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俄国人对于正在策划中的事情一无所知。据丘吉尔说,只有英国政府和
美国政府参与了这一秘密。这一点很要紧。事实上,德国人也好,英国人和
美国人也好,都不希望俄国人参加谈判。德国人把拒绝俄国参加作为一个会
谈条件,而英国人和美国人也没有丝毫理由非要坚持让俄国人参加不可,因
为他们一心想要使这一行动获得成功。丘吉尔意识到,苏联政府会对南线德
军的局部军事投降感到不安;这种投降将使盟军的部队在推进时只遇到微弱
的抵抗,从而直驱维也纳或者更远,甚至可能向易北河和柏林方向挺进。
事实上,这正是英、美方面搞这次行动的目的。
谈判进展得十分顺利,应当把谈判的情况告诉西线德军总指挥凯塞林元
帅了,因为需要由他来掩护整个行动计划。事实上,沃尔夫是想趁此机会,
把西线德军的投降问题一股脑儿端出来。果然,他立即动身赶往凯塞林司令
部。但是要想会见和同凯塞林谈话,必须等待两个星期的时间。时间选择得
糟透了:美军刚刚跨过了莱茵河。。
然而,亚历山大元帅的两名密使却在瑞士耐心等待沃尔夫的归来。两周
时间有点太长了,在卡塞塔司令部内,人们开始怀疑德国人是为了离间英、
美和俄国人,正在玩弄阴谋诡计。亚历山大元帅大概了解在意大利战场的德
军的投降问题上,莫斯科、伦敦和华盛顿之间发生了争吵。因此,他于4 月
4 日召回了他的使者,并于4 月8 日在意大利战场上发动了全面进攻。
在此期间,英、美方面对秘密守口如瓶。只是在谈判开始后,才决定告
诉斯大林。此外,将使这一步骤带上仅仅是“不慎披露”的特色。3 月11 日,
美国国务院责成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哈里曼会见莫洛托夫,并把此事通知他。
哈里曼说,归根到底,这只不过是普通的“对话”。次日,苏联外交部长作
了答复。他说,尽管苏联政府认为这一事情是严重的,但并不反对“同沃尔
夫将军进行对话”。他只是要求苏联军官参加这些会谈。
但是,英国人和美国人才不想要红军代表参加谈判。在西方人的头脑中
以及在德国人的头脑中,第一个投降步骤只应该是走向整个西线单独投降的
一个阶段,也就是把战争一分为二的一个阶段:即西线停止敌对行动,东线
继续打仗。
3 月18 日,丘吉尔也责成英国驻莫斯科的大使克尔爵士把“德国密使”
在瑞士的“活动”通知苏联政府,并且表示在英国政府收到“俄国的答复”
之前,“不进行任何接触”。再者,苏联政府也应该完全放心,因为“根本
谈不上在任何时候曾对俄国人隐瞒过一点一滴的事情”。
局势的发展非常暧昧,莫斯科不能不作出反应。因为对俄国人来说,进
行谈判是一回事,英、美两国坚持把他们排除在外则是另外一码事。
莫洛托夫对于丘吉尔3 月13 日的通报作出了强烈反应,答复是于第二天
交给英国大使的。莫洛托夫在答复中谴责并抗议德国和盟国之间的秘密交
易。
他说:“两个星期以来,在伯尔尼,背着承担反德战争最沉重的压力的
苏联,以德国指挥部的代表为一方,以英、美指挥部为另一方的谈判正在进
行。”
英国大使辩解说,苏联人“对事实发生了误会”,莫洛托夫所讲的“谈
判”,“无非是为了弄清沃尔夫将军的权限和威望而进行的试探”。但是,
英国大使白费唇舌,莫洛托夫一针见血地反驳道:
“在这一事件中,苏联政府看不出有什么误会,倒看出了某种弦外之
音。”
据丘吉尔自己说,他感到莫洛托夫的答复犹如一份“令人震惊的控告
书”,犹如一种“令人气恼的回答”。所以,他觉得“与其竞相谩骂,毋宁
沉默不语”。
华盛顿完全赞同丘吉尔把俄国人排除在西线德军的首次投降活动之外的
态度。在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为国务院起草的3 月17 日的照会中宣布:“不
论伯尔尼谈判的结果如何,这是一种纯军事方面的事情,俄国人无须干预”,
就象美国人无权干预斯大林格勒的事件一样。
3 月18 日,亚历山大元帅的副参谋长、美国的兰尼兹尔将军和意大利战
场英国情报处处长艾雷将军到达瑞士,次日,这两个人会见了沃尔夫将军,
帕里利男爵也在场。
当然,会议进行的基础是在意大利战场实现单独停战。根据沃尔夫阐述
的德国观点,缔结一个这样的停火协定,将“在全世界产生巨大的反响”。
事实上,德国人始终想把谈判扩大到整个西部战线。所以,事情进展不
快。这次会晤没有任何具体结果。然而,最为重要的是,谈判已认真地开始
了。
3 月21 日,哈里曼送给莫洛托夫一份照会,把这一“意外事件”通知他。
这一次,莫斯科的反应更加强烈。3 月23 日,莫洛托夫交给哈里曼一份
照会,“公开地对美国的诚意表示怀疑”。照会特别说:
“在最近两周内,背着承受反德战争主要重担的苏联政府,以英、美军队
司令部的代表为一方,以德军战场司令部的代表为另一方,进行着谈判。苏联
政府认为,这一事情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大概罗斯福感到被莫洛托夫的指责刺痛了。
3 月25 日,罗斯福派人给斯大林带去一封个人亲笔信件。在他的思想中,
他想把事情作一个小结,特别应该使斯大林相信不存在什么背着俄国人的会
谈。
罗斯福说:“我敢肯定,由于发生了误会,没有正确地向您反映关于这
一事件的情况。”于是他承担了把这些情况予以正确阐明的任务。然而,人
们向他提供的情况同事实不符。
斯大林对罗斯福25 日信件的答复是有说服力的,并触及到了问题的实
质。
斯大林对谈判本身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在斯大林看来,根本的问题在于把俄国人排除在谈判之外。他说:“我
不明白出于什么理由苏联代表的参加被拒绝了,而苏联代表又在哪些方面可
能会妨碍盟国政府的代仍表。”
斯大林提醒罗斯福注意下面这一点。他说:
“对于您的消息,我必须通知您,德国人已经利用了同盟军司令部的谈
判,他们已经成功地把原在意大利北部的3 个师,调到了苏联战线方面。”
他又补充说:
“从西、南、东三面共同发起突击行动的任务,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定
的。行动的目的在于把敌军钉死在他们现在的防地上,使他们无法进行调动,
无法把部队调到需要的地方去。这一行动计划,苏联正在执行,而亚历山大
元帅却逃避了。”他由此得出结论说:“这就足以使苏联统帅部感到不安,
并造成了一种不信任的气氛。”
4 月1 日,作为对斯大林3 月29 日信件的全部答复,罗斯福仅仅满足于
再一次地否认一切。他说:“我必须重申,伯尔尼会晤的唯一目的是安排同
有资格的德国军官的接触,而决不是进行任何一种谈判。”
在美国人看来,“这一新的辱骂性电文清楚地表明,俄国人是多么不信
任地看待美国人的意图,他们是多么不重视美国人的诺言”。
罗斯福就是以这样感人肺腑的语言来结束电报的:
最后,我要说,这可能是历史上的最大悲剧之一,这一悲剧就发生在胜利
的时刻,而胜利现在是唾手可得了。人类在蒙受生命、财产和金钱的巨大损失
之后,才完成了这一事业,而这种不信任和缺乏信义却在损坏着这一事业。
丘吉尔从罗斯福那儿收到罗斯福同斯大林之间最后的几封往来电文的副
本之后,他立即给华盛顿发了一份抗议电,说这是斯大林“对于美国的荣誉
和英国的荣誉的侮辱”。
为了挑唆罗斯福总统,丘吉尔宣称:“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
们两国来说,最重要的是毅然决然地起而应战,以便澄清事实,并且使他们
懂得,凡事都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一限度,我们决不能容忍别人的侮辱。我
认为,这是挽救前途的最好办法。如果他们竟然以为我们害怕他们,以为他
们能够粗暴地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我们,那末,我将对我们同他们的未来关
系以及其它许多事情感到绝望。”
奇怪的是,就在4 月6 日这一天,丘吉尔同时致电斯大林,要斯大林提
防德国人,好象整个这一事件不过是敌人一手策划的阴谋而已,他说:“如
果说德国人此举的目的是在我们之间散布不信任的种子,那就应当承认,目
前他们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不过,如果说当罗斯福责备斯大林因持怀疑态度而损害联盟团结的时
候,他不是故弄玄虚,因为总统没有任何嫌疑,并以信义著称,那末,英国
首相就完全不同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就是德国人的同谋,他比任何人
都更起劲地在俄国人和英、美之间散布“不信任的种子”,他的全部政策就
在于制造公开的决裂。
在这种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误会”的问题。4 月7 日,斯大
林打电报给罗斯福,保证他从未怀疑过总统的真挚和信义。但是,他对事实
仍然感到惊讶不已。他明确指出,德国人已经做到了“毫无危险地”从西线
抽调出15 至20 个师投到东线,而在东线红军正抗击着145 个德国师;与此
同时,国防军对西方国家军队的抵抗只不过是理论上的而,已。
可能是因为斯大林的最后一份电报确实使他心平气和了。也可能是他得
到了有关谈判事件的准确情报。4 月12 日,他答复了斯大林的电报。他感谢
斯大林“对伯尔尼事件作了坦率的解释”,他宣布这一“事件”“已经成为
陈迹”。他还补充说:
“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彼此怀疑,今后此类性质的小误会也不宜再次
发生。我深信,我们两国军队会师德国、并肩发起联合进攻之日,便是纳粹
军队分崩离析之时。”
然而,丘吉尔的说教不是没有效果的。就是4 月12 日这一天,罗斯福在
晚问淬然逝世之前,打电报给英国首相说,在继续“主张尽可能地平息整个
苏联方面的问题的同时”,应务必“保持坚定”,“我们迄今所遵循的行动
路线是正确的”。
2.最高统帅抽着烟斗,继续说道:“我看,将会有一场恶战。”
斯大林为德国与西方盟国开始的秘密接触深感忧虑。
但是,他对付负隅顽抗的敌人,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毫不留情地给予
打击,而对于可能会背叛盟友的人,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们的企图
和敌人一起完蛋。
而目前最有说服力的不是别的,而是尽快攻打柏林。
3 月29 日,朱可夫应最高统帅部的召唤,带着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柏
林战役计划再次返回莫斯科。这一计划是方面军领导人和司令部在3 月份制
定的,一切原则问题基本上都同总参谋部和最高统帅部商议过。
当天夜晚,朱可夫来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办公室。斯大林一个人在那
里,刚刚同国防委员会的委员们开完会。
斯大林默默地同朱可夫握过手后,就像往常一样,似乎是继续不久前中
断的谈话似他说道:“德国的西方战线已彻底崩溃了,看来希特勒军队并不
想设法阻止盟军的推进。然而在同我们作战的各个重要方向,他们却在加紧
部署兵力。你瞧瞧这张图上的关于德军的最新情况。”
最高统帅抽着烟斗,继续说道:“我看,将会有一场恶战。”然后,他
又问这位方面军司令员,对柏林方向的敌人的估计如何。
朱可夫取出自己的前线侦察图放在最高统帅面前。于是斯大林就仔细察
看柏林战略方向的德军的战役战略部署。
根据苏方的情报,德军在柏林方向共有4 个集团军,其编成不少于90
个师,37 个独立团和98 个独立营。后来查明,德军在柏林方向的兵力不少
于100 万人,有1.04 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 辆坦克和3300 架飞机。在
柏林还编组有20 万人的守备部队。
“我军什么时候开始进攻呢?”斯大林问道。
“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不迟于两周之后就可开始进攻,”朱可夫说。“乌
克兰第1 方面军大致到那时也能作好准备。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从多方面
的情况看来,将拖到4 月中旬才能彻底肃清但泽和格丁尼亚地域的敌人,因
而不可能同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 方面军同时从奥得河展开进
攻。”
“有什么办法呢!”斯大林说,“只好不等罗科索夫斯基就开始了。即
使他迟几天也碍不了大事。”
随后他走到书桌跟前,从一些文件中翻出一封信。
“你读一读看。”他说。
信件来自一位外国的同情者。信中说希特勒的代理人与盟国的官方代表
进行了秘密会谈,这些会谈表明,德国人建议盟国在德国同意单独媾和的条
件下停止对德作战,信中说,盟国似乎是拒绝了德国人的要求。然而德国人
仍然可能对盟军开放通向柏林的道路。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斯大林问道。但未等朱可夫回答,他又说:
“我想罗斯福不会破坏雅尔塔协定,至于丘吉尔,这个人是什么事都干得出
来的!”
他又走到书桌跟前打电话给总参谋长安东诺夫,令他马上前来,15 分钟
后总参谋长来到了最高统帅的办公室。
“罗科索夫斯基那里的情况怎样?”斯大林关切地问道。
安东诺夫报告了但泽和格丁尼亚地域的局势和作战情况。接着最高统帅
又问他,华西列夫斯基在柯尼斯堡地域的情况如何。安东诺夫又报告了白俄
罗斯第3 方面军的情况。
斯大林把刚才给朱可夫看过的信,又默默地交给他看。安东诺夫说:“这
是希特勒分子和英国政府当局秘密勾结的又一证明。”
最高统帅对安东诺夫说:“你打电话给科涅夫,命令他4 月1 日带着乌
克兰第1 方面军的战役计划到最高统帅部来。到时我们一起研究实施柏林战
役的计划。这两天,你和朱可夫再作些准备。”
4 月1 日夜里,克里姆林宫灯火齐明,朱可夫元帅和科涅夫元帅应召来
到斯大林办公室,安东诺夫上将和什捷缅科上将也在场。“我们刚向斯大林
问过好,”科涅夫后来写道,“他就问我们:‘你们认为你们对最近的形势
了解得很清楚吗?’”
朱可夫和科涅夫回答说,他们认为,根据他们在各自的方面军可以得到
的情报资料,对局势已经了解得很清楚。
“给他们念一下这份电报。”斯大林对什捷缅科说。
作战部长念了一份电报,内容是英美军司令部准备实施一次战役,以便
攻占柏林。已经建立了由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爵士指挥的主要突击部队。打算
在鲁尔区以北沿着大部分英军部队与柏林之间的最短路线,实施主要突击。
电报中列举了盟军司令部已经采取的几个初步措施,包括组织突击部队和集
结军队。电报最后附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说,同盟国认为,关于在红军能
够到达柏林之前攻占柏林的计划是非常切实可行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积极
进行中。
当什捷缅科读完电报,斯大林转过身来向朱可夫和科涅夫问道:“现在
谁将要攻克柏林,是我们还是同盟国?”
科涅夫首先回答,他向斯大林保证,苏军一定攻克柏林。
“所以说你就是这个脾气,”斯大林似笑非笑,然后又直截了当地问道,
“你怎样才能为这一目的建立一个突击集团呢?你的主力部队在你的南翼,
因此你显然将不得不大规模地变更部署。”
“斯大林同志,”科涅夫回答,“你可以放心,方面军将采取一切必要
的措施,我们在适当的时间内重新部署完毕,为进攻柏林作好准备。”
这时朱可夫作了回答。他说,他已经为攻占柏林作好了充分准备,而且
他指挥的无论兵力兵器都处于“饱和状态”的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已经把
攻击的目标直接对准柏林,况且离柏林的距离又最近。
“很好,”斯大林说,“你们两人应该就在莫斯科这里,在总参谋部拟
订出你们的计划,并在一两天之内向最高统帅部报告,这样你们回方面军去
的时候,就可以随身带上已经得到全面批准的计划。”
现在在莫斯科,这两个意志坚强的人,每人都希望使斯大林相信,应该
采纳自己制订的最后突击德国的计划。朱可夫认为,他的白俄罗斯第1 方面
军的部队能够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攻占柏林;而科涅夫则在继续进行活动,以
便推翻最高统帅部早些时候关于让他的部队去攻占柏林以南地域的决定。总
参谋部的一些成员建议,由两个方面军发动一次钳形攻势,可是这项建议既
与朱可夫的正面突击的概念相冲突,也同科涅夫关于协同实施正面突击的建
议相抵触。
当4 月3 日上午再次召开会议时,斯大林听取了两位司令员的计划,然
后走到挂图前,并在乌克兰第1 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之间画一条线,
从而解决了僵持局面。这条线的终点是在柏林东南大约37 英里的施普雷河上
的吕本。据什捷缅科上将说,斯大林这时宣布:“哪个部队先到达这儿,哪
个部队就参加攻占柏林。”
科尼利厄斯·瑞安在《最后一战》一书中写道:“倘若斯大林把这条线
从吕本再往前画,一直画到德国边界,标出一条科涅夫不可逾越的界线,那
么乌克兰第1 方面军显然就不可能再参加进攻柏林的战斗了。”尽管“斯大
林没说什么,但却默许了乌克兰第1 方面军可以表现主动精神”。虽然一句
话没说,却向科涅夫的方面军开了绿灯。科涅夫觉得斯大林摸透了他的心思。
正如科涅夫所说的,“斯大林心照不宣地号召进行一场比赛”,然后会议便
结束了。
为进行这次战役,苏军准备投入3 个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
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在完成但泽和格丁尼亚地域战斗后,从北面和西北面
迂回柏林。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从屈斯特伦登陆场发动
主要突击。破坏敌人防御后,投入坦克集团军,从东北面和东面强攻柏林。
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 方面军,先在柏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