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4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贞那晚和曹操相约:一旦真的出现需要讨董之局面,他就在广陵响应。

    现在看来,这个时候已经快到了。

    而这次“相约起兵击董”也不再是荀贞、曹操、鲍信等人的意见,袁绍现如今也已经做出这个决定了。事实上,曹操的这次遣人来见荀贞、并遣人去见鲍信,正是袁绍的意思。

    袁绍这次从洛阳出逃,别的地方不去,而是直接奔去了冀州,明眼人如荀贞、鲍信等了解内情的“袁党”中人,一看即知袁绍这是在为起兵做准备了。

    冀州是个好地方,本朝光武中兴,光武皇帝的起家之地便是冀州。

    冀州占地大,人烟稠密,郡国富庶,而且民风尚武,出精卒,召之能战,又产马,又临幽、凉,骑兵也不缺,又出精铁,又临海,出盐,又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最重要的是,冀州的战略地位也甚佳。

    冀州在洛阳之北,正是俯瞰洛阳,由冀州出,大军南下,正可将洛阳囊括其中。

    除了这些地利,还有“人和”,现在的冀州牧是刚上任不久的颍川人韩馥,韩馥是袁家的门生故吏,有这么一层关系在,以袁绍及他的谋士们而度之,应是大有利於起兵讨董的。

    和袁绍一起逃出洛阳,奔去冀州的有不少人,多是他的亲信、同堂,其中最出名的要数二人,一是逢纪,一是许攸,此二人皆南阳人,俱州郡名士,都是以智谋而出众。

    荀贞和逢纪不熟,两人没啥交情,和许攸虽也没啥交情,但却倒是有一点“关系”。

    荀贞为魏郡太守时,之所以略显仓促地诛“邺赵”,主要是因为一件事,即时任冀州刺史的王芬谋欲废灵帝,因而去信荀贞,邀荀贞共谋此事,荀贞为不致因受王芬牵累而误了自家诛“邺赵”之大事,故此不得不略显仓促地发动了此举,而当时王芬废立天子的谋主便有许攸。后来,荀贞诛掉“邺赵”,挂印亡命,而王芬则自疑事发,因而自杀,许攸也就跟着逃亡江湖,说是逃亡江湖,其实他没有躲太久,风头一过,他就潜入京师,隐匿在了袁绍的门下。

    许攸年轻的时候就和袁绍、曹操相识,关系都很亲密。

    这次袁绍选择冀州为出逃地,包括之前袁绍谋诛诸宦等等众多之事,其中都有逢纪、许攸在其中为其参谋的影子。

    袁绍出逃冀州,这显是他做出了最后的决定,要起兵讨董了,那么为把这件事情做成,可以想见,袁绍断然不会只来和荀贞、鲍信相约。

    荀贞负手立在窗前,望向院中,远远看到典韦领着十几个甲士守卫在宅院的门口,他们身上的衣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心中想道:“袁本初现也不知是否已到冀州,不管他到不到,就算没到,想来他现也应是使者迭出,马骑奔腾,分赴各郡,联络同党,将欲讨董。”

    大乱就要来临。

    广陵还有许多事没有办好、没有开始办,荀贞感觉到了时间的紧促。

    他心道:“讨董在即,第一是粮,第二是兵,第三是广陵要稳。现今屯田之事已进行了一半,余下的有公达等人操办,我不必担忧,接下来,我该拢兵扩军、控制郡县了。”

    对这两点,荀贞早有谋划,成竹在胸了。

    “拢兵扩军”,指的是一件事,也不是一件事,具体的可分为两条。

    首先是“拢兵”,这个“拢兵”指的是“拢郡兵”。

    广陵郡的郡卒、县卒尽管不多,但毕竟去年刚经过一场黄巾大乱,也还是有一些的,并因为去年上过阵、杀过敌的缘故,其中的精勇也有不少,这一部分需要尽快地收拢到自己的手中。

    拢了郡兵在手之后,接下来就是“扩军”了。

    按照荀贞的计算,即使把郡卒、县卒拢到自己的手里,最多也就是多出来数百的可战之卒,加上荀贞本部也就是不到五千人,这点兵力是远不够在即将的讨董之中战中成为诸路诸侯中一方重要力量的。鲍信回到泰山后,现已招募到了万余徒众,虽说这些徒众因大多未受训练,战斗力不怎么样,远不能荀贞部相比,可毕竟“人多势众”,这方面却又不是荀贞能比的了,而鲍信现在还不是郡守国相,可以料到,将来参与讨董的那些大多是各郡国长吏的诸侯们,他们带的兵马肯定更多,至少不会比鲍信的少,那荀贞也是一郡太守,不能被他们比下来。

    “扩军”这部分,召来的不要求都是善战精卒,只要是精壮就行,反正如果有战事,打主力的也不会是他们,荀贞现下只是需要他们给自己摇旗呐喊、壮大声势,同时也是让他们上上战场、见见战斗,为日后把他们练成精兵做个铺垫,所以,“扩军”这部分不难办,粮食拿出来,就能募到人,只要有兵械,当即能成军。

    至於粮食、军械,军械荀贞是有的,有往年他预存下来、这次带来广陵的,有广陵郡武库存备的,这个不愁,而粮食,荀贞本来有点难处,但现下有了糜竺借来的粮,加上荀贞从颍阴自带到广陵的那些族中往年的储粮,也足可以支应一时了。

    “拢兵扩军”是紧要之事,“控制郡县”也是紧要之事。

    荀贞自知,现在他是得罪住陶谦了,而他记得讨董之时,陶谦似乎没有参与,这么一来,倘若在他外出讨董时,陶谦在徐州使个手脚,把广陵给他搅乱了,他可不就成了后方不稳?没了广陵这个地盘,他可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成大事了。

    所以,必须要在讨董之前,把郡县牢牢地控制入手中。

    该怎么控制?

    有了在赵国、魏郡的经验,虽不能说这是件轻易的事,但荀贞却也可算驾轻就熟,并非太难。

    长吏者,所管的无非就是人、财、物,现在将天下大乱,可以再加一个兵权,只要这几个权在手,就是“唯我独尊”,无论谁闹腾,也翻不了天。

    人,是人事。

    荀贞到郡以来,虽没有动臧洪、袁绥、秦松等郡中大吏,但已经通过张超的交代,更重要的是通过他自己到任之后的种种政举、礼贤下士,得到了他们的倾心敬重,也就是说,对郡府大吏的人事他虽然没有动,但也已经掌控住了。

    他到郡以来,又在造谒各县名士的过程中新任辟用了不少郡县士人来到郡府中来任职,这部分郡县士人是他亲自拔擢任用的,时间虽尚短,可能他们对他还形不成还强的忠心,但忠诚这一块儿却也是不用多虑的,上有臧洪等,下有这些郡县士人,郡府的整体形势他也就掌控住了。

    掌握住了人,掌握住了郡府整体的形势,加上又有戏志才等人的参与郡事,郡中的财、物也就能掌握住了。

    郡中的情况,荀贞现在已经整合、控制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就是各县。

    要想控制各县,看起来不太好办,因为县里的人事不是他可以插手的,但也好办。

    荀贞决定把在赵国、魏郡的经验拿出来,也即“整顿治安”这一招。

    徐州的黄巾虽然被赶出了州外,但还有残余剩下来,同时因为世荒民饥,难免又会有啸聚成群的贼寇,这都需要整治。张超走前,也曾自愧,说他没能把郡中的盗贼剿灭,以至遗留给了荀贞,并郑重拜托荀贞,请他一定要把郡中的盗贼剿灭。

    不论是本身的职权,还是张超临行前的拜托,荀贞整顿治安都是名正言顺。

    在整顿治安的过程中,他一来可以把县里边的武装力量掌握到手中,二来可以趁机整合各县的豪强、豪侠力量,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各县的权柄也就都有一半落在荀贞手里了。

    此外,再加上之前荀贞派去各县“督办田事”的宣康、许慎等人,换言之,也就是说,不但各县的武装、豪强、豪侠落入了荀贞的掌控和监视中,各县的农业经济也受到了他的监督。

    有这两条在手,再加上讨董前,荀贞肯定是要留部分兵力在郡府坐镇的,各县也就玩不出什么能耐了。

    按理说,做到这个程度,应该就很保险了,但放在眼下的这个状况来说,似乎还有点不够,因为被荀贞得罪的陶谦不但实力不弱,而且名为刺史、实如州牧,是绝不可轻视的。

    荀贞心道:“为保住在我将来讨董离开广陵后广陵不失,我不但应在广陵郡内下功夫,也该向外下点功夫,内外兼修,方为最上。早就听说彭城相薛礼和陶谦不和,我当修一封,遣人送去彭城,和这个薛礼搭上线,最好是谋为盟友,相互呼应。这样,即使我将来离开广陵,只要有薛礼在州中不断地给陶谦捣乱,谅来陶谦即便有意,也定是难以取我广陵。”

    他轻轻转过身,看了看床上的陈芷,见她睡得正熟,当下蹑手蹑脚开门出屋,行经院中,来到宅院门前,叫上典韦诸卫士,径去前边府院,召来戏志才等人,先是告知了他们曹家那个子弟所说的东西,继而细细商议起兵及他刚才准备动手开做的诸事。

    :

73 众议讨董能行否 首事当连薛彭城() 
对响应袁绍、起兵讨董之事,戏志才诸人各有见解。

    讨董是件大事。

    不但关系到荀贞本人,也关系到他这个政治小集团的整体利益,因而,除了戏志才,荀攸、许仲、荀成、辛瑷、程嘉、姚昇,包括刘备等人也都被荀贞召来了。

    戏志才等人作为荀贞的亲信,他们是知道的,荀贞一直有讨董之意,当日在洛阳时,荀贞就是“主战派”,或称之“强硬派”,就曾多次建议袁绍应当立即起兵讨董,但当时“在洛阳起兵讨董”和现下“由州郡起兵讨董”却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用姚昇的话说:“今之形势较之当日,已大不同矣”

    “有何大不同?”

    “明公这是在明知故问了。”

    荀贞确是在明知故问,但讨董是件大事,他和姚昇知道如今的形势已和当日不同,荀攸、戏志才等也能看出来,可许仲、刘备等接触政治少的可能却还不知,所以他需要姚昇把这个“大不同”说出来,以使在座诸人皆心中有数,他笑道:“何来明知故问?叔潜,你就直言吧。”

    “明公既固问之,我就说一说我的陋见吧。以我之见,现今与当日形势的不同有二。”

    “第一是什么?”

    “当日董卓初入京,麾下兵卒不多,而刚才听明公讲现今的洛阳形势,董卓却是已经一揽兵权,故执金吾丁原部、故大将军部、故车骑将军部,加上部分北军、西园的将校兵士,以及董卓已然入京的本部主力,粗略计之,恐不在十万众之下,这十万众可不是黄巾,而是甲械精良,并且大多是经过战阵的精卒,又据洛阳之雄城,环有八关之隘险,这和当日董卓初入京时兵微将寡、立足未稳、易於取之的形势相比,已是天翻地覆之变,讨之将大不易也。”

    “其二呢?”

    “董卓初入京时,不过一‘并州牧’,现今却已是朝堂‘司空’,独擅朝权、操纵汉家,纵其欲行废立之事,也是朝廷之事、汉家之事,该是由朝中诸公决之。当日董卓初入京时,袁本初以司隶校尉之尊、以袁氏之贵而不敢击之,现在他挂印北遁,一介白身矣,却又打算起兵讨董,这是什么?这是逆犯朝纲冀州牧韩馥是袁家的故吏,纵便是有他的支持、响应,这也是‘以州郡而犯神京’名不正、言不顺,以我愚见,天下郡国虽众、袁氏虽贵,而肯从袁本初者怕却也会不多,即使再有明公、有张孟卓、有曹孟德诸人相助,此事亦难成也。”

    姚昇的这两个“大不同”分别是从军事、政治这两个角度分析的。

    军事这方面,西园八校尉部是刚组建不久的新军,战斗力可能不强,北军荒於武事,战斗力本来也不强,但到底前几年跟着皇甫嵩、朱俊、卢植击讨过黄巾,却也是经历过大规模的战阵了,战斗力有了提升,更就别说董卓的本部和丁原的并州兵,这两支人马都是善战精卒。

    就如姚昇的分析,董卓现掌控的军队大约十万上下,这十万步骑中有七八万都是经历过战阵的敢战老卒,绝对是一支雄厚的军事力量,再加上有八关之固、有地利之便,击之确实不易。

    政治这方面,董卓初入京时,是并州牧,是个外臣,现在他是司空,已是中央朝廷的三公之一,司空“掌水土事,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换言之,董卓已有了名正言顺的议论朝政之权,他现在想废立天子,即使这会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可归根结底,这件事却也是在“行政的程序”中的。

    就像姚昇说的,不管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只从表面来看,这毕竟是“朝廷之事、汉家之事”,是“该由朝中诸公决之”的,你袁绍不答应,你挂了印,你连司隶校尉都不是了,你现在只是一介白身,却要跑去冀州搞起兵讨董,这不是“逆犯朝纲”是什么?

    所以他推断:“天下郡国虽众、袁氏虽贵,而肯从袁本初者怕却也会不多”。

    一方面是董卓兵强将勇、占地利之便,一方面是袁绍“理亏”,响应他的地方郡国可能会不多,那么讨董这事儿显然是难成的。

    荀贞点了点头,心道:“姚叔潜的话倒是没错。”

    他从后世穿越来的,知道讨董的经过,所以虽然现在还没开始起兵讨董,却也知道姚昇的分析、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首先,在原本的历史上,促成讨董这件事的固是袁绍等人,可真正起到讨董的关键推动作用的却是桥瑁,要非是桥瑁的“诈作三公移,传驿州郡,说董卓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没有他“诈以三公为名,呼吁州郡起兵”,拿出“三公”来做“讨董”的政治号召,袁绍再能耐,讨董这事儿也不一定能做起来。

    其次,即便是有了桥瑁的“诈作三公移”,响应袁绍起兵的那些州郡长吏们也不多,只有十来人,而且这些人大多是和袁绍关系紧密的人,袁绍、袁术、袁遗三人不说,都是袁家子弟,韩馥是被迫的,其余的那几个如孔伷、桥瑁、刘岱、王匡、张邈、张超、鲍信、曹操等,则要么本就是袁党中坚、要么是一向和袁绍交情极佳、又要么是早就依附袁绍了的。

    像李瓒、陈纪等等这些也是一郡太守,同时也是党人名士的诸人就没有一个响应袁绍的,徐州刺史陶谦去年刚击破徐州黄巾,手中很有兵马,可也没有跟着袁绍起来讨董,只是坐观而已,由此就可看出,“讨董”这个事儿的本质不是“天下郡国讨董”,而其实只是“袁党讨董”。

    既然即便有了“诈作三公移”,也是响应寥寥,只是“袁党”讨董,而在起兵后“这些讨董诸侯”又是各有心思,仅仅是表面上遵袁绍为盟主,实际上并不肯卖力去击董卓,那么这件事最终的结果自然也就如姚昇的判断了:“亦难成也”。在原本的历史中,也确实没有成功。

    不过,话说回来,这件事虽没成功,可它的意义却是长远的。

    最关键也是最主要的一个意义:这件事在“讨董”上虽没能成功,但却“成功”地揭开了“汉末乱局的大幕”,而参与此事的诸路诸侯,因是“乱局大幕”的直接揭开者,在一定程度上就占到了一定的先机。

    所以,讨董这事儿成不成功不重要,荀贞认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参与进去,不但要参与进去,还要争取做出一定的成绩,以把自己和那些怯战、自保的诸侯们区分开来,获取更大名声。

    荀贞笑问左右:“叔潜此话,卿等以为如何?”

    “今之局势较之往日虽已有大不同,但讨董这件事,还是要做,而且是必须做的。”

    诸人转目观之,说话的是戏志才。

    荀贞问道:“志才此话怎讲?如叔潜所言,讨之不易,为何还必须做?”

    “昔晋周受厉公之逐,客居洛阳,身虽不在国内,而‘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恰’,何故?‘为晋休戚,不背本也’。今君侯与袁本初亦可谓‘休戚相关’,袁本初如败,君侯何去何从?”

    “晋周”即晋悼公姬周,姬周是春秋时期最为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年少时,因受晋厉公的排挤而不得不客居周地洛阳,虽然身没有在晋国的国内,但每当听到晋国有战乱忧事,他就忧心忡忡,每当听到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情,他就非常高兴,这是因为他虽然被排挤出了晋国,可他毕竟是晋国的“公子”,他的命运和晋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放到眼下来说,荀贞和袁绍的命运如今也是“休戚相关”。

    他和曹操交往甚密,很早前就因为曹操的引荐而成为了袁党一员,“魏郡太守”、“颍阴侯”、“左中郎将”,包括现在的“广陵太守”都是袁党给他活动来的,他和袁绍见面的次数虽然不多,然在时人眼中,他早已是“袁党”的骨干了。陶谦虽然恼怒他不给自己面子,但为何却也不得不忍下这口气?不就是因为把他看做了袁党的骨干,实际上是忌惮他背后的袁绍?

    就如戏志才、荀攸等人和荀贞的命运现已是休戚相关,荀贞和袁绍的命运也早已是休戚相关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尤其是在颍阴荀氏有多年未曾有人出仕朝中、地方,政治影响力大不如前的这个背/景下,荀贞现阶段更是需要依靠袁绍、曹操等袁党的这些人。

    事实上,不但荀贞如此,如曹操、张邈等也是如此。

    袁绍谋诛宦官、和董卓争斗,这些事情都有曹操、张邈等的参与,他们涉入太深,现在就算想抽身在外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故此,袁绍一起兵,曹操、张邈等尽皆响应。

    放下荀贞是个穿越者的身份不说,也放下荀贞的本意本来就是要响应起兵不说,只从眼下这个客观的形势来分析,即使荀贞现下不愿意响应袁绍,他也不得不响应。

    荀攸对戏志才的这句话是非常赞成的。

    荀攸顾盼席上诸人,补充说道:“今之局势虽较往日已有大不同,然袁本初世代公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是董卓远不能相比的。袁本初今其若举旗一呼,纵应者不多,以我度来,也至少应该会有冀、兖、豫诸州影从,而余下之州郡地方即使不应袁本初,谅也不会相助董卓,至多是‘坐望’而已。如此计来:董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