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人聪明,中国古人更聪明,因为古人比现代人更专注,心更实,只要有点线头,他们就能做出一篇超乎你想象的锦绣文章。

吃到自家做的粉条,陈海平这才知道那个时代的国人是多么不专业,竟把这天下美味做的那般糟糕。

粉条的产量也很高,一千斤地瓜可以出湿粉二百五十斤,每百斤湿粉可漏出八十斤粉条。这也就是说,一亩地可以出三百斤粉条,而一斤粉条可以卖出……即使在那一世,一斤粉条也至少可以换一斤多大米,那在这儿……

地瓜粉条的意义显然要远远超过毛衣,但陈海平吃了第一顿猪肉炖粉条后,却严令王仲然,此事要绝对保密,但粉条的工艺研制改进的工作继续。

粉条只生产了三千斤,其中五百斤留下给家里人吃,其余的他都带走。

陈海平走了,王仲然留下,由他全权执掌训练营,吴昌全作为副手,负责训练营日常的工作。

陈海平是最后走的,这之前,营里所有满十六岁的学员,不论男女已经全部走了。跟陈海平一起走的人最多,一百三十七名,男九十三人,女四十四人。

驼队每个时辰可以走十六里,每天走五个时辰,平均一天可以走八十里。他们走的更慢,半个月后,驼队到了代州城外。

“不去了吧?”宽大的车厢里,陈海平头枕紫桃的大腿躺着,孙茜坐在一旁,满脸的愁容。

过门不入那显然是不行的,可去了就是个大麻烦,三夫人又怎会同意让女儿去那些全是野蛮人的地方?到时,势必又得大闹一场。

陈海平也头疼,但没法避免的事就只能面对。

姑爷和小姐上门,孙家自然又过了一回节,尤其是吃着姑爷亲手指导大师傅做的猪肉炖粉条,气氛更是热烈。

一开始,三夫人并没有意识到姑爷和女儿回来干什么了,但孙国清知道。当孙国清提起这个话头时,陈海平含糊其辞,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吧。

包括孙国清在内,众人都以为陈海平出关,这是借机把孙茜放到娘家好好住一段日子,因而三夫人心里那个高兴啊,自然就别提了。

早上,陈海平告辞,当孙茜也跟着告辞的时候,众人开始傻眼了,三夫人当时就翻了。没办法,告辞是不成了,先住下,等矛盾解决了再走。

在这个问题上,陈海平很不仗义,他一推六二五,把问题都甩给了老婆,说是孙茜非要跟着,他没办法。于是,三夫人和女儿在内宅较劲,孙国清和女婿远远躲在书房喝茶聊天。

“是不是非要带小茜去?”孙国清苦笑着问道。

和孙国清用不着绕什么弯子,陈海平郑重地道:“父亲您知道茜儿的心思,她的心胸要比很多男人都大得多。”

孙国清又怎会不明白女儿想什么,但那从来都不过是闺中春梦。女人嘛,嫁了人就什么都变了。可又谁曾想,女儿嫁了陈海平这么一个人,在这种事上竟事事都顺着女儿。

孙国清道:“先不说危险不危险,到那种地方,女人毕竟很不方便。”

陈海平笑道:“岳父,您有所不知,这一次随孩儿出关的有一百三七个姑娘。”

孙国清的嘴巴张得老大,半晌,他问道:“怎么回事?”

陈海平道:“没什么,就是让她们见见世面,多历练历练。”

微微皱起了眉头,孙国清问道:“她们是什么人?”

陈海平道:“她们都是我买来的,也都是茜儿的学生。”

看着陈海平半晌,孙国清问道:“你到底要干什么?”

陈海平道:“我要做一些改变。”

孙国清问道:“改变什么?”

“内外各处,男女异群,不窥壁外,不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男非眷属,互不通名。”沉吟片刻,陈海平先背了一段《女论语》,然后问道:“岳父,请问这是圣人‘男女授受不亲’的本意吗?”

“不是。”孙国清饱读诗书,尤其他还不是死读书之人,杂书禁书也读了不老少,他自然知道孟老夫子说这句话的本意。

陈海平跟着又问道:“圣人之意是为端礼,岳父,敢问这个‘礼’字可是‘发乎情,止乎礼’的‘礼’?”

孔圣人的意思很清楚,他老人家主张谈情说爱是可以的,但不能逾越礼法的界限,就是不能苟合。这显然是与时代潮流不合的,甚至是反动,但这是圣人说的,所以程朱之徒选择了视而不见。

孟圣人的礼当然要比孔圣人的礼意义严格些,但对比程朱之徒的礼,孟圣人的礼还是与孔圣人更亲近。

辩论这个没有意义,孙国清道:“是。”

陈海平道:“会稽有胡氏女,婚六月夫亡,胡氏断发毁面,终日独处一室。晚年病,家人欲迎医,告父曰:‘寡妇之手岂可令他人视!’后不药而卒。岳父,本朝及宋,多闻此等烈女,而汉唐不闻,何也?”

这个没听过,但这种事所在多有,程度不同而已。男女大防,起于程朱,行于南宋及今。孙国清这些都清楚,但到现在他还是不明白这个女婿要说什么。

见孙国清不答,陈海平道:“汉唐与宋明,国势谁盛,不言自明。岳父,小婿以为,宋及今,国势远远弱于汉唐,罪魁实为程朱之徒!”

当今读书人都视程朱为圣人,孙国清虽也是读书人,但他比较开明,对程朱的某些学术思想也很不以为然,只是听女婿说的这么激烈,他还是不能接受。

默然半晌,孙国清严肃地问道:“海平,你到底想做什么?”

轻轻叹了口气,陈海平无奈地道:“岳父,我看不惯这些,但我一个人又能做什么?现在我只想多挣些钱,多买些女孩子,让她们活得自在些,少受些程朱之徒的摧残。”

看着陈海平,孙国清心头狐疑,但他清楚,只要这个女婿跟他耍心眼,那他最好是装糊涂。

第六十四章辞行

一连三天,孙家上下把这位姑爷冷冻了起来。

陈海平也不在意,他每天吃着猪肉炖粉条,喝点小酒,读读书,偶尔又和紫桃、绿柳摸摸索索,小日子过的滋润极了。

陈海平太没良心了,弄得在被窝里被孙茜掐了好几回。

第四天头上,陈海平被叫到了客厅。

陈海平一进来,先给坐在八仙桌两旁的孙国清和三夫人行了礼,然后规规矩矩站在一旁,等候问话。

也没叫女婿坐下,三夫人黑着脸问道:“你能保证茜儿的安全吗?”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陈海平躬身道:“岳父岳母,小婿请二老去城外一观。”

三夫人问道:“去城外干什么?”

陈海平道:“保护茜儿的安全要靠武力,小婿让您去看看我们的武力。”

到了城外,车停下,帘挑起,三夫人的鼻子立刻就歪了。眼前就二百多峰骆驼,二百多匹马,二百多人。

现在商队里的人除了从训练营出来的,还有一些真正的伙计,他们是驼夫,照顾骆驼的。

“这就是你的商队?”

“母亲,这只是一部分。”陈海平规规矩矩地答道。

“一部分?到底有多大?”三夫人越看这个女婿是越不顺眼。

“我们总共有一万峰驼骆。”

这一次,不要说三夫人,就是孙国清也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沉了沉,孙国清问道:“你们这次运了多少货?”

陈海平道:“四五百万斤。”

孙国清不觉倒吸了口凉气,脱口问道:“这么多!”

“这次要走遍漠南漠北,如果还有余暇,可能还会去西域走走。”

这时,三夫人问道:“你是不是吹牛?你那一万峰骆驼在哪呢?”

陈海平解释道:“那样阵仗太大,太显眼了,我让他们分头走,到了塞外再集合。”

轻轻哼了一声,三夫人道:“你到底想让我们看什么?”

对丈母娘的不满,女婿没有丝毫不满,依旧笑脸迎人,陈海平躬身道:“您稍等。”

随着陈海平直起身来,三夫人惊讶地发现气氛蓦地变了,天地间似乎突然充满了难言的肃杀之气!

“列队。”随着陈海平的一声轻喝,气氛再变。

一开始,气氛的变化仅仅来自陈海平,而现在,气氛的变化是来自对面的那百十多名男女。三夫人觉得心口压得慌,而孙国清的眼睛也早已眯成了一条缝,他心中的震惊自然远非三夫人可比。

最令孙国清震惊的不是男人,男人再怎么让他震惊总会有个限度,但那几十个小姑娘不同。

半晌,孙国清问道:“总共有多少人?”

陈海平道:“两千三百一十八人。”

“各个如此?”

“各个如此。”

又默然良久,孙国清道:“匹夫无罪,怀壁其罪。”

淡淡地笑了笑,陈海平道:“如今的草原早已不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纵马飞奔的大地,只要不是整个草原都与我们为敌,那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因为陈海平的缘故,孙国清研究过蒙古现在的情形。

蒙古的状况越来越不好,小至一个部落,大到汗国,每一次首领的死亡都意味着一次分裂,而每一次分裂,也就必然意味着草原整体力量的进一步弱化。

草原上非常贫困,往往是几家共用一个铁锅,他们极端需要中原的物质。汉人的商队要是深入草原,牧民一定会热烈欢迎的。至于抢掠,一定会有的,但一定都是些劫匪之类的,即便有些大部落贪心,他们也一定不敢公然抢掠,而只会扮作马匪。

要是公然抢掠,那会犯众怒的,因为这严重侵犯了其他所有部落的利益。

在这样的形势下,是不可能聚合太多的人来抢掠的,孙国清问道:“你有把握对付多少人?”

陈海平道:“两万。”

孙国清不敢相信,但又不得不信,他又问道:“什么结果?”

陈海平道:“屠杀。”

这一次,孙国清真的是震惊了,他难以置信地看着陈海平,半晌才道:“你没有夸大?”

陈海平郑重地点了点头,道:“没有。”顿了顿,他解释道:“蒙古铁骑依旧很强悍,但他们没有纪律性,而没有纪律性的军队只能打顺风仗,败了就是溃逃的结果。”

三夫人是哭着走的,望着远去的马车,陈海平心中也是一阵难过,他不该让老人这么担心的。

朝廷重文轻武,严重程度古今未有,搞得保卫国家的将军跟三孙子似的,在文官面前根本抬不起头来,什么事一点说话的份儿都没有,所以在这重重关隘,很多事是不必理会武将的。

在衙门,真正掌权的也并不是官,而是吏,因为官老爷大多除了满脑子八股大粪,再就是贪污受贿玩女人,实物什么也不明白,一切都要靠下面的吏来做。

官老爷不是本乡本土的,但吏却大多都是本乡本土的,这些吏可以把老爷糊弄的一个来一个来的,但他们也还是有怕的,他们怕地头龙。

所谓地头龙,在山西这块就是各地经商的大富豪。实际上,官府的吏几乎都是这些大富豪地头龙的爪牙。

也就是因为这种结构,使得朝廷一方面与建奴在辽东打生打死,而在京城的拱卫山西,却有大富豪集团给建奴提供天量的粮食、精铁、火药等战争物质。

介休的那些大富豪集团能做到的,陈海平当然也能做到。沿路各个关隘都有专人招呼,雁门关是必经之地,负责雁门关的人已经在队伍里。

孙茜一直呆呆地望着父母乘坐的马车远去。

马车已经看不见了,陈海平搂住妻子的肩头,道:“走吧。”

翻身上马,大队正要起行,忽然,陈海平看见一队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骆驼商队正迤逦而来。

第六十五章皇商

两年来,王仲然一手建立的情报系统已初具规模,在商言商,对商业情报的收集自然是首选,也是重中之重。

在山西,远出边塞,又能有这等规模的骆驼商队只有一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只有一个集团。

这个集团由八个山西大商人组成,它们分别是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

从社会层面来看问题,任何的事发生都不会是没有有原因的,这个八家帮也一样,其之所以建立自然也是为了利益。

这八家垄断了大明帝国与建奴的走私贸易。

张家口是塞外唯一的贸易重镇,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与之相比。张家口的贸易对象有两大块,一个是蒙古,一个是辽东。

在张家口做买卖,几乎所有的商家都既是合法的,同时又是非法的。

合法是因为张家口是朝廷指定的互市城镇之一,做买卖当然合法,但朝廷又明令禁止,不许私自运货出赛,但几乎没有商家遵守,所以又是非法的。

一开始并没有垄断的问题,买卖谁都可以做,但辽东战事一起,很多商家主动退出了这一块,最后惟有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这八人留了下来。

女真人不事生产,民生物资军需物资什么都缺,他们所仰赖的就是与山西商人进行的走私贸易。可想而知,女真人对这坚持留下来的八人是如何看重,作为报答,他们把这八家当作了独家供应商。

共同的利益把这八家捆在了一起,但其他的山西商人没有这种共同利益,所以也就组成不了这种大集团,自然也就更无法撼动这八家作为女真人独家供应商的地位。

这八家,自然也就是后世的满清八大皇商。

陈海平只是扫了一眼,没有任何表示。

陈海平没有表示,除了紫桃、绿柳这两位平素训练严重不足的特殊人物多张望几眼之外,其他人也都和陈海平一样,当作那些人不存在,该干什么干什么。

驼队缓缓起行。

“他们是哪家的?”驼队之中,一个中年人在马上长了长身子,然后转头向身旁的一个胖胖的老头问道。

胖老头早已张望了老半天,听中年人问起,回道:“东家,看着眼生,没见过。”

中年人另一旁是个年轻人,十七八岁的模样,面容白净,神态沉稳,目光极为灵动。胖老头说完,年轻人跟着道:“这些人很奇怪,他们没一个像是店铺的活计。”

听了年轻人的话,中年人和胖老头又都注目凝望前面的商队,片刻,胖老头轻轻拍了拍额头,叹道:“少东家好眼力,这些人确实奇怪。”

中年人叫范三拔,是范家老太爷范永斗的第四子。范三拔极有才能,实际上,他才是范家真正执掌家业的人。

旁边的年轻人是范三拔的三儿子范毓宾,像范三拔一样,这个三儿子才是家主的继承人。范毓宾虽然年轻,然而比父亲范三拔更出色。两年前,范毓宾仅仅十六岁,便毫无争议地被默认了继承人的地位。

胖老头叫李三同,是范家的首席幕僚,足智多谋,某些方面的水足够丰富。

看了片刻,范三拔吩咐道:“去个人问问。”

不一会儿,一个伙计回来禀告说是平遥陈家的商队。伙计去后,范三拔低语道:“平遥陈家?”

范三拔当然知道平遥陈家,都在张家口开铺子怎会不知道?但就因为知道,范三拔才觉得疑惑。陈家只是中等的商家,一次用二百峰骆驼运货是不是太多了点?而最奇怪的还是这些人,陈家的小庙怎么养得起这些人?

“东家,我曾风闻蒲州王家张家李家要组建大商队,陈家是不是也加入了?”李三同道。

“什么商队?”范三拔惊讶地问道。

“父亲,这事儿我也听说了,他们好像要组建深入草原的商队。”范毓宾一旁说道。

“深入草原的商队?他们凭什么?”范三拔若有所思地问道。

“只是风闻了那么两句,谁也没当真。”范毓宾道。

“东家,要是这就是那个商队的人,看来这事儿是真的。”李三同道。

思索片刻,范三拔低声吩咐道:“派两个机灵的伙计跟着他们,查清他们有多少人,去哪儿,都运的什么货。”

八大家不仅走私货物,还兼着女真人的细作,有关明朝的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有什么他们就收集什么。

女真人的回报是极端丰厚的,收益是他们走私到蒙古的三倍。只要有银子赚,有什么不可以?一切都早已驾轻就熟,李三同点手叫来一个人,低声吩咐了两句,事情就布置好了。

―――――出了雁门关,陈海平的商队折向西北,奔朔州,经平虏卫、威远卫、玉林卫,从虎口出长城进入草原。

长城之外约一百五十公里的地方是明帝国和蒙古土默特部的缓冲地,双方对这块地方都不行使管辖权。

过了缓冲地就进入了土默特部的领地。

长城是明帝国的边塞,和林格尔则是土默特部的前锋要塞。

三月二十七,陈海平一行到了和林格尔。

第六十六章蒙汉

和林格尔虽说是前锋要塞,但实际上也只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和林格尔没有什么要塞堡垒之类的东西,只是地势稍微险要些。

陈海平是最后到的。

立马高坡,一眼望去,人人都顿觉心旷神怡:大地像风中漂浮的锦缎,青青的嫩色给锦缎染上了勃勃生机,一条十几米宽的河畔,上千顶纯白色的帐篷像天上的朵朵白云飘落在大地上,又似一朵朵白色的鲜花绽放。

人在其中,犹如画里。

一万峰骆驼、四五千人马,这等规模的商队进入草原要是事先不沟通好,那就真是蠢到家了,这种低级错误不论是谁都不会犯。

隆庆议和之后,朝廷在大同开放了得胜堡、新平堡、守口堡三地为与蒙人的互市之地,贸易往来极为庞大,一些大贸易商与蒙古高层自然会建立一些关系,陈海平就是通过这种渠道与顺义王卜石兔彻辰汗取得的联系。

顺义王是隆庆议和后,朝廷对土默特部大汗的封号,卜石兔是第四代顺义王。

自开放互市后,走私的暴利就没了,汉人商队也就不来了,因为收益和付出的代价不成比例。

对于进入草原的汉人商队,卜石兔是举双手双脚欢迎的。

虽说因为互市,他们不会从直接的商品交易中获得什么明显的好处,但在这么多年和汉人的交往中,卜石兔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有商就有钱,何况借他的道,对方自然会送给他一份大礼。

卜石兔派来的联络人是一个叫塔克利特的蒙古人,看着眼前的塔克利特,陈海平心中感慨又起。这个塔克利特明明是个纯种的蒙古人,穿着打扮也是蒙古人的,但一举一动却怎么看怎么都有五分汉人百姓的模样。

在现今所有的蒙古部落中,土默特部是最特殊的,尤其是以归化城所在的丰州滩这一带的蒙古部落为最。

在人文上,长城是一条界限,长城外是游牧区,长城内是农耕区。实际上,长城不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