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上网,看到沉默的小明兄的留言,太感谢了。老兄太抬举俺了,文章写得确实不好,不够吸引人,只是简单的叙事而已,唯一的优点就是俺加入了一些俺自己的思想。至于老兄的问题,俺有点不好意思回答,目前每周更新一次,偶尔会两次。
第十五章 初战
公元1114年,永乐四年八月,辽帝耶律延禧终于亲率大军南下,连续攻占了胡谷寨,大石寨等据点。李新指挥的中华帝国军则采取有效杀伤敌军后,主动后撤的方法,打算诱敌深入,任由辽军进抵代州。
天气方面,相当糟糕,今年整个华北,气候极其闷热,一般人都吃不消,路上的行人们如非紧急一般都纷纷改为昼伏夜出,以避开正午的酷暑。
而无论是辽军还是中华帝国军队,士兵们都是全副武装,光行走就是一身的汗,一天下来,衣服都湿透了,作起事来都有气无力的,更不要说作战了。
双方的士兵体力消耗过于巨大,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双方都没有急着大打出手,一直到逼近代州,战事才逐渐激烈起来。
代州古称雁门,地势险峻,城池经过前宋的建设,绝对称得了是亚洲,对了,那时的欧洲还是穷且落后的不毛之地,完全可以说是世界有数的坚城。
辽军以前也曾多次在代州吃过苦头,(传说中的杨家将还是略有些史实的)。因此还是比较谨慎的,在试探性的进攻后,辽帝在发现当面的中华帝国军队数量较多,实力雄厚,每次都是轻易便击退了正面的辽军。
经过数次试探及军方讨论,辽军认识到代州是块极难啃的硬骨头,正在犹豫之时,参军萧勇便提议分兵,绕过代州,进逼代州后方,迫使代州敌军在军或分兵援助,或撤军后退。
辽帝大喜,便命令左军分出五万人,由萧勇率领,向繁畸(今山西繁崎)进攻,打算迂回于代州之后。
辽军的算盘打得不可谓不好,但是他没想到,李新在繁畸一带仍然布下重兵,驻守繁畸的是第十三师,虽然是初次上战场,但军官士兵都训练有素,又是发挥火器的长处据险而守,因此相当轻松。辽军多次拼死攻城,但毫无建树,伤亡惨重,最终不得不放弃,向后方求援。
看到面前的敌人如此坚强,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心里颇为后悔,早知代州如此难打,不如顺当年萧太后南下故道,从析律府南下好了,当年辽圣宗与萧太后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黄河边上的澶州(即今河南濮阳,唐称澶州,宋改称开德府),吓得宋真宗之流差点迁都到南方,要不是寇淮一力主张反击,现在辽国早已将边境推至黄河边了。
在另一面,李新看到参谋送上的作战消息,虽然表现得很平静,没有任何一点打算反击的意思,但在心里他也同样很郁闷,辽帝虽然无能,但是居然没有恼羞成怒,大举进攻,让李新的御敌于坚城之下的设想落了空。
想了想,便召开前敌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在会上,参谋陈乐提出继续等待,我军固守坚城,粮秣堆集如山,以逸待劳,乃是上策,同时可令特种作战旅以小股的形式,破坏敌人粮道,扰袭敌军,使之不得安宁,等待敌军锐气已失,军心不稳之时,再大举进攻。
第十三师师长袁锋则持反对意见,他是曲型的军校生,一向都坚信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坚持认为应该主动进攻,辽军虽多,但都是冷兵器,而我军火器锐利无比,所向披麾,敌军虽多,但不可能抵挡得住,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等待,万一辽军后撤,或修筑工事长期坚守,使我军与敌军决战并歼灭其主力的目的就无法达成。
双方都各有道理,前者稳妥,后者略为激进,但能可靠完成歼敌任务。
李新听着大家争执,心里琢磨,目前由于辽军主力并未受到重大损失,而附近山势险峻,大部队难以展开,很难对辽军进行围歼。因此袁锋的意见虽然看上去不错,但恐怕难以做到最佳的战果,唯一的担心就是辽帝是否会后撤,从而丧失这一聚歼敌军于坚城之下的机会。但想来作为一国皇帝,御驾亲征不太可能无声无息地撤退,只要适当示之以弱,应该不会虎头蛇尾撤走。
最后李新决定:继续等待,等辽军忍不住冲上来,用血肉之躯尝尝子弹的厉害,或者等辽军师老兵疲,粮草难继之时再行反攻。为了不过份刺激辽军,因此特种作战旅以侦察为主,尽量不要做太大的军事行动,如截断粮道等。
作者注:公元1004年,辽国大举入侵,宋廷上下畏敌如虎,纷纷要求迁都,差一点就提前出现了南宋这种偏安的小朝廷。要寇淮等人坚持下,宋真宗总算亲临前线,抵抗了一把,辽国见没有大胜的可能,便要求割地赔款。也是寇淮等人坚持,最终达成只赔款不割地的条件,即史称的澶渊之盟,宋廷从此每年向辽国进贡,换取辽国不南侵。前些天看文章,某人坚称,这不是进贡,这是胜利者给的赏赐。真是不知如何说是好,这老兄知道这是耻辱,这是好事,但老兄不是去发奋图强,而是要玩文字游戏,换个名字似乎咱们就能得到心理满足了,真无聊。建议这位仁兄没事看看清史,里面的先贤是他的榜样,清朝所有的割地赔款的丢人无不写着赏赐这样的字样,好象这就能让咱们扬眉吐气了,从此不怕洋人了!
第十六章 胜利来得如此容易
在李新给皇帝陛下的奏章中,他说明了他的想法,并认为,有必要维持现状到十月份,那时,经过近两个月的战斗,辽军一无所获,而且死伤累累,虽然数量并不至于失去战斗力,但军队上下士气肯定沮丧无比。
然后,再由陆富贵和尹东在两侧先发起进攻,获得几次胜利,使辽军上层的最后一点获胜的希望破灭,哪怕最顽固的份子也失去信心,在辽军准备要撤军时。然后李新便大举进攻,只要连胜几场,那辽军的最后一点勇气信心就会完全失去,辽军就会由败退便成全面溃退,我军就可以趁胜追击,全歼敌军。
对这一计划,总参谋部分析过之后,认为成功机会非常大。把相关情况通报皇帝陛下和另外两位指挥官。
李志远一向很少干涉前线的指挥,自己坐镇千里之外,对前线了解极少,瞎指挥只会误事。李志远看完意见,又开始琢磨,这无线电是不敢指望了,但是电话这东东,研究院怎么还没有搞出来啊,要是现在有了的话,那就可以立即了解前线情况,安排计划,就不用这么麻烦了。这东东作用太大了,无论对于军事、政治、经济都有巨大的用处,看来还得想办法,或者多成立几个研究所,来个竞争机制?增加悬赏,加强激励机制?想来想去,没个好方法,真是太费心思了!
炎热的夏天很快过去了,在凉爽的天气里,辽军继续发动着进攻,可是除了在城墙下丢下更多的尸体以外,没有多少成果,而且这还是中华军没有动用大炮的结果。为了避免把辽军吓跑,李新早在一开始就严令禁止使用大炮,因此辽军一直不知道还有这么强大的武器存在,虽然辽军中也有些人听闻过中华军有种武器叫大炮,威力巨大,可以崩山裂石,所击之处,有如雷霆一般,一声轰响,上百人粉身碎骨。但人们都是相信习惯的,对于没见过的东西大多抱以怀疑的态度,更何况这么不可思议的武器,而且自开战以来,并未见过中华军有此武器,因此从辽帝以下,都不相信此物的存在。
九月下旬,李新开始集中部队,做好进攻和追击的准备,九月三十日,尹东开始进攻,当面的辽军不但训练、武装远逊于中华军,而且数量都不如,因此一触即溃,尹东迅速深入辽国上京道。十月初二,陆富贵向易州(今河北易县)、新城(今河北新城)、永清(今河北永清)进攻。
李新正在励兵抹马时,突然接到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辽帝带着禁军后撤了!!
怎么回事?李新呆住了,自己还没开打,按理说,尹东和陆富贵进攻的消息现在还没传到辽军大营呢。
陷阱?!
这个词迅速出现在李新的思考范围中,可是,自己尚未有出兵的打算,而且用皇帝后撤来引诱自己,这个饵太不合适了吧,皇帝后撤,对整个军队的士气是一种极其沉重打击。
仔细的询问了特种侦察部队,几支部队的结果都一样,李新发现一个问题,辽帝的后撤似乎非常突然紧急,连皇帝的营帐都没来得及拆。
反复权衡利弊之后,李新决定提前出击,为了避免中伏,他把特种作战旅全派了出去,侦察两侧地形兵力。
初战便顺利得不敢想象,辽军前锋一触即溃,不知道是因为在代州城下消耗完了全部的勇气,还是被惊天动地的大炮,无坚不摧的火枪所吓倒,总之,辽军的抵抗远比李新预料的要弱得多。
为了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李新在这一战中亲临前线,亲自观察辽军的情况,根据观察和俘虏的供词,李新确认,辽帝确实已经迅速离开了,由于俘虏的级别不高,不知道具体原因。
虽然没能知道辽帝后撤的原因,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确认这一消息后,李新立即向部队下达全线反击的命令,虽然某些部队的辽军确实相当勇敢顽强,据险而守,也对中华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但是由于整体上辽军大部队的动摇,少数部队的勇敢根本不能改变战场形势,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部队加入逃亡大军,整个辽军在近百里的范围里全线崩溃,象无头苍蝇一样拼命往后逃。
辽军溃败得如此迅速,连李新都吃惊,按他自己想象,就算皇帝陛下撤离,对士气有很大影响,也不至于这么撤底吧,辽军象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土匪一样,简直不敢相信。
在战后,李新才知道,辽帝后撤的原因是因为有人造反!诸行营都部署使耶律章奴和辽阳守将高永昌暗通款曲,约定谋反,看到辽帝远离京城,他们觉得机会来了,于是高永昌便率先造反,耶律章奴与同谋率二千骏骑,星夜从前线撤走,回到辽上京临湟府(今内蒙昭盟林东镇),谋立辽道宗之弟燕王耶律淳当皇帝。
自古以来,皇位的争夺是最凶残、最血腥的,为了保住皇位,辽祚帝耶律延禧毫不犹豫就丢下大军,自个儿赶了回去。
得知皇帝陛下丢下自己的高级将领们,本来就非常失望,再加上对于皇位能否保住存在疑惑。这样一来,将领们根本无心作战,每个都在想着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皇位的争夺是否会影响自己,他们的犹豫和沮丧迅速影响了全军。
再加上皇帝亲征时,为了确保安全,所有的命令几乎都由皇帝及亲信大员做出,突然间撒手不管了,虽然也临时交待了将领,但管理指挥几十万大军所涉及的权责何等复杂,哪里是几句话就能搞定的。
因此将领们既无心管事,又互相推诿扯皮,整个大军陷于无政府状态。所以当中华军进攻时,辽军上下毫无斗志,转眼间全线崩溃。
胜利来得如此容易!!
作者注:各位看官,请不要怀疑,这场战斗是依据真实的历史事实改编,只是有一方由女真人换成了中华帝国军而已。这场战事发生在公元1115年,辽帝御驾亲征,得知后院失火后,丢下部队跑了,二十多万大军全线崩溃,结果女真人捡了天大的便宜。
第十七章 女真的崛起
辽军全线溃散,连象样的抵抗都不多,中华军也分头出击,尽可能地消灭更多的敌军。
李新也顾不上什么阵形了,目前辽军毫无斗志,没有必要讲究这些,随机应变才是王道!
在百多公里的战线上,辽军逃得到处都是,跑得最快的已经接近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跑得最慢的才刚刚从繁崎城下撤退。
大批的辽军一被中华军包围,不是漫山遍野的逃窜,就是立即投降,其实这也不怪他们,一支没有斗志的军队,根本就没有任何战斗力,就算有几个将领想反击,也根本混乱的逃跑大潮中指挥军队。
中华军短短十天之内,连下朔州(今山西朔县),河阴(今山西山阴一带)、应州(今山西应县)、怀仁(今山西怀仁),几乎没有一场真正的战斗,往往一个冲锋就能把辽军象赶鸭子一样冲散,这些天的胜利总共俘虏十三万辽军,歼灭四万余人,夺得军械、粮草无数,把后勤部乐得不行,这下可以省下多少事啊,武器虽然很多派不上用场,可是粮草能用啊,山西地势崎岖,为了供给,后勤部可是伤透了脑筋,这一下俘获无数,起码这粮食草料暂时就不用运了。
随着战线的深入,李新的大军直指西京大同府,前锋甚至已经到达大同府的火烧山驻营。
大同府的辽人惊恐万分,面对强大的辽军溃败得如此之快,事先都没人敢猜测,当他们发现事情不妙,已经在城里掀起一阵逃亡的浪潮,纷纷携家带口准备开溜。
大同府作为辽国的西京,防卫一向非常得力,城墙高达十余米,而且桑干河的支流就从城边流过,依山傍水,是典型的易守难攻的坚城!
作为冲在最前面的第十三师袁锋,虽然他渴望胜利,但并不是个单纯冲动的人,也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在得知最先赶到大同的一个营被大同的守军迎头击败后,袁锋并没有立即进攻,而是建起阵地,收拢部队,派出侦察。
这一谨慎的行为得到了李新的认同,既然大同守军还有能力出城作战,那说明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现在中华军为了追击,部队几乎都散了,而且连续十余天战斗(主要是追击),士兵们都累了,需要休息。
而大同的辽军由于人数不多,因此也没敢再次出城,因此双方都暂时停了下来。只不过,中华军停顿下来,是为了清点战利品和俘虏,也是为了准备下一步的进攻。而辽军却是陷入了一片绝望之中。
在东北,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得到消息,辽军与中华军在大同一带僵持后,便决心攻下黄龙府(城已毁,位于长春以北的农安),抢到他早已向部下许诺过的金银财宝和美女。
为了拉到更多的女真人,阿骨打可是许了无数的愿,做了无数次的煽动,听到抢劫辽人可以获得无数的金钱后,很多穷得叮当响的女真人和其它小部落纷纷加入,靠着这些许诺,在几个月之内,阿骨打手下的女真大军已经达到近两万人,但是这同时也是巨大的压力,光是粮食就让阿骨打费了不少心机,上次打宁江州是抢到的粮食很多都已经分下去了,现在全是吃阿骨打自己的老本。再说,再拖下去,看不到希望的那些女真部落肯定会脱离控制。
为了打下黄龙府,这一次,完颜阿骨打痛定思痛,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决心做足准备工作,通过降将大药师奴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围城训练,也强拉了大批工匠制作了从未见过的云梯、撞车,投石车等物,女真人中大多都是猎人,对弓箭非常娴熟,又从中挑选了一批神箭手,全部换装了强弓,用来压制守城部队。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女真人已经对各种各样的攻城方式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全军上下都对攻打黄龙府充满信心。于是,阿骨打便出兵围攻黄龙府。
在女真人励兵抹马时,辽人毕竟统治了女真多年,很容易地,探子便得到了消息。看到女真人越聚越多,黄龙府知府萧乌纳越来越紧张,屡次上书求援,但辽天祚帝与中华军在前线对持,死伤累累,正在不停的催促后方加紧输送兵员,各地精锐大多送往前线,至于黄龙府怎么可能和皇帝陛下争抢兵员呢?要不是因为也是女真的前线,连原驻地的三千军队都打算抽走了,怎么可能再派人增援。
惨烈的城防战开始了,女真人拿出了秘密武器,一改以往的拼命行为,采取了一个极其先进的战术,采用大量的投石机进行远程打击,在小小的黄龙府下,布置了一百多具投石机,它的制作并不复杂,而且打击距离并不远,但对于没有强驽的辽军来说,几乎只能被动挨打,投石机的威力虽然不大,但对于这种从天而降,一击致命的可怕武器,辽人守军完全失去了勇气,经过三天的打击,女真人几乎把黄龙府外面的石块搜罗一空,投石机也大多损坏,但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黄龙府的城墙有几处已经被投出的石头铺到城墙上,而且辽军守城器械大多被毁,士气更是被这种只挨打还不了手的武器完全打到了零点。
结果,在女真人的强攻下,虽然萧乌纳拼命抵抗,但是人数上的巨大差异,再加上士气的低落,城墙的损坏。最终黄龙府被女真人攻占。
黄龙府的失陷显示了女真强大的军力,也让人感到辽国的虚弱,现在在女真人中,连最胆小的也开始敢于藐视辽国了,这是自从被辽圣宗征服以后,女真人的信心开始恢服了。
作者注:历史上,女真人或者说金国确实是古代大批量使用投石机的先驱,在南下攻宋时多次大量使用投石机对付拥有城防的宋军,在汴京之战中,金兵制造了五千具投石机,日夜不停的攻击。对防守方来说,投石机的大量使用,确实带来巨大的压力。南宋初年,著名将领陈规曾专门著写《守城录》一书,其中用大量篇幅针对投石机提出了各种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为什么汉人没法采用同样的方法,其一,游牧民族很少有城可攻。其二,投石机极易损坏,使用成本极高,需要的人力多。其三,没有足够的人力,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各位没有看错,投石机的制造,操纵,石头的搬运,都要用大量的人力,汉人军队哪有那么多人来做事。而无论女真还是元人都不存在这一难题,因为他们都通过血腥屠杀来胁迫汉人老百姓为之干活,一旦需要人手就派人到处扫荡抓奴隶,老弱则被杀死,女人被强暴,男人被迫在屠刀之下干活,所以根本不存在人力问题。当然了,这些事,咱们的主流历史学者们向来是不提的。
第十八章 征战蒙古
经过十余天的准备,其实大部份时间是收拢部队,押送俘虏回国等杂事。李新下达了攻克大同的命令,仅仅两天,这座曾被辽国称为天下一等的坚城便被攻克,中华帝国的金龙旗高高飘扬在大同城头。守军两万四千人被全歼,西京大同的陷落,也意味着辽国的腹地暴露在中华帝国的枪口下。强大的中华军队再次出现在北方的长城一线。
与此同时,陆富贵指挥的东线集群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自九月底出兵以来,一路连克易州(今河北易县)、涿州(今河北涿县)于十月底包围辽国南京城析律府(今北京),除了第十步兵师一部在昌化被辽军偷袭损失较大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损失。
这并不是因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