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天时间都安排得非常满,所以在那里我基本是没有应酬的,尤 其没有和中国学者、中国留学生的应酬。这样做主要有两个原因:第 一,只要晚饭你有应酬,那就得吃两个小时或一个多小时。因为我一 般做作业都要做到深夜的两点钟,只要有这么一个应酬,那作业得做 到凌晨4点钟。所以绝对不敢有应酬的。第二,应酬你善于交流的中 国人,和他们交流都是用中文的,那每次应酬你都会发现,这对你英 文来讲是个退步。
基于这两个考虑,我显得非常功利主义。也有不少的中国人和留 学生组织请我去做讲演什么的,我都拒绝了。我不跟中国人应酬,但 哪儿有老外,我就到哪儿去。
在哈佛的时候,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大纲,多少课、每课什么 时间、每一课要阅读什么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现成的,而且都是免费 的。为了搞明白这些课程,还可以再单独买几本书去读。但是你要看 的话,这个阅读量是相当相当大的。虽然我的哑巴英语还保持着,但 根据我的阅读速度,要把它整个阅读下来还是很困难的。因为读书的 过程中,你要边读边思考,而且有很多单词你不知道,还得查。那段 时间,深夜两点钟以前睡觉是没有的,所以就特别盼望星期六,星期 六可以睡懒觉。
残疾人新生了
那时候每天都非常疲劳。第一学期是感到脑袋累,第二学期是感 到眼睛累。但是反过来讲,你的脑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也经历了 相当多的事,已经是经验主义化了,这么多年你根本不再动脑筋,做
13
事全凭直觉反应。这个时候突然发现,就是已经多年不开发的脑袋, 突然好像某一方面给打通了。这是很特别的一种感觉,一种豁然开朗 的感觉。
另外一种感觉就是,突然你就觉得自由了。背个背包,到哪儿去 都可以搭地铁、搭公共汽车,干什么事你都是自由的。这就是从一个 半残疾人,到了 一个正常人。
因为我在哈佛的原因,万科的一些美国考察团都要来波士顿看看 我。到了波士顿打电话我也接,就说什么时候来和我见面,我说你们 在哪里,他们说我们住在什么什么宾馆,我说好,我搭地铁去看你们。 我在那儿搭地铁很正常的嘛,他们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怎么老板搭 地铁来看我们。我说不搭地铁我怎么来呢,搭地铁很方便。
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你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状态。语言只是个工 具,本身并不能给你增加很多才智,不会的。但给你这个工具之后, 就给你打开了一扇窗,你任何的交往,最起码和老外交往你不会回避 了。
在那个环境当中,你发现你可以直接和别人沟通了,那种感觉很 棒。这一年来我的语速有了大大提高,至少是以前的5倍。所以这时 候我就感到,没错,我是和这些比我女儿还小的年轻人在一块儿,虽 然是后进生,但是我是跟着他们一块儿走的,没有掉队,在这个意义 上我感到我新生了。
这是生命又开始活了一次,完完全全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有人说 登珠峰可以算新生,那不是新生。在哈佛的这样一种状态,对我来说 才是真正的新生。我突然又恢复过来了:脑筋各方面运转,一下就回 到了那种年轻的状态。但是我和年轻人又不同,我有经验。比如在这 个语言学校,在课堂上做游戏,再死记硬背回答问题也是磕磕巴巴的。 但只要是做作文交作业,一定是我作文最好。因为它更多来讲不是一 个语言能力问题,这个跟经验有关。所以,当过了语言关,重新开始 全身心地学习,再加上本身的经验,我进步就很快。
在哈佛吃什么
吃饭是这么个情况。我到深圳之后,有一个习惯,就是出国不吃
14
中餐。所以在万科有一个说法,要惩罚谁就让谁和董事长一块儿出国。 因为一般中国人三天不吃中餐是受不了的,而我已经养成吃西餐的习 惯了。在哈佛吃西餐是比较简单的,早餐就麦片粥、烤面包片,再切 个西油脂,这不就是早餐?也可以吃地中海火腿。
中午、晚上基本上是在学校食堂,或者在那个031111)1'丨小镇, 这个镇上小餐馆非常多。在小餐馆里吃,是不耽误什么时间的。
当然有的时候,还会想起上大学的时候吃饭的故事。比如说怎么 做粥,把生米放到暖水瓶里灌上烧开的水,往那儿一放,放到第二天 早上把它倒出来,也可以直接吃,但那个不香。这时候你再煮三分钟, 那个米香味就出来了。
所以在哈佛吃饭对我来讲比较简单。目前我在国内由于应酬比较 多,吃饭反而是个负担。所以在哈佛我是非常喜欢这种状态的,尤其 是第一学期更有意思。
可能你不知道,哈佛的各种讲座都是管饭的。因为不能占学生更 多的听课时间和大课时间,所以上午很少有讲座的,它搞讲座的时间, 基本都是利用中午,中午饭时间就是讲座时间。还有再到下午,有两 点到4点的,也有4点到6点的。反正不管什么讲座,如果讲座时间 是从中午那个时间到下午的,只要你去听讲座就管饭。当然了,也都 是些比较简单的西餐和饮料,比如汉堡包、三明治或者土耳其卷或者 墨西哥卷之类的主食,也有沙拉,饮料是随便喝的。
哈佛校园这个氛围是很有意思的,讲座都管吃,而且不问你是哪 儿来的。你如果想在哈佛蹭饭吃、蹭课听那是非常简单的。当然我是 作为访问学者注册的,可以在那儿选择听。
我正常的体重在72公斤到73公斤徘徊。1983年我到深圳是69 公斤,之后一直慢慢增长,我给自己定的上限是74公斤。就是只要 到了 73公斤,要接近上限的时候,我知道我就要谨慎了,然后把体 重拉下来。根据我的经验,登珠峰是减肥最好的方法。我2003年第 一次登珠峰,两个月下来减了 12公斤。2010年第二次登珠峰,下来 减了 15公斤。当然这个反弹也非常厉害,基本上是半年就反弹回来 了,再返回到72公斤、73公斤这样。到哈佛的时候,我的重量大概 是72公斤不到,就算是72公斤吧,现在是保持着68公斤。
15
要说在哈佛吃得怎么样,我说挺满意的。但是在哈佛因为主要是 脑力劳动,时间也太紧张,就没怎么锻炼。2011年的10月份,我参 加查尔斯的赛艇比赛,提前两个月在室内运动,就参加了哈佛的体育 馆的活动。哈佛体育馆非常多,有20多个吧。当然图书馆更多,有 100多个图书馆。在那里我进行了两个月的健身运动,参加了比赛, 之后就没有什么锻炼了。所以体重方面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动了。
哈佛桥的故事
哈佛和VII (麻省理工学院)这两个学校,因为都在获 那个镇上,它们两个经常互相咬架。VII是个比哈佛建校晚得多的学 校,查尔斯河就是从波士顿进到031111)1'丨的那个桥下流过去,那个 桥过去就是IV!!!。
但那个桥叫哈佛桥,这个哈佛桥就有很多故事。
第一,为什么这个桥通向VII却叫哈佛桥?据说当年市政府建 这个桥,桥建好了起名字,定不下来就来一个讨论,说俩都是名校, 这个桥是通到VII,但是叫VII,哈佛会不高兴,叫VI丁桥吧也不 是很合适。后来想想,哈佛怎么说还是比VII的历史长些,倾向于 叫哈佛桥,然后就去征求VII的意见。说虽然一过这个桥就是你们 VI丁,但是人家哈佛历史悠久,准备叫哈佛桥,你看你们有什么意见 吗?据说VII的这些教授和学者很出人意料非常大方地说,我们同 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研究了,说这个桥结构上有问题,只要通车 之后一定出问题。说就叫哈佛桥吧,它将来出了问题也和VI丁没有 关系。所以就叫哈佛桥了。果不其然,这个桥通了没有5年就塌了, 现在这个桥是重建的,这是个著名的故事,你只要去那儿导游就会给 你讲这个故事。
但实际上是什么情况呢?修这个桥的时候VII还没搬去,所以 说叫哈佛桥这件事是和VII没有什么关系的。桥修好了之后很多年, VI丁才从后湾搬到了这里。
尽管这样,这座桥叫哈佛桥,VII的人还总是觉得不舒服。说这 个桥是在这儿通过,所以不管如何要创造一些VII的印记在上面。 这个印记是什么呢?是一种度量单位。具体名字叫什么我不记得了,
16
VI丁就创造了一个VII尺度,这个尺度是怎么来的?就是VII —个
学生,他开始要用他的长度身段来量这个桥有多长,他的量度是什么 呢?就是他的身长,他就这样往桥上一躺,就像磕长头似的,整个从 那个桥贐一下就是量一下、贐一下就量一下,一直把桥全部贐完了之 后,到最后还有一点儿距离,最后就剩他耳朵长的距离,就是多少多 少VII尺度加最后一耳。
所以你现在到那个桥上会看到,它都有标尺寸的,长度就以那个 人的名字来命名,你会发现那个长度还在。意思就是尽管叫哈佛桥, 但是这个桥的长度是我们VII的。
这里隐藏一个什么故事呢?实际上真正在那里竞争非常激烈的 是VII和哈佛,但是这种互相竞争激烈的结果很有意思,曾经一段 时间就是哈佛非常辉煌的时候,要吞并VII。因为它们都是私立学校 嘛,结果双方已经达成了学校合并意见,当然合并不是公平的,是一 方吞并一方,就是哈佛吞并^11丁。
结果这个决定到了这个州法院被否定了,就是从《反垄断法》来 说,你这个影响力太大,否定了这个合并案。所以现在两个学校还是 分立的,历史上哈佛要比VI丁长得多,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诺贝尔 奖获得者VI丁比哈佛多。
作为我们学生来讲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两个学校在竞争,但是两 个学校互相注册却是承认的。比如说你是哈佛的学生,你可以到VI丁 上课去,VII的学生可以到哈佛上学,不需要再交注册费,而且两边 的学分最后毕业的时候都承认。
可以说,第一学期我的讲座的三分之一是在VII听的,而且现 在这学期开课之后,VI丁的建筑设计学院开课讲中国的房地产,我准 备在VII听课。因为我在哈佛之后,VII又向我发出邀请,说希望 我第二年到它那儿注册去,我考虑了一下觉得没必要换,因为刚才说 过这种互相注册关系,你完全可以在哈佛上学在VII听课,没必要 再跑到VII换一个地方。因为我还是和哈佛建立一个长期这样的关 系,互相注册。
17
三门课程只听了两门半
作为我来讲,为什么到哈佛去学习呢?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哈 佛?不是我选择哈佛,是哈佛恰好发出邀请我就接受了。如果是清华、 北大,或是其他的学校发出邀请我也会接受,只不过它们没发邀请。 哈佛发邀请那我就去哈佛了,并不是说我要进行这样的选择,这个选 择带有相当的偶然性。
我去那是个偶然的机会,但决定学习是个人的一个修为。
做访问学者去哈佛,是要选择填报研究方向的。当时我选择了三 个方向:第一个就是社会伦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文史哲方面,一 直喜欢。到了深圳我受影响比较深的就是汤恩比的《历史研究》。同 时对康德的哲学我也感兴趣,这个不是很容易看懂,但看不懂的也要 硬看,也找到了一些快乐。这几年我非常喜欢,所以自然而然选课方 向就落到伦理一社会伦理。第二个是和我的专业有关系,就是城市 规划和发展。第三个就是环保。
第一学期主要是在选讲座,还没有正式开始上课,我听讲座基本 是偏重这三个方向的,虽然听讲座时听力不大好,但非常有收获。
到第二学期就开始选课。这个时候我发现必须要有取舍了,因为 我不可能三个方向都听,难度是很大的,根本听不下来,和听讲座完 全不一样。所以真正听课,虽然选了三门课,但基本跟的是两个方向。 我选了三门课,第一个是资本主义思想史,第二个是宗教如何影响资 本主义思维方式,这两个是经济系的。第三个选了肯尼迪政府学院的 城市规划和管理相关的课程。但落实到最后听课的情况,因为要看的 资料太多,基本就是听了两门半课程,就是城市化规划管理和宗教如 何影响资本主义思维方式的课程。至于那个资本主义思想史,基本是 跳着听,因为我很多时间是没办法再跟上去的,所以只能算是半个课 程。
董事长怎么可以不在
也有人问我,你那么大一个企业的董事长,国内的事是很多的, 怎么能够做到心完全沉浸在哈佛去做这些东西。这个心境是怎么做到 的?
18
作为企业家来讲,我去哈佛这件事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是 一'时心血来潮说去就去了。之如我1999年辞去总裁的职务,就是辞 去了 020的职务,之后就还当董事长。从那时起,我就把我的董事 长和总裁的身份进行了非常严格的划分。
辞了总裁之后你就不要再介入日常的事务,但作为董事长,要把 握的事情总体来讲就是三件:第一个是战略决策,做事应该往哪个方 向来做,你董事长要来把握。第二个是用人,这个事做不做,不做了 的话很简单。做的话,谁去做?当然不能是你董事长去做,决定谁去 做,这是用人。第三,是承担责任。如果前两个事已经定下来了,那 就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呢?就是只要下面出了事,自己就承担责 任。当然这是大概地说,当董事长的一个把握,具体还有很多,这里 就不展开了。
一个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辞去总裁职务 之前我也是一直致力这方面的。我在辞去总裁职务的时候有个辞职讲 演,讲了我认为我给万科带来了什么:
第一,我选择的行业就是房地产。如果这时候万科再多元化,那 当然要做很多东西了,那要决策的非常多,做不做,做不做,做不做, 这样决策就很复杂了,成本很大。相反,专业化就很简单,就是只做 房地产,其他的不做。关于这个我有我的一些表述方式,就是说因为 我不能假定房地产一直很好,不好的时候怎么办?我说不好的时候, 可能是我不在的时候,所以我不在这个公司了,你们要怎么改变策略 战略,我管不着,对吧?但是我在,你们就不要想做其他的,这就是 战略决策,是董事长要把握的,对吧?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改变了说法,我是这样表述的:我说即使 我不在,即使我离开这个公司,即使我离开这个世界,如果你们万科 要改变经营模式,我会从骨灰盒里伸出手来干扰你们。这样讲并不是 说我阴魂不散,举个例子来讲,这个就等于是战略决策,不能犹豫, 战略把握不能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当然做多元化也是一种战略选 择,不是说做专业化才是战略选择。关键是选择了之后就要定下来, 不要摇摆不定。
第二,要建立现代制度。不建立制度,没有制度,怎么可以脱身
19
呢?要制度化而不是人治化。人治化那就可能根据这个领袖的情绪 了,今天情绪好了他可以网开一面,明天情绪不好,就会犯傻无数。 怎样摆脱人治呢?这个就要靠制度,系统的全套的先进的制度。
第三,是建立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团队。企业长久经营如何,从本 质上来讲靠的不是你个人的意志,不是你领袖的魅力,更多的是团队。 只有一个强有力的有持续性的团队,才能带来基业长青。
我作为企业的创始人、董事长,做的就是把行业确定了,制度确 定了,团队也带起来了。成功经营企业,最后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 你的品牌上。就是品牌建设,比如说我们优米网、优米学院,这个“优 米”就是个品牌。当然现在一提到利芬就和优米是等同的,是吧?做 到最后,可能它成功之后,没有人知道创始人是谁董事长是谁。就像 可口可乐你知道它创始人是谁吗?你知道它现在的020是谁吗?不 知道,这没关系。这不影响它们作为一个企业的成功,我觉得这恰恰 就是企业的成功。为什么说自己可以长期不管呢?因为我就是要这样 治理这样建设的,以这样的企业为目标的。实际上这之前十年我一直 在登山,那时也是一离开就两个月,就是公司不管我,我也不管公司, 这并不影响万科的正常运营。
对我来讲,本身就有意离开这个公司,虽说我是创始人,我的影 响力实际上是非常大的。我随意表态,可能自己认为就是随便的个人 看法,不要把我的话当回事。但事实上我只要在,我说的话人家怎么 会不当回事呢,人家一定会很在乎我的话。我不在了,他们听不见我 在说什么了,自然而然就干扰不了他们了,所以他们是这样一个过程。 只不过我是把十年登山告一段落去读书了。当然还有和自己选择的关 系,我自己也想读书嘛。所以我就去了,这并不影响万科。
在美国看美国
从我到美国到现在差不多一年了,首先我是力图了解美国社会 的。从过去讲,因为我们改革开放就是学习西方的这些东西,从制度 到市场到文化。不管你骨子里是不是会产生一种本身的抵抗,但本质 是在开放是在学习。在这之前应该更多看人家的优点看我们的缺点, 是这样一个学习方式,我有哪些不足,哪些不如别人,怎么样能向他
20
们学习些好的。
到美国之后,在那儿真正亲身感受之后,我反而体会到,我会看 到他们的一些优点,也更深刻体会到他们的一些不足。用这样一个抽 离的角度再来看中国,也很有意思。在中国的时候,并不觉得我们很 了解中国,但是到了那里你才觉得很有优越感,你比他们了解中国要 多得多,是真正的专家。你了解中国,他们不了解中国,这是从第一 感觉来讲。你再看他们怎么理解中国的。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专家; 因为对中国不了解,尤其中国现在变化这么快,他不了解,所以他的 很多判断都不是很准确的。
所以在美国的时候,自己反而会更客观地看中国发生的事情。再 一个对美国的社会文化,也会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就不像过去, 这个也是对的,那个也是对的,对不对?就是我学你好的嘛,但是你 亲身在那里,会感到他们有哪些不足,这些不足可能对未来是很大的 弱点。因为你在那儿能很明显感觉到,他们那里尤其2011年到2012 年,美国中选到大选之前的哨战,每天的新闻广播网全是关于大选竞 选之间的内容。
你会发现从美国人的意识来讲,美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