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第3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既为军参。

    在朔州、并州方向布置一支军对付西部鲜卑同时监督中部鲜卑,六万人马,有朔州牧皇甫嵩为军长,度辽将军鞠义为副军长,有皇甫嵩、鞠义、阎柔三万中央正规军。有朔州将军李肃领一万朔州郡兵、并州将军吴匡领一万并州郡兵、石韬领一万朔州建设兵团护兵,徐庶为军参。

    在幽州、辽东方向布置一支军对付东部鲜卑余孽和东北诸国,五万人马,以辽州将军太史慈为军长。以幽州将军成廉为副军长,辽州刺史刘政、护乌桓中郎将田豫为军参,有太史慈、田豫两万中央正规军,有成廉领一万幽州郡兵、牵招领一万辽州郡兵,田畴领一万幽辽建设兵团护兵。

    张燕、杨凤领两万太行无忧军继续驻扎在太行山,一边震慑地方世家,一边参与忘忧丹、神仙丹制造和运输,两万太行军属于半脱产状态。

    韩浩、常林领两万冀州建设兵团护兵负责督促运河修筑,甘宁领一万黄河水师协助运河修筑,吕岱、董袭领两万渤海水师震慑三韩、百济、倭国。

    吕布本部近卫师与高顺、黄忠、赵云、阎行六万中央正规军留守冀州,曹性、陈卫领两万冀州郡兵,任峻领一万冀州建设兵团护兵。

    如此算来,有吕布、朱儁、皇甫嵩、高顺、张辽、黄忠、赵云、阎行、张颌、徐晃、徐荣、于禁、太史慈、鞠义、朱灵、魏延、阎柔、田豫、甘宁、吕岱、董袭、马腾、班荣等二十三个正规师,二十四万人马。

    在这里面有皇甫嵩、朱儁、鞠义、阎柔、田豫这五支正规师的镇守地盘常年不变,所以可以做军屯,而其他正规师的驻地也将严格规划,以后只换首领不换兵,军屯田地有基本保证,若是出征,可交给当地建设兵团帮忙料理然后分成,如此可解决掉八万人马口粮,这样算起来,只有十五万军队需要消耗民众的粮草。

    而郝昭、张任、李通、臧霸、孙观、黄盖、廖化、段煨、董越、李肃、吴匡、曹性、陈卫、成廉、牵招、张燕、杨凤、石韬、田畴、枣祗、阚泽、王修、张既、韩浩、常林、任峻等部郡兵、护兵,共二十六万人马。

    县兵虽然是郡兵的五倍多,大概有七十多万,但稍微放宽一点训练要求的他们便有了充足时间耕田放牧,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乡兵大概是县兵的五倍,有三百多万,有足够时间耕田放牧,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八万名建设兵团护兵以及十倍于他们的八十万屯田兵在稍微放宽训练作战要求的条件,能做到自给自足,不过郡兵的防御、治安、作战任务重,只能做到一半自给,近九万人马需要外来粮草补给。

    这样算下来,吕布麾下人马现在只有二十四万是需要消耗民众交上来的粮草,跟三千万民众相比,军民比例不到一比一百,吕布精简兵力、减轻民众负担的任务胜利完成。

    ps:求推荐票!

    w

第707章 重开月旦评() 
吕布任用华歆、王朗去解决冗官问题,除了真正需要他们这样清正廉洁的世家名士去破世家官吏的顽疾之外,亦有让华歆、王朗等世家名士跟庸俗世家隔绝的用意。

    吕布虽然厌恶世家,但他并不厌恶反倒很欣赏那些本身坐得正行得端的世家人物,只是那些世家人物被更多庸俗无耻的世家官吏挟裹着,身不由己,吕布能够做的便是像从泥沙里检出明珠一样,把那些清正廉洁的世家官吏挑选出来,重用他们,让他们来对付那些奸恶、庸俗的世家。

    吕布发现,任用寒庶子弟去对付世家人物,往往会出现寒庶子弟被世家拉拢的危险,而用世家人物对付世家,他们非常熟悉世家那一套做法,可以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事实证明,让他们窝里斗是削弱一个阶层最事半功倍的办法。

    吕布跟华歆、王朗、田丰、沮授、法衍、裴茂等世家人物相处久了,对世家的嫌恶之情减轻不少,不是所有世家都是野心勃勃残暴不仁的,不是所有世家子弟都是无能且无耻的,若是死抱着世家、贫寒势不两立的观念,就变得跟那些庸俗低级的世家人物一样,囿于出身的狭隘世界观,无法阔张心胸去包容世间所有英才,所以吕布渐渐地减轻了对世家的仇恨、厌恶等消极情绪,取而代之的是各个阶层的融合。

    华歆、王朗都归顺了吕布,在他们两人的影响规劝下,吕布对原来辽东三贱客管宁、王烈、邴原的态度也起了变化,而这三人经过了半年的劳动改造教育,认识到基层民众的疾苦,认识到世家垄断统治乃是万恶之源,开始对吕布施行的一系列政策积极拥护起来,毕竟他们良心未泯,不是袁隗、王允等丧尽天良的官僚。

    吕布量才使用,以管宁非常善于教化。便任命他做礼部的教育司郎中,而此时孔融已经荣升礼部尚书,管宁便为孔融的副手,以推进全民教育为己任。

    王烈此人以德行见长,在别的方面似乎没有多大的长处。吕布任命他为礼部的汉化司郎中。让他负责督促对异族的汉化工作,尤其要注重对德行的教育。

    不同于出身世族的华歆、管宁、王烈,邴原出身寒微,他十一岁时丧父。家里面穷,在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什么哭呢?”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年轻时。邴原与管宁就以德行高尚齐名,州府辟命都不接受,黄巾之乱爆发,邴原带领家人到海上,住在郁洲山中。后来黄巾规模越发展越大,邴原避居辽东,邴原在辽东一年多,名声重于一时。

    邴原跟阚泽一样。都是从草根爬起来的名士,让吕布非常地钦佩。吕布为了让所有大汉孩子都学习邴原这股精神,便任命邴原为太尉府的典学从事,为吕布监督全民教育政策实施情况,并向各小学堂、各中学堂学生现身说法。

    管宁、王烈在那一世是到死都隐居着,邴原则隐居了一阵子后来为曹操效力,但在这一世,吕布是不容许大汉有真正贤才隐居起来不为自己效力的情况发生的。

    一直以来,吕布就非常反感那种拒绝公府征辟的隐士,他曾以大汉中央朝廷的名义传谕天下,让所有自以为有才能的隐士都出来为国效力,有三番五次拒绝征辟者罪之。

    吕布的用意很简单,既然你是一个人才,你就得为我效力,要么就去死,也省得便宜了敌人一方。

    吕布这种杀伐果断的征辟人才政策,很多世家大族都在一旁看笑话,以为必定失败,结果反倒是得到了空前的胜利,因为大部分隐士隐居山林却拒绝公府征辟,纯属是玩欲擒故纵的把戏,若是公府给他一个好官职,他们稍作推辞都答应了,若是职位太低就老玩拒绝征辟的把戏。

    这种把戏在东汉名士圈里玩了几十年,吕布懒得陪那些名士们玩了,便开门见山,而那些名士们一百个人里面都难得找到一个真正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人物,他们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都在积极地入仕为官。

    一旦吕布撕破了那些隐居名士们的伪装,他们没啥好装的,干脆各自露出本性,对功名利禄汲汲以求,甚至很多人干脆投入到董昭、郭嘉、贾诩他们那从龙一党,为吕布的未来铺平道路,像王朗、华歆,一开始囿于世家门户之见很反感吕布,可当真正投效吕布以后,他们变得比很多吕布原本的部下都要忠诚。

    吕布忽然间发现,他其实就缺乏董昭、郭嘉、贾诩、王朗、华歆这样以他吕布的利益为根本利益而不是以大汉皇室利益为主导的从龙一党,他要积极地培养、聚拢从龙一党。

    吕布又从孙策手中得到了伪扬州刺史刘繇的军师许劭。

    刘繇从洛阳伪朝廷那里得到了扬州刺史的职位,为了统领扬州,准备定寿春为根据地,但当时战局混乱,淮南一带已是袁术的势力范围,于是刘繇只好撤到曲。

    当时曲阿为孙策的舅舅吴景的势力,由于吴景与袁术关系不错,所以与孙策一起弹压刘繇,将刘繇赶走。之后吕布任命袁术为扬州刺史,孙策与吴景、袁术一起合攻刘繇。刘繇命张英、樊能与孙策军对抗,但是不敌孙策的大军而败,大败之后的刘繇接受许劭的建议逃到荆州投靠袁绍,赶到豫章郡时被豫章郡太守朱皓所阻拦,孙策又领兵攻来,刘繇、许劭和刘繇儿子刘基被孙策俘虏,孙策以刘繇、许劭的名望高而待之如上宾,刘繇很快就病死了,孙策征得吕布同意,将刘繇慎重的葬到其故乡东莱郡牟平。并将他的遗孤刘基送到邺城。

    吕布见到了刘繇的军师许劭,跟他聊过几句,发现许劭本身并没有多大才能,但他独具慧眼,看人入木三分。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评论家。若放在后世,根本不可能像东汉末年走红,他在东汉末年的走红跟东汉时期变态的选官体制密不可分。

    汉朝以降,“察举”“征辟”就是做官的正途。社会盛行清议,热衷臧否人物的品藻、德行、言语、才能种种,一个寂寂者若能得到当世名士之品评,立刻身价百倍,在识鉴方面。对其时及后世都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许劭与郭泰,所谓“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

    许劭和他堂兄许靖在年轻时,每个月都会举办月旦评的人物品评会,影响力之强,甚至是受其评论就能成名的地步。袁绍、刘表等人皆接受过他们品评,曹操也在桥玄的引荐之下,得到著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

    从东汉到三国,这种清议极为风行,对时人进行从形骨到神明的审美批评和道德判断,诸如管辂、孔融、崔琰、陈群、傅巽、司马徽、庞统、许靖、胡综、虞翻、孙和、羊衜等等都以“好乐人伦”著称。

    在乱世中,识鉴已成为立足其间的一种必备本钱。作为一个诸侯。你没有第一流的识鉴能力,你就要为自己的浅短付出代价,比如刘表,卧龙、凤雏就在身边却不能发掘。甘宁、黄忠、魏延在他手下而不能起用。

    作为一个士子,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命途也就系于自己的眼光,想起历史上陈宫、高顺之随吕布,田丰、沮授之从袁绍,便使人扼腕叹息。

    吕布的眼光多半是按照历史上的记载来的,只对那些有名的文武将领有眼光,却缺乏真正的伯乐眼光去挖掘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显名于史册、或者显名于史册但吕布在后世没有留意到的贤才,许劭的到来便可以填补吕布这方面的缺陷。

    吕布欣然任命许劭为大汉朝廷内阁吏部侍郎并兼任吏部招贤司郎中,很显然他比崔琰还要合适。

    吕布还授意许劭重开月旦评,因为月旦评虽盛行于一时,然持续时间并不太长,十常侍当国时,许劭目睹朝政**,天下将乱,不愿入仕,他说:“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便前去广陵郡,后来依附刘繇。

    许靖在董卓掌权时,和周毖一起负责吏部,任命了很多表面拥护董卓实际上反对董卓的人,后来董卓于是杀了周毖,许靖担心被杀,遂转徙各地,先后投靠青州刺史孔伷、扬州刺史陈温、吴郡都尉许贡、会稽太守王朗,王朗被孙策击败后,又逃往交州避难。

    吕布便对交州牧土燮派来的使者要求,将许靖送来邺城,跟他堂弟许劭继续开月旦评。

    土燮虽然现在处于吕布势力鞭长莫及的交州,但他时刻面临荆州刺史袁绍的威胁,需要吕布这个强援,抱着不得罪吕布的心情,将许靖送来邺城,吕布同样任命许靖为礼部侍郎兼招贤司郎中。

    许劭虽然对许靖之前去洛阳伪朝廷就职很不满,但现在迫于吕布的压力,只好跟许靖联手,重开月旦评。

    月旦评现在已经不只是限于一个士人小圈子里面的评论,而是成为覆盖整个大汉的论坛,不止是以士人的口碑为渠道,更以大汉日报为载体,逐步变成了吕布培植亲信私党的一个工具,一旦吕布想重用谁,就把那位贤士送到许劭、许靖面前,让他们做鉴定。

    除了做秘密工作的郭嘉、贾诩之外,吕布麾下文武将领大多都接受过月旦评,名声大震,如此也把吕布的声誉抬高很多,毕竟能够驾驭这么多王佐之才的人物更非凡夫。

    w

第708章 升任大司马() 
吕布平定幽州刘虞、公孙瓒,又平灭中部鲜卑魁头、步度根,又灭东部鲜卑,又平定辽东公孙度叛乱,又平定凉州韩遂羌乱,又平定兖州曹操叛乱,又击退荆州刺史袁绍、扬州刺史袁术、徐州刺史陶谦的进攻,有大功于朝廷,只是一个三公中的太尉之职已经无法表达朝廷对吕布的犒赏与感激。

    所以天子刘辩、太后何莲与内阁诸辅臣做过一番商议,决定任命吕布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这前面不加骠骑、车骑的大将军,便如当年的何进一样,为朝廷第一大臣,执掌朝廷军政大权。

    吕布兴高采烈地想要接受这个赐封,却被郭嘉、贾诩、王朗、华歆一起劝谏吕布莫要答应。

    王朗进言道:“本朝的大将军,如窦宪、邓骘、梁冀、窦武、何进者,皆无好下场!

    窦宪,章德皇后兄,章帝建初二年,以外戚拜为郎,迁侍中,不久又升为虎贲中郎将,日益受到宠任,和帝即位,太后临朝,窦宪在内掌握机密,对外宣布诏命;其弟笃、景、并居要职。永元元年,窦宪遣客刺杀太后幸臣,得罪,被囚于宫内;因害怕被杀,自求击北匈奴以赎死。适逢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乃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各领四千骑,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北单于逃走。窦宪追击诸部,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刻石纪功,命中护军班固作铭。回师以后,拜宪为大将军,位次太傅,在三公上。三年,窦宪又遣左校尉耿夔等出居延塞,大败北匈奴于金微山。北单于奔逃,下落不明,北匈奴从此破散。窦宪既破匈奴,威权震朝廷,和帝恐其功高盖主。与中常侍郑众定计予以惩治。四年。窦宪还朝,帝勒兵没收其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冠军侯,命令他到封邑去。等他到达以后,迫令自杀。

    邓骘,字昭伯,南阳新野人,初辟大将军窦宪府。因妹入宫,兄弟皆除郎中,及妹为后,他三迁虎贲中郎将,和帝死后,策立出生百日的殇帝和年幼的安帝,邓太后临朝,自任大将军,专断朝政。他曾倡节俭。并举荐杨震等人,借以取得世家的支持。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合谋诛灭邓氏家族,骘绝食自杀。

    梁冀,字伯卓。安定人,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时曾协助光武帝推翻王莽,其父亲为梁商。有一妹,乃顺帝的皇后。永和元年。梁冀成为河南尹,顺帝时因皇后的关系,梁商成为辅政的大将军,梁氏一族左右国政,后来梁冀代父亲成为大将军,顺帝死后,2岁的冲帝即位不久就去世,梁冀之妹梁太后立8岁的质帝,因质帝当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次年即被他毒杀,另立十五岁的桓帝,此后他更加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且大封梁氏一门为侯为官。到延熹二年,梁太后薨,早对梁冀专权乱政不满的桓帝,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之力杀死梁冀,其全族都一并被杀。

    窦武,字游平,扶风平陵人,窦融玄孙。桓帝延熹八年因长女立为皇后,遂以郎中迁越骑校尉,封槐里侯。次年,拜城门校尉。窦武任职时,多方辟召名士,所得两宫赏赐,也都捐助给太学诸生,并因以太后诏诛戮宫省的中常侍管霸、苏康等,得到士大夫的拥护。建宁元年八月,窦武与陈蕃定计翦除诸宦官,后事机泄露,结果兵败自杀,被枭首于洛阳都亭,宗亲、宾客、姻属悉被处死,家属徙日南。

    至于何进,下场与窦武一样,不说也罢,以此观之,大将军之尊号不详,主公不可受之!”

    吕布听了王朗这番话,大惊,这个大将军竟然是如此邪门的尊位,简直是谁坐谁死。

    吕布便固辞不就,接连推却了四次,按照这个时代的礼仪,像大将军这种尊位封赏是要拒绝三次才能应诺,但吕布拒绝了四次,天子刘辩、太后何莲明白,吕布是不想做大将军。

    天子刘辩、太后何莲顿时慌了神,吕布到底想要坐在哪个位置,难道是至尊宝座?

    董昭入宫面见天子刘辩、太后何莲,献策道:“奉先公之功,可比卫青、霍去病,当年卫青、霍去病加官为大司马大将军,冠加大司马后,其位秩不变,大司马大将军尊比丞相,大司马大将军除外掌兵政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进入内朝参决政事,秉掌枢机,如此便可全面辅佐天子、太后处理军政大事。”

    刘辩欣喜道:“既然如此,朕便封吕卿为大司马大将军!”

    董昭摇头道:“陛下,成帝末确立了三公制,大司马后面不再联以将军之号,和丞相、大司空并列为三公,三公为皇帝的三个最高辅政之臣,但仍以大司马居首位,而本朝建武二十七年,改大司马为太尉,以后不再见大司马的名称,而大将军留存下来。

    然则历任大将军皆有不法之举,与皇帝不睦,奉先公不愿重蹈之前大将军之覆辙,不愿接受大将军之位。

    微臣建议,依然保留太尉之职,而将大将军改为大司马,如此一来,奉先公定然欣然接受!”

    董昭嘴角掠过一丝窃笑,恐怕天子刘辩、太后何莲都记不得了,当年颠覆西汉的王莽就曾担任过大司马。

    王莽幼年坎坷,父王曼、兄王永先后去世,由其叔父们抚养成人。青年时期的王莽,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尊敬长辈,被誉为楷模。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建始十一年,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后其叔父王商上书表示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当时朝中的许多知名人士都为王莽说好话,汉成帝也认为王莽很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