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仲谋天下-第3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恳埠芨摺

    “这一次才子甄选结果如何?”孙权问道。

    秦淮才子甄选,江东日报每年都会举行几次,不过这一次最为隆重,因为不仅仅请到了好几个儒者位评委,就连教育司司长,前江东书院祭酒,当今天下最负盛名的大儒之一的蔡邕也请出来了。}

    当然,这是孙权的圣旨请出来的。

    “大王,如今已经选出十强才子了!”

    程道躬身的禀报道:“蔡司长亲自评算出来的!”

    “父亲?”

    蔡琰俏脸微微一变,贝齿咬唇,狠狠的捏了一把孙权的手臂,低声的道:“大王,你太坏了,明知道父亲在这里,你还拉我来,父亲要是责骂,我如何是好!”

    蔡家的老古董,大王孙权怕的很,作为王后的蔡琰也畏惧的很啊。

    “骂就骂,他又不是第一次骂我们!”孙权耸耸肩,虱子多了不愁,蔡邕骂的多了,他也就有些免疫了。

    “这位是……”

    韩斌看了看孙权身边的俊俏公子,心中一骇,连忙行礼:“草民有眼无珠,不知王后凤驾。请王后娘娘恕罪!”

    王后蔡琰,他还是认得的,只是之前一时之间没有留意她公子打扮的模样而已。

    “王后娘娘?”

    程道闻言,也骇然一变。他还以为谁家的公子哥能和孙权走了这么贴身,原来是王后,连忙行礼。

    “你们无需多礼,本宫是陪大王前来观礼的,你们就当见不到本宫!”

    蔡琰摆摆手。淡然的道。

    “诺!”

    两人点点头。

    孙权和蔡琰在程道和韩斌的引领之下,走上的楼船最上层,犹如一个露天舞台般的广场。

    广场上,教育司的司长蔡邕一丝不苟,盘坐评委台的首位,而左右两侧,还有五六个知名的儒者,在中央,十个青年相隔而坐,奋力笔墨。挥泪如雨。

    “爹!”

    孙权走上来,悄无声息的坐在蔡邕身边。

    “爹!”蔡琰跟在孙权后面,垂着有些羞红的秀脸,坐在孙权旁侧,小心翼翼的行礼。

    “昭姬?”

    蔡邕看着孙权,不了不睬的,当看着蔡琰的一身公子打扮,眸光一冷,气不打一处,道:“胡闹。汝乃是堂堂王后,如此打扮,要是传出去,成何体统!”

    “老头子。你不说,我不说,鬼才知道啊!”

    孙权有些懒洋洋,笑呵呵的道:“昭姬天天窝在那深宫里面,我让他出来走动走动,有何不可?”

    “大王说的可真有理。王后不在宫里面主持内廷,难道还要天天往外跑不成?”

    蔡邕阴阳怪气的道。

    他的女儿什么都好,温顺,恬静,琴棋诗书,无一不精,就是让孙权带的有些要强,以女子之身,建立什么女子书院,即使继位王后之后,依旧维持着那半死不活的女子书院。

    孙权夫妇面对蔡邕的时候有些无奈,这个老东西好像就对孙权从来就没有满意过,甚至认为蔡琰也是被他给带坏了。

    “爹,这一次才子大算的题目是什么?”孙权立刻转移话题。

    “论吴王!”蔡邕冷了他一眼,才消消气,平静的回答道。

    “吴王?爹,你值得先王,还是孤?”孙权目光一动。

    “指位不指人,你也好,先王也好,都是吴王!”

    蔡邕目光扫过场中的十个才子,有一丝满意的笑容,道:“老夫就是想要你知道,他们心中理想的吴王,他们都不错,左边那两个是江东书院了,中间那几个来自鹿门山书院,后面那几个可是金陵书院的学子,都是有才之辈!”

    “爹,你认为,他们能入朝文官吗?”

    孙权闻言,微微眯眼。

    “入朝为官?”蔡邕回过头,看了孙权一眼:“小狐狸的尾巴露出了吧!”

    “呵呵!”孙权讪讪一笑,老家伙太精明了。

    “老夫就知道你小子指名道姓的让老夫主持江东日报举行的秦淮才子选拔,另有目的的!”蔡邕撇了他一眼,道:“有什么就直接说,别跟老夫拐弯抹角的!”

    “爹,你不认为举孝廉的制度该改一改了吗?”

    孙权讪讪一笑,老家伙就是不好糊弄,他也只能坦然的道:“入朝为官吏,举孝廉之策,过于偏私,有才之辈,岂能以名望而居之!”

    举孝廉,这种制度维持的好些年,一种由下向上推算人才的制度,然而这制度在孙权的眼中,已经有些落后不堪了。

    人的都有私心,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大公无私。

    所以,选拔官吏的制度,一定要改革。

    在之前,科举的时机不成熟,所以在变法之中,孙权都没有提出来,然后,当教育司的各府郡书院计划一定落成之后,科举之策就迫在眉睫。

    他必须要让蔡邕在任教育司之位的时候,把科举之策落成。

    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一出。

    “举孝廉的确有些过意私心,毕竟不是谁都能举荐出一个出色的人才,不过如今也是唯一可行之策!”

    蔡邕眉头蹙起:“如何选拔官吏,一直都是一头疼的问题,想要做到公平公正,谈何容易!”

    “才能有高低之分,没有比较就没有出色之才!”

    孙权指着在场的十个才子,淡淡的道:“就好像这样,只有甄选出来的才算是公平,不是吗?”

    “你想要来一个全国大考?”蔡邕双眸微微一亮:“选贤用能,为官吏之用,倒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没错!”孙权点头。(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六章 CD兵变 一() 
翌日。

    王宫,御书房。

    孙权神色有些凝重,盘坐书案侧位之上,而站在他面前的是内阁首辅张昭,次辅朱治,蒯良,吏部尚书顾雍,教育司司长蔡邕。

    “孤希望,今年能举行第一届的科举。”

    孙权一双琥珀晶莹的眼眸扫过几人,沉声的道:“所谓科举,就是开科取士,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之下,以出题大考为手段,选贤用能,为吴国朝堂输送新的官吏苗子!”

    “开科取士?”

    张昭还在细看科举的每一条详细的策略,举孝廉已经维持的几百年的选吏制度,一朝被推翻,他也有些的沉默。

    他抬头,目光细细的看了看孙权刚毅的脸庞,这个年轻的君主还真的不能小看,一出接着一出,永远都不知道他心中想的是什么。

    当年侍奉孙坚,他都没有这么累过。

    “有问题吗?”孙权看着张昭,内阁首辅,当年吴国天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某同意试一试!”

    张昭沉吟半响,把科举了一条条政策看的仔细无遗,才答应了下来。

    要是几年前,他一定反对,毕竟那个时候,读书人加起来也没有几个,开科取士,有多少人来考试都不知道。

    现在倒是可以一试,当今天下,吴国的书院鼎盛,不说江东书院,金陵书院,这两座高等规模的学府,其他的,鹿门山书院,交州书院,辽东书院,皆然都是有人才输送的学院。

    再加上今年教育司推广的书院政策,在每一个郡府都建立一座高等书院,把读书人普及到百姓之中的去。

    科举,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官吏选举制度。

    “大王,如此贸贸然的去改革官吏的推选制度。必然会推翻之前的举孝廉制度,不少人大儒手中都握着孝廉名额,会不会……”

    蒯良没有说下去,但是那个意思在场所有人都明白。

    权利二字。没有多少人能逃得了,平时不在庙堂的那些读书人儒者,手中唯一的权利就是握着可以举孝廉的名额。

    突然没有了,自然会引发一些不满。

    读书人不好惹,特别是读书出名的人更不好惹。看看如今的孙权就知道了,他堂堂一个吴王,见到那些读书成名的老不死,还要毕恭毕敬。

    好像蔡邕郑玄这等级别的大儒,随便一个都能拧起他来打,打完左脸,他还要乖乖的把自己的右脸贴过去。

    这些大儒,那一个不是门生遍布天下的,他们要是彻底的闹起来,可就比之前变法的风暴还要猛烈三分。

    “这就要看蔡司长的能力了!”

    孙权微微眯眼。目光看着自己的老岳父,笑眯眯的道。

    御书房里面的几人听此言,顿时一双双目光皆然看着蔡邕起来。

    “微臣突然明白了,大王当初千辛万苦以教育司的大计划,诱引微臣从江东书院出来,原来就是为了今日这一出!”

    蔡邕的面色不太好看,就差没有吹胡子瞪眼睛。

    又被算计了!

    以彼之道还于彼身,这一招,孙权用的纯火炉青。

    孙权亲自改革科举制度,那就是和一众的大儒作对。和整个士林作对。

    然而,蔡邕是大儒,而且还是吴国最顶级的大儒,要说门生天下。谁比得上他啊,如果有蔡邕亲自改革的科举制度,就算是在士林之中牵动狂风暴雨,那也只是读书人之争。

    “有一步,看三步,不服也不行!”

    张昭几人心中有些感叹。当初他们不明白一向比较孝顺的孙权为什么死皮赖脸的拉着年事已高蔡邕进入朝堂这浑水。

    原来是为了这么一天。

    的确,有了蔡邕鼎力支持,就算读书人有意见,那也只能和蔡邕辩论,和蔡邕这么一个大儒辩论,不是找死的行为吗。

    “呵呵!”

    孙权讪讪一笑:“正所谓能者多为,父亲难道就不想看着科举政策落实吗?”

    “微臣自然是想要看到科举制度落实,开科取士,一视同仁,没有寒门士族之分,乃是微臣心中少有的理想,但是大王利用微臣的这一笔账,微臣心中可记住了!”

    要不是这么多大臣在,饱读诗书,有些固执在礼仪上的蔡邕必须要给孙权这个君王留点面子,他早就翻脸发飙了,绝对不会微臣微臣说的这么咬牙切齿。

    老泰山和女婿较劲,内阁的几个巨头也管不了,张昭他们也只能站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

    “大王,科举不是不可以,不过今年这一界,乡试和会试,是不是得放一放!”

    半响之后,顾雍沉声的道:“目前乡野之间可没有会这么多读书人!”

    孙权提出来的科举政策,是以明朝发展成熟的科举制度为根源,从乡试,会试,到殿试而分为三级。

    不过如今虽然读书人已经不少,但是相比吴国庞大的疆域之下,却并不明显,还是处在一个稀有动物的阶段。

    殿试倒是可以,但是乡试,会试,却有些不够成熟。

    “孤也想过了!”

    孙权点点头,道:“今年第一届举行的科举,毕竟只是过渡,还是要给那些读书读了一辈子的老不死点面子的,所以孤把这一届的科举制度和举孝廉制度结合了一下,乡试会试以举孝廉而代替,让地方儒者而推举出来,赴京考试,但是殿试必须要金陵城举行,公开公正,不得有任何的徇私之举!”

    “诺!”

    众臣闻言,皆然松了一口气,孙权能弄一个过渡期,已经算是退了一步,这么一来,加上蔡邕的影响力,这一项政策,落实的可能性已经达到九成。

    “第一届科举,张昭你可要重视起来!”孙权眯着眼,道。

    “微臣明白!”

    张昭想了想,才拱手的道:“这一次科举必须要有教育司亲自主持。而内阁,我们会排除蒯良次辅为辅助考官,而吏部尚书顾雍也为辅助考官!”

    “此安排很好!”

    孙权目光扫过三人,沉声的道:“此次科举。就你们三人负责,九月份京城开考,但是现在就要准备起来,至于考什么,你们自己决定!”

    “微臣领命!”

    蔡邕三人面容凝重。连忙点点头,躬身的行礼。

    “朱治先留下,孤还有话说,你们可以回去做准备了!”孙权摆摆手,淡淡的道。

    “诺!”

    几人离开了御书房,朱治一人留了下来。

    “君理叔父,刚才我们所说的只是文科举,你要负责的是武科举!”

    孙权把武科举的卷宗递给朱治:“今年只是举行文科举,明年文武皆然科举选贤!”

    “武科举?”

    朱治一双铜铃般的眼眸看着卷宗上的记录,武人从军。他的神色凝重起来:“这不是军方的事情吗?”

    “对!”

    孙权点头,道:“所以你要代表内阁和军方做出沟通,武科举的学子将会成为军人,不过你也不要太着急,今年只是看看文科举的反应,武科举最少也要明天才举行,你还有时间,可以慢慢调和!”

    “诺!”

    朱治点点头。

    ————————————————————————————

    五月是春夏交替,天气温和,六月却如火。

    进入六月。天下平静的局势也开始的躁动,六月二日,马腾誓师长安城,北伐河东金国。号称出兵三十万。

    关中局势大变,风云变化。

    作为天府之国的蜀地,平静的表面之下,也开始的暗涌潮流起来了。

    成都城。

    邓芝是一个二十出头青年,职位是丞相府的一名小文吏,工作是从丞相府传递奏书给到大王的御案之上。简单,不受重用,然而却消息灵通。

    每天丞相府上奏蜀王刘璋的奏书,他都能过目一遍,蜀国的运行他了如指掌。

    结束了一天繁重而沉闷的工作之后,他拖着有些疲惫的身子,如同平日一般,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城西的一座普通的院落。

    日子苦寒,尚未娶亲的他,本为义阳新野人,汉末之初,年仅十岁出头的他就已经来到的蜀地,这些年兜兜转转,却也一事无成。

    不过自从四年前,他遇上的一个贵人,从此之后他的运程大变。

    “大人!”

    邓芝作息时间很规律,他刚刚合衣睡下,一个幽灵般的身影出现在他厢房之中。

    “杜毅,你不吓唬某家,会死啊?”

    邓芝揭开被褥,合衣站起来,眼眸撇了隐藏在黑夜之中的黑衣人一眼,冷冷的道。

    “大人,小的之无心之失!”

    杜毅嘿嘿一笑,自从廖豪离开之后,他和邓芝两人一文一武,搭配无间,主持蜀国千户所的事情,交情深厚。

    “说,深夜前来,有何事?”

    邓芝点燃的油灯,四平八稳的坐在案首,沉稳的身躯散发出一丝大将之风。

    没有急事,杜毅不会来打扰自己的,毕竟陈登那个残废正在全城的寻找锦衣卫所在,任何一丝暴露就会让锦衣卫在成都城全军覆没。

    “刘备今夜去了城北军营!”杜毅面色凝重起来,低声的道:“他和魏延已经密码会面!”

    “诸葛亮呢?”

    “也悄无声息的离开的丞相府,不过没有出现在城北军营!”杜毅道:“他去庞羲的府邸!”

    “庞羲手握数万精锐,坐镇巴西!”邓芝目光一亮:“诸葛孔明居然把主意打到了他的身上,眼光真不错!”

    “他会成功吗?”杜毅问道。

    “不知道!”邓芝摇摇头,道:“当初廖指挥使还在蜀国的时候,就拉拢过一次庞羲,但是失败了,还死了几个暗子!”

    “这么说,庞羲对蜀国还算是忠义的!”

    “也许就是忠义,才会让诸葛孔明有机可乘!”

    邓芝冷声的道:“有点才能的都能看出来,吴国早晚会攻入蜀国,刘璋是稳不住吴国的攻势,想要找一个挡得住吴国的,想来想去,也只有刘玄德了!”

    “你说的,我有些听不明白!”

    杜毅是一个武人,听了有些脑昏头乱。

    “不用听明白,我明白就行了,你去给我做一件事情!”邓芝也没有细说,他面容发出一丝冷意般的幽芒:“诸葛亮去了庞羲府上的事情,想办法让黄权知道,对了,尽量不要用锦衣卫的力量,陈登看的紧。”

    “明白!”杜毅点点头。

    “看来他们是坐不住了!”

    邓芝冷然一笑,道:“也好,我们也该动了起来,大王的旨意,三个月之内,一定要让他们动起来,时间不多了,杜毅,通知廖指挥使,计划可以发动了!”

    “是!”

    杜毅点点头,一双阴鸷的眼眸散发着幽幽的冷意。

    “对了!”

    邓芝接着道:“传令锦衣卫,速速查清楚如今张任练兵所在之地!”

    “你想把张任调回来?”

    “我一个小小的官吏,哪有这个能耐啊!”

    邓芝笑了笑,道:“况且,如果张任这个时候回来了,必然会震慑刘备,他们也许就不敢有行动了,我需要是刘备杀了刘璋死了之后,张任能迅速出现在成都城。

    这时间点要把握好,不然会出岔子,诸葛孔明这个人太恐怖了,要不是他在明,我们锦衣卫在暗,恐怕我们都已经被算计了!”

    他在丞相府,所以对诸葛孔明整个人有些直观的接触,这个人的智慧,有些出乎他意料之外。

    黄权是压不住这个人的,在他的注视之下,短短的时间之内,丞相府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力量已经被诸葛孔明拉拢。(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七章 关中之乱 一() 
六月,初旬。

    邺城。

    今年的夏日来势凶猛,刚刚进入六月时节,已经开始烈阳盖顶,火烤大地,整个气氛都有些热烘烘的。

    “马腾出兵了?”

    曹操喝了一碗酸梅汤,润润喉咙,才看着荀彧,荀攸,戏志才和张辽,问道。

    “已经出兵了!”戏志才点点头:“六月二日,誓师长安,号称出兵三十万,气势很凶猛,六月三日,马超在晋阳响应,出兵十万!”

    “说说实际的兵力!”曹操嘴角勾勒起一抹玩味的笑容。

    “马腾和马超,加起来也就十五万主力兵马而已!”戏志才道。

    虽然马腾号称出兵三十万,但是在他的消息之中,马腾马超加起来也就十几万兵马而已,西凉荒芜,并州人丁也不多,一个经过数次战乱的关中,凉国能筹集的兵马还真不多。

    “韩遂呢?”曹操问道。

    “经过鬼卒探子的探查,应该有四五万主力!”戏志才道:“不过韩遂已经彻底的拉拢的张白骑,集合六七万精锐兵马,应该不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