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事情。
高中三年我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所有的费用都是我做家教、挣稿费、卖字画和卖对联赚来的。平心而论,虽然辛苦,但过得也充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学生时代,过得并不轻松,我想我自己一直是在一定的压力下寻求充实与幸福的,或许它们来得比别人艰难,但于我而言,已经习惯并爱上了这种生活方式。我想,如果我一直都过着丰衣足食、毫无压力的生活,我或许不会连续十个寒冬在街头卖对联,也不会在自己十六岁稚嫩的肩膀上过早地压上为生活奔波的重担,当然更不会拥有这些年风雨兼程的岁月赋予我的自信、自强和自立了。
2002年的10月,高二下学期,鉴于我在书画、文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为我争取到了一次保送华中科技大学的机会,但是我放弃了。我的父母因此大骂了我一顿,说我不知道天高地厚,能上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名校已经是十分不错了,而我却那样的无动于衷。值得提出的是,当时我的成绩在全年级来说只算中上等,是绝对上不了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学校的。但是在我看来,我之所以放弃,并不是我认为华中科技大学不好,也不是认为自己有十足的把握能考一所比华中科技大学还要好的学校,而是我觉得我的高中生活并不单单是为了进一所名校,更重要的,我希望自己能够体会到高考带来的紧张与刺激。一个人在最赋冲击力的高中阶段却不能走上高考的考场,这或许会成为他一生的遗憾,而我天生就不是个怯懦的人,我所向往的,是最有挑战的生活。我想,我还年轻,年轻没有失败,我有足够的资本去承受所有的挑战和它带来的挫折,因为我年轻。这次我可以逃避高考轻松地获得一张名校的通知书,但是我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逃避所有的挑战和挫折而获取成功。有些挑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有些责任是我们必须背负的,有些挫折是我们年轻人必须承受的!
2003年的4月,离我参加高考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而当时“非典”病毒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我们那偏僻的山城因此也变得恐怖异常。当时我正患重感冒,每天都咳嗽、高烧,这下可急坏了我的班主任,因为到高三后我的成绩已经上升到全年级前五名,很有冲刺北大和清华两所顶级名校的可能,然而却在这最后的关键时刻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时,我是每天都吃药、吊针,但依然不见好转,搞得我们班主任和学校的其他比较关心我的老师们都惊慌失措。那个时候,华中科技大学在我们学校招特长生,我的一个老师又提到给我一个名额,希望我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认真考虑一下。平心而论,我明白我的老师是在为我的前途着想,但我依然固执地拒绝了她的好意。我想如果我惧怕困难与压力,早在半年前我就已经接受了学校的好意,既然做出了选择,要去高考的考场上去挑战我该挑战的,我是不会再走回头路了。或许我算不上是一个聪明的人,但绝对是个执着的人,对自己向往的、爱着的所有一切的执着,比如书法、文学,还有我的生活。当我最终从高考的考场上拿到武大的通知书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我徒劳无功、白忙一场,还是进了一个与华中科技大学相当的学校。但于我而言,它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毕竟我是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能行,证明了无论有多么困难,我都可能去战胜,只要我愿意主动地面对挑战……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的生活有时候需要一些磨练,因为我们还很年轻,我们可以面对一切的挫折和挑战。我们并不惧怕苦难,而苦难往往会在无形中让我们变得成熟、变得坚强。而在我看来,其实我们所惧怕的、影响我们一路前行、阻碍我们成功的,往往并不是所谓的不可逾越的苦难,而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细微的挫折与失意,有位哲人这样说过:“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脚底下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人生其实就是这样,没有困难是不可逾越的,在压力下、在苦难中,虽然我们艰辛,但我们依然可以战胜困难。然而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我们却被一些微不足道的“沙子”打败了!生活的强者往往不止能战胜“高山”,而且能够自始至终克服“沙子”的骚扰和纠缠。
经过十余年的风雨兼程,如今静静地把一路的痛苦一层层摩擦干净,现在回想起来,一路的日子,实在是快活得很。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地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喜欢的东西,虽然一路走来一直都很艰难。我想,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当我们还很年轻的时候,当我们还可以拍着胸膛自豪地说“我们年轻,我们输得起!”的时候,苦难于我们而言已经没有了它本身的意义,它只是我们的绊脚石,并不能挡住我们勇往直前的脚步,也改变不了我们追逐梦想的执着与坚定,而对于一个丢失了自己信念与追求的人来说,苦难便成了恐吓他们前进的死神!
正文 象牙塔左边的思考
更新时间:2007…12…13 17:23:16 本章字数:5854
关于我的大学与未来
中国的大学的确有许多让人失望的地方,但它依然造就了很多杰出的人物。人生就是这样,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改变自己!因为你呆的地方是大学,所以你有足够的空间去承受所有的失败和打击,你应该大胆地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不要让你的思想在这里浪费!我们更应该去想,如何经营好我们这四年不长也不短的大学时光……
大学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大学是人生的实验室,是最后一次可以吃到的免费的午餐。在大学里你可以尝试一切新的东西,在大学里你可以犯错误而不会承担无法挽回的后果,在大学里你可以做人生的各种实验,最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擅长什么。
在大学里你到底想得到什么?而你又得到了什么?我不知道大家是否都认认真真地想过这两个问题,但我想大家都必须反思这两个问题。在大学里你到底想得到什么?就是说你是否从跨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而你到底又得到了什么?就是你对这个目标的践行情况如何?在这两个问题上,我做得比较失败。我是在大学时光整整过了一年之后才开始认真地去反思这个问题的,我的大一就是伴着新奇、迷惘和困惑度过的。人往往就是这样,当经历了失误与挫折之后,他才会明白一些原本该明白的问题。正如大一时的我一样,当一个人没有了目标,生活便失去了意义,剩下的只有迷惘和困惑了。
刚进大二的时候,在学习、生活上找不到方向,我开始学着思考我大学几年的路,我很想休学一年,出去支教,并不是为了像很多人一样为了保研,或为了别的一些功利的东西,仅仅只是想在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练一下自己,不要让自己的斗志消失掉,也希望为那些和我的童年一样甚至比我还要艰辛的小朋友们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正如我的同学曾经说的一样,支教的人很多,但都是固定地去那些大家都熟知的贫困山区,而真正贫困的,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地方,那些地方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后来我找到我们的辅导员,说了自己的想法,被他拒绝了,我知道他也是在替我着想,我的家庭太过困难,如果我休学一年出去支教,那便意味着我要推迟一年毕业,这于我和我的家庭而言,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一层压力。我无法去实现自己支教的梦想,但我仍然不希望自己已经不多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很乏味地度过,所以后来的学生会换届,我选择了竞选。进了主席团后,在一个和社团有所不同的团队中工作,我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自己去努力学习和弥补。我曾经深深剖析过我自己,在我看来,我没有很多的优点,我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源于一种快乐的自信和一种“感恩”的情怀。
我认为自信对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李开复曾对我们说过:“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对什么都可以拥有自信、责任、爱心和激情’,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这句话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可以说影响了我这两年的大学生活。
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是不可能取得长足的成功和发展的。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年开始时,罗森塔尔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卖力,结果肯定非常好了。
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够充分肯定自我,就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当你面对挑战时,你不妨告诉自己:你就是最优秀的和最聪明的,那么结果肯定是另一种模样。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一种后天养成的心理品质和心理习惯,自信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我们现在呆的地方是大学,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去承受所有的失败和打击。这样,拥有自信会让你活得幸福而富有激情,往往决定成败的并不是其他,就是一种心态,自信的心态是积极的,能让人快乐,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
所谓“感恩”的情怀,也就是说人要有爱心,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爱心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如果没有我的恩师五年前对我无私的爱,我不会取得今天的这些成绩,当然更不会明白这种“感恩”的幸福!一个母亲能在100米外飞奔过来接住从四楼摔下的婴孩,那是出于一种源自母亲心中的爱;一个过路的陌生人能在情急之下搬起整辆卡车,救出被压的男孩,那是出于一种对年轻生命的爱……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如何去塑造大学生形象,如何提高我们自身的道德观念,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去爱你周围的人,你的家人、你的亲友、你的同学……。坚信爱是能够产生奇迹的!
在大一的时候,我们住的是校外公寓,每次到学校或回寝室,都会在八一路上看见一所很破旧的小学——智明小学。一次很偶然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我去了那所小学和那里的师生交流,才知道原来这里的学生都是民工子弟,虽然生活在城市,学习在城市,但他们和乡村的孩子一样,没有好的老师、好的教室、好的环境,不知道为什么我蓦地感到十分的亲切。后来的日子,一直到大二,我时常去看望那里的孩子,有时间就去给他们上一些诸如书法、绘画之类的课。我想,这些于我自身而言,只是举手之劳,而对他们来说,或许是那么的来之不易。有些时候,我们稍稍付出一点,对我们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但可能你所做的能让很多人感到快乐与幸福。
还记得有一次在武大门口的站台边,我在等车,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大男孩一瘸一拐地走过来卖报纸,平心而论,我是很少看《武汉晨报》这样的报纸的,但我还是买了一份,然后随意翻看了一下又还给了他,我想这样他便可以多卖五毛钱,而这些于我而言,真的谈不上什么损失,只是出于一种同情,出于一个大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自省……
对于李开复先生专门提到了责任和激情,我想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就应该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责任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对自己的人生和将来负责任的态度。
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对待你的工作、对待你的生活、对待你的爱人……要有责任感!只有抱着一种对你的人生、对你的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时刻想着:大学你想得到什么?你究竟又得到了什么?你才可能永远满怀斗志和激情,你才有可能经营好你大学四年的时光!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是我们进入社会之前最后的港湾,它不仅要求我们学会学习,而且还要求我们有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因此,除了学习,很重要的便是在我们短暂的大学生活中要学会做人,培养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除此之外,我们不可否认,社会对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的认同感下降,我们也无法回避很多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价值观念扭曲的现实。成长之前须成人,因此,如何培养我们自身的全面素质,如何使我们自身更接近于成功,这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我自身的一些感受与思考,在我看来,一个大学生要全面完善自己的修养,想使自己一生所达到的高度高过别人,必须在四年的时间里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份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般在二十五岁以前都会形成自己的处世风格、思维方式、行为举止等修养习惯。而我们所处的大学是我们最具可塑性的年龄段,在大学我们做的如何可能会决定你一生的高度。我们无法改变大学四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大学里我们依然是学生,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永远都是学习,学习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当然,这里的学习包括很多,首先要学好专业知识。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对知识型人才的要求尤为严格,夯实基础、丰富知识,这样才能在众多的人中出类拔萃,站于山顶我为峰。这种学习又要求自己必须学会学习,当你忘却所有知识的时候,剩下的思考方式和思维便是最宝贵的财富。大学让你自己获得的是“授人以渔”的能力。知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大学里,没有了高中时老师的耳提面命、父母的谆谆教导,一切的学习都要靠你自己的自觉和努力。
其实学习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郝贵生先生在他的《大学学习法》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学习观念的革命,结合我们现在的实际,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几种学习观念:
1。“终生学习”的观念:学习并不以你获得最后一张文凭而终止,在知识经济社会,终生学习是绝对必要的!信息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不确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便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急剧变化。
2。“自主学习”的观念:我们应该把自身当作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要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我们能够学习到的一切知识,吮吸一切可能得到的营养。要明白学习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和需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当我们不管怎样都需要学习的时候,我们不妨换一种积极的心态,这样我们会发现更多的乐趣,很有可能获取更好的结果。
3。“素质学习”的观念: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一个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好我们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学习”和“做人”联系起来!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4。“责任学习”的观念:周恩来总理在年仅十二岁的时候就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我们呢?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需要年轻一代为之拼搏、努力,责任是多种的,有来自对国家和民族的,有来自对家庭和亲朋的,还有来自对自己的,无论哪一种,只要能最大限度地激起你学习的动力,就是最好的。
5。“创新学习”的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美籍华人李政道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得知非线性方程有一种叫孤子的解。他找来所有关于孤子的资料进行分析,专门挑剔别人有哪些弱点。果然有一大发现:所有文献都是研究一维空间的孤子。而在物理学中,有广泛意义的是三维空间。于是,他围绕这点研究,仅仅几个月,就找到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问题。事后他高兴地说:“在这个领域里,我从一无所知,一下子赶到别人前面去了。”李政道由此成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就是要在创造的前沿寻找突破点!学习就是这样!大树底下是长不出大树的,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只能长出小草和蘑菇!学习,要创造性地去寻找突破口。
其实学习的观念有很多很多,以上只是我在几年的大学学习中积累的一点经验,这些学习的观念并不是一一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人只要善于发现与总结,便会形成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学习的观念与方法,让你受益终生!
大学已经越来越趋向自助式教育:必修课程的减少、选修课程的增加、入学时专业方向的淡化与灵活、课堂教育外非正式教育机会的增加(社团、交流活动、暑期实习等等),这一切使得大学的教育体制越来越趋同于一个“超级市场”,你进入市场,选择你感兴趣的东西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后你会发现,你把时间投资在不同的领域,最后会在你离开校园后决定你的投资回报——就业市场和你的职业发展早晚会给你一个公平的答案。如果你想要一个完美的大学教育,你就必须学会self…educationawareness(自助式教育)。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你面对的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大学生的竞争,你面对的是一个自助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