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段琴-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厚着呢,几层楼等着收租。或者她只是上夜班,要不就今天恰巧休假。她在的话,必定不准他放弃那片货车公司,劝他争取过来,好好发展一下。她一定以为非非还在吧……非非不死,也差不多七岁了……车子发动了,掉头觑觑柱上她看的什么,是一张鲜绿海报,他认得是他那乐团每年度春季演奏会的宣传海报。浅鲜的绿,一贴贴的春,载着他的名字,糊在墙上,街头到街尾。她也许是在默记着日期和售票处,要去看他。今年他拉的是《病中吟》和《二泉映月》,不过他还是喜欢很多年前她替他伴奏那两首,他后来演出也拉过,不知她有去看没。
  也许她只是在看他的名字,莫非,她熟悉的;在她的生命里,有这么一个人,永远在着,甚或他并不在这个时代中,这个世界上;只有她的生命,是永远属于他的时空。
  四
  今年演奏会的观众特别的多,演奏厅坐得满满的,许多人椅搭锦棉袄手挂皮大农,显然外面是个冷天。这个乐团偃旗息鼓了一个时候,前两年几个旧团员静极思动才又搞起来,搞得竟是鼎盛兴扬,莫非算是〃前朝元老〃了,他虽不声不响,立足中乐坛少说也有十年光景,稍为留意中乐坛,得空跑跑中乐演奏会的,没有不听说过莫非和莫非的胡琴的。演奏会压轴的是一场大合奏,合奏完了,演奏厅里掌声雷动,团员鞠躬等闭幕后纷纷进入后台,乐团没有女孩子,但因为人多,仍旧分三个休息间,其中一间的门口立着一个女孩子,状似候人。本来有朋友或观众到后台来找人,也是平常得很,太关心这些小事显得没见过场面,所以并没有人搭理她;不搭理她,自然都避嫌地低着头,倒像随她认领似的。人散光了,女孩还没有找到要找的人,便踅到另一个休息间,门关着的,她敲一敲,应门的问她有什么事,她说找莫非先生,随即里面便一声传一声地说找莫非。莫非正在把胡琴盛在皮箧子里,听见说找他,便回头往外看。休息间里极亮,廊间却暗,莫非眼球里一塌塌的光,望出去,门口那个人便在若有若无之间,有一种灵秘气氛。他一时间以为是凤回来了,脑里一阵昏沉,整个人都抽空掉,心都停止跳动了。及后才晓得不是,太矮了,也太胖,他又有点嗒然若失。他想多半是请他签名,容易打发,便先搁下胡琴出去。他对这些人从来是辞色冷淡,不大敷衍的;他知道他们多是慕名而来,攀上了就得寸进尺,随时以熟卖熟借机勾肩搭背,到处广播他认识胡琴家莫非他始终不过是个胡琴手。不过因为这人恰才给他的魂梦荡荡,他格外柔和了下来,微笑着问:〃找我什么事?〃她实在太矮了,显得他太高,他不得已把头控得低低的,仿佛有意和她咬耳根讲悄悄话,因此问完一句话他便不好意思起来,拔了拔身子。
  女孩恍如未觉,干练地说:〃我叫杨清妮。我有话想跟你谈谈,不知道你今晚上有没有空?〃莫非迟疑一下,随之脸上某部分恢复了一贯的矜持:〃谈些什么?〃
  她轻愣一愣道:〃哦,是这样的,我是XX杂志的特派记者,特要为你写一篇印象记。所以……〃她满以为他会接下去:〃唔,我明白了。〃或者〃哦,好吧!〃结果尾音拖得老长了,他只是木无表情地看看她。她觉得〃以……〃到苟延残喘了,她在他面前,整个人是在苟延残喘。她抖擞起来道:〃我只是想和你谈谈。〃〃对不起,我不想接受任何访问。〃她料到他这一着的,忙说:〃这不是访问记,只是普通的印象记,把我对你的印象记下来。〃
  〃你对我的印象?〃他仿佛觉得可笑似的说。他对人从来是没什么印象的。但他马上觉察自己似乎有些不尊重,便打岔道:〃好吧,你等我一等,我一会儿就来。〃他进去取了胡琴和大衣,和她并肩走出去。
  果然冷。他没有带手套,提着胡琴的那只手冻得发紫,有种断指的痛楚,反而分外地觉得那只手是和自己连在一起的。杨清妮穿米色绒大衣,整个人裹得白粽似的,连那大衣都像是她的肉,而她赤条条地走在大北风中。她扁额扁脸的,像个日本人,一脸日本人咬牙切齿的认真;胖大腮颊,单眼皮,豆细眼,三角朝天鼻,硕大嘴盘,要和腮颊成正比的缘故,唇端向下方垂着,笑起来是吃力不讨好那种,所以更要笑得勤些。要不是他适才正在想着凤回,绝不会把他错认作凤回的。他每次登台演奏,时刻觉得凤回就在观众席上。追溯起来,也是因为那次偶然看见她在街上读乐团的海报。那么久以前的事了,总是常在心头。
  他待宰羔羊似的说:〃你问吧!〃
  她笑道:〃我说过我写的只是印象记,不是访问记,随便你讲什么。〃
  没得答,自然没得讲。他是答话和讲话不分的。
  他们的谈话。终于还是由问答开始。
  〃莫先生,我听说你是在华瑞琴行里教胡琴,不知道是不是?〃她问。
  〃不止呢,我跑好几家琴行,不过主要是华瑞。〃
  〃学生多不多?〃
  〃马马虎虎。〃他谈笑着说,又补充道:〃中乐器中,胡琴是比较吃亏。〃
  〃为什么?〃〃也不清楚,可能难度高,欣赏的人也少。〃〃不过我对莫先生的胡琴倒是非常欣赏。〃她自以为得体地说。他面上毫无表示,心里想,她何必单挑他讲。她又沉吟道:〃华瑞琴行是在……〃这回莫非接住她的话头告诉了她。〃哎呀,原来我们做事的地方这样近,怎么我一直没留意到有个华瑞琴行……,不过近虽近,可能我不常经过。对了,我在怡远洋行做事。〃她走路一蹦一蹦的,弄得莫非老觉得旁边有个东西一弹一弹,大概过矮的人都采用这种走路方式,竭力把自己拔高。她也实在太矮了点,他心忖,做他女朋友的话,揽一揽她的腰肢都要卑躬屈膝,手搁在她头上可以把她当皮球拍。他偷瞄一瞄她的脚,三寸高跟鞋。到码头了,两人都是住九龙的,便掏零钱坐渡船。路上她问他是住哪里,他说住葵涌,她则住在九龙城。渡客出奇的多,约是看完演奏会回家的。他们拣了濒栏的位子。她一坐下来,更是团团滚滚的,仿佛肉里只有核,没有骨,不用啃。海上大风,四周落下了帆布挡风帘,帘子吃风,帘身走出去老远,整艘船便如同鼓着腮帮子航行。夜里渡船,外面一天一海黑做一团,给人一种飘浮不定的感觉,要不是海上反映两岸的灯火,简直是个无底洞。舱里还是寒飕飕的,但在它的明亮和舱外的黑暗强烈的反衬下,使人觉得非常安定、可靠,愿意把它当作暂时的家。
  杨清妮一径善意地笑着,却并没有再说什么话。她是觉得莫非经常心不在焉,随时陷入沉思中。不管他是不是正在说话,是不是一句话说到节骨眼儿上,都会眼神一散,关上了外交门。当然她和他的交谈还很有限。
  他们下了船便道再会,他没有送她到站牌,还没有熟到那种程度。她要他的地址电话,他给她了。不熟的人反而难推。熟的话,插科打诨便混充过去了;不熟的,句句落个痕迹。他回忆方才的情形,很怀疑她对他能有什么印象,足够凑成一篇印象记。
  说也奇怪,他们做事的地方一向是近,以前倒没有碰着过,自从第一次见面,莫非就两次三番地在华瑞附近碰到她,老远堆着一脸笑上气不接下气地轰了过来,问的尽是无聊话,是到了她嘴里才变成无聊的:〃上哪儿?〃〃吃饭了没有?〃〃忙不忙?〃诸如此类。他发觉她原来相当活泼。可能那晚上是第一次见面的关系,她表现得较为沉静收敛,如今人一活泼,顿对原形惨露,许多挤眉弄眼甩手顿脚的小动作统统藏不住,藏不住还偏要藏,像一个人掉了太多的东西,捡一样掉一样,捡一样掉一样,捡两样,全都掉了。
  虽然碰面的次数越来越多,他并没有疑心什么。以前没碰见,是因为不认识,擦肩摩衣的也不觉得。何况像她那样毫无姿色的女孩子,街上一大把一大把,谁去注意。
  太有缘了点,他在书店里又碰见她一次:那天他的一个学生临时缺课,他意外多出半小时的空档,想上班时经过的一家书店大减价,倒不如去逛逛。说大减价去逛书店,不过是借个名义。他向来是看书不买书的。许多的书,一本夹一本站在书架上,光看着,就觉得连自己都充实起来。他也喜欢看书名,名名目目,一本一本看过去,长的短的,有典故的或单取字面的,许许多多人命的名字,都是龙的眼睛。但到现在他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他的生活非常简单:睡、拉二胡、吃、看报。重要性与名次相等。他看得最仔细的一本书是《文武场入门》,根本并不知道是和胡琴有关的,因与其他胡琴书放在一起,且拿来翻翻,这才理会到胡琴是文场,其余讲的是西皮二簧,他看得兴起,这后面的许多唱词都看完了。他希望有一天他能拉一段西皮或二簧,旁边有人唱做。
  是他先看见杨清妮的。那么小的书店,躲都没法躲,只得背过脸去。
  她企图给他意外之喜,蹑到他背后,往他肩上一拍:〃莫先一…生。〃
  他慢腾腾地转过身来,皮笑肉不笑地说:〃嘿,真巧。〃。
  〃来买书?〃
  〃哎,有外国的朋友托我买两本书。〃他知道要是说他自己买,她必会对他买什么书大表兴趣,那就没有完了。
  〃你朋友是留学生?〃她对他的朋友表示了兴趣。他含糊地〃晤〃一声,惟恐她查根究底,打岔道:〃你来买书?〃
  〃是呀!〃她用知识分子的口吻说,〃我朋友介绍我一本张恨水的小说,我就趁中午吃饭顺道来看看。你听说过这作家吗?〃
  他戆戆地问:〃什么朝代的?〃她大为惊愕,两颗眼珠子骨碌碌乱游一气,随时要上岸了,其后她表示对一个知识浅陋的人毫不见怪地说:〃现代的。〃又何:〃你下午有什么事?〃他很高兴她问这问题,因为他实在有事得很:〃琴行里有课。〃〃你买到了书就会上课?〃
  〃买不到也去上课。〃他说得溜快,不等她领悟过来便看看表道:〃我也够钟了,你慢慢看。〃说完匆匆走了。
  出得来,他又有点后悔。其实他大可不必这样避之则吉似的,显得缩头缩脑的不大方。比方刚才在书店里遇见了,也是很寻常的,普通朋友都会略聊两句。但杨清妮这女孩子的确有点纠缠不清,每次都问一大堆,讲一大堆,抓着他不放,要不是他机警……不过这件事在他心上很快就没了影子了。他是每次见她后连她的样子都记不得的,就知道她是个圆咚咚矮爬爬的。
  不久后,她逮到机会告诉他那篇印象记出来了,要给他看,他说:〃你带给我好了,横竖我总会碰到你。〃
  她说:〃我想和你详细谈谈,希望你能够多多批评、指教。〃还非要郑重其事地约个餐厅坐。
  她那样说,他觉得像演戏似的,自己都替她不好意思,暗自嘀咕:什么破东西,值得详细谈谈。但推却不掉只好答应了。
  那一区的餐厅,没个上等的,门面一大片装上过黑的茶色玻璃,门口竖块长方型广告牌子,卖特制海南鸡饭。
  约的是晚饭前。他一到,她把杂志沿桌往他面前一推,他笑说:〃好,谢谢,待我回家慢慢看。〃
  清妮道:〃干吗不现在看嘛?来,现在就看。〃一面把杂志夺过来翻到那一页,重新摊在他面前。
  莫非实在很窘。她急不及待地要他看,当然是把他写到天上去了,他说写得好,就仿佛承认自己是天上有地下无的;说写得不好,不免要得罪她。进退两难下,他姑且过一过目。文中不过把那晚上他们会面的经过加油加醋交代一番,夹议夹叙,把他形容成一个非常有性格、有气质、与众不同的胡琴家。虽然明知不是真的,但谁看完了极力恭维自己的文字,都难免会轻飘飘。他看到最后两句是:〃在中国民间音乐日渐式微,人才廖落的今天,我希望莫非先生能凭着自己的才华,为中国乐坛真真正正地做点事,使中国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千秋不朽,我相信所有爱戴莫非先生的听众,也和我抱着同一希望。〃他看完,心里冷哼一声,错看他了,他心里冷笑着,面上就有点似笑非笑的,杨清妮发话道:〃你有什么感受?〃他挑那不着紧地说:〃文笔很好,还不错。〃〃我是说,你同不同意我这种写法?〃他深责她不识趣,不替自己设想,也要替他设想。这样的话,叫他怎么答。他犹豫一下说:〃你爱怎样写就怎样写喽,管我同不同意呢?〃〃你至少有些看法吧。〃她说。他心一横说:〃我向来没什么看法。〃她见大势已去,端起桌上一杯没加糖的柠檬茶喝,一大口一大口,莫非牙齿都酸起来,下意识地扶着面颊。她喝完了亦不觉,还在不停地吸,咕嘟咕嘟。好像要把杯子也吸进去,甚至把整个世界吸进那小小一支饮管里去。她失礼了,他只好装作泰然而不经心地东张西望,也是给她留面子。那个餐厅,不知怎么,桌子特别小,桌椅之间的位置又留得不够,镶板在墙上的又动不得,人坐在里面,桌沿都差不多顶到胸口上来,十分的局促,恨不得不顾一切伸一个懒腰,噼里啪啦一下子把什么都撑碎掉。他为了分散自己对桌椅的注意力,便往门外张望。从外面望进来,里面黑黝黝的什么都看不见;里面望出去,倒是日光白白,行人在街上走。那种情境,像是在水族馆里看缸里的展览鱼,落地鱼缸,里面大大小小的鱼,翅尾孜孜地游来游去,永远在缸里。他这里虽局促,他又觉得比他们要好。 
  杨清妮太久不说话了,他很不习惯,眼睛调到她身上,发现她竟是哭过了。他想她一番热诚约了他,反而遭到他的冷言冷语,不由得感到一股歉意,便提议道:〃我们就在这里吃晚饭吧,我请。〃他举手一〃得〃,做了个漂亮的指花,很潇洒地把侍役招了过来。
  吃完饭他把她送到站牌后,自己走在夜街上,把杂志卷作一筒,一味在路边的铁栏杆上敲,〃柝、柝、柝,〃柝、柝、柝〃,仿佛在替逐渐深沉的黑夜打更数,他自己反而在时间之外了,回家他就随手把那本杂志往旧书报纸堆里一扔。
  这一天他多收了一个新学生,是华瑞打电话给他的,晚上七点,指明要他教。他也不以为奇,差不多所有找上门学胡琴的都归他,但他的学生比较起来还是少,因为其他师父莫不是丝竹熟谙,管弦精通,独他〃独沽一味〃,不得已要多跑几家琴行。收入方面还要靠其他门路,比如替电视台或唱片公司录录背景音乐,大场面上当当伴奏,还在一些文娱活动中当当嘉宾,不过那是不算数的。论资格,他可以转入专业乐团里去;但能避免的话,他始终不愿意以胡琴为业,教胡琴,那是另外一回事那是以教学为业。而且他现在这样子东跑跑,西跑跑,他觉得很好,有一种流浪的况味,颠沛中人生飞逝。
  他万想不到他的新学生会是杨清妮。她一看见他,笑起来,短肥的手指指着他说:〃咦,怎么会是你?〃表示她纯粹想学拉琴,对于琴行派他给她这回事,一无所知。
  他险些儿大笑出来,正一正容道:〃跟我来吧!〃
  她把皮包甩搭到肩后跟他去,一路春风得意地招呼这个,招呼那个,嘿声不断。
  练琴室在阁楼,通过厨房,拐左是洗手间,经年一股馊尿盆子味儿,拐右是一道白漆木梯,很窄,只容一人过,踩在上面沉重而吃力。
  练琴室共三间,隔声板隔着,非常小,转个身都艰难,还要把门关着,两个人面对面,看得清清楚楚,一点遮蔽都没有,亮白的日光灯下,使人有荒芜之感。邻空有个小孩在练钢琴,初学,极简单的五个音,来来回回弹着,上梯,下梯,上梯,下梯,弹得不稳,指一滑溜了一个音,或者一个指头摁了两个音,小孩毛躁了,越弹越快,越快越是连滚带爬的,发脾气了,不弹了,〃嘭〃一下子把许多琴键一起摁了下去,在阁楼沉闷的空气里很是惊心动魄。莫非听着,觉得有一场梦,在隔壁做完了。他正在教清妮胡琴的构造。琴筒、琴码、担子、千斤……然而整个过程中她只是拿眼盯着他看,仿佛他就是一把胡琴。他实在有点生气。他知道他拉了差不多二十年的胡琴了,未免有点像。但那是气质上,不是外表上。他真想指点自己的五官说:这是鼻子、眼睛、嘴巴……看她对他的构造有多大兴趣!跟他学琴,亏她出此下策,不过转念一想,不但不是下策,而且还是上上之策: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方法和他独处一室。隔壁的小孩又弹起来了,还是那五个音,上梯,下梯,上梯,下梯,有一场梦,刚刚开始。一个礼拜天,小荣两夫妇把五岁的女儿小慧托在莫非家。他们晚上要赴个酒会,不能带小孩的。因为下午就要准备起来了,小荣的太太又要去做头发,此外许多的琐碎事,怕没有时间送小慧,所以一早就把她带到莫非家。平常他们多是把小慧托到有孩子的朋友家里,让她有个伴儿,这回托给莫非,显见得是谁也搭不上。
  莫非中午在华瑞有课,只得把小慧也带去,让她在隔壁玩钢琴。换了平日,他星期日是没课的,刚巧一个学生因故调了时间,约在星期天。上完课,他想出来既出来了,犯不着白出来一趟,不如带侄女儿逛逛,小孩子总是喜欢到处走,反正难得的。他是不大会哄孩子的,只牵着她的手直线地走。小慧跟不惯这个伯伯,也有点认生。两人一排走着,都显得呆头呆脑的。他突然觉得给什么绊住了,一回头小慧正在把他往回拉,他们走过了〃皇上皇〃,她要吃那里的冰淇淋。他还来不及答应,就听到有人唤道:〃莫先生。〃是个大热天,阳光紧紧地蒙在眼皮上,他眯眼往人丛里张,只见杨清妮一仰一仰他跑来了。她走路重心放在脚跟,一蹦一蹦外,又一仰一仰的,仿佛头太重了。身干子承受不起。她可能是老远就看见了,怕追不上,跑得气喘如牛似的。
  她笑说:〃逛街?〃没等莫非答,又说:〃咦?你女儿?〃
  莫非不知道她为什么这样以为,不禁怔一怔,想起非非。
  她伛着身亲热地问小慧:〃你叫什么名字?几岁啦?〃
  小慧惦念着吃冰淇淋,胡乱咕噜一声,尽拉着莫非往那方向去。
  清妮搞明白了,热络地拉起她的手说:〃啊,要吃冰淇淋呀?阿姨给你买,阿姨给你买。〃便和小慧到〃皇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