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最亲近的人了,你要劝他思想别太窄。”这一番话语重心长,含意很深,
使冰心心中的怨气消释了许多。冰心告辞周恩来夫妇回家后,把这一情况告
诉了吴文藻。吴文藻听出了周总理的弦外之音,他说:“心里还是感到委屈
和苦闷,但我坚信事情终有一天会弄清楚的。”
一年之后,1959 年12 月,吴文藻即被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以后,周
恩来还常常关注老作家的创作,他对冰心说:“从作品中看出你是爱国爱人
民的,要常常写。”
尊重战友谦恭相让——请陈毅为洛阳龙门伊河石拱大桥题字
1961 年10 月8 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陪同尼泊尔国
王马享德拉来到洛阳。他们参观完龙门石窟后,周恩来因有事回京,他利用
专列开车前的一点时间接见洛阳市的负责同志。在谈话结束时,人们请周恩
来为正在兴建中的龙门伊河石供大桥命名题字。周恩来微笑着说:“还是请
陈老总写吧,他比我写很好。”陈毅听罢,连忙摘下墨镜,爽朗地大笑:“我
怎敢‘班门弄斧’?还是请总理写吧!”两位领导人谦虚地互相推让。这时,
专列的开车时间快到了,周恩来歉意地商量说:“要不这样吧,现在不写了。
回京后,我们商量一下,写好后给你们寄来,行吗?”人们不便强求,只得
以此作罢。
然而,周恩来始终没有忘记洛阳人民的嘱托。到1962 年春天,题字寄来
了,是陈毅的手迹,宣纸上写着斗大的“龙门”二字和“陈毅题”三个较小
的字。这一题字既为伊河桥命名,也有地方特色。题字被镌石四方,分别镶
嵌在石拱桥东西两端和两侧。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陈毅的题字也因“四旧”而被破坏。1973 年10
月14 日,重病在身的周恩来又陪外宾来到洛阳参观,他路过伊河桥时,发现
伊河桥上没有陈毅的题字,立即查询。有关人员向周总理报告了这一情况,
周恩来满面怒容地说:“陈毅是好同志,他的题字要尽快地与洛阳人民见面。”
不久,陈毅的题字重新被郑重地镶嵌在飞架东西的伊河桥上。这样,周恩来
在陈毅逝世以后,维护了这一题字。
挂牌办公联系群众——60 年代处理信访工作事务
周恩来非常重视人民来信的处理,他不仅经常亲自批阅人民来信,随时
了解和洞察群众所关注的问题,而且指示信访部门将群众来信中所反映的问
题汇总以后,编成简报,供各级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情况,努力改进工作。
1964 年以后,各地人民来信和来访者甚多,周恩来更加重视起来。面对
来信来访者甚多的情况,周恩来觉得应该方便群众,让大家有一个反映情况
的地方,于是,他指示国务院盖一个人民来访接待室,地址就选在来京上访
的群众容易找到的地方。
后来,周恩来了解到人民信访接待办公室为了自己便利,不挂牌子办公,
便明确指示各接待室全都要把牌子挂出去,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切
实反映群众中最迫切的问题。他说:“你们接待来访不就是方便群众吗?为
人民服务,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牌子收起来?”在周恩来的督促下,人民信访
办公室的牌子挂了出来,这项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重视。
周恩来不仅要求人民信访办公室这样做,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亲自接待
来访人员,处理人民来信。曾经有一次,一位兰州大学的学生来到中南海北
门,执意要见总理。工作人员问明了情况以后,不让他进中南海。于是,这
位大学生再三恳求,坐在地上哭着不走了。工作人员将此情况汇报到总理办
公室以后,周总理对工作人员说:“学生也是人民中的一员,总理怎么能够
不和他见面呢?”说罢,他亲自出去迎接这位来自兰州的大学生,使这位大
学生的心理得到了很大的抚慰。
1966 年的一天,周恩来亲自处理内蒙古的一件人民来访事情。他首先很
快地把被接见人名单审视一遍,然后和这位上访者打招呼,问话,熟悉名字;
接下来,他让这位上访者——一位来自边疆的青年申诉情况及上访原因。周
恩来一边用亲切的神情鼓励这位青年申诉完情况,一边用笔飞快地记录着,
中间插进一些询问。在听完申诉后,周恩来一面继续了解情况,一面对上访
者做思想工作,他的谈话和解答很细致,有鼓励,也有批评,直到把这件上
访事情处理完毕为止。
这次处理上访事情,周恩来一共用了5 个小时,记满了几张纸,中间没
有休息,也没有吃午饭和晚饭。他同时对陪同接见的工作人员,从政策理论
到工作态度和思想方法,都给以亲切的指导和教育。
上访事情处理完毕后,周恩来认为还未完全结束,他指示组成一个调查
小组,深入到上访考的所在旗和大队去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写出有
关材料,以提供政策依据和为最终处理参考。
事出有因不能盲断——1963 年处理“跃进号”吨轮沉没事件
1963 年5 月1 日,我国第一艘国产的万吨远洋货轮在驶往日本海域途中
沉没。此事发生以后,国内震动很大,外电评论纷纷,被救回来的船员也众
说不一。对于沉船原因,有的认为是被某国鱼雷击沉,主张发抗议;有的说
只听到一声巨响,有的说有两次响动,结论与意见不一。因此,周恩来决定
先查明情况,再作处理。于是,在上海专门召开了调查“跃进号”失事原因
的准备情况汇报会议,周恩来亲自到会讲了话。会议决定海军派编队到失事
地点进行调查。
当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向周恩来汇报出海调查编队的组织成员时,周恩
来看完突然问:“怎么都是舰队的副司令、副政委出海?舰队司令、政治委
员呢?”接着,他又严肃地说:“‘跃进号’沉没事件,已成了国际事件了。
对于这样的大事,我当总理的要抓;你们这些当司令、当政治委员的,也要
亲临第一线,不能只是交给第二把手,第三把手!对于重大问题,我们主要
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出马,这要成为一条规矩。”他还强调说:“主要领
导干部,不但要亲临第一线,还要善于抓住带关键性的问题不放,一抓到底!”
在周恩来的督促下,东海舰队派出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亲临失事地点进行
细致调查。
根据调查到的第一手资料,周恩来亲自召开专家与船员会议,反复研究
分析,他发现“跃进号”出航前,般长、政委、船员班子组建仓促,试航训
练的时间很短,对航线、海域、暗流情况不熟悉,因此,他判断该船很可能
是偏离航线触礁所致。
于是,他要海军派潜水人员潜入海底进行勘查,经14 昼夜的搜索探摸作
业,终于查明“跃进号”的沉没确如周恩来所判断的那样,系触礁沉没。
大力协同联合攻关——组织指挥“两弹”研制
在我国重大的行政执行活动中,周恩来显示了高超的组织才能和严密的
协调艺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组织研制过程,充分体现了周恩来的
行政组织韬略和智慧。
我党中央对原子武器的研制情况注目已久,早在1944 年,周恩来和中央
军委情报部门的负责人就拟定了一份长达200 多人的名单,打算一旦时机成
熟,就将有关海外华裔科学家安排回国,发展原子能事业。1949 年春季,周
恩来在筹建新中国时就开始考虑核工业建设问题,他批拨一笔外汇,让有关
的科学家们在国外采购一些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带回国内,以便筹备和发展
中国的核工业。
1955 年1 月15 日,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听取了地质学家李四光、核
物理学家钱三强和地质部负责人刘杰关于原子能问题的汇报后,决定开始发
展中国的核工业,并加强核科学技术研究。会后,周恩来即作了五项布署:
1。加速培养专业人才;2。及时统筹调整各类留学人员,以济急需:3。成立中
央三人领导小组,加强党和政府对原子弹研制工作的领导;4。组建第三机械
工业部,成立原子能核科学委员会;5。建立我国第一个综合性原子能核科学
技术基地。在中美日内瓦谈判期间,周恩来巧妙地用美国战俘人员换回钱学
森,并批准成立国防部第五院,开始正式研制原子弹。1956 年,周恩来亲自
主持制订了我国第一个科技发展12 年规划,把发展原子弹放到重要的战略位
置上。
1958 年,毛泽东主席预言中国可以用10 年左右时间搞成原子弹,周恩
来进一步确定了到1968 年以前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战略决策。对于
这项尖端科技事业的攻关,周恩来指示试验人员要“边干边学,建成学会”。
1960 年8 月,苏联在单方面撕毁了所有援助中国的核科研协定后又撤走了全
部专家,并断言罗布泊只会生出“鹅卵石”,“20 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
严峻时期,周恩来向有关部门下达指示:自己动手,从头搞起,准备用8 年
时间搞出原子弹。
经过1961 年和1962 年上半年的努力,我国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取
得了很大进展,但许多重大技术难关还没有突破。在这种情况下,二机部部
长刘杰于1962 年8 月代表二机部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提出了争取在1964 年迟
至1965 年进行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的奋斗目标。10 月30 日,总参谋长罗瑞卿
向中央呈送了发展我国尖端事业的报告,11 月2 日,邓小平总书记批示:“拟
同意,送主席、刘、周、宋、彭核阅。”11 月3 日,毛泽东主席批示:“很
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随后,刘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
表示赞成这项规划目标,提出“这件事要情总理(指周恩来)出面才行。”
政治局几位同志都表示赞成。于是,为加强对核试验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
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由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聂荣臻、陆
定一、罗瑞卿七位副总理和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
毅、高扬七位部长组成的15 人专门委员会,负责核武器研制工作。这15 人
中,除了专抓工业与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部长外,还有分管计划、经济、财政
的副总理和军队领导人。应该说,这是一个精干的便于协调的具有高度权威
性的组织机构。
为了全面地组织核武器研制,加快各部门各单位的运作,周恩来亲自主
持各种专门会议,研究与制订核武器研制的各种具体方案,并大力统一组织
和协调26 个部、委(院)和20 个省、市、自治区的900 多个工厂、科研机
构和大专院校的研制工作,这么多单位、部门和数十万人分别按各自的分系
统扭成一股劲,共同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进行科技攻关、设备制造和材料
生产,解决了近千项重大课题,并于1963 年3 月正式拿出了第一颗原子弹的
理论设计方案。实验科研人员进行了上千次的爆轰试验,于1963 年12 月24
日在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进行的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获得了成功。1964 年
1 月14 日,兰州铀浓缩厂拿山了可以作为原子弹装料的合格的高浓铀产品。
对此,毛泽东批示:“很好”。周恩来批示秘书:“请转告刘杰同志,庆贺
他们提前完成关键性生产和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试验,仍望他们积极谨慎,
坚持不懈地继续完成今后各项任务”。
为了加强具体领导,形成系统管理合力,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周恩来选
聂荣臻具体抓,副总参谋长张爱萍负责试验基地,二机部(原子能工业部)
负责实施计划。在分工上,委员会设立总设计部和总调度部两套班子,技术
方面由总设计部负责,组织管理、协调生产与试验保障服务方面由总调度部
负责,千军万马拧成一般绳,委员会则负责总决策和督促执行。
周恩来作为总负责人,他亲自进行调查研究,抓计划制订、论证和试验
进度,并赞成顺排计划、倒排措施的办法,抓试验难点的攻克,抓数十万人
的协作配合,甚至细小的生活问题也不放过。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试验人员
的士气,激励了指战员们的斗志。在整个试验阶段,周恩来对试验的进展情
况和把握程度是了如指掌的。对于二机部提出的“两年规划”,周恩来的要
求是“实事求是、循序而进、坚持不懈、戒骄成躁”。“两年规划”实施半
年左右,周恩来已在考虑核装置与武器生产的配套问题。1963 年底,他明确
指示:“核武器的研究方向,应以导弹头为主,空投弹为辅”。这一决策使
核装置武器化的周期大大缩短,节约了许多经费,加快了配套研制的进度。
这次协同攻关的特点是计划方案顺排,措施落实倒排,因此,核燃料生
产和核武器研制每个环节的进展抓比预期的好。周恩来亲自主持对气象等有
关爆炸试验时间的问题研究以后,1964 年1O 月14 日,下达了核武器装置就
位的命令。10 月16 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首次
核试验的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恩来提出了短时间内完成氢弹研制工作的
要求,并决定下放权力给二机部,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妥分工负责。据此,
二机部经过反复论证,向中央专委会呈报了《关于加速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
告》。1965 年2 月3 日和4 日,周恩来主持第10 次专委会议审议并批准了
这个报告,决定:“力争于1968 年进行氢弹装置的爆炸试验。”在氢弹研制
过程中,周恩来还给试验人员制定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
无一失”的工作指导方针。这16 个字,充分体现了周恩来一再强调的要“保
证产品的高质量”和“绝对保证安全”的思想,深刻揭示了核工业建设和核
武器研制试验的特点和规律。由于核试验人员切实贯彻了上述方针,从而避
免了可能出现的奇灾大祸和巨大浪费。1966 年10 月27 日,周恩来批准进行
导弹核武器的飞行爆炸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1966 年12 月28 日,我国成
功地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半年之后,即1967 年6 月17 日,我国成功地进
行了1 次300 万吨级的空投氢弹试验。其间,“两弹”试验成功相差两年零
八个月,其发展速度、威力与技术水平均比美,苏首次试验的氢弹水平高。
对于“两弹”试验成功的组织协同经验,周恩来加以高度肯定,认为这
种办法可以抓好飞机的科技攻关。若不是“十年浩劫”,我国航空工业早就
会有新的发展。
筹集粮草“鲲鹏”吃饱——困难时期解除火箭部队断粮之危
酒泉。饥饿像猛兽一样扑向部队,威胁着火箭部队的生存。在严重的饥
饿面前,火箭部队将额吉纳旗一条30 里的沙枣防护林带的树叶抹得光光,然
后磨成粉团,掺进粮食中去充饥。但是,毁掉防护林带严重违犯了纪律,额
吉纳旗面对在漠风中颤抖的光秃秃的树干,告到国务院。此时,总参谋长罗
瑞卿也接到火箭部队副司令员李福泽的报告,急如星火地赶到总理办公室。
没想到罗瑞卿一进门,周恩来就招呼他说:“总长,你来得正好,我刚
刚批了一个文件,要求调查,妥善处理。”
“什么事?”
“额吉纳旗告到国务院,部队毁林三十里。。你看吧。”罗瑞卿接过批
件一看,吃了一惊,但从总理的批示中,又感觉到了总理对火箭部队的一片
爱心。他感激地对总理说:“总理,这事不用调查了,完全属实,李福泽告
诉我了,我正想向你报告”。接着,他把李福泽在电话中提出紧急请求的事
情报告总理:再过一周,火箭基地就要断粮。。
总理说:“绿色是牧民的生命,他们缚住一条沙龙不容易啊!。。”他
沉吟片刻,问道:“那个团吃沙枣叶多久了?”“据说,有五天了。。”
周恩来沉默了许久,然后感叹说:“这是多么好的部队啊,为国分忧,
这是百年不遇的,不要责怪他们。把断粮的情况告诉牧民,他们也会谅解的。
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没有把粮食问题解决好啊。”
说罢,周恩来当即给粮食部打电话,但国库所存已经到了不能再动用的
地步。周恩来叹了口气,疲惫而又沉重地放下电话。罗瑞卿发现,他明显消
瘦的脸庞上长出一些老年斑,这些天他吃的是窝窝头,有时一顿就吃两个,
三两重。这对于日理万机的大国总理来说,怎能吃得消呢?他劝总理休息,
但周恩来挥了挥手,表示他不累。尽管聂帅等老同志都劝过他注意身体。
周恩来走到窗前,好半天,才说话:“你们正在开军委会议?”
“是的。各大军区都来了。”
周恩来转过脸:“各大军区负责人知道我们的国宝快要断粮了吗?”
“现在还不知道。”
“走,办法有了。”周恩来灵机一动,脸上愁云为之一扫,他说,“军
队之间互相救助,这是我们的传统了,长征时就是这样做的。”
周恩来走进中央军委会议的大厅,当大家鼓掌起立欢迎他时,他抬眼望
了望全场说:“各位将军,我建议今天的会议改一下议题:专门为我们的火
箭部队募集粮食。”
周恩来说:昔日沸腾的大戈壁现在一片哑然。他们地处大西北沙漠深处,
那里是不毛之地,有的地方真是寸草不生,连挖野菜都没条件。。
周恩来心里苦得说不下去了。火箭基地断炊这个消息从总理嘴里说出
来,分量显得格外重,将军们一时都难过得沉默了。举国都揭不开锅了,哪
里不饥困,但,总理老着面子求援,与会者还能迟疑什么?
罗瑞卿说:宁可勒紧我们这些人的腰带,也要保证酒泉基地几千个胃袋。
我们的火箭要上天,不能让它饿死在摇篮里。周恩来提出:半个月最好提前
一星期给酒泉运去一列车粮食。他说:导弹,这是共和国的鲲鹏,只有让它
吃饱,才能飞得高。。不少军区当场表示:“请总理放心。我们保证按期节
省出一个车皮。”
周恩来的目光逐一在将军们的脸上扫过:“时间尽可能提前,我们的导
弹要如期发射!鲲鹏要展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