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5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疤玖艘簧

    戏志才明晓荀贞的心思,说道:“将军可是为董卓而叹么?”

    “我既是为董卓叹,也是为生民叹。”

    荀谌问道:“将军为董卓叹何?又为生民叹何?”

    荀贞新得了朝廷“镇东将军”的诏拜,起“徐州牧”,长远来看,这个将军号其实更有用。

    “徐州牧”的诏命主要可用之於现在,能够有利於他巩固在徐州的统治,“镇东将军”的称号则是将会有利於日后,因为这是真正的朝廷诏拜,自此给了他名正言顺、出州作战的权力,故此,不约而同的,戏志才、荀谌都不再以“明公”之类的泛称来尊称荀贞,而是俱改以“将军”为敬称,——说实话,荀贞之前那个所谓“行建威将军”的称号便是连他自己都不怎么看重的,毕竟诸侯间的互表只能证明彼此同盟的关系,於政治名分是没有一丁点含金量的。

    “董卓趁虚入京,擅废立,固国贼也,然观其初入洛阳时,亲贤臣,擢名士,天子,为党锢平反,亦可谓曾有向善之心也,唯是他的名、德不能配其位,徒以兵威慑人,遂有山东之起,乃至汉家西迁,由兹兵祸连接,蔓而延及四方,到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啊”

    荀贞的这几句话说得较为委婉,换成大白话,意思是:董卓既非士人出身,又是趁何进、袁绍等与宦官死斗的机会进的洛阳,等於是趁虚而入,摘走了士人集团破灭宦官集团的胜利果实,所以他虽然有“向善之心”,可士人集团却不但绝对不会支持他,还一个个恨他入骨,因是有了山东兵起,有了王允行刺,而到头来,士人集团虽再次获胜,可士人集团与凉州军阀集团间的这场政斗却也造成了而今海内的州郡割据,王命不行,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

    荀贞拿起放在案的镇东将军印绶,看了一看,随手放回,又是一声喟叹。

    荀谌问道:“将军又为何而叹?”

    “囊昔我为繁阳亭长日,何尝想到会有今时?军功封侯,坐有一州,朝廷殷殷王命,望我镇东。国家之望重矣,我受汉家恩深,自当乃心王室,死而后已,可不瞒卿等,若是能用此印绶换来海内安康,我倒宁愿还是做回当年的那个十里亭长。”

    荀贞此番话乍听之下,好似是在为而今海内的战乱而感到痛心,可细细味,“朝廷殷殷王命,望我镇东”、“国家之望重矣,我受汉家恩深,自当乃心王室,死而后已”,这两句话里却又好像蕴含了点别的意思,一再说“朝廷望我镇东”、“国家望重”,又是“殷殷”,又是“望重”,强调这个“望”,又说“我自当乃心王室,死而后已”,究竟是何意?

    荀彧等各自琢磨。

    荀谌离席起身,拜倒堂,大声对荀贞说道:“将军的忠诚赤心,朝廷虽远亦知,正也是因为知道,所以才会拜将军‘镇东’。谌知能浅薄,愧受朝廷‘九江太守’之任,然虽不良之材,敢请效将军报国之诚。将军如允,谌明日南下九江。”

    两个月前,荀谌临去长安,荀贞召他来见,对他讲了两件事,一个是求诏命以为政资,一个是求青兖或扬之郡以为谋实资,并对他说“事如能成,此吾荀立於东南之基业”云云,荀谌当时想到了“代刘氏者,起於东南”这句谶语。

    现下堂,不知道荀彧等是怎么理解荀贞适才那番话的,荀谌明显是有他自己的理解。

    荀贞叫他起来,说道:“兄方归府,也当休沐数日,其后再议之郡事。”

    戏志才说道:“九江与广陵接壤,由郯而往,道路通畅,君确是不必急着赴任。”

    荀攸亦道:“之丹阳、会稽诸郡,九江虽少贼寇,然攸闻之,其境内亦稍有强梁,阳都侯挂印以来,九江一直无主,攸又闻陈元悌颇侵郡权,以攸陋见,公不妨略等时日,待查清九江郡内虚实,州为此做些准备,然后再之郡不迟。”

    荀攸荀谌晚一辈,故而称他“公”。

    九江、陈国这两个郡,都不合乎荀贞的心意。

    较与陈国,九江好些,可麻烦也不少。

    首先的麻烦是:九江的地理位置不是太好。

    九江挨着徐州,并且西北边挨着豫州的汝南,如果用兵的话会很方便,可问题是,九江的西南边是庐江,而过了庐江是荆州的江夏。

    根据情报,南阳的袁术在与孙坚达成盟约之后,近期来不断调动兵马,向刘表现居的襄阳一带进发,眼看他们两边要开战,而他们双方一旦开战,与南阳郡东南方向接壤的江夏必然会被卷进去,这样一来,战火烧到了庐江的门口,九江跟着会随时受到波及。

    这还是轻的,问题再严重一点:袁术打败了刘表则罢,襄阳在南阳的南边,位处南阳与南郡的交界处,正挡在袁术南下、进占全荆的通道,刘表如败,则袁术大可挥师南向,攻取南郡、武陵、长沙等地,可若是袁术不能击败刘表?

    南阳的西边是弘农郡,山多地险,不好打,北边是豫州,他刚和孙坚结盟,不能打,那他只剩下西进一途了。西进打下江夏,有两大好处:折损掉刘表的一臂,冲破刘表对他的半包围,此其一;由江夏向南,可取南郡、长沙,向西可入扬州,进退的余地、战略选择的机会能够由此增多,此其二。

    因是,可以料见,在不能消灭刘表的情况下,袁术必然是会向西发展的,而他一旦向西发展,江夏破后、庐江、九江要首当其兵了。荀贞是不愿意太早与袁术发生冲突的,袁术其人其能虽不及袁绍,可也是袁家的代表人物,和他的仗一打起来,势必旷日持久。

    这是第一个麻烦,是有关将来的麻烦。

    第二个麻烦是有关当下的。

    即其次:正如荀攸所说,扬州的州治在九江历阳,刘邈挂印以后,九江一直无主,扬州刺史陈温颇是侵夺郡权,郡的许多吏卒都是他任用的,荀谌到郡后,该怎么在不与他翻脸的前提下把郡权夺回来,这也会是个麻烦。——陈温此人虽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却有德名於世,此人家在汝南,与袁绍交好,有声名、有背景,刺史之任又是正儿八经的朝廷王命,他在扬州还算是具有较为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以荀贞估料,荀谌是不太好把郡权争回的。

    此两个麻烦之外,还有一个麻烦,那是:九江实在是太小了。

    九江原本不算太小,但自从在此郡置了一个阜陵王国后,郡地变得狭小了,郡共九县,七个县集在阜陵王国北边一块儿东西二百余里、南北只有百余里的狭窄地域内,——余下的两个县全椒和历阳,在一个在阜陵王国的东北边,一个在阜陵王国的东南边。

    阜陵王国的辖县只有五个,可此五县之占地九江的九县之占地还要大,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九江、阜陵一带的县,经济好、人口多的县大多归了九江,可有一利有一弊,人口多了,地域小了,於军事不利守、战,设想一下,若是袁术或者别的强敌来犯,甚至是不太懂军事的陈温来攻,区区百余里的南北纵深能顶什么用?

    这三个麻烦,荀贞一眼看了出来,戏志才等人也是俱皆清楚。

    而又正因为有此三个麻烦,也才所以王允会授任荀谌九江太守。

    荀彧说道:“朝廷之所以拜兄为九江太守,料其一个缘由应便是因袁公路之故。”

    袁绍在北,袁术在南,这两个人都有不臣之心,王允看得明明白白,现在朝廷外有凉州兵的威胁,内尚政局未稳,对山东又是鞭长莫及,所以王允不能明着压制二袁,但提早布局遏制二袁却是可以的,因他以朝廷的名义授荀谌九江太守之任,正是为借荀贞之力,堵住袁术西进扬州的路,同时,荀贞已据有全徐,王允也不可能放任他再继续坐大,故此大郡不给他,只给他九江。九江有陈温在,又可使陈温和荀贞互相制衡。可谓面面俱到。

    荀贞心道:“王子师也是良苦用心了,既用我堵住袁术,又不给我别郡,给我扬州州治所在的九江,使我与陈元悌互相制衡,令我只能为其所用,不能多图。”又心道,“知我与台交好,因又在台击陈之际,授赵公陈国相,却是挑拨之计也。”

    在给荀谌、赵昱的分别授任,王允也是有讲究的。

    九江给荀谌,陈国给赵昱,这两个位置不能换,为何?如换一下,把陈国给荀谌,把九江给赵昱,荀谌是荀贞的族兄,为了和孙坚的联盟大局起见,为了荀贞,也即为了本族整体的利益,荀谌可以主动放弃任陈国相,但赵昱与荀贞可没有什么特别密切的关系,不错,他是荀贞的属吏,然荀贞得徐州才多少时日?赵昱会为了荀贞的利益而放弃二千石的高职么?怕是不会。荀贞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徐士的议论,强迫赵昱不许出任陈国么?肯定不能。

    是以,在听完荀谌、赵昱的汇报后,荀贞没有当即与赵昱细谈,而是叫他先回家休沐,也正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好好考虑一下此事的应对办法。

    荀贞又拿起镇东将军的印绶,把玩片刻,放下来,望向堂外,看蓝天如洗,朵朵云棉,心道:“王子师身在朝廷,手握名义,三道诏下来,恩威并施。徐州牧、镇东将军,这是他给我的好处,九江太守、陈国相,这是他对我的要求。好处可以拿走,这两个要求我要慎重决策。”

    :

270 选取文武从南下() 
九江虽有三弊,总归是扬州之郡,亦在荀贞当日嘱咐荀谌“最好得兖青扬三州之郡”的范围内,兼邻广陵,方便用兵,也不是没有利处,故此,既已得之,不可言弃。

    借着荀攸、戏志才建议荀谌过些时候再任的话题,荀贞盘算了会儿,对荀谌说道:“公达、志才所言甚是。九江境内有盗贼,陈元悌侵占郡权,又有州兵於郡内驻扎,兄赴任,不可无兵甲随从。”问荀攸、戏志才,“我意调刘邓、聘部从我兄往九江,如何?”

    荀攸说道:“冠军骁勇,万夫不当,折冲南阳人,南阳离九江不是太远,同属南域,知晓风俗,有他两人从入九江,剿贼易矣,足可与陈元悌争锋。”

    刘邓现为冠军校尉,聘是折冲校尉。

    荀贞问荀谌:“兄以为呢?”

    荀谌答道:“董植从谌与赵别驾往返数千里,武勇可嘉,谌敢请将军令他也从我之郡。”

    董植护卫荀谌了两个月,荀谌对此人很满意,因而请求荀贞把他也拨给自己。

    荀贞笑道:“这有何不可?”因董植想起了魏翁,沉吟了下,说道,“魏翁机变有勇力,亦可从兄赴郡。”

    魏翁是魏光的长子,早年荀贞逃亡孙坚处时,魏光令他护从,虽无大功,颇有苦劳,后来荀贞得赦,起兵讨董,他从军征战,现积功为别部司马,荀贞有心拔擢他,所以由董植而想到了他,此次荀谌去九江,或会起战端,有战事有机会立功,因决定把他也调从荀谌。

    刘邓、聘兵合计四千,董植原五百部曲,护从荀谌往返的路折损了百余,给他补齐,再加魏翁的五百部曲,总共兵马五千,是一支不小的力量,以之从入九江,无论是剿贼,抑或是对抗陈温,都足够用了。

    戏志才说道:“刘子扬,阜陵人,阜陵质王之后也,智谋慎密,蒋子翼,九江人,才辩之士,知名江、淮,将军不妨将此二人也调从友若,以为谋。”

    刘晔是成德人,成德属阜陵国。

    蒋干现为幕府客曹掾,任在迎来送往,他有仪容,口才也好,在职以来,干得不错。

    荀贞才授任刘晔督舟都尉,叫他与鲁肃等筹建舟师,但既然现下得了九江郡,那么当然便应以九江之重,如能有九江及九江邻郡的名士跟从荀谌郡,自是会使荀谌从容许多。

    荀贞点了点头,同意戏志才的提议,说道:“便依卿言。”笑对荀攸说道,“公达,卿姑子督州工曹,大材小用,使之亦从入九江,何如?”

    荀攸的姑子是辛韬,辛韬和辛瑷是同产兄弟,他没有辛瑷的军事才能,今年跟着荀悦等到了郯县后,荀贞辟他为州督军从事,掌州诸郡的工曹事,他不喜欢这个掌职,私下里发过牢骚,以为辛瑷是其兄,荀攸是其姑表兄,俱显贵於荀贞帐下,他应当得到更好的任用才是。

    荀贞听闻了他的牢骚,看在荀攸、辛瑷的面子,没有斥责他。这次荀谌去九江任,臣谋士方面不能只有刘晔、蒋干这样的当地人,也得有亲近的人佐助,荀贞因想到了辛韬。

    辛韬的抱怨,荀攸也知,对辛韬的能力,他更清楚。

    他说道:“韬才不足授重任,至多能为一记。”

    荀贞笑了起来,说道:“韬,玉郎同产弟,卿姑子也,焉可仅一记?我尝观其能,固不及卿与玉郎,亦非庸人。参军司马可也。”

    对年轻人,荀贞是有耐心的,辛韬年纪轻,易浮躁,给个参军司马这样不高不低的职衔,让他跟着荀谌在九江锻炼锻炼,如打磨成型,可加以重用,如仍不肯踏实,那授个闲职罢了。

    见荀贞意思已定,荀攸没有再多说。

    荀贞对荀谌说道:“兄此任九江,有三县最重,一则历阳,二则寿春,三则钟离。历阳、寿春不易取,钟离宜先守占。伯旗有父风,我意也调他从兄入九江,到郡,可表他任钟离长。”

    历阳临长江,是由九江东入吴郡的一个重要渡口,同时也是一个防吴郡西进九江的战略要地,寿春西临淮水,南临芍陂,是九江的南大门,得此地,则九江的南边有险可据,无此地,则九江的南边是门户洞开,此两地的战略地位都很重要,只是一个现为州治,被陈温占据,一个是阜陵国地,现为阜陵国的国都,对荀谌而言之,都不好拿到手。

    钟离在九江的最东北边,东与下邳接壤,北与豫州的沛国接壤,位在淮水南岸,此县可以说是九江抵御沛国、下邳来袭的重镇,荀贞当然不可能攻袭九江,那么此地的防御重任也由此而转为了和下邳联结的任务,只要此县不失,能保证此县西边、西南边的诸多九江辖县可以随时与下邳、广陵保持畅通的联系。

    “伯旗”是荀祈,荀衢之子。

    他到州府后,荀贞辟他为州督军从事,使掌郡国市掾,这是个有油水的差事,很明显,荀贞是在报他父亲荀祈的恩,荀祈尽可在任放手地去贪墨,只要不是非常过分,荀贞必不会治他的罪,但荀祈廉洁自律,虽然年才二十余,很稳重,主事之后,分不取,荀贞为之赞赏。

    荀谌等俱明荀衢和荀贞的关系,知道荀贞是在历练荀祈,有意重用他了。

    荀谌心道:“辛韬如有伯旗之见识,也不致只得授参军司马了。”应道,“诺。”

    辛韬现掌的郡国工曹,荀贞决定划给韩暨兼领,荀祈现掌的郡国市掾,荀贞决定划给高堂隆暂领。韩暨现掌郡国将作掾、水曹,工曹算是与之有关;高堂隆本被荀贞委以督泰山兵之重任,今泰山兵经过整编、外调,已无大患,高堂隆没有必要再留在琅琊,可以檄他回府了。

    武有刘邓、聘、董植、魏翁,有刘晔、蒋干、荀祈、辛韬,军事方面以旧部为重,谋方面以扬士为主,和徐州联系的关键通道掌握在本族子弟手,荀贞的这几项人事安排兼顾各面,与他筹建舟师时一样,事情是人做的,诸事以人为本,用人选好了,余下好办了。

    九江到底是外郡,虽说目前尚无袁术来犯之虞,但不管是剿贼,还是与陈温争郡权,都会有危险,为了保证荀谌的安全,荀贞最后又说道:“幼平,质朴性勇,可卫护兄左右。”迁周泰为佐军司马,给精甲百余,让也从荀谌入郡。

    安排完跟从荀谌去九江的人事,荀贞一边命人召蒋干、周泰、刘晔这三个九江或邻郡阜陵的土著来,问他们九江、阜陵的虚实内情,一边心想道:“九江事可以此大概定下,陈国该如何应对?”作出了决定,“张公子布可委心腹密事,我先请他去谈谈赵公的口风。”

    张昭和赵昱的关系很好,当年张昭因为不肯应陶谦的察举,被陶谦收入狱,多亏了赵昱的援救才得免出脱,让他去探探赵昱的口风是最合适不过的。赵昱如肯放弃出任陈国相,难题迎刃而解,他如不肯的话?

    荀贞也只有一个办法了,那是写信给孙坚,把朝廷授任赵昱为陈国相的事不加隐瞒地告之,建议他在攻破陈国后留下骆俊,软禁也好,给个虚名也罢,让骆俊仍为陈国相,这样,有托辞使赵昱无法出任了。荀贞敬重骆俊的德能,在此前给孙坚的信,曾数次提及,建议孙坚破陈国后万不可将之杀掉,最好是礼送还乡,现下局势有变,只能改变对孙坚的建议。

    :

271 收定九江建良策() 
刘晔、蒋干、周泰奉召相继而至,荀谌、荀贞等人详问九江形势,刘晔等据实相告。   w w wnbsp;。  。 c o m

    荀贞说道:“朝廷授我镇东将军印绶,拜吾兄为九江太守,我意请君等从吾兄之郡,君等意下可否?”

    刘晔三人下拜,俱道:“殚精竭力,敢请为将军效命。”

    荀贞民事的官职是“徐州牧”,管不到九江,所以他不说民官职,说军官职,刘晔三人听懂了他的意思,因而不说“为荀谌效命”,而说“为将军效命”。

    坐谈许久,荀谌有些疲累,荀贞叫他回他在梧桐里的住所休息,又叫周泰等也回去,做去九江的准备,令荀彧、戏志才、荀攸分别以两府的名义给荀祈、刘晔等人下调动的檄。

    等他们都奉令离开后,荀贞又亲给刘邓和徐荣写调令。

    刘邓现驻兵东海,由荀贞直接统带;聘现驻兵广陵,归徐荣管辖。

    写完调令,镇东将军的印绶在手边,落印盖好,荀贞着人立即送出。

    荀贞心道:“先是遣四千余兵去了兖州,又遣五千兵将要去九江,州所余步骑只有两万多了,不足用矣。”起了募兵扩军的心思。

    目前制约荀贞扩充部队的主要因素不是军械,荀贞征战南北,往日的缴获丰多,打下徐州,又得到了陶谦的库藏,如马铠、精甲之类虽然不多,但皮甲、矛刀等物却不缺,之所以他到现在才只有三万余步骑,乃是因为养兵的日常粮耗太大,为使徐州百姓能够得到休养,故此在占领徐州后,他没有大规模地扩军,反而把俘虏的陶谦部曲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