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齐步行进和立定。

听到‘齐步——走’的口令后,左脚向正前方迈出约75厘米,按照脚跟、脚掌的顺序着地,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动作;上体正直,微向前倾,手指轻轻卷握,拇指贴于食指第二节;两臂前后自然摆动,向前摆动时,肘部稍弯曲,小臂自然里合,手心向内稍向下,拇指跟部对准衣扣线,并与最下方衣扣线同高,离身体约一掌;向后摆臂时,手臂自然伸直,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两指,行进速度每息五至七步。

听到‘立定’的口令后,左脚向前大半步着地(脚尖稍向外张),两腿挺直,右脚取捷径迅速靠拢左脚,成立正姿势。

第五,跑步行进与立定。

……

第六,正步行进与立定。

……

当陈启立拿着这份训练计划离开时,手还有些哆嗦。这一刻,他已经理解了这是一种怎样的训练方式。

三十七章几何

二月初二,龙抬头,焦立衡到了。

由于房子还没有建起来,所以陈海平告诉负责搬家的大师兄,让他先处理各家的房产田地,但不要急着搬来,等房子建好再搬不迟。但焦立衡不同,这里急需好郎中,可不知为什么,焦立衡还是耽误了半个多月。

随焦立衡来的,除了五辆装满东西的大车,人也不少。其中,三个是焦立衡已经出徒单干的徒弟,两个是他身边的小童子。此外,还有一人引起了陈海平的注意。

这人也就十三四岁,打扮和那两个小童子一样,引起陈海平注意的是这个小童眼中有一股非同一般的灵气,让人一见难忘。

介绍时,焦立衡只给他介绍了三个成年的弟子。过了一会儿,陈海平找了个机会问道:“先生,这位小弟是谁?我好象没见过。”

“他是我外甥女的儿子。”轻轻叹了口气,焦立衡道:“我这个外甥女身体一直不好,前些日子病突然加重,我这才耽搁了。临行前,这小子非要跟我来学医,说是一定要治好他娘的病,最后磨得他家里人没办法,我就只好把他带来了。”

听了焦立衡的介绍,陈海平隐隐感到了点什么,但到底是什么呢?正在这时,焦立衡对那个小童喊道:“傅山,你过来。”

轰的一声,陈海平知道他隐隐感到的是什么了,但这也太巧了吧。傅山,傅青主,比孙传庭还牛的山西大牛。

傅山大孝,为了给母亲治病好象自创了什么粥,结果傅母病体痊愈,这个粥也名噪一时。

听到焦立衡喊,傅山跑了过来,他先是冲陈海平点了点头,然后对焦立衡道:“舅公。”

焦立衡对傅山道:“他就是陈海平,舅公就是投奔他来的。”

傅山礼貌地对陈海平点了点头,道:“陈先生好。”

这小子是个百分之百的进步青年,对什么皇帝没一点好感,陈海平嘴角都有点合不上了,他问道:“你读过书?”

话一离舌尖,陈海平就知道失言了,他真是高兴的都有点忘形了。对这种牛人,他怎么能问人家读没读过书?而且看这小子的应答和气度,即便不是官宦人家,也至少是书香门第。

焦立衡和傅山的神情都有点不自然,陈海平也不好说什么,只得将错就错。

点了点头,傅山道:“是的,读过一些。”

一旁,焦立衡有些得意地道:“这小子是个怪物,六岁的时候,不吃饭,只吃黄精,后来他娘用强,他这才吃饭。这小子聪明,博闻强记,读书过目成诵,我听过不少,但亲眼见到的,只他一个。”

虽然刚才失言有点尴尬,焦立衡又有意无意刺了他一下,但陈海平还是心头狂喜。这下绝对错不了了,这个傅山就是那个傅青主。

强压下心头狂喜,陈海平问道:“傅山,你知不知道《几何原本》这本书?”

傅山一愣,道:“知道,是徐光启徐大人译自西夷的书。”

赞许地点了点头,陈海平道:“傅山,如果我要你学这本书,然后把你学到的再教给这里的人,你愿不愿意?”

傅山迟疑了一下。

陈海平道:“你放心,不会耽误你学医的。”说到这儿,他顿了顿,然后严肃地道:“但那些八股文章,今后就免了。”

不要说傅山,就连焦立衡都愣了一下。

当下,陈海平随即命人回陈家堡,去把一套《几何原本》取来。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一种中国从来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方法。

离家之前,他就让三爷专门派人去北京买书。当然,不只是这本《几何原本》,还有很多,比如戚继光的《练兵纪要》。

申时刚过,书就拿来了。

陈海平回到姥爷家,坐在炕上,望着放在眼前的书出神。好一会儿,他把第一卷拿在手中,感觉真是奇怪到了极点。

把序文仔细看了两遍,然后又翻了翻,陈海平让人把傅山叫来。

傅山进来,陈海平让他不要拘束,也脱鞋上炕,坐到自己对面。傅山坐好后,陈海平指着《几何原本》,对傅山道:“你知道它的重要意义吗?”

傅山摇了摇头。

和八股无关的书,傅山小小年纪能知道有这本书就不易了,陈海平道:“徐大人说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徐大人还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

这是序文里的话,陈海平现学现卖,这段话意思是说读《几何原本》的好处在于能去掉浮夸之气,练就精思的习惯,会按一定的法则,培养巧妙的思考,所以全世界人人都要学习几何。

傅山虽然不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但徐光启是什么人,又有哪个读书人不知道?傅山一听,眼睛就瞪圆了,手一伸就把书拿到了手中,低头看了起来。

果然是牛人,傅山顷刻间就物我两忘。

看了一会儿,陈海平悄悄穿鞋下地,来到外面,他命人守在屋外,不要让人打扰到了傅山。

又静静站了一会儿,陈海平出了院门向训练场走去。

一边走,心里一边感慨:从此以后,这世间可能少了一个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大画家,但一定会多了一个比原本历史上的那个傅山更杰出百倍的大科学家。

中国这样的国度,从来都不缺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大画家,所以没什么可惜的。忽然,陈海平想到了那一世,在那个时代,中国竟然有很长时间没有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大画家。当时,很多人还觉得遗憾,他也一样,但这一刻,他的想法变了。

没有牺牲,哪有收获?这是真理,忘记了这个真理而求全责备,那就是……

第三十八章押地

银子始终是个问题,三爷从一开始就知道。事后想想,三爷也不知怎么的,当时就同意了兄弟的想法。实际上,认真不认真地看,这其中都有胡闹的成分,太冒险了。

后来,后来,三爷想到这个牙根就有点痒痒,这个兄弟实在是太阴了点,连他都阴,一开始,兄弟大包大揽说花不了多少银子的,可前些日子把训练营的规划一拿出来,他立刻就傻眼了。

要是照这个规划建,再加上日常所需,光这头一年少说也得三四万两银子。

兄弟总是有法子的,但这个办法让三爷牙疼,因为这个法子是抵押土地借钱。

土地是根本的根本。

不管商业的收入是土地收入的多少倍,至少在人的心里,根深蒂固的观念依旧是土地才是根本,商业是由这个根本派生出来的,是不牢靠的。

这就是所谓的“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抵押土地,抑或更严重点的卖地,那都是穷途末路时的选择,不到万不得已,是没有人肯这么做的。所以,这个败家子弟弟说的轻松,三爷的心却是沉了又沉,何况,他们实际上是没这个权力的。

没权力,虽然不代表不能做,可一旦出了问题,损失那是相当地惨重。

土地是根本,但,不值钱。

陈家有两个举人,大爷苦研八股四十多年,成果就是拿到了举人的身份。陈家的另一个举人是老太爷,只是老太爷这个举人和大爷的举人稍稍有点不同,老太爷这个举人身份是花银子买来的。

老太爷花银子买个举人身份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地,土地,为了免税。

官府有明文规定:县的丞差、知印、吏典等下级官吏可免一石;教官、监生、举人、生员皆免二石,而京官一品可免三十石,二品可免二十四石……

照说呢,免二石也不过是六十亩的税项,但正如学问在文章之外,举人的身份实际上就是一张虎皮,至于能把虎皮扯多大,那就端看个人的本事了。

陈家的本事差点,一千顷地才免了八百顷的税。

可想而知,陈家这种人免的税自然要加到普通的百姓身上,何况又是连年荒灾,这个时候,普通人谁会买地?在这一带,能够买陈家田地的不超过三家,而这也就是说,三爷要抵押土地借银子也只有这三家。

前面说了,对押地和卖地这种事,不落井下石是要遭报应的。像三爷这种私自押地的行为,不狠狠地压价那更是要遭天打雷劈的。

对押地,三爷还有一个担心,一旦他把地押了,那也就意味着把全家都放到火炉上去了。这等于把一块香喷喷的大肥肉放到了狼嘴边,想要狼不吃嘴边的肉,就太难为狼了,债主必定会千方百计搞垮他们。

这种事虽不常有,可一旦有谁家倒了,那这种事就一定有。这还都用不着商量,相关的人家就都知道怎么办,配合的默契极了。

三爷把这种担心说了,但这个兄弟毫不在意,虽然对兄弟越来越有信心,但这实在是干系太大,动辄就有家破人亡的危险。

三月初二,一大早,三爷又到了新立屯,他要最后一次和兄弟商量押地的事儿,已经拖不下去了。

陈海平耐心地听着,待三爷说完,他站起身来道:“三哥,我们出去走走。”

已经是初春了,地已经开化,远远望去,尚残存点点积雪的大地上笼罩在一片片朦胧的青色里。

训练营的选址已经定了,在村西三里外的丘陵坳里。

这儿自然也是陈家的地,但这块地很是贫瘠,五亩才相当于国家纳税的官田一亩。坳子是两条丘陵带夹起来的,很大,中间还有一条五米多宽的小河流过。

选址定了后,三爷还没来过这儿,因为太忙,这些天他甚至连家都很少回,基本就是在县城平遥坐镇,买这买那,跟这个谈,与那个讲,忙的是焦头烂额。

出了村,走在崎岖的田埂上,三爷看到远处有很多人。近了,才看清原来都是些青年和孩子,他们都在做一些奇怪的动作。

“怎么这么多人?他们那是在干什么?”三爷不解地问道。

“三哥,再走近些您就明白了。”陈海平笑着说道。

终于走近了,不论是年纪大点的,还是六七岁的小孩子,三爷发现他们都用崇拜渴慕的眼光看着兄弟。

走的更近了,三爷发现人还远不止这些,四周还有更多的青年和孩子,他们也都好像在做那种奇怪的动作。

再走近些,三爷终于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了,原来他们在模仿,模仿坳子里的人。不过,三爷还是没弄明白,这么多人为什么要做哪些奇怪的动作。

指了指四周的人,陈海平道:“我们将来需要的人才就会从这些人里产生,他们模仿的这些动作就是今后招收人员考核的基础动作。”

三爷问道:“这有什么用?”

陈海平笑道:“我们下去,我让三哥见识见识。”

训练场不大,长宽各十丈,很简陋,只是用碾子把地夯实,再平了平。

他们顺着缓坡下到训练场,三爷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不论是主持训练的陈启立,还是接受训练的人员都似乎没有看到他们,没有丝毫反应。

在场边站住,微微笑了笑,陈海平解释道:“我们下来,要是他们那个分了神,那至少是今天没有肉吃了。现在,他们只听陈启立一个人的命令,除了陈启立的命令,他们不能为任何事任何人分神。”

“立——定!”“齐步——走!”“左转!”“右转!”……陈启立发出的口令忽快忽慢,不时就有人反应错误,而一旦有人反应错误,就会被旁边监督的人狠抽一棍子。

过了一会儿,陈启立喊道:“立——定,稍息。”

众人稍息站立,陈启立这才向他们走来。打过招呼,陈海平道:“叔,让他们走一趟正步,给三哥见识见识我们的新式训练方法。”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训练,陈启立现在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种训练方法的好处,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确立一支部队钢铁般的纪律性和塑造军人强悍的精神底蕴。

第三十九章基地

在陈启立心中,早已不把这个青年视为雇主。不管他训练的这些人名义上叫什么,但实际上就是军队。陈海平是这支军队的统帅,而他则是贯彻统帅意志的将军。

这种感觉非常好,从来没有的好过,不知不觉,陈启立完成了身份的转换,在训练场上,他不再是一个老农,也不再是一个村长。

听到陈海平的吩咐,陈启立双脚一并,腰往上挺,中气十足地说了声:“是。”

即便对军队一无所知,三爷也感到了这种不同寻常的变化,他诧异地看了兄弟一眼,又转头往昂首挺胸,走的又快又稳的陈启立看去。

这还哪是那个谨小慎微的老农村长?

“立——正!向——右转!齐步——走!”

三爷越看越是不解,这怎么了,不就是走的齐点吗?齐步走了一会儿,忽然,陈启立又喝道:“正步——走!”

齐步换正步时,突然就出现了啪啪啪啪的整齐的脚步声,三爷吓得一哆嗦。

四十多人踢正步,尤其还高矮不一,在熟悉这些的人看来自然不够威风,但对头一次见的人,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因为种种因素,这些人的忍耐力和服从性都要远远高于后世,所以陈海平对踢正步的要求更严格,要求更高,比后世那支无敌雄狮的要求还高。

“三哥,现在人少,高矮也不齐,等今后人多了,人齐了,组成几支二三百人的方队,那时在走这种正步,气势会完全不同。”

这完全可以想象,三爷也可以,他知道兄弟的意思,也愈加看重兄弟的能力,但是,还是但是,三爷这心还是不踏实,还是虚的很。

在回去的路上,陈海平跟三爷道:“三哥,你没事思谋思谋,既然他们一定会动手,那就在我们有足够银子的基础上,看能不能反掏他们一块肉吃。”

三爷苦笑道:“这种心眼你可比三哥多多了,你为什么不想?”

陈海平道:“我有更多的事要想,还顾不上这些,如果三哥也顾不上,那就不理他们好了。”

见三爷还是不安心,沉吟了一下,陈海平又道:“三哥,你能不能找几个善于刺绣的高手?”

“这还不容易。”三爷随后不解地问道:“你找这些人干什么?”

陈海平笑道:“她们或许能为三哥解决银子的问题。”

三爷更加不解,问道:“海平,怎么回事?你说清楚。”

踟蹰了一下,陈海平道:“我现在还说不清楚,只是有这么个想法。三哥,你现在就去办这事,但记住要最好的,而且是我们绝对能控制住的,也就是说让他们举家搬来。此外,再弄几百斤羊毛来,质量也要最好的。”

―――――随着春暖花开,新立屯一天比一天热闹,每日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比过年热闹百倍。

佃户给主人家白干活那是天经地义的,别说工钱,十有八九连顿盐水泡饭都不管,但这位陈家少爷不同,虽然也没工钱,但管饭,而且管好饭,大米白面,顿顿有肉。

在农村,一年也吃不上几回肉,所以这不仅不是坏事,而且还是打破头的好事。老百姓除了力气还有什么,但力气换不来大米白面和大肥肉。

有了这些怀着无限热情,又竞争极为激烈的好劳力,训练营的建设多点分工,齐头并进,进度极快。仅仅一个月,训练营主体骨架就都完工了,如果要不是因为建房材料的限制,进度会更快。当然,所谓主体骨架只是整个训练营的一小部分,现在建的只是为了满足目前的需要,以后需要了还得继续建。

山西产煤,房子的骨架一建好,就立刻开始熏烤,使之可以尽快入住。在这期间,训练没有丝毫耽误,不管刮多大风,下多大雨,天天都如一日,不许有丝毫懈怠。

四月末,人员开始陆续进驻,吴昌全和焦立衡的徒弟们等人的亲族家小也都搬来了。

经过这三个月的严酷训练,陈海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和猪没有什么不同,这个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人吃不了的苦,只有人享不了的福。在狂风暴雨的泥地里摸爬滚打,一开始有很多人都病了,但很快,就是小孩子,再也没有轻易得病的。一句话,猪吃的东西人也能吃,而且不会得病,跑肚拉稀,只要适应了。

训练营是陈海平设计规划的,当然带有后世的风格。训练营很大,实际上就是一个军事基地,有各种相应的设施。这里最让人觉得新奇的是建有大型的养猪场和养鸡场,和后世的差不多一样。这种规模的养猪场和养鸡场会使效益最大化,不仅可以供应基地的需要,更可以拿出去卖,搞点副业。

基地不仅养猪养鸡,还养鸭养鱼,小河两端,筑起了两道拦河坝。坝不高也不大,坝口的河道内装了铁丝网,这样就能把鱼和鸭都圈在指定的河段内。

五月初,训练营招慕了第二批人员。

这一次要比上一次热闹多了,报名的人数超过了一千三百人。自然的,这次的竞争更为激烈,条件的要求也更高。这不但是因为报名的人多,更是因为人员的素质大幅提高。那些最后入选的很多人,他们踢的正步不比经过严格培训的那些人差多少。

对这批新人的素质,陈海平很满意,主观能动性就是重要。人的欲望强烈到了某种程度,什么苦与累实际上都是小菜一碟,不足挂齿。最初招的那四十七个人,不管年纪大还是年纪小,陈海平惊奇地发现,他们都是好学生。

抛开傻子和天才,大部分人实际上都差不多,之所以读书有些人是好学生,而有些人不是,主要的原因没别的,就是好恶的问题。

那四十七个人,有很聪明的,却没有很愚笨的。不仅没有很愚笨的,甚至是连笨的都没有。陈海平认为,这是强烈的欲望让这些人把勤能补拙是良训的古训演绎的淋漓尽致。

天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