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胃壁是人类内脏中最强韧的部位,因此能够忍受强烈胃酸的侵袭。然而如此强韧的胃,为何会轻易地被“担心”的情绪所破坏?理由在于“担心”这种意识,可以削弱胃壁防止胃酸侵蚀的抵抗力,导致胃部细胞被有如盐酸般强烈的胃酸所破坏。换句话说,意识可以破坏细胞的说法是成立的。
此外,传言已故的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因为担心经营问题,而担心到出现“血尿”的症状。可见不只是胃,人类身上拥有的数十兆细胞都可能因为意识而活络或衰败。尽管肉眼看不见意识,但是意识却拥有超强的影响力。因此,现代医学已经开始利用新的疗法,也就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意识,来让病人自己提升体内的免疫力,借此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所谓的“科学方法”虽然被视为解决问题的正确标准方式,但是也仅限于物质文明下的科学。由于人类对精神医学(即意识和心智)的研究仍未臻完善,因此还无法建立符合社会要求的判断基准。故而,与我对谈时,对手难免会抛给我这样的结论:“稻盛先生,你提到意识,但是这并不符合科学,太奇怪了!”
然而意识并非完全与科学无关,曾有人在著作中强调,所有的现代化科学都是意识的产物。例如,因为有“想在空中飞翔”的念头,便形成了意识,经过无数次的努力终于发明了飞机。因此,我们可以判定:科学在最初时也是由意识衍生而来的。
我也认为,无论物质文明或科学的根本都来自于意识。已故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田中美知太郎,是日本战后极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他曾说过:“所有的发明或发现,是已经被证实的科学,然而在此之前却属于哲学的领域。”例如,伽利略的地球自转理论,起初提倡时引起基督教会激烈的排斥,一直到最后证实“地球的确是自转的”之前,这项事实仍然仅仅被视为人类的哲学或信念而已,而并非科学。由此可证,“心智的作用”也就是意识的存在,才让万物开始运作。对人类而言,意识极其重要。
如此重要的“意识”,其定义是什么?
就生理学角度分析,无论意识、意志或思考都出自脑细胞的作用。但是,我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意识和意志。
话虽如此,但我也无法提供确切的证据,只是从儿童发育的过程中,我曾观察到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例如,随着生物学上所描述的成长,孩子的脑细胞变得发达,也产生了智慧,接着能够像成人一样说话;但是有时候,在他们成长和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却能够说出父母或周遭大人并未教给他们的事物或概念。这种少年老成的现象如果发生在不到三岁的小孩身上,父母通常会很惊讶,而这样的例子确非少见。
虽然我了解这可能被视为非科学的思考,但是根据以上的观察,我认为孩子们的成长除了依据脑细胞的发展学习知识之外,也有可能是一些“原本就存在的东西”让孩子们说出了那些话吧!也就是说,平常我们是根据脑细胞的指令,才会从嘴里吐出想说的话,但是偶尔也会因为“原本就存在的东西”给予脑细胞以刺激,而说出某些话,这样的可能性也应该是存在的。
就算这种可能性存在,到底“原本就存在的东西”所指为何?我认为就像方才提及的,它就是形成人类根源的宇宙意志。在人类有轮回转世的前提下,我相信人类会承袭过去的经验和意识,这些过去的意识应该也是“原本就存在的东西”。
人类将自己承袭的经验和意识寄放在父亲、母亲的精子与卵子中,由于深深地潜藏于内部,表面上无法看出。然而有时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像突然涌现的山泉水般汨汨流出,这也就是为何有些小孩能说出父母未曾教过的话。
这样的道理也能用来说明“良心的呵责”或“良心发现”等种种现象。人类自出生到死亡一直在累积经验,而脑细胞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反应这些经验。因为脑的作用,人类才有喜、怒、哀、乐的行为反应。
我想“良心的呵责”或“良心发现”,其实是来自过去累积的“原本就存在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承袭自前世的人格特质。当提出指责:“这样的行为不奇怪吗?”脑细胞的意识就产生反省:“糟了,大事不妙?”这不就是所谓的“良心的呵责”或“良心发现”吗?
我将宇宙意志和前生形成的人格,再加上此生获得的经验,总称为人的“意识体”,也就是灵体。人类的肉体毁灭——通常称为死亡的时候,人类的意识体才会脱离肉体。
当我往生迎接死亡时,如果被问到:“你此生到底有何作为?”我会如何回答?或许我可以说:“我创办了京瓷,是一个大企业。”然而如果人只有意识体而失去肉体时,这些东西根本不代表任何价值,就算拥有几千亿的财产,也不具备任何意义。
那么,什么才具有价值?我认为,是一个人此生所拥有的人格、人性、灵魂或意识体。因为只有这些东西不会随肉体的死亡而消失。我也认为,往生时能得到这样的风评:“你一生努力不懈,不断提升自己,以至拥有如此高尚的品格。”才是人生最大的价值。总之,我们为何生而为人?理由很简单,就是要利用此生提升自己身为人的品质。
也有人将“提升人性品质”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例如,“让心更单纯”、“让心更美”、“让心具有更丰富的思维”等,然而,我觉得有一种说法更恰当:“让心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因此,我们可以用一句很贴切的话形容人生:“人生是提升心智的过程。”至于事业成败、罹患重病或健康与人生的关系将稍后讨论。总之,人生只是宇宙造物主赐给人类用来提升心智的修炼场,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修行道场,别无其他。而我们眼前这一世所经历的全数体验,也都是宇宙造物主为了塑造我们的人格,利用种种不同的道具给予我们的训练而已。
例如,就创业者而言,没什么比事业上轨道、企业成长更令人期待了。但是我并不认为事业失败、让企业倒闭的人就代表其人生是失败的,而是造物主为了帮助个人向上提升自己的人性,制造出很多穷苦潦倒的窘境,来考验人类能否在逆境中继续奋斗,并保持屹立不倒的意志。
虽然这样的考验都是基于造物主的爱,但是也有一些人在遭受打击时意志动摇或崩溃了,或许还有一些人竟致走上了自杀之路。当然一定也有一些人能勇于面对眼前的悲剧,接受现实,并通过披荆斩棘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性。
事实上,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造物主也会利用成功来考验人类。
例如,有些人成功了,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态度变得傲慢无礼,这就表示其人性堕落了;但也有人成功了,同时领悟到单凭自己无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因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是造物主给予的功课,并借此观察人类如何去战胜二者带来的考验。无论成功或失败,真正的胜利者都能利用造物主给予的机会,磨炼出纯净美丽的心灵,不能利用这个机会的人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海伦?凯勒身上背负着“盲、聋、哑”三层痛苦,照理说,她如果因此埋怨父母、命运甚至上帝都不为过。或许拥有和她一样遭遇的人之中,也会有人发出这样的悲鸣:“我又不曾做过坏事,为何会遭此厄运?”甚至因此含恨、抑郁而终。但是海伦?凯勒却在该怨恨的时候,完美地战胜了考验,并且用更大的爱心去照顾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从而在她的生命过程中塑造出伟大而完美的人格。
此外,如果你阅读过年轻残障作家乙武洋匡①的著作《五体不满足》,一定会被乙武的阳光个性所吸引。他的父母足为典范,而他本人的灵魂更充满光芒。他面对任何情况都心存良善的意念,永远不服输地奋斗与努力。
①乙武洋匡,1976年出生,刚出生时,就被医生判定为“先天性四肢截断症”。后来,他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系,曾担任公务员,并积极到各地演讲,推动“无障碍空间与心灵”的公益活动。——译者注
宇宙的造物主将种种考验加诸在人类身上,然后观察他们如何面对考验、提升自己的心智、净化自己的意念。就此点而言,人生可以说是专门为心的修行而设立的道场。
释迦牟尼针对人生有“诸行无常”的教诲,意思是说,所有的东西是无法保持不变的,在千变万化中充满各种艰难的考验。鉴于此,他认为人生充满痛苦。
释迦牟尼所言的“苦”,包含的不只是前面提到的失败或苦难,也包括成功。因此就某种角度而言,成功也是一种苦难,人类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才能克服这种苦难。假若不能理解这层道理,即使成功了还是无法满足,而沉醉在无穷的欲望中,那才是人生中的大不幸!
第四章 造物主
宇宙间不可能因“毫无办法”而放弃进化。因为人类既可以朝造物主给予的方向进化,也可以朝自己的方向进化,其原动力则是“提升心智”的意识。
他的存在似乎只为考验人类,我想多数人把他称做神。日本人更有趣,所有神话中的造物者,包括促使国家诞生的人,都称之为神。
我不在意人们是否一定得将造物主称做神,但是据我了解,现代人似乎很难接受“宇宙的一切都是由一位全知全能的神所创造”的说法。
于是,因人而异,有人宁可将其称之为“某种伟大的存在”。感觉上这样的称呼和一般人称呼的神——一个特定的神有所不同。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相信“不知道他是什么?只知道是一种伟大的存在”,同时,也因为相信宇宙是由他创造出来的。
事实上,将造物主称为“某种伟大的存在”的人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是一位科学家,不过属于科学家之中的少数派——大多数的科学家还是会认为如此的假定并不符合科学的原则。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存在,我们也很难说明宇宙的存在啊!
也就是说,宇宙间必定有某种东西存在,才能形成如此浩瀚的大宇宙!如果否定这个存在,只承认现有科学能证实的物质,我敢说,世界上多数、甚至一切东西都将变得无法理喻。
但是我口中的造物主也好,某些人口中“某种伟大的存在”也好,或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神也好,总之,这是一个对人类而言还很陌生的领域。
宇宙已经是实际的存在,大家也理解必定有某种东西创造了宇宙,但是到底谁是造物主?他居于何处?相貌如何?根本无人知晓。因此,我想,只要心中知道有这样一种存在也就够了。
假如将人类的身体视为整个宇宙的缩影,则地球犹如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个人则只是某个细胞中一个微小的元素。若要细胞中的一个小元素去理解整个身体的组织,的确有些困难。
现代人用天文望远镜时时刻刻地观察宇宙,想一探究竟。然而,纵使人类能够了解宇宙的全貌,可是还是无法知晓宇宙的造物主到底是谁。就眼前来看,人类连宇宙都还不了解,更不可能了解造物主。总之,我想强调的是,如果人类无视宇宙之间有“某种伟大的存在”或所谓神的概念,或根本不承认它的存在,在此前提下也不可能解说宇宙的真相。
假设宇宙是由造物主创造的,接着人类也诞生在同样的宇宙中,也许有人会想到:“造物主是绝对的存在,是否也因此掌控所有的宇宙万物呢?”例如,当人类思考的时候,到底是基于自己的意识在思考,还是宇宙意识的作用让他思考呢?
我认为有关这个问题,不妨认定是“自己在思考”比较容易理解。
造物主只给予人类最原始的意志,也就是“万物皆朝着更幸福美满的方向进化、发展”的意志。既然宇宙是千变万化,没有固定样态的,在事物有如万丈波澜、此起彼落的世界中,偶尔发现在A身上发生了X事件,在B身上发生了Y事件,我们无须思考这样的现象是否是因为造物主让X事件发生在A身上、让Y现象出现在B身上,因而认定是造物主有意的安排。我认为,这只是随机、偶然的现象罢了。
我们不妨将遍布于寰宇之内的宇宙意志称为“爱”,造物主就用这种单纯、美丽的爱包容万物,但是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自由意志”。
换言之,造物主并未用有形的方式掌控宇宙间事物的运行,只在人类的灵魂中植入属于他的根源物质,然后就让人类自由发展。
所谓的“自由”,对人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东西。随着这种自由,人类可以自由地行善,也可以自由地做恶。
当我们自由地从事行动时,其实只是执行脑细胞的指令,而在所有的指令中最具优先权的就是释迦牟尼口中的“烦恼”。
此处的“烦恼”是指人类为保住自己的肉体,自然而然产生的欲望和本能。
随着生命的诞生和持续进化,动物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身体的安全,自然会具备各种防卫本能,其中一种本能就是欲望。例如,为了维持生命现象而养成食欲,为了留下后代子孙而产生情欲,皆属于此种欲望。再加上人类拥有自由,自然而然就会随着欲望展现各种行动。
这样的欲望具有重大的意义。假如所有人都像印度圣雄甘地一样当一个非暴力主义者——“即使被杀也不反抗”,我担心人类有可能因此而灭亡。
自然的现象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与肉体的存活,甚至维持种族的存活,即使看到他人只要一碗饭就满足了,自己却往往想要拿到三碗饭以确保食无虞。此外,也会追求异性,产生想要繁衍众多子孙的欲望。这些都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需的欲望。
人类在拥有肉体的前提下,自然产生了以自己为重心、想全力保护自我的欲望,这种欲望的作用与造物主毫无关联,而是随着人类自己内心的烦恼而展现的。
换言之,造物主用爱怀抱一切,让宇宙全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和进化。因此,大体而言,宇宙整体正朝着好的方向不断进化。但是,由于造物主给人类以自由意志和肉体,人类有时也会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进化。
因此,宇宙间不可能因“毫无办法”而放弃进化。因为人类既可以朝造物主给予的方向进化,也可以朝自己的方向进化,其原动力则是“提升心智”的意识。
然而放眼周遭,依然有很多人蒙蔽心智,终日追求欲望。世界已经进入如此富足的时代,物质文明已经如此发达,可惜人类还是不满足,原因就在于人类的欲望也愈加膨胀。
因为人是自由的,可以不受拦阻地追求欲望,但是那只是个人的目标,而并非宇宙的目标,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样做只会破坏而不能保护地球。
我们如果考量地球环境就应该可以了解,除了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存共荣之外,人类并没有更好的路可走。总之,知足和控制欲望对人类而言是必学的功课。
以上所说的功课,其实也就是所谓的“智慧”。而这样的智慧是人类与生俱有,被造物主藏在他给万物的“爱”之中的。有很多认真修行的宗教家,通过宗教的修炼可以觉察到这些智慧。此外,关心地球环境的智者人数的增加,对人类的进化也有宝贵的帮助。
第五章 欲望
事实上,不论眼前是否贫穷、是否罹患病痛,只要下定决心,谁都可以做到让自己的心灵多一些平静,让自己的人格品质和灵性多一些提高。
有人认为人有“原罪”,乍听之下,这种想法似乎与“人是最有价值的存在”相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佛教的说法,烦恼是罪恶的根源,所谓的六大烦恼是:贪、嗔、痴、慢、疑、见。
首先提及的“贪”,由字面就可以理解,指的是想将一切据为己有的贪念;“嗔”则是因个人内在的骄慢肤浅,而容易引发愤怒的言行;“痴”是在无常的世界中妄想永恒不变,当事实与自己的期望有出入时就显露出痴愚,发出不满的抱怨声;“慢”是傲慢不逊的心;“疑”是怀疑真理的心;“见”是用负面的观点看待诸事的心。六大烦恼之中,又以“贪”、“嗔”、“痴”为人类惯常烦恼的根源,称之为“三毒”。
释迦牟尼提及的六大烦恼,其实也是人类生存上必须具有的本能,没有这些本能,人类可能就无法保护自己肉体的安全。
例如,“疑”之心,日本人喜欢用“深深怀疑”或“心思深沉”的字眼来形容人的多疑。在原始世界里,没有尖牙利爪的人类想在丛林中存活,唯有尽量用心去思考和行动,以防范突如其来的危险。
而如果有食物时不趁机吃饱,又不知何时才能猎捕到下一餐,那么不留意的话就可能被迫绝食十天半个月,因此人类逐渐养成了这样的贪心:不只吃一餐的分量,最好连明天的食物也一并享用。由此可以了解,贪心本来也是出于人类自卫的本能。
总之,“烦恼”是造物主初始之时赐予人类的智慧,为的是让拥有肉体的人类能够自我防卫。只是有些人擅自滥用了这种智慧,并利用造物主给予的自由来做坏事。
因为是自由的,所以将自由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自己的欲望恣意泛滥的大有人在,他们大叫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然而自由如果无限制地扩张,结果就会变成日本人口中“比谁都贪婪”的族群。其实欲望本身并非罪恶,凭借欲望毫无节制地为所欲为才是罪恶。
因此,人类有必要适当地控制一己的欲望,以免造恶,于是佛教呼吁人应该持守戒律,也就是六波罗蜜(“波罗蜜”为古印度语,意为“渡到彼岸、事做好了”,在此指六种菩萨的行为)中的“持戒”。
持戒之外,佛陀强调人应该“布施”,也就是帮助别人。所谓布施,是指用慈悲之心对待宇宙万物,帮助它们生存发展,这也是源自造物主最原始的爱的行为。
佛教教人用持戒来控制自由和欲望的滥用,并且布施于人,能这样做就称为“走菩萨道”。相对地,如果任由烦恼带来的欲望滋长,便可能变成为害人群的恶魔。
总之,人类同时具有善、恶两种本质,可以晋升为大慈大悲的佛,也可以堕落为穷凶极恶的魔。
可以说,这个世界是为了净化人的“心灵”而设的修炼场,通过修行提升人性,创造更完美的人格,也是人生的目的。同时,拥有烦恼和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