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发过夏衣,就调他北上。”荀贞说道,“调兵不必太急,总得等役夫征集完毕,兵马才能入鲁,倒是有一件要务,现在就得去办。”
“可是遣间入鲁么?”
间,就是间谍。
对鲁国黄巾的情况,荀贞虽然一直都很关注,较为了解,对其中的渠帅、猛将俱大略知晓,可现下要具体用兵了,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之前的那些了解就有些不够了,需得再多遣一些细作潜入,对鲁国黄巾的虚实内情再做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要把细作布到兖州的任城等郡,乃至兖州的州治昌邑,一个是为下步谋取兖郡做军事情报方面的收集工作,再一个也是希望可以及时获知刘岱的一些言行、动向,从而可以用为在取兖郡时的政治参考。
荀贞说道:“不错,不但要遣间入鲁,还要遣间入兖,任城、昌邑都要派人去。”对戏志才说道,“既然卿主动请缨,愿先入鲁,那么遣间之事就交由卿来总责。”
戏志才应诺。
:
218 媒归婚得两家允()
定下了军资供给、役夫征用和兵马调动,以及遣间入鲁、兖诸事之后,就只等孙坚请徐州出兵的州檄送到了,戏志才等人各归本署,遣吏用掾,着手落实各自负责的事项。
荀贞独自留在堂上,命人展开地图,细看鲁国、任城等郡的地理形势,想及孙坚将要攻陈、梁二国,又看了看陈国和梁国的形势,看到陈国时,突然想起一人,却便是陈国相骆俊。
荀贞早年从皇甫嵩讨豫州黄巾时过境陈国,骆俊远迎劳军,荀贞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对此人的印象很深刻;黄巾起於八州,百万之众,横卷东西,北地的郡县泰半因之残破,而荀贞在陈国境内却看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民乐於安,当时所睹之景亦令他赞叹难忘。
想及此人,又想到此人的籍贯是会稽,家在江东,荀贞不觉就心中一动。
以孙坚的知兵敢战,刘宠有再多的弩,骆俊再得国人拥戴,就算是再加上梁国、陈留的援兵,也必非孙坚敌手,陈国肯定是保不住的,那么待国破之时,能否请骆俊来徐?
想到这里,荀贞摇了摇头,心道:“我与文台之谊,天下皆知。陈国如破,骆俊必不会应我之辟。”又想道,“便是不应我辟,我给文台去封信,请他在打下陈国后,对刘宠和骆俊待之以礼,最好遣人把骆俊送回会稽乡中,却或也能由此而与骆俊结一段善缘,许能用之以后。”
写封信不费什么劲,如真能因此而与骆俊结下一段善缘,日后若是可以用上的话,却是赚了不少,并则今日程嘉归来,随行带了孙坚的回赠,也需要给孙坚去封信表示收到。
当下,荀贞想到就做,因是给孙坚的私信,故而没叫陈仪过来,自提笔思酌写就。
写道:“三月二十九日,贞白:文台无恙?竟十日无卿信,是卿未,抑或道亡?程嘉归,视卿赠物,琳琅满目,阿左极喜响球,短匕,季夏之爱也。卿前信言:‘汝南郡县仍通二袁,思择三两诛之’,贞信答之,以为不可,反复思量,仍持此意。豪强之属,除可得实,名士州望,戮将失德。嘉述卿将攻陈梁。名将在豫,二国款曲陈留,心向远冀,非智实愚,值公孙南噬,本初不得旁顾,击所固宜,除免后患,唯弹丸之域,不足扬将军威名,陈相骆俊,吾昔尝见,智识虽短,尚能抚民,陈人以骆名子,礼遣还乡,必可展州牧仁德。近常念昔长沙之游,驰猎山野,清觞流欢,快意难忘,董卓虽西,尚暴於朝,关东互攻,功未可期,贞不才也,与卿披艰扫秽,共扶王室。《孙子》手注,策如有疑,可来我知,细以答。贞白。”
“响球”,是时下儿童的一种玩具,与后世给婴孩玩用的声响类玩具形制类似,都是在一个球体里边放些弹丸,摇动时沙沙作响,可锻炼婴儿的视力和听力。
“竟十日无卿信”,这个“信”指的不是信,当下与信的意思是不同的,就是信,而信则是“信使”之意,指的是送信的人,荀贞和孙坚信不断,多时三五天便能收到对方的一封信,少时也旬日可得一信,从上次收到孙坚的信到现在为止已有十来天了,所以荀贞说:竟十天不见你的信使来了。
“豪强之属,除可得实,名士州望,戮将失德”,荀贞知道孙坚轻脱,对士人不够尊重,他昔年起兵讨董,从长沙到南阳,先逼死荆州刺史王睿,再杀掉南阳太守张咨,此二人皆为名士,而被他逼、杀如狗,为了防止他在豫州还这么干,荀贞每次给他去信,都会劝他屈己下士,特别在他上封信里见他流露出了想杀掉几个和二袁通讯的汝南名士的意思,更是不得不劝,上封给他的回信里,荀贞已经劝过他了,只怕他不听,所以这次去信仍然继续劝,真要想杀,与其屠戮名士,使郡县离心,不如杀几个豪强,还能得到点财货的实惠。
“陈人以骆名子”,这说的是因为骆俊的一项德政而使陈国如今风行的一种现象。
荀贞此前为增加徐州人口而定下的几条政策中,有一条是遵循前代旧律,只要有百姓怀孕,即令郡县送以米肉,以增加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骆俊和荀贞一样,也考虑到了战乱中的人口减少问题,为保证人口数量,他在陈国也是鼓励生育,不过可能是因现下难产、婴儿夭折的比例较高之故,所以他不是在孕妇怀胎时,而是在国人顺利生下孩子后,不管是男是女,再送上一份米和肉,因此之故,陈国人感其恩德,很多人就以骆俊的姓来给生下来的儿女命名。
信函写成,荀贞将之封好,唤堂外的小吏进来,命信使即刻给孙坚送去。
等小吏拿着信出去,荀贞低下头,手按地图,继续看察地形。
看未多时,听见堂外有人说道:“媒氏归来,明公还不相迎?”
荀贞抬头看去,见堂门口立了一人,正是姚昇,遂掩了地图,笑迎说道:“叔潜回来了?”
姚昇除去鞋履,步入堂中,下揖行礼,说道:“幸不辱命。”
“噢?有吴郡右姓允婚了么?”
“四姓虽暂无人应答,余族却有允者。”
吴郡的士族里除了“顾陆朱张”这四姓之外,别的大姓也有不少,听得四姓里边无人允婚,而别的大姓里有答允的,荀贞虽略感不足,却也没有太过失望之意。
吴郡的士族不能和关东、关中、蜀地的冠姓相比,却也颇有世宦高位,族脉远长的,如顾陆朱张,又如沈、应、徐、皋,等等,除了少数是近代才迁入吴郡的,多为世居吴地之民,代有名宦,彼等各族既是姓右江东,又多历代高官,再加上吴郡地处江表,风气偏向保守,因而虽然四姓皆未允婚,只有其余的两个大族同意了联姻,可也不算太低於荀贞的期望。
吴地士人的乡土意识比关东等地士人更重。
首先表现在学术上,今之关东等地,古文经已有取代今文经之势,而吴地却还是以今文经为主,古文经的家法师法不固定,且五经皆习,但今文经重家法师法,并严格制约专治一经。吴地的士族通常是家学世传,如会稽虞氏,到今之虞氏这一代已是五世治《易》。
其次表现在治史上,当下最早的两部地方史志就是吴人所著的《越绝》和《吴越春秋》。
再次就是表现在婚姻上,吴地士人以本地联姻为主,关东、关中等地的士族虽也多是本地联姻,比如钟繇家,和同郡的李膺家接连两代联姻,但因与外地士人交往频繁,并且历代出仕朝中的士族多,所以和外州联姻的也有不少,荀氏就和荆州的南阳阴氏有联姻。
吴人乡土意识重的根本原因在吴人与外地的联系太少。
西有江水为阻,与外界来往不便,吴人出游者少,主动与外地联系的不多。
吴地开发较晚,经济落后,人口少,“蛮夷”众多,扬州八十余县,设令者只有南昌和吴,余皆为长,会稽一郡在析出了吴郡后,辖地仍比徐州还要大,可置县不过十余,其南部至今时有诸越作乱,因此,北士向以江东为“卑薄之域”,认为“英才大贤不出其土”。固然,江东今之经济、户数与往昔相比已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可北人的观念未变,蔡邕避难到吴,被称为“远迹吴会”,远者,远离中心之意,可见北人之轻视吴地,故关东士人又少有人至。
南北风俗不同,是以北人多仕北国,南人多仕南土,江东士人出仕多在扬州,稍远点,也至多是如广陵这样的近地,比如现下会稽周昕为丹阳太守,吴郡陆康为庐江太守,吴郡太守盛宪是会稽人,早前的丹阳人陶谦为徐州刺史,俱皆是任不远本地。
本地人出去得少,外地人来得也少,而出仕为官者又多在扬州本地打转,几个缘故合在一起,吴地士人的乡土意识想不重也是不可能的了。
除了乡土意识重,江东三郡现下还算安稳,荀贞掌了徐州,下一步会干什么?吴郡士人必有猜测,四姓等不肯允婚,或亦有不想在时局开朗之前就被荀贞拖入关东乱战中去的缘故。
荀贞问道:“允婚者何姓?”
“钱塘全氏,永安沈氏。”
听了是者二族,荀贞原先的略感不足更是所剩无几了,颇为喜悦,因此二族虽不及四姓,却也相差不远。
“钱塘全氏,许的何女?”
姚昇说道:“全柔的从妹。”
全氏族中这一代中最有名的当属全柔了,此人早年被举孝廉,数迁,补尚郎右丞,逢董卓乱政,遂弃官归乡,州辟他为别驾从事,后被朝中授为会稽东部都尉。
荀贞点了点头,又问道:“沈氏所许何女?”
“仲则之妹。”
“仲则?可是沈仪么?”
“正是。”
沈氏的族姓与全氏相当,其先本非江东土著,前汉时迁居九江,已是显宦,族中有官居骠骑将军者,入到本朝,有名沈戎者,被光武封为海昏县侯,辞不受,又举族徙至会稽,遂世居至今,顺帝时,分会稽为吴郡,其乡被拨归吴管,因又从会稽人变成了吴郡人。
沈戎迁到会稽后,其族裔与会稽和后来吴郡的名族通婚不断,如沈仪的祖父沈鸾,本身是陆稠的外甥,又娶了陆稠的女儿,而沈仪的外祖则是盛宪。
荀贞喜道:“我闻沈仲则守道不移,不妄交纳,今却将妹许给了我族中的弟子”
姚昇笑而不语。
姚昇是不好直说,以沈仪的性格,本是不愿意允婚的,但姚昇为荀氏子弟求妇的事情被盛宪知道了后,盛宪不知是出於什么考虑,插手其中,这才有了沈仪许妹之事。
荀贞又说道:“虽只得二姓女,然出自全、沈,必佳女也,足可配我家弟子了。”
吴郡士族颇多,按理说,以荀贞现下的权势、名望,就算吴郡的士人再保守,再有乡土意识,也应是不该只有全、沈两家许婚的,事实上,姚昇到吴郡后,本来也的确是有好几个大姓都有意应允的,可之所以后来除了全、沈,其它的都不再提许婚之事,乃是因为一件事。
只是这件事,姚昇也没办法对荀贞明言。
这件事是:在姚昇为荀氏子弟求妇的消息传开后,吴郡中的清议者发表议论,说:“公明不娶,二龙应之,司空违命,公沙割席,广陵攻州,无诏非义,盛名之下,乃有虚士”。
“广陵攻州,无诏非义”说的自是荀贞,说他没有诏令,以郡攻州,是不忠不义。
“司空违命,公沙割席”说的是荀爽,北海有望族公沙氏,荀爽与其族中一名叫公沙孚的友善,两人年轻时相约,出不得事贵势,后来荀爽被董卓强征,九十三日而为司空,公沙孚认为荀爽违命,便在其后的一次见面时,与荀爽割席而坐,不肯与之共席。
“公明不娶,二龙应之”说的是桓帝末年,中常侍唐衡想把女儿嫁给汝南傅公明,公明拒之,唐衡转把女儿许给荀彧,荀绲同意了,荀绲是荀氏八龙中的二龙,是以说“二龙应之”,这是在嘲讽荀绲没有清直的刚正气。
六句议论,两句讽刺荀绲,两句暗指荀爽趋炎附势,两句抨击荀贞,虽是只有仅仅二十四个字,却是接连贬低了荀氏两代人,贬低的还是这两代人中最出色者。
发此议论的吴人,不排除其中确是有生性高洁,是在真心批评荀爽和荀贞的,但其中却也一定有不少是想趁此机会,通过贬低荀氏这个关东右族,从而来抬高江东吴士声价的。
由是之故,姚昇此次回吴郡,只给军中的诸荀说成了两门婚事。
吴人的这几句议论,不但说了荀贞,还说了荀爽和荀绲,既是为荀贞的尊者讳,也是担忧荀贞闻此会勃然大怒,日后真要兵入吴地时,恐会有害於吴之士人,所以,这件事姚昇不能说。
:
219 再选英俊固徐方()
姚昇说道:“除此二家女,还有一家女,只是不知明公肯不肯应?”
荀贞闻弦歌而知雅意,笑道:“必卿家女也。 ”
姚昇亦笑,说道:“正是。昇有一从妹,温良恭谨,以昇看来,亦‘足可配’明公族中弟子。”
荀贞哈哈大笑,问道:“卿欲择吾子弟谁人为从妹婿?”
“休德可也。”
休德是荀贞的族子,名闳。
除荀成、荀攸等,现从荀贞的荀氏族人有三十余人,少数是在讨黄巾时就跟了荀贞,於荀贞讨董时跟从的有十来人,剩下的都是刚跟着荀悦来到徐州的,不算荀成、荀攸、荀彧、荀衍、荀谌、荀悦,名声较高,能力较为出众,秩俸已在比六百石以上的诸荀有七人,荀闳是其一。
他是最早跟从荀贞的荀氏子弟之一,早年在荀贞门下为掾史,虽未被授以过要职,但一直跟从在荀贞左右学习政事,博雅文秀,今年荀贞起兵攻徐,他跟从在许仲的军中。战后,因为徐县地处下邳郡的腹心地带,又扼於淮水北岸,所以,荀贞任他为徐县令,现於徐县治民。
见姚昇选了荀闳,荀贞不觉惊讶,说道:“休德已婚。陆高、伯平俱吾佳弟,卿皆久识,知其人、才,何不从中择一?”
荀闳成婚早,跟荀贞前就已成婚,妻是阳翟郭氏女,说起来其妻却是与郭俊、郭嘉都是同族。
姚昇说道:“陆高、伯平固佳士,唯昇独爱休德。”
陆高,名荀班;伯平,名荀敞。此两人也是诸荀中最早跟从荀贞的,跟着荀贞从颍川到赵国、魏郡,又至於今。荀贞与姚昇之相识是在赵国,所以荀贞说姚昇与此二荀“皆久识”。
荀班、荀敞跟荀贞跟得早,论能力,也都是诸荀中比较出色的。
徐荣被荀贞授为裨将军、监广陵军事后,得以开幕府,便以荀班“雅正清节”为由,主动向荀贞请求任荀班为他的长史,荀贞知这是因为徐荣自觉是降将,现得重用,为表忠心,所以才会有此所请,为了不使他不安,便允了他,遣荀班去了他的幕府。
荀敞现在刘备帐下,为参军都尉,这也是刘备主动请求的。在徐荣请求荀班为长史后不久,刘备上,自言少文谋,说荀敞“才兼文武”,求用他参军事,荀贞本没同意,刘备固请,遂就依了他的愿,授荀敞参军都尉,遣去了他的部中。
见姚昇甘愿把从妹许配给荀闳当小妻,荀贞便也不再多说,笑道:“卿既爱休德,明日我就请子鱼为媒,给卿家纳彩。”
虽是娶小妻,但一则姚昇是荀贞属下的重臣,二来荀闳是诸荀子弟中的佼佼者,所以荀贞以给荀闳娶正妻的态度来对待此事。
两家结婚姻,正式成亲前,纳彩是第一步,之后是问名、纳吉,再之后是纳征,也就是送聘礼,再之后是请期,双方定下迎娶的日子,再之后是亲迎,也即迎娶,到这一步,还不算正式完婚,迎娶后,新妇行拜谒公婆和庙见之礼,至此才是正式确立婚姻关系。
为荀闳娶姚昇的从妹需要这么几个步骤,给另外的族中子弟娶全、沈两家女也是如此。
姚昇家在吴郡,全氏、沈氏也在吴郡,也就是说,荀贞要想和这三家结成婚姻,就需要派人从郯县去吴郡,而且不止去一次,这千里迢迢的,往返就得好些天,戏志才等军政诸务在身的,谁也当不成这个媒人,而荀氏和全、沈、姚都是士族右姓,寻常人又没资格当这个媒人,所以,荀贞决定请华歆来担此任。
华歆名声高,现方到徐州,又尚未被授实务,正是合适的人选。
姚昇喜道:“明公要请华君做媒妁么?”
华歆等士相继到郯后,因在短期内一下子涌入了这么多的有名士人,所以郯人谈论至今,姚昇虽是刚从吴郡归来,然已闻此事,故而知道华歆现在郯县,只是不知荀贞要请他为媒。
“不错。”
“华君可肯?”
“卿回来前,我已对他讲过此事了,子鱼欣然应允。”
华歆是聪明务实的人,一听荀贞给他说打算与吴郡士人联姻,便与姚昇初闻此事时一样,立刻就明白了荀贞的用意,知道这是大事,荀贞请他为媒实是授以重托,自无不允之理。
姚昇甚喜,说道:“华君肯为媒,真是再好不过。”
华歆的任官虽然一直不高,但他早年与郑玄、卢植、管宁等齐列名於陈球门下,又师事陈寔,与管宁、邴原三人号称一龙,他是龙头,名声着实不小,由他来做这个媒人,分量颇重。
荀贞笑道:“只是苦了子鱼了,得从郯县到吴郡往返多次。全、沈两家择的是吾子弟谁人?”
荀贞让姚昇去提亲,不可能空嘴白牙,到了对方家中,只一句“荀氏子弟多俊杰”肯定是万万不行的,至少得让对方知道现下荀贞军中未婚的荀氏子弟都有谁,其祖、父等直系长辈又都是谁,各又有什么样的名声和能力,这样才行,所以,姚昇回吴郡时,随行带了一份荀贞给他列出的子弟名单,名单中都是较为出众的荀氏子弟,任吴郡士族选择。
“全氏择了陆高,沈氏择了秉德。”
秉德,名荀翕,初平元年跟的荀贞,是荀贞的族子,年纪不大,今年才二十三。
荀贞军中的诸荀子弟多以文附,好兵事的不多,有所成的更少,被荀贞重视的只有两人,一个叫荀濮,另一个便是荀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