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4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案后呆了半晌,把这几句话翻来覆地去看了十几遍,心里仍不能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

    曹操如真的死了,对荀贞的将来是有好处的,少了一个最强劲的对手,可荀贞与曹操相交多年,说实话,对曹操是很佩服,也是很喜欢他的,曹操如真的就这么死了,他还真是心里空落落的,若有所失。

    “不可能”他心中想道。

    曹操怎可能会就这么死了?

    还有,曹操一代人杰,就算现在还年轻,可能在能力上尚不及后来,可却也已经是领过兵、做过国相的人了,在治军理众、收用人心方面的经验想来应也已不差,以他的手段来说,他募来的那些豫州士卒又怎会出现叛乱?即使出现叛乱,也不可能刚到他手下就聚众叛乱啊?

    想到此节,荀贞这才想起还没把乐进的密报看完。

    他按住震惊、失落、狐疑的心情,耐住性子继续往下看。

    乐进在讲完了风闻曹操身死之事后,又说了一点风闻到的曹操身死众散的惨状,再往下边,荀贞看到了他想看的内容,乐进道出了曹操所募之兵叛乱的缘故:原来却是因为豫州牧黄琬。

    黄琬虽为清流名士,虽亦恶董卓行事,可他自到任豫州以来,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击讨寇贼、黄巾余部,所为者就是保豫州境内的安定,而曹操一个晚辈后生,一个逃出洛阳的骁骑校尉,却竟然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便光明正大地在他治下招募壮勇、聚众生事,他当然会很不满。

    他是豫州牧,到任以来又兵威甚锐,所战皆胜,如今他这一“很不满”,根本就不用派兵去逐走曹操,只需把风声放出去,曹操募集的那些豫州人中难免就会有惧怕、后悔的,这些人稍一串连,那么在豫州的地盘上搞个叛乱、反叛曹操丝毫不是难事。

    原来如此

    竟是因黄琬之故,曹操募的兵马这才叛乱。

    曹操之前的那封信还专门说到黄琬,信中意思虽未明言,可荀贞也能看得出来,他显是认为黄琬是同道中人,所以才想在豫州募众,却没料到,这只是一厢情愿,而黄琬竟会对此不满。

    可荀贞仍不相信曹操就这么死了。

    他当即提笔,写了一道回信给乐进,命他再仔细探查,死要见尸,务必要搞清楚曹操究竟死了没有。

    因了“风闻曹操兵叛身死”这件事,荀贞接下来好些天都没有心情去兵营检查操练,也没有心情处理郡务。

    戏志才、荀攸、陈群、程嘉等亲近人见荀贞表现异常,为之奇怪,询问之,从荀贞这里听说了此事。他们和曹操的交情不深,有的都不认识曹操,然却皆知荀贞和曹操交情莫逆,见他情绪不高,茫然如失,整日为此惊忧,乃至寝食不安,少不了纷纷规劝。

    劝也没用。

    陈芷也劝他,陈芷怀有身孕,荀贞不欲她因此而担忧自己,稍稍调整了下心情,却亦忍不住对她喟叹说道:“曹孟德当世人杰,其人其能胜我多矣故太尉梁国桥公在世时,曾说孟德:‘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今天下乱兆已征,孟德却竟兵叛身死?此事如真,天下英雄气将少五斗矣我之伤忧,非仅仅是因孟德为我友,实也是为天下苍生。”

    这话是荀贞的实话。

    他现在虽已有了了不起的壮志,可将来的事情谁说得准?他也不知他日后究竟能否成事,能成事固好,可如不能成事,只要还有曹操在,那么曹操在原本历史上的功绩就还能出现,即使仍避不了百年后五华乱华的黑暗,可至少对当代的天下、对当代的百姓来说总归是件好事。

    可若是曹操死了,遍数天下英雄,谁能再如曹操?

    刘备固亦人杰,可军政之略不足,纵然志望再高,才能有限,也难更进一步地开拓进取。孙权固能守成,可也只不过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只不过是个“守成之子”罢了。

    多日来的伤忧汇聚一处,窗外暮深阴暗,室内烛火幽幢,北风凄凉,瑟瑟的落叶片片坠落院中,适有寒雨阵来,侵袭人身,荀贞感从心来,铺纸研磨,挥笔写了一句诗出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本是想到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诗,但这首诗虽然合景,也合乎他的心情,可却有两个地方需要略作改动,而他此时心乱,无心措辞修改,所以诗到笔端,却是写成了这一句。

    他这是有感而发,这些天来所有缤杂的情绪、纷乱的心情累积到了一个极限,都汇进了这短短的十四个字中,人一观之,便即觉有郁郁如垒的怆痛扑面而来。

    陈芷叹了口气,柔声劝道:“现在只是‘风闻’而已,也许消息并不确实。夫君令乐进再仔细探问,他前两天不是又送来了一封信,信里说他没有能找到曹君的尸首么?或者曹君其实没有死,‘兵叛身死’云云只是误传罢了,也说不定再过两天就会有好消息送来了。”

    “希望如此吧”

    陈芷劝过荀贞后的第三日,乐进又送来了一道密报。

    他在密报中说,他加派了人手继续四处搜求寻找,可直到现在为止,他还是既不能找到曹操的尸体,同时也不能找到曹操还活着的证据,也就是说,他现在能告诉荀贞的,还是只有那个“风闻曹操身死”的消息,而至於曹操到底是死是生,他依旧不能确定。

    虽然依旧是只有“风闻曹操身死”,而曹操到底是死是活依旧不能真实确定,可比起乐进早前那道“风闻曹操身死”的密报,这两道密报从某种程度来说勉强也算是“好消息”了。

    如此这般,直到十二月初,荀贞才得到了一道确切的消息。

    曹操没有死,他回到了他的家乡谯郡。

    这个消息是曹操亲自写信告之荀贞的。

    乐进四处派人找曹操的踪迹,曹操听说了,所以在逃回家乡后便写了这封信给荀贞。

    在信中,他简单说了一下兵卒叛变后他侥幸逃脱的经过。

    因为黄琬不满之故,他募集来的豫州兵卒串联生乱,幸亏他身边有一名叫曹邵的族人,断后死战,他这才侥幸得脱,而曹邵却因为伤重,没能逃掉,死在了乱中。

    这一场兵乱,不但导致了曹邵的死,曹操身边的心腹亲信,包括他的长子曹昂都和他失散了,曹操自身也受了重伤。他负伤逃到了平河亭这个地方,变姓名,自称是“济南曹处士”的门客。“处士”者,即隐居不愿出仕之人。他对平河亭长说:“曹济南路遇贼寇,我和他失散了。”

    曹操做过济南相,会说济南话,平河亭长虽知曹操募兵、兵马叛乱之事,可不认识曹操,尽管起初有点怀疑曹操的真实身份,可一来,见曹操满口济南话,二来,又觉得他如果真是曹操本人或者是曹操的手下,那他就不可能自称是“济南曹处士”的门客,曹操姓曹,“曹处士”也姓“曹”,这是个明显的破绽,於是最终就相信了曹操的话。

    兵家之道,虚虚实实。曹操以此“虚实诈道”骗过了平河亭长,在平河亭卧养了八九日。

    伤好了点后,他知此地不能久留,知乐进是荀贞心腹,本有心找乐进帮忙,又有意找荀家相助,可自家行动不便,而身边又无人可用,更要紧的是他害怕消息走漏,没奈何,便又对平河亭长说:“曹济南虽然遇贼,然存亡未可知,我得赶紧回家报信,让家里人过来找他,只是我现下伤未痊愈,不好行走,你若是能送送我,不需把我送回济南,只要能把我往济南那边儿送上几天,等我在路上养好了伤,我就可自行上路归家。我以后一定厚报你。”

    能被称为“处士”的都不是寻常人,曹操的衣着打扮看着也像个有钱人,平河亭长就又信了他的话,到县里请了个假,亲自驾着牛车载送他。

    曹操对平河亭长说“不需把我送回济南,只要能把我忘济南那边儿送上几天”,他之所以说这句话是有缘故的:首先一个,济南太远,平河亭长不可能把他送到济南,其次一个,由豫州到济南,曹操的家乡沛国谯县是必经之地,而从平河亭到谯县也就是几天的路,换言之,也就是说,曹操只是在以此说辞哄骗平河亭长,“回济南”是假,他急着“回谯县”才是真。

    平河亭长赶着牛车,载着他,一路向东北而行,只不过走了五六天,还没到谯县,离谯县还有几十里地时,路上就碰上了出来寻找曹操的曹家骑士。

    这却是和曹操失散的曹昂等人俱已逃回到了谯县的家中,曹家人知道了曹操竟然因为兵乱而生死不知,於是赶紧地就派人出来找他。派出来找曹操的骑士不绝於道,路上看到可疑的行车或见是远来的旅客就上前盘问,曹操听到动静,在确定是自家人后,乃拉开车帷,把脸伸出了车外,招呼那些骑士。那些骑士中有曹家的族人,有曹家的徒客,俱与曹操相熟,熟其相貌,一见之下,无不大喜。那个平河亭长到了此时,才知道车中所载之人居然竟是曹操。

    读完曹操自述的逃亡经过,荀贞心中的惊忧顿散,替之而来的是拍案喝彩。

    纵观曹操的这个逃亡经过,虚实并用,胆大心细,竟是以重伤之身而把平河亭长玩弄於指掌间,整个逃脱经过无惊无险,顺利平安,真不愧是名传后世的一代人杰。

    曹操在信中说完他逃亡的经过,又说他的伤势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并说虽然此前在豫州招募的兵卒叛变了他,可他的族中兄弟如曹洪、曹仁等人,要么出钱资助,要么领众来从,又有夏侯淳、夏侯渊等来相从,又有乡人丁斐等各自来投,如今却已是重振旗鼓。

    尽管经过了一场叛乱,尽管知道是黄琬捣的鬼,尽管差点因此身死,可曹操在信中并无半句牢骚辱骂之言,亦无半句气馁之辞,反而充满了昂然向上的积极。

    在信末,他写道:他变卖了家财,不日就会带着投到他帐下的这些人和兵卒去陈留,等到了陈留后他会继续召兵,预备起事。

    戏志才等人在座,荀贞把曹操的信传给他们看,他们看完后也各称奇。

    戏志才由衷赞道:“闻明公日前云:曹操如亡,天下英雄气将失五斗。曹操固为豪杰,可我本以为明公此语未免夸大,而今观之,还是明公了解曹操,乱中急智脱困,败而志气不馁,此君真非常人也”

    确定了曹操未死,荀贞心情放松,为他逃亡的经过喝彩过后,却又一股微妙的情绪浮上心头。

    他心道:“孟德未死,我固是不必再为天下伤忧,可孟德不死,我却就得为我自己担忧了啊”

    荀贞对曹操的生死,说来也是矛盾。

    风闻曹操死时,为天下计,他震惊伤忧。

    可而今确定了曹操未死,那么思及自家将来的事业,却又未免会有点不安,以曹操之能,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人必是自己最强劲的敌人。

    荀贞想到了一个词:惺惺相惜。

    这种微妙的情绪也许可算是“惺惺相惜”的一种罢。

    在这种微妙的情绪下,荀贞提笔给曹操写了封回信,写道:“惊闻卿死,风雨如晦,今知卿生,桃之夭夭。大事将举,卿务珍重,仆翘首以待,盼能早与卿驰骋并进,饮马洛水。”

    以诗经的两句诗分别形容闻得曹操死、生时的不同心情,言虽简,情自深。

    写完这封信,荀贞把那天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十四字附在了信后,并写了一段简短的说明:“闻卿死时,神魂如失,非徒伤卿,更为天下,以为天下英雄气从此将少五斗矣,伤由心发,遂得此二句。幸卿未死,今再观之,虽只七言二句,似亦足壮万里之志,与卿一并寄去,愿与卿相约:天下一日不安,卿与我一日不死。”

    写就封好,叫堂外当值的赵云进来,令即刻遣人给曹操送去。

    :

94 桥瑁诈书移诸镇 一声雷响起风云() 
昨晚因为后/台上传的问题,传重复了,vip不能删,所以只能留着,致使有的同学重复了一节,非常抱歉,已改掉了昨晚重复上传的内容,换充了新的一节。   w w wnbsp;。  。 c o m

    ——

    荀爽、陈纪相继到了洛阳,十二月中传来消息,说荀爽刚到京城,就又被朝廷改拜为司空。

    司空是三公之一了,从被征平原相到位居公位,前后只经过了几十天。

    这等升官的速度,火箭都比不上。

    原本历史上没“荀贞”的时候,荀爽从平原相到司空就只用了九十三天,这一世有了荀贞,董卓为分化袁党,示好荀贞,荀爽升官的速度难免就会更快了。

    司空本是杨彪,荀爽做了司空,杨彪被转拜为司徒。

    司空、司徒虽都是三公之一,可细说起来,还是有点不同的:司空掌水利、营建事,司徒“掌人民事”,地位上,司徒比司空更贵重一点。不过相比之下,最为贵重的当然还是掌军事的三公之首“太尉”了,董卓自任相国,空出了太尉一职,遂又拜司徒黄琬为太尉。

    早在九月时,董卓立了新帝后不久,他就拜豫州牧黄琬为司徒,按说三公应在朝中,可有了早前张温以太尉之身而领兵在外的“故事”,黄琬却是没有立刻就回洛阳朝中,——他要是当时就去了洛阳,后来也就不会有曹操差点死在豫州的事儿了,不过他当时可以以“州事未清”为借口不去洛阳,现在董卓又给他升了官,而董卓新任的豫州刺史孔伷也早到了豫州,整天闲得着急,他却是不能再恋栈不走了,在得到任命后不久他即启程离开豫州,去了洛阳。

    本朝的三公虽然本就换得勤,因所谓“天人感应”的说辞,一有各类的天灾人祸就必换相对应的三公,可像如今这样短短几个月就换来换去,三公换了几遍的情况却亦是少见。

    自董卓入京尤其是新帝登基以来,董卓一系列的人事任命让人眼花缭乱,又是三公替换,又是征辟名士入朝,又是大用党人子孙,又是把亲信的将校安插入禁军各部,又是外任孔伷、张邈、张咨、刘岱等人为州郡长吏,而归根结底,其所为者不过是两个目的罢了:一为掌控洛阳诸军,增强军事实力,二为示好、拉拢士人,试图得到士族的拥护和支持。

    荀贞读完洛阳新传来的消息,将之放到一边,望了望堂外阴霾的天色,心道:“眼看年底将至,想来朝中和地方的人事在今年应是不会再有什么大的变动了。”

    朝中、地方的人事会不会再有变动无关紧要,让荀贞有点烦心的是:从袁绍出逃、预备起兵开始,到现在好几个月了,可这讨董起兵的具体日期却竟然至今都还没有能确切敲定。

    因了周毖、伍琼、何顒等人的说动,如张邈、刘岱等亲袁绍的诸人皆已经由董卓之手成功外任到了州郡就职,手下也都已各聚了不少人马,又再如曹操、鲍信等人虽非郡国长吏,可也都已分别各聚了不少人马在手,而袁绍亦得了渤海太守之任,也算是有了起兵之地,按理说,起兵应就在眼前了,并且依按荀贞的记忆,如他所记不差,这起兵也确是应该就在不远之后。

    可是,因了两件难事,这起兵的具体日期和具体计划却是直到现在还没能敲定。

    两件难事:一件是袁绍虽有了起兵之地,可韩馥却派了几个州从事在渤海监视他,阻挠他募兵备战,再一件是起兵容易,可要想找到一呼百应的“大义”却难。

    先说这第一件难事,韩馥忌惮袁绍,生恐冀州的实权被袁绍夺去,所以在董卓追捕袁绍时,他虽因自家是袁家的故吏,为了自家的名声着想,没有出卖袁绍,可在袁绍到了渤海郡上任后,他却接连派了好几个亲信去到渤海,守住袁绍,限制他的行动,使他不能一心备战。

    第二件难事,董卓虽然操持朝廷,可朝廷毕竟是朝廷,袁绍名声再大、再有声望,如没有一个合适的借口,就算荀贞等人仍会跟着他起兵,可荀贞等手底下的人却不一定会敢跟着起事。汉家四百年的天下了,民心犹存,没个合适的借口,没几个人敢跟着袁绍进攻都城洛阳的。

    荀贞记得,原本的的历史上,应是桥瑁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可眼看年底就要到了,桥瑁却怎么还没有发动?

    姚昇在月初时回到了广陵,随行带回的有五千丹阳壮勇。上个月底,今冬的第一场雪后,荀贞借天寒地冻、民乏衣食之机开始在广陵募兵,至今不到半个月,已招募到了四千多人。

    五千丹阳壮勇加四千多广陵壮勇,这就是近万人了。

    再加上荀贞本部的四千步骑义从,加上那千余从各县抢来的精锐县卒,加上经过整编、裁汰、扩充后的两千郡卒,荀贞手底下现有一万七八千人要吃喝,就算那些不是精兵、那些新募的兵卒可以减些粮饷、日需,可加到一起,每日所需的粮秣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荀贞尽管早就未雨绸缪,又是平时尽力节俭,又是尽量减扣该输送给州府的军粮,又是从糜竺那里购买粮食,可现今手头所存者,最多也只够这一万多人吃用到年底,勉强能支撑到明年正月,要是到那时还不能起兵,那他新招募的那些兵卒就只能解散了事了。

    虽说他有前世的记忆在,记得起兵的日子应该很快就能来到,不会晚过明年正月,可桥瑁迟迟不动,袁绍那边迟迟不能敲定起兵的具体日期,事到头上,他也难免会有压力,少不了为此烦心。

    戏志才和荀攸联袂而至。

    见荀贞独坐堂上,面带忧色,荀攸落座后问道:“渤海那边还没有消息?”

    “没有。”

    戏志才也落了座,他沉吟说道:“渤海所以迟迟未有信者,不外乎一因韩冀州,二因无名义。明公,渤海可以等,但广陵乏粮,只眼下之兵,已是倾郡养食,如再有多募,势将更窘,断难支撑太久,却是不能再等了,事急从权,眼下之计,以我看来,正当是‘从权’之时。”

    “噢?如何‘从权’?”

    “不如……。”

    正说到这里,臧洪、袁绥急匆匆地从院外进来。

    戏志才顺着荀贞的目光,转望堂外,看到了他两人的到来,遂暂停下话头,等他俩在堂外脱掉鞋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