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召唤无双-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瑜也只是喝了些清水,如今肚中也有些空空:“还有多久能到。”

贾逵算了算路程:“如果连夜行军,不出半日就能到榆社官道。”

“那好,子龙,麻烦你跑一趟,将兵卒召集起来。”

不一会儿,不足三千的军士就整齐的列阵站好。

“将士们,我们的粮草只有一顿了,你们怕死吗。”周瑜大声喊道。

粮食没了?听到这个消息兵卒都是一惊,有些恐慌喧哗。

“但我保证,只要我们到达目的地,自有黑山军为我们送来粮草,不知各位愿与我一道赌上百十斤,搏一搏吗。”

兵卒们都安静下来,通过这一久的相处,知道周瑜的为人,不似作假,当下就有些士兵响应:“愿随大人搏命。”

剩下的人也是一咬牙,跟着呼喝起来。

“那我们连夜行军,分一分最后一口口粮。”兵卒应诺,自发将腰上缠着的腌菜粮食分给没有的人。

一晚上紧赶慢赶,终于在天亮时分到达了榆社县,在贾逵的带领下来到那处环山夹道的地方。

周瑜观察了下地势,知道贾逵所言不假,吩咐左右道:“安排两千将士分左右埋伏,垒石待用,有弓箭在手的择高处埋伏,等我号令。”

“子龙,你率领剩下的步卒,只要山石一停,就冲杀过去抢夺粮草。”

赵云点头,各自去做准备。

“我们从沁县出发前一天,正好有大批粮草出发,木车拉动费力,定然赶不上我们的脚程,算算时日,今天必定会从这里经过。”贾逵笃定的说道,但其实他一点把握都没有,战场变化瞬息万变,极难掌控。

“来了。”周瑜兴奋的看着远处一溜黑线,不出意外应该是押运粮草的队伍。

随着那丝黑线的靠近,周瑜的脸色彻底变了,那些兵士绵延数里竟还没有到尽头。

“大人,不对劲啊,这不是押运粮草的队伍。”

周瑜自然看在眼里,向对面山头打了个手势,不可妄动,再吩咐一旁的兵卒通知赵云找个地方掩藏好行迹。

“这应该是上堂增援壶关的人马,至少上万人,不能直面,只好放他们过了。”

周瑜很想将这支军队留在这里,通过他们,也能猜到壶关战局的紧张,如果能将这支增援部队剿灭,也许根本用不上他们炸开百湖放水。

但纵然周瑜聪慧过人,匆忙之下绞尽脑汁也没有万全的办法留下他们,而且绵延数里,就算扔石头下去也造成不了多大的伤亡,敌人若是缓过劲来,将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放他们过去。”最后决定还是埋伏在暗处,放他们过去。

“首领,也不知渠帅怎么想的,张燕壶关差点失守,不但不怪罪,还派我们增援,真是偏爱有加。”

“好了,昔日张燕是并州黄巾的渠帅,被张渠帅救下才最终合兵一处,我也挺佩服张燕的,不止他武艺过人,而且为人也豪爽大气,下次切勿乱言。”

那副将笑意收起来,看陶升的样子不似作假,这才讪讪一笑。

“这冰雪融化最是寒冷,还要不要人活了,偌大的峡谷也没声鸟叫。”另一个副将抱着脖子道。

陶升看了他一眼,也没在意:“这冬末之时最是寒冷,逍遥楼的大波娘们都知道躲在被窝里,何况飞鸟。”

周瑜的两千兵士趴在边上大气都不敢喘一口,那副将声音很大,一字不落的落入了周瑜的耳中,吓得他汗水布满了鬓角。

“好家伙,终于到尽头了,这得有三万人吧。”贾逵看着绵延的军队惊呆了,就这些人在眼前走过,竟用了将近半个时辰,不过也有一丝兴奋,这才叫军队,走在路上就如同无尽头的黑线,团在一起还不得将长治县团团围住了。

“黑山军号称有百万部众,但我看实际上也就十数万人,而且还有一些未经训练的人掺杂其中,不足为虑,倒是这上堂突然抽调了三万人,不知还剩下几何。”

直到陶升所部消失在尽头,周瑜才真正松了口气。

又过了两个时辰,明显感觉到云层后的太阳西落,有斥候悄然而来。

“大人,西北方二十里处发现了一支不足两千人的军队,我们尾随其后,发现有车辙印,从其深度判断,应当是押运粮草的军队。”

周瑜浑身一震,喜上眉梢:“通知全军准备战斗。”

稀稀拉拉,这时候黄昏中有一队兵士赶来,正是从沁县出发的粮草队。

兵卒们屏住呼吸,看向下方的双眼冒着精光,兴奋的神色布满面孔,这些可都是他们的吃食。

“杀。”待到军队的尾部进入包围,周瑜起身大喝一声,自有一旁兵卒发出信号。

垒好的石头滚滚而下,顿时将那些运粮兵卒吓住了,纷纷呼喊着躲避从天而降的石头,贾逵也兴奋的将一块半人高的石块挑下去。

一切都是徒劳,面对漫天的碎石和夹杂在其中的箭矢,避无可避,待石块用尽,峡谷尽头的赵云率部冲杀过去,专捡没断气的杀。

而半个时辰前,陶升的援军再有三十里就要临近壶关了,几乎都能看到一个轮廓了。

“首领,看来开春不远了,大雁都开始南飞了,看我将他射下来。”说着那副将弯弓搭箭,作势欲射。

陶升闻言却呆呆的看着那大雁,脸色铁青。

“出事了。”说完吩咐副将点齐一万步卒,向来路奔去。

回头来看,赵云掩杀,自然没有留下一条活口,周瑜率领兵卒下来清点粮草,再行转移。

“大人,共计粮草五万石。”这个士兵言语激动,这么多粮草可以说一辈子都没见过,五万石粮草足够一个万人的军队吃一月之久。

周瑜看着他们淳朴的笑容道:“让兵卒运到高地,别在放水时给淹了。”自有兵卒扛起粮草运输。

过了不久,贾逵急冲冲的跑了过来:“大人不好了,刚才我再山头看到壶关方向有大批军队赶来,恐怕我们暴露了。”

周瑜知道这也是迟早的事情:“还有多远?”

“他们来的很快,恐怕此时已经只有十数里远了。”

周瑜叫来赵云,让兵卒尽量带些粮草,剩余的一字铺开,一狠心将其点燃,既然带不走那就物尽其用吧。

第二十九章 残阳如血

陶升率部冲向峡谷,但见火光冲天,不能通行,大火另一边赵云横枪立马,在马上抱拳,然后掉头而去。

陶升恨的牙痒痒,但又无可奈何,转而开始心疼这些粮草了,黑山军大部分粮草都是郡府等积留的,还有一部分是征缴士族得来,张牛角本想携并州一地与朝廷谈判,谋个出身,没想到朝廷的反应太快,被打了个节节败退,如今只剩招架之力了。

百湖之滨,这里地势很高,原本是从壶关绕道,流入魏水的,之前经过一次洪水之患后,被拦了起来,水往低处流,这才改道走了太行山。

木材燃烧的烟雾袅袅升起,在难得的晴空万里的天气里显得格外的欢快,其下一个个兵卒脸上洋溢着笑意,终于可以饱餐一顿了。

百湖的高地势显然起了作用,半天也没有任何人闯进来,赵云下了命令,允许士兵进山狩猎,要不光是喝些米汤也不行,这不,一个个将猎来的山猪野兔等剥皮宰肉,好不兴奋。

帅帐中,赵云和周瑜提笔修书,只是一人是给杨再兴写,一人是给张燕写。

“公瑾,我不知大哥此意图个啥,但张燕乃我师兄,不能放任不顾。”

周瑜放下毛笔,笑道:“主公让你自行抉择,无论你的决定是什么,都会得到主公的支持,如此信任,真是羡煞我等。”

赵云想起了与李王结拜的事情,要不是李王苦苦相劝,恐怕自己现在已经是公孙瓒的麾下了:“大哥如此信任我,也让我受宠若惊,怎敢不效死。”

周瑜见赵云将信封封好,吩咐亲卫叫来两个机灵的兵卒,将信封分别交于他们的手中,并叮嘱二人必须送达,那二人得令自去。

“主公重情义,轻威严,若是为人,则是上乘,但为人主,却是不妥啊。”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周瑜声音不大,但赵云却正好能听见。

“积雪融化,三月初的天气如此晴朗,恐怕一周内必有大雨。”

众兵士用过餐后,各自勘探地形,选择最适合打开口子的地方,最终还是周瑜定了调子,在面朝上堂的方向,这样洪水正好向西而行,倒灌入壶关,避免了沿途周边乡县受到波及。

“渠帅,城外有一小校求见,说是渠帅的旧友。”张燕正在和陶升商议对策,冰雪融化,恐怕冀州军会卷土重来,再度扣关。

张燕眉头一扬:“就一人吗?”

“未见其他人。”

“那就带进来吧。”那传话的兵卒自去领人。

“既然渠帅有事,那我先告退,等会儿再来。”陶升起身告辞。

张燕知道他在想什么,挥手道:“陶首领不必猜疑,坐下吧,等此人来了一切自然会有分晓。”

陶升又坐了下来,不一会儿就有兵卒领着一个小校而来。

“魏郡太守麾下小卒,参见张渠帅。”张燕眉头一挑,一个小校也有如此胆魄:“你作为朝廷兵卒,乃是我们黑山军的敌人,就不怕我将你枭首,悬于城楼示众?”

张燕的杀气可不轻,直接压得他冷汗长流,不敢贫嘴:“奉赵云大人之令,特来为壶关十万老百姓谋条生路。”说着将信封掏出,交给张燕。

张燕迷惑的接过,一目三行,顿时一股凉气直冲天灵,纵是千军万马也自不改色的张燕竟然铁青着一张脸。

陶升在一旁心痒难耐,也想看看信里说些什么,张燕挥手将信纸交给陶升。

陶升看完后脸色比张燕还难看,他不怕死,但如果真有如信中所言,那也死的太冤枉了,颤抖着道:“张渠帅,要不我们撤吧。”

张燕大怒:“纯粹的子虚乌有,你连此事真假都不闻,轻言撤退,乱我军心,当诛。”

陶升看着张燕冰冷的双眼,知道他真的起了杀意,赶紧解释道:“之前我在壶关以西不到百里处,曾经遇到过一军劫粮,想来就是心中所言的炸湖的冀州兵卒。”

张燕怒气这才消了不少,但这么大的事情陶升竟然瞒着他:“为何隐瞒不报。”

陶升作为黑山军的将领,虽然惧怕张燕的名声,但也有几分傲气:“冀州通往上堂的长廊只有壶关一处,你坐镇壶关却有敌军凭空出现深入腹地,如果不是你通敌他们莫不是插上了翅膀飞进来的不成。”

张燕呼吸也是一滞,似乎只有这个解释才能解释通,但自己确实严防死守,别说上千活生生的人了,就连苍蝇也难以避开耳目,想到这里张燕将目光投向小校。

那兵卒正看热闹,没想到战火又引到了自己身上,不过周瑜交代过,不用隐瞒,毕竟此来是为了救人:“我们穿越了太行山进入了并州腹地,陶首领我们还曾打过照面,如果不是率领的军队数量过多,此时估计也不能安然坐在此处。”

陶升脸色铁青,想到之前率领的增援部队暗道好险。

一阵沉默,至于此事的真假,已经不言而喻,张燕不耐烦的挥手道:“你走吧。”

小校早就不想呆在这里了,如蒙大赦,说了声告辞就离开了。

过了很久,陶升舔了舔干涩的嘴唇,砸吧了两下硬是说不出话来。

张燕看了陶升一眼:“如果你不愿意将老百姓撤离,选择闭门不出,我是不会拒绝的。”

“难道冀州牧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行绝户之事,就不怕被天下唾弃?”陶升不甘心。

“天下之大,华夏广阔,每一个时段都有天灾发生,我们壶关只是承受天威的其中之一,世人只会说韩馥得天地庇佑,谁又会管作为倒霉蛋的我们的生死。”张燕揉着眉头,显得疲惫。

陶升还想再说什么,却硬是发不出声音。

“下去安排吧,你率部将城中百姓撤离,愿意离开的都带走吧。”张燕挥了挥手,示意陶升下去。

陶升看着张燕萧瑟的身影,竟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感觉,轻叹一声离开了。

第二日一早,陶升安排老百姓撤离,并且派遣兵卒往上堂传递消息,整整花了一日,才只将城中不到半数的老百姓撤离,如此速度,一共耗时三日,方才将所有人员转移。

这一日,残阳如血,壶关只如一座空城,余者只有张燕和其麾下亲卫三百人,他们立在城头,在金黄的光芒下显得决绝。

张郃率领大军立在城下,也不急着攻城,这也算是对张燕的肯定。

城头上,张燕将衣服撕裂,拿出一块黄巾,将其绑在额头,身后亲卫纷纷效仿,春风拂过,带起黄巾飞舞。

张燕将长枪立起,顿时身后的三百亲卫弯弓搭箭,一副视死如归的姿态。

张郃深吸一口气,手中黄旗往下一压,顿时漫天的箭雨挥洒而上,三百亲卫也松开了握弦的手,箭矢激射,做着无谓的反击。

蚍蜉撼树,简直是一面倒的屠杀,三百亲卫很快就倒在血泊之中,无人生还。

张郃手中黄旗不动,箭矢再次飞射,直接冲向独立在黄昏中的张燕。

张燕双目紧闭,竟不闻不问。

就在这时,一杆夹着出龙之势的长枪舞动,数息间将袭来的箭矢被纷纷拦下,城下弓手正欲再射,张郃眼尖,正好看到赵云护在张燕的身前,赶紧抬起黄旗,示意弓箭手后退。

“你是来送我上路吗?”张燕不用睁眼,这股熟悉的味道自然知道来人是谁:“你不该来的。”

原来赵云和周瑜坐镇百湖,自有探马来报,十万老百姓和三万余兵卒已经撤离了壶关,赵云和周瑜知道不用炸开百湖放水了,这才飞马来救,从后门而入,正好碰见张燕闭目等死。

赵云咧嘴一笑:“我草,我可不是来送你上路,我是来接你上路。”

张燕知道赵云的意思,惨然一笑,摇头道:“赴死之心已决,赵云不用再劝,自我被赶出山门,我们的师门情谊就断了。”说完用枪尖抵住喉咙,想要自刎。

赵云的武力高了张燕不止一头,轻易将长枪挑飞:“有我在,你死不了的。”

“那可不一定。”张燕调整了姿势,竟一跃坠向城下。

而此时,早有一人身骑骏马,流星而来,一跃而下,将下坠之势宛若千钧的张燕拖住,下坠之势一滞,但还是重重落到了地上,不过已然没有生命危险。

“再兴?”这是张燕昏迷前最后一丝意识。

第三十章 声泪俱下

韩馥手里拿着张郃的汇报,此时壶关已经收复,只待冀州大军进驻便可。

这韩馥是颍川郡人,袁氏门生,文人晋封一方大吏的代表,冀州民殷人盛,兵粮优足,剿灭冀州黄巾时资助袁绍粮草,从不主动用兵,显得优柔寡断。

而此次依靠李王的助力,成功收复壶关,上堂破城之日也指日可待,他才不管张燕的生死,随手就交给李王做主。

韩馥吩咐麾下点兵开拨前,先行修书一封,直往宛城而去,上面慷慨陈词,详细讲述了收复壶关的经过,简直如同亲历一般。

又几日,此时的李王在晋阳城下,等来了刘虞的大军,而刘虞也亲率兵卒兵临城下,这既在情理中也在情理之外。

“魏郡太守李王(前将军北平太守公孙瓒。),参见幽州牧。”

“都起来吧。”刘虞身形消瘦,鬓角下颚皆留有长须,一双细目平和,站在那里自有一股威势扑面。

“李太守,扣城之前,我却是要先恭喜你了。”刘虞抚弄长须,淡笑着看向李王。

“哦?”李王与刘虞之前并不认识,更谈不上有交集,不知何事要恭喜:“还请州牧大人指点一二。”

李王站的笔直,并没有怯懦,而是不卑不亢,顿时刘虞心中多了一分欣赏,点头道:“听闻平原太守袁绍,协同北海太守孔融,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大人,向宛城朝廷举荐李大人为并州牧,主持并州军政,这当不当得大喜之事。”

李王心底一惊,面上却没有波浪,这袁绍现在跟自己八竿子打不到一块,要说瓜葛倒是有一遭血仇,现在竟带头举荐自己,事出反常必有妖啊,不过也来不及多想,赶紧拱手向刘虞道谢,而一旁的太史慈和牛金心底却乐开了花。

刘虞和韩馥一样,都是文人,为人处世也以实诚勤俭著称,传闻刘虞的官帽缝缝补补多次,数年也舍不得换,但他和韩馥最大的不同是一个喜欢猜忌,一个却摇摆不定。

公孙瓒脸色一直沉着,直到刘虞笑着离开也没有理他。

“啪”

公孙瓒将桌案上的灯盏用力一摔,顿时四分五裂。

“前将军,为何火气如此大。”李王已经是公孙瓒大营的常客,守卫不敢阻拦,也没有通传,一路畅通无比。

公孙瓒斜眼瞟了李王,双目阴翳,怒气沉沉的坐在椅子上。

“可是为了刘虞大军前落了将军的面子?”

公孙瓒点头,自己好歹是朝廷亲封的戍边前将军,品秩上不低,刘虞却一副趾高气昂,加上他对李王的态度甚好,而且带来了举荐李王为并州牧的消息,更如同雪上加霜,自己勤勤恳恳戍边近十年,却只有一个前将军的军衔,而李王做了什么,竟能加封州牧。

在汉末,一州之牧就等同于地方土皇帝了,军政大权全在手中,就连敕封将领也可以做主而不用上报朝廷,岂是一个将军所能比拟。

李王脸色一肃:“前将军有所不知,刘大人没有在阵前数落大人已是手下留情了。”

公孙瓒压住怒气,冷然道:“如果并州牧大人是来嘲笑于我,那就大可不必了,来人,送客。”

李王并不生气,笑道:“将军请听我一言,必定能使将军获得刘虞的信任,还能加官进爵。”

公孙瓒也知道自己失言了,李王数日来奇思妙想,此次加为并州牧也并非其本意,遂压低了语气。

“李大人勿怪,我也是气急失言,还望大人赐教。”

“我受朝廷封赏为魏郡太守时,袁绍也受了平原太守之位,原渤海太守之位由袁绍帐下谋士逢纪暂领,听闻刘虞不满袁绍意荐大将军何进,领董卓进洛阳镇压十常侍之乱,可是真假?”

“我在刘虞帐下,确实听过他怒斥袁绍。”

“我看刘虞大人对我有些欣赏,等我则个机会,可向刘大人和韩大人举荐前将军为渤海太守,直接兵指冀州东南部,这样大人面前的就是广阔的天地,凭借白马将军的能力,定能一扫袁氏满门。”

公孙瓒的拳头锤在桌案上,怒气也消失不见,转而还有笑意挂着,不过终究有一丝疑惑。

“袁本初一门四世三公,光是门生就有冀州刺史韩馥,陈留太守张邈,不知李大人如此设计除他,居心何在。”

李王闻言笑意瞬间收起,转而变得悲愤,低下头暗自揉了两下双眼,不知道是太干了还是怎么,也没眼泪流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