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5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彧说道:“兖北黄巾众,鲍济北不能制,数借兵於明公,明公可趁此由,亦是檄诸郡国,令各出兵,然后明公一统之,亲率以击贼。 ”

    王彧的这两个计策,虽然说法不同,一个说是逐徐州兵,一个说是讨击济北黄巾,但究其本质却是一样的,都是先找一个由头,这个由头要说得过去,要有“大义”,让各郡国无法拒绝,然后通过这个由头把各郡国的兵权,或者至少部分兵权整合、收拢到州府的控制下。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反过来,军事亦是政治的基础。要想把兖州的实权真正的掌握在手,最重要的第一步,当然是掌控州的兵权了。只要能把各郡国的兵权,或者至少是部分兵权拿过来,刘岱在州的话语权以及对州各郡的掌控力自然会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了。

    刘岱闻此二策,先是大喜,说道:“卿此二策俱策也我当从之。”继而踌躇了片刻,又道:“徐州兵擅入我境,固是可恼,然我闻报,说其侵占我任城者,兵不过数千,此癣疥之疾也。”

    “那么,明公是想以讨济北黄巾为由传檄各郡国了?”

    “济北黄巾北连济南、乐安等青州诸郡内的贼众,一旦南下,我兖州诸郡恐都要受难,此我州之心腹大患也。鲍济北前日还又遣人来州府,问我借三千州兵,我正可以此由传檄州内。”刘岱说完自己的打算,问王彧,“卿以为如何?如此可否?”

    王彧说道:“确如明公言,较之侵占任城的徐州兵,济北黄巾方为我州之心腹大患,自当先击讨之。”

    刘岱笑道:“叔,你此二策虽皆策,然有一点你可能没想到。”

    “噢?请明公指教。”

    “我欲以击济北黄巾为由召集各郡的郡兵,不但是因为济北黄巾是我兖州的心腹大患,同时还是因为之以逐徐州兵为由,以此为由的话会多出两个好处。”

    “敢请明公示下。”

    “我且问你:任城在哪里?”

    “山阳以北、东平以南。”王彧恍然大悟,说道,“是了,要去济北,必先经任城,明公统一州之众,至任城,驱徐州数千之卒,轻而易举如此说来,却是无需以逐徐州兵为由。”

    “此其一也。”

    “敢问明公,其二为何?”

    “徐州兵侵占我任城用的借口是追歼鲁国黄巾,我现在要去打济北的黄巾,如传州报与荀贞之,请他相助,……叔,你说他会如何回应?”

    王彧笑道:“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将陷两难。”

    刘岱抚须而笑。

    荀贞如果应了,那他在任城的这数千兵马很有可能会成为刘岱的马前驱,如果不应,他又能以什么借口赖在任城不走?

    刘岱和王彧回到州府,两人於便坐密议。

    王彧的计策是好的,但具体到施行,还是要经过一番仔细的斟酌与商量的,毕竟,兖州州内各郡的情况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之,需得区别对待。

    两人第一个说到的是陈留。

    陈留太守张邈在州内的名望太高,甚至在刘岱之。

    当年讨董时,冀州河内以袁绍为主,陈留酸枣隐约便是以张邈为首,后来刘岱攻杀桥瑁,之所以没有在酸枣联军内部引起太大的反响,其固有桥瑁恃功自傲,陵蔑同类之故,也是因得了张邈之助,当时一起动手杀桥瑁的有三人,刘岱、张邈和济阴太守吴资。

    王彧慎重地说道:“陈留接壤豫之陈、梁,我闻张公孟卓往日与陈、梁二国颇多相通,今孙侯进兵,陈、梁告危,张公虽未明着举兵相援,然彧闻之,似有以军资暗助之举,以彧料之,他的心思现下应是十有八九都在陈、梁的战事,甚而他会有‘孙侯破陈、梁后,继以兵犯陈留’之忧。……估计从他那里是调不来多少兵马的。”

    算没有孙坚进攻陈、梁的事情发生,刘岱大概也从张邈那里要不来几个兵卒。刘岱心知,王彧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在给他下台阶,是为了让他这个“州刺史”的脸不致太过难堪,因他便顺着王彧的话风说道:“陈留有事,州府也不可强孟卓之所难。叔,给陈留的檄,可由你亲写之,至於孟卓能遣兵几许,州里不强求,由他自己视其本郡的情况而定罢。”

    王彧应道:“诺。”

    陈留的北边是东郡,两郡接壤,东郡太守曹操与张邈又是好友,所以说完了陈留,接下来是东郡。

    王彧说道:“东郡西有黑山,北有田楷,压力很重,曹东郡怕是也不能遣太多兵马来州。”

    如论军事的压力,兖州诸郡里边,济北第一,东郡第二,曹操和鲍信实是一对难兄难弟,这是客观的事实。刘岱有点遗憾,说道:“孟德通晓兵事,如有他在帐前划策,我将如虎添翼,惜乎东郡外压实重,他不能离境。……罢了,给东郡的檄也由你写,看孟德能遣兵多少给我。”

    王彧应诺。

    东郡地形狭长,东与兖州的三个郡国都接壤,按照由北而南的次序分别是济北、东平和济阴。

    济北不必说了,乃是此次刘岱计划用兵的作战目的地。

    东平国挨着济北,辖地不大,军事的实力不强,不论是为了自保,御黄巾於境外,还是“力不如人”,不得不听令,东平相李瓒肯定都不会反对刘岱的命令。

    济阴的辖地不小,其占地范围与陈留、东郡差不多,是兖州的一个大郡,地广人多,兵众粮丰。济阴太守吴资是当年刘岱攻杀桥瑁时的同党,此人和张邈、刘岱的交情都不错,更偏向於张邈一些,但对刘岱的檄令想来他也不会违背,而且济阴的东北角与东平接壤,如果济北的黄巾不能被及早地加以击灭,待到他们南下之时,济阴虽非首当其冲,可定也逃不过一场兵灾,故而,他肯定是会应檄出兵,遣派一些人马到州府听从刘岱号令的。

    问题只在:他会遣派多少?

    王彧想了下,说道:“济阴有兵万余,可召其半数。”

    檄召半数兵马,吴资即使不会老老实实按檄的要求去做,但至少也得遣个三千人才说得过去。济阴少此三千,州府多此三千,两下对,一减一增,是六千部曲的相差了。

    刘岱点头同意。

    王彧又道:“济阴有豪强名李乾者,本山阳人,今在乘氏,有宾客数千家,一家选一卒,亦数千兵也,称雄当地。明公可许以州职,召他引部曲来州。”

    “此人之名,我有早闻。便依卿言,此回一并召他来州。”

    济阴东北与东平接壤,东与山阳接壤。

    山阳太守袁遗虽是袁党,但一则刘岱已选与袁绍定盟,二来山阳是州府的所在地,故而,刘岱一道檄下,袁遗定会遣兵相从。唯一的问题与济阴一样,所不能确定者是袁遗会遣兵多少。也与对付济阴的办法一样,刘岱和王彧决定:亦召山阳兵之半数。

    兖州诸郡,至此只余泰山。

    泰山在兖州最东,西与三州之地相邻,分别是兖州的济北、豫州的鲁国和徐州的东海。

    其郡之辖地是兖州诸郡里边最大的,地广人多,人口多是其一,泰山风俗轻剽,与丹阳类同,也是一个出精兵的地方是其二,应劭去年才把其境内的青兖黄巾赶走,郡兵有与青兖黄巾交战的经验为其三,综合此三点,目前而言之,泰山郡的兵力是较雄厚的。

    只是,兵力尽管较为雄厚,但泰山北与青州的济南、齐国接壤,离乐安、北海也不远,这些郡国都是黄巾遍地之处,应劭面临的外部压力也不小,因而无法从他那里召太多兵卒。

    刘岱和王彧议定,也召泰山兵的半数,至若应劭具体能派多少、会派多少,由他自决。

    分别议完对各郡国的对策,虽然檄还都没有发出,各郡国的郡国兵也还没有到来,可刘岱却觉得心头仿佛放下了一块儿大石。袁绍在州内的影响力太大、州北黄巾纷乱,这两个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刘岱,眼看可通过王彧的此策,一箭双雕,把这两件事都给解决掉,刘岱颇是心情愉快,——如是加顺道逐走侵占任城的徐州兵,是一箭三雕了。

    鲍信的借兵到了州府后,刘岱一直没有给以回复,此时因为心情不错之故,刘岱决定亲自给他回。

    鲍信还驻兵在亢父没动,从昌邑到亢父只有百十里地,刘岱的回很快被送到了鲍信的营。

    鲍信看罢,大惊失色。

    :

255 唯有濮阳倾巢来() 
鲍信的长子鲍劭时在帐,见鲍信神色大变,问道:“州伯於令说了什么?可是不愿借兵?”

    鲍信摇了摇头,说道:“不是。   w w w 。  。 c o m”

    “那是?”

    “刘公欲传檄郡国,召各郡国兵,亲自率领北击黄巾。”

    鲍劭喜道:“这不是好事么?父亲缘何非但不喜,反至色变?”

    “而今黄巾势大,号称百万,其力方锐,兖北百姓震恐,士卒无斗志,如此情形之下,怎能大举进兵与战?以我之弊,击贼之锐,必将败也唯今之计,只有养精蓄锐,先为固守,然后待贼势离散,候其疲后,再选精锐击之,方才可也。”

    鲍劭说道:“父亲的意思是说,州伯如於此时提兵北,恐将落败?”

    “正是”

    鲍信看了鲍劭一眼,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把想要接下来说的话咽回了腹。

    他心里想道:“除此之外,却是还有另一个缘故,那是:刘兖州已颇得州士拥从,如再剿清黄巾,军功大盛,则兖州刺史之位必将愈固矣我与孟德的规划怕要难以行施了。”

    刘岱是汉室宗亲,他的从父刘宠数为太守,清廉公明,号“一钱太守”,后仕朝,先连任九卿之职,继而两拜司空,复拜司徒,又拜太尉,名重天下,他的父亲刘舆也是历仕二千石,并且曾任过山阳的太守,既有此等的家资族望,刘岱本人又虚己受人,所以,现而今,他虽是尚未能得到兖州诸郡国长吏的一致拥戴,然兖州本地的士人来讲,却是不少都很拥护他。

    换言之,目前在兖州,刘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这个时候,如果他再亲自带兵把兖北的黄巾尽数歼灭,甚至不需歼灭,只要逐走,还兖北一片平安,那么,可以预见,他在兖州的声望必将会迎来一次大的提高。政治基础已有,军功、名望再高,刘岱的这个“兖州刺史”之位会如鲍信之所料,定然由此而更加稳固。

    这样一来,鲍信早前与曹操所秘谋的“规大河以南”之策会很难变成现实了。

    刘岱毕竟是兖州的刺史,鲍信和曹操之所密谋实为“篡权”,万一泄露,不但他两人的名声将坏,乃至在兖州恐怕都不好立脚了,关系重大,不可不慎,所谓“事不秘则失其身”,因是之故,鲍信在想了一想后,没有将这一条“他反对刘岱北”的原因告与鲍劭。

    於智略谋划,鲍劭虽或是因限於年岁、阅历的关系,不及其父,然在刚强勇武,他却有鲍信之风,听了鲍信这话,他慨然说道:“父亲过虑了,以劭愚见:黄巾贼虽多,而如州伯果能把各郡国兵召集起来,与州兵合於一处,估算下来,少亦有数万众,以此击贼,纵不大胜,也不会落败的,退一步讲,即使有败,也不会是大败。”

    对鲍劭“即使有败,也不会是大败”这句话,鲍信倒是不反对。

    兖北的黄巾多以抄掠为资,又是老少相从,刘岱带数万众击之,也许会有一时的失利,但长久来看,只要在战略、战术不出大的差错,步步为营,同时用计出,还是很有望获胜的。

    然而正因如此,鲍信更反对刘岱亲自带兵出击了。

    於是,他给刘岱回一封,把对鲍劭讲的那个理由写入其,力谏刘岱不要亲自北。接着,他又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讲述此事。两封信写毕,他遣人分别给刘、曹送去。

    刘岱接到鲍信的回后,细细忖思,觉得似乎有点道理,遂召来王彧,与之商议。

    王彧说道:“自古成事者,无不克坚攻难、赴危蹈险,未尝闻高座卧榻、唾手而可得之也。今击兖北黄巾,或如鲍济北所言,将有小挫,然以我一州之力、用兖南为基、连诸郡之兵,胜将必也。况者,‘小挫’不一定是坏事,反过来看,正因‘小挫’,才能更显明公的军功啊。”

    一个愚蠢的敌人是显不出己方的高明的,敌人越强大,战胜敌人的过程越艰难,到取胜时,才越能显出己方的能力。

    刘岱听了,深以为然,说道:“卿言甚是”

    他遂否定了鲍信的建议,决定按照与王彧之前商量好的,不加改变,继续实行。

    刘岱召郡国兵共击兖北黄巾的州檄和鲍信的来信,前后相差不过两天,相继到了东郡。

    刘岱的州檄到时,和鲍信一样,曹操也是第一时间意识到了其的麻烦。

    等鲍信的信到时,曹操已经得出了应对之策。

    应对之策不外乎有二,一则,不配合刘岱,二则,配合刘岱。

    表面看,和鲍信一起不配合刘岱似为策。

    因为州内各郡的情况,曹操一清二楚,知道各郡肯定都不会派遣太多的兵马给刘岱的,也许刘岱总共只能召到万来人,并且其恐怕还会是多为新卒,乃至老弱病残,战斗力必然低下,加州兵,刘岱到最终能指挥的大概也只有两三万人,以此两三万兵卒,击号称百万的兖北黄巾,兵马既少,如再加曹操的坐观和鲍信的消极、不配合,——兖北黄巾现下主要活动在济北区域,鲍信身为济北相,做为地主,他是最了解兖北黄巾虚实、内情的,他的消极、不配合定会极大地拖刘岱的后腿,如此一来,刘岱必会受挫。

    而当其受挫之后,不但可以借此阻止他以军功而稳固在兖州的统治,对曹操、鲍信而言之,或许还会因此而有有利於他两人的机会出现。

    但曹操到底非是常人,在经过了一番斟酌后,他没有选择这个对策,而是选择了配合刘岱。

    不仅配合,并且还要全力配合。

    原因有四个。

    济北是鲍信的地盘,歼灭或逐走济北黄巾,有助於壮大鲍信的力量,充实他的兵力,可以得到更多的民力、军资供应,也同时增强了曹操的实力。此其一。

    如前所述,济北和东郡接壤,现活动於济北的黄巾对东郡也是一个极大的外部威胁,借此机会,如能将其消灭,有助於减轻东郡的部分压力,可使曹操得以较为专心地向青州发展。此其二。

    去年,公孙瓒在渤海大破青州黄巾,缴获无数,曹操看得眼馋。黄巾军固是如鲍信所说,没有固定的地盘,流动作战,但这不代表他们一穷二白,不错,长远来看,他们缺少发展的基础,然若於短期内来看,他们实际是很富的,凡黄巾过处,豪强大族无不残破,那些豪族们积累了数代、以至数百年的财富尽被黄巾所掠,财货、粮帛、人口,还有耕牛、农具,为黄巾所得的是非常多的,而且,黄巾有很多老卒,战斗力都不低,有财货、有劳动力、有老卒,如能将此三者得到一些,将会大有利於曹操在短时间内增强实力。此其三。

    兖北黄巾深为兖北的豪强、士人所痛恨,亦深为兖南的豪强、士人所惧,刘岱以兖州刺史的身份,檄召州内诸郡共举兵以并击此“强贼”,在“大义”是站住了脚的,曹操、鲍信如果不配合,对他两人的名声会有不利,会被兖州的豪强、士人视为“顾私利”。此其四。

    不配合、或是配合,两下相较,显然不配合是短视,配合才是远见。

    因而,在接到鲍信的来信后,曹操便即以此为回复,然后,他传檄州内,於兖州诸郡第一个响应刘岱,并且出乎刘岱的意料,他在檄明确说出:将会亲引三千兵马与刘岱会师。

    东郡眼下的兵马只有万余,在面临北有田楷、西有黑山的重压下,曹操不但愿意拿出四千兵马相助刘岱,而且他还是亲自带领,真可以说是倾巢而出了。

    :

256 两中郎唇枪舌剑() 
东海郡,合乡县。

    陈褒部、刘备部早已抵至。

    荀成加快了对泰山兵的整编,昌豨、孙康部也继后而到。

    许仲、戏志才从任城发回军报,经过昼夜不歇地赶工,在任城县外构筑的据点已於日前筑成。

    李宣从东平回来,禀报荀贞,说李瓒同意荀贞遣江鹄部进驻郡内。

    需要调动的兵马皆已到位,需要处理的军务也都已完成,荀贞本是打算回郯县的,可在这个时候,兖州传来了刘岱檄召州内、欲击兖北黄巾的消息。

    随之,刘岱的第二个使者到了合乡。——刘岱的第一个使者是在许仲部进占任城县后不久来的合乡,当时是来问荀贞遣兵入兖是为何意的,荀贞没见他,让徐卓去见的,被徐卓以与戏志才打发任城都尉吕虔时所用之相仿借口给敷衍走了。刘岱遣的这第一个使者是他的从事郎许汜。刘岱当年是讨董联军的一支,和袁绍、荀贞、孙坚、曹操、鲍信等各路部队的主将一样,也被盟友表了一个行将军号,以方便行事,故而亦开有幕府,也有从事郎。

    而今为刘岱之所遣来的第二个兖州使者名叫王楷。

    王楷现也是刘岱幕府的从事郎。

    听得王楷来了合乡求见,荀贞也不打算亲见,仍是叫来徐卓,笑对他说道:“元直,卿已见过许汜,今王楷又来,卿可再见之,较此二君短长,回与我言。”

    徐卓和郭嘉现是荀贞幕府的两个从事郎,郭嘉跟着戏志才、许仲在任城,留於荀贞身边的眼下只有徐卓,让徐卓去见许汜、王楷正是秩相敌、职衔相符,最为合适。

    徐卓应道:“诺。”

    出了室外,徐卓到前头堂外的便坐,即遣人去请王楷来见。

    徐卓、郭嘉都是二十多岁,王楷、许汜俱年过四旬,然因次许汜回到昌邑后,对刘岱等讲过对徐卓的印象,所以王楷知此子聪敏能辩,倒是不敢以他年轻而便轻视。

    在便坐,两人相见。

    见礼毕,两人分别落座。

    王楷先代表刘岱,对荀贞致以问候。徐卓代表荀贞谢过,也同样代表荀贞问候刘岱。

    这些客套话说完,言入正题。

    王楷说道:“次许郎来合乡求见荀将军,听说便是与足下见的面?”

    “正是。”

    “闻许郎言:当日足下告诉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