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这层关系,所以才有了王韶的平戎策。

不然时间一久,让西夏将熙河洮消化下去,宋朝悲催了,西夏的骑兵甚至能扬马成都!

这是一条好消息,但更坏的消息来了。

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兵器干倒李谅祚身上,特别是那只手。就是宋朝现在有了烧酒消毒,还有一些重伤的士兵因伤口发炎不治而亡呢。况且是李谅祚。

当然,这也要看个人的抵抗能力,兵器上铁锈的程度,越是锈得厉害兵器,越是容易让伤口发炎。实际大顺城一战,蔡挺真没有夸功,而且伤亡数量比他禀报也要多。

特别是大顺城下那些火蒺藜爆炸后,许多士兵受伤,回去后六七成人中了招。

但看各人的抵抗能力,张琼那一箭,都刮骨疗伤,也没有发炎。但李谅祚就不行了,迅速中招,回到兴庆府后,伤口发炎越来越厉害,每天痛得死去活来。这才有了梁氏与宠信罔萌讹与梁氏的对话。

为什么梁氏会宠他,一是此人长得英俊,二是此人十分机灵。

于是自李谅祚病重后,梁氏将此人当成倚靠。

“我也不知道怎么好?”梁氏叹道。

“皇后,陛下召嵬名浪埋回兴庆府,此人要当心哪。”

“陛下说王叔乃是国家栋梁。”

“皇后,王莽也是汉朝的栋梁,陛下若有闪失,王叔手握大权,军权,在大夏国内威望又高,而皇后是汉人,并且皇子年龄又幼,万一王叔产生歹念,登高振臂,必会一呼必应,皇后凶险矣。”

“那怎么办?”

“唯今之计,必请一人回兴庆府。”

“谁?”

“禹藏花麻。”

“他是吐蕃人。”

“正因为他是吐蕃人,皇后若是这时笼络,必会感谢恩戴德,为皇后所用。并且因为是吐蕃人,与王叔他们不会沾有关系,才可放心重用。”

“好,我劝劝陛下,”梁氏去找李谅祚了,李谅祚并没有想其他,西夏正在图谋熙河,木征虽要求内附,那只能说是羁縻,不能称为控制。想要控制熙河,禹藏花麻是一颗重要的棋子。

因此他立即诏禹藏花麻来兴庆府。

两员重将陆续来到兴庆府,李谅祚将他们叫到病床前,同来的还有梁氏,小皇子李秉常,家相梁乙埋。

李谅祚看着这几人,军国大权交给梁乙埋那是不行的,一是汉人,二是他也害怕以后西夏会重新上演没藏讹论的事件。交给王叔也不行的,嵬名浪遇精通兵法,熟知边事,还曾主持过国政,现在又担任着西夏都统军之职,就算王叔忠心,万一有宵小之辈学习宋朝,将皇袍加身于王叔,王叔何以自处?

因此李谅祚防梁乙埋更轻一点,倒是防嵬名浪遇更重一点,这时禹藏花麻来了,似乎形成一种巧妙的平衡,想到此节,他脸上终于略略露出一丝开心的笑意,说道:“皇后,王叔,花麻,乙埋,朕这病情越来越重,时不久矣,还望你们协助皇子,共辅大夏军国大政。”

几人称喏。

李谅祚又交待了一些遗言,包括嘱咐梁乙,自己一旦身遭不测,西夏未必很稳定,因此请梁氏向宋朝谢罪,以求和平,再听从嵬名浪遇之意,安心经营熙河。

陆续地说了一会儿话,终于闭上眼睛。

…………

王巨走了,朝廷赏赐也下来了,与孙沔一样,蔡挺捞了一个节度使,不然怎么办呢,无论是西府的宰执,或者南北宣徽院使,都要先召回京城的。

韩琦舍得么?

不过蔡挺也满足了,一个节度使,不仅是荣职,而且一年可以额外得到几千贯的薪俸,也在他意料之中。

但王巨走了,他的斥候系统仍保留着。

这是一支比较成熟的斥候系统了,因此李谅祚前面一死,不久消息就传到了庆州。

蔡挺望苍天无语,就差一点想大喊,李谅祚,你怎么不早死啊!

第二八一章可信赖的人

不但蔡挺,章楶听到消息后也喃喃说道:“消息来得太迟,不然蔡公可进两府。”

不是消息来得太迟,而是李谅祚死得太晚。

当然,它不及割下龙头之功,也不及活捉黄龙之功,不过终是因为大顺城之战,三军奋杀,才造成李谅祚死亡的。可以想一想李谅祚之死,会给宋朝带来多么有利的局面?

蔡挺是稳进两府了,那怕韩琦与文彦博联手都压不住。

但两人想错了,不要小看那个梁氏,这个主才不省心呢。

章楶又说道:“至少蔡公能担任郭公之职。”

也不能怪章楶小看郭逵,确实现在郭逵还真拿不出手。

“质夫,你不懂,这是韩公有意载培郭逵,所以才将他调到渭州。”

“这有何关系?”

“缘边四路大臣,老夫,陆诜,李参,王素,若无这一战,包括老夫在内,都没王公资历深,威名盛。但因为当年富公有意提拨王公,将他调到开封府担任府尹,后富公回家丁忧,韩琦便冷处理了王公,王公不满,便不作为,于是被弹劾,出知定州、成都府。然李谅祚多次出兵犯边,国家无人可用,这才将王公调到渭州。郭逵下来,执掌四路安抚使之重职,如今四公,老夫朝堂上没人会调,所以他不会顶替老夫,那么还能顶替谁?”

章楶明白了,王素是贤相王旦之子,而且三槐王也是宋朝有名的官宦世家,本人要军功有军功,要政绩有政绩,要资历有资历。

那么郭逵来陕西,想要四路兵马全部听到他调动,必须过其他三路长官这一关。

李参与陆诜这两关好过,但蔡挺与王素这两关都难过。郭逵凭啥让这两个大佬俯首听令?得,还不如叫王巨对韩琦发号施令呢。

不过现在不能调蔡挺,怎么调,不调还能用一个西北需重臣的名义压着功劳,一调只能往两府里调,最少得调入西府,韩琦高兴吗?

那么只好调走王素了。

“所以闻听王巨进京述职,庆州诸官员都替王巨感到高兴,老夫不以为然,王巨同样不以为然。”

这样一讲道理也就简单了。

蔡挺几乎是王巨变着法子请来的,两人一主一副,确实立下大功。

某种意义上讲王巨与蔡挺的关系就有点**不清了。

韩琦对蔡挺不高兴,对王巨也不会太高兴,但有的在诏书里不大好说,进了京城便好说了。并且想找王巨的麻烦也很容易,比如卖战俘,比如那个私商,比如那个擅自强军,再比如派几十个壮马前去恐吓白豹城的西夏将士,虽然这些麻烦都不会致命,不过能给王巨添堵。七弄八弄之下,王巨功过相抵,大不了加一级官,调往他处,这件事就算了结了,而且都不用韩琦出面。

“这样说来,子安大约不会回华池县了。”

“肯定不会回来。”

“不过蔡公,比你想的还要麻烦,韩公三丁刺一,因为子安出生在边境,司马公将子安喊去询问,司马公又利用子安的话弹劾了三丁刺一,这让韩公多少有些不悦,这才有了华池知县的授职。”

明处上那是朝廷优待,可去年来到华池县,那真是一个好差事么?只不过因为王巨的军事才能与精密的谋划,将这件事由坏变成了好。

“哦,”蔡挺惊讶一声,实际眼中闪过了一丝喜色,只是很快消失,章楶未注意。

“不过子安也无妨……蔡公,听闻陛下入冬后龙体欠佳?”

“是啊,可惜了眼下大好时机。”

“蔡公,有一件事下官不知当说不当说。”

“但说无妨。”

“子安在京城与颍王殿下结识,殿下对他十分看重。”

“竟有此事,老夫为何不听你们说起?”

“当时殿下与子安结交时,子安只是一名举子,唱名东华门外后,子安已是臣子,不便与殿下往来了,因此这件事子安罕与人提及,知道的估计不过数人而己。”

“此子当值得信赖,”蔡挺赞道。

如换别的人,又只是一个二十不到的青年,早将这件事拿出来显摆了,但自己来到庆州那么长时间,王巨连半个字都没有吐露,就凭借这份严实的口风,也值得信赖了。

章楶默然。

这件事恐怕王巨养的那几个门客都不知道,但当初王巨为了使自己在颍王面前有一个好印象,却立即对自己说了颍王的身份。这凭这份情谊,也能结交了。

蔡挺立即说道:“质夫,速将这件喜讯写录下来,老夫立派人送往京城。如果有人对王巨群起攻讦,这份捷报,便会让他们闭上嘴巴。”

“好。”

实际蔡挺还有话没有说,韩琦有两种办法应付王巨,一种就是打压,甚至都不用他出面,朝中有的是反感交战的大臣,包括司马光。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拉拢。

韩琦是上位了,可他也要下面有几个干臣抬着,这个位子才会稳住。

然而韩琦需要,蔡挺就不需要?

他倒不相信韩琦自嘉佑元年起担任枢密使,嘉佑二年担任平章事起,然后一直是首相,整整十年之久,若包括枢密使那一年,是十一年。

就算吕夷简吧,还三起三落过么?整个宋朝能与如今韩琦相比的,只有赵普与王旦了,就是王旦也不过担任了十二年宰相。

今年韩琦还会为宰相,明年呢,后年呢?

韩琦何德何能与赵普相比,不要说赵普了,又如何与王旦相比,那是宋真宗堕落后朝堂上的一根掣天柱,生生将宋真宗晚期的宋朝撑起来的功勋大臣。韩琦撑了谁?撑了濮仪之争,算是掣手柱吗?

所以蔡挺也想上位,那么上位后,谁是自己的亲信,眼下章王二人,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因此王巨在离开华池,前去京城述职时,蔡挺还刻意将王巨喊来,两人密谈了好一会,面授机宜,这才让王巨离开。

这是蔡挺有意保全王巨。

中间的种种章楶不知道了,但李谅祚的死讯,确实让一些人尴尬了。

蔡挺之所以让章楶写这个奏子,也是代表着一种信任与拉拢。

这是官场上的常情,换王巨与章楶成长起来,同样会这么做,但区别就在不能因私废公,所以吕夷简被君子党围攻后不久,渐渐大家重新给他平反,也是此故。范仲淹反对我,可西北需要了,我立即提拨你这个政敌,这便是公私之分。国家需要,只要是人才,那就必须得用。

章楶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不管他知不知道,与王巨一样,现在没成长起来,对蔡挺伸来的手,都会欢迎。

他手起笔落,刷刷,一会写好了一篇花团簇簇的奏子,递给蔡挺:“蔡公,这样写如何?”

“写得不错,来人哪,立即用特脚递送往京城。”

大顺城之战结束后,他都未动用这个特脚递,可现在动用了。

蔡挺盖上印章,仆役用火漆封上奏子,然后这份奏子飞快地驰向京城。

…………

蔡挺只猜中了一部分,确实王巨此行,蔡挺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不仅王巨临走时,蔡挺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与消息,还有这次用特脚递送捷报。

但蔡挺没有猜中的便是韩琦会拉拢王巨。

其实王巨与韩琦恩怨说开了,也没什么,不就是略略反对一下三丁刺一,而且韩琦也不是傻子,当真不知道王巨那一次反对,是被司马光利用了,恐怕王巨自己都不大高兴。

后来王巨为了让韩琦同意蔡挺来庆州,刻意在奏报里说了,只有两人才能应付庆州的危机,一是韩琦,二是蔡挺,别人都不行。韩琦去庆州?笑话不成。

但这让韩琦小高兴了一回,代表着王巨对他军事才华的崇仰。

甚至韩琦有时候还真在想,若是我去了庆州,大顺城之战会不会做得更好。

若是在其他时间段,韩琦也可能不介意王巨年龄,指望王巨在下面推他不可能了,地位悬差太大,但为了国家,可以象欧阳修提拨大小苏那样提拨一下。

可是眼下马上大宋要换天了,韩琦那有这个心思提携王巨哦。况且蔡挺熟悉了,才感到王巨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可韩琦与王巨也不熟,能打仗就是人才?宋朝建国以来,会打仗的人还是有的,但没有混好的更多,比如狄青与张亢。

所以蔡挺预想中的拉拢根本就没有出现。

“瑞雪兆丰年哪,”全二长子说道。

东京仍象前年那样,人为人往,车水马龙。不过刚刚落了一场雪,高矮参次不齐、鳞次栉比的房顶上都堆着皑皑的白雪,青砖褐瓦或灰褐色木质房屋,白色的屋顶,看上去就象一幅优美雅约的中国风景画。

陆平也感慨地说道:“又来到京城了。”

王巨点点头。

不从后世来,东京在这时代可以说是这个世界最繁荣的巅峰。

所以有许多官员不愿意离开京城,不仅这里是权利的中心,也贪恋这里的繁华。

一行人慢腾腾地走,全二长子心中后悔,早知道大郎这么慢,不如将自己妻子也一道带来,让她看一看大宋的京城。当然,这只是他心中在想,不敢说。随着王巨的成长,全二长子也不敢当王巨当成昔日随他练拳的那个少年了。

一行人来到驿馆。

驿馆很庞大,它不仅招待各地来京述职的官员,也招待各国使节。但象唐朝那样万国来朝,是不可能了,甚至辽国使者来了,西夏使者来了,还要将他们当作大爷,有司马光等人,想硬也不敢硬啦。还没有硬呢,大剪刀来了。

王巨递过公文印符。

“原来是王评事哪,请进,快请进,”驿馆的兵卒立即客气地说道。

“咦,你也知道我?”

“王评事,现在京城那一个人不知道王评事,这是朝廷没有迎接,否则听闻王评事至事,同样会象狄将军那样轰动。”

“这是怎么回事?”王巨也略有些傻了,刚才在马背上还说到这件事呢,说自己不会引起轰动,话音未落,便让兵卒反驳了。

第二八二章用(求订阅月票)

“王评事,你不知道啊,官家听闻大顺城之捷,下诏将捷报颁发天下,于是京城百姓全部得知,连瓦子里的说书人都天天说大顺城的故事呢,小的时常去听,百听不厌。”然后那士卒又在前面伸手道:“请进,请进,我替王评事安排最好的房间。”

余下几名士卒也用敬佩的眼神看着王巨。

狄青长得什么样,他们没有看到了,但瓦子里的说书人也说过王巨的相貌,说王巨唇若涂朱,睛如墨漆,面似堆琼玉。又说王巨齿白唇红,剑眉入鬓,又说王巨秀气逼人,眉目如画。

所以在临阵杀敌前,诸将强烈要求王巨要象狄青与兰陵王一样,戴上面具。但王巨偏偏不肯。

这么一看,似乎离说书人所说的外貌还有一段距离,不过确实是一个秀气无比的青年,一个美男子。而且岁数也不大,咋就这么厉害呢,难道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成?

王巨被他们看得毛毛的,迅速进了房。

然后问陆平:“真真古怪。”

“是有些古怪,如果象几个兵卒胥吏所说那样,为什么我们一路所来,却没有听闻?”

这也是有内幕的,赵曙兴高采烈地要颁告天下,可大臣们顾虑重重,然而赵曙说了,便派人在京城宣传一下吧,另外随意地在邸报上简洁地讲了几句,大顺城大捷,此役毙俘敌人五万余人,然后就没有了。

因此京城里是很热闹,外面各州县百姓仍不大清楚,只是陕西百姓多听闻了此事,然而只知道大捷了,对具体的内幕不清不楚。

本来就是在京城里宣传也没有多说,更不会刻意替王巨宣传。

但还有人哪,黄公公回到宫中大肆宣传。

有的是他从其他将士哪里听来的,有的几乎就是他想像的,宫中的太监也会出宫办差事的,特别每天吃的喝的,除了各地供给外,也要派人采购一些欠缺的物资。

这些太监在采购时,便与商人七嘴八舌,也将他们从黄公公哪里听来的消息传了出去。

除了黄公公外,还有人,一些重伤的禁兵。

这些人打得很勇敢,最后重伤退役,心中当然很难过,然而随着各种各样的抚恤下来,还有一部分是“捐助”来的抚恤,心情便稍稍好了一些。

他们是从主战场下来的勇士,因此有人便好奇地问交战经过。

因此各种真相便传了出去。

也不是黄公公夸奖,王巨做得是不错,而且亲自上了战场,平时做事公正,颇得士兵之心。

于是消息迅速在京城流传,甚至一些说书人编成段子,说给大家听。这是本朝的真实战斗,而非是什么《三国志评话》、《薛仁贵辽事略》、《五代史平话》,他们倒不是有心捧王巨的场,百姓喜欢听哪,他们为了谋生,只好瞎编。

因此京城里传得纷纷扬扬。

甚至赵顼听闻了,也听了一回,然后不顾父亲的病重,笑骂了一句:“胡说八道。”

因为这一段连神仙都出来了。

主要是宋朝军事上太窝囊了,难得大捷,于是大家一起都在传。若是换在唐朝,象这样的胜利,也就那么一回事了,但又不同,若是在唐朝,这次王巨回来,那怕赵曙生病,也会迎接召到宫中问寒问暖。

这个内情王巨哪里会想到。

兵卒将几匹马牵到马厮里,又进来客气地问:“王评事,马已安置好了,王评事是马上到中书报到,还是今天休息一下,明天去中书?”

“明天吧。”

“好来,我替你打来热水泡一个脚。”

“哥子,太客气了,不用劳烦,我们还要出去转一转。”

“是王评事太客气了,这一回进京述职,官家一定会赐你一个大夫。”

“呵呵,大夫那不想了,只望这行顺利吧。”王巨笑笑说。大夫最低的也是正七品,张载誉满天下,磨勘了那么多年,也不过捞了一个最低一等的大夫。

自己才做了一年多官,并且这个年龄,可能会捞到大夫?能捞一个著作郎,或者符宝郎,那就不错了。

“会的,”那兵卒打着气,然后离开。

“天色还早,大郎为何不去中书?”

“不急,到处走一走,然后好好休息一晚上,明天准备战斗。”

“战斗?”

“是战斗,而且是一场苦战。”

“战斗,京城也有战斗啊?”野龙咩胜奇怪地问。

“咩胜,那是言语战斗,文章战斗,与你无关,”全二长子哈哈乐道。

一行人走了出来,王巨将他们带到瓦子。

瓦子好啊,吃喝玩乐样样都有,而且是大众化消费,至于那个樊楼,就是现在王巨也舍不得进去吃一顿饭,吃得不好,他如今一年薪酬便没了。

全二长子与陆平前年随王巨来过一回,不觉得稀奇,野龙咩胜则象一个好奇宝宝,东张西望,一会儿又说道:“明公,京城的女子头发真多啊。”

全二长子与陆平一起伏下去笑。

这便是宋朝的发髻。

有几大潮流,一是外来版的,叫契丹妆,北宋末又出现女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