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天,王府中的几个侍卫来到“杨娥酒店”,呼酒点菜,划拳豪饮,一直喝
得个个脸红脖子粗。借着酒劲,几个侍卫开始装疯卖傻,在老板娘杨娥面前
戏谑调笑,话越说越离谱。杨娥却不和他们生气,反而故意娇语痴笑,还不
时地抛上一个媚眼,惹得几个侍卫欲火中烧,忍不住动起了手脚,在杨娥身
上这里摸摸,那里捏捏。这时杨娥才突然脸色一变,怒喝道:“乳臭未干的
小毛头,竟敢动起你姑奶奶来了!”
杨娥的骤然翻脸让几个侍卫更觉来劲,其中一个牛高马大的尤为兴奋
不己,伸手就想搂住杨娥。说时迟,那时快,杨娥猛地一闪身,从后面抓住
那人的衣领,手一甩,竟将他摔倒在门旁的狗窝里,半天爬不起来。
酒店里的其他客人见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另外几个侍卫见到同伴
受辱,心里恼怒顿起,气势凶凶地站起来,围成一圈向杨娥逼近。杨娥并不
慌张,脸上还微带着笑意,调侃道:“诸位兄弟想在这里练上一把?那我就
只好奉陪了。”那些人被她这么一激,火气更大了,齐声一吼,同时出拳伸
脚向杨娥袭来。谁知杨娥并没有反击,就在他们出手的那一刹那,她撑着桌
角轻轻一跃,就纵身从众人头顶飞出了围外,那几个侍卫收手不及,拳脚全
打在自己人身上,真是哭笑不得。
那个刚才被摔在狗窝里的侍卫这时已爬了起来,看到了双方交战的那
一幕,深知自己这伙人绝不是杨娥的对手,只好招呼了一声,带着他的同伴
垂头丧气地走了。杨娥追上来,笑嘻嘻地相送道:“诸位客官走好了,有空
请常过来坐坐!”
这一场交手,并没有恶化开来,因为平西王府的护卫们觉得杨娥那娘
们还算客气,没出重手伤人,况且她那身武艺也不是好惹的,所以他们只好
咽下了这口气,以后没再来酒店找岔子,反而真成了酒店的座上常客。有了
这些护卫一传扬,杨娥的名声很快就传到了吴三桂耳中,吴三桂本是个猎奇
好艳之徒,一听说这个酒店老板娘不但貌似天仙,还有一套好拳脚,顿时来
了兴趣,恨不得马上把地攫来揉搓一番。
可吴三桂也有他的顾忌,一是碍着他平西王的高贵身份,若要强纳一
酒店女子实是不妥;二是他府中的宠妃张氏醋劲特大,极难容得下吴三桂接
触其他美女,这时陈园园早已隐居净修庵,不管吴三桂的俗事,内府中主事
的就是张王妃,由于她的排斥,吴三桂的爱姬连儿、雪儿及四面观音等,都
己偏居九龙池别馆,她肯定不会同意吴三桂再找一个酒店美女回来。思来想
去,吴三桂觉得只有先让连儿、雪儿她们先去结交杨娥,以闺友的名义把她
引入九龙池别馆,自己再去享受,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可免去许多麻烦。
要等连儿、雪儿与杨娥结成好友,必然要有一段时间,等着等着,吴
三桂有些奈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想一睹杨娥的丰采,于是产生了亲往“杨
娥酒店”探艳的念头。吴三桂将光临酒店的消息被那些常来喝酒的平西王府
护卫无意中传给了杨娥,杨娥听了暗暗兴奋,以为报仇的机会来了,于是立
刻着手进行准备工作。她悄悄打制了两个钢环套在手腕上,又在绣鞋尖中嵌
入了铁角,怀里日夜藏着一把锋利的匕首,三道保险,只等吴三桂上门便动
手行刺。
可左等右等,一直等了十天半月,也没见着吴三桂的影子。后来从护
卫口中得知,吴三桂早已来过,只是来时装扮成了行商模样,带的几名贴身
侍卫都扮成了伙计,而那儿个人又是杨娥不曾见过的。听了这消息后,杨娥
心中懊恼不已,埋怨自己粗心大意,平白错过了报仇的好机会。不过,听熟
识的王府侍卫说,吴三桂那次暗察已相中了杨娥,已露出口风,说过些日子
就要来将她娶进王府去。
如此一来,杨娥内心中又点燃了新的希望,她又开始巴巴地等待着。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杨娥等红了眼睛,仍不见吴三桂派人来下聘,原来吴
三桂回府后忍不住向张王妃透露了自己的意愿,张王妃竭力反对,吴三桂无
法正式纳杨娥为侍姬。
在吴二桂的授意下,连儿与雪儿经常来“杨娥酒店”闲坐聊天,故意
联络杨娥;杨娥也巴不得通过她们打通一条接近吴三桂的途径,于是十分热
情地与她们交往。闲谈中,连儿、雪儿透露出她们偏居九龙池别馆,很难拢
住王爷的心,为此颇为苦恼;杨娥趁机建议道:“你们不妨多变换些吃喝玩
乐的花佯,多彩多姿,新奇别致,或许能让王爷流连忘返呢!”
连儿、雪儿一听来了兴趣,忙问杨娥怎样变花样,杨娥故意装作思索
了一会儿,然后貌似不经意他说:“民女想出了一个法儿,就是你们设下酒
宴邀请王爷,民女献丑舞剑助兴,不知可算新鲜?”
连儿、雪儿直说:“好主意,好主意!”于是在一个花香醉人的春夜里,
她俩在九龙池别馆安排了夜宴,下帖请杨娥前往献艺。杨娥接帖后连忙做了
准备,精心地化好妆,磨利了宝剑,然后满脸庄严地向哥哥杨虎道别,她知
道一旦杀了吴三桂,自己一定也难以生还,此去便是生死离别了。杨虎心中
也十分痛楚,但他深知妹妹的心意,根本无法阻拦她此行,她为此已等待了
好几年。
杨娥怀着既悲又喜的心情走出了酒店,此行她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凭
着她的武艺,只要有机会接近吴三桂,取他狗命绝对不成问题,为此牺牲了
自己也是值得的!
杨娥到了别馆,吴三桂还未来到,连儿安排她在偏厅里休息。谁知事
情偏不凑巧,就在吴三桂带着一伙侍卫前来九龙池别馆的途中,遇上了一个
刺客,一剑没刺中吴三桂,众侍卫上前捉拿,刺客没入夜色中逃跑了。吴三
桂猛受一场虚惊,失去了赴宴的心情,当即折身回府去了,几护卫却奉命在
九龙池别馆一带继续搜索刺客。
搜到别馆院中,正碰上杨娥等得着急而信步走到院中散心,护卫见她
一身侠女打扮,又手持利剑,不由分说地将她绑到了王府大牢之中。连儿与
雪儿得到消息后,连忙到吴三桂面前为杨娥开脱,吴三桂本来就对杨娥有好
感,听连儿、雪儿说明了原委,就下令放了杨娥。
杨娥出牢后回到了酒店,一见到迎上来的哥哥杨虎;忍不住放声大哭,
哭声中充满了委屈和怨愤。
几度的希望、兴奋,逐一地化为泡影,这次又受牢狱之苦,如此一折
腾,杨娥的精神与体力都支撑不住了,回到酒店后,终于病倒在床上,一会
儿恶寒,一会儿高热,吃不下一点食物,只几天工夫,就已奄奄一息。
这天,虚弱己极的杨娥让哥哥扶她起来,走进内室,这里供祭着永历
皇帝、沐天波和张小将的灵位,杨娥用颤抖的手点上一柱香,然后跪伏在灵
位前,悲泣哽咽道:“我欲为诸君报仇,无奈天不助我,壮志难酬,杨娥只
能随你们来了!”说完,一阵喘息后,便静静地合上了眼睛。
吕四娘复仇弑雍正
康熙皇帝驾崩后,四皇子允帧入主大统,改元雍正。此时,满清皇朝
的基业已十分稳固,“反清复明”的浪潮在统治者的高压之下已转入低谷,
狡黠多疑的雍正皇帝仍不放心,一旦发现反对朝廷的蛛丝马迹,就大杀出手,
毫不留情。
浙江嘉兴有个著名的儒士吕留良,他本是明末秀才,入清后不再致力
于功名仕途,一心闭门读书,修心养性,学问上堪称大家。他对清廷的专制
暴虐心存不满,每能巧妙地诉诸笔端。其著作广为流传,颇能倾动士林,却
又让清廷抓不到辫子,清廷对他无可奈何。吕留良有七个儿子,对儿子们的
人生选择他只诱导而不干涉,长子名葆中,热衷于读书取仕,曾以一甲三名
探花考取进士,获得由紫禁城的午门进入正大光明殿晋见皇帝的殊荣,吕葆
中得意洋洋,众人也喷喷称赞,吕留良却淡淡他说:“没啥稀奇,以后还不
知下场如何!”果不其然,不久后吕葆中因“一念和尚案”受到“牵连,琅
铛入狱,终至忧郁而死。大哥不得善终,吕家其他儿子惶恐无措,吕留良谆
谆告诫他们:“但能读书识时务,不必仕进取青紫。”儿子们听从了父亲的话,
只在家博览群书,不再涉足考场。
吕葆中客死京城后,妻子林氏万念俱灰,带着刚出世不久的女儿吕四
娘投靠到公公吕留良门下。只过了三年安稳日子,吕留良又因病去世,林氏
母女再度失去依靠,索性遁入空门,辗转寄身于西湖山一座僻静的尼庵中。
尼庵中的日子平静如水,晨昏诵经,白天劳作,过得十分艰辛,林氏已没有
其它念头,只盼着女儿四娘一日日成长起来。
转眼十年时间过去了,有一天,吕府的老仆人吕德忽然寻到了尼庵,
他一身尘土,满脸焦虑,必定是有什么要事,林氏忙把他请到房中。吕德也
顾不得落座,勉强调匀了呼吸,急不可待地向林氏禀报:“大少奶奶,事情
不好了,吕府己被官府查抄,满门老少都惨死屠刀之下,我好不容易死里逃
生,特寻来通报您,赶快带着小姐逃命吧,怕官府还会找来哩!”
林氏一听这消息,头“嗡”地一声,仿佛失去了知觉,身子摇摇晃晃
眼看就要倒下,吕德连忙上前扶住,使劲掐她的人中,才醒转过来,吕德无
心仔细述说事情的来龙去脉,只催林氏赶快收拾行李逃命,林氏也不敢迟疑,
草草捡了些简单的衣物,捆成个小包袱,然后牵着女儿去向庵主辞行,只道
是家里出了事,得回去看看,就跟着吕德上了路。
其实吕德也不知道带着她们母女朝哪里跑为好,只捡一些偏僻少人的
小路往前走,心中全没有一点目标,他们一面不停地走着,一边听吕德断断
续续述说全家遭难的始未:
湘中士子曾静游学来到嘉兴,在南湖雨楼中与当地人士谈诗论文,吕
留良的门生严鸿逵、沈在宽等人也在其中。他们与曾静相谈得甚为投缘,便
把整理出来的先师语录拿给他看。曾静原来也读过一些吕留良的传世之作,
对他佩服不已,如今又见到这些秘本珍言,不由得击节赞叹,心中隐藏已久
的“反清复明”大志被激发得沸腾起来。可惜自己是一介书生,手无寸铁,
无以成事,想来想去,想到了手握重兵的川陕总督岳钟琪,此人是岳飞的后
代,倘若能晓以大义,料定必会恍然醒悟,举兵反戈,复明大业指日可待。
曾静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劝导信,派弟子张熙送往西安,满心以为岳钟
琪必为其所动,却不料他根本不吃这一套,不但没有接受曾静的建议,反倒
扣压了张熙,严刑拷问,逼他说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封加急文书从西安
传到京都,雍正皇帝大力震怒,火速命令湖南巡抚追捕曾静,并诏令浙江巡
抚查抄嘉兴吕家。当地官吏从吕家搜出大批书籍,其中不乏逆上乱言,于是
皇帝降下大罪,将吕府一门老小以及所有门生故旧,总计一百余人,全部处
死或充军,连已故多年的吕留良也不放过,掘墓开棺,鞭笞其尸骨以示严惩。
吕德的叙述充满着凄惨悲凉,林氏听得心中滴血,已谙人事的吕四娘
也泪流满面,悄悄攥紧了小拳头。
漫无目的的颠波,一路饱尝风餐露宿,担惊受怕之苦,主仆三人走着
走着,不知不觉来到黄山脚下。老仆吕德忽然想起老主人的好友黄犊先生不
是隐居在黄山的松云深处吗?反正是走投无路,不方去碰碰运气,于是一路
打听,翻山越岭总算找到了黄犊的“野云草堂”。
黄犊本是浙江仙居人,与吕留良有过八拜之交,他曾在清初做过朝廷
武将,立下不少汗马功劳,雍正皇帝继位以后,疑心重重,大杀功臣,黄犊
及时抽身,托病辞官,隐居到云雾苍茫的黄山深处。见吕留良的后人不期而
至,他大为惊讶,待听说了吕门的不幸,他不禁老泪纵横,当然也热心地留
下了吕家主仆三人,并表示会竭尽全力保护他们。
林氏母女总算是有了个栖身之处,在深山中过着“不知今夕何夕”的
日子。吕四娘己是豆寇少女,生得眉清目秀,明艳动人,只可惜深山寂寞,
无处展示风采,每日闲着便随母亲学习些诗书字画和针线女红,更多的时间
则是一个人游荡在奇峻诱人的山野中,与古松奇石为伴。
一天清晨,吕四娘早早起了床,在晓雾迷朦的山野中闲荡,无意中发
现远处的石崖上有个人影飞跃翻腾,身手敏捷,宛如飞鸟野猿。吕四娘大生
好奇之心,悄悄过去一看,那人竟是“野云草堂”年逾花甲的主人黄犊老先
生,只见他先是打拳踢腿,接着又舞剑弄枪,一招一式,虎虎生风,直看得
吕四娘眼花撩乱,心中暗暗称奇,看着看着,吕四娘暗生奇想,决定跟着黄
老先生学好武艺,将来好为吕家报灭门之仇!自己是个女孩子家,明的提出
学武,恐怕黄老先生不会答应,既然已找到了他的练武之地,干脆偷偷地跟
着学吧!
主意打定,吕四娘便每天天不亮就起身,蹑手蹑脚地摸到石崖不远的
一个隐敝处,偷看黄老先生练武,一举一动:暗暗记在心中,然后找一个僻
静的地方,仿照黄老先生的动作,比手划脚,先练了一段时间拳脚,后来又
折一段松枝作剑,演习剑术,拿来碎石当镖,练习暗器,时间一长,竟也练
得有些模样了。
有一天黄老先生有事外出,吕四娘趁机溜到石崖上,从一个小草棚里
搬出兵器,真刀实剑地演练起来。她一点一劈,舞动得正酣时,不知黄老先
生已来到近前,见她一招一式,居然也有点象模象样了,黄老先生大为惊诧,
便隐在一块大石块后面察看。练完剑,吕四娘又随地拾起几枚石子,猛地向
百步之外的一颗树掷出一颗,飓地一声,一只松鼠应声落地,黄老先生不由
得失声叫好。吕四娘这才察觉旁边有人,忙循声寻来,见是黄老先生,脸“刷”
地一下羞红了。追问之下,她原原本本道出了自己学武的目的和经过,黄老
先生不但没责怪她,还对她小小年纪有此志气大大称赞一番,并正式收下她
做徒弟。
吕四娘勤学苦练,又有极高的悟性,仅花了一年时间,就尽得黄老先
生的真传。为了进一步提高武艺,黄老先生又介绍她到台山寻访悟因法师拜
师学艺。
十五岁的吕四娘在母亲担忧的泪水中,背上简单的行装,只身告别了
“野云草堂”,一路跋涉,向天台山进发。在天台山的慧日庵里,吕四娘找
到了世外神尼悟因法师。这悟因法师俗姓朱,本是明朝的宗室之女,满清人
入主中原后,她的家族遭到毁灭,幼小的她侥幸逃生,被一游方老尼收留,
带到天台山削发为尼。在天台山上悟因练就了一身绝世武功,本想为“反清
复明”打下基础,可眼看着清皇朝已日益稳固,自己一直缺少施展才华的时
机,心意越来越冷。
就在这时,胸怀深仇大恨的吕四娘投到门下,悟因法师顿觉眼前闪出
一道希望之光,她很爽快地收下了这个灵秀的小姑娘,决心把自己武艺和志
向全部注入到她的身上。悟因法师先在庵内辟一静室,让吕四娘在里面日夜
打坐,摒除一切杂念,直练到心如止水物我两忘,体内真气与天地之气合而
为一,源源不断。接着,又将毕生揣摩出的绝技“摄神运气法”,尽数传授
给她。“摄神运气法”乃是以自己的意念为武器,随意运气,心至气至,使
出看似轻柔的一招威力却是无比,十丈以外的树叶都能被功力震得纷纷坠
落。
两年时间在苦练之中过去了,吕四娘已长成婷婷玉立的妙龄姑娘,一
身绝技更是了得,不但能飞行树梢绝壁,而且能心到功至,转瞬间闪出令人
防不胜防的数十劲招。悟因法师认为她的功夫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
下山完成夙愿了,于是将一把珍藏多年的宝剑交给她,并叮嘱说:“绝技在
身,除报仇雪恨外,也要扶弱济贫,锄除不平!”说到复仇之事,悟因法师
还说了句八字偈语:“瓜熟蒂落,中秋之候。”吕四娘牢记在心,拜别师傅,
下山去了。
江湖上出现了一个妙龄女侠,戡邪扶正,声威四震,这就是吕四娘。
她为了磨练自己,持剑闯荡南北,参加了焦山英雄大会,破除了乌江驿江湖
妖术娘,扫荡了泰山罗汉殿大小淫僧。忽闻在黄山的母亲病逝,她赶回去料
理了后事,含泪叩谢了黄老先生,毅然束装北上京都。
来到北京转了一大圈,皇宫禁卫森严,一时无从下手,吕四娘在城外
的妙音庵住下,等待着行刺的机会。
这则已是雍正十三年,经过一番血风腥雨的镇压,雍正皇帝满以为可
以高枕无忧了,却又从南方传来贵州苗民作乱的奏报,乱军已接连攻下几座
城池,当地官吏飞传奏折到朝廷请援,这天早朝,雍正与群臣商议对策,说
来议去,居然满朝文武都拿不出个象样的办法来,皇帝心中不免忧烦不已,
退朝后驾幸圆明园,想到清静的环境中散散心。
这天是八月十四,正是秋风气爽的季节,园内百草枯萎,黄叶翻飞,
见此秋景,年己五十八岁的雍正皇帝不由地产生一种迟暮凋年之感。在长春
馆用过午膳,坐上由四个小太监抬的软轿,在园中溜弯消遣,经过古香斋时,
忽然听一阵柔和哀怨的笛声,声声沁入人心。“皇家园林,锦衣玉食,享不
尽的荣华富贵,为何还有人如此幽怨?”雍正自言自语道,不由得产生了一探
究竟的念头。
遁声寻去,绕过楼馆,遥见池塘对面的假山旁,一个年轻宫女正持笛
吹得入神。雍正摒退抬轿的太监,悄悄走过去,在吹笛宫女背后停住,轻轻
咳了一声。宫女回头一看,竟是皇上驾到,一时心中无备,吓得竹笛脱手,
连忙跪下见驾。雍正帝看着小宫女没出声,那宫女还以为皇上动了怒,直吓
得眼泪象断了线的珍珠,滚落在粉妆玉琢的面颊上。
雍正见状不禁大动怜香惜玉之心,柔声命她不必惊慌,并问她的姓名
籍隶。小宫女半天才回过神来,莺声怯怯地回答皇上,原来她是新近入宫的
秀女,名叫惠仙,被派在古香斋执役,雍正安慰她一番后就走了。
这天夜里,雍正留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