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呢?于是就想到了最高的传统权威李时珍,而选择的也就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明确论定的无毒的两味东西。这是第二本书。
第三本书,书名更妙,叫《李时珍,我的私人营养师》,很适合我们现代的白领们,他们非常忙碌,生活节奏非常快,没时间注意营养补充,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好多营养学上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槟榔,槟榔大家都知道,现在南方好多地方还是有嚼槟榔的习惯,就这样一味东西,那么小的一个果子,书里面告诉大家它可以治疗好多疾病举个例子,用槟榔四两,橘皮一两,研成粉末状,“空心服,生蜜汤调下,可以治口吐酸水”。空腹吃,把槟榔跟橘皮磨成粉,一勺吃到口里,和着生蜜汤喝下去,就可以治疗口吐酸水。胃不好的人,肠胃会有酸水泛起,用这个就可以治疗。再举个例子,把槟榔给烧一下,还是研成末状,涂在患病部位,就可以治疗口吻生疮。还有,把槟榔磨成末,吹到耳朵里,还可以治疗耳朵出脓。这是在这本《李时珍,我的私人营养师》里边讲到的槟榔的功能。这三种疗法全是依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无一例外。
又比如甘蔗,书里说,用“甘蔗汁七升,加生姜汁一升,和匀”,把它们和匀了,每天喝可以治疗反胃吐食。用“甘蔗汁,青梁米煮粥,可以润心肺,治疗虚热咳嗽。”可以治疗咳嗽,还可以润肺。这本书里的这两个方子全部是李时珍的。
第四本书,好多女士和爱美的女孩子就更感兴趣了,叫《李时珍美容药膳食疗》,美容,现在有各种方法,我们知道有可以采取整容整形外科的,有可以注射各种药物的。一般人都爱美,但是一般人也都怕疼,按照我们中国传统的理想,如果能够通过吃东西的方法来解决美容问题,那是最理想的。而且这东西还不能难吃,你不能让人天天吃苦的东西,漂亮是漂亮,可人的肠胃不舒服,所以他们就从李时珍那里去汲取灵感。选两个例子介绍个大家:第一个,桃脯润肤养颜方。用白桃,去掉桃核,用蜂蜜去浸泡,每天早晚坚持吃它。有什么效果呢?润肤、养颜、增白。桃子不难吃,核还给去掉了,又用蜂蜜泡过,当然很美味。可是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要去核制成桃脯,为什么不能直接吃桃子?因为按照李时珍的理论,桃是有小毒的,它不是绝对无毒的,按照《本草纲目》里的说法,制成桃脯,可以去掉这里边的毒份。所以李时珍讲,“做脯食,益颜色。”你把它做成桃脯吃了,对你的容颜肤色,都很有好处,特别是增白很管用。
第二个,樱桃汁。它的功效是什么呢?润泽皮肤,养颜增白,还是美容方。这个依据同样来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因为李时珍认为,樱桃“性温,无毒。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早就说明白了樱桃就是令人好颜色的。这就是第四本书。
第五本,《名医李时珍,治外科、骨科伤病妙方》,我们一般的理解,今天西方的医学当然以外科的、手术类的东西见长。其实我们往往会忽略,我们古代中医在这一方面也是有创获的,也是有办法的,而这本书就完全是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摘引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方子,来解决外科、骨科的问题,这个例子我就不去举了。
我想,上面的例子已经足够说明,李时珍离开我们并不远,四百年的历史不足以阻隔李时珍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当然,李时珍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之所以在时隔四百年以后,依然给我们一种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感觉,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本草纲目》,这一点毫无疑问。
那么,《本草纲目》到底有哪些重大贡献呢?它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地位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绕不开,但是只能非常简单地去讲。
首先,《本草纲目》对中药学有杰出的贡献,中药学也叫本草学,就这一点而论,李时珍一个人发现了374种新药,这个数量实在很大了,这些药都是李时珍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中,在考察当中,在民间行医的过程当中,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有好多药今天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药,比如土茯苓、丝瓜、三七、藏红花、樟脑、白蜡,在李时珍之前,这些东西都被不当做药物看,这些也只不过是李时珍所发现的374种的新药中的几种。发现一种新药已经很难了,何况以一人之力,发现了374种新药,所以不能不说这已经是近乎神话和奇迹了。当然,李时珍所发现的新药,有些也有问题,他受到时代的限制,受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的限制。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李时珍有一味药,叫“上元盗取富家灯盏,置床下,令人有子。”上元节就是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那一天,想办法到一个比较有钱的人家,去偷他的灯,油灯的灯盏,偷回来搁在床底下,就能够使不孕之人怀孕生子,我们想想,这个药靠得住吗?当然也没有人会去试,而且现在也偷不到灯盏,但是这也是李时珍发明的新药的一种,所以说他也有限制。
其次,李时珍结合本草,也就是结合药物去研究方剂,也就是研究药方,每一味药物之后都有附方。《本草纲目》只要讲一味药,后面就附一个方子,李时珍向各行各业的人收集方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记载,他在民间看病的时候,有的时候有些病人没有钱来支付医药费,他们就把自己平时听到的,或者周围的生活环境当中流传下来的民间秘方,告诉李时珍。而李时珍的快乐,比收到了一大笔现金的诊费还高兴。也正因为如此,本草纲目收了11000多个药方,可以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和各种疾病做斗争的经验的宝贵结晶。11000多个药方,什么样的概念呢?在《本草纲目》之前,最着名的叫《证类本草》,还有一部《本草》,里边一共才多少?3000个方子。也就是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的方子,比在他之前最完备的一部《本草》多出了整整八千多个方子。这个数量是什么概念?大家可以想像。李时珍不仅是药王,同时他也是医中之圣,医中的圣人,中医这个行业的顶尖的人物。
李时珍发现的新药的数量之多,《本草纲目》收集的中医药方之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足以说明他对于中医在药方和药学两方面的杰出贡献。那么,李时珍对于中医理论还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呢?
那么,李时珍在医学上理论有什么贡献呢?我们前面讲的,都是李时珍在药物学上的贡献。那么他在医学上有什么贡献呢?李时珍对脉学、医案、命门研究都有重大贡献,但这些都不是我想介绍的。我只想介绍一样,李时珍的特殊的贡献。如果我问一个问题,胃的功能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是消化。肺的功能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是呼吸。那么思维器官的功能是什么呢,人的思维器官是什么呢?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历来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我们今天讲的一个人心术不正,一个人心机很深,一个人心思很密,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中国传统中,一般会认为人的心脏是人的思维器官,这当然是错的。李时珍就第一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脑子才是人的思维器官,我们要记住,这是李时珍第一个提出来的。按道理说,心术不正,就应该说成脑术不正,心机很深,应该说成脑机很深,心思很多应该说成脑思很多才对。《素问》经里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这种思维东西是从心脏里面出来的,这是《素问》经里面讲的。《灵枢》经里面讲,“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脏,五脏六腑都是归它管的,精神之所舍也,精神是住在里头的。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界的一贯看法。反映到中国的思想和中国的哲学上,情况也是如此,《孟子·告子》篇里边讲“心之官则思”,心脏的官能就是思想,这是孟子的话。而到了明代中叶,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王阳明,对心的认识依然如此,所以王阳明的学说叫什么?叫心学。就那么长的历史时期以来,我们的医学界,中国的传统的思想界,都把心认为是思想的器官。而正是“医中之圣”李时珍,他才明确指出,脑是元神之府,揭示了脑才是精神活动的总枢纽,推翻了几千年以来的那种错误观念。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李时珍在医学上的贡献了。
李时珍提出大脑才是人类的思维器官的观点,是对几千年来的中国人认识误区的一次彻底纠正,也是对中医医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对于中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李时珍对于中医的贡献还有哪些呢,《本草纲目》被西方称为“十六世纪中国百科全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王世贞曾经说过,《本草纲目》乃“格物之通典”,世界闻名的“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就把《本草纲目》称为“十六世纪中国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涉及的无机物、植物动物数量在一千多种以上,好多人称李时珍为博物学家,也是恰如其分的。植物药、中草药,在《本草纲目》中占了六成,在这方面,李时珍多有创见,也有非常多的发现。我就介绍两个,李时珍对外来植物的引进、推广的研究。
第一个例子,葡萄。我们今天生活当中,很多人都吃葡萄,但是大家应该知道,葡萄不是汉语,葡萄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在古代伊朗的语言当中,葡萄叫badaga,但后来在古代汉语当中,把它翻译成“葡萄”。李时珍讲,“葡萄,《汉书》做蒲桃,可以造酒,《汉书》言,张骞使西域,始得此种。”所以我们看到,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参考了大量多的历史典籍,他在《汉书》当中,注意到这个史实,并且也注意到,葡萄可以酿酒。仅仅如此,李时珍还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他对这个《汉书》的记载不满足,他认为张骞通西域前,陇西(甘肃西部)就已经有葡萄了。为什么呢?因为李时珍发现,《神农本草经》里面已经把葡萄列为上品,认为葡萄是比较好的东西。所以李时珍还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药物学的知识,对中国的传统史籍提出置疑,提出新的见解。李时珍认为,大规模的在内地种植葡萄应该是张骞回来以后,但是并不等于说,葡萄是张骞出使西域,才带回来的。现在从好多考古的发现来看,从我们的史学研究来看,李时珍的意见是对的,在新疆,好多古代遗址当中,我们就发现有葡萄藤,而且在新疆,好多考古遗址当中都有。
第二个例子,西瓜。西瓜也是我们今天经常要吃的,《本草纲目》对它的记载就非常地详细而有趣。李时珍讲,“按胡乔《陷虏记》言,乔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传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味稍不及。”李时珍指出,西瓜是从回纥那里来的。我们知道,在唐或者唐以前,西北有一支少数民族叫回纥,由于一场战争,有人在那里发现了西瓜的种子,就把它引进来,发展到明朝的时候,南北皆有,中国都已经有西瓜了,但南方的西瓜味道不及北方的。我是南方人,我长年在北京生活过,我知道,西瓜是北方的甜,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北京的西瓜,没有新疆的甜。大家到吐鲁番去吃西瓜,会发现手是黏的,糖份更高,李时珍的记载非常地精确,可以和我们个人的经验相吻合。而李时珍更指出,“五代以前,浙东地区,已经有西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及中国耳”,说只不过五代时候的西瓜,还不叫西瓜。当然可惜的是,李时珍并没有告诉我们,那个时候,浙东的西瓜叫什么瓜,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这种植物类的研究,李时珍是研究得多么深入,多么透彻。
中医的特色之一,就是植物、动物、矿物质、无机物等等都可入药,因此《本草纲目》不但对于植物有着精深的研究,同时对于动物也有着细致深入的观察,而对动物习性的研究,正是为了对其药用价值进行分析。
《本草纲目》里边,有四百多种动物类的药,分为17类,李时珍对它们也做了非常细致、深入地研究和观察,纠正了许多持续千年的错误看法。李时珍是非常有科学精神的人,他亲自饲养观察,甚至亲自动手解剖这些动物。这就比起前人来掌握了更多的第一手的资料。我们都知道穿山甲,穿山甲主要是吃什么的?吃蚂蚁。可是中国古代人认为穿山甲是怎么吃蚂蚁的呢?中国古代人以为,它是靠身上的甲,穿山甲靠晃动甲来引诱蚂蚁爬过来,然后把蚂蚁吃了。正是李时珍通过解剖,才发现穿山甲是靠自己的舌头去吃蚂蚁的,直接用晃舌头把蚂蚁引过来,然后就把蚂蚁给吃了。在李时珍之前,没有这个认识。一直认为它靠鳞甲来起作用的。
对牛和马,李时珍也有深入的研究。今天,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牛和马我们一般看不着,对它们没有什么切实的经验。如果大家到农村去,就会发现好多人非常容易分辨马和牛是不是病了。他们会讲,“马病则卧,牛病则立”,马只要生病它就趴下了,而牛生病它反而是站着的。这根本就是李时珍的原话,或者是李时珍从民间汲取了这个智慧,记录到《本草纲目》里边,在民间流传,成为了大家挂在嘴边的日常的话。这是李时珍的一个研究。
李时珍对鱼类的研究,也特别有意思。比如黄花鱼,我们现在很多人冬天要吃黄花鱼,李时珍就有这样的记载,“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延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泼以淡水,接圉圉无力。初水来者甚佳,二水、三水来者,鱼渐小而味渐减矣”。每年四月份,黄花鱼就成群结队地从海洋里游过来,这群鱼的队伍要到几里路长,一起游过来的时候,发出很响的声音。所以打鱼的人怎么办呢?拿一个竹筒探到海底下去听,“嗡嗡”声来了,就表示黄花鱼来了,截流取之,全给兜住,几里路长的黄花鱼群,捕上来以后,要用什么办法让黄花鱼老实呢?那么多黄花鱼,活蹦乱跳还不把船给弄翻了吗?没关系,泼上淡水,只要一泼淡水,这个黄花鱼就没力气了,就会老老实实的。而且,第一批来的黄花鱼个头大,比较肥美,第二批、第三批的黄花鱼个子小了,鱼味也不行了,这是李时珍的记载。这个记载如果大家到舟山群岛,到浙江沿海去问那些渔民,都会得到印证,只不过今天的黄花鱼,当然没那么多了,今天如果要抓到一条野生的黄鱼,那是桌子上的顶级菜肴了。这是李时珍留下的关于黄花鱼的记载。
李时珍甚至专门关注过金鱼,李时珍有记载,而就是这个记载得到了达尔文的高度关注。李时珍讲,从宋朝开始,中国人才有人开始养金鱼,那么金鱼怎么产籽?怎么变化,李时珍都留下了很详尽的记载,这是李时珍对鱼类的观察。
《本草纲目》当然不可能跟农学没有关系,因为它里面有大量的动物药、植物药,那么李时珍在这方面,也留下好多有价值的资料。我举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茶叶。茶叶没有人不知道的,李时珍详细地记载了当时茶叶的产地。我们会发现,好多地方,今天不再以产茶出名,但在李时珍的时候是出名茶的。李时珍也指出,茶收税,始于唐德宗,也就是公元780年到805年,中国开始征收茶叶税。他还认为,“茶,一木尔”,茶叶只不过是一种植物,但是对国计民生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它提供大量的税收。而在明朝的时候,“与西番互市易马”,因为明朝马不够,要跟关外的少数民族换马,拿什么换呢?茶叶,这是李时珍的一个记载。
第二,我还要提到葡萄,特别是葡萄酒。现在我们大家很提倡喝葡萄酒,适量地饮用葡萄酒对人的心脏,对人的血管都有好处。但是大家知不知道,葡萄酒在什么情况下是有毒的呢?李时珍讲,“葡萄酒有两样:酿成者,味佳,有如烧酒者,有大毒”。用葡萄酿造而成的葡萄酒,它刚酿造的时候,味佳,非常好;还有一种葡萄酒,它突然会像烧酒一样那么浓烈,有大毒。大家知道,饮用葡萄酒的时候,一般讲究的是开瓶,又叫醒酒,就是让酒醒一醒,接触氧气,让它把这个酒醒过来。开瓶以后,一般是当天必须喝掉,葡萄酒最好不要隔夜。隔夜以后的酒,第二天味道就变了,就会比较浓烈,再隔几天,葡萄酒就像烧酒一样,这个时候葡萄酒就不能喝了。所以,在欧洲饮用葡萄酒是有这个规矩的,打开以后喝掉,隔夜喝不掉的你不要喝,这不视作浪费,因为喝出病浪费更大。
第三种,笋。我们有很多人喜欢吃笋,很多人也知道笋和竹子的关系。没有人会认为笋是树上结出来的,我们当然知道它是跟竹子有关系的。但是到底有什么关系?难道嫩一点的竹子,就是笋吗?不是的,李时珍告诉我们,“根下之枝,一为雄一为雌,雌者生笋。”竹子地下的根,在地底下的,分雌雄两类,雌的那个根才能生笋,雄的那根,怎么折腾也生不出笋来,这是李时珍的说法,大家去问老农,他们都知道这个。
除此之外,《本草纲目》对于矿物类的药物,也进行了独到的考察和分析,特别是对于石油的描述和利用,要比西方早三百多年。而李时珍还有哪些研究当时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呢?
《本草纲目》还有单独成立的一篇,就是晶石类,类似于我们的矿物。堪称十六世纪中国矿物知识的大全,最早引起西方学者关注的,正是《本草纲目》的晶石类。其中有关于石油的珍贵的描述。我们不能想象今天的生活如果没有石油,我们会怎么办?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到1521年之间,中国的官方开始由官方主导开采石油。可是大家知道西方发现石油,并且大规模开采是在什么时候吗?1859年。而中国在宋代时候就知道有石油,到明朝开始官方开采,而西方要到300多年以后,才开始去大规模利用石油。李时珍记载,“国朝正德末年,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则焰弥甚,溥之以灰则灭。作雄黄气,土人呼为雄黄油,亦曰硫磺油。近复开处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于井尔。”所以我们看到李时珍的知识是多么的广博,他注意到嘉州这个地方因为打井,不知道怎么就打到石油了,石油就出来了,李时珍注意到,石油如果着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