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参谋部的理由很简单,第九师没上过战场,所以没有伤亡,自然的要有所牺牲……
牺牲,与其这样牺牲,倒还不如在战场上和德国人真刀真枪的干上,那样的话,长官才能有理由要补充,然后趁机在兄弟部队之间相互补充一下。
江苏陆军是国家军,可在另一方面,江苏陆军是姓李的!
这些话,他不是没和老长官说过,可……
“长官,咱们的这道防线。一个师来守都绰绰有余,可咱们像是挤蜂窝似的挤了三个师,只要你一声令下,第九师……”
沉吟片刻,黄恺元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
“打到现在。英国人前进了1。5公里,我保证,我也打进去1。5公里,然后从第十七集团军的侧翼插入过去,这样的话。福熙将军的正面压力就会得到缓解,……”
正面压力?
法军现在面临什么样的正面压力呢?
事实上,与伤亡惨重的英军不同的是,法军所面临的压力,远比外界想象的更小,在这场战役刚一打响的时候,法军异常猛烈的炮火便死死的压倒了德军。待法国步兵趁机发动迅速突然的进攻,在大多数德军士兵还没有从掩蔽部爬出来之前,法国士兵就到达德军阵地前沿,仅两小时战斗,法军第2军就占领了德国第一阵地及支撑点。
而在随后两天的战斗中。法军的进展不可不谓之顺利,因德军防御力量的单薄,法军第六集团军不仅以猛烈的一击突破了德军的第17军的防御阵地,并且给德军造成了严重伤亡,而在德军重新纠集力量组织了多次反攻击时,其不仅没能夺回阵地。反而伤亡更加惨重,可以说,德军第17军在进攻和随后的反攻之中。已经损失了绝大多数兵力,只不过是勉强维持防线,德军统帅部为避免第17军全军覆灭,急忙调第2集团军的预备队接替防御,第17军撤回到第三阵地休整补充。
但德军第17军后撤得非常匆忙,使德军预备队来不及迅速占领全部防御阵地。结果,一些阵地和支撑点无人防守。这就使德军的防御正面上出现了一个缺口和许多间隙地,给法军以可乘之机。
7月3日深夜九时,第九师防御阵地内响起几声架梯声,随后,十几个黑影静悄悄的翻出了战壕,这是一支装备极为精良的侦察部队,或许这支担负着佯攻任务的部队,一直都在这里进行着静坐战争,以坐待机,可并不等于他们没有执行其它任命,侦察任务就是其必不可少的任务,与此时各国陆军往往临时抽调部队组成侦察部队不同,远征军的侦察部队是固定的编制,无论是师搜索营还是团搜索连,往往都是一师、一团中百里挑一的精英,当然,他们的装备也是最为精良的,二式轻机枪、二式冲锋枪这是最基本的装备,至于步枪手则是使用精良的三式狙击步枪,总之,对于侦察部队,江苏陆军从来就没有吝啬过。
当这些侦察兵们离开战壕后,他们小心翼翼的逼近德军的防线的时候,在他们的头顶上,依然不时落下照明弹,每一次照明弹落下的时候,他们都会小心的隐蔽于弹坑或是水洼之中,经过几个小时的渗透,他们终于进入了两军交战区域的那一道“狡窄的间隙”地,那是一片树林,在此之前,这些精锐的侦察兵,经常通过这一带的树林渗透进入德军阵地,以摸清德军的布署情况,而绝大多数时候,在这里总会上演一些遭遇战。
不过今天,这些侦察兵们却意外的发现与往常不同,因为他们的发现,那些设于这片山地林地间碉堡、防线相比于以往静的出奇,不仅如此,负责掩护的狙击手甚至发现往常与他们对射的德军狙击手似乎消失了,总之,一切都和过去不太一样。
突然,狙击手透过瞄准镜发现一些异常的动静,他仔细观察了一会,随后像是发现什么新大陆似的,猫着腰跑到长官的身边的。
“长官,十点方向……”
从望远镜中,侦察排排长惊讶的看到,一队队德军正在撤出他们的防线,他们的行动非常匆忙,就像是……放下望远镜,侦察排长作出了决定。
“立即想办法抓住两个舌头!”
“立即加强侦察,把所有的侦察部队派出去!”
几乎在是得到侦察部队报告的第一时间,韩武就敏感的意识到,或许,司令部一下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便立即作出了决定。
在随后的短短几个小时间,通过数百名侦察兵的报告和数十名俘虏的口供,终于证实了一个消息——第17军后撤了!
“立即发电报给司令部!”
就在韩武在作出决定的同时,7月4日,凌晨时分,法军第35军先遣分队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出动,未经交战就占领了无人防守的巴尔勒。这时,另一些部队也准备向索姆河前进,想乘机出击以扩大战果。
但是,作为前线主攻部队主官的法军第6集团军司令法约尔却不同意这样做。他的理由非常简单是:根据法国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福煦将军的“逐步行动”理论,要夺取新阵地,必须使已占领地区得到巩固,第二梯队已接替战斗,同时以有力的炮火准备作好保障时,才能继续进行攻击,而此时,法军的第二梯队还没有作好准备,这意味着其不可能发起进攻。
结果,法军按照这一僵硬的教条,准备出击的部队不得不撤回原阵地,重新进行准备,结果耽误了发起进攻的有利时机。
第149章以拳迎夏
战场总是以其瞬息万变的战机变化而让人对其敬畏。滑铁卢战役时,因为拿破仑浪费了争夺战略主动权最关键的7个多小时,最终导致了法兰西帝国的覆灭。
战机稍纵即逝,在瞬间万变的战场上,对于战机的把握,往往意味着着一场战役的胜利或者失败。
看了韩武发来的这封请战的电报,蔡锷立即意识到他和徐树铮原本制造的计划无法实施。原本按照他们的的计划,无论是佯攻也好,助攻也罢,远征军都会像模像样的打上一仗,不论结果如何,总要打一仗,然后再用一些借口,把今年的战事结束掉,随后用半年的时间,在法国完成远征军的整合,至少完成远征军军级部队和军团的组建,以备明年春季作战。
但是现在情况已不允许了!
准确的来说,德军第17军的仓促撤防,使得德军前沿出现一系列的缺口和防御间隙,而这正是远征军一直以来,所苦苦期待的战机。
从1914年8月4日德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进入比利时到1914年11月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结束,连续几个月的激烈战斗让交战双方疲惫不堪。马恩河战役结束后,西线战场就形成了胶着对峙的局面。在你来我往的攻防中,双方都尤其加强了防御。交战双方纷纷深挖堑壕,加强掩体,设置带刺的铁丝网,以构筑固定阵地。
最初双方的堑壕就是草草挖出来的壕沟,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指挥人员和后勤力量也深入到堑壕里,进行指挥和补给。因此,堑壕被不断地加深加宽,防御体系变得越来越发达。到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结束时,从瑞士边界一直延伸到大海的六百多公里长的战线上。横亘着一条布满堑壕、隧道、掩蔽所和铁丝网的坚固防御线。
堑壕网的出现使得作战越来越有利于防守方,阵地之间荒凉的无人地带,被无数黑洞洞的枪口虎视眈眈地瞄准着,攻击部队只要出现在无人区,对方战壕内的敌人就能清楚地看见,那些埋伏在防御工事后面的机枪手就像狂风扫落叶一样,将进攻士兵的生命轻易地夺走。因此,夜晚成了工作时间,白天则被用于休息和恢复体力。
而英军在1号进攻时的六万余人的伤亡,更是再清楚不过的提醒着人们一个事实——堑壕和机枪彻底阻止了步兵的冲锋。
对于远征军而言。从派出直到现在,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成为列强手中的炮灰,也正因如此,徐树铮方才会千方百计的利用法军将领的一些微妙心态,避免联军拿着远征军当炮灰用,可是……拖,能拖到几时?
而且在另一方面,国家渴望着远征军能够扬威异域,不仅仅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战役,而是在一场战役中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让整个世界为之侧目的军事行动,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认可,从而为国家争取战后地位铺平道路。
换句话话而言,不论是否愿意成为炮灰,最终,远征军都需要用自我牺牲为国家的未来铺平道路,现在,在法国有十四个师、近三十万远征军,按照最坏的打算,最迟明年春天。远征军就会发起一次战役,即便是用人肉去堆,也要堆出一个让世人侧目的胜利来。
而现在,从刚刚收到的这封电报中来看,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摆到了远征军的面前。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的话,也许……血可以流的更少一些。
是抓住,还是……
答案已很明确……蔡锷清楚地意识到:决定远征军未来的时刻就要来到了……
早饭后,天已大亮。可是挂着厚厚窗帘的作战会室内里依然黑黝黝的。蔡锷正就着电灯查看联军根据情报和航拍照片绘制的德军防御地图,作战处长丁子茂走来,他交给蔡锷一份电报:
“长官,前指又发来一份电报。”
蔡锷接过电报一看,韩武在电报中要求远征军司令部把侦察机派出去,以确定敌纵深的敌情分配。看来韩武……和他想到一块去了!
放下手中的电报,蔡锷抬头看着丁子茂,这个江苏陆军参谋部出来的作战处长说道。
“噢,立即请徐参谋长过来,要快!”
几分钟后,徐树铮来到了这间作战室中。待他来到作战室后,蔡锷就立即把情况和电报和他勾通了一下。随后看着他说道。
“怎么样?又铮,你觉得这个机会如何?”
“机会,是个好机会!”
机会,有比现在这个机会更好的机会吗?这次是第一次,在欧战爆发两年之后,联军第一次有机会将从堑壕战的泥沼中解脱出来。趴在地图上,徐树铮只手拿着铅笔,随后在地图上划了一条线,似乎是在脑海中勾勒着战役的规划部署,慢慢的他的神情变得越发的凝重。
“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的话,咱们就能用咱们熟悉的方式进行一场战斗,而不是成天窝在堑壕里,在那里拼消耗!结果拼来拼去,咱们除了防御,什么都没有学会!”
学习,这次来欧洲打仗,他们就是抱着学习的念头来的,可是除了挖战壕,直到现在,他们又学会了什么?当真打起堑壕战来,远征军甚至还不如英法军打得得心应手,对于中国远征军而言,他们有自己的习惯,有自己的战斗方式。
“三个师,估计在十号之前,咱们能投送过去的只有三个师!今天能投入一个师过去,可能都有些困难。”
现在最佳的突破口被法国人发现了,而且法国人正在错失机会,虽说在还有一些防御间隙,可那些间隙太过狭窄,并不适合兵团突击。
“如果分点突击呢?长官!”
这时丁子茂倒是在旁边突然插了一句话。
“哦,把你的看法说来听听!”
虽说对自己的话被人打断了心下多少觉得有些不快,但知道这件事关系甚大的徐树铮还是抬头看着丁子茂问道。
面对这两位将军的视线,丁子茂点了点头。表情有些局促。他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能够出任作战处长,实际上是势力博弈的结果,表面上看似铁板一块的远征军,从组建直到现在,都存在着种种势力博弈,而其中很多军官的职务往往都是势力博弈的结果,他是、徐树铮也是、就连蔡锷亦是如此,尽管作为作战处长,和两人早就非常熟悉。但是丁子茂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还是第一次,并且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因此神情不免紧张,甚至开口讲话时嗓音微微颤抖着。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只把目光局限在某一个防御间隙,远征军从组建至今,都从未进行过大兵团作战的配合,相比于军团级会战,我们更善长的是师团级作战,而现在。我们的正面之敌,应该是德军一线的8个遭受重创的师,他们正在仓促撤离战区,再考虑到德军的换防部队可能在3…5个师左右,这应该是第二集团军手中最后的预备队,如果我们将索姆河一带的德军前沿视为整体的话,那么就是一个不可攻克的防御堡垒,而现在,在这、在这……”
丁子茂接连在地图上划下了多个图点,那些图点无一例外的都是侦察部队发现的从数百米到公里宽的防御间隙。
“总之。德军的整体堑壕防御体系已经因17军的苍促撤退被局部瓦解,这意味着,原本的长蛇被切成了数截,当然,如果我们像法军一样。错过战机,这长蛇会迅速长成,可假如我们要是从这几个点,调动三至六个师猛的一下插过去……”
在说话时。他拿着双手比划着互相交插着。
“这样,第二集团军的预备队就会被分割成多个互不联系的据点,而考虑到德军第十七军业已遭受重创,否则德军统帅部不会冒着防线崩溃的局面命令后撤防,而其亦不会如此仓促的撤离,所以。至少在德军统帅部调动新的预备队之前,第十七军根本不可能对我们形成有效的防御,因此,在对其预备队实施分割的同时,我们可以调动六至八个师果断的朝德军第三阵地突破,并形成迂回包围的态度。以一计漂亮的左勾拳结束这场战役……”
在丁子茂提出他的看法时,无论是蔡锷还是徐树铮都惊讶了。从丁子茂的计划中,他们看到的是一场规模空前的赌博,和韩武提出的趁机推进十几公里不同的是,丁子茂是想在索姆河打一场“色当式”的战役!
对于远征军来说,这完完全全就是一场赌博,一但展开这个计划的话,那么意味着在未来的一个月内,远征军不仅需要投入现在的十四个师,就连正在海上的三个师亦将作为预备队,这是一场豪赌,而更为重要的是这场豪赌还有其它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
“咱们可没有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又点起一支烟,吐出这句话后,蔡锷注视着丁子茂,这位甚至连振武学堂都未读完的家伙。
“没有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是不假,可,不打,永远都不会有……”
丁子茂急促地说着,不由自主地抬手抹了一下额头上沁出的汗。
“当初我们在胶澳和日本人打仗的时候,甚至连师级演习都没进行过……”
“那是防御……”
徐树铮有些不耐烦随口说了一句。
“一开始是进攻,协调好各个师的步骤,打到最后,肯定还是会打成防御!”
丁子茂急声一辩,心想大意不得。他不知徐树铮这句问话是不是对他的阐述有所反感,他必须解释清楚。
“……是这样,应该知已知彼,德国人,有德国人的长处,英法有英法的长处,可咱们有咱们的长处,咱们要是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打仗,打起来,也就是束手束脚的,与其这样,不如索性彻底放开了,这场战役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又提前了一个月,是为了缓解凡尔登的压力。无论如何,只要咱们打出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德国统帅部,就得按照咱们的方式和咱们打……比如,打到现在,德国还没有调动凡尔登战场的主力,是因为他们不觉得,联军在这里打的这场战役规模对其有什么危害,至少现在,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所以,咱们所要面对的就是第二集团军,而第十七军又遭受了重创,即便是其投入了预备队,英法两军又可以牵制一部分,所以,咱们所需要直接面对的德军实际上相对有限,……现在,咱们手中有十四个师的生力军,都没有投入使用。如果我们用三个师对这一带德军实施分割,然后再把主力投送到德军纵深,那么就切断了德军第二集团军的退路,同时也切断的运输补给线,这样,索姆河一带的德军所面对的就是腹背受敌……等到这个时候,咱们再把最后的,也就是现在刚到地中海的第四批部队派过去,到时候差不多也就打成防御战了……”
一边听着丁子茂的汇报,蔡锷一边认真看着地图。后来又陷入思索,甚至当丁子茂讲完了他都没有立即察觉。
“又铮,你怎么看?”
蔡锷问道,可是他的眼睛并没有离开地图。
不可否认,尽管丁子茂的建议中充满了各种风险。而其中最大的风险可能性是远征军彻底打残,可……诱惑实在太大!
全歼德军第二集团军!
“要是真这么打的话,风险太大,而且……”
考虑了一下。徐树铮又说道。
“不过,如果实施的话,那怕就是成功一半,都有可能影响整个战局,我不是说这场战役,而是整个战争。”
影响整场战争。这意味着什么呢?无论远征军能否取得战役目标,一但战役打响,随着远征军的不断投入,和战局的显现,远征军和中国都必将赢得一点——列强的完全尊重,这意味着远征军从由就有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而不再是法军的小跟班。
“我看,相比较而言。有时候,……”
思考良久,蔡锷开口说道:
“完全达成目标的可能性不大。”
“对对,完全达成目标,不太可能……”
丁子茂跟着说道。
“可,只要达成一半,也就足够了?”
看了丁子茂一眼,蔡锷反问道。
“为了一半的目标的……这是要拿几十万兄弟的命去赌啊!”
“这个……”
一时间,丁子茂语塞了,他的脸颊微微发红了,好半晌,他才开口说道。
“我……我……兄弟们……”
他想说,从国家派远征军出征那天起,实际上远征军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纵使千般不愿,最终他们都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牺牲,只有通过远征军的牺牲,国家才能赢得列强的尊重,亦只有牺牲,才能实现国家地位的改变,可是,这样的话,他却说不出来,又有谁能说出来呢?尽管众所周知,这是事实……
“至少,这样死,总胜过像英国人一样,被人当成靶子打吧!”
徐树铮倒是主动为丁子茂解起了围,他深知一但远征军实施这场战役,无论英法联军在索姆河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都无法掩盖远征军的光彩,到那时,远征军会成为整个协约国世界的英雄,进而……
点点头,蔡锷倒是没有否认。
在作战室内踱着步,思考良久,蔡锷看着徐树铮说道。
“我看这件事马虎不得,应该立即向国内通报一下,让国内作决定……”
这时,即便是作为远征军司令官,他也没有决心下达作出这个决定了,毕竟,是否进行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