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4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督听说了么?王匡把胡毋班、吴修、王瑰等人给杀了”

    “杀了?”

    “正是啊听说是袁绍下的令。”

    华雄心道:“这必是胡毋班等人劝降不成,故而被杀。……这王匡倒也真能下得去手,吴修、王瑰几个倒也罢了,那胡毋班可是他妹夫,他竟也说杀就杀了。”嘿然说道,“王公节可真是袁本初的一条忠狗啊”他向来对胡毋班这等士人没甚兴趣,听了这个消息,也就是随口发了一句评价,便不再当回事儿,说道,“相国在河南早有部署,既然王公节不肯投降,那他就等死便是。……诸君,兵贵神速,趁此荀、孙、袁诸贼中计之时,我等兵发父城去也”

    :

56 桥蕤称权当知变 文直再入鲁阳城() 
鲁阳城中。

    袁术尽管高傲,可他也知董卓兵精,曹操在袁绍一党中是少有的经历过战争、有过军功的人,——尽管曹操的军功更多是由“镀金”而得来的,可也是军功,然而在上次与董卓部将徐荣的一战中,曹操却几乎全军覆灭,仅以身逃,当时风传曹操战死,袁术还“幸灾乐祸”地专门遣人去洛阳,给留在洛阳的曹操小妻卞氏送了个信儿,虽然最后证明这只是谣言,曹操没有战死,可由此却也可见董卓部曲将士的善战,与袁绍、袁术这些贵族子弟、士族清流相比,两边在军事能力上根本无可比性,所以,在知道了胡轸部五千步骑出关南下,似是欲击鲁阳之后,他表面上看似胜券在握,可实际上却很是忐忑,——要不然他也不会同意和荀贞、孙坚订约互助。

    从获知胡轸部继续南下,抵至梁县日起,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询问这股董军的动向。

    一天不止问一次,多的时候,一天能问个十几次,早晨睁开眼,第一件事是问这个,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还是问这个,甚至有时夜半醒来,还不忘召人进来,披衣细问。

    派去阳翟的使者走了两天,这一日,袁术接到军报。

    “禀将军,董军过了梁县,沿汝水东去了。”

    “……,沿汝水东去了?”

    “是。”

    鲁阳在梁县的东北边,这股董军过了梁县后,却往东去,这是什么意思?

    袁术心念急转,令道:“召诸将来。”

    张勋、桥蕤、雷簿、陈兰、杨弘等等诸文武臣属,以及袁术的从弟袁胤、女黄猗很快来到。

    袁术说道:“刚接的军报,说胡轸部五千步骑过了梁县,沿汝水东去了。”

    诸将闻之,俱皆愕然。

    袁术问道:“卿等以为他们这是何意?”

    杨弘说道:“如是来攻我鲁阳,不该沿汝水东去啊。沿汝水东去,那是郏县、父城。”

    黄猗说道:“莫非胡轸部此次所欲击者不是我鲁阳,而其实是颍川?”

    诸将面面相觑。

    大家鼓足了劲儿,要在鲁阳和董军打上一仗,结果董军却往颍川去了,看架势是要进击郏县或父城,此事若真,固然是可以松一口气,可对敢战之士来讲,却未免亦有点惘然如失之感。

    张勋狐疑说道:“看之前董军的种种态势,分明是要来击我鲁阳的,却怎么转脸去了颍川?这是、这是……,声东击西?”

    袁术说道:“管他是不是声东击西,今既其沿汝水东去,卿等以为我军该怎么做才是最好?”

    张勋说道:“将军与荀侯、孙侯订约,如董军击我,则荀侯、孙侯发兵来助,如董军击颍川,则将军发兵去助。既然董军似是要击父城或郏县,以末将之见,当下之时,我军当立刻再遣使去阳翟,与荀侯、孙坚商议联兵事。”

    袁术听他这么说,瞧了他一眼,不置可否,转眼看向桥蕤等人,问道:“卿等以为呢?”

    桥蕤知袁术心思,袁术衔恨荀贞、孙坚久矣,如果董军真是去攻颍川的话,他又怎肯遣兵相助?因而,他反对张勋的意见,说道:“荀侯、孙侯两部兵马合计有数万之众,五千董军何足其定也?以末将之见,将军根本就不必发兵去助。”

    张勋蹙眉说道:“可将军与荀侯、孙侯有约……。”

    桥蕤打断了他的话,说道:“此一时,彼一时也。”

    “但是,将军前两天才刚遣使去阳翟,与荀侯、孙侯议他两人发兵来助我鲁阳之事,今一知董军似是欲击父城或郏县,便要舍弃盟约,事如传出,似有不妥,恐会遭人非议啊。”

    桥蕤说道:“‘权变’二字,张君岂不闻乎?君子当知权识变,岂可拘泥不化?”

    张勋还想再说,桥蕤不等他话音出口,又说道:“前些日从洛阳传来消息,说董卓有意拜刘表为荆州刺史,此事,我等皆知。刘表一旦到了荆州,必将会不利於将军的大计。而今董卓似是无意来攻我,这是好事,将军正可腾出手来,趁刘表尚未到任的机会先做谋划,以为来日能将荆州控入手中。张君啊,我且问你,你觉得是这件事重要,还是援助荀侯、孙侯重要?”

    “自是此事重要。”

    “那不就得了。”

    张勋无奈,只得不再多说。

    袁术这时开口,他先环顾了下诸将,然后徐徐说道:“卿等以为桥卿所言如何?”

    诸人皆道:“桥校尉所言甚是,正当如此。”

    “好,那就按桥卿此议行事吧。”

    ……

    华雄带部过了梁县,沿汝水东去,入到颍川境内后,他召斥候来问:“鲁阳贼军可有异动?”

    “并无动静。”

    “父城、郏县贼兵呢?”

    “大约是已知我部将至,两城皆紧闭城门,严防守备。”

    “阳翟的贼兵呢?”

    “轘辕关我部又出了两千兵马,与此前那三千步骑合兵,共计五千,已向阳城、轮氏运动,阳翟贼兵似正迟疑,不知该援助阳城、轮氏,还是该先援助父城、郏县,故尚无动静。”

    华雄顾对左右,笑道:“相国计已得售,荀、孙二贼此时必进退失措,不知该如何是好。”他抬头看了看天色,天刚过午,下令道,“传令三军,加速行军,傍晚前必须得抵至父城城外。”

    左右应诺,各去传令,命各部加快行军的速度。

    ……

    阳翟城外,荀军营中。

    荀贞、孙坚俱在。

    荀贞皱着眉头,细看地图,对孙坚说道:“文台,你我本以为董卓是要进攻鲁阳,却没料到他竟是来进攻我颍川。轘辕关本只出来了三千兵马,现又多出了两千,合计已有五千步骑,只凭文谦部,怕是挡不住。……文台,你以为咱们是该先援助文谦,还是该驰援陈午?”

    从董军前期的部署来看,明明是要去进攻鲁阳的,可事到临头,却是虚晃一枪,径沿汝水进入到了颍川境内。

    不但荀贞,孙坚也是出乎意料,他说道:“阳城距我阳翟约有百里,父城距我阳翟也是约有百里,不管这两座城哪一座失守,都将不利於我阳翟。该先驰援何处?却是不好决定啊。”

    论之经济条件,颍川固是名列所有的郡国前茅,可如较之地理条件,颍川却是大大不行。

    无它缘故,颍川辖地太窄。

    郡南北长约二百里,东西最窄处,也是长约二百里。

    辖地如此之窄,向外进攻的时候尚好,一旦敌人来犯,尤其是在敌人分兵两路,各从不同方向进击的时候,就不好辗转腾挪,甚难应对。

    就比如阳城、轮氏、郏县、父城四个县,距离阳翟都是只有百里上下。

    也就是说,不管这四个县哪一个守不住,下一个将会被董军攻击的都将会是阳翟。

    荀贞问戏志才、荀攸、荀彧等人,说道:“卿等以为呢?”

    戏志才考虑了会儿,答道:“向父城、郏县方向进击的董军多,足有五千之众,而陈午部多新卒,虽有城池为守,然一旦开战,恐难是董军对手。以我之见,当先驰援陈午。”

    荀贞问荀攸、荀彧:“公达、文若,卿二人以为呢?”

    荀攸赞成戏志才的意见,说道:“董卓给君侯来了一手‘声东击西’,本以为他是要击鲁阳,却长驱直入到了我颍川境内,幸得君侯、孙侯此前没有轻举妄动,要不然必会因之措手不及。既然董卓会声东击西,以我之见,君侯何不也给他来一个‘声东击西’?”

    孙坚插口问道:“此话怎讲?”

    “君侯与将军可大张旗鼓,遣派兵卒,明去驰援文谦,而实取精兵,经小路,昼伏夜行,直扑父城、郏县,与陈午里应外合,先灭此敌,然后再回师西进,合兵袭破轘辕关之董军。”

    荀贞问孙坚道:“文台以为此计如何?”

    孙坚大喜,说道:“此妙计是也”

    “文台既无异议,那你我便按此计行之吧?”

    “好上次击讨董贼,是贞之你做的先锋,这次董贼来犯,总该由我带兵迎击了吧?”

    荀贞笑道:“卿为颍川太守,在此颍川地界,自一切以卿为主。”

    孙坚哈哈大笑,说道:“那便由卿遣兵去援乐校尉,我自选精卒,暗袭父城、郏县之董军。”

    荀彧这时说了一句,他说道:“君侯、将军前与袁将军订约,如董军去犯鲁阳,则君侯、将军遣兵往援,而如董军来犯我境,则袁将军派兵来助。袁将军日前遣来的那个使者刚离开阳翟未久,君侯、将军何不择选一使、快马去追,与他一道至鲁阳,面见袁将军,请他发兵来助。如此,不但胜算可以更大,亦可速胜之也。”

    孙坚点头说道:“文若所言甚是。贞之,那就劳烦文直再走一趟?”

    荀贞说道:“我这就召他来,请他再去鲁阳一次。”

    ……

    文直奉了荀贞军令,快马追赶,追上了袁术的使者,与之一道星夜兼驰,二入鲁阳。

    离鲁阳还有二三十里时,文直在路上听说董军华雄部已至父城县外,围城将攻。

    他知道军情紧急,所以一到鲁阳城中,就求见袁术。

    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却与他上次来时一样,袁术不肯见他。

    :

57 无信不立丈夫举 围而不击事可疑() 
文直家在南阳,是南阳土著,在南阳郡有不少朋友,鲁阳也有他的友人。

    文氏是南阳士族,文直交往的朋友自也多是士人,袁术到鲁阳后,为站稳脚跟,征辟了一批鲁阳的士子,或纳入军中,或置之於后将军府中,分别委以职务,文直的朋友多出自本地冠族,不少都在征辟之列,除掉不肯应征的,还有两三人因此而投到了袁术的麾下。

    上次来鲁阳,袁术不肯文直见时,文直就找了他这几个袁术军中的友人打听情况,这次袁术又不肯见他,他没办法,只好再去寻友探询。他的这几个在袁术军中的朋友,职位有高有低,今次事态紧急,他没有去找别的人,直接来找了地位最高的这个。

    来到他这个友人家中,文直奉上礼物,两边分宾主落座。

    文直遂说道:“先前,荀侯、孙侯与袁将军有约,愿守望互助。此事卿知之也。今轘辕关董军合计五千步骑将攻阳城,华雄统兵五千亦已围父城,是我颍川西、南皆受敌也。我奉荀侯、孙侯之令,星夜兼程、驰来鲁阳之故,正是为来请袁将军践行盟约。我昨日抵县,到之当时即求见袁将军,可袁将军却至今仍未见我。……卿居鲁阳,又在袁将军帐下,可知缘故么?”

    他的这个友人和文直关系不错,说话并不隐瞒,听得文直此问,他屏退左右侍婢,回答说道:“袁将军所信用者多是他的汝南乡人,或从京都跟他来的那些故友旧朋,如我等者,本就是聊以备位而已,凡军机要事,我等极少参与,袁将军与荀侯、孙侯订约这件事我虽然知道,但是具体袁将军为何不肯见你,我却是不知了啊。”说到这里,他顿了一顿,又道,“不过,我倒是听人说起过一件事。”

    “何事?”

    “前两天闻华雄部沿汝水东去,入了颍川境内后,袁将军召开军议,当时张校尉是有提过,建议袁将军即刻遣兵出县,往援颍川。”

    “张校尉?”

    “便是张勋了。”

    “噢,那然后呢?既然张校尉有提此议,袁将军为何还不肯见我?”

    “因为桥校尉反对。”

    “桥蕤?”

    “正是。”

    “盟约已定,桥校尉缘何反对?”

    “桥校尉言:君子当知权识变。”

    文直顿觉荒谬,险些拍案跃起,强自按下冲动,闭上眼,深吸了口气,睁目说道:“吾闻无信不立,大丈夫行事,当首重然诺,岂有以‘权变’为由而毁约弃诺的?”

    “桥校尉乃故太尉桥公族子,久与袁将军交好,素为袁将军所重。袁将军所以不肯见卿者,以我料来,恐即与此事有关。”

    桥蕤、桥瑁是族兄弟,两人都是故太尉桥瑁的族子。出身公族、家世显贵,故此桥蕤深得袁术信用。不过袁术不肯见文直,其实与桥蕤所言无关,文直的这个朋友对此也是约略知晓的,只是袁术毕竟是他的“主君”、长吏,他不能说袁术坏话,所以就将原因推到了桥蕤身上。

    文直也知他的这个朋友在袁术帐下只是个寻常吏士,不得袁术信用,没有什么发言权,所以倒也没有提出什么请求,在搞清楚了袁术为何不见自己后,文直即告辞出来。

    在鲁阳又待了一天,依然不得袁术接见,文直知不必再等下去了,军情紧急,他当晚离了城中,又星夜兼程,赶回阳翟。

    到了阳翟,见到荀贞,文直将“数求见袁术而不得见”的经过禀报了上去。

    孙坚在座,他怒不可遏,说道:“袁公路实非可与谋事者也。”

    荀贞说道:“事既如此,你我也不必等袁将军的兵马了。”

    孙坚说道:“我这就传令,命吴景、程普、韩当诸将择机与父城里外相应,共击华雄。”

    荀贞和孙坚之前议定:由荀贞遣兵去援乐进,而由孙坚遣兵去救父城。

    孙坚从部中抽选了两千精锐,以吴景、程普、韩当为将,於三日前出的阳翟,昨天就已悄然抵至了父城一带,但为了等袁术回信,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展开进攻。现下既然袁术不可能派兵来了,那也就不必再等了,所以孙坚有此一语。

    荀贞点了点头,顾问座上的戏志才:“仲仁可有军报送来?”

    孙坚派去驰援父城的是吴景等亲信重将,荀贞遣去助乐进的也是帐下重将,——便是荀成了。

    戏志才答道:“最近的军报还是今早送来的那道:轘辕关董军虽入了颍川郡内,但尚未有展开攻势,反而结营自守,与仲仁、文谦部间隔二十里,观望不战。”

    这次进攻颍川的两路董军合计约有万人,荀贞、孙坚两部联兵现则有三四万之众,单从数字来看,荀、孙似是占着上风,但董军多精卒,如只是守城的话,以荀、孙的兵力绰绰有余,可如是野战的话,荀贞、孙坚两人却皆没有必胜的把握。

    故此,轘辕关的那五千董军不动,荀贞在没有足够把握的情况下,也不能贸然进攻。

    荀贞对孙坚说道:“贼情已然明了:两路董军,一虚一实。轘辕关董军是虚,其目的显是为了拖住我军主力,使我不敢擅离阳翟,全力驰援父城方向;华雄部董军则是实,其目的显是为夺父城、郏县,一来以此控我郡南重镇,二来估计也是为了断掉你我与鲁阳之间的联系。”

    孙坚以为然,说道:“可恨轘辕关离我郡太近,要不然倒是可以全力进攻那五千出关的轘辕关董军。”

    轘辕关挨着颍川,正处在颍川和河南尹的接壤处,那五千出关的轘辕关董军完全可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撤,而一旦他们撤入关中,荀贞、孙坚就只能望关兴叹,无可奈何了。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只要轘辕关这个钉子不拔掉,荀贞、孙坚就没办法全力援助父城、郏县。

    家门口蹲着一条恶犬,时刻虎视眈眈,这滋味不好受。

    却也没奈何。

    轘辕关的地形太险,如要强攻,代价太高。

    荀攸亦在座,他笑道:“虽因轘辕关董军之故,使我不能全力驰援父城、郏县,然孙侯遣去夹击华雄部的吴景、程普、韩当诸校尉皆猛将也,兵士亦皆百战沙场之精锐也,他们又是间道行至,出敌不意,华雄部兵马虽众,以我观来,却是离战败不远了。”

    ……

    父城县北十余里有一个小山坳,吴景、程普、韩当屯军在此。

    吴景是孙坚的内弟,所以三人之中,以他为主。

    他把刚刚接到的孙坚命令出示给程普和韩当:“将军下令了,命我等择机进战。”

    程普皱着眉头,说道:“我看华雄部好像有点不太对啊。”

    韩当问道:“程公何出此言?哪里不对了?”

    程普在孙坚帐下诸将中年岁最长,所以被诸将尊称为“程公”。

    程普说道:“这两天军报都说华雄围城不攻,他明知道阳翟距父城不过百数十里,援兵最多两日可到,如换了是我领兵,我肯定会加紧攻城,绝不会围而不击。我看华雄的架势,反倒好像是在等我们的援兵到啊。”

    “程公的意思是,华雄要围城打援?……应该不会吧,他只有五千兵马,围城已是勉强,又哪里还有余力再打援?”

    “所以我看不明白,也所以我刚才才说华雄部好像有点不太对。”

    论及武勇,吴景不如程普、韩当,论及军略,吴景也略有不如,他所以能为此次驰援父城部队之主将,纯是因他的身份使然,不过吴景有个好处,就是不专断,此时听了程普的话,他细细一想,觉得程普说得对,这华雄部还真有点可疑,因而“从善如流”,说道:“听程公这么一说,华雄部确是颇为可疑,……程公,那以公之见,我部现下该当如何?”

    “以我看来,绝不可贸然进攻,反正华雄部围城不攻,父城眼下并无失陷之危,我等不如遣一信使,将此敌情快马送去阳翟,呈报将军、荀侯,请他两位决断。”

    吴景考虑了一下,说道:“也好,便按程公此言。”

    做出了决定,吴景当即遣人赶去阳翟上报。

    ……

    父城城外,董军中军大营。

    华雄立在帐外的高地上,眺望前方的县城。

    这个位置距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