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唐传奇-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乎所有重要阁僚都出动了,崔圆、裴冕、房琯、苗晋卿、杜鸿渐、张镐、崔漪、崔光远、李泌、萧华、崔器、管崇嗣、张翰等重臣纷纷登场。此举立刻轰动了朝野,无论民间还是宫内都议论纷纷,李辅国第一个通知了李亨,李亨尚在病中,身体十分虚弱,闻如此多的百官请愿调回太子,且所有重臣都态度一致,他不由一急,咯出几口血来,张皇后急忙扶他躺好,过了好一会儿,李亨才缓过气来对张皇后说道:“非朕不愿,只是豫儿根基已稳,系儿就做一个富贵王爷吧!”说完便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张皇后轻轻退出,急忙回宫召见越王李系,李系闻言大惊道:“这如何是好?箭已在弦上。难道要收回不成?”

张皇后冷冷一笑道:“你真没用,一点小事便把你吓成这样!这有何难?禁军在我们手上,皇上的玉玺也在我手上,我便代他下诏让位于你,皇上未死,他们敢抗旨不遵吗?你现在回去,先把那帮大臣驱散了!”

等越王走后,张皇后立刻命令马英俊和陈仙甫守住皇上的寝宫,任何人也不得放入。

李系召来王仲升命他立刻带领羽林军强行驱散请愿的百官,王仲升无奈,只得带兵去了。就在这时,李若幽跑来报告,东市和西市多处地方同时起火,恐有人趁机捣乱,请示越王殿下要不要在京城实行戒严,李系当即同意,立刻在全城实行戒严,由彭元曜带四千羽林军执行,彭元曜一楞,本来羽林军就不多,这样再分兵去戒严。他便小心翼翼地建议道:“戒严之事,可否由朱雀门的南衙军来执行?”

李若幽立刻反对道:“南衙军兵力太少,且易被兵部干涉,多有不便,不如还是自己人来为好!”

李系想想也道:“兵部是段秀实主导,李大人所言不错,彭将军,还是由你来执行戒严!”

彭元曜刚想再说,却被李系一瞪,吓得连忙应声去了。

却说段秀实,得即墨带来的一千精锐后,立刻下文给两京武库署,要求调拨一千套羽林军的装备,两京武库署令正是李月的三哥李严,他认得即墨,知道事情紧急,立刻拨出一千套羽林军的装备给即墨他们换上。这时戒严令已下,即墨他们便混入了戒严的部队,段秀实命即墨他们分兵两路,一路在东宫附近执行戒严,守住东宫;另一路则去把守玄武门,玄武门是禁军进入宫城的要道,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历次宫廷政变都必须先得拿下玄武门,当年就在这里,唐太宗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夺得了皇位。王仲升刚任左羽林大将军不足半月,对羽林军的人事并不熟悉,见即墨他们的服饰与己并无二样,便以为他们是彭元曜的部下,遂不去管他们。

段秀实又派心腹姚一帆和郑意各领二千南衙军,分别把守长安明德门和皇城朱雀门,在双方一连串的布置之后,天便渐渐黑了下来,百官在中午的时候便已散去,在羽林军的暴力驱敢下,不少官员都受了轻伤,御史台大夫房琯和御史中丞崔器竟先后晕厥过去,等张皇后赶到时,群臣早已散去,只留下地上的斑斑血迹。张皇后气得大骂李系无智,竟得罪了众多重臣,明明一句影响皇上龙体便可办到的事情,却偏偏要用暴力解决。

今夜的长安城显得格外紧张,这是李亨即位以来的第一次戒严,家家户户都闭门不出,平时热闹喧嚣的青楼、酒店也纷纷歇业关门,只有一些野猫和野犬在街头寻找食物,连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也寻得一处隐蔽之地躲藏起来。大街和巷弄之间只听见士兵和衙门捕快的脚步声,不时有呵斥声传来,这一定是某户悄悄开门探望时被巡逻的士兵发现了。一些略有见识的人都隐隐猜到,大唐可能又要变天了,但对决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帝王的更替与他们无关,只要不是史朝义杀进城来就行。

李郁和妻子相对而坐,忧心不已,他们已经知道事情的原委,毕竟这里面有他们的两个儿子,白天他们已经得到段秀实的消息,让他们觅地躲藏,于是一家人又躲到了赵王别府(现在已经改名为秦宅),这和当年李琮政变时是何其相似,只是主角之一换成了自己的儿子。

亥时(晚上21点),张皇后发表皇帝诏书,宣称太子失德、即刻废为庶人,立越王系为太子,皇上因病重不能理朝,已决定让位与李系,天下大赦,以贺新帝。就在张皇后发表诏书之时,一支大部队已悄悄从明德门进入了长安,这便是李月来了,他派大将南霁云率五千铁骑留下来保护太子李豫,自己便率领一万步兵和五千铁骑悄悄地赶到长安南的曲江池边,等待最后的时机。是夜,李月见时机已到,便率领大军向长安城明德门进发,奉段秀实命守明德门的姚一帆见李月大军开到,立刻开门放李月进城。

这时,数百名太监手持旨意准备到各从三品以上官员府第及各宗室王府中去宣旨,但到玄武门时却被阻拦不准外出,大太监陈仙甫闻讯急忙赶来,他拿着皇后懿旨命守门大将火速开门,否则将被严惩不殆。守门的大将正是乔装改扮成羽林军的李即墨,此时他已将驻防东宫的五百军士都调过来,太子一家早被转移到安全之地,他见一名太监在大声叫门,口气极为凶恶,便张弓一箭将陈仙甫射死在地,城楼上顿时乱箭齐发,数百名准备去宣旨的太监顿时被射死大半。几个逃得性命的太监跌跌撞撞赶去报告张皇后,张皇后这才知道事情不妙,王仲升的四千羽林军大半都在玄武门外的宫城内,大明宫这边只有一千名当值的羽林军。

唐朝的宫城分为太极宫和大明宫(兴庆宫其实是李隆基的别墅),在没有大明宫前,玄武门便是太极宫的北门,禁军的驻地便在玄武门外的西内苑,守住玄武门等于扼住了禁军入宫的道路,后来在太极宫的东北面又修了大明宫,从安全上考虑,进大明宫必须也要先经玄武门,再从一旁的大门走,所以守住玄武门,等于扼断了禁军进入太极宫和大明宫的两条道路。由于彭元曜被派去戒严,王仲升便派一千人去守大明宫,本人和李系率三千人在太极宫承天门处,这里是连接宫城和皇城的入口,他怕守皇城的南衙军生变,故严守此处,只待张皇后送出诏书后,他们便可以敲响景阳钟,紧急召集百官和宗室了。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三 此身向作江南士 第一百四十四章 变天二

张皇后在情急之下,一方面派马英俊率军攻打玄武门,又命人在高处点火示警,这一招果然有效,王仲升发现火起,立刻派人去察看情况,却得知玄武门竟被一支来历不明的羽林军占领了。王仲升立刻意识到是自己大意了,对方其实早就悄悄的布了局,自己这边却一无所知。
惊怒之下,王仲升立刻命令大军从里外同时攻打玄武门,一定要在天亮前拿下来,但即墨军在段秀实的安排下准备得非常充分,带了大量的箭矢和武器。唐朝的羽林军一般由世家弟子担任,讲究外表威严和仪仗整齐,更多的是一种皇室的象征,由于不用上阵打仗,所以平时极少训练,这帮公子哥整日里就想着怎样凭借外表和地位去勾引女孩子,虽然一个个外表高大光鲜,但和真正从战场上血拼出来的李月军比战力,无异于一个天、一个地,再加上王仲升本身威望不够,所以众人也是喊得凶,上得少。他们见着身边的同伴纷纷被箭射死,身上血淋淋的一片,更一个个唬得腿软筋麻,连喊的力气都没有了,城楼上的李即墨见羽林军如此脓包,便命莫言守城,自己开了大明宫一侧的小门,亲率三百名战士杀进羽林军中去了,大明宫的一千羽林军,见敌军竟杀了出来,一个个如同凶神恶煞一般,一群人所过之处,到处都是残肢断首,这帮养尊处优的公子哥们顿时吓破了胆,一哄而散,各找地方躲藏去了,大太监马英俊因逃避不及,也被乱军所杀。

且说李月进城后,立刻便看见彭元曜带领大队赶了过来,彭元曜一见李月便知道大事不妙,但他依旧寄希望于宫内,便装做不识李月,大喝一声:“前面之人,胆敢擅闯城门,弟兄们,给我杀!”

李月冷笑一声,纵马冲了上去,天魔戟所挥过之处,便将彭元曜人头斩下,彭元曜的亲兵见主将被杀,一声呐喊,便要冲上去,这时李月怒喝一声:“我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李月,诸军敢不听令!”

李月在唐军中的威望已宛如军神一般,他的传奇故事早已被千万唐军将士所传颂,并引以为傲,羽林军们听说是李月,均呆呆站立,不知所措,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司马强站出来大声喝道:“你们见了兵马大元帅,怎么不行军礼!”

彭元曜的手下都是司马强的旧部,众军见老上司发话,遂纷纷跪下向李月行军礼,李月便命司马强接管羽林军,自己率领大军沿着朱雀大街,向朱雀门杀去,并严令:“扰民者,斩!”。

铁蹄声惊醒了长安的酣梦,一些胆大的沿街百姓悄悄打开窗户向外偷望,在火光中,竟看见了李月的身影,百姓们纷纷窃喜不已,要不是戒严令未解除,他们真要上街迎接李月去了。

由于朱雀门是郑意把守,所以很轻易的便通过了,李月命令骑兵暂驻,自己率领一万步兵杀了进去,正在承天门处的李系见无数大军杀来,竟吓得放弃了承天门,直向王仲升处逃去,不一会儿,李月军便将李系和王仲升逼到了玄武门下,这时李系和王仲升身边只剩下一百多人,望着里三层、外三层的重甲士兵,王仲升惨笑一声,对李系说道:“越王殿下记住了,下次政变一定要先握住军权才行!”说完便自刎而死。

李月静静地看着已吓得瘫软的李系,不由想起了当年他第一次进长安时,在茶铺见到的那个英姿勃勃的少年郎,又想起自己初到李亨东宫之时,那个热情相待的年轻人,他竟无法和眼前这个断了一手的萎靡王爷联系起来,李月不禁动了恻隐之心,轻叹一声,命手下剥去李系的王服,给一个死去的羽林军换上,再剁去死者的一手,然后向众军宣布:李系已阵亡!他知道,只有这样,大哥才会放过李系,皇位之争,自古都是决不容情的。李系这才明白李月的意思,他感激地看了李月一眼,躲进了李月的亲兵队,后来他随李月去了江南,更名张盼,隐居于江南小镇,七十三岁时病死,地保只是在每月一次的汇报中,添了一笔:镇西长安酒楼张掌柜病逝。在漫漫的岁月中,皇家档案中的越王李系早在宝应元年就已经死去。

就在李月宣布李系阵亡的时候,蛰伏多时的李辅国终于出手了,他率领大批太监,直向皇后寝宫冲来,张皇后此时身边的心腹均死,听说李辅国来了,她吓得躲进了皇上李亨的病房,李亨此时已近大限,他见张皇后惶惶跑进来,直呼自己救命,正在惊异的时候,突然凶神恶煞的李辅国闯了进来,不由分说,揪住张皇后的头发,便将她拖了出去,随即就在李亨的病房外将张皇后用白绫勒死,李亨惊怒之下,一口痰涌了上来,片刻之后,大唐皇帝李亨终于崩于大明宫长生殿,享年五十一岁,共在位六年,死时身边仅只有一个小太监陪护。

“当!当!当!”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含元殿外的景阳钟便响了起来,清脆的钟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景阳钟是在宫内有重大事情发生时,召集百官所用,很快,近千名大唐王朝的干臣们聚集到了丹风门外的广场上,静静地等候着宫内的消息,就在今早此地,数百名官员们被羽林军驱赶,可仅仅一日一夜,时局便发生了巨变。

大明宫已经被李月清理干净,李亨的遗体停在长生殿内,十几名重臣正伏在李亨遗体旁哀哀而泣,御医的报告已经出来了,李亨确实是因大限已到,生命衰竭而亡,张皇后也已被李辅国制造成上吊自缢而亡的假象,但也无人去关心她的生死了。

王屿站起来。抹干了眼泪说道:“诸位,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国一日不可无君,我们当速迎太子归来登位。”

“可是,皇上曾有遗诏!”

说话的是礼部尚书张延年,王屿厌恶地看了他一眼道:“那不过是张皇后的矫诏,何以足信?”

“但上面的皇上印和皇后印都是真的,已经明示太子已废,立越王为帝!何为矫诏。”

“这。。。。。‘王屿一时不禁语塞。

旁边的崔圆接口说道:“即使是真的,但现在越王已死,按惯例应由大臣在宗室中选出新帝,太子仁德兼备,何以不行!我崔氏一族,当奉太子为帝。”

张延年心中大骂崔圆无耻,明明是支持越王的,现见越王已死,便见风使舵,急着向太子表忠心。

“虽然可由大臣推举,但还需宗室先推出合适的人选才行!”张延年不甘心的说道。

“不用了,所有在京的宗室都一致推举太子李豫继承大统!”

众人回头看去,只见蜀王李月已站立在门口,手上拿着一本签满了名字和画押的名册,虽然已换了衣服,但身上的血腥之气还依稀可闻。

就在二个时辰前,兴庆宫内灯火通明,几百名养尊处优的宗室王爷们被李月或请或抓,除了李月的父亲李郁和几个兄长外,都一一被带到了兴庆宫主殿,这里曾是杨贵妃献霓裳羽衣舞的地方,现早已物是人非,墙角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蜘蛛网,似乎在述说着它故主人晚景的凄凉。

在前面的一个桌案上,放着一本清册和纸笔、印泥,几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在大殿两旁昂首而立,殿外还有数千名士兵将整个建筑物团团包围。浑身浴血的李月正站在桌案旁,冷冷地打量着这帮鱼肉百姓、醉生梦死的酒囊饭袋们,他不由想起了淮河两岸流离失所的百姓,他所亲见的那些奄奄一息的老人和被易子而食的孩子们,一股油然而生的愤怒之火在他心底燃烧着。

李月强忍厌恶,对众人大声说道:“皇上已驾崩,现国不可一日无主,我请大家来,就是要让大家在这里签名,共同推荐太子李豫继承大统!”

李月的话音刚落,下面便嗡嗡之声四起:“皇上驾崩了!越王也死了吗?现在这个该死的李魔王不是在强逼大家认同吗?”

“我是个军人,只知道斩断杀伐,大家不要再说废话了,现在开始签字画押!!”李月恶狠狠地说道。

“李月!你别咄咄逼人!我不签又怎样!”

一人跳了出来,正是汉中王李奂,他原是兴平节度使和川东节度使,现任左威卫大将军兼兵部右侍郎,此人一向骄横狂妄、荒淫残暴,平时最瞧不起李月,见李月如此专断,再也忍不住,跳了出来。李月看着他,冷冷的说道:“你在川中的恶行我都知道,你早该被碎尸万段了,却被皇上护短保了下来!”

“那你又如何!你敢杀我吗!”

李月慢慢走上前来,抬手一剑便刺穿了他的心脏,李奂猛地瞪大了眼睛,他万万不能相信,李月竟敢在众多宗室面前杀他。李奂倒地死去后,李月一剑便剁下他的右手,冷冷地向他身边的亲兵下令道:“替他画押!”

亲兵上前拾起地上的断手,依旧用断手在名册上按了指印。

“把他的尸体拖出去喂狗!”李月随后极其冷酷的下令道。

说完,他的目光又向王室众人扫去,众人鸦雀无声,大气都不敢出一口,均被李月残酷的杀戮给惊呆了,突然,“扑通”一声,光王李琚竟被吓晕了过去。

李月用剑指着一人道:“濮阳王李彻殿下,这里以你最为年长,且你曾为宗正卿,你就带个头吧!”

濮阳王李彻吓得一哆嗦,他望了望李月手中尚在滴血的宝剑,颤抖地说道:“太子宽仁,我一直便支持他!”说完上前签字画押。

李月点点头道:“送濮阳王回府!”

在濮阳王李彻的带头下,众宗室再无一人敢反对,夏悼王李一、颍王李璬、怀哀王李敏等几百名宗室均乖乖地逐一签字画押,最后,李月也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蜀王李月!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三 此身向作江南士 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统

太子李豫在五千铁骑的护送之下返回了京中,三月,在百官的拥戴下,李豫正式即位,暂沿用宝应年号,这便是历史上的唐代宗。李豫赐先皇李亨庙号为肃宗,又封其亲父李郁为雍王,奉养于兴庆宫,生母秦氏明妃享皇后诰命,行皇太后礼。立太子妃左氏为皇后,封长子李适为鲁王、次子李宇为邹王,五月,正式立长子李适为太子。
为集中权力,李豫设丞相八人,其中实相四人、虚相四人,实相行宰相事,升正二品,为皇帝的辅佐;虚相只给丞相称号,并无实权。由此李豫封王屿为中书令、右相;苗晋卿为门下侍中、左相;裴冕为尚书右射仆、崔圆尚书左射仆,以上四人为实相,轮流执掌丞相的“执政事笔”,三日一换。李月、郭子仪、李光弼、李辅国四人为虚相,其中李月为中书令兼兵部尚书、天下兵马大元帅、水师大都督并改封吴王;郭子仪、李光弼为尚书左右射仆、天下兵马副元帅;李辅国封黄门监兼左神策军中尉。

李豫在即位之初,基本上维持了派系平衡和人事稳定,原来的左相之一张镐因年纪较大,调任为礼部尚书,重臣房琯仍任御史台大夫,崔光远为吏部尚书、杜鸿渐为户部尚书、工部尚书为崔器、刑部尚书由原太子詹事萧华担任,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任宰相的一个必备资格),由于兵部尚书李月不管实务,兵部尚书的具体实权就由兵部右侍郎段秀实执行。其余朝中各官除越王一系外,皆任原职;原门下侍郎张延年贬为柳州司马,调颜真卿任门下侍郎,李若幽依旧任京兆尹。

张镐自丹凤门请愿受伤后,便一直休养在家,朝中人事变动皆由其长子张文术传达,张文术现任国子学博士,正五品,有上朝资格。这日,张文术下朝后,匆匆赶回家,今天皇上恢复了旧制,命右相掌管吏、户、礼三部,左相掌管兵、刑、工三部,以上各部奏章,皆需左右相勾阅后,方可上奏。

张镐听完长子的禀报,半天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他挣扎着要坐起来,伺奉左右几个姬妾急忙将他扶起,张镐挥挥手,令几个姬妾先下去,张文术连忙过来将父亲扶坐好。

沉默了一会儿,张镐苦笑着说道:“原以为我被罢相而愤愤不平,现在看来,真要感谢皇上的一番苦心了。文术,你坐下!我有话要对你说。”

张文术坐在父亲面前,看着父亲,他是张镐前妻留下的唯一骨肉,张镐看着面容依稀带有前妻影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