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4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仲闻命起身,至席间,等荀贞坐下,又请戏志才、诸荀等人坐下,他这才跟着坐下。

    看他坐下了,赵云等人亦相继落回席上坐定。

    大堂上相对摆放了几十个坐席,荀贞撒眼看去,没有了空的坐席,席上皆已有人,这说明该来的人都来了,既然人已到齐,荀贞也不啰嗦,直接就话入正题,开口说道:“今召诸卿至,所为何事,想来不必我说,卿等也应有数了?”

    位在中下的高素昂首大声,头个开口,应声说道:“敢问主公,可是为进兵下邳之事?”

    “主公”一词,非是官方用语,顾名思义,有个“主”字,实是偏重私人附属关系的一个用词,荀贞帐下诸人中,乐进因长时间地不跟从在荀贞身边,为表示对荀贞的忠诚,因而他算是较早用此词来称呼荀贞的,他开了这个头之后,荀贞军中的诸将校、军官们,特别是那些西乡旧人,有些也就跟着用此词来称呼荀贞了,不过这个称呼主要还是只限於军队内部,文官系统里边,如新投的张纮,原来的栾固、秦松等等诸人,大多还是以“明公”或“明将军”之类的词来尊称荀贞,除程嘉、宣康等寥寥数人外,极少有跟风,也改用“主公”来尊称荀贞的。

    高素向来大大咧咧,好美服,性张扬,今次受召所来的诸将,大部分都和许仲、荀成一样,不重衣着,着甲佩剑而已,最多铠甲外边再穿个袍衣,如刘备那般,穿个裘衣的已是少见,而高素却更加奢侈,他是唯一一个没有披甲的,华衣美服,腰中宝带,便连穿的袜子都是上等罗绸所制,衣服还熏了香,往那儿一坐,香气能飘到荀贞的位儿上。

    经过了前汉的雄浑开拓、本朝此前的重文敬儒,时下贵族、士人们的审美开始转向阴柔,

    流行熏香,有的还傅粉,荀贞对此早已见惯不怪,他府中的官吏、幕僚中就有很多熏香的,但干这事儿的多为文士,而且即便熏香了,大多也不会熏得很浓烈,比如荀彧,他从小就喜在衣上熏香,可那是清淡之香,人嗅之后,只觉心旷神怡,武将里边熏香的,尤其出身不高的军官里边几乎是一个没有,唯仅高素一位,更且高素所熏之香浓烈十分,闻之简直如处百花园中。

    挨着高素坐的是高甲、高丙兄弟,他两人也是西乡旧人,与高素相熟,且因三人同姓,如今关系处得不错。高素适才挺身说话,难免衣服波动,香味因而越发浓烈地透了出来,高甲是个直脾气,当即把脸扭向了另一边,用手在鼻前扇了两扇,说道:“老高,便是进兵下邳,你也去不了啊。”

    高素问道:“为何我去不了?”

    “就你身上这味儿,迎风散十里,兵还没到,就被笮融闻到了。兵法云‘兵贵神速’,有你这身味儿在,怎么也神速不了啊”

    堂中诸将哄然大笑。

    高素急赤白脸,骂道:“大字不识一筐,倒也知道兵法了?有那功夫,先把你的名改改吧”

    高甲、高丙,他兄弟两人的名和许仲一样,都是乡野常见之名,换成后世的话就是高大、高三,仅仅叙个年齿大小,是个能被称呼的代号而已,没什么文化内涵。

    ——至若高甲为何会知晓一些兵法,这正是荀贞近些年来的功劳。

    荀贞早年在颍川时,为便於练兵,就编写过一本类似后世军事操练的“兵”,并教过高甲、高丙等人认字,前两年又叫戏志才、荀攸、荀成等人合力,把这本充实、提高了一下,凡军中中级以上的军官,人手一本,由专门的教员教导他们,荀贞也给他们讲过课,故而高甲、高丙这些西乡旧人虽是出身乡野,而如今却也是既有实战经验,也有军事上的理论基础了。

    凡世上之人,天才是极少的,痴蠢者亦是不多的,绝大部分都是中人之才。

    包括荀贞本人在内,他自认也就是一个中人之才。

    他之所以能有今日成就,一个是他有前世的知识,对当下这个时代的发展进程比“当局者”清楚,再一个是他“出身好”,族为颍阴荀氏,从小识字、读,接触士族这个“统治阶级”,距离政治较近,通过和本族、各地士人的接触,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眼界,知晓了天下大势,故而先天就得比广大的乡野农人占了便宜,当然,还要一个方面,这就和性格有关了,荀贞一直坚信两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好的性格、一个积极的态度,是成就大事不可缺乏的两个因素。

    除却性格、态度,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就是“知识”和“眼界”了。

    荀贞手下这些西乡的旧人,虽是出身乡野,可这些年他们跟着荀贞南征北战,见的东西已然不少,随着荀贞身份地位的提高,他们接触的人的层次也都跟着得到了提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接触的人层次得到了提高,他们本身的层次自然也就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本身见到的、日常接触的,这两方面综合,故而,在“眼界”这一块儿,他们现在已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再把“知识”提高上去,荀贞坚信,他们中必然会有一批人留名青史。

    高丙不像高甲,不是性格直露之人,平时说话不多,可一旦被惹怒了,说话就会凶巴巴的,这会儿听了高素嘲笑自家兄弟的名不好听,他虽没有动气,却也忍不住接嘴,说了一句:“吾兄弟名虽甲、丙,可却也不会因被主公恩擢为校尉便就手舞足蹈。”

    这说的却是当日高素被荀贞擢为校尉时,高素竟兴奋得差点就当场手舞足蹈之事,这件事后来传遍军中,底层的军官、兵士自是不敢多加评论,和高素不熟的也不好多说,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可在高甲、高丙等这些西乡旧人中,却是每当提及此事,必对高素大加调笑。

    高素却压根不觉得这是件“丢人”的事,听高丙提起这茬,反倒洋洋得意,乜视高家兄弟,说道:“我今得为校尉,汝兄弟二人呢?想当还当不上”说着,起身离席,拜倒堂上,高声对荀贞说道,“素以末功,而得主公不弃,竟被擢为校尉,每当思及此事,素常感恩涕零。”

    见高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且更借机起身拜谢荀贞,高丙也是无言以对,和兄长高甲对视了一眼,两人悻悻然不再说话。

    堂上诸人又是一阵笑,荀贞也不由失笑,对高素说道:“一校尉何足道哉卿言不错,我此次召卿等毕至,正是为出兵下邳一事,待战端开了,卿如能再立功劳,中郎将亦可表也”

    高素大喜,俯首叩拜,大声说道:“笮融竖子强占下邳,早该给他夺下,让文谦上任才是必不负主公重望,此回击下邳,定得一个中郎将”

    荀贞叫他起身回坐,顾盼堂上这群虎狼,说道:“我刚才那几句话不只是说给子绣的,卿等皆知我军法,赏罚唯明,战事一开,卿等凡立功劳者,我必不吝重赏,何惜‘将’、‘校’”

    堂上这些将校、曲军侯、司马们,既是军人,自是渴望战争,以求功名,故此他们其实是早就盼着荀贞进兵下邳、争夺徐州了,此时亲耳听到从荀贞口中说出了“将要进击下邳”之话,尽皆喜奋,都离席起身,齐齐来到堂上,依衔职高低,分为数列,拜倒一片,都道:“唯公命是从”有的又道:“愿为主公效死”有的又道:“敢情为明公先锋”有的又道:“区区下邳,弹丸小国,愿请三千精卒,便能为将军平之”有的又道:“请主公下令,现在即可出兵”

    一时间,堂上闹哄哄一片。

    许仲、荀成两人站了起来,转过身,约束各自的部属,叫他们不要多话。

    堂上慢慢静了下来。

    荀贞见军心可用,士气旺盛,心情愉快,哈哈大笑,说道:“出兵之事,现下尚不需急。今召卿等来,一为此事,给大家通通气,二来,已是年底,快到新年正旦了,自回广陵以来,与卿等中的许多人相见不多,久为叙谈,借此机会,我宴请宴请大家,……夏侯兰”

    与诸人一起伏拜堂上的夏侯兰起身应道:“在。”

    “今晚宴席,当以军法行酒,你便做个行酒官,无醉不归”

    :

121 陈群筹粮械颇备 荀彧荐高才使彭() 
一夜欢饮,通宵达旦,至天亮方散。

    诸将酒量浅的,早醉得人事不省,荀贞令典韦带卫士把他们扶到后院休息,酒量好的也大多已然醉了,说起话来大着舌头,走起路来歪歪斜斜,荀贞也令典韦把他们扶到后院去休息。

    许仲、荀成等人因为责任重,在酒宴时没有喝多少的酒,苏则、陈到等人是今天各营的值日军官,也没喝多少,还有几个平时滴酒不沾的,这些人则没有留下,分别拜别荀贞,各自还营,坐守军。

    荀贞喝了不少,饶是他酒量还行,也颇觉醉意,回到后宅,陈芷早叫唐儿给他熬下了醒酒汤,他大口地喝了两碗,大冷天的又用凉水冲了个澡,酒意去了八分,顿觉精神一振。

    戏志才、荀攸、荀彧、陈群诸人肩负着此次进兵下邳的各项准备职责,故而都没有喝多,趁荀贞洗澡的空儿,他们也各喝了点醒酒汤,盥洗一番,然后聚在后宅的房,等待荀贞。

    陈群把窗户推开,冰凉的空气扑面而入,几人有本来稍觉困倦的,也立时清醒了起来。

    戏志才踱步到门口,挑开厚厚的棉布门帘,望外边看去,见远远的后宅门口,典韦带着卫士们还在或扶或抬着大醉的军官们进来,笑顾荀攸三人,说道:“军心可用,士气甚嘉啊。”

    喝了一晚上的酒,荀攸倒不觉得困,只是太阳穴有点疼,他一边用手揉捏,一边接了戏志才的腔,说道:“自君侯起兵起来,历战多胜,实常胜之军,又讨董功成,光复了洛阳,军的虎士们心气正高,回到广陵休整了这几个月,养精蓄锐又足,军心可用,自是正常。”

    荀彧觉得有点冷,看见案后的席上有块毯子,便拿过来,遮盖在膝上。他坐好的时候,正好荀攸把话说完,他因而接口说道:“虽是军心可用,此次击取下邳,亦当慎重。”

    荀攸点头说道:“这个自然。”

    昨晚宴请诸将,陪从荀贞的士不止他们四人,程嘉等也去了,但散席之后,程嘉等人有的大醉,被扶去了房休息,有的今天还有公务,已经告辞离去,只有戏志才、荀攸、荀彧、陈群四人,因或为荀贞军事上的谋主,或了解广陵政务,或总责着军财粮之故,留了下来。

    看起来,荀贞在用人上“偏私”,戏志才这四个而今在荀贞帐下最有影响力的人,或是他昔年在颍川时的旧交,或是族人,或是姻族,没有一个“外人”,但一来,用“乡人”、“族人”掌权本就是通行之事,二来,戏志才等四人确是皆有大才,戏志才、荀攸两人不用多说,既有高才,资历也深,荀彧虽是新来的,资历上有所不足,可就在这么些短短的时日里,他已把广陵上下的政、农诸事搞了个清清楚楚,荀贞近期下发的行政命令,其实很多就是由他起草成的,而年纪最轻、资历也浅的陈群,自荀贞把军的财粮事委托给他之后,他也将之管理得井井有条、公正清明,所以,军的将校、府的那些幕僚们对此却是都没有什么异议。

    荀攸回答过荀彧,转问陈群:“长,前些天君侯就让你储粮积械,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陈群答道:“幸赖邯郸与蒲二君,群足不出营,粮、械已然颇足。”

    邯郸,是邯郸荣;蒲,是蒲沪。

    讨董时,为鼓舞士气,荀贞大规模地任命了一批校尉以上的军官,邯郸荣因其过往的资历和功勋,得被表为督粮校尉,那时他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征粮,一个是押送,现下回到了广陵,不再需要他有时亲自上阵,押送粮草了,但因荀贞了解他的脾性,知道他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故而没有改变他的职衔,把依照命令从各县征收粮秣之事全部交给了他去掌责。

    ——现今荀贞军粮秣的来源有二,一个是之前的屯田,一个是从各县征收,因为之前屯田的范围不是太大,而这次屯田的范围虽然得到了不小的扩大,可离收获尚早,故而目前来说,主要还是依靠各县。

    蒲沪是个多才的人,会治水,也精冶炼,广陵有铜山,荀贞造的有冶炼场,以前是由魏光等人掌责的,现在荀贞把此事转交给了他,由他负责。

    ——荀贞的这个冶炼场,主要分为两块,一个是冶炼农具、日常用具,还偷偷制钱,这一块儿用的是铜,再一个就是制兵械了,这一块儿也有用铜,但大部分用的还是铁和钢,至於铁的来源,有的是从糜竺那里买来的,有的是从彭城国买来的。彭城产铁,对荀贞买铁的需求,彭城相虽非完全配合,可也保持了持续地供给,也正因此故,彭城相虽不肯全面地倒向荀贞,反倒有利用荀贞抗衡陶谦、从而自保其地位的心思,可荀贞却还是能一再地忍让、迁就他。

    “钱呢?”

    “有藏功曹、袁主簿、秦上计相助,钱亦颇足了。”

    陈群资历虽浅,可身出名门,他的祖父陈寔名重天下,前几年去世时,从各地赶来致悼会葬的士人、门生有三万多人,有这样的家声,再加上他是荀贞的姻族,并且他本人又不是傲慢自大之辈,不但有才能,为人亦谦逊,所以各方面的人员都愿意积极地配合他完成任务。

    戏志才这时笑道:“卿非但长,亦长财也。君侯使你掌军财粮,正是得人其用。”

    说话间,戏志才瞧见荀彧面色庄重、正身危坐地在席上,遂笑道:“室内又无外人,若,何必如此拘礼,……我看你面色深沉,可是在考虑进兵下邳之事么?各县而今的农、政诸事如何?”

    荀彧说道:“郡农、政诸事皆好,即使今日起兵,也断然不会生乱。……志才,我不是忧虑此事。”

    “那是?”

    “虽说较之陶恭祖,无论从人心,还是士气,君侯皆占优,可此战的关键,却还是在泰山兵和彭城啊。”

    之前的议论上,荀彧等人都认为荀贞在军事、政治上的很多方面都占优,并且提出了解决荀贞所提出来的“兵寡、地狭、粮少”这三个不足的地方的办法,其一个就是尽力拉拢臧霸,使他至少不为陶谦尽死力,同时说动彭城相,让他至少能出兵郡界,以给陶谦造成压力。

    戏志才颔首说道:“确乎如此。”

    荀彧说道:“而今既已定下来年二月进取下邳,泰山兵和彭城那边也该再遣人去了。”

    荀攸说道:“此二地事关全局,这回遣去做说客的,却需得精细挑选。”

    戏志才问道:“卿等以为该遣谁去最好?”

    荀攸对该何人去见臧霸早有腹案,答道:“程君昌去过琅琊,见过臧霸,此次仍以他为主当是最好。”

    戏志才问道:“彭城那边呢?”

    对该何人去见彭城相,荀攸有点迟疑难定,他说道:“玄德去过彭城,但此次……。”

    “玄德寡言少,似难当此任?”

    “我正有此虑。”

    陈群插口问道:“秦上计如何?”

    “秦表雅高士,如是往见州士人,他自是最好人选,惜乎威横不足,却是难说彭城。”

    通过和彭城相的接触,荀攸认为他是个狡赖、不重信用的人,对这种人,只用辞、雅是说不动的,关键时刻,也许还得需要一点霸道,秦松只有雅,没有霸道,显然不行。

    陈群挠了挠头,说道:“那该何人最好?”

    听得门外脚步声响,诸人看去,是荀贞来了。

    荀贞见戏志才挑着门帘,立在门口,笑道:“不冷么?”戏志才让开路,请他入内。荀贞入到室,觉冷风拂体,转眼瞧见窗户大开,又笑了起来,说道,“难怪志才立在当门不觉冷。”

    陈群忙过去要关窗。

    荀贞止住了他,说道:“开着罢,有点风,人精神,……你们刚在说什么?”

    陈群答道:“讨论去琅琊、彭城的使者人选。”

    “可有定议?”

    陈群看向荀攸,荀攸答道:“我以为君昌可赴琅琊。”

    “彭城呢?”

    “玄德寡言,表少威,似皆不适。”

    “志才、若,卿二人可有举荐?”

    荀彧说道:“我有一人,武兼资,高才亮能,胆雄心细,如使之前往,必不辱君命,只是此人年岁稍轻,恐君侯不肯委之。”手机请访问::feisuzw。

    :

122 刘备奉使出彭城 郭嘉出谋迫薛礼(上)() 
荀彧说道:“我有一人,文武兼资,高才亮能,胆雄心细,如使之前往,必不辱君命,只是此人年岁稍轻,恐君侯不肯委之。   w w wnbsp;。  。 c o m√∟,”

    荀贞问道:“何人也?”

    荀彧说道:“奉孝是也。”

    荀彧本就是个举贤荐能、不遗余力的人,而同时,郭嘉又曾在荀氏私学中读过,算是荀家的“私塾子弟”,所以说,不论於公於私,他都希望看到郭嘉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荀贞不由而笑,说道:“文若,我猜你就是举荐奉孝。”

    “君侯以为可否?”

    荀贞沉吟稍顷,说道:“以奉孝之能,固然是足以担此重任,只是……。”

    “君侯可是虑其年轻?”

    “这倒不是。”

    “那是?”

    “实如卿昨日所言,奉孝乃我郡中龙凤,吾之宝也,今去彭城,需经下邳,我担心如果消息走漏,笮融恐怕会横加阻拦啊。”

    “原来君侯是担心奉孝的安全。”

    “正是。”

    “这却也不难解决。”

    “噢?”

    “君侯帐下尽多虎士,择一人,使之与奉孝同往,不就可以了么?”

    荀贞仍是犹豫。

    荀彧虽是爱郭嘉之才,却知“温室中长不出劲松”的道理,因又说道:“乔装潜行,笮融如何能知?即便万一走漏消息,侧有猛士相从,外有君侯之威,料来笮融也定然不敢妄为。”

    荀攸说道:“我闻玄德不是又曾向君侯请命,欲为君侯再使彭城?玄德,猛士也,关云长,更万人敌也,君侯何不使他两人与奉孝同往,必万无一失。”

    荀贞心道:“今使彭城,奉孝必能功成,他先已说动阙宣为我取下邳之内应,再加上此功,待到来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