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是人,纵然洒脱,纵然大度,却不能忘怀过去。而一到用兵之时,皇上首先想到的,还是他李靖,还有李世。
李靖有一种悲凉感,虽然他知道,真实的世界,永不像天空那样湛蓝。李世是否也有同样的悲凉感?因为这一刻,李靖在看李世,李世也在看李靖。李靖得承认,他和李世没有多少共同点,但这一刻,他们情感相通。
恍惚间,张公谨已经来到。“请进,请进。”李靖道。
“皇上有诏书?”
“正是为此事。”李靖道,“颉利虽然败绩,其部属仍然不少。若纵其逃往漠北,保存其九姓,荒漠绝远,我等地形又不熟,恐怕再不能追及。现在我大唐使者带诏书招降于彼,颉利必然宽心无备,若选精骑一万,带二十日粮,可以一战而擒颉利。”
部将张公谨道:“诏书已许降,使者已前往,怎可再出兵?”
李靖朗声笑:“此乃陛下智谋!机不可失。此韩信所以能消灭齐国田横也。”
计策遂定。
李靖将兵趁夜出发,李世带兵随后。果然,颉利见到使者,大喜,戒备之心全无,李靖派苏定方帅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突厥探兵发现异常,慌慌张张回报时,李靖距离突厥牙帐已经只有七里之遥。
李靖大军到达颉利牙帐,突厥几乎没有抵抗之力,李靖将士一阵好杀。“报将军,颉利已经骑马逃走。”一士兵手拿大刀,气喘吁吁来报。李靖点一下头,没有太大反应,只是继续冲杀,不多时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获杂畜数十万,又杀了隋朝和亲突厥的义成公主,抓获其子叠罗施。战果辉煌。
而这边,李世的部众等在碛口,截住了匆忙逃奔的颉利等万余人,颉利进退不得。其大酋长皆帅其部落投降李世,李世俘虏突厥兵众五万余口而还。
狼狈的颉利在左右掩护下逃出了李世的围截,欲投奔吐谷浑而去,被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抓获,送到长安。遂收复定襄等地,自阴山北至大漠,都归唐帝国的管辖之下。
二月,以克突厥,大赦天下。
三月,四方边境的各族君长皆来长安,太宗在朝堂上召见他们。
各族君长齐道:“请大唐天子为天可汗。”
太宗大喜,道:“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
“天可汗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及各族君长齐齐跪拜。声震殿宇。
太宗高高在上,无上权威!
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且说李世回朝,被授予光禄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仍然到边境去。
李靖却没有李世顺利。五月,李靖亦回朝。面圣,皇上却把一纸奏疏送到李靖面前。奏疏乃是御史大夫萧所上,说,李靖破颉利牙帐后,御军无法纪,突厥珍宝器玩,都被将士虏掠殆尽。请求皇上把李靖交司法部门治罪。
李靖纵然无心因功求赏,却未想到局面会是如此尴尬。
“卿是大唐功臣,朕素来视卿尤重,是因为卿之为将,功高不骄,御军严于法纪,怎么偏是这次就乱了法纪?”
“李靖知罪!”李靖跪在地上,只是认罪,并无一句辩解。
太宗沉默良久,才不无沉重地对李靖说:“前朝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还因为过错被杀掉。朕深知这样不妥。朕仍然要录下卿的功劳,还要赦免卿的罪过。”于是拜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加食邑通前五百户。
李靖与唐太宗(4)
皇上搬出史万岁的典故。史万岁是怎么死的?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史万岁破突厥后还朝,杨素进谗言,说突厥本来已经投降了,他们来塞上只是放牧,史万岁却去攻打。即是说,是史万岁故意兴兵。当时文帝刚刚废了太子,问史万岁在哪里,杨素又说,在东宫。文帝怒,任史万岁怎样争辩,文帝还是杀了他。太宗说史万岁,是说他不会相信谗言谋害功臣。而言下之意,也是要李靖自重,不要恃功骄横。
不久,太宗又对李靖说:“前几天有人进公的谗言,现在朕已经不再把它当回事了,公也不要再介怀这件事。”又赐绢二千匹给李靖。
李靖回家,关上门。表情不无沉重。李夫人端一杯水,安慰道:“皇上既然已明言释怀,夫君亦不必太放心上。”
“李靖倒不是要把事情放心上。只是在朝伴君,终有难为。”
“萧倒也不至于嫉妒夫君功高。皇上也终不至于猜忌夫君。只是皇上毕竟是皇上,一国大权扛在肩上,总难免时感惶恐。这时借了萧的奏疏,说几句责备的话给夫君听,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确实,萧是高祖旧臣,是一文臣。史载,萧秉性耿直,他不会是嫉妒进谗之人。但他这一封弹劾的奏疏却委实很是时候。太宗对李靖,终是不能完全放心。
李靖听得,却觉舒畅许多。他李靖一世英雄,扛得青山不怕重的胸怀,本不应该为这些事介怀。何况,皇上都已经表示释怀了。李靖不禁感激夫人的一番伶牙俐齿、一番通达心思。
李靖从此退而自重。
贞观四年(630)八月甲寅,诏兵部尚书李靖为尚书右仆射。本朝无宰相之名,仆射即是宰相。太宗说:“公文武兼备,出则有将领风范,入则有宰辅之才。所以以卿为尚书仆射,公其勉之。”
只是生性沉厚的李靖,每参议政事,常少于言语,在那些能言善辩的文臣中间,他也根本插不上多少话。
贞观八年(634)正月,诏李靖为畿内道黜陟大使,视察民间疾苦、地方风俗。
十月,李靖上表,以足病为由,请乞骸骨,言辞恳切。“乞骸骨”是古人向皇帝请求辞官的通常说法。太宗遣中书侍郎岑文本到李靖那里,传太宗的话说:“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懂得在适当时候止步的不多。不管是愚是智,大多数人不能自知,即使是才能不堪其任,还要勉强占据职位,纵使是有疾病,犹自勉强不肯退位。公能识达大体,实在是值得称扬。朕现在不单要成全公辞官归闲的雅志,还要以公为一代楷模。”意味深长的一段话。
于是下诏,加授李靖为特进,听任他在府第休养。又赐物千段、御用马两匹,俸禄等照给。如果足病稍好些了,就每三两日到门下、中书平章政事。“平章政事”是唐朝制度用语,即是参与商讨国家政事。
李靖穿上便服,有种久违的无官身轻的感觉。李靖说:“夫人,闲来无事,走盘棋如何?”
“好!”李夫人欣然道。
“这次须让夫人几步?”
“三步,只须夫君让三步棋,必然赢你!”李夫人笑道。她只如此说而已,其实,不管李靖让几步,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好!三步!”李靖亦笑。他神态宁静,眼神深邃,却温和。
李夫人心中,突然生出许多的感慨。别人皆说,李靖位居宰辅,每参议政事,恂恂然总似不能言。或许,李靖必得如此,才最合适。太宗不是狭隘的君主,他也应该相信李靖的忠诚。但是圣君功臣之间的张力让他免不了那一重防范之心。历史上,不止一个皇帝选择将李靖这样的功臣除掉。但太宗选择以优奖的方式,安抚李靖也告诫李靖。
李靖是西魏北周勋贵之后,其母家韩氏亦是周隋将门。论家世门第,李靖够大。武德年间,李靖独立带兵或者跟李孝恭一起,打了很多精彩的战役。现在,又和李世打下了突厥,论军功,李靖也够大。诚所谓高处不胜寒,正因为这样,他才更需要谨慎。
大战吐谷浑的前后(1)
贞观八年(634)十一月丁亥,吐谷浑进犯凉州(今甘肃武威)。己丑,下诏大举讨吐谷浑。
也是李靖还不到功成身退的时候,很自然,太宗想到李靖,对侍臣说:“若能得李靖为帅就好了!”
而李靖,人在家中心在朝。他翻开地图,大唐、南诏、吐蕃、吐谷浑,一切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吐蕃,是大唐帝国在西部边境最大的对手,南诏和吐谷浑等小国,处于两大势力之间,在两大势力的笼络中左右摇摆。但所有大家争夺的焦点,是一片面积在地图上并不怎么起眼的狭长地带——河西走廊。最后,李靖的目光落在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自东南走向西北,一头接着中原大地,一头通向西域,两个充满生机的不同的地域。在中原和西域之间,东起朔方(今陕西白城子)、灵武(今宁夏灵武附近),西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附近)、焉耆(今新疆焉耆),是一望无垠的沙漠、荒无人烟的大戈壁滩,好像要割断两个世界的联系。
造化的奇妙之笔,却将一条东西长两千余里、南北宽仅一百余里的河西走廊,插在了祁连山北麓与大漠之间。它将凉州(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玉门、沙州(今甘肃敦煌)、伊吾(今新疆哈密)等绿洲连接起来。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河西走廊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西北各族与中原王朝争夺的对象。匈奴、鲜卑、羌、突厥、吐谷浑、党项,多少民族的刀兵,在这里你方唱罢我出场。这是生存空间的竞争。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失去了河西走廊就等于失去了整个天山南麓的地方。对于西北各族来说,这是他们绝好的栖身之所。所以,历代以来,除了争,还是争。
吐谷浑本是辽西鲜卑徒河涉归的庶长子。涉归死后,由吐谷浑的弟弟若洛继位。吐谷浑与弟弟不和,率本部西迁至陇西,后人即以吐谷浑为国名。吐谷浑之地,西北尽为流沙覆盖,环境恶劣。河西走廊便成为他们向往的风水宝地。自周至隋,吐谷浑几次占领河西走廊,又几次被中原王朝夺回。隋唐更替的战乱中,河西走廊再度落入吐谷浑之手。李渊长安称帝,吐谷浑可汗伏允之子顺投奔李渊,李渊将他留在长安为质。后又放还。太宗即位后,伏允遣其洛阳公入朝长安,逾期未返。伏允怒,纵兵掠鄯州(今青海东都)。太宗责怪伏允,多次征伏允入朝长安,伏允均称病不到。后来,虽说顺有意亲唐,但吐谷浑上层的绝大多数皆倾向于吐蕃。只是贞观前期数年中,太宗忙于应付突厥,暂时无暇西顾。但西边的战争,终不可免。
贞观四年(630),李靖打下突厥,回军的前一夜,李靖打开地图,心下道:“下一次李靖出征,该是西边了。”
转眼间经过五个春秋的寒暑交替。李靖想起昨天傍晚,他从魏徵的口中得知太宗的话:“若能得李靖为帅就好了!”李靖蓦然起身,吩咐道:“准备车马!”
“哪里去?”李夫人走来问道。其时李夫人正在阁内刺绣,突然听到李靖喊“准备车马”,声音洪亮坚定,疑惑间放下手中针线,走来问李靖。
李靖道:“皇上在等着李靖。”
“皇上有诏书?” 李夫人话说出口,才意识到这两日李靖呆在家中,并未有任何诏命来。
李靖道:“没有。皇上想要李靖出征的意愿,是通过他人之口传给李靖。李靖不能推辞。李靖愿意出征的意愿,也还是通过他人之口,传给皇上,才比较好。”
“皇上要夫君出征?”李夫人虽知皇上下诏讨伐吐谷浑,却并不知“若能得李靖为帅”的话。
“昨日魏徵来过。”李靖道。
“我知道。”李夫人犹自不解,“可他并未带皇上诏命不是?”
“魏徵是来传皇上的话,皇上说,‘若能得李靖为帅就好了!’皇上在等李靖自请出征。”
“唔!原来如此!”李夫人恍悟,道:“去找房玄龄房大人吧。”
“正是此意!”李靖点头时,车马已备好。
大战吐谷浑的前后(2)
房玄龄也在等李靖。李靖的到来让他倍感欣悦。李靖走后,房玄龄即刻到太宗那里求见。房玄龄一字不差传了李靖的话“李靖虽然年老,还可以一行。”
太宗知道李靖必然会请缨,还是顿然起身,难以掩饰心中之喜。
十二月,辛丑,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五路兵马进击吐谷浑:第一路,以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出积石镇(今甘肃临夏县西);第二路,岷州(治今甘肃岷县)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出赤水(今青海贵德县东),与侯君集会合;第三路,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为鄯善道行军总管,出鄯善(今甘肃玉门关外);第四路,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出盐泽(今新疆罗布泊);第五路,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行军总管,出且末(今新疆且末西南)。接着,太宗又动员了突厥内附兵众和部族将领契何力的力量,加入征讨大军。
贞观九年(635)正月,大军分道进发。刚行军不久,李靖得到情报:吐谷浑南方的内附民族党项举族叛唐投吐谷浑。一个月以后,又有消息传来,洮州(治今甘肃临洮)地区的羌人亦叛唐投吐谷浑。此时,李靖大军已到达青海高原,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风卷红旗冻不翻”、“随风满地石乱走”的环境下,唐军面临着严峻考验。李靖虽然早有预料,在这个地方,生长其间的吐谷浑兵众会比唐军得心应手得多。可是此时,面对此情此境,又得党项、羌等部众叛唐的消息,仍不由得不皱眉。
此际,李靖是全军的支柱。“前进!进军伏俟城(吐谷浑国都,位于今青海湖西岸)!”李靖军令如山。大军无畏而前。
前锋部队很快到了鄯州地方,伏允可汗竟率部西退。李靖得到前锋部队送来的消息,集众将商议。
“伏允西退,不知是惧是诈,还须静观其动。”侯君集道。
李道彦等纷纷表示赞同。
李道宗突然站出来,道:“大军不宜延误。管他是真逃还是用计,只须急追猛打。”
“如此岂不太过冒进?”高甑生道。
李靖扫一眼众将领,坚决道:“李道宗将军所言甚是,不宜徘徊延误!”
众将一时安静下来。李靖下令道:“李道宗听令!率偏师一支,尽去辎重,轻装疾进,追击伏允。”
“是!”李道宗领命,即刻出发。
李道宗日夜兼程,在库山(今青海西宁西)追及伏允。交兵,激战。伏允恃险死搏,道宗人多气壮。刀枪相击,剑戟争鸣,吐谷浑渐渐不支。
交战几日,李靖领第二支军队亦追上来。李靖以他的丰富经验,先勘地形,再观战势。最后,他到李道宗处,下令道:“吐谷浑所坚守者,前面险峰而已。将军领千余精锐骑兵,绕险峰背后,靖率军在前猛打,我等前后夹击,定败伏允。”
必胜之计!伏允不意腹背受敌,大溃而走。
“追!”李靖一声令下。追兵如箭,冲突山野。
突然前方火光起。时值四月,春草未生,隔年的枯草,漫山遍野之间,毕毕剥剥,火趁风势,转瞬间延及数里,不一时都成死灰。
“马无草,疲瘦,不可以深入。”诸将纷纷道。
“吐谷浑遭今一败,君臣失散,父子分离,不及侦察。此时攻取,如拾草芥。今日不取,他日恢复,后悔莫及。”目睹了库山之战的侯君集争辩道。
李靖起身道:“侯君集、李道宗听令!你二人率众从南面进击。”又朝薛万均、李大亮道:“薛万均、李大亮听令!随我由北道进击。”
李靖素来善追穷寇。
高原之上,历尽艰苦。大唐的军队凭顽强的毅力急追。闰四月中旬,李靖部将薛孤儿在曼头山(今青海兴海)追及伏允残部,一战破之,斩其名王,获杂畜。五天后,李靖率轻骑在牛心堆(今青海湖东北)吃掉伏允一支偏师。月末,赤水源大战。吐谷浑人多势众,又占地利,迅速包围唐军,从高处轮番冲向唐军。铺天盖地。
大战吐谷浑的前后(4)
八月,庚辰,房玄龄来访。“皇上判高甑生发配边疆。李大人可知?”
“不知!”李靖摇头道。于是房玄龄将昨日经过略为讲述:皇上判高甑生发配边疆。当时有朝臣为高甑生求情:“高甑生是秦府功臣,希望陛下宽恕他的罪过。”皇上意志坚决:“高甑生违背李靖号令,又诬蔑李靖谋反,这样的人还可以宽恕,国家的法令还怎么行使!并且国家自起兵晋阳,功臣那么多,若赦免高甑生的罪,其他功臣犯法,将何以禁止!我对旧勋,未尝忘怀,正因为这样,才不能随意纵容,正因为这样,无论如何不能赦免高甑生。”
在旁的李夫人松一口气,几乎倒下。
“唔!”李靖只是平静,“谢皇上圣明。”
“皇上知道大人不反,只是为了堵住奸人之口,所以派人调查。皇上希望大人不要介怀。皇上圣明,绝不疑大人。”
李靖朗然笑:“李靖知皇上圣贤,所以从容!”
房玄龄心下舒一口气。替皇上?也许是吧。
李靖自是闭门杜绝宾客,虽亲戚朋友,不轻易接见。
太宗未尝不知道李靖不会反。他处理得很高明,坚持严惩高甑生,既告诫旧功臣不可以恃功放纵,又安抚了李靖。
而李靖,他懂得太宗,也很明智地收敛自己。
贞观十一年(637),改封李靖为卫国公。
一生功业凌烟阁(1)
贞观十七年(643)二月,太宗命图画功臣赵公长孙无忌、赵郡元王李孝恭、莱成公杜如晦、郑文贞公魏徵、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郧公张亮、陈公侯君集、郯襄公张公谨、卢公程知节、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莒公唐俭、英公李世、胡壮公秦叔宝等于凌烟阁。(此处去逝者皆加谥号)是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这是一组功臣群像,是太宗对贞观众功臣的定位,也是太宗对自己的定位和总结,更是大唐基业的宏大画卷。
赵国公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长孙皇后之兄。与太宗自幼友善,太原起兵后,秦王征讨四方时的重要谋臣,玄武门夺嫡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太宗托孤的顾命大臣之一。
河间王李孝恭,高祖堂侄,李唐建国功臣之一。曾参与平萧铣,平辅公,领导了平定江南至岭南地区的战争。
莱国公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李唐定鼎长安后,到秦王府中效力。随秦王征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出谋划策于帷幄之中。太宗即位后,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时称“房谋杜断”。
郑国公魏徵,字玄成。河北钜鹿(今属河北)人。来自瓦岗寨,投唐后入太子府。太宗政变成功后引为朝臣,以敢言直谏为太宗所重。称为“太宗的镜子”。
梁国公房玄龄,名乔,以字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入关中,房玄龄谒于军门,从此效力于秦王府,为秦王收罗人才,在南征北战中运筹帷幄,玄武门政变中参与机密。太宗即位后掌朝政,太宗治国的重要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