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5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贞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西京之中,虽多故旧,然多不可与谋事,唯两人,兄可密见之:温侯王公虽矫情屈意,承附董卓,而实忠良,又得董卓信用,可与言‘求诏命’事,得王公之助,也足可保兄不会受董卓之害;元常,郡之故人,兄与我皆知其与能,可与谋‘求郡’事。除此二人,余者虽可见也,固不可泄我之所欲,亦不可对王公泄我求郡之意”

    “温侯王公”便是王允,他表面上承附董卓,深得董卓信任。“元常”自是钟繇,与荀贞是老交情了,荀谌和他也很熟,“求郡”之事可以与他言之,他在长安人头熟,能帮得上忙。

    荀谌知道,求诏命一事是很正常的,可求郡,图谋青、兖或扬州,这就不是正常的事了,如被不该知道的人知道,一旦传出去,荀贞会得到骂名是轻的,再想图谋青、兖或扬,就千难万难了,肃容应诺。

    荀贞顿了一下,又道:“长安实非可久留之地,到了城中,见到元常,兄可劝他不如来徐。”

    “天子在西京为董卓所胁,他或是不会离开的。”

    荀贞很了解钟繇,知道他是个聪明人,荀谌说他“或是不会离开”,倒非是因对今天子之忠,而是因如今天下形势未朗:袁绍虽强,公孙瓒去年方以两万步骑,破黄巾三十万众於渤海,威名大震,兵威正盛,青、兖诸郡,乃至冀州,愿从附者众多,冀幽将来必有一战,胜败在谁,尚还难说;袁术虽兵马颇强,可刘表亦非弱者,二人孰能得荆与扬,且需后观;豫州孙坚,固不能得豫州士人之踊从,可善战兵精,有荀贞为援,亦差可据守一方;山东乱战,长安还有董卓,董卓虽退入关中,可实力犹存,帐下勇将如云,若是肯静观待机,也不是没有再出关与东方群雄一争的可能;除此,凉州等地又各有豪强,所以说,现今天下的形势非常之不明朗,既然不明朗,那么与其出投一方,确是不如留在西京,耐心观望,同时砥砺名声。

    至於在长安会不会有危险,他又不是名重望高的公卿,一个黄门侍郎,更不会故意去得罪董卓,所以至少对他来说,在长安城里,似危实安。

    ——正是因猜出了钟繇现今所抱的态度,也所以荀贞才让荀谌到了长安后可以和钟繇谋划求郡之事。

    也正因知钟繇心思,荀贞对荀谌说道:“兄可以言辞说之:其在朝中,一身而已,纵欲竭忠,无能为也,出而来徐,我必可使其尽展己才,同心协力,缮兵修政,一朝挥师西向,破西京,灭董卓,迎天子还於东都,使汉家再兴,不世功也”

    “我当转吾弟此言与他。”

    “今与兄所言,如成,徐徐图之,可立吾荀基业於东南。吾兄切记,务不可泄。”

    听了“立基业於东南”之语,荀谌怔了一怔,想到了流传於近代的一句话:“承运代刘氏者,必兴於东南”。他观看荀贞神色,却不似意在指此,心道,“吾弟此话,似无意在此谶语,然若果能使吾弟此谋成?”想到这里,也不知是惊是喜,只觉手脚发软,不敢再往下想。

    诸荀虽同族,可龙生九子,九子不同,现从在荀贞左右的诸荀亦是如此,对时局、对天下,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想法。而今诸侯群起,各据州郡,虽打的都还是汉臣名义,可真心忠诚於汉室的又有几人?别的人不说,只说冀州袁绍、荆州袁术,明眼人都能看出,此两人於讨董时就已怀不臣之心,可却从者如云,何也?还不是因为汉祚日衰,既不能依靠己力逐鹿中原,那么就不如攀龙附凤,以图改朝换代了后,能当个开国功臣,求个世代富贵。

    刚才荀贞对荀谌讲要他务必要求得一郡外任时,荀谌因专心倾听之故,倒是没有想太多,想到的只是荀贞志远,可现下因荀贞无心的一句话,却使得他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不该想的一句谶语,他心头砰砰直跳,强自按下这不敢想、更不敢说的念头,调整了一下心态,慎重地应道:“是。吾弟放心,除元常一人,我必不与他人言之。”

    :

200 遣使入豫议盟幽() 
与荀谌密谈过了,荀贞又把赵昱请来,对他讲了打算遣他和荀谌去长安面圣之事。今天子现在长安被董卓挟持,可谓“蒙尘”,唯此时见驾方显忠诚,所以,赵昱慨然领命。

    荀贞虽然觉得赵昱刻情近伪,可对赵昱能否会完成这个使命还是很放心的,正因他重名,换句话说,也就是“重名节”,那么作为荀贞的属吏,他一定会竭尽全力把使命完成的。

    分别与荀谌、赵昱单独谈过,荀贞给他俩了两天的时间以做赴西京的准备,同时叫州府把献给今天子的贡、徐州特产等物都备好,第三天,荀贞领着张昭、张纮等州吏,戏志才、荀彧、荀攸等股肱,一起给荀谌和赵昱送行,出了城,直把他们送出十余里方住。

    此去长安路途遥远,道路不靖,荀贞因遣军司马董植引本部兵马,共计五百步骑护送荀谌和赵昱。董植是荀贞在冀州时收揽得到的,今年三十出头,虽无大将才,却是个虎贲士,临阵接敌,奋不顾身,一向深得荀贞喜爱,用来承担沿途护从之任正是合适。

    送走了荀谌、赵昱,荀贞等回到城中府内,与张昭、戏志才等人说了会儿话。对如今长安的形势和海内的局势,张昭等人互相发言,略作了些讨论,因为都有公务要忙,没有深谈,不多时便相继离去,很快,堂内就只剩下了戏志才、荀攸两人。

    他两人本来也是要走的,但被荀贞留了下来。

    此时堂上没有外人了,荀贞对戏志才、荀攸说道:“留卿二人,实为一事。”

    戏志才问道:“何事?”

    荀贞说道:“袁本初表周昂为豫州刺史,虽不知缘何,周昂至今未南渡入豫,然以我度之,文台与周昂早晚必刀兵相见。此事,卿二人早知。”

    戏志才点头说道:“孙侯与袁本初必有一战。”

    荀贞接着说道:“袁本初与我是旧交,往昔多得其助,我是不愿与他反目的,可文台,吾之生死交也,设无孙河、韩当分屯萧、虹,吾亦难从容用兵,克丑诛暴,遂有徐方,是以,文台倘有求救,我必援之。此事,卿二人也知。”

    戏志才说道:“无豫州,则徐州齿寒。孙侯如事急,我军不可不援。”

    对如果孙坚求援,荀贞肯定会援助他这件事,荀贞说的理由是因为和孙坚是生死之交,而且攻陶谦时得到了孙坚的帮助,戏志才没有说这些,他直接说到了“必须得援孙坚”的本质原因:没有豫州在前边顶着,北有袁绍、南有袁术,两面受敌,徐州自守尚难,遑论发展了

    荀攸也道:“孙侯如有难,明公必须得救。”

    “如救文台,则我与袁本初反目必矣一旦反目,我有两忧。”

    戏志才笑道:“明公之忧,我早知也。”

    “噢?”

    “试为明公说之,看可对否?”

    “请讲。”

    “明公今虽得徐州,无有王命,尚非‘真牧’。一旦与袁本初反目,若袁本初择一名士,表以领徐州,西来我境,袁家四世三公,天下所望,士民或附,此明公之一忧。”

    荀贞说道:“正是。”

    “陈留张邈,本初知交,山阳袁遗,本初从兄,鲍信之所以能得济北,本初与曹操之所表也,刘兖州与本初亲善,本初托妻、子居其所,曹操今得东郡,亦本初之力,此数君,各拥强兵,屯於徐州之西,兼俱天下名士,一呼百应。又及丹阳周昕,周昂之兄,郡产精兵,不可小觑。万一袁本初怒而传檄,以明公‘擅自征伐、叛逆无道’为名,召海内攻之,则此数郡中必会有人响应出兵,以借机夺徐,如此,则徐州内忧外患,或难自守,此明公之二忧。”

    “不错。”

    “今明公已遣别驾与友若西赴长安,俟其归,如能得诏命,则徐州为明公真有矣此可解明公之第一忧。”

    “然也。”

    “而如欲解第二忧,唯今之计……。”戏志才看了看荀贞,却住下话头,没有继续往下再说,笑道,“明公想来应是已有筹算了?”

    “卿二人必是也已心有良策,请先言之。”

    戏志才和荀攸对视一眼,各说了两个字。

    戏志才说的是“公孙”,荀攸说的是“幽州”。

    荀贞大喜,说道:“我与卿二人所见正同”

    幽州、公孙,自便是公孙瓒了。

    公孙瓒现今兵威正盛,幽州之地,常年与乌桓诸族交战,甲士之精,可与凉、并相比,为海内之雄,公孙瓒又知兵善战,勇冠三军,光和年中,以军功迁骑都尉,中平五年,大破张纯、丘力居,因得封侯,因其临阵如赴仇,每闻乌桓犯边,即厉色愤怒,望尘逐奔,或继之以夜战,昼夜不停,以致乌桓虏辈为之胆裂,无敢有对抗者,相互传语“避白马长史”,远窜塞外,其在边地的威名至斯去年,他又以二万步骑大破三十万青州黄巾,更是威震北地。袁绍亦深忌惮之。如能与公孙瓒结盟,那么就不必再为袁绍党羽众多、兵强马壮而太过担忧了。

    这样一来,政治上有王命在手,军事上有孙坚、公孙瓒为盟,正好对冀州、兖州形成一个半包围圈,彼此呼应,共制袁绍及其党众,不但足可自保,尚能徐图发展。

    荀攸说道:“我闻公孙瓒在幽,不亲名士,又与刘幽州不睦。刘幽州,望为海内重。今为抗冀州,固可与公孙盟,然唯忧或为清议者讥。”

    刘虞是宗室,名声很大,去年袁绍、韩馥和山东诸将因为今天子被董卓挟持之故,想要再立个天子,选的便是刘虞,但被刘虞拒绝了。由此也可看出刘虞在海内的名望。

    在对待乌桓等族的态度上,刘虞以安抚怀柔为主,公孙瓒则以攻伐剿杀为务,两人因此不和,或是因公孙瓒出身庶脉之故,又或是因幽州右姓家中的子弟多好名无用又且倨傲之故,公孙瓒亲近的多是寒士,乃至商贾,因此二点,公孙瓒威名虽著,然颇为幽州士人不屑。

    是以,荀攸略微有点担忧如与公孙瓒结盟,可能会被清议之士抨击。

    戏志才不以为然,说道:“清议诸徒,凭口舌之利,清谈高论,究其实才,一无可取。昔豫州孔伷,嘘枯吹生,今青州焦和,清谈干云,临贼当寇,束手无策,又囊日汝南月旦评,士得其誉,如升九天,士得其贬,如堕九渊,二许一言之出,宇内耸动,今二许又何在耶?”

    对荀贞说道,“当然,当年许子将称明公‘荒年之谷’,还算有些识人之明。然就算如此,此辈评议,亦不足重。”

    听了戏志才说许子将因为给了自己一个美评而还算“有些识人之明”,荀贞不由为之笑,说道:“志才所言,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能说清议士一无可取,还是各有其优的。”对荀攸说道,“公达所言,亦有道理。这样吧,不但与公孙伯珪结盟,也顺带去谒见一下刘幽州。”

    荀攸说道:“如此最好。”

    戏志才说道:“与公孙伯珪结盟之事,明公最好先遣使去见一下孙侯,如能与孙侯一起和公孙结盟,则可更助公孙之胆。”

    荀贞之所以想和公孙瓒结盟,目的是为了牵制袁绍,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牵制袁绍?那自便是鼓动公孙瓒南下与袁绍争冀。可是,这种事情是不能明说的,一来,越是明着鼓动他,他可能越怀疑你这是在拿他当傻子,在用“驱虎吞狼”之计,二来,荀贞本是袁绍一党,如果因为孙坚而不得不和袁绍反目,天下人对此还能理解,但若再反目后马上就撺掇公孙瓒南下攻冀,这就未免有点太过了。

    故此,戏志才说可以拉上孙坚一起和公孙瓒结盟,这样一来,有了徐州和豫州两个强大的盟友,就算不去鼓动他,他也必会起借机南下争冀之念,此即“更助公孙之胆”之意。

    荀贞、荀攸皆以为然,同意戏志才的话,荀贞接受了这个建议。

    当下,定了此事,接下来就是挑选使者了。

    荀贞说道:“我意以君昌为使,卿二人以为何如?”

    戏志才沉吟稍顷,说道:“论君昌志才,才固足出使,唯其身短,貌亦非佳。公孙伯珪,猛武士也,我听说他又美姿容,使君昌去,恐为所轻。”

    程嘉的口才没得说,人也豪气,只是个头太矮,才六尺五寸,折换成后世尺度,不到一米五,依照时俗,六尺二寸以下为“罢癃”,汉法规定:“罢癃不可事者,免其役,可事者,免一半役”,看起来是对罢癃的优待,而之所以优待实因是个头太矮,役之无用,等於是个半残疾。

    并且,程嘉的相貌也不怎么样,戏志才说他“貌亦非佳”,只是因和他久相识,与他的关系也还不错之故,所以才会说得这么客气。昔年在赵国,因程嘉个矮,肤有斑,郡人称之“程君昌,冻梨裳”,可见其容。

    公孙瓒是有名的勇将,长得也俊美,幽州北方之地,其士亦多雄健,程嘉既矮小,又是这副尊荣,代表荀贞去见公孙瓒,还真有可能会被公孙瓒所轻,甚而受到幽州士的嘲笑。

    荀贞却不以为意,笑道:“晏子虽矮,而使强楚,不辱使命。君昌亦其人也”

    荀攸亦道:“君昌赵人,熟悉冀、幽的风土、人物,兼性豪壮,遣他出使,正得其人。”

    戏志才说道:“如必要用君昌,明公可再择一人,选风貌优异者,以为佐配。”

    荀贞忖思想了会儿,帐下合适的外交人才中,荀谌已离郯,去了长安,孙乾倒是可以,但才到州中,不可付以重任,一时想不起来该用谁为程嘉副手,问道:“卿可有合适者举荐?”

    “荡寇实可也,只是如今位重,不可远行,其部中简雍亦可也。”

    刘备手底下的简雍的确是个合适的出使人选。

    此人与刘备同乡,涿郡人,正儿八经的幽州人士,人有风度,亦能言辞。早前他曾被荀贞调到手底下用了一段时间,但后来又回到了刘备部中。

    荀攸则道:“明公忘了卢子公么?”

    荀贞顿时抚额,笑道:“公达不说,我几忘子公与公孙伯珪曾为同学”

    卢广是邯郸荣的妻弟,曾从卢植读於缑氏山,与公孙瓒、刘备俱是同学。

    荀贞前时任命郡国长吏时,把几个郡国郡治所在的县长吏也都重新任命了人,因卢广是他在赵国时的旧臣,素有功劳,亦有才干,便任他为了广陵令,现他在广陵县。

    荀贞心道:“用卢子公为君昌佐,定可称职。”遂做出了决定,对荀攸、戏志才说道,“子公可为君昌辅,宪和雍容风议,幽州名士,亦可为辅。便以他两人与君昌共往。”

    荀攸、戏志才没有意见。

    由是,荀贞传文给刘备,讲了欲遣简雍从程嘉去幽州出使一事,刘备没什么可反对的。

    他对简雍说道:“卿今赴幽,道过涿郡,可问候昔日故人,讲述明公威德,备固不才,备位中郎将,如有肯从卿来徐者,卿多带之,备家亲族如有愿来者,也烦卿携归。”

    简雍应下。

    既是代表荀贞出使,简雍不可没有州中或幕府的名职,荀贞辟他为州督军从事。

    两日后,程嘉和简雍出城,由数百兵卒护从,先南下去广陵,与卢广会和,然后再折而西行,往见孙坚,待见过孙坚,再与孙坚遣出的使者共同北上赴幽见公孙瓒。

    :

201 择妇寻姚问北孙() 
遣使和公孙瓒结盟,从而能够在军事上和袁绍及其党众抗衡,这就是荀贞要办的第二件大事。

    先是送走了荀谌和赵昱,继而又送走了程嘉和简雍,两件急需办理的事情都已办下,剩下的就看荀谌、程嘉等人能否分别圆满达成使命了。

    除了这两件大事,还有两件事情需要着人去办。

    相比之下,这两件事就不是太紧急,是有关日后发展的。

    送走程嘉和简雍后,荀贞於次日召来了姚昇。

    姚昇当年在冀州认识荀贞的时候,才三十出头,今年也是四十来岁的人了,自跟着荀贞到广陵后,一直到今,他都主要是负责农事,从最先的督田使到现在的典农校尉,掌握着荀贞治下的农田一事,和江禽、枣祗共为民、军两大“粮仓”。

    虽是掌管农事,倒是不见他灰头土面,也没见有晒黑。

    这却不是因他不勤恳奉公,而是他性奢侈,荀贞早就听下边人说,他每至田间,凡有日烈,必有数人为他撑伞遮阳,而且一日三换其服,虽处田间终日,衣无尘土。

    姚昇来到堂上,笑对荀贞说道:“君侯今日怎么得空,唤我来见?”

    荀贞一听就知道,他这是在埋怨自己多日未曾召他入府相见,笑道:“近日忙了些,未能得空与卿聚饮,且待来日相偿。”对他说道,“今唤卿来,却是为了一件要紧的事。”

    姚昇听荀贞说是“要紧事”,遂正了一下容色,说道:“君侯请讲。”

    “军中从我的诸荀子弟不少尚未婚配,今我虽得徐州,而黄巾起伏於青、兖,群雄争战於州郡,真不知太平何时却是不能再拖延子弟们的婚事了。我闻卿乡多右姓,贵郡陆公守广陵,至今为郡人颂,此我所亲见也。士既俊美,女亦必佳淑,我意请卿返乡,择之一二,配与军中诸荀子弟未婚者。”

    姚昇楞了一楞,没有想到荀贞说的“要紧事”竟是让他回乡为荀氏子弟择妇,姚昇是吴郡乌程人,让他会回乡,那自便是让他回吴郡了。“贵郡陆公”说的是陆续之子陆稠,吴郡吴县人,当过广陵太守。

    姚昇说道:“此即君侯所言之‘要紧事’?”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卿不闻乎?”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句话是今之名儒,现在长安朝中的京兆人赵岐在他作的《孟子注》里注解孟子“不孝有三”的几句话中之一。

    姚昇说道:“此赵京兆之注也,我自是知道。”

    “不娶无子,乃三不孝之一。我不能让我族子弟不孝啊,所以,我想把这件要紧事托付与卿。”

    跟从荀贞的荀氏子弟当然不止荀彧、荀攸、荀谌、荀衍、荀成五人,还有不少,只是这些荀家子弟多仅通经文,没有特殊的才能,所以荀贞量才取用,除了极少数有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