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里说了什么,让黄道周和文震孟立刻就来找他商量了?

一见黄道周也在,文震孟以为黄道周先来一步,已经和刘宗周商量过了,所以一见面就问道:“刘大人、黄大人,你们怎么是商量的?”

黄道周道:“文大人,我刚到,刘大人的请帖好像还没到。”

“这怎么可能?”文震孟一愣,问道,随即怒气就上来了。

刘宗周的学问第一,鹿继善送请帖刘宗周应该是第一个,这是起码的礼貌,鹿继善怎会如此疏忽?鹿继善不可能这么疏忽,一定是故意的,故意贬低刘宗周。慢着,说不定这里面还有什么阴谋。

文震孟正文思泉涌的时候,刘宗周淡淡地道:“我没看,撕了。”

原来刘宗周为了保持风度,从不在众人面前谈论鹿继善等人,否则一说开了,那刘宗周知道他绝不压住怒火,那就太有**份了,所以外人都不知道刘宗周对鹿继善如此深恶痛绝。

原来刘宗周这么恨鹿继善,文震孟和黄道周相识苦笑,然后三人回到书房落座。

茶罢搁盏,刘宗周问道:“事情很重要么?”

以为刘宗周也有请帖和信函,所以文震孟和黄道周都没有把自己的请帖和信函带来。文震孟看了一眼黄道周,知道黄道周也和自己一样没把请帖和信函带来,于是说道:“他们邀请我们到曲阜去,鹿公在信里说,陈海平要在曲阜决定圣人的地位。”

魏忠贤大肆迫害东林党人时,鹿老太公和鹿继善父子挺身而出,救了很多东林党人,其中就有好几位是文震孟的知己亲朋,所以尽管也对鹿继善很有意见,尽管刘宗周如此恨决鹿继善,文震孟对鹿继善的礼貌也不敢有失。

听文震孟这么一说,刘宗周差点气炸了肺,他冷哼一声,怒道:“黄口孺子也敢大言不惭!”

“刘大人息怒。”黄道周劝道,然后又道:“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啊,法统之争虽大,但也比不过维护道统啊!”

文震孟也道:“刘大人,黄大人说的是,您可千万要慎重啊!”

这个刘宗周又何尝不明白,他虽然是铁杆的保皇派,但如果非要在道统和法统之间选一个,那刘宗周最后也会选择道统。

本来根本不会存在什么道统之争,即便以元人之野蛮,定鼎天下之后也要取得道统的认可。

什么是道统?道统就是儒家学说,就是仕林士绅,而道统的象征就是孔圣。

如此此前有人扬言要挑战道统,那刘宗周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李贽怎么样,最后不也落得个自杀身亡,烟消云散的结局么?

但这个陈海平不行,陈海平是个怪胎。

陈海平的很多政策和主张都发前人之所未想,闻所未闻,而最为关键的是陈海平训练出了一大批足以取代仕林士绅的人才。

这些人完全为陈海平马首是瞻,陈海平说什么就是什么。

本来这也没什么,这些人故去之后,一切都会回复如初,但不行,北方现在广开学堂,按陈海平训练人才的模式继续大规模地培养人才。

这是一种入骨的危机感,这也是刘宗周如此痛恨鹿继善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同文震孟一样,对鹿家父子的义举,刘宗周也是极为感念的。但就是因为这种入骨的危机感,刘宗周心里原本对鹿家父子的感念才会一点不剩,全都消失了。

刘宗周闭上了眼睛,良久,方才睁开,看着文震孟和黄道周,问道:“鹿继善什么意思?”

文震孟道:“鹿公说,陈海平提出了‘孔圣非圣’和‘今儒非儒’两个主张,他希望我们能过去参与辩论。”

刘宗周道:“这有用吗?”

文震孟道:“不管有没有用,我们都要去。”

这时,黄道周又补充道:“鹿公说陈海平对此心无成见,只要有道理,他会听的。”

忽然,文震孟道:“这会不会是个圈套?”

确实,因为实际上,陈海平已经把圣人之道给废了,先是废了衍圣公的封号,接着又大开新学。他们都看过新学的课本,里面的圣人之言极少极少。圣人都如此,朱子等儒家先贤的道德文章就更没有了。

三人疑惑地互看了一会儿,黄道周道:“圣人之道早已入天下百姓骨髓,绝不是陈海平区区新学就能废的。我想陈海平或许也是深知这一点,所以才要通过各种方式贬低圣人之道。如果能在辩论上击败我们,那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打击圣人之道的?”

黄道周如此一说,不管对是不对,刘宗周和文震孟都知道,去是去定了。但这件事不是他们能决定的,最终还要由懿安皇后来决定。

刘宗周想这就进宫,但不行,懿安皇后不是崇祯,非是十万火急之事,一切都要到朝堂上来说。

这件事谈完,刘宗周指着书案上洪承畴送来的卷宗,问文震孟和黄道周两人的看法。

文震孟和黄道周的意见一致,明日早朝,奏请懿安皇后钦准。

实际上,三人的心思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清楚,这件案子一来是绝无虚假,二来这是他们所乐见的,甚至是求之不得的,其中尤以文震孟为最。

身为执行懿安皇后新政的粮道提督,文震孟正难受呢,杨嗣昌这是送了他一颗解忧丸。

懿安皇后这把刀选的好,三人再次对懿安皇后五体投地了一次。

第二百六十九章没完

第二百六十九章没完

今日大朝。

“百官上殿。百官上殿,百官上殿……”在小太监特有的尖锐嗓音中,文武百官远远而来,鱼贯入殿,分东西肃然列立。

丹墀之上,龙椅虎踞。

文武百官列立已毕,懿安皇后上殿。

大袖飘飘,裙幅拖地,懿安皇后仪态万方,步上丹墀,面对阶下百官,伫立在龙椅之前向下看了片刻,然后稳稳地坐在了龙椅上。

虽然没人敢说,但对阶下的每一个官员,这一刻,丹墀上高坐的懿安皇后都绝对是一道无比美丽的风景。

阶下至少有九成都是yin道中人,但在这种时候,已很少有人会对懿安皇后起yin心,原因无他,是因为懿安皇后难以言说的威势。

在男人的眼里,女人的威和男人的威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漂亮女人的威。

男人虽然极其看不起女人,但如果真的有威,那女人的威,尤其是漂亮女人的威要比男人的威更容易让这些极其看不起女人的男人们生出臣服之心。

懿安皇后就是如此。

懿安皇后高坐在丹墀之上,在众人眼里,这才是真正的帝皇之姿。崇祯皇帝与懿安皇后比,不过是个笑话。从懿安皇后身上,人人都似乎看到了千载之前,那位大周女皇的赫赫威仪。

这是另一类的洗脑,时时面对着这样的懿安皇后,越来越多的官员生出了无可言说的臣服之心。

见礼已比,百官平身,议事开始。

高坐丹墀之上,懿安皇后双眸亮如寒星,玉容肃然。静默片刻,懿安皇后头颅微微扬起,高声问道:“众卿可有本奏?”

“臣有本奏。”懿安皇后话音刚落,刘宗周立刻走出班列,躬身应道。

“呈上来。”懿安皇后吩咐道。

一个小太监小跑到刘宗周面前,双手接过奏折,然后又快步走上丹墀,把奏折交给了大太监章程。

从章程手里拿过奏折,看过之后,懿安皇后把奏折放到龙书案上,然后道:“杞县马家贿案,杨嗣昌定七官八吏斩刑,不知众卿有没有异议?”

无人出声。不论是反对的,还是赞成的,没有一个人开口。

懿安皇后不是崇祯皇帝,众人都已经明白,不论什么事,糊弄懿安皇后,轻了想想前程,重了想想脑袋,然后再开口。

所以,没人敢有异议。

至于没有赞成的,遭太多人嫉恨的事儿,不是绝对必要还是不做的好。

等了一会儿,见无人吱声,懿安皇后忽然冷冷地:“传旨!”

章程赶紧躬身,道:“是,皇后。”

“杨嗣昌所请照准,另,涉案之二十七人,其子其孙,两代不得考取功名。”懿安皇后清冷的声音回荡在大殿里,人人惊惧。

“加封杨嗣昌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保。”

众人再惊。

大明朝的大学士有六种。分别是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和东阁大学士。

大学士的品级不高,只是正五品,但大学士以前都是封给阁臣的。现在懿安皇后封还不是阁臣的杨嗣昌为文华殿大学士,也就表明杨嗣昌以后必定入阁。

还有,太子太保是太子三师之一,杨嗣昌今后就是帝师了。

这是何等的恩宠!

很多人嘴里发苦,懿安皇后这是表明让人跟杨嗣昌学,都来做往死里捅他们的刀,但还是没人敢有异议。

懿安皇后临朝,和崇祯皇帝临朝一个最大的不同是极少有人吵架。崇祯皇帝临朝,几乎没有一天不吵的,而崇祯皇帝偏偏一点辙都没有。但在懿安皇后这儿,除了极少数真有争议的事情,没人吵架,所以议事每每都显得太简单了。

事情完了,但没曾想,没完,懿安皇后还没完。等了片刻,见始终无人出来,懿安皇后道:“众卿对此事皆无异议吗?”

身为内阁首辅,钱龙锡站在第一位。现在懿安皇后问起,不能不说话了,钱龙锡躬身道:“皇后圣明,臣无异议。”

有钱龙锡带头,余者尽皆躬身,学钱龙锡,齐声道:“皇后圣明,臣无异议。”

笑了笑,懿安皇后道:“看来哀家做的还不错。这等事竟然无人有异议。”

众人听了,很多人心里都直咧嘴。

懿安皇后又道:“哀家知道杨嗣昌犯了你们多大的忌讳,从当初思宗皇帝欲得一贪官而不可得,韩一良冒死也不肯指认一个贪官,哀家就知道了你们所谓的规则是多么恐怖。”

众人傻眼。

“但是,”懿安皇后话锋一转,凤目生寒,“哀家认为,你们的规则有多恐怖,你们就有多愚蠢,有多无耻!”

“你们”,“你们”,这是指着鼻子痛骂了。

“不服气吗?”懿安皇后继续道:“我们就以张居正张大人为例,张大人主政十年,便外无外患,内无内忧,府库充盈,太仓之粟可支用十年。这是何等的气象!张大人仅仅用十年,便成就了如此事功,别说是我大明,就是秦皇汉武以降,又有何人能比得上张大人?”

“但结果呢?”懿安皇后的声音里有着一丝深入骨髓的痛惜,“对我大明朝有如此天功之盖世人杰。身后事竟是何等的凄惨!不仅累积亲人,更遭你们这些自命读圣贤书的人肆意侮辱!”

“哀家不否认,你们说的都是事实,张大人确实是奢侈无度,骄奢yin逸,但这些同张大人所立的功业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如此造福苍生,张大人就是再奢侈百倍,千倍,万倍,那。又算得了什么?”

“皇后,臣不敢苟同!”忽然,刘宗周上前一步,躬身高声道。

一看是刘宗周,懿安皇后知道这位老先生的迂腐劲又来了。

满朝之中,刘宗周不仅学问第一,论起迂腐来,也是第一。

崇祯朝,内忧外困,刘宗周上书谏言,道:“陛下求取太平的心操之太急;慢慢就滋生了功利之心;功利之心不止,又转而使用刑名之术;刑名之术不止,又流变为猜忌臣下;不断地猜忌臣下,就慢慢地积为壅蔽,不解下情了,这正是人心中正在潜滋暗长而不自知的危险因素。陛下假如能平心静气,站在中间立场看看两头,不做声地纠正这些错误思想,使自己思想方面所表现出的都是仁义的成份,用仁爱来化育天下,用道义来纠正万民的思想行为,从朝廷扩展到四海,到处都看得到仁义教化。那么陛下可以说一日之间就成了尧、舜一样的圣人。”

一会儿准又是这一套,懿安皇后心里轻轻叹了口气,温和地道:“刘大人有什么话,请讲,哀家洗耳恭听。”

刘宗周高声道:“君子立功、立德、立言,张大人确实有功于社稷,身后所遇更令人扼腕痛惜。皇后给张大人正名,臣不反对,但皇后身为国主,应为苍生立标,而不该鼓励邪行。”

默然半晌,懿安皇后轻轻站起,走到龙椅一侧,丹墀一角,微微躬下身体。对刘宗周道:“刘大人说的极是,哀家受教了。”

刘宗周眼泪差点没下来,激动地道:“乱世之秋,有皇后监国,国家幸甚,社稷幸甚,苍生幸甚!”

皇帝在大殿上当众认错,这是绝无仅有的,懿安皇后此举不仅让刘宗周愈发的死心塌地,也进一步取得了刘宗周所代表的浸润儒家文化最深的那部分人的支持。

程朱理学以降,这种以皇权和官权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就变得超级稳定,如果没有外力,或许真的可以传之万世也说不定。

程朱理学最大的功用是培养了一大批刘宗周这样的人,使得维护正统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个体制内的人根本没有撼动的可能,而这也就清除了体制内逐鹿天下的野心家出现的可能。

另一方面,程朱理学同时也对皇权有极大的制约。正常情况下,皇帝根本不可能为所欲为。

正德皇帝想出京城溜达溜达,守关之将却说什么也不放行,圣旨也没用,因为不合体制;同样,神宗皇帝没有改立太子的权力,因为也是不合体制,以致气的这位大皇帝数十年都不和大臣们朝一面。

皇权和官权这种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不管皇权和官权的矛盾有多激烈,都永远是在体制内博弈。

大明朝是这种体制的典型。

实际上,这种结构要想真的稳定,那就必须是皇权弱于官权,大明朝就是。

所以,尽管皇帝可以随意打大臣们的屁股,不把大臣们当人,但挨打受辱的大臣们却洋洋自得,就是因为实际上皇权弱,而官权强。

所以,尽管朱元璋严令宦官不得干政,但子孙们却大肆建立内廷,前所未有地大规模启用太监,也是因为皇权弱,官权强,使得那些被老祖宗朱元璋作茧自缚而不甘心的子孙们用各种办法,试图把权力夺回来。

迫于形势,懿安皇后不得不把内廷废了,但懿安皇后想要把权力真的抓在手里,凭自己一时的权谋手段是绝对不行的,她必须建立另一个“内廷”。

第二百七十章内廷

第二百七十章内廷

懿安皇后的这个内廷,实际上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在外,是孙承宗、秦良玉、卢象升和洪承畴这四大藩镇。在内,核心成员就是刘宗周这些绝对坚持正统的士大夫。

没有严峻的形势和四大藩镇震慑于外,刘宗周这些人就不可能有多大作为,但有了这两者,刘宗周等人就成了懿安皇后手上的生花妙笔,可以写就锦绣文章。

在很多时候,像刘宗周、文震孟、黄道周这些人,他们既不属于皇权,也不属于官权,他们对这两方而言都是茅坑里的石头,两方都烦这些人透透地。

此外,这些人对理念的坚持固然可以生死以之,每以殉道为荣,但他们行事却往往迂腐又幼稚,所以在任何形式的斗争里,最后他们都无一例外是失败者。

所以,尽管这些人在士林中有极大的影响力,但在朝堂,他们却往往是边缘人。

但现在,在懿安皇后的巧妙引导之下,把这些边缘人渐渐扶持成了官权的核心,让他们成为了一系列新政最强大的助力。

这些人已然成了懿安皇后倚之为臂膀的股肱重臣,发挥了无可想象的巨大作用,成了懿安皇后最坚定,同时也有极大力量的支持者。

能成今日之势,一方面是时事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懿安皇后独具慧眼,然后才是懿安皇后高超的政治手腕。

懿安皇后意识到,刘宗周他们之中固然有许多人想法很迂腐,行事很幼稚,但这些人超越了利益的争夺,他们维护的是正统,所以她的作为一旦被他们认为是对维护正统有利,那就会获得他们绝对的支持。

现在,懿安皇后的一系列政策和维护正统是一体的,维护的是道统和法统以及体制内所有人共同的长远利益,但还是那句话,尽管谁都明白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可要损害自身眼前的利益,那还是去损害别人的好,损害我的,不行。

如今,懿安皇后已经和刘宗周等人结成联盟,共同对付那个庞大的只顾眼前自身利益的官僚士绅集团,但对此,懿安皇后并不满足。

懿安皇后想要的是刘宗周他们忘记她是女人,她就是刘宗周等人心中的贤君圣皇,即便将来有一天,她要登基做女皇,刘宗周等人也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她。

这似乎很难,但不是不可能,刚才因为刘宗周的指责,懿安皇后郑重认错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效果很好。

懿安皇后眼波不动,一众大臣的反应就已经尽收眼底。

这一刻,是察人的最好机会。

回到龙椅上重新安坐,懿安皇后道:“哀家收回那句话。今后,不管任何人,不管有多大的功劳,都要谨言慎行。立功之后,还要立德,立言,千万不可懈怠。哀家宣布,今后不管是谁,如果有罪,功不抵罪,当如何惩处,便如何惩处。”

“皇后圣明!”这一次,温体仁和周延儒跑到了刘宗周等人的前面,率先唱起了赞歌。

赞歌声声,在大殿上回荡,但懿安皇后平静如故,脸上不见一丝波澜。

待赞歌平息下去之后,懿安皇后又道:“哀家知道,杨嗣昌成了哀家手上的一把刀,你们很多人不敢恨哀家,但一定对杨嗣昌恨之入骨,但哀家绝不容许张居正大人的事儿在杨嗣昌身上重演。哀家今日就在这里立下誓言,杨嗣昌以后如果犯了国法,那不管大小,哀家都要亲自审理。而且,杨家无株连之罪,即便杨嗣昌成了叛逆,也不许株连杨家一人。当太子成*人,登上大宝之时,哀家也要太子立誓,保护杨家之人。只要大明朝在一天,就有责任保护杨家人不受迫害!”

懿安皇后摆明车马,直接承认杨嗣昌是自己手上的一把刀,更一口一个“你们”,说得阶下很多人浑身不得劲,生怕自己成了懿安皇后口中的“你们”的一份子。

说完,懿安皇后的口气缓了缓,继续道:“哀家这么说,是迫于无奈,因为邪气充斥天下久矣,而正气始终得不到伸张。哀家这么做是治标,不是治本之法。要想治本,那就要正气战胜邪气,让邪气无所遁形。也就是说,如果天下到处都是杨嗣昌这样的人,那还用哀家起誓发愿的吗?”

完了,日子不好过了,今后一定要老实点,可千万别撞在刀口上。懿安皇后这一手,比朱元璋的扒皮抽筋可厉害多了。但好在,懿安皇后比朱元璋有人情味,朱元璋那是让人吃草挤奶,而懿安皇后则是让人吃肉挤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