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座上一人首先答话,这人开口就是大骂,拍案说道:“荀贞竖子此是欲陷将军於不孝不义,其心可诛”
诸人看去,说话的是阳翟郭图。
郭图话音刚落,坐在他对面的一人不乐意了,接口说道:“公则此言,所为何发?何为‘欲陷将军於不孝不义’?吾兄倡天下英雄共击董,既是为国事,也是为将军的家事,赤诚忠义之心,天日可表,如何却是‘欲陷将军於不孝不义’?”
诸人再看去,说话的是颍阴荀谌。
众人皆知,郭图早年在颍川为吏时与荀贞不和,又皆知荀谌是荀贞的族弟,此时闻得他二人一开口就是争执,俱皆面面相觑。
郭图说道:“荀贞明知因韩冀州掣肘之故,将军现兵、粮不足,难以进击,却以将军的家事为名,邀天下共击董卓,这不是欲陷将军於不孝是什么?”
座上又一人开口说道:“公则此言,未免夸大。本初,我素知贞之为人,他断非此等样人,他今次所以与孙将军共联名传檄天下,号召击董,必是因见董卓倒行逆施,竟杀卿家五十余口,太傅、太仆诸公无辜遭诛,甚至连卿家的尺口婴儿都没能逃过此劫,故义愤填膺,悲愤难以自抑,遂乃有此檄之出,其意断非是欲陷卿於不孝不义,实是为给卿家报仇也。”
诸人又再看去,说话的是曹操。
曹操在丹阳募完兵,知酸枣诸人难以成事,遂舍酸枣不去,径来了河内投袁绍。他和袁绍自少相识,交情莫逆,袁绍见他来投,待之深厚,留在帐下,倚为臂助。
诸人亦皆知,曹操和荀贞交情甚佳,上次义军击董,二袁、酸枣诸人皆未动,出兵者唯荀贞、曹操数人而已,曹操兵败,去丹阳募兵,归来途中,还在广陵得到了荀贞属吏们的热情款待,他两人可以说是意气相投、志气相仿,或难称“死友”,然却足能称得上“同道知己”四字。
郭图说道:“就算是像孟德说的那样,荀贞是为了给将军家报仇,‘义愤填膺,悲愤难抑’,故出此檄,这道檄也不应该由他来写当今讨董,盟主是谁?是将军他荀贞何德何能,竟敢代将军而出此檄?我还是那句话,这个人其心可诛”
郭图一句一个“荀贞”,提名点姓,又一句一个“其心可诛”,座上又一人不满了,猛然起身,挥袖怒道:“荀侯领军颍川,贵为县侯、行建威将军、广陵太守,郭公则你口口声声荀侯‘何德何能’,吾敢问之:你又‘何德何能’,敢於满座之中、将军帐下,直呼荀侯名讳?”
郭图看去,见说话的是邺城审配。
诸人都知道,审配早年时曾为荀贞的下吏,乃是荀贞“故吏”,又都知审配为人刚正,因而见他为“旧主”说话,愤然维护旧主荀贞的名誉,却也都不奇怪。
郭图可以和荀谌争执,也可以和曹操争执,也可以和审配争执,但在荀谌、曹操、审配都为荀贞说好话时,他却是独力难支了。他转目座上,目视斜对面的辛毗、辛评兄弟。
袁绍帐下现今是人才济济,武将不说,只说文臣谋士,南阳许攸、逢纪,颍川郭图、辛毗,冀州审配等人,无不是一时之选,尽皆为当代之秀,随便拿出一个,都是一等一的能士,套句俗话,可谓“谋士如云”,如果这么些智谋之士能够被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那么便是以荀贞现下手中的谋士力量与之相比,也最多是只能抗衡罢了,亦占不得上风。
只可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和荀贞帐下不同的是,袁绍手底下的这些文臣谋士很多是新近才投到袁绍手下的,虽然大多与袁绍有旧,可彼此间却并不相熟,如此这般,难免就会出现“分别结伙”,互相争权的现象。
眼下来说,已经隐然形成了三大派。
一派是以逢纪、许攸为首的,可称之为“南阳系”,因逢纪、许攸又都是跟从袁绍已久的老人,所以这一派似又可称之为“袁绍旧党”,曹操虽非谋士,可也算是这一派之中,且论及在袁绍军中的实际地位,因他出身公族、帐下有兵之故,还比逢纪等高上一点。
一派是以审配为首的冀州当地士人,可称之为“冀州系”,这一派虽是大多新近才投到袁绍帐下的,可他们是冀州土著,袁绍要想在冀州立足,离不开他们,故而他们现而今很得宠用。
再一派便是以郭图、辛毗、辛评、荀谌等为首的“颍川系”了,这一系不但有颍川人,也有一些汝南人,又或可称之为“豫州系”,因他们是袁绍的同州、同郡老乡,也很得重用。
荀谌、曹操、审配三人分别出自三个不同的派系,却异口同声都在为荀贞说话,也难怪郭图没办法招架,只好寻盟友出来,为自己助力。
颍川系中,荀谌和郭图的交情倒也一般,辛毗、辛评兄弟和郭图都是阳翟人,三人不但同郡,且是同县,因而他三人的关系不错,可辛氏与荀氏是姻族,所以辛氏兄弟和荀谌的关系也很不错,并又因辛瑷现在荀贞军中之故,辛家兄弟见到郭图“求援”,二人对顾一眼,一时却不好出头说话,——不支持郭图不合适,说荀贞的坏话也不合适,只能默然无声。
郭图气急,对袁绍说道:“将军,我昔与荀贞同郡朝为吏,素知其人,这个人外诚厚而内实奸邪,他为颍川督邮时,郡人目之为酷吏,实在是一个为己利而不择手段之人将军……。”
一直没说话的逢纪打断了他,说道:“荀侯檄文已出,不管荀侯是欲为将军报家仇也罢,无论荀侯是‘其心可诛’也好,只就眼下看来,公则,我且问你:当务之急是何?”
逢纪的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
荀贞的檄文已经出来了,现在重要的不是争论荀贞的目的和用意,重要的是袁绍该如何应对。
郭图早年和荀贞不和,只顾着说荀贞的坏话,却是还没空去想该如何应对,闻得逢纪此问,顿时语塞。
袁绍久居上位,养有城府,适才郭图等人争执之时他脸上神色不变,谁也看不出他是怎么想的,此时听到逢纪的这一问,他徐徐开口,从容说道:“贞之忠义之士,他这一檄显是内愤外露,断非如公则所言。公则啊,你想多了。”对审配笑道,“贞之为人,我久知也,卿毋怒,且快落座。”最后问逢纪,”元图,卿以为现下的当务之急是何?”
郭图受到众人的围攻,胸中有万千的委屈之言,可见袁绍转开了话题,却也只能作罢,涨红了脸,气鼓鼓坐在席上,时而怒视荀谌等,时而“恨铁不成钢”地转看辛毗兄弟。
逢纪拈须沉吟,说道:“荀侯以上匡王室,下为将军报仇为名,倡天下击董,将军不可不应只,以我之见,将军应亦修檄一道,传示四方。将军为国事,而家遭不测,檄文一出,定能引得天下心向,待到那时,这讨董就不难了。”
逢纪这话说的不错,袁隗等人被杀,对袁绍来说,固是家仇惨事,可就政治号召上来说,却是一件对袁绍极其有利的事。就别说“修檄一道,传示四方”了,便是眼下,就有不少冀州等近地的豪杰士人因为“感其家祸”之故而蜂拥来投。可以想见,等袁绍的檄文再一出,来投他的海内义士、豪杰肯定会再掀起一个高峰。
曹操听出了逢纪话里的另一层意思,说道:“‘修檄一道,传示四方’,固应当也。可是元图,我听你话中意思,似是不建议本初应贞之、孙将军之倡,现下出兵?”
逢纪说“待到那时,这讨董就不难了”,意思很明显,袁绍现在不应该出兵击董。
座上都是自己人,皆为袁绍亲信,逢纪也不藏着掖着,见曹操问起,索性便直言说道:“董卓虽悖逆天道,为天下所厌,可他不吝财货、妇人,重飨兵士,现下他兵锋尚盛,士气犹高,韩冀州明拥将军为盟主,暗实忌之,常为将军掣肘,以我当下之兵击之,恐不胜也。”
曹操是个主战派,最讨厌的就是听到有人以种种理由为借口反对袁绍出兵,因而遂又问道:“那以元图之见,何时才是我军出兵之时?”
“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冀州一日不安,则一日不可出兵。”
座上荀谌、辛毗、辛评、郭图、审配等人刚才虽因荀贞而产生了争论,此时却又同一立场,俱皆赞同逢纪之话,都说道:“元图所言甚是。”
曹操心道:“酸枣诸公各存私心,河内诸君亦俱怀别意,袁本初分明是以讨董为旗号,实意在冀州,故而即使袁太傅诸人惨死,我观他也无一丁点的出战复仇之意,……我早前曾与贞之相约,待我募兵归来便二次讨董,只是我兵马不足,难以再次出战,虽久有问本初借些兵马之意,可一直不得机会,眼下倒是正好可趁贞之倡‘共举击董’之机,问本初借些兵马了。”
早在起兵讨董前,袁绍就对曹操说过:如果举大事不顺,那么他就会占据冀州,再南向以争天下。所以,曹操知道袁绍久屯河内不战,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别的,而就是为了冀州。既然清楚袁绍的想法,曹操了解他,知道再劝也无用,也就不做那些功了,但袁绍不战,而他的本部兵马又太少,不足以二次出战,所以,他是早就有问袁绍借兵的想法了,只是一直不得机会开口,今次正好趁荀贞倡天下为袁绍报家仇的机会,倒是可以开口出言,问袁绍借兵了。
曹操说道:“本初,元图所言固是,然贞之既倡天下为卿报家仇,卿如无一兵一卒出,却似亦不妥。”
“噢?然以卿见,何为上策?”
“我愿领兵与贞之共出战,只是……。”
“只是如何?”
“只是我兵马不足,难为一路,还得请你借我些许兵马,以壮声势。”
“卿欲借多少?”
“五千足矣。”
袁绍沉吟片刻,说道:“五千太少,我拨淳於琼部与卿,卿看可好?”
淳於琼部约有八千步骑,比五千多三千人。
曹操心道:“我说的是借五千兵马,本初却拨淳於琼部与我,……他这显是信不过我啊昔在洛阳,本初豪侠意气,宽宏下士,从善如流,我以为他是难得一见的海内英雄,可事到乱起,他先是召四方豪杰入洛,以至董卓生变,遁出京都,来至冀州,居屯河内,他又久不出战,轻重颠倒、举止失措,我为了给他家报仇,今问他借兵,他复又疑我,竟是无半点英雄之气了,难道果如古人所言:唯有遇到大事,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底细么?”
曹操问袁绍借兵,袁绍如直接给他五千兵马,那就是把自己的兵马交给曹操暂时统带了,可他看似大方的说“五千太少”,拨淳於琼部给曹操,这实际上却是不肯把自己的兵马交给曹操统带,仍是以淳於琼为那八千步骑的主将,换言之,这是在与曹操“联兵”,而非“借兵”。
曹操心中对袁绍的这股“小家子气”很看不起,脸上没有流露出来,而是做出大喜之色,说道:“如能得淳於将军相助,我此次出兵,更添三分胜算了。”
“孟德,卿欲何时出兵?”
“我这就给贞之写信,与他商议。”
:
50 忠勇士舍身忘死 善战者后发制人()
荀彧来到荀贞的帐中,见戏志才、荀攸等人已经先到,他坐入席中,问道:“阿兄召我等来,是为何事?”
“孟德给我来了封信。 ”
“信中说了什么?”
“他向本初借了八千兵马,欲应我之倡,共出战击董,问我打算何时出兵。”
“阿兄准备怎么回信?”
“时近四月,将要夏收,等到夏收后再出兵吧。”
颍川、广陵等地的夏收时间差不多,早的话,四五月份就该夏收了。
“二次讨董”这个事儿,荀贞虽然肯定是要做的,但这次他传檄天下,其目的却只不过是想借此机会,再提高一下自家的名望罢了,究其本意,实是没想着立即就出兵的,所以他打算以夏收为借口,暂以此回信曹操,把再击董卓这件事稍微拖延一下,以待董军士气低落之时。
戏志才等人点头说道:“以此回信,最为恰当。”
荀攸不觉叹道:“诸路义军,除君侯与孙将军外,唯曹将军为匡扶社稷,讨逆慷慨,舍身忘死,可称忠勇二字。”
曹操已经大败了一场了,几乎战死,在二次募兵的过程中,遇到兵乱,又是差点身死,可在带着新募的兵卒到了河内后,却依然积极主战,敢於进击,确实称得上忠勇之称。
荀贞心道:“汉末群雄逐鹿,成事者唯曹、孙、刘三家,如袁绍、袁术诸辈,初时虽声势浩大,而最终却落得一场空,不过是‘为王先驱’,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啊”
正说话间,外边有人来禀:斥候上报,董军似有异动。
诸人停下话头,荀贞问道:“有何异动?”
“伊阙关胡轸部约有五千人出关南下,轘辕关部董军亦有约三千人出关,似有东向之意。”
荀贞命展开地图,一边看地图,一边问道:“轘辕关部董军现在何处?”
“在轘辕关西。”
“可入了我颍川郡内?”
“尚未。”
轘辕关就在颍川郡和河南尹的交界处,出关稍微向东走一点,就是颍川郡阳城、轮氏二县的辖地,所以荀贞先问轘辕关部董军现在何处。
荀贞看了会儿轘辕关一带的地形图,接着把视线投到了伊阙关一带,转而又问道:“胡轸部现在何处?”
“沿伊水而下,此时大约已到新城附近。”
新城离伊阙关约六十里,从新城往东南去,约百里上下便是梁县。
荀贞注目地图多时,问戏志才等人:“轘辕、伊阙诸关的董军忽有异动,卿等以为董卓这是意欲何为?”
当下敌情不明,只知道轘辕关、伊阙关的董军各有异动,要说“董卓这是意欲何为”,戏志才等人暂时之间也难以断定,粗略算来,至少有三种可能性。
戏志才说道:“要么是欲合两关之力,分西、南两路,共击我颍川;要么是欲分道进击,以轘辕关之董军东向击我颍川,以伊阙关之董军南下击鲁阳袁公路;要么是欲以轘辕关之董军牵制我部,而以伊阙关之董军进击鲁阳。”
荀攸、荀彧点头称是,皆道:“志才所言/正是。”
荀贞问那来禀报之人,说道:“轘辕关出的兵马是步是骑?”
“步骑皆有,以骑为主。”
“伊阙关呢?”
“也是如此。”
“以骑为主,这就是以奔袭为目的了,……传我军令,命文谦立刻带兵西进,入驻阳城、轮氏县外,以备轘辕关的董军来犯;再令陈午牢守郡南父城,以防胡轸部偷袭。”
来禀报军情的这个军官接令,待荀贞写好军令,即出帐外,遣人分去给乐进、陈午传令。
戏志才琢磨了会儿,对荀贞说道:“君侯,我以为董卓这次分道出兵,其意应不是在我颍川。”
“噢?”
“义军诸将军家眷、族人在京者多矣,而董卓之前却只杀了袁家在京者五十余口,这分明是‘严惩罪首’之意,杀了袁家五十余口后,他旋即又於今时分道出兵,依我看啊,他此次出兵之目的应也是‘严惩罪首’,其意应在袁公路,……那轘辕关的三千步骑,想来应只不过是为了牵制我部,使我不敢出援鲁阳的罢了。”
荀攸说道:“志才说得有道理。只是,我军刚连败了胡轸数阵,斩获董兵数千,却也不能排除董卓有报复我军之意。”
荀彧说道:“轘辕关三千步骑,伊阙关胡轸部五千步骑,合计八千,如是为我颍川而来,这一仗不可轻视啊。阿兄,当下之要紧是不管董卓意在何地,我军先严防守备为上。”
戏志才、荀攸俱道:“正是。”
荀贞也颔首赞同,他把在帐外值戍的典韦叫进来,吩咐说道:“遣人去请孙侯来,就说我有要事相商。”
典韦应诺,出帐派人去请孙坚。
孔伷走了,孙坚已是颍川郡内唯一的长吏,但讨董在前,他却很少住在郡府,常在军营。得了荀贞的邀请,他很快从自家军中来到荀贞军里。
从长沙出来时,孙坚兵马不少,可与荀贞一样,却是甲械不足,缺了不少,来到颍川后,先后从孔伷那里弄来了不少兵械,又弄来了不少粮食,最后还又吞并了孔伷五千兵马,加上之前和荀贞出兵、共击董卓时,又是连胜几场,他如今的精气神都很高,大阔步来入荀贞帐中,人未入帐,笑声已经先入,只闻得他笑问道:“贞之,叫我来作甚?”
待他来到帐内,荀贞先请他落座,然后把军报转述给他。
孙坚真是一员猛将,听得董卓可能分兵两路、共击颍川,他不惊反喜,大喜说道:“正说上回进击,打得太不过瘾,董贼此回自送上门,实是最好不过”
“轘辕关离颍川郡一步之遥,因事态紧急,适才我没来得及与卿商议,已遣了文谦先带郡兵去阳城、轮氏县外驻守,以防董军来袭,卿以为可否?”
孙坚现在的心思多在讨董上,对颍川郡的郡事不太关心,只就眼下来说,却是并不介意荀贞插手颍川郡务,又知乐进是荀贞的爪牙,所以对荀贞调“颍川郡兵”西进屯驻之举,他也没有太过在意,没觉得荀贞这是在越庖代厨,答道:“董军如出轘辕,快则半日可至阳城、轮氏,迟则亦至多一天,先遣乐校尉带兵驰往,以防不测,正是应该。”
“现下还搞不清楚董卓到底是想干什么,不知他是欲来击我,还是欲南下击袁公路,文台……,卿以为我等当下该如何应对,才是上策?”
“以我看来,不管他董卓意欲何为,当下之上策,莫过於你我分兵,卿屯驻阳翟,以防胡轸部击我郡南,而我则自带本部,西至阳城、轮氏,与乐校尉合兵,共击出了轘辕关的那三千董军步骑。如此,无论董卓是不是来攻我颍川的,进退战守则都已在我手中矣。”
孙坚的这个提议看似有点粗暴,可细想之,却不失为是一条“好计”。
打仗打得是主动权,如坐驻阳翟不动,那就是把主动权让给了董卓,董卓想打颍川就打颍川,想打鲁阳就打鲁阳,可如果按孙坚的这个提议,却便是将主动权握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