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处一直沉淀,让我时常回想起五年来我与我的社团走过的日子。
2000年,高一的时候,我办起了第一个市级社团——广水幼林书画社,用一句很形象的话说,当时是一切从零开始。刚开始我们无法筹集活动和办刊的经费,也没有办公的地方,更谈不上有电脑和相关设备了;我们每次活动都是找无人的中午或者傍晚,大家爬上教学楼的楼顶去开展的;我们创办刊物,但没有经费和刊号,刚开始每一份报纸都是我们几个兄弟在熄灯后,趴在床上,左手拿电筒,右手拿笔,一份一份抄出来的。因为当时拉赞助对我们来说可能性十分之小,在广水那样一个偏僻的山城,几乎没有什么商家愿意赞助我们,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完全没有利益的。我记得第一次出去拉赞助的时候,应该是高一下学期,我们出去的心情是十分喜悦的,天真地觉得肯定会有许多商家愿意支持我们的,但当我们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从东街跑到西街还是两手空空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幻想了。更令人郁闷的是,我们去一家服装店的时候,被那里的老板和服务员用扫帚给轰了出来……
由于我是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社团的活动大部分都在我们学校进行。但在那个偏僻的山城的重点高中,校方唯一看重的只是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我便理所当然地被学校当成“不务正业”的典范,我们社团的活动也很自然地成为学校老师狙击的对象!对于一个来自农民家庭的、背负着父母太多的“望子成龙”的期望的我来说,也不得不面对和承受来自父母、老师和亲朋各方面的压力与阻挠,那种不被理解、不被认同的苦闷与无助的感受在我的身上挥洒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有一次上午下课的时候,我们在教学楼的一个空教室召开一个社团紧急会议,延误了一些时间,后来开完会我被教导主任领去大骂了一回,说我不务正业可以,但不要影响别人,耽误别人的前途。于是便是写检查、做检讨,然后是通报批评……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路支撑我前行的,是出自内心深处对艺术的挚爱、对自己梦想的执着,还有来自与我一起风雨同舟的朋友的支持与鼓励。现在想起来,依然常常为当时的自己所感动,感动于那时的自己单纯、执着与坚强。而对比现在的自己,常常觉得自己变了好多,在五年的不小心中丢弃了太多让人眷顾的东西,让人痛心,让人难受!
在我们那个地方,书法艺术氛围还是相当浓厚的。2001年的5月,我从恩师那里得知我们市已经成功申请为“中国书法艺术之乡”,这于我们社团而言,当属一个好消息。在得知这一消息的当天,我突发奇想:如果我们社团成为在全国都有几分名气的学生社团,那我们以后的工作就很容易做了。于是,在这种想法萌发的当天,我们社团便开了个“紧急会议”,在大家的一致认同下,我决定借助恩师这层关系,邀请本市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书法大家,支持我们在全省举办一次以“热爱艺术之乡·弘扬书画艺术”为主题的“广水·幼林书画——全省中学巡回展”。当时我去找恩师帮忙的时候,他很高兴地答应了,并帮助我们把本市最有名气的四位大家都请到了。然而,我们不得不考虑的是,整个过程的经费问题。在我们那个地方,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拉赞助是不可能了。没办法,我们只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找我们市委宣传部的部长,希望他们能给我们支持。当我们找到市委宣传部熊部长,并告之我们的来意后,十分庆幸的是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并给了我们一定程度上的补贴和帮助。至此,我们的此项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当然,在全省各中学奔波劳作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但这于我们而言,已经变得微不足道,我们承认,我们遭受过拒绝、白眼,甚至辱骂,但伴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收获更多的是大家的赞扬、夸奖和认同……
随着幼林书画社的逐渐壮大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形势于我们而言也开始改善,慢慢得到了来自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校方在看到这股无法阻挡之势之后,又联系自身要创办省示范学校的实际,也一改过去强硬的反对态度,给予了我们某些形式上的支持。此后,我们比较顺利地恢复了已经停办十五年的幼林文学社,并创办了相应的社刊与社报,并且使其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我想,我和我的社团应该是从这个时候慢慢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赏的。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那种敢想便敢做的人,也是那种喜欢尝试新东西的人,大家的认同让我从内心深处希望自己能开始新的一段里程,于是我选择了再办一个综合性的艺术社团,它囊括了文学、书画、音乐等诸多的艺术门类,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楚北啸恒艺术学会,这于我而言,应该说是在幼林书画社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而在此同时,所面临的压力与困难也要多得多,当然,此中的辛酸与幸福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这种辛酸与幸福真的很难用语言抑或文字来表达,我只是想着,那时候的日子真的是苦的,但那种苦好像又是“苦瓜”的苦,苦却有味道。
进入武大,在美丽的珞珈山,我有幸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接管武汉大学书画协会这样一个有着近二十年历史、与我同龄的社团。平心而论,在大学做社团与中学相比,有着来自各方面的优势,比如条件、时间、环境、人员、资金等等。到现在为止,我接手武汉大学书画协会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我想,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思想,做社团也是一样,任何人都可以做,但要做出自己的特色真的好难。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像书画、文学和其他传统艺术类的社团很难引人注目,而能吸引大家眼球的大多是网络、计算机这样比较现代的
我想,作为一个学生社团,要有它自身的思想内核,也就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表现为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面貌,是一种看得见、感知得到的精神气息。在我看来,一个团队的核心不应该只是表层的团队负责人,而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组织文化”!具体而言,应该是:一种亲密团结的氛围,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种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决心,一种为了团队的更好明天而奋斗的信念!
一个企业要生存,需要打造一种企业文化;同样的道理,一个学生社团要发展,需要有自身的组织文化。从我接手武汉大学书画协会开始,我一直努力在每个成员心中渗透这样一种理念:以社团最大的真诚来换取大家最多的支持和热爱。我曾经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去了解我们社团一百多号人的家庭、性格、爱好、心理等等。我每天会和我的会员谈心,用自己最大的真诚去换取大家对这个社团最大的信任与热爱。我了解会员的资料整理出来的大概有10万字,我用笔记下了所有会员的生日,在他们生日的时候我会送去社团为他们准备的礼物。
下面是我从了解大家的笔记里摘抄的一篇:
2004年4月13日周二小雨
天空下着小雨,正如我的心情一样,湿漉漉的。今天和张菡聊天后,心底有种莫名的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一个曾经让整个南国海滨都为之流泪的女孩,却是如此的忧郁与悲伤!她是半年前加入书画协会的,在我的第一印象里,她是那种特别文静、内向的女孩。但我没想到她那文静外表的背后埋藏着如此之多的故事,让人感伤,让人难过。
我只是觉得她是那种沉默寡言的女孩,但绝没想到她的童年是这样的悲惨。她是从小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女孩,在仅仅五岁的时候,被亲生父母无情地遗弃了。一直抚养她成长的,是对她也仅仅一般的养父母。他们生活在南国的海滨城市,一般而言,他们的生活要比我们山村好得多,但她的养父好赌成性,对他们的家庭完全不负责任。不难想象,那样的家庭,每天有的只是“硝烟”,怎么可能让孩子感到丝毫的快乐和温暖呢?
张菡告诉我,她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她的姐姐高中还没毕业就被养父赶出去打工了,而她至少现在还在这里上大学。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知道该为她高兴还是难过。她曾经用自己的一张口、一颗心,在南国的电视台讲述成长的苦难与心痛,在湛江城的各个角落诉说生活的无奈与艰辛,让整个海滨都为之而痛哭流泪!她之所以能上大学,并不是得益于她的养父母,一直供她读书的,是两位深深被她感动的两个好心企业家,包揽了她这些年所有的生活和学习的费用。我不知道她应该是不幸的还是幸运的,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的年少时代历尽了一个少年可以承受的所有苦难与艰辛,但没想到张菡的经历较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
或许少年的阴影迫使她变得如此的忧郁,让人很少能见到她真正的笑容。我想,她所缺少的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关怀与支持。而我无法为她做太多,我能做的只是努力使我的团队能深深地感染她、改变她,让她在这个小小的团队中间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笑容与幸福。
4月27日,她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我该让我们社团的所有人为她做点什么。我不知道我们的团队是否真的能让她感觉到爱与幸福,但是我想大家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对于书画协会,我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付出的多还是收获的多!我想付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这两年来,这个倾注了我太多心血的社团,也得到了很多本该属于它自身的东西。我们连续两年获得“武汉大学十佳学生社团”的荣誉;2004年的12月和2005年的5月,我们又先后三度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东方国际书画新秀交流会十佳贡献奖”和“全国优秀艺术团体”这三大荣誉;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团队成员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各类书画比赛和展览中先后获奖或入展268人次,这在全国高校里应该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每年举办的“湖北省大学生樱花笔会”更是全省高校大学生所瞩目的书画盛会。我想,上面所列举的荣誉只是一个量的记载,而我们收获更多的、更值得我们呵护的,是我们在这两年的日子里积淀下来的深深的感情与关爱!没有感情的社团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在我的意念里,大学生团队最重要的应该是对团队的挚爱和成员之间相互的关爱与信任!
我想,社团毕竟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因此,只要用自己的真诚让别人感知他对社团来说很重要,从而去得到大家的信任,那么以后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了。付出了或许没有收获,但人要想有收获就必须有付出。所以我觉得,在做社团的时候,乃至做其他任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舍得付出,因为,付出不一定和收获成正比,但不付出一定和收获成反比。
当这些工作做完之后,我想这个团队的组织文化已经营造的差不多了,我所带领的武汉大学书画协会就是这样的。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社团从来没有出现过工作推委、无故缺席等类似的情况。我想人是有感情的,就如我前面所说的恩师的“感恩情怀”一样,当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爱的关怀的时候,他也会懂得回报,学着关心别人……
当然,做社团,还有其他工作,也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理念。在我认为,一个团队,无论是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团队还是多功能型团队,都可以采用“海豚扁平式”的工作理念和“齿轮螺旋式”的工作方法。所谓“海豚扁平式”就是指开展工作的时候,要依靠团队广大的主体成员,突出大家的合力作用,而不是只强调个人的影响力;而“齿轮螺旋式”指的是不仅要强调团队合力的作用,还要注意挖掘团队中每个人的闪光点,在突出个性的作用的基础上,再增强合力作用。这只是我在这些年的社团工作中所感悟的一些道理,想让大家一起分享。
此外,社团作为一个比较自由、自主的团队,可以实行“项目自愿负责制”的工作方法,就是让所有的会员都有平等的机会通过竞争的方式参与社团活动的领导、策划、运筹等等,我一直是这个原则的忠实执行者,这样不仅仅可以缓解团队负责人的压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大家有一种“社团主人”的感觉,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我看来,一个团队的存在有着两重功能,完成团队的直接目标只是表层的显功能,而更重要的是它的潜功能:团队成员素质的培养和修养的提高。
社团一定要有它的思想内核,而我们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也是思想,去想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一个问题出来了,每个人都可以处理,就像一份试卷,每个人都能答,但如何才能做的最好,它需要的是思想!“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红金龙的广告语我们随处可见,但我们大家又有几个人去认真地思考过这句话和我们所做的事情呢?
……
我和社团的情感是不言自明的,这么多年一起走过,总让人有太多的感动与怀念,我现在依然在做着我所喜爱的社团,虽然它们一直都在变化着,但我想,这正如我们的生活一样,总在不断的变化,但我们一定要擎着一种信念,始终如一地热爱并善待它。因为背着梦行走真的很幸福!
正文 在压力下激情释放
更新时间:2007…12…13 17:22:55 本章字数:3621
关于我的生活与成长
“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脚底下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我们都很年轻,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资本去藐视一切所谓的苦难和挫折。我们需要压力去磨练自己,我们需要在压力下寻找自由呼吸的出口……
我曾在一期杂志上很偶然地翻到一篇文章——《在压力下美丽释放》,写的是一个患了肝癌的美丽女主持人在癌病期与癌症作斗争、充分绽放自己美丽与魅力的故事。这使我很自然地回想起自己这二十年不长不短的日子。我没有经历过像故事中的女主角那样生死攸关的遭遇,但也一直在不同的压力下寻找着自由呼吸的出口。因此,我便用那篇文章的标题来回忆这段并不轻松的求知岁月。
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我是个穷人的儿子,我的父母都是大山深处可爱的农民。我的学生时代,至少到现在为止,过的并不轻松。这不单单是由于交不起学费,付不了生活费,还因为很多诸如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压力。
和中国大多数的山村一样,我们生活的艰苦自然不必多言。像农忙插秧、步行上学、放牛砍柴……这些在同龄人看来或许只属于上一代人的生活却在我年少苦涩的日子里是那么的习以为常。很多的同学可能直到大学才离开了自己的父母,过起远离他们的集体生活,而我在只有仅仅九岁的时候,便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生活。扪心自问,年少的日子是苦的,是那种纯苦,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苦并快乐的日子”。那个时候从那苦涩的日子和生活中我们无法寻觅到所谓的欢乐。我们的小学,没有音乐老师,没有美术老师,更没有科学老师,甚至连上课的地方也不能称其为“教室”,因为它只是一个土坯搭成的草棚,没有桌椅,只有石头和泥巴砌成的石凳和石桌……那样的环境当然无法与明亮的教室和高大的教学楼相比,但当你真的天天在那样的环境中学习的时候,所谓的艰苦变得习以为常了。人往往就是这样,不是吃不了苦,而是害怕吃苦。当环境不容许你选择的时候,我想每个人都能够在所谓的艰苦的环境中继续他们的学习或者生活。
有人说儿时的回忆,是人生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除了苦涩,还是苦涩。
每次回家,越过家乡的每一条山冈,俯望我所深爱着的生我养我的村落,但却没有过多的惊喜,取而代之的只是无尽的悲哀。不是因为家乡的贫瘠与穷僻,而是对辛勤劳作的乡亲深深的同情与失望。家乡的人们是勤劳的、质朴的,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那同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耕种着他们的余生,让人热爱且同情。可是就是这亲爱的乡亲父老,很少能有人想及孩子的未来,很少能有人想及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地读书以便以后永远地走出这贫瘠的大山。在他们固守的意念里,孩子应该早早地出去打工、挣钱,然后回来盖房子、娶媳妇……然后再和他们一样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继续他们的余生。正基于乡亲如此的想法,我十分地崇拜也深深地感谢我的父亲——一个只有小学文化,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但他和许多的乡亲不同,他从来不要求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初中未毕业就出去打工。在他的思想里,即使是砸锅卖铁,倾其所有也要让他的孩子好好地读书,以便日后能走出那穷僻的
我在家里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很惭愧地告诉大家,我是在十六岁上高中才第一次到我们县城的,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城,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能在一个城市中读书已经是我最大的幸福了。当我开始读高中的时候,我的父母已经无法负担我们兄妹三人繁重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了。我作为家里的老大,不得不过早地背负起为生活奔波的责任。
从高一暑假开始,我就开始在县城做家教,到现在为止,已经连续做了五年了。最累的时候,我曾经每天上过15个小时的课,最忙的时候,我也曾在一个下午顶着炙烤的太阳骑车跑过三个地方20余公里,当然这些都挺过去了。我时常觉得,当一个人被生活或者压力逼得没有退路的时候,他能够承受很多他本不能承受的东西,这或许便是我们科学意义上的潜能的爆发。还记得那个为了接住从四楼摔下的孩子,母亲在远离楼道100米的地方飞冲过来接住了女儿。这不仅仅说明了爱可以创造奇迹,也让我们明白有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没有充分激发我们的潜能。当我们被环境逼迫得毫无退路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够做到超乎想象的事情。
高中三年我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所有的费用都是我做家教、挣稿费、卖字画和卖对联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