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千古中医故事-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博,他注意到嘉州这个地方因为打井,不知道怎么就打到石油了,石油就出来了,李时珍注意到,石油如果着火的话,人们去泼水是不能灭火的。必须用灰泼上去火才能灭,如果用水浇的话,会越烧越烈?这个就是在《本草纲目》里面有记载的。
更为可贵的是,李时珍还记载了铅矿工人的职业病,这在国际上都是很早很早的。李时珍记载到,“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斫取之,其气毒人,若连日不出,则皮肤痿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病而死”。铅矿,在山里边曲折蔓延有几里之长,铅都是一块一块地生在山石之间的,工人拿着油灯,顺着矿脉,在里边把铅给凿下来,如果人待的时间长了,这个气能毒人,铅矿这种气味就对人产生这种有毒的作用,时间长了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慢慢就死了。这个是符合铅矿的情况的。。
上面讲的,还不足以涵盖《本草纲目》的全部贡献和价值,但是我想,已经足以让我们对药王、对医中之圣李时珍产生由衷的敬意,我们怎么能不为我们的民族拥有李时珍这样的人物而倍感自豪和骄傲呢?那么,李时珍是否有,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呢?从一个大的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后人总归希望学到,一些思考和研究的方法,能够运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并不是医生,也许我们也没打算成为医生,那么,李时珍也能够给我们什么启迪吗?答案毫无疑问是有的。有什么启迪呢?请看下一讲。
【四 圣名传千古】
李时珍遍尝百草,以身试毒,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博采众长,耗费毕生心血,完成了传世经典《本草纲目》。作为中医药学的集大成者,李时珍是如何搜集到一万多个药方的呢?他又是如何保证这些药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李时珍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李时珍如果不能在长期的行医和研究过程中摸索、探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科学研究基本要求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话,是不可能完成《本草纲目》这样的巨着的。而这正是李时珍留给我们后人的又一笔宝贵的财富,甚至可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曼陀罗花,在武打小说里经常出现,谁想算计别人,要麻翻他,就用曼陀罗花。曼陀罗花是一种有麻醉作用的药物,它当然不仅仅是武功不怎么行的那些大侠手中的武器了,在医疗当中也有它的用途。问题是,由于方言不同、记载各异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李时珍之前,中医药界好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曼陀罗花了。后来李时珍到武当山访问药农,才重新判定了这味重要的药物。李时珍在当地了解到,原来在武当山叫做“风茄儿”的这种药就是曼陀罗花。为了判明曼陀罗花究竟有没有传说当中的功能,李时珍就拿自己的身体做了实验。传说当中,怎么来描写曼陀罗花的功能呢?“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意思是是这种曼陀罗花,如果人们一边笑一边去采,采完以后把它酿成酒,喝下去人就会笑,因为人是笑着去采它的;人一边跳着舞一边去采,采完了以后酿酒饮,喝完以后你会舞蹈,因为人是舞蹈着去采的。当然这证明它是有一种麻醉作用,有一种幻化作用的。神乎其神,那人们爬着去采,喝了它一吼就爬着?人们翻着跟头去采,喝了以后就翻着跟头?按照记载应该是这样的吧,那么李时珍的实验结果是什么呢?“予尝试者,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本草纲目》)。李时珍明确告诉我们,他尝过,李时珍去把它采来以后酿成酒,他用自己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必须喝到半醉半醒之间,还得有一个人,在李时珍面前哈哈笑,这个时候李时珍会跟着他哈哈笑;一个人在李时珍面前跳,李时珍也会跟着他跳,否则无用。就是说这个麻醉作用,必须有个外界的引导,并不像传说说得那么神。自己没试过,怎么会知道?但是试出事来呢?谁也不敢保证。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一直有一种说法,“神农尝本草,一日遭七十毒”。是说神农亲自去尝试各种各样的植物,一天被毒了七十回,因为他不知道这些植物有毒。这也就是说,传统医生的职业是有高度的危险性的,有些药物是必须拿自己的身体去做实验,去尝试。李时珍不只一次这么做过。
神医李时珍遍尝百草,以自己的身体做赌注,一次次地试验各种草药的功用。在他所撰写的《本草纲目》中,共发现新药374种,记录药方11000多则。那么,这么多的药方,大多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第一个,何首乌的来历和特性。一般人都知道何首乌,在鲁迅的小说里就有何首乌。何首乌有什么特性?它是怎么来的?就是李时珍通过对古代史籍的考察而搞明白的。
唐代有个僧人叫能嗣,这个僧人本名叫何田儿,姓何,58岁了,没有儿子,实在是痛苦不堪,就出家了。晚上睡在山野里,看见夜色里面有两株藤,相距三尺,这两株藤并不在一起,但是在晚上就相交相缠相绕,能嗣一看,觉得很奇怪,估计能嗣那个时候也饿了,就过去恶狠狠地把这两株藤的根给它挖出来,吃了。谁知这一吃,头发变黑,连生数子,而且父子的寿命都超过160岁,他的孙子就叫何首乌。那何田儿的孙子,名字就叫何首乌,就把这个秘方给透露出来了,我爷爷就是吃的这个东西,才有了俺,对吧?透露出来,我爷爷160岁,俺现在也一百多岁。原来这个藤的名字叫夜交藤,就是夜里交缠在一起的藤,而到了这个何首乌出来呢,用一个人名,替换掉了这个植物名,从今往后叫何首乌。何首乌这个人恐怕不是子虚乌有的,唐朝着名的思想家,和韩愈几乎齐名的李翱,曾经写过《何首乌传》,看样子是有这个人的。李时珍就利用这个美妙的故事,加上自己在医学上的实验,判明何首乌“益血气,黑须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本草纲目》)
李时珍断定何首乌是滋补良药,是黑发的良药。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好多染发剂都说是从何首乌里提炼出来的。但是说这个话的人,有多少知道这何首乌原来是个人啊?看看《本草纲目》就知道了。
作为一个独具慧眼的人物,李时珍把“经史百家,俚谚民谣,稗官野史”中的零碎资料,有心地收集起来,加以综合分类判别,用自己的方法沙里掏金,从而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果。还有一个例子,一种糖叫做麦芽糖,不是咱们今天吃的蔗糖,我们小时候还有麦芽糖,现在估计不多了,这是李时珍在阅读一部古籍,叫《集异记》的时候悟出来的。古代的时候有一位将军,被箭射中了眼球,箭杆他给剪断了,箭头扎在眼球上,拔都拔不出来,箭头一直扎在眼球上,这个当然痛苦,这个将军并没有死掉,箭头就在眼睛上,很痛苦。有一天做梦,梦到一个胡僧,外国来的僧人,基本上就是西域那边来的僧人,告诉他用米汁,大米熬的粥熬的米汁,注入到眼球里,就可以解决问题,这个将军醒过来了,满世界地问,这样行不行。谁也不知道怎么注啊,你把米汁怎么注到眼睛里?注完了以后怎么办?不得要领,眼球上还插着一支箭,到处跑。终于有一天,有一个和梦里梦见过的胡僧相貌非常像的一个僧人来化缘,这个将军就告诉他这个梦,问他怎么办?这个僧人讲,很简单,你就拿那个麦芽糖这样东西,点一下,点一下眼球,然后呢,你把这个箭给拔出来。一试,果然拔出来了,而且不久伤口就好了,但没有说眼睛还有没有视力。李时珍就从此得到了启发,治疗箭伤,用这种麦芽糖。
李时珍广泛地收集古药方,博采众家之长,《本草纲目》所记录的中草药种类之全、数量之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么,面对这么多浩瀚的古籍、以及民间秘方,李时珍又是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呢?
研究李时珍的一位非常着名的学者唐明邦教授,他将李时珍的科学研究方法总结为五个方面,“观察和实验,分类和比较,分析与综合,批判继承,历史考证。”
他总结为五个方面。我想我还是有所重点的向大家做一些介绍。我举一个例子,染布的蓝靛水可以杀虫,还可以治疗噎疾,这也是李时珍从两则古代故事里领悟出来的。有一个故事讲,唐代有个僧人,老是噎,吃不下东西,几年吃不下饭,临去世前就对徒弟讲,我死了以后,你们把我的身体解剖一下,把我这胸腔打开看一看,看看里面是个什么东西,搞得我苦不堪言。这个僧人圆寂以后,他的徒弟就按照师傅的遗言,就对遗体进行了解剖,发现里面有条虫,取出来以后活蹦乱跳,神气活现,拿什么药去对付它,它都不死,还像吃了补药一样,精神更好了。拿水去浇它,它也不怕,把水喝干了,还待在那儿。有一个僧人正好在染布,一看拿它没办法,也气坏了,就顺手舀了一勺染布的那个蓝靛水往那儿一泼,这虫就死了。李时珍就从中悟出,原来染布的蓝靛水可以杀虫。
此外,李时珍还引用了另外一个故事,说明这一点。有一个人极其倒霉,怎么倒霉呢?他喝醉了酒,一头扎到稻田里,喝醉了酒的人,一般口都比较渴,他就顺便喝了稻田里的水,这一喝把蚂蟥喝到肚子里了。这下就不得了了,喝下蚂蟥以后就腹胀,胸胀腹痛,面黄肌瘦,怎么也医不好。蚂蟥一直在肚子里,这个人也没辙。有一天,这个倒霉的人又外出,外出以后口渴,又找不到水,跑到人家看见有一碗脏水,咕咚咕咚喝了,谁知道,这次喝的是染布水,把肚子里的蚂蟥给杀了,从今往后肚子也不疼了。通过这两则故事,李时珍认定染布的蓝靛水,是有杀虫功效的。
再经过长久的观察,李时珍就总结出来,靛乃蓝与石灰作成,其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本草纲目》)。他发现,因为有染料和石灰的原因,所以靛有杀虫的功效。而李时珍由此还揭露了一般的道士、方士的一种把戏,比如民间经常有人噎着或者打嗝儿,吃不下东西,道士或者那些方术之士,经常会叫人去喝染缸里的水。往往喝了有奇效。但谁都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这道士施了法术,实际上就是因为里面有蓝,有石灰。
李时珍生活在明朝嘉靖时期,那时,皇帝笃信巫术,在深宫高墙之内,建起了缈缈的青炉,希望通过炼丹而羽化成仙,长生不老。在皇帝的影响下,百姓也都信奉巫术而远离了医术。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蒙昧的时代,李时珍却坚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耗费了毕生的心血着就了传世经典《本草纲目》。那么,这本书对巫术都有哪些批判呢?
我们提到过,李时珍一辈子都在和迷信、方术做斗争,反对所谓的长生不老和炼丹成仙,在这一方面,李时珍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比宝贵的遗产。我也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第一,批判服菌桂可以长生的说法。道教的典籍讲,你只要吃这种菌桂,只要连吃七年,你就可以铁掌水上漂,可以步行水上,长生不死,有个人叫赵陀子,说他吃了二十年以后,这个人居然从脚底板底下长出好多毛来,每天可以走五百里,力举千斤。李时珍就根据他的医学经验,他承认菌桂可以“主治百病,善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本草纲目》)
李时珍承认菌桂对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精神,一般人如果要服药,都可以不妨以这个打打底。但是,他对服菌桂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嗤之以鼻,认为夸大了。
第二,李时珍还批判服用水银可以长生的说法。我们知道,在炼丹术里面,对道家、神仙家来讲最重要的药物,就是水银。在我们的传说当中,秦始皇陵是注满了水银的,因为秦始皇要追求长生不老,因为神仙家认为经常服用水银可以成仙。李时珍对此当然是不认同的,“水银乃至阴之精,阴毒之物,无似之者,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本草纲目》)水银,是阴中之阴,最阴、最毒的东西。汉魏六朝以下,魏晋的时候,好多人希望成仙,就大量地服用水银。李时珍指出,这些服用水银的人,要么就是中毒残废了,要不就是死了,这是很有害的,这是李时珍用医学知识去批驳。
第三,批判饮茶可以轻身换骨。茶叶当然是好东西,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喝茶,但是,按照好多神仙家的说法,饮茶的功效很大,可以轻身换骨,也就是说喝着喝着,你就可以飞起来。如果你坚持喝茶,你全身的骨头可以换一遍,叫轻身换骨,你就快成仙了。李时珍认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本草纲目》)茶是一种阴的东西,当然它能降火,它在这一方面是好的,但是对于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但是茶叶并不一定适用于一切人,尤其对于那些虚寒的、血气比较弱的人,如果长期地饮用茶叶,是会损伤脾胃的,会伤元气的,这些李时珍都不相信。这样的批评性的意见,在《本草纲目》里非常之多,都有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
李时珍虽然批判道教中的迷信成分,但是对于道教中,传承了数千年的精华,却采取了吸收的态度。甚至他还从道教的传说中,感悟出了医学的道理。
总之,李时珍的视野和心胸都极其开阔,又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坚强的意志、科学的方法,所以,他一般总是能够纠正前人遗留下来的错误,发现新的知识,
《抱朴子》里边有个故事,说过去有个相国,叫张文蔚,他的花园里有个黄鼠狼洞,里边住了一窝黄鼠狼。有一天老黄鼠狼出去找东西吃,就把四只小黄鼠狼留在窝里,这个时候一条蛇爬进去,就把四只黄鼠狼给吃了,吃到肚子里,老黄鼠狼回来一看,发现洞里有蛇。那老黄鼠狼,阅历很丰富,不急,趴在洞口等着,等那蛇吃饱了,美滋滋地游出来的时候,老黄鼠狼一口就把蛇咬成两截,当然从蛇的肚子里,把四只小黄鼠狼给救出来了。救出来以后,马上就嚼了好多大豆叶,把大豆叶子给嚼烂了,敷在小黄鼠狼身上。不久,四只小黄鼠狼,活蹦乱跳,非常健康。李时珍就从这个历史故事当中,悟出大豆叶子可能是能够治疗蛇伤的。根据这个例子加以实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留下一个断言,“后人以豆叶治蛇咬,盖本于此”。(《本草纲目》)我们后来人,用大豆叶子去治蛇伤,大概根据就在这里。捣傅蛇咬,频易其差。捣烂了以后敷在伤口上,非常容易快速愈合,快速治愈。
柏叶,吃这个叶子可以健身,长寿。李时珍也是从《抱朴子》里边悟出来的。《抱朴子》里面记载一个故事,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秦宫里面有个宫女名字叫什么呢?叫毛女,大概身上毛特别多,趁乱逃出了秦朝的宫殿,她吓坏了,跑到山里面去,没有东西吃。《抱朴子》的记载,有一个老公公就教她,说你没东西吃,我也没东西吃,于是就教她吃松树柏树叶,刚开始吃的时候,柏叶的味道非常苦涩。可是后来越吃就越吃出味道来了,慢慢也吃惯了,而吃了这个以后,不仅能充饥,而且冬天感觉不到冷,夏天感觉不到热。到了汉成帝的时候,有一个打猎的人,在终南山看见一个人,没穿衣服,身上长满了黑毛,跳坑越涧如飞,跳过山沟,跨过山涧的溪水,像飞一样,非常矫健,大家就秘密地把她包围住,把她逮住了,从这位黑毛女身上,那个时候应该是黑毛老太太,因为二百多岁了,李时珍得到启发,吃柏树的叶子有利于长寿。那么在《本草纲目》里的记载,李时珍就认可了柏叶的治疗功效,“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黑润鬓发”。(《本草纲目》),还有一个美发的功效。类似的故事,通过历史考证的方法,从民间的传说,历史记载当中,去发现新的药物、新的疗效,这在李时珍的整个行医生涯当中,焕发出一种出众的光芒和精彩。
李时珍博览群书,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医药学经验,《本草纲目》代表了明代医药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然被奉为中医学的经典。然而,就在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的1578年,西方已经在进行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科技迅猛发展,现代科学已经在逐渐确立。那么,他们是如何评价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呢?
当时到中国来传教的法国学者和传教士巴多明和汤执中,首先向法国学术界介绍了《本草纲目》的内容,怎么介绍的呢?大家无法想象。1735年,一部由他们出版的着作震惊了欧洲学术界,什么书呢?叫《中华帝国全志》,全面地介绍当时中华帝国的全貌,而其中的第三卷,就是节录《本草纲目》,在当时的欧洲学者眼里,《本草纲目》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学术界的自然科学知识。所以,当他写一部书来介绍整个中华帝国的时候,毫无疑问,他要介绍中华帝国的自燃科学水平。什么方式最简单呢?他干脆就把《本草纲目》节录一段,作为整部书的第三卷。而由此《本草纲目》让欧洲的学者眼前一亮,打开了通往另一个宝库的一扇门,至于英国学者对《本草纲目》的反应,我想不会有比生物学家达尔文更好的例子,达尔文是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过根本性影响的,进化论的一个倡导者。达尔文对《本草纲目》赞不绝口,称它是“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也就是达尔文根本就不认为《本草纲目》的价值仅仅局限于药物学,或者医疗学,而是一部百科全书。达尔文在研究进化论的过程当中,有过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动物和植物在家养环境下的变异》。他是研究进化论的,所以他就要研究原来都是野生的动物、植物,如果放到家养的环境下,会发生什么进化,会发生什么退化,会发生什么变异,这是一篇经典性的论文。而这部文章里边,他引用的资料,就是李时珍收集的关于鸡的七个品种。李时珍在书里边,《本草纲目》里边,把当时各种各样品种的鸡都给罗列起来,讲它们之间的不同。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