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志远几次都想干脆不管他们算了,但是一想,这些人跟21世纪下岗工人一样,虽然能力差了点,但是落到这个地步主要还是社会的责任,这些人也有家,也有父母儿女要养,不管他们良心过不去啊,因此在没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一直都是给部分薪水维持着。
最近李志远处理完这个历史研究会之后,信心大涨,也想到一个岗位,再合适这些小官吏不过了。开心得哈哈大笑,那就是在各地的建立水文气象站,这个工作主要是记录,对能力要求低,需要认识的字也少,只要老实做事即可,而数据的分析统计工作则交给上级部门处理。
这个工作看似不起眼,但对国家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北方,为了治理黄河,这项工作更是马上要开展,想当年自己在台湾也培训过一些水文气象人员,由于自己对治理河流,预报天气等一无所知,所以教了浅显知识之后就让他们自行深入研究就不再管了,后来由于缺行政管理人员,现在这批人多数都调到行政机关了,得想法抽一些出来,建立皇家水文气象局,这可是要积累几十年甚至百年才能见大效果的重要机构。
设立水文气象站不但非常重要,又可以顺便安置一些小吏,估计每县总有两三个吧,少几个无业的小吏也是减少自己的麻烦。
而且他们的存在还有效防止地方官乱报灾情,在文学上形容水灾旱灾太容易了,没有数据,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看不到真实情况,搞不清是真是假,从文学修辞角度更弄不明白灾情究竟有多严重,吃不准采取何种救灾方式,建了水文气象站以后就准确得多了。有了明确的数据,水流量降雨量一目了然,想要作假难度大增。
通过这一岗位,李志远更是联想到了统计局,这个部门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技术要求不高,尤其对于基层来说,当然了,比水文气象站还是要高不少。主要是采样费时费力,也合适那些淘汰下来,又没有太多知识文化的小吏员。
正在手舞足蹈之时,突然想起还有一个部门可能吸收更多的人,那就是邮政系统。
在宋代时,驿站已经可以为普通人寄送一些书信,只不过严格限制为最慢的一种,即步行送信,而且没有任何保障,只要有事发生就可以随意耽搁,因此还谈不上是公众的邮政。
李志远深知,信息传递不仅对政府军队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加强国内的团结,加快工农业发展,促进商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在驿站的基础上分柝出邮政局,为普通人和一般政府机构服务。这项工作可以马上开展起来,只可惜邮票印刷太难,研制恐怕要花不少时间,放到以后再说吧。
邮政可是个暴利行业,邮政专营本身就能赚大钱,更厉害的是,附带的邮政储蓄更是好东东,它的优点是分支网点比银行还多,因此可以吸纳了大量的储蓄,而在当时利息相当低,随便投资都能赚老了。有了大把的流动资金在手,李志远想发展远洋贸易那就更容易了。
鲁迅对蒙古元朝和成吉思汗的看法
    鲁迅对蒙古元朝和成吉思汗的看法
(更新时间:2005…10…15 17:27:00  本章字数:3211)
document。write(‘
鲁迅笔触蒙古元朝和成吉思汗,最早是在1929年。当时,国民政府试图以武力接收中苏
合办的中东铁路,双方发生冲突,因此中国国内掀起反俄运动。在此背景下,有名叫清癯的
人撰写题为《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的文章,历述蒙古人对俄罗斯的征服战争,意在提高中
国人的抗俄信心和勇气。 
鲁迅就这篇文章发表了对蒙古人的元朝和成吉思汗的看法。鲁迅当时大段摘录了清癯的
文章,并称之为“昏不可当的文章”。我们不妨把那段摘录再录如下: 
“……乃尝读史至元成吉思汗,起自蒙古,入主中夏。开国以后,奄有钦察阿速诸部,
命速不台征蔑里吉,复引兵绕宽田吉思海,转战至太和岭。自太宗七年,又命速不台为前驱
,随诸王拔都,皇子贵由,皇侄蒙哥等伐西域。十年乃大举征俄,直逼耶烈赞城,而陷莫斯
科。太祖长子术赤遂于其地即汗位。可谓破前古未有之纪载矣。夫一代之英主,开创之际,
战胜攻取,用其兵威,不难统一区宇。史册所叙,纵极铺张,要不过禹域以内。讫无西至流
沙,举朔北辽绝之地而空之。不特唯是,犹复鼓其余勇,进逼欧洲内地,而有欧亚混一之势
者,谓非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得乎……。质言之,元时之兵锋,不仅足以扼
欧亚之吭,而有席卷包举之气象,有足以壮吾国后人之勇气者,固自有在。余故备述之,以
告应付时局而固边圉者。”(见《〈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转引自鲁迅的《三闲集》) 
作者的用意是明显的。他以很自傲的语气把蒙古人十三世纪占领过俄罗斯的历史都数落
出来,意欲鼓励中国人的反俄士气和蔑视俄罗斯。但是作者站错了位置,张冠李戴了。鲁迅
对此说: 
“这只有这作者“清癯”先生(指作者)是蒙古人,倒还说得过去。否则,成吉思汗“
入主中夏”,术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中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
征服的。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
迫的斯拉夫种的呢? 
倘照这样的论法,俄国人就也可以作“吾国征华史之一页”,说他们在元代奄有中国的
版图。 
倘照这样的论法,则即使俄人此刻“入主中夏”,也就有“欧亚混一之势”,“有足以
壮吾国后人”之后人“之勇气者”矣。 
嗟乎,赤俄未征,白痴已出,殊‘非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也!”(见
《〈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见鲁迅《三闲集》) 
鲁迅虽然没有专门讨论蒙古元朝和成吉思汗,但我们从这个“借题发挥”中看出他对蒙
古元朝的见解:元朝是外寇的征服,成吉思汗的版图扩大并非是中国人的光荣,蒙古人对于
中国人和对于俄罗斯人同样都是征服者,如果拿成吉思汗和他子孙的征服来自豪或炫耀的话
,那么俄罗斯人更有资格发言,因为他们被征服得比中国还早。 
鲁迅后来又一次说过同样的观点: 
“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 宋朝,元朝,
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
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
做了奴才。直到今年(指1934年…引者)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
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
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 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
阔气的时代’的。 
我久不看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了,不知道里面怎么说;但在报章杂志上,却有时还看见以
成吉思汗自豪的文章。事情早已过去,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也许正有着大关系,而且无论
如何,总是说些真实的好。”(《随便翻翻》见鲁迅《且介亭杂文集》) 
鲁迅认识蒙古元朝的历史是有阶段性的。讲中国历史,不可没有元朝,不过不能只把元
朝当一般的中国朝代来看。鲁迅通过十多年的“翻书”,拂去重重雾霭,最后看到元朝原来
是征服者的殖民国家这一历史真实。 
鲁迅后来还说过:“拿破仑的战绩,和我们什么相干呢,我们却总敬服他的英雄。甚而
至于自己的祖宗做了蒙古人的奴隶,我们却还恭维成吉思。”(《那破仑与隋那》见鲁迅《
且介亭杂文集》) 


《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 鲁迅(1)
大家都说要打俄国〔2〕,或者“愿为前驱”,或者“愿作后盾”,连中国文学所赖以
不坠的新月书店〔3〕,也登广告出卖关于俄国的书籍两种,则举国之同仇敌忾也可知矣。
自然,大势如此,执笔者也应当做点应时的东西,庶几不至于落伍。我于是在七月廿六
日《新闻报》的《快活林》里,遇见一篇题作《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的叙述详细而昏不可
当的文章,可惜限于篇幅,只能摘抄:“……乃尝读史至元成吉思汗〔4〕。起自蒙古。入
主中夏。开国以后。奄有钦察阿速诸部。命速不合征蔑里吉〔5〕。复引兵绕宽田吉思海。
转战至太和岭〔6〕。洎太宗七年。又命速不台为前驱。随诸王拔都。皇子贵由。皇侄哥等
〔7〕伐西域。十年乃大举征俄。直逼耶烈赞城〔8〕。而陷莫斯科。太祖长子术赤〔9〕
遂于其地即汗位。可谓破前古未有之纪载矣。夫一代之英主。开创之际。战胜攻取。用其兵
威。不难统一区宇。史册所叙。纵极铺张。要不过禹域以内。讫无西至流沙。举朔北辽绝之
地而空之。不特唯是。犹复鼓其余勇。进逼欧洲内地。而有欧亚混一之势者。谓非吾国战史
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得乎……”那结论是:
“……质言之。元时之兵锋。不仅足以扼欧亚之吭。而有席卷包举之气象。有足以壮吾
国后人之勇气者。固自有在。余故备述之。以告应付时局而固边圉者。”
这只有这作者“清癯”先生是蒙古人,倒还说得过去。否则,成吉思汗“入主中夏”,
术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中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为什
么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迫的斯拉
夫种的呢?
倘照这样的论法,俄国人就也可以作“吾国征华史之一页”,说他们在元代奄有中国的
版图。
倘照这样的论法,则即使俄人此刻“入主中夏”,也就有“欧亚混一之势”,“有足以
壮吾国后人”之后人“之勇气者”矣。
嗟乎,赤俄未征,白痴已出,殊“非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也!
七月二十八日。

注: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九年八月五日《语丝》第五卷第二十二期。
〔2〕一九二九年七月,国民政府以武力接收中苏合办的中东铁路,双方发生冲突,全
国掀起反俄运动。
〔3〕新月书店新月社的书店,一九二七年春成立于上海。该店为配合反俄运动,曾再
版了署名世界室主人的《苏俄评论》和徐志摩的《自剖》(第三辑为《游俄》),并刊登宣
传广告。
〔4〕成吉思汗(1162—1227)名铁木真,十三世纪初征服了蒙古族各部落,
建立蒙古汗国,称成吉思汗。他曾将蒙古汗国的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后来他的继承
者们征服了俄罗斯,建立钦察汗国;之后又灭了南宋,建立元朝。
〔5〕速不台(1176—1248)蒙古汗国大将。一二一六年春,成吉思汗命他征
服蔑里吉。蔑里吉,通称蔑几乞,辽金时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的一个部落。
〔6〕宽田吉思海今译里海。太和岭,今译高加索。
〔7〕拔都(1209—1256)蒙古汗国大将,成吉思汗之孙。贵由(1206—
1248),元太宗窝阔台的长子。哥,即蒙哥(1208—1259),窝阔台的侄子。
〔8〕耶烈赞城今译梁赞,在莫斯科之南。
〔9〕术赤(1177—1225)蒙古汗国大将,成吉思汗长子。
‘)
风信子语:虽然我恨满清,但清朝我还是承认的,毕竟满人统治者也喊过满汉一家的口号,
在事实上,汉人虽然被防范,但基本上还是平等的。而元则完全不同,汉人是四等人中最下
贱者,第一等是蒙人,二等是色目人,即洋人,第三等是北人,即北方金人和北方汉人等。
第四等是南人,即正宗的汉人。我们作为被奴役的对象,好象没有资格以主人翁自居吧!
第十四章 援兵
    随着“铛铛”的锣声,西夏军纷纷后撤,把受伤的同伴丢下不管,喊杀声连天的熙州城墙上渐渐平静下来,血战一天累得筋疲力尽的宋军,哦,现在应该称为中华军的士兵们纷纷就地坐下休息;互相问候着,探问朋友的消息,感叹自己又活了一天。城墙下满是西夏士兵的尸体,鲜血汇聚成条条小溪,在这死亡的地带时仍然不时有几个尚未咽气的西夏士兵在痛苦呻吟,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熙州已经被西夏围困近一个月了,血战经月,各级指挥官死伤极大,韩世忠也已经由一个小兵变成了指挥使,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再象士兵一样倒下来就休息。
最近一些天以来西夏人的攻击也越来越弱,韩世忠本以为西夏已经放弃了强攻,改为长期围困了。可是今天经历了一整天的城头血战,又使韩世忠心中纳闷起来:城中仍有数万军队,军械粮草甚多,城防工事仍然基本齐备,西夏人虽然勇猛,但却没有胜利的把握,为何今天却不计死伤全力攻击,结果双方谁也没计得好,各自死伤惨重。
他并不知道陆富贵率领的大军前锋已经抵达,双方仅仅相隔五十余里,由于熙州被团团包围,因此无法通消息。
陆富贵带到西北的部队并不少,除第一师,第五师之外,还有由禁军改制的暂编一师和二师,总人数约八万人,为了提高战斗力,也为了预防地方官员反叛,陆富贵的行军速度并不快,也就留出了大量的时间给军训部,因此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才到达,结果就是部队的战斗力相当不错,对于防寒的针对性训练也取得很大成效。尤其是暂编一师和二师,进步明显,已经远远不象当时的宋朝禁军那样松散了,已经拥有相当的战斗力。
除了带来的部队之外,另外陆富贵还奉旨全权指挥西北诸路的军队,大约也有二十多万人,包括驻边的禁军、厢军、乡兵、蕃兵等,只是战斗力参差不齐,总的来说相当低。因此陆富贵不打算直接指挥,仅用这些人来做一些守备后勤工作。
到达秦凤路后,陆富贵派出了大量侦察,并收集了前期的情报,经过仔细分析,西夏军主力是向熙州进攻,好处是西夏一旦占领此城,则可以完全隔断中原与西域的联系,防止中原控制羌人回鹘等向西夏进攻,可以保护西夏的侧翼的安全,因此这里才是重点。至于怀德军方向,并没有大批夏军出现,虽然损失不少小据点,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全力进攻过怀德军平夏城,明显看出夏军在这一方向的攻击力并不强。
虽然熙州已经中断消息很久了,但陆富贵判断西夏一定还未曾攻克熙州,因为西夏军主力仍然集中在那里,附近的巩州也未曾被大股夏军进攻过,而且据情况显示熙州城防准备非常充分,备有大量的武器粮草,城高墙厚,夏人一时半会恐怕是打不下来的。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解除熙州之围,利用敌军攻城不利的疲态,在熙州城外争取大量杀伤敌军。于是经过短时间的停留后,陆富贵挥军奔向熙州。
这一路夏军是由皇帝李乾顺亲自指挥,集中了西夏的大多数部队,他一直梦想夺取熙州很久了,这一次利用中原大变妄想一口吞下这个战略要地,谁知熙州城防坚固,刘法指挥得力,血战一月仍未能攻下,反而损失不少人马,不得不改为长期围困。
得知中华军援军到达后,一开始并不在意,只是在渭源堡、庆平堡、白石山安排了三处阻击,因为一向以来宋军的攻坚能力极差,自以为至少能阻拦中华军一个月之久。
但没想到中华军战斗力如此坚强,数日之间便轻易便攻破三处的夏军,击毙夏军二万人,三员守将二人将死,只有一个逃回,李乾顺大为震怒,虽然守将反复辨解说中华拥有一些雷电一样的武器,所到之处有如霹雳一般,山崩地裂、血肉飞溅,因此无法抵抗。但李乾顺根本不相信,直接将守将推出斩首。
面对中华军的兵锋,思前想后,觉得不宜在熙州城下迎敌,因为根据情况来看熙州城内士兵仍然有一定的作战力,万一趁机冲出来两面夹击,夏军可是腹背受敌,那可是兵家大忌。于是决定明天集中兵力猛攻一下,如果能攻下熙州再好不过,如果不行,那正好惊吓一下城里,然后将老弱病残放在营中,将主力悄悄抽调出去,全力围歼来援的中华军。
这一战就在韩世忠等人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发生了,在距熙州城三十里多外的通谷堡,双方主力在此决战,这并不是偶然的,双方主将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这里,这里的地势平坦,没有设埋伏的可能,又有足够的地方展开兵力,双方主将都觉得这里适合发挥自己的优势。
西夏李乾顺打的主意是依仗骑兵在平原上的冲击力,再加上人多直接击败敌军。而陆富贵是正中下怀,由于拥有强大的火枪,他是非常欢迎敌军用传统的密集进攻的正面进攻的方式,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火器的威力。
第十五章 通谷堡之战一
    天色渐亮,双方都开始出营列阵。西夏军逼得很近,而中华军则显得很小心谨慎,只离营地不远,双方相距约三里列阵,西夏军总数为十四万人,骑兵布置在前面,步兵在后,完全是一副正面进攻的姿态。中华军只有七万人,一观察到西夏军的动向立即摆上拒马,架上观察台,作出一副防御姿态,好一阵手忙脚乱。
陆富贵并不担心敌军也会采取防守的姿态与自己耗时间,毕竟对方人多占据优势,明显是将所有部队集中于此,试图一举吞下自己。而且对方选择这里也表明对方害怕自己避战,所以故示大方选了这个公平合理的地点。所以敌军一定会主动进攻的。
中华军采取的防线非常简单,最前是两排拒马,一些盾牌兵长枪兵伏在其间,然后是火枪兵成三列,轮流射击,再后面是弓驽兵,手持长枪大刀的冷兵器的部队呆在后面,等侍合适时机。虽然从射程来说弓驽要低于火枪,因此放在前面更合适,但是考虑到火枪才是主力,为了确保火枪的威力,因此把火枪兵放在前面。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以往中华军面对的基本都是步兵,火枪兵的射速足以保证在其冲到面前之前消灭掉对方。但骑兵速度远非步兵能比,李志远早在上课时就与学员们一起反复测试过,面对骑兵时,是来不及的,因此一定要有炮火支持,火枪兵必须准备上刺刀肉博。这一次由于从宋军中获得大量的弓驽兵,再加上弓驽是抛物线射击,不会影响火枪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