都超过了倭寇,毕竟倭寇的军队主要机动方式也还是靠着两条腿走路。

    早在顺安之战前,王子晋还没等到大明军队入朝的时候,他就请张彪着手联络那些敌后土地上比较有名望,又和朝鲜官方有比较密切联系的人。比方说上文提到的那个权慄,其实也是这么一个人,他中过武举就不用说了,他的女儿还嫁给了东人党的一位中坚分子李恒福,本身又是地方上的大地主,对于倭寇的侵占,他有着天然的抵抗动机,这样的人当然是敌后起义军的主要领导力量了。

    几个月下来,这项工作的效果已经显露出来。历史上朝鲜的敌后抵抗力量取得了哪些成绩,王子晋并不十分清楚,因为那些所谓的大捷看上去都有些语焉不详,很有点造假的意味。但是在这个时空,由于有了王子晋和小东厂的串联,以及部分兵器和物资的补充,最重要的是朝鲜和大明官方的名义,为整合敌后武装力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这些原本都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敌后起义军,如今能够大体上保持联动,甚至还进行了几次联合作战!取得的战果也是相当惊人,他们与倭寇进行了上百次战斗,斩获的倭寇首级已经达到了两千多级,最大的一次行动当然就是权慄主持的全罗道保卫战,以劣势的兵力阻挡了小早川隆景军团对于全罗道的攻击,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

    如今,张彪这里能够联络上,表示出愿意配合作战的敌后起义军,人数已经多达六万人,当然这其中很多人并没有甲胄,武器也很缺乏,好在冷兵器时代,这种差距不算很大,倭寇很多足轻手里也就是拿着竹枪而已!可以说,现在的敌后起义军部队,已经做好了进行一次大规模作战的准备。

    “甚好!”王子晋将手中名为“敌后义军”的卷宗看了一遍,对于张彪的工作很是满意,他向来是这么认为的,不怕你想捞钱,只要你能把事做好,这钱又不是从我口袋里掏出去的,我管你作甚?张彪这方面就很合王子晋的胃口,这太监捞钱的手段不错,不过对于他的本职工作,也是行家里手,只要自己在大方向上提点一下,张彪就能合理地使用手中的力量去达到目的。至于如何招募人手,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建立情报的审查和分析制度,这些都不用王子晋去操心,东厂和锦衣卫在大明存在了两百年,这种种手段早就炉火纯青,哪怕是后世米国或者俄国那两个大名鼎鼎的情报组织来到这个时代,王子晋相信他们也不会比厂卫在这方面干得更好了。

    既然前期准备到位,这就是用的时候了,王子晋又下了一道命令,要在朝鲜南部沿海,找一个隐蔽的海岛,让敌后几个大的起义军头领择期来会。他虽然没有明说,不过张彪从前后两条命令中,已经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这是要大干一场啊!从王子晋的语气中他就听出,这次敌后起义军的首领大会,很有可能是王子晋要亲自出席,因为在此之前,尽管这几路起义军已经相互之间有了所知,可还从来没有正式见面过。

    而想要让这些割据一方又素未谋面的义军头领见面以后不生事端,更能够接受统一指挥,势必要有一个能够统管全局、身份又足够高的人在场。在张彪看来,这显然不能让朝鲜官方的人知道,否则这些力量全都被朝鲜的朝廷给收拢过去了,大明朝要想在朝鲜再随心所欲,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嗯,准确说起来,是他张彪手里的权力,还有他捞钱的门路,都会大大缩水了!

    想归想,他是不会直接问王子晋的,厂卫出身的人,这点自觉性还能没有?反正这日程安排都在他手里了,到时候只要看看王子晋的行程,自然就有数,何况张彪也想不出,王子晋有什么理由把手中这些资源拱手交给朝鲜人,那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

    的确,正如张彪所想的,王子晋确实是想要自己亲自去见一见这几路起义军的首领,这一次作战恐怕会有很大的风险,如果自己不能将自己的意志贯彻下去的话,那么这些牺牲可能会让某些起义军首领发生动摇,从而影响到全局。更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个计划的整体还是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而已,他不去的话,谁来指挥?

    最后的一个卷宗,是关于明军自己的情报。从卷宗上看,如今大明在朝鲜的部队已经接近了一万人,其中战兵居多,达到了七千人以上,剩下的则是些辅兵。辽东的军制和大明别处军镇大体相同,不过也有不同之处,在李成梁当上总兵之前,辽东接连战死了三个总兵官,损失非常惨重。面对这种局面,李成梁采取了近乎极端的手段,他将辽镇的商贸之利全部收入囊中,然后供养出一支超级庞大的精锐部队来,这里面光是他自己的家丁就有八千之众!

    所谓的家丁,其实就是兵为将有,这些家丁拿着几倍于普通兵士的军饷,装备也比普通士兵精良许多,很多人干脆就是改姓李了,等于是李成梁的私兵。在此基础上,李成梁又分布自己的心腹家将和兄弟子侄,占据辽镇的大小军职,这些人也都有自己的家丁家将,总数加起来接近三万人之多!有了这支军队为骨干,李成梁才得以将辽镇全数掌控在手中,极端情况下他甚至可以动员起超过十万的大军来,而且没有指挥上的困难。

    李成梁离任之际,他手下家将做到参将以上的多达五人,而如祖承训、佟养正这样的心腹将领,则是已经成为了副总兵的高官。当然,如今祖承训因为首批入朝作战有功,业已成长为堂堂的总兵官,又当别论了。

    回到辽东的军制上,正因为在辽东当兵成为了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所以辽镇的军队中,辅兵也是很有战斗力的,他们不是家丁,却指望着通过战斗获取军功,从而提升自己的地位,成为那些装备精良待遇优厚的家丁中的一员。准确地说,是李成梁为他们描绘出了一副很励志的画卷,一个勇士只要敢于作战,努力向前,在他的面前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直到他升到参将级别,那几乎是一个小兵所能梦想的人生最高境界了!

第五十八章() 
所以这将近一万的明军之中,即便是那两千辅兵,也是不容小觑的力量。更令王子晋满意的是,明军不到一万,战马却达到了一万两千匹之多!这充分说明了李成梁统治辽东二十年,所积累下的雄厚实力。

    在史书上,对于李成梁素来是贬多于褒的,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史书,也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早期的李成梁,确实是辽镇的擎天巨柱,没有他,辽镇的天恐怕早就塌下来了!他走后,所留下的军队依旧保持着战斗力,这让王子晋很欣慰,因为他曾经用自己的双眼验证过,明军的骑兵对付以步兵为主的倭寇军队,确实是极有优势的。

    先把张彪送走了,然后王子晋带着手头的卷宗,来到祖承训的总兵官署,祖承训正在那里翘着二郎腿喝茶呢,一看王子晋来了,大为喜欢,忙起身相迎,又将自己喝的茶给他斟了一碗,道:“来得正好,王贤弟,这茶你可要尝尝,正宗的朝鲜人参炖的参茶,补身!”

    王子晋看看祖承训红光满面的脸,心说大夏天的,你喝什么参茶?可见这些日子你在朝鲜过的是什么日子,不怕补坏了你!他也能想象得到,朝鲜如今落到这般田地,国家都要不保了,除了依靠大明之外再无半点回天之力,因此他们对于明朝的大臣将领们,自然是百般逢迎,生怕招呼的有点不周到,寒了天朝上使和天将的心!这架势,很有点“量朝鲜之物力,结中华之欢心”的意思,爽的很!

    祖承训和他关系不错,这些事王子晋也懒得去管他,只是笑着摇头:“小弟虚不受补,况且暑热炎炎,这些滋补的东西是吃不下的,还是大哥消受了吧。小弟此来,是想同大哥商议一下,这下一步作战的事宜。”

    祖承训也听出他言语中的含意,只是尴尬一笑,随即便被后面的话转移了注意力:“贤弟,你有何打算?做哥哥的自然是会全力助你成事,不过现在我辽东军过江的只有这七八千人,守或者有余,攻可不足啊。”

    在作战这方面,祖承训虽然不算什么名将,却足足可以甩王子晋几条街了,他在塞外曾经有过率领三万大军作战的经历,而且是跨越上百里的长途奔袭作战。这点距离听上去不算什么,但是如果考虑到辽东的形势,出塞百余里就是深入敌境,随时可能陷入异族的包围之中,这种作战经验其实是很了不起的。在九边之中,此时辽镇的骑兵战斗力稳居第一,这毫无疑问。

    而在朝鲜这几个月来,祖承训也不是闲着没事干整天玩朝鲜女人喝高丽参茶,他对于朝鲜的地形也做了很深入的研究。研究的结果就是后怕,如果不是王子晋在朝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情报和后勤工作都做得很到位,单凭他自己的话,绝对不可能取得顺安之战那样的胜利!

    六月和七月,这是朝鲜的雨季,一下雨,原本就很简陋的道路就成了烂泥塘,再加上朝鲜的田地是以水田为主,平原上几乎就成为了沼泽地。如果没有可靠的情报和向导,再有比较准确的作战方案指引,骑兵为主的辽东军在这样的地形中势必威力大减,而一旦失去了机动性,要和作战经验丰富的倭寇们死打硬拼的话,这仗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所以祖承训现在对于王子晋的作用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也是更加信服了。这会还不知道王子晋到底有什么计划,只是看出他将要有大动作,祖承训就先表示了支持,这种态度,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身份差别,一方是总兵官,另一方是刚刚升官的虚衔游击将军,实职还是个九连城守备,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王子晋也是真心诚意地谢过了,把自己带来的圣旨给祖承训看过了,这是必要的程序,表明了自己不是心血来潮,或者是私相授受,而是确实接受了重要的使命,以此需要在朝鲜明军的支援。

    祖承训倒没料到王子晋这会有这么大的来头,看过了圣旨都不晓得说什么好,还是王子晋给他解围,笑道:“祖大哥,你也不必将这圣旨什么的放在心上,咱们兄弟还是兄弟,小弟绝对不会让大哥为难,也不会让大哥置身险地,只不过有这圣旨,大哥行事就少了几分顾虑了。”

    原本以为,这样的表态可以让祖承训大喜,这简直是把这位在朝明军总兵官的责任降到了最低啊!可谁知祖承训却把脸色一变,怒道:“王贤弟,你把做哥哥的看成什么人了?当兵的还有怕死的么?我祖某人结发从军,至今二十年亲冒锋镝,从来没有皱过眉头,如今到了朝鲜的土地上,这身上可不是扛着我祖家的名声那么简单,还担着大明天朝的荣辱!哪里能畏惧一点艰难?你有什么事,尽管交待大哥去做,别为了顾全大哥这里,而去信任那些朝鲜人,我告诉你,那帮家伙根本不值得信任!”

    王子晋遽然而起,连忙道歉,他是真感动了!从祖承训的眼睛和语气,他就知道这完全是发自内心,没有半点虚假的话语,听着很朴实,可就是让他有种莫名的感动。这,真的是后世被人诟病,骂得不像样子的那支辽东军么?或许,是几十年的时间,改变了这支军队的灵魂,而现在,在李成梁这个辽东军的缔造者刚刚离去一年的时候,辽东军依然还保持着那股锐意进取的精神?

    无论如何,祖承训有一句话是让他深以为然的,那就是朝鲜人并不值得完全信任,不光是战斗力的问题,而是大明和朝鲜,在很多问题上还是存在着立场方面的差异,比方说这一次谈判,大明那边就很不把朝鲜当一回事,如果不是王子晋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他也会毫不在意地出卖朝鲜的利益,尽管只是出于迷惑日本的需要。

    既然祖承训有这样的决心和表态,王子晋就将自己的计划大略地向他解说了一遍。祖承训不听则已,越听这眼睛睁得越大,到最后瞪得眼睛里血丝都快爆出来了:“贤弟,你可真敢想,这种方略都能想得出来!”

    话说王子晋到底有什么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要向倭寇后方的某个要点发起一次破袭战,其目的,从战术上来说,至少要让倭寇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弥补损失和重整态势;从战略上,则要逼迫倭寇重新审视其在朝鲜的战略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