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演义-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鸩接善Щ牧沟男」罟⒄刮劬佑诙降拇蠊还

    吕尚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牧野八师也分别册封为诸侯,包括庸、蜀、羌、髳、微、卢、彭、濮。

    牧野八师之一的彭(韦、海В┳逶诤'遐的率领下随武王征战,立下战功,灭商后不久,位居现在山西垣曲县的宣方国叛乱,武王令海у诼示胪跏揖右黄鹛址ァC鹦胶螅渫趼酃Ψ馍停碚煤'遐的功绩,便封海у谟谄渥嫦鹊孽刮さ兀ê幽匣囟希糁猿契刮す械奈南子殖莆す⑽げ

第二十七章 肃慎氏来朝() 
同时应海у谒耄智ǚ馄渫谕宓拇笈砉笠嵊诤核饔虻哪涎粢淮糁猿拼笈砉殖婆砉⑴聿

    庸,封于今日的重庆巫山一带。

    蜀,封于四川盆地。

    羌,周武王伐纣,得到了西土各国的支持,《牧誓》所举有羌,大概即殷墟卜辞中作专名的羌方。此外,在周代的文献中,很少见羌作族称,原被商代泛称为羌的诸部落与方国,其保持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都已泛称为戎。

    周文王虽已使诸戎臣服,也还是叛服不常。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保障京师的安全,“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西周初,从陇山东西到河套、东延及今山西境内,都有诸戎游牧部落分布,与周保持“以时入贡”、“王事天子”的关系,比较相安。

    髳国,封于四川巴县一带。

    微国,封于渭水中游南岸,今陕西眉县境内。

    卢国,封于湖北。

    濮国,封于川东鄂西湘北交界处。

    周武王效仿前朝,对历代贤君后人进行分封,以贡奉香火。

    神农氏的后人封于焦,黄帝的后人封于祝(江苏赣榆),尧的后人封于蓟(天津蓟县),舜的后人封于陈(河南淮阳),夏朝的后人封于杞(河南杞县)。

    另有一黄帝的后人被封于新郑,称为郐国。

    舜的后裔分为二姓,在姚墟出生的姓姚,在妫水居住的姓妫。舜的嫡子商均在禹受禅之后,封为虞国(有虞氏),以奉舜祀。传至虞君姚思时,对少康中兴提供过帮助,到了夏后的商朝时期,有时失国,有时复国,到了商周兴替之际,已经没有封国了。

    周武王寻访舜的后裔,发现自己的陶正阏父就是舜的后裔,陶正主管陶器制作,对陶器的发展贡献巨大,为表彰阏父的功劳,更主要的是舜的后裔的原因,周武王于是将女儿孟姬嫁给了阏父的儿子妫满,将陈地封给姚满,以奉帝祀舜。

    姚满将自己的姓氏由姚姓改为妫姓,谥号胡公,后人多称之为陈胡公满,是陈国的始封君,也是陈姓的得姓始祖,是天下陈、田、胡、孙、袁等姓的一世先祖。淮阳今存胡公墓,在城湖东南,每年祭拜者不绝。

    陈地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许多中华大姓从古陈淮阳起源,然后播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当今中华姓氏中人数最多的李、王、张、刘、陈五姓之中,陈姓直接在陈地得姓,据统计陈姓约占全国人口的453%,从陈姓分支出的姓氏达60多个,其中胡、田、孙、姚、袁等也是中华大姓,王姓的一支妫姓王也是从陈姓中分化出来的;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为苦县,乃陈国属地,李姓今列中华第一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94%。

    夏桀灭后,商汤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杞在商时,或封或绝”。周武王灭商为王后,封禹王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

    周武王并没有放任各诸侯,而是派遣亲信到各侯国中监察,私下报告封国的动向,这也成为以后分封诸侯的惯例。

    秋天,大丰收。周武王认为这是上天的肯定,而记录在史册之中。

    年,周武王十四年,周武王生病了,周文公(即周公旦)设坛向天祈祷,作《金縢》,以向上天为周武王祈福。

    周武王听说箕子远避东方时,便派人到朝鲜封箕子做朝鲜侯,不把他当臣下看待,箕子朝鲜侯国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并邀请箕子回乡探望。

    年,周武王十五年,肃慎氏前来朝觐。

    周武王打败商朝一统天下之后,通告边远的夷蛮各部以当地名优作为贡品朝献,以表示永世臣服。北方肃慎国将楛矢石砮作为贡品。武王要使周王朝的恩惠泽遍天下永远延续下去,所以在楛矢石砮上刻字为“肃慎氏之贡矢“,分赐给下属异姓诸侯。那时有一种礼规,分赐珍玉给同姓自家人表示亲近,分赐夷蛮的贡品给异姓下属用来告诫他们不要忘了臣属地位。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谓:“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之功。”因而,历代帝王均把“肃慎来贡”作为衡量文治武功,体现威德及于四海的重要指标,十分重视来进贡的“肃慎”族。《国语鲁语》不仅首次明确记述了肃慎所贡为“楛矢石砮”,还说“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异姓,“使无忘服也”。由于早期文献对肃慎记载过于简略,好大喜功的中原王朝便把进贡“楛矢石砮”与肃慎等同起来,即使族称不同也要强加以“肃慎”或“肃慎后裔”之名。

    年初,周武王到各地名山巡狩,将朝歌改称沬邑,实际上是使商都的名字朝歌不再存于记载,以使商的影响减弱。

    这年冬天,将九鼎迁往镐京,以丰和镐相连,为周族宗庙所在,所以称为宗周,即后来的长安附近。

    年,周武王十六年,朝鲜国国王箕子前来朝觐。

    箕子做朝鲜国君两年后,从朝鲜来到镐京前来朝见周朝天子。

    在途经商故都朝歌时,只见原来的宫室已经残破不堪,有些地方种上了庄稼。心甚伤之,欲哭而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亡国之痛,涌上心头,只好以诗当哭,乃作《麦秀歌》,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悔恨商朝亡国。这里“狡童”系指纣王,意为你那时不听我劝,如今落得这般天地。朝歌殷民听见,皆动容流涕。

    周武王执政期间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力量以及东夷势力,据记载,当时共讨伐了九十九国,有六百五十二国向武王臣服。

    秋天,周朝军队灭蒲姑氏,蒲姑氏向周臣服。

第二十八章 周公摄政与三监之乱() 
年,周武王十七年,周武王命太子在东宫读书。说明周武王自知病重,定下了太子之位的归属。

    十二月,周武王驾崩,时年94岁。

    年夏六月,周武王被安葬于毕,由于邑姜的王后地位,所以尽管周武王还有其他子嗣,早已成年,但是年幼的周成王还是因为嫡长子的地位而顺利即位,由周公旦,召公姡Ш吐郎泄餐ㄗ簟

    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地处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无道,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大大的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伐纣的过程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打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同时周武王有着很杰出的个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这也是他获得人们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周武王的传说:

    貔貅(音皮休)是一种瑞兽,和龙、麒麟一样皆不存在於现世间。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有着内容特别丰富的民俗文化。在这些民俗传统文化中,有深受人们喜爱的能够驱灾避邪、招财纳福的五瑞兽:貔貅、麒麟、狮子、龙龟、蟾蜍。而貔貅则是排名首位。

    关于貔貅的由来有一个传说:貔貅是三百多万年以前生活在西藏、四川康定一带的西域猛兽,具有极强的搏击能力。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带着它打仗屡战屡胜。周武王见貔貅如此骁勇神奇,就给他封了一个官,官号为“云”。当时姜子牙发现貔貅每天食量惊人,却从不大小便。而它唯一的排泄系统就是从其全身的毛皮里分泌出一点点奇香无比的汗液,四面八方的动物闻到这种奇香后无不争先恐后,不由自主跑来争食,结果反被貔貅吃掉。

    臊子面起源于周朝。相传周武王伐商时在岐山遇到像“龙”的怪兽。杀了怪兽,为了鼓舞士气,决定每人分吃怪兽肉。但是人太多,不够分,就煮汤每人分喝一碗,感到很好喝。这也是岐山臊子面的雏形。

    周成王,统治时间:》周成王,姬姓,名诵。母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

    祖父:周文王姬昌。

    祖母:太姒。

    父亲:周武王姬发。

    儿子:周康王姬钊。

    孙子:周昭王姬瑕。

    重孙:周穆王姬满。

    年正月,周成王继承了西周君主之位,是西周代商后的第二任君主。成王年幼,仅有12岁。冢宰(族长)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摄政,替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

    正月庚午日,周公要求各诸侯到镐京朝拜新王。

    六月,武王葬于毕(陕西咸阳附近)。

    秋,周成王服丧完毕,改元,换新服。

    周公为使周成王尽快成长为一名有为的君主,还对他加强教育。因成王是君主,不便指责,所以周公便把自己的儿子伯禽做为周成王的陪读,周成王做得不对的时候,周公就把对周成王的教训、责罚转到儿子身上,使周成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他的教育下,周成王终于明了许多为君之道,为以后治理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吕尚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营丘(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

    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即周成王年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

    周武王去世后,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鲜最长,按照兄终北及的惯例,他最有资格摄政,因此周武王的遗命被他认为是遭到了周公的篡改。

    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不服周公的摄政之位。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吕尚、召公姡В╯hi,式)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周公暂时稳定了朝政。

    管叔等人与被他们监视的殷方武庚禄父勾结。

    武庚禄父早就复兴商朝的野心,虽然仅名义上管制朝歌一城之地,但潜势力巨大,东方仍有大量忠于原商朝的奄等属国。两方一拍即合。奄国和薄姑国的国王当时劝禄父说:“武王刚死,成王年幼,周公被天下人怀疑,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请举事!”

    管叔鲜(姬鲜)、蔡叔度(姬度)、霍叔处(姬处)等三监伙鼓动帝辛之子武庚禄父一起叛周,历史上称为三监之乱,声讨把持朝政的周公。

    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不加以克服,周王朝就会面临极大困难,周文王惨淡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功业就会毁掉。周王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王室内部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

    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

    周公见自己成为叛乱的借口,于是离开国都镐京,到楚先民居住的荆山隐居。这就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的由来,历史上还有王莽时期的下句“王莽谦恭未篡时”。王莽平时表现得很谦逊,然而却篡位了;而周公平时摄政,表现得似乎很跋扈,但是流言一起,就马上退位,不想名声受损,实际上根本没有篡位的野心,说明人心的不可知。

    因为楚国后来的影响力巨大,所以必须对其来历作一简要介绍。

    据《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第二十五章 箕子朝鲜() 
首先君主自己要多加考虑,然后再和卿士们商量,再和人民大众商量,最后再问及卜筮。不过卜筮以龟或筮表示,有决定权。卿士、庶人只是陪衬而已。因此“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君子同意,龟卜同意,筮占同意,但卿士不同意,人民大众不同意,这也吉利。这即是说,对于君主要做的事,纵使卿士、庶民不赞成,但只要符合君主本人的意愿而又有卜筮同意,也是吉利的。由此可见卜筮在帝王神道设教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箕子认为如君主不从天意,天必警以灾异,天人相应。因而有“休徵”、“咎徵”之说。所谓“休徵”,即美好的徵兆,顺乎天意,则风调雨顺,万事吉利。所谓“咎徵”,即不好的徵兆,逆乎天意,则降灾降祸,万事不顺。

    箕子指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个性特征和品格,都应采取补偏救弊的办法,使之合于正道。他说,“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不要反复,不要偏心,王道是正直的,凡不合乎正直之道,偏刚偏柔之人,都要加以裁抑。他说:“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沉潜刚克,高明柔克。”他主张对那些公平正直的人,就用正直去对付他;对那些强硬不可亲近的人,就采取刚强的方式去制服他;对那些平和可亲之人,就用柔缓的方式去教育他。纠正沉静之人的缺点,要用刚强来补救;纠正高傲之人的缺点,要用柔和来补救。

    箕子认为正直是德行的最高标准,不要过刚,也不要过柔,这才合乎正直之道。君民各安其位,各守其本份,才不违背正直之道。违背正道,就会有过失。“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王者有了过失,影响一年,卿士影响一月,师尹影响一日。一年一月乃至一日都没有变化,百谷就能成长,政治就会光明,优秀之士就能得到任用,国家也就安宁了。王道即正道,补偏就正,平康正直,万事大吉,国家平安。这是箕子设计的治国方案。

    箕子在总结殷亡的教训中,还提出对君主及太子要在“貌、言、视、听、思”这“五事”上进行教育: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又,明作晢,聪作谋,睿作圣。”

    箕子说所谓五事,一是容貌,二是言语,三是视察,四是听受,五是思虑。容貌要恭敬,言语要有条理,视察要清楚,听受要聪敏,思虑要通达。容貌恭敬,表现就严肃;言语有条理,办事就顺利;视察清楚,就能明辨一切;听受聪敏,谋事就能成功;思虑通达,就能成为圣人。箕子作为太师,提出重视“五事”,显然是针对君主及太子的。他认为君主与太子不能只作孤家寡人,还要对外界多所接触,要“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要在“五事”上多加注意,要谦逊待人,要广见多闻,才能使自己聪明通达、多谋善断。这样,才能成为理想的圣君。

    平民是商周社会中低于士卿、师尹,高于奴隶的一个阶层。箕子主张在平民中选择合乎贵族统治所需要的人任用之。他说:“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他的意思是说,在平民中,凡是有计谋、有作为、有操守的,你就应该看重他,重用他;凡是没有能够上你所建的标准,但是也没有什么大错误的,你也应该宽容他。有猷、有为、有守者是上才,可以重用。就是达不到上才标准的人,也要诱抚之,使之为我所用。这是箕子在人才的任用与选拔方面,突破神权政治局限的例证。

    此外,箕子在“八政”中提出国家重要的政府要员八位:“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即一是管理民食,二是管理财物,三是管理祭祀,四是管理住行,五是管理教育,六是管理司法,七是接待宾客,八是治理军务。箕子把管理教育的司徒官,位在第五,可见他对教育的地位是重视的。

    武王听了箕子的治国理念后,十分钦佩,就想请箕子出山治理国事,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他不愿作周的顺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无奈而走。

    因怕武王再次来请,也或者惧怕拒绝为新王朝效力,会被误会为想要复国,而惹来祸患,箕子乘武王走后,他便迅速率领弟子与一批商的遗老故旧一大批人,匆匆离开箕山向东方而去,从此陵川便留下了箕子履迹的传说,棋子山也渐渐被人们称作了谋棋山、谋棋岭。

    箕子一行人从今胶洲湾渡海,奔向与商有一定族缘关系的朝鲜,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箕子感觉势孤力单,又从辽西的孤竹国带走数以万计的孤竹臣民,奔赴朝鲜,同时也把伯夷、叔齐的故事带到朝鲜。

    据说,箕子一行到了黄海边,便乘了木筏向东飘去。几天后登上了一岛,因见山明水秀,芳草连天,一派明丽景象,便将那地方叫做朝鲜。从此,箕子带领的五千余人在那里定居下来。

    相传箕子到朝鲜后便建筑房屋、开垦农田、养蚕织布、烧陶编竹,还施用八种简单的法律,来防止和解决人们的争执。并把故国的文化传播开来,把箕子发明的围棋传向四面八方。

    箕子带去了懂诗书、礼乐、医药、阴阳、巫术的知识分子,懂得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