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汝契丹乃我大唐朝一附庸小族,世受国恩,不思报答,反而趁机夺取我幽燕十六州,真是无耻之徒。今朕命令尔族去国号,令尔猷自缚到京请罪!”
辽国使臣听完,当场就傻了,副使反应倒快,马上破口大骂,自然被殿上待卫一顿痛打,然后赶了出去。此言一出,两国之间战争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其实李志远原打算来个不宣而战,反而双方已经开打,也谈不上背信弃义这个名字。
但是参谋部分析后,否定了这个做法,因为不宣而战就是指偷袭,所谓偷袭就是出其不意,趁敌军不备之机取得先手之利。可是现在辽国在边境已经派驻军队,而且双方也打了几仗,边境线上,双方侦骑密布,要想偷袭成功,可能性比较小,因此就不值得。
反过来,如果激怒辽方,让辽方主动进攻,则我方优势更大,因为火器在防守时比进攻时更具威力,让辽国的有生力量在我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将大大减少我军主动进攻时的损失。
虽然有一定危险性,即谁也不敢事先确定辽军主攻方向在哪,如果防守力量过于薄弱的话,初期肯定会有不小的损失。
但是反过来想,辽军如果调动大批人手的话,很难会逃过侦察情报,而且论机动能力,我军也不弱于敌方,只要侦察情报工作不出现大失误,我军肯定来得及堵上敌军,所以综合来看,利大于弊。
公元1114年六月下旬,辽天庆四年,辽帝得知使臣不得没能从中华帝国获得更多的贡品,反而被侮辱一顿之后,大怒若狂,决定御驾亲征,调集二十万大军南下,决心一举灭亡狂妄的南蛮子。
与此同时,在夏天的东北,完颜阿骨打也得知了这一消息。自从他造反以后,先后取得宁江州和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南)的胜利,辽国本打算抽调大军剿灭,但由于中华帝国对西夏的战争进入紧张局面,于是辽军便采取守势,暂不理睬这一癣疥之患。
完颜阿骨打也是志得意满,在部下吴乞买、杨朴等人的劝说下,便自立为皇帝,认为辽以镔铁为号,但铁是会锈蚀的,而黄金才是真金不坏,所以定国号金,定都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定为收国元年,时年阿骨打四十八岁。
对于这一事件,无论是辽还是中华帝国几乎都没人理睬,一帮跳梁小丑,军不过数千,地不过百里,居然也想过皇帝瘾!
果然,在当了皇帝以后,女真便吃了两次败仗,这两次都是城防战,败在黄龙府城下。一直以来女真人数战告捷,趾高气扬,自以为攻无不克。但是他们却忘了,攻城战跟野战是完全不同的战术,光谈守城而言辽人虽然比不下南方的宋人现在的中华帝国那样强大,但也远远不是缺少攻城器械,甚至很多将领都不知道攻城器械为何物的女真人所能对付的。
本来,如果辽人主动进攻的话,女真人倒是很有机会的,可惜,由于中华帝国的威胁,因此辽军采取了防守的策略,这一策略,完会断送了女真人野战的优势。
在进攻黄龙府接连失利以后,阿骨打开始清醒过来,虽然损失并不大,毕竟主动权在自己手上,但是对士气的打击不小。不过,阿骨打终究是能力过人之士,他也很快找到了弱点所在,应付的办法也不多,那就是到处抓工匠制造攻城器械,另外就是让手下人演练攻城战,虽然一时半会要想克服是很难,但是扬长避短这种简单道理还是懂的,于是女真人也暂时放弃了攻城,转而向东向北侵略,一来收编各处的女真部落,二来,攻击那些附于辽朝的其它部落和小城,壮大自己的实力。
这一策略还是相当成功的,女真人确切的说是完颜部女真人很快就统一了全部女真,并胁迫了好些部落加入,实力大涨。
阿骨打也开始踌踌满志,决定搞场大胜利,抢夺更多的战利品以吸引更多的部落加入已方,在听到辽国皇帝将亲征南下之后,他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
公元1114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率二十余万大军,号称七十万,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向南,进攻代州(即雁门,今山西代县)。
中华帝国的密探迅速把这一消息传回帝国,帝国庞大的战争机器迅速投入最高运转之中。
李志远将进攻分成三个方向:
西面是尹飞,他率领第二、第七步兵师,和第四骑兵师等,从原西夏的黑水镇燕军司(今蒙古额济纳旗附近),向北进攻辽上京道。当时的辽国重心在东北,人口经济等都如是,而西北方面地广人稀,仅设一个上京道,辖如今的整个外蒙和中亚一部。尹飞的任务看起来很大,但难度并不高。
东面是陆富贵,他率领第四、第九、第十步兵师,和第五骑兵师,第四重炮旅,以及禁卫军第三师,从保定向北进攻,夺取辽国南京析律府(今北京),这是辽国的精华地区,人烟稠密,经济发达,一旦被中华帝国占据,辽国将很难有机会重起。
中央是李新,他驻守在代州,将负责阻击并击败辽天祚帝率领的大军,因此他的实力最为雄厚,共计有步兵第一、第三、第八、第十三、第十四、第十八师,骑兵第一、第二师,以及第二、第三重炮旅,第一特种作战旅,禁卫第一师等,以及一些地方部队,总数接近二十万人。而且随时可获得陆富贵的东部方面军的支持。
之所以分兵三路,一来是因为已方实力远胜对手,二来是想一击必杀,让辽国无喘息之机。为了这一仗,李志远把全国的精锐中的三分之二调上了前线,赌得不可谓不大。
随着双方调兵遣将,关卡开始封锁,战争的阴云开始笼罩在前线,商人们纷纷感到危险信号,纷纷撤离,大战一触即发。
作者注:关于女真建国的记录出自元代脱脱所编著的《金史》,但现在很多历史学家都怀疑其真实性,认为金的国号来自于出虎水(今黑龙江阿什河)产金砂,而女真建国时间更要推迟到公元1117年左右。
第十三章 善良的力量1
前线处于一片紧张之中,而帝都开封也因此受到影响,由于新闻媒体的报道,连普通市民都知道大战迫在眉捷,只不过,他们都以为是辽国主动发难,对此异常愤慨。偶尔也有几个异类,故作神秘地宣传,这场战争其实是本国故意引发的,故意激起辽国的敌意等等,一开始倒吓住不少人,但马上就被头脑清醒的人痛骂一顿:凭什么咱们中华帝国要给辽国上贡,以前宋朝懦弱,所以做这等丢人现眼之事,现在我中华帝国多么强大,破吐蕃、破西夏,立威于天下,正应该一振汉唐雄风,令四方来朝才是。
狂热的国家自豪感不但来自于中华帝国对外战争的屡次胜利,更来自于国家对国民的重视,在前宋时,外族如契丹、西夏人等在国中横行无忌,但凡与普通民众有所冲突,朝廷总是牺牲国民利益以结外族之欢心,总觉得几个草头百姓有什么好在乎的,牺牲他们让外族高兴,真是太值了,所以在国内,契丹人等总是高人一等,令普通老百姓相当不满。
而中华帝国却大相径庭,明令:本国公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外国人,在实际执行时,也确实能做到,不但如此,在遥远的南洋小国室利佛逝国胆敢伤害中华帝国的人,本以为最只是骂几句就不错了,没想到,伟大的皇帝陛下立即派出大军,灭了这个茸尔小国,大长了中华帝国国民的雄心。
在国民以及整个朝廷都在紧张的等大战爆发的时候,李志远却开始了新一轮的理论研讨会,这并不是他不在意即将到来的战争,而是他觉得自己既帮不上什么忙,那何必瞎指挥呢,如果自己表现得太紧张,那就会动摇臣下的信心,于是就想找点事情来做,但这个事既不能出去旅行,万一前线有重大事情需要自己决定的话,找不到就麻烦了;也不能兴师动众,毕竟现在是战时,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后方处理配合的,比如粮草武器等,如果把后方搞得忙乱那又不好,所以最好的事就是把大家找来,开开会,想些与战争既无关,但又有一定联系的东西,所以最佳选择就是以前办过的理论研讨会。
这一次的议题让所有大臣们目瞪口呆:善良的力量。
看到大臣们不知所措的样子,李志远很得意:
“大家没有看错,我希望讨论的确实就是善良所具有的力量。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自私自利才能更有效的生存,而善良比如忠、义、信等只是人的美德,是对弱者的同情,只是会拖累自己。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
听到皇帝陛下这么说,受过新式教育的大臣们倒还好,前宋的大臣顿时象开锅一样,一个个跳了来向皇帝陛下表达自己“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是多么的发自内心,绝无怨言,好象怕李志远会有意见一样。
李志远当了这么许多年的皇帝,涵养也大大见涨,对于臣下的表现,他并不以为意,他心里明白,这只是做臣下的惶恐罢了,并不是特意想表现自己。
和颜悦色对应付了一番,场面渐渐静了下来,大家都眼望着皇帝陛下,等着他说明善良到底如何会有力量?
清了清嗓子,李志远说道:
“关于善良究竟有什么力量,让我来举一个诚信与背叛的例子,比如某警局抓了两个贼,但是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指控他们,于是警局便想了一个办法,将两人分开,然后对他们说,如果你检举揭发你的同伙的罪行,那么你就可以得到赦免,警方还奖励一笔钱,至于你的同伙,当然会被加重处罚。如果两个人都不招供,那么警方最终只能将他们一起释放,而如果两个人都招供,嘿嘿,两个人一起被处罚。”
“这样,两个贼就陷于两难的境地,是诚信还是背叛呢?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甲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但他同样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甲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甲犯反正也得服刑。
所以如果简单的从利害来分析,背叛是最好的选择,但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背叛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这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诚信合作与背叛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根本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也不受其它状况的影响,这个案例可以称作囚徒困境。
听完这一段之后,大臣们嗡嗡的议论起来,立刻就有许多人跳出来声称,要是自己绝对不会背叛同伙,边上人马上笑着说,哇,你原来是贼啊,就算你再讲义气,我也不会与你为伍啦。会场上顿时笑声不断。
也有许多大臣提出许多无关的建议,比如买通狱卒私消息,事先讲好啦,甚至把话题引到刑讯等等方面,李志远不得不紧急叫停。
会场上渐渐安静下来,李志远接着说道:
“大家已经看到了,在这一个案例中,背叛的结果其实是两败具伤,而诚信更有机会生存。但是注意,这只是一个例子,为了更有准确性,这个案例有必要有不同的方式多执行很多次,结果才会比较可靠,为此我亲自做过了试验。
先在宫中收集了不少应对方法,主要是根据以往结果做出信任或背叛的选择,大家提出的方法千奇百怪,甚至有的提议卜卦来决定,或者分单双等,大多数都是以以往对方的诚信或背叛的记录来做决定。
一共收集了十四种应对方法,于是便找了十四个人来使用这一方法,按照案例所示的那样,看最后获胜的是谁。不过,为了更精确,也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得到一个普通性的规律,所以反复试验一百次,最后结果最佳的应对策略是:
第一次时信任对方,以后则根据自己上次受到的应对来决定诚信还是背叛,如上次对方是诚信,那这次自己也诚信,如上次对方是背叛,那这次自己也背叛。
不仅如此,在测试过程中,所有善意的方法胜过了恶意的方法。所有的恶意的方法都很快淘汰出局。”
“啊”大臣们听到后,齐刷刷的惊讶起来,真的会这样吗。许多人开始思考起来,交头接耳地交流着各自的心里想法,甚至于有几个性急的已经开始试验了。
李志远慢悠悠地喝了喝茶,他知道得给大家一点时间消化一下这个与众不同的结果。
听了一会,李志远觉得有必要把研讨会延长一下,给大臣们一些自己做试验的时间,让他们回家验证一下效果会更好,于是把这个实验留了下来,便宣布研讨会下期继续。
作者注:囚徒困境这是个经典的社会学的案例,研究的是合作与对抗的关系,是博奕论的最重要的案例之一。在现实世界里,信任与合作很少达到如此两难的境地。谈判、人际关系、强制性和其他许多因素左右了当事人的决定。但囚徒的两难境地确实抓住了不信任和需要相互防范背叛这种真实的一面。把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化成一个个小的问题,来研究,这正是科学进步的原因。另外,顺便说一句,很多架空历史总喜欢声称主角不是学工的、不会炼钢造炮等等,然后什么都不干,其实我们平时接触的平常知识都是无数前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肯定比古代人能干得太多了,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
第十四章 善良的力量2
几天后,参加会议的大臣们纷纷做完了实验,与皇帝陛下的几乎完全相同。看到时机成熟,李志远便召开了研讨会,分析大臣们得到的结果。
提交上来的应对方法远比李志远在宫中收集到的多得多,超过了一百种,思考的方向也是花样百出,可是在实验中,仍然是简单的一报还一报策略取得了胜利。
对于这次的研讨,大臣们充满了兴趣,一来是因为研究的东西是很贴近人们的生活,而且结论也是非常的有趣,所以所有的大臣都做过了试验,现在一个个争着向皇帝陛下发问,期待着皇帝陛下的解释说明。
李志远对于大臣们的这种踊跃参与非常高兴,一个喜欢问“为什么”的人才能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那些背背四书五经,从此固步自封的人才是最不能要的。
“各位爱卿,看到大家都回去做了试验,非常高兴。从试验结果来看,仍然体现了两个相同点,一报还一报策略获得了胜利,而且在试验中,善意的策略明显胜过了恶意的策略。”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自私自利的行为其实就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这一行为会使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获得利益。但是当面临合作才能获得利益时,自私的行为就无法与同伴共处。而善良的行为其实就是放弃或者说少量放弃自己的利益,争取其它人的好感,当需要合作时,这一善良的行为就能使获得同伴的好感,从而建立起互相合作的关系,从而互惠互利。”
“举个例子,假如大家要做一件有风险的事,如上阵杀敌,大家想想,自己是希望一个善良、正直、可靠的人站在你身边呢,还是愿意和一个背信弃义、两面三刀的人并肩作战?我相信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希望与一个善良可信的人并肩作战,毕竟谁都害怕被人出卖,哪怕自己本身是个坏蛋,也同样希望和一个好人搭伙。”
“所以,坏人因为其自私的行为,所以没人愿意和他合作,这样在面临需要合作才能得利的情况时,坏人就会失去机会,最终失败。这就是善良的意义!”
“可是大家又要问了,既然善良能胜过邪恶,为什么最终获胜的策略,一报还一报,虽然采用善良的方式开始,但仍然采取惩罚的方式来回应对方的背叛?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如果仅仅只是善良,那么,虽然善良的一方也有机会获利,但坏人永远不会受到惩罚,所以坏人会一直获利,而坏人的获利却是以损害好人的利益得到的,因此过于善良,不但是一种对坏人的纵容,而且也会最终伤害好人自己的利益。因此,善良是根本出发点,但对于背叛的坏人,是一定要惩罚的。”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是却直接面对我们生活的最深入的核心。在真实的生活中,并不仅仅简单的对抗与合作,情况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要复杂得多,但是只要用心去研究,总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出其本质。”
一众大臣听得如痴如醉,想不到善良这种天经地义的行为,居然也有这么深奥的道理,包含这么复杂的知识,最终还是对已有利的,真是想不到啊。
有几个年轻的官员,看着皇帝陛下的眼光充满了渴望,恨不得再掏些东西出来。
李志远顿时有些飘飘然起来,继续说道:“结合这一条案例,可以指导我们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
少数民族?什么意思?大臣们马上当机了,面对询问,李志远赶紧解释,这是由于那些民族人数比汉族少得多,所以称为少数民族,按这个理论,帝国境内除汉族以外都可以称作少数民族。
哦,一众大臣们纷纷点头,又学了一个新名词。
“所以对于少数民族,我们要先给予一定的好处,表示我们的善良意,然后对于服从我们统治的要继续拉拢,而对于抗拒的,要坚决镇压。总之,以给好处拉拢为主要手段,以强硬的武力为辅助手段,人都是趋利而行,只要有只够的好处诱惑,又有强大的武力恐吓,这些少数民族不可能不投降,最终将他们完全融入帝国,成为帝国的一份子。这种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下面又是一阵嗡嗡声,大臣们忍不住道:“陛下,什么是胡萝卜?”
李志远昏倒,又多说了一个新东西,好在这玩意儿已经从美洲引进了,只是数量太少,还仅限在皇家生产局(原大内生产局,后来发现太监们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金钱作动力,所以李志远特许部份产品对外销售,正是为了对外销售产品,所以取了个新名字。)和农业部才有,于是李志远便解释了一番。
一下子听了这么多新知识,大臣们都非常兴奋,讨论得热火朝天,可惜,前线的战报打断了大家的瑕想。
刚上网,看到沉默的小明兄的留言,太感谢了。老兄太抬举俺了,文章写得确实不好,不够吸引人,只是简单的叙事而已,唯一的优点就是俺加入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