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赢你的大学 作者: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20多天,书亭终于完工了,里里外外被粉饰一新,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书亭叫什么名字呢?前一段时间是体力劳动,现在要脑力劳动了。 
  大家在不到10平方米的店里坐着,一边向肚子里灌水,一边互相启发。前后共想了50多个名字,都没有得到共认。有一天晚上,〃海舟〃这个名字一下子出现在王晓庆的脑海中:〃在大海中,我们宁愿做一叶小舟,不仅可以感受大海的胸怀,同时也为其他人指引方向。〃 
  新学期开始了,〃海舟书亭〃出现在同学们的视野里,同时出现的,还有〃苦海无涯乐做舟〃这样的宣传语,其中的〃乐〃字很大,十分抢眼。以〃苦〃为〃乐〃的举动,表达了王晓庆和伙伴们做事的心态。 
  天无绝人之路 
  〃事情都是通过努力争取来的。〃现实经历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王晓庆的这个想法。 
  刚开学时,广大师生都对在暑假里冒出来的海舟书亭另眼相看,但没过几天就不觉得新鲜了,因为书亭中没有报纸,也没有书刊。但报纸要从何处进货呢?王晓庆出来向校外报亭的刘老板咨询。尽管刘老板对王晓庆很客气,但口风却很严,并不透露自己的进货渠道。或许这也是〃江湖规矩〃吧,王晓庆也没有详细追问。 
  能不能想个办法了解一下进货渠道呢?这天,王晓庆一早就到了刘老板的报亭附近,远远地跟着他,看他到底去哪里进货。原来,刘老板是去报刊发行点取的货。 
  在报刊发行点,王晓庆了解到,每天可以在早上7点、10点或者下午3点来拿报纸。但这个时候恰好是他上课的时间,能不能找一个既不耽误上课又能去取报纸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呢?可发行点的人都说〃不好办〃。 
  无奈之际,王晓庆找到了《重庆晨报》的一个女社长,把报亭的情况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社长听后非常激动,她说:〃学生做这样事,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我们一定支持你!〃随即,她与发行主任协商,每天把报纸打好包给王晓庆预留一些。而王晓庆可以在每天中午放学后过来拿,卖不完的第二天再退回来,并且可以一个月以后再结账。 
  〃事情都是通过努力争取来的。〃现实经历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王晓庆的这个想法。 
  报纸进货的问题解决了,可也不能只卖报纸呀。俗话说,货卖堆山嘛。东西越多越好卖。其他的货怎么办呢?王晓庆与一个到学校推销书的书商商量:〃我在学校有一个店面,你可以放一些书在我这里,我帮你卖,怎么样?〃对方十分高兴,不久就运来很多书,并且同意等书卖出去后再结帐。这种方式对王晓庆最大的好处是,他可以不进行资金投入就有了很多品种的书。 
  渐渐地,王晓庆感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因为他一上课,书亭就要关门,他下了课才能赶过去,来去都匆匆忙忙的。他很自然地想到了招兵买马:谁没有课,谁就过来负责看店面。 
  随着人员的增加,书亭卖的商品越来越多。除了书籍、报刊、杂志、邮票,还有食品、计算机相关用品、文化用品等,到后来居然还开始卖早餐。海舟书亭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只要一下课,就有很多同学前来光顾。而此时,在书亭服务的同学最多时已达9人,它先后为460多名同学提供了勤工俭学机会。 
   
  第11节:商人是悟出来的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与书亭的位置密切相关。海舟书亭在学校行政楼下面,临近王晓庆所在的工商管理系的系楼门口,还与同学们上课的教学楼相对,所有同学上课都要经过这里。当初王晓庆负气而离开学生会,而书亭的红火的确为他出了口闷气,但他的心思早已经飞得更远了。 
  在一次活动中,王晓庆偶然认识了某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初次接触,他们沟通很融洽,谈话间就有了做英语复读机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实施,并出了样机。王晓庆还参与了这家公司在重庆地区的推广活动,成为了区域总代理。这些都成为王晓庆为同学们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良好切入点。通过各种活动,王晓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贷款全部还上了。虽然书亭挣的钱不多,但他已经把自己经营理念的基石打得十分扎实了。 
  生意做得好,王晓庆在其他方面也不甘落后。由于是学校广播台的播音员,他有机会从图书馆借到更多的书籍资料。他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把学院所有系的课程内容全部涉猎了。每个学期,他利用开学后的两周时间把本学期的课全部自修完,之后就成为逃课大王。他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及格就行,最主要的是要知识广博。 
  王晓庆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在学校和生意场中度过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他反复接受锤炼,思想也日益丰富。 
  〃商人是悟出来的〃 
  〃天上掉了大的馅饼,可是哪里有这样的事呢?即便是天上掉下了馅饼,你不去主动去接,那么仍然砸不到自己头上。〃大学时期的学习、实践经历给了王晓庆务实、踏实的经营理念。他认为,商人不是学出来的,是悟出来的,是吃亏吃出来的。 
  大一时,背着沉重的行李,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迈进学院大门的那一刻,王晓庆曾经感到自己如愿以偿了。因为他从小就想做个商人,而且是连外国人都惊叹的中国商人。但经历了四年商学院的大学教育后,他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如果不与商业实践相印证,就只是纸上谈兵的商战理论。因此,他毕业后没有马上选择创业,而是来到北京找工作。 
  北京的招聘会为王晓庆提供了很多投简历的机会,但大多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一次,在参加招聘会的路上,他看到一个规模很大的印刷公司,于是就单刀直入地跑到公司的人事处进行自我推荐。很快,对方给了王晓庆答复:〃你的经历和条件都不错,我们决定录用你!〃就这样,王晓庆开始填表、报名、走程序、办户口,很幸运地成了〃北京人〃。其实,对方看中的正是王晓庆身上那股不服输的精神。 
  初涉职场的王晓庆深知,虽然自己在大学里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但知识面及知识结构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技术公司的销售人员不仅要懂得销售知识,还要懂技术,一个不懂技术的销售人员基本没有竞争优势。 
  为了学习与销售业务相关的技术,他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并专程从北京的北郊到位于北京西部的石景山向人家学习。但人家又不肯全说,于是他就把对方的一个产品拿回来,整整研究了12个通宵,一点一点地试,终于彻底搞懂了。 
  〃当时,我看什么东西都是斜的,还是双影儿。〃如今王晓庆自己想起来也觉得很乐。那是他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熬夜。就是靠着这股冲劲,他不仅成为销售部的骨干,后来又到公司总部做到营销副总。当时,他毕业还不到7个月。 
   
  第11节:商人是悟出来的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与书亭的位置密切相关。海舟书亭在学校行政楼下面,临近王晓庆所在的工商管理系的系楼门口,还与同学们上课的教学楼相对,所有同学上课都要经过这里。当初王晓庆负气而离开学生会,而书亭的红火的确为他出了口闷气,但他的心思早已经飞得更远了。 
  在一次活动中,王晓庆偶然认识了某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初次接触,他们沟通很融洽,谈话间就有了做英语复读机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实施,并出了样机。王晓庆还参与了这家公司在重庆地区的推广活动,成为了区域总代理。这些都成为王晓庆为同学们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良好切入点。通过各种活动,王晓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贷款全部还上了。虽然书亭挣的钱不多,但他已经把自己经营理念的基石打得十分扎实了。 
  生意做得好,王晓庆在其他方面也不甘落后。由于是学校广播台的播音员,他有机会从图书馆借到更多的书籍资料。他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把学院所有系的课程内容全部涉猎了。每个学期,他利用开学后的两周时间把本学期的课全部自修完,之后就成为逃课大王。他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及格就行,最主要的是要知识广博。 
  王晓庆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在学校和生意场中度过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他反复接受锤炼,思想也日益丰富。 
  〃商人是悟出来的〃 
  〃天上掉了大的馅饼,可是哪里有这样的事呢?即便是天上掉下了馅饼,你不去主动去接,那么仍然砸不到自己头上。〃大学时期的学习、实践经历给了王晓庆务实、踏实的经营理念。他认为,商人不是学出来的,是悟出来的,是吃亏吃出来的。 
  大一时,背着沉重的行李,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迈进学院大门的那一刻,王晓庆曾经感到自己如愿以偿了。因为他从小就想做个商人,而且是连外国人都惊叹的中国商人。但经历了四年商学院的大学教育后,他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如果不与商业实践相印证,就只是纸上谈兵的商战理论。因此,他毕业后没有马上选择创业,而是来到北京找工作。 
  北京的招聘会为王晓庆提供了很多投简历的机会,但大多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一次,在参加招聘会的路上,他看到一个规模很大的印刷公司,于是就单刀直入地跑到公司的人事处进行自我推荐。很快,对方给了王晓庆答复:〃你的经历和条件都不错,我们决定录用你!〃就这样,王晓庆开始填表、报名、走程序、办户口,很幸运地成了〃北京人〃。其实,对方看中的正是王晓庆身上那股不服输的精神。 
  初涉职场的王晓庆深知,虽然自己在大学里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但知识面及知识结构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技术公司的销售人员不仅要懂得销售知识,还要懂技术,一个不懂技术的销售人员基本没有竞争优势。 
  为了学习与销售业务相关的技术,他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并专程从北京的北郊到位于北京西部的石景山向人家学习。但人家又不肯全说,于是他就把对方的一个产品拿回来,整整研究了12个通宵,一点一点地试,终于彻底搞懂了。 
  〃当时,我看什么东西都是斜的,还是双影儿。〃如今王晓庆自己想起来也觉得很乐。那是他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熬夜。就是靠着这股冲劲,他不仅成为销售部的骨干,后来又到公司总部做到营销副总。当时,他毕业还不到7个月。 
   
  第13节:一个规则 
  对于这一系列接踵而来的责任,大学生越早进行成长目标和成长方向的定位,越有利于职业的提早介入与发展。概括而言,大学生应该从大学时代就筹备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个规则 
  那么,大学生应如何在大学四年完成这一筹备性任务,或者应该完成到什么程度呢? 
  很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遵从的是大一迷惘、大二恋爱、大三后悔、大四着急的道路。在这一系列问题上,王晓庆大学时期的本能选择以及现在发展的得心应手给了在校大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提示。 
  第一,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升自己。面对校园政治问题,不少同学很容易一下子深陷其中,有时甚至会因为某个同学或老师的一句评价而一蹶不振。对此,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同学间的关系纠纷即使再深、再久,也只是四年之痒,相对于人生的漫漫长路很短,切不可因为这样的小插曲而影响或偏移自己发展的主旋律。诚如我们去商店购物时难免因故和售货员发生纷争一样,切记我们是去购物,而不是去和售货员吵架的。 
  第二,大学时代树立成长目标很重要。〃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每位大学生都应该考虑的问题。上大学是一个过程,即使你本科毕业后打算考研,最终也必然会迈向职场。而在职业发展中,无论是创业、就业,都有一个基本规则:对某个项目或某项事业准备得越充分、时间越久,操作的成熟度就越高,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实际操作的难度也会越小,也越容易体会到事业上的成就感。 
  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只是在临近毕业时才抬眼看职场。由于缺乏未雨绸缪的打算,从而导致自己无法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最终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三五年后依然在职场边缘徘徊。王晓庆不愿介入校园政治的事非,不愿因为同学之间小小的纠纷而浪费青春。他把这种不服输的精神转化成了坚韧的习惯,于是每一步走得都很平和、稳健、主动、快乐,并在离开校园不久后实现了令同龄人羡慕的〃成功〃。这些都与他及早进行创业的自我定位和为了实现定位目标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有直接关系。 
  竞争武器 
  要在职场上成功发展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能力是无法只通过书本、听课、听讲座来获得的,更不是学习成绩单所能证明的。这一切能力的获得只有一个途径…实践。尤其是怀着〃风潇潇兮易水寒〃的态度所进行的实践,才具有实践的深意与真趣。而此类实践同样必须与〃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相联系。王晓庆基于〃老板〃定位,通过〃创业〃实践,在大学中锻炼了沟通、写作、交际、营销、管理、协调、服务、公关及严格的自我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无疑都是企业的至爱,也是他自己有力的竞争武器,其最终所能促成的结果是无法预估的。 
  所以,回过头来看,大学生入校伊始,首先要认识到,你的职业素养绝对不能在离开校园那天起才开始形成和培养,应该从踏入校门起就有意识地逐步积累、提高。对此,你可以借助老师、父母、专家的力量,以明确自己在进入职场后的目标,至少要明确毕业三五年后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其次,你应该以此目标为前提,以不问对错先实践的态度,主动锻炼自己承担责任的能力(如担任学生干部),或者以自己的所长为基点,参加相应的社团组织,扩大人际交往范围。通过这些,你可以使自己不再孤立于集体之外,有助于切实地形成你的团队意识,提高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职场所需的各种能力点。第三,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怀以阳光的心态,多从正面鼓励自己、激励自己。在大学期间,多与别人交流、扩大阅读范围都是有益的。但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有一个根本的任务不能忘:学习永远是身为学生的你的第一要务,不能因为其他社会性事务的介入而耽误了学业。综合处理、统筹安排各种事情的能力要求的是顾此但不失彼。 
  谨以上述建议给在校的大学生们,祝愿你们有一个更加美好而满意的未来!
   
  第14节:帽子戏法 
  临门一脚的〃帽子戏法〃 
  个人档案: 
  马锐,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马锐的身上充满了有意思的矛盾:明明高中时期的成绩在班上只算得上中等,却偏偏在高考中发挥出色,顺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明明心存驰骋商场的宏愿,却偏偏读了个最是风花雪月的中文系;明明已经被应试教育折磨得满心厌学,却偏偏报考了两次研究生;明明毕业后以做平面媒体为终极理想,却偏偏最终是在网站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平台。 
  相比起那些不论求学还是就业都顺遂得让人妒忌的青年才俊,身材高大、喜欢体育的东北孩子马锐显得更加真实。他的自卑与自信、迷惘与坚定、挫折与成功都因为不甚完美而让人倍感亲切。对于他来说,在人生的球场上,担任前锋、中场、后卫,甚至被中途换下都不是大问题,他所在意的是临门一脚时轻轻松松表演的〃帽子戏法〃。 
  高考:轻松的临门一脚 
  幡然醒悟的马锐突然刻苦异常,成绩直线飞升,最后居然上升到全年级的前5名,高考成绩是年级里考取人大的最高分。 
  马锐的高考可以说有点传奇色彩,他的自我评价是:从高一到高二成绩都一般。他所就读的学校文科共有200多名学生,他的成绩基本上排在100名之后。峰回路转的转折发生在高三。幡然醒悟的马锐突然刻苦异常,成绩直线飞升,最后居然上升到全年级的前5名,高考成绩是年级里考取人大的最高分。 
  对于出生在东北一个闭塞小城的马锐而言,考取人大的梦想起初似乎很邈远,他对个人的发展前途更是感到迷茫。〃报考学校时心情很矛盾,我们家乡信息闭塞,也不像现在高中生那样可以获得专业指导。当时听老师说学中文就业前景会不错,于是高考志愿的第一重点就按他的建议报了。〃如今回首往事,马锐才意识到,其实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财经。 
  1998年9月,大一新生马锐从长春…北京的列车上走下来,背着大包小包,一脸新奇、一脸紧张地四处张望着。从北京站的地下通道出来,刺眼的艳阳仿佛要灼伤人的眼睛,车水马龙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此起彼伏的人声一下子把他推到了一个和家乡完全不同的环境中。 
  马锐自嘲说,由于家乡小,在家时自己连公共汽车都没怎么坐过。此刻突然站在诺大的北京街头,他显得是那么孤单无助、手足无措。他记得自己当时买了个从来没吃过的煎饼果子,陌生的口味让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北京的格格不入。 
  一路辗转,马锐终于找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仿佛飘在梦中似的,他稀里糊涂地进了人大的校门。完全陌生的城市、完全陌生的人群、完全陌生的生活,这一切,都需要他去适应。他开始意识到,大学就是一个锻炼适应能力的地方,也是一个人性格再塑造的阶段。 
  和不少大一新生一样,马锐和同学们一起,一窝蜂地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书法、体育、电影,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只要与这些有点关系的我就报名。〃而至于参加社团的目的是什么,马锐承认,他很迷茫。至于以后的出路,他更无从知道。 
  在此之前,马锐对自己的专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不明确自己报考这个专业的目的。他的大学班主任是个极其随和热情的人,常常找学生聊天,有时一聊就聊到半夜12点。一次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