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做人做事做领导-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工作中,往往有许多人掌握不好热忱和刻意表现之间的界限,不少人总把一腔热忱的行为演绎得看上去是故意装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学会的是表现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热忱,而热忱决不等于刻意表现。在需要关心的时候关心他人,在应当拼搏的时候洒一把汗,只要真诚,谁都会赞许。而不失时机甚至抓住一切机会刻意表现出自己“与群众打成一片”、“关心别人”、“是领导的好下属”、“雄心勃勃”,则会让人觉得虚假而不愿与之接近。 

威廉·温特尔说:“自我表现是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人类喜欢表现自己就像孔雀喜欢炫耀美丽的羽毛一样正常,但刻意的自我表现就会使热忱变得虚伪、自然变得做作,最终的效果还不如不表现。 

许多人在其谈话中不论是否以自己为主题,总有突显自己、主张自我的表现,这种人虽说可能被人高估为“具有辩才”,但是也可能被认为是“口无遮拦、显得轻浮”或经常想“引人注目”等,他暴露出的自我显示,常使别人产生排斥感和不快情绪。 

善于自我表现的人常常既“表现”了自己,又未露声色,他们与同事进行交谈时多用“我们”而很少用“我”,因为后者给人以距离感,而前者则使人觉得较亲切。要知道“我们”代表着“他也参加的意味”,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参与感”,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意见相异的人划为同一立场,并按照自己的意向影响他人。 

善于自我表现的人从来杜绝说话带“嗯”、“哦”、“啊”等停顿的习惯,这些语赘可能被看作不愿开诚布公,也可能让人觉得是一种敷衍、傲慢的官僚习气,从而令人反感。 

真正展示教养与才华的自我表现绝对无可厚非,只有刻意地自我表现才是最愚蠢的。卡耐基曾指出,如果我们只是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将永远不会有许多真实而诚挚的朋友。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以这种方法来交往的。 

优越感要不得。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同事,其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却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希望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失掉了在同事中的威信。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们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在无形之中是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那种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真是没错。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们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的心态。 

李先生是某地区人事局调配科一位相当得人缘儿的干部,按说搞人事调配工作是很难不得罪人的,可他却是个例外。在他刚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里,几乎在同事中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因此每天都使劲吹嘘他在工作中的成绩,炫耀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请求帮忙,哪个几乎记不清名字的人昨天又硬是给他送了礼等“得意事”,但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后来还是由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一语点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从此,他开始很少谈自己而多听同事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让他们把成就说出来,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后来,每当他有时间与同事闲聊的时候,他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欢乐炫耀出来,与其分享,而只是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就。 

老子曾说过:“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是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人们,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余。 

另一方面讲,做人还是谦虚一些好,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谦虚,别人才不会认为你会对他构成威胁。你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 

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成就要轻描淡写,我们必须学会谦虚,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受欢迎。对此,卡耐基曾有过一番相当精彩的论述:“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吗?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没有变成白痴的吗?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只不过是你甲状腺中的碘罢了,价值才五分钱。如果医生割开你颈部的甲状腺,取出一点点的碘,你就变成一个白痴了。五分钱就可以在街角药房中买到一点点的碘,是使你没有住进疯人院的缘由。价值五分钱的东西,有什么好谈的?” 

尾巴不要翘得太高 

在中国历史上,那种由于居功自傲、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的将领不在少数,他们并未战死在拼杀的疆场,而是断魂于自己人的刀下,说来令人惋惜也让人深思。 

邓艾以奇兵灭西蜀后,不觉有些自大起来,司马昭对他本来就有防范之心,现在看他逐渐目空一切,怕久而久之事有所变,于是发诏书调他回京当太尉,明升暗降,削夺了他的兵权。 


第23节:尾巴不要翘得太高
可以这样说,邓艾虽有杀伐征战的谋略,却少了点知人、自知的智慧,他既不清楚自己处境的危险,也不明白自己何以招来麻烦。他只想到自己对魏国承担的使命尚未完成,还有东吴尚待去剿灭,因而上书司马昭说:“我军新灭西蜀,以此胜势进攻东吴,东吴人人震恐,所到之处必如秋风扫落叶。为了休养兵力,一举灭吴,我想领几万兵马做好准备。”而且,他还喋喋不休地阐述自己灭吴的计划,全然不知这将引起什么后果。 

司马昭看其上书心更存疑,他命人前去晓谕邓艾说:“临事应该上报,不该独断专行封赐蜀主刘禅。”邓艾争辩说:“我奉命出征,一切都听从朝廷指挥。我封赐刘禅,是因此举可以感化东吴,为灭吴做准备。如果等朝廷命令来,往返路远,迁延时日,于国家的安定不利。《春秋》中说,士大夫出使边地,只要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凡事皆可自己做主。邓艾虽说比不上古人,却还不至于干出有损国家的事。” 

邓艾强硬不驯的言辞更加使司马昭疑惧之心大增,而那些嫉妒邓艾之功的人纷纷上书诬蔑邓艾心存叛逆之意。司马昭最后决定除掉邓艾,他派遣人马监禁押送邓艾前往京师,在路途中将其杀害。 

一世聪明的邓艾由于一时虑事不周,招人疑惧而遭杀身之祸,就是由于其居功自傲的性情。邓艾一片苦心,却由于自己不善内省、不明真相,糊里糊涂地被杀死,的确让人痛惜。那么,历史给予我们的思考与启迪又是什么呢?是否远离权力之争就没危险了呢?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是在日常生活里、在企业群体中,居功自傲也并非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无法排除自己会不会正处在一个妒贤嫉能的人际圈子里,如果是这样,“居功”已属不妙,更何况“自傲”呢? 

常言说:“卖面粉的讨厌卖石灰的。”本来是你卖你的面粉,我卖我的石灰,各有各的生意,但这世上偏偏有那么一种人,什么事都要与自己连在一起,总觉得你“白”了他就“黑”了;有了你的能干,就显示了他的无能等等。因此,明里暗里都要捅你两下,甚至想置你于死地。还有,我们也难以保证企业的经营者都是“贤达开明之主”,本来,下属的“功”对企业以及对他本人是极为有利的,但对居功者,他同样会心存嫉妒或感到不舒服,他们会由此而疑惧你心存二意,“万一哪天你投向竞争对手那边该怎么办?”而“自傲”更加刺激了这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换个角度来看,自傲对自己确实无益,除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外,还会使自己丧失许多理性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凡是“居功自傲”的人,一般都难以吸取失败的教训(包括他人或自己过去失败的教训),总是看到成功的经验和荣耀,对他人意见或建议易持抵触态度,很难像过去一样,站在相应对等的位置上进行资讯交流与沟通,从而导致上下关系紧张。 

另外,居功自傲者身边,由于其“功成名就”,容易出现一些“抬轿子”的人,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出自对成功者的佩服尊敬,但往往不排除有那种别有用心之人。所谓上房抽梯,让你爬得高摔得重正在于此。 

因此,从相当程度上来讲,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取得的“功”,不仅仅是一个性格修养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在特定的条件、情况下,它甚至是一个有关生死选择的重大问题。常言道:“该夹着尾巴做人,就夹着尾巴做人。”在许多时候是不无道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切不可把自傲与自信等同起来。尽管仅是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相去甚远。浅显而言,自傲的外在表现往往是傲气十足;而自信则往往表现于傲骨的自然挺立。而“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这句话也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了。 

总之,不要居功自傲,而要谦逊以求自保、谦逊以求进取,这总不是一件坏事。 

运用好“方圆”之理 

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外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仕途,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利。 

“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现实生活中,有在学校时成绩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有在学校时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在强大的对手高压下,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采取藏巧于拙,装糊涂,扮作“诚实”的样子,往往可以避灾逃祸,转危为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拙诚与对手周旋,确实不失为一种高明之术。 


第24节:运用好“方圆”之理
我们经常在报纸上见到穷凶恶极的罪犯窜入老百姓的家里,杀人越货、绑架无辜或逼人做质的时候,被害人是怎样委曲求全,先以圆滑诚恳的语言赢得罪犯的信任,而伺机在罪犯不在意或误认为在他的挟迫下真的与其合作的时候,出其不意地逃脱报案或径直击败罪犯。这其实是外圆内方的最好案例。试想,假如面对凶狠的罪犯,暴跳如雷,罪犯不先砍掉你的脑袋才怪呢。只有把“方”用“圆”先掩盖起来、包藏起来,装出很诚实的样子,利用笨拙的诚实稳住对方,充分地运用对方的怜悯之心,使对方不加害自己,才会为以后施展擒拿罪犯的计谋赢得时间和条件。 

这种外圆内方的办法,在历史上早已有之。《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签名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意。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我。”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丢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刘备才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难。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圆之术,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才免去了曹操对他的怀疑和嫉忌,从而最后才能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至于三国后期的司马懿,更是个外圆内方的高手,他佯装成快要死的人,瞒过了大将军曹爽,达到了保护自己、等待时机的目的。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统一了天下。这正是“鹰立似睡,虎行似病。” 

总之,人生在世,运用好“方圆”之理,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做事灵活变通 

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因在鲁国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他的政治理想,于是54岁时离开鲁国,带着弟子们游说列国,其间到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家,他“遁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过匡国时被匡人拘禁五日;过郑时,被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一生跑来颠去,始终不被君王们重用,孔子叹息道:“尚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如东周乎!”经过了14年的周游生涯,68岁的孔子回到了鲁国。临死之际他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这位“明知不可为‘而非要’为之”的孔子,一生四处碰壁,屡屡不被重用,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关键是他忽视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客观环境,而他的“仁礼”之类的政治学说对于治世没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各国国王及诸侯希望的是一种能使国家迅速强大,足以称霸天下的法术思想,而孔子的这种思想恰与君王们的想法背道相反,所以像李悝、商鞅,包括后来的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更契合君王诸侯们的想法,所以孔子屡屡碰壁也就不奇怪了。 

一个人在社会中,在事业上要取得成就、有一定的贡献,那你就不能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固想法。既然不可为、无法做,或者做不到,那就早点觉悟,立即止步,这样才不致于浪费你的时间、精力、感情,避免出现到了最后两手空空的结局。 

孔门弟子孟子,和孔子有差不多的命运。他也曾力图在当时的战国推行他的政治学说“仁政”,可是当时各国国王都梦想着成为天下的霸主,实行“霸道之治”,孟子的“王道之治”根本就没有市场。虽然各国国王都把他敬若上宾,可并不想采用他的政治学说,于是孟子也像孔子一样感叹:“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最后也只能和弟子们著书立说,以求其思想发扬光大。 

人面对社会,只能去适应。太强的主观能动性经常会使一个人迷失自己,以为凭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包括社会环境和各种条件,就像人类盲目地想“改造自然”,最后却毁坏了自然,使人类自己遭到更大的报复。这是荒谬可笑的,到头来终会发现自己在整个社会面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微小到如同地上的蚂蚁。 

当然,这个世界总是有一些自以为是的英雄人物,觉得自己天生是改造社会的人,天生是领袖人物,所以他们经常会作出一些常人不敢做的事情,当时当地似乎是成功了,但以历史的眼光来说却是大败而归。 

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人,以为自己是天下的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居然干出“焚书坑儒”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正所谓“不可为而为之”,而且又觉得比较成功,可他真正成功了么?他的始皇乃至万世的梦想,不过到了二世便土崩瓦解了,这能算是成功吗? 

仔细分析现实中那些在事业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味钻牛角尖的人,会发现他们的一些共同特点。 

1.这类人极其自以为是,甚至到了自负的地步 

他们相信自己的想法、作为是极其正确的,既然自己的正确,那别人的就是错误,或者至少是有不足的地方。包括孔孟这样的圣人,在论述自己理论学说之时,不忘记指责他人理论的错误或不足。孟子就曾对“霸道之治”提出严厉的批评。而秦始皇以及后来的“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无非都是一意孤行地要堵上别人的嘴巴,其结果是越堵越难以堵上。 


第25节:做事灵活变通
某青年,一直相信自己是个文学创作的天才,从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