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盗墓者说-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今有关役小角的传说内容,均取自822年完成的《日本灵异记》。根据《日本灵异记》上卷第二十八话,役小角生于大和国葛城上郡茂原村(现奈良县御所市),是高贺茂朝臣一族人,也就是安倍晴明师傅贺茂忠行的祖先。(“小角”是乐器名,并非头上长角。)   

  他从小自习佛法,时常在内心想象乘着五色云,飞到仙人聚集的宫殿与众仙人一起修行,吸收灵气。为此,三十过后仍住在洞窟内。身穿葛藤衣,吃食松叶,经常在清泉中净身。终于习得《孔雀经》咒术以及仙术,能使役妖鬼,也能飞翔。   

  某天,他命众妖鬼在葛城山与金峰山之间架石桥。两山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三十公里,其间有高山、山谷、溪涧,因此役小角才想在空中搭石桥吧。         

。←虹←桥书←吧←  

第11节:役行者小角(奈良县)(2)         

  众妖鬼开始动工,却迟迟无法竣工,役小角前去监督,发现众妖鬼白天不工作,无所事事。役小角责问众妖鬼,众妖鬼回说:   

  “这山的主人是一言主神,我们只能听从他的吩咐,但他白天不出现,只在夜晚出现,所以我们也只能在夜晚做工。”   

  一言主神因长得很丑,不喜欢在白天露面,总是在夜晚行动。   

  役小角听后大怒,命众妖鬼请一言主神出来,再请求一言主神于白天也协助众妖鬼架桥,但一言主神不肯。于是役小角用咒术把一言主神绑在葛城深山大树上。一言主神也运用咒术,附在人身上,向皇上进谗,说役小角企图灭亡朝廷。天皇派人来抓役小角,但役小角会咒术,当然抓不到,只得抓他母亲逼役小角就范。如此这般,役小角才被流放伊豆岛。   

  然而,他在伊豆岛时,白天虽乖乖受刑,夜晚却时常飞到富士山修行。三年后才得以释放。   

  书中又记载,名僧道照法师奉皇上之命到唐国取经,接受五百只老虎恳求,前往新罗国山中说法时,发现有个人混在老虎群中。法师用日语问对方是谁,对方回说是“役优婆塞”(役小角别称)。法师走下讲坛欲寻找那人,那人却已失去踪影。   

  《日本灵异记》这段故事虽过于夸张,但役小角具有某种超能力可能是事实。平安时代朝廷追赠“行者”尊称给他,之后才通称“役行者”。江户时代宽政十一年(1799),光格天皇又追赠“神变大菩萨”尊号给他。从民间观点来看,日本史上可能没人比得过役小角的光荣了。虽然都是死后追赠的尊号。   

  目前可见的役小角雕像,两侧通常有护法鬼神“前鬼”、“后鬼”,据说是夫妇。“前鬼”是丈夫,名为“善童鬼”;“后鬼”是妻子,名为“妙童鬼”。我想,这“前鬼”、“后鬼”应该是役小角生前的随身仆役吧,或许也有两把刷子,后人才把他们神化为“前鬼”、“后鬼”。         

▲虹▲桥▲书▲吧▲BOOK。▲  

第12节:八百比丘尼(福井县)(1)         

  八百比丘尼(福井县)   

  从名古屋搭新干线到米原,再转搭北陆本线至敦贺,最后搭JR小浜线,可抵达面临小浜湾的福井县小浜市。离小浜车站约一公里,有座名为“空印寺”的禅寺。这是小浜藩主(十万三千石)酒井家的菩提寺,正殿后有酒井家历代藩主的坟墓。   

  但这座禅寺闻名全日本,并非因为其是酒井家菩提寺,而是里面有“八百比丘尼洞”。进入山门,左边山麓有个高一米半,宽两米,走下石阶后,进深七八米,四席半大小的洞窟。这正是八百比丘尼圆寂的地方。   

  八百比丘尼传说,日本全国各地都有,根据调查,它横跨二十七都府县,但福井县小浜市是这些传说的起点。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古早古早,小浜住着一位名为高桥长者的人。他有个女儿。某天,他从大海彼方某小岛,带回人鱼肉,女儿不知情,偷偷吃了那人鱼肉,竟然长生不老。   

  一百二十岁那年,她感叹人世的无常,出家成为尼姑,周游诸国,为人治病,扶助穷人,沿途种植山茶花,最后八百岁时,回到故乡小浜,住进上述那洞窟。她在洞窟前种了一株山茶花,预言说:“树枝枯萎时,大概也是我了结一生的时刻。”自此从未出来。听说,虽不知那株山茶花已历经几代,但现在仍未枯萎。   

  这传说有很多说法,另一种说法是:   

  古早古早,某神社附近有六户农家。某天,村里长老招待这六户农家到家里吃饭。大家都很期待到底会上什么料理。其中一个肚子最饿的,从厕所出来时,忍不住绕到厨房偷看。   

  没想到,厨房内的人竟在调理人鱼。男人回座后将此事告诉众人,众人也大吃一惊。虽说自古以来相传吃了人鱼肉,可以长生不老,可是没人实际吃过,也就没人知道是真是假。于是,众人交头接耳,商定不要当场吃,带回家途中丢弃比较好。   

  其中一个重听的人,没听清楚,竟将人鱼肉带回家了。而且让家中女儿吃了。那女儿因永远都是十八岁,村人逐渐视她为妖怪,她待不下去,只得远路迢迢到若狭国(福井县)当尼姑。   

  人鱼传说世界各国都有,但日本人鱼与西洋人鱼迥然不同。日本人鱼比较类似怪物,文献中记载,最早出现的年代是推古天皇二十七年(619),据说在摄津国(大阪府及兵库县一部)堀江,捕到一条怪鱼。外形像个儿童,但非鱼也非人。   

  仔细想想,其实这传说非常恐怖,也非常悲哀。你愿意长生不老吗?你愿意始终停留在十八岁吗?看着心爱的人逐渐老去,看着儿子、孙子比自己老,朋友一个个离开这人世,这世上只剩下你一人。不要说是八百岁了,恐怕活到一百岁就会感到很不耐烦吧。         

※虹※桥※书※吧※。  

第13节:八百比丘尼(福井县)(2)         

  妖刀村正(三重县)   

  镰仓后期名刀匠冈崎五郎入道正宗,五十二岁时决意退隐,因此必须选择继承者。当时正宗底下有众多自全国慕名而来的弟子,但真要选接班人时,却只有三人够格。正宗叫来这三位技能相差无几的弟子村正、正近、贞宗,命他们在二十一日以内各自锻造一把刀。   

  三把刀完成了,不愧是正宗高足弟子的精心作品,三把刀平分秋色。正宗仔细查看,最后指定贞宗继位。村正不服,请求师傅实际试刀。正宗带三位弟子到河边,将三把刀刀刃面向上游,平行插在水中,接着自上游放入稻草。   

  稻草流至贞宗和正近的刀,松软卷住刀刃,但村正的刀却宛如具有生命般吸引稻草,且稻草刚触及刀刃即断成两半。正宗眼见如此,运气发出喝声,结果卷在正近刀上的稻草滑溜随波而去,贞宗的刀却斩断了稻草。         

。←虹←桥书←吧←  

第14节:八百比丘尼(福井县)(3)         

  正宗说:“理想中的名刀,索求并非锋利。短刃护身,长刀护国,这才是刀剑真正的使命。充满杀气且失去美感的刀,只能称之为恶剑妖刀,不是名刀。”   

  含义是,正近的刀,慑于正宗的喝声,让“敌方”趁机溜走,修行显然不足。村正的刀,在“敌方”还未出手,便已斩断对方,是谓妖刀。只有贞宗刀,没必要时不展露身手,必要时则铁石也能斩断,这才是真正的名刀。   

  以上故事出自1929年出版的《讲谈全集》第六卷短篇之一《受难村正》。   

  还有一说是,所谓“村正”,并非指个人名字,而是室町时代至江户初期,在伊势(三重县)桑名持续了三四代的刀匠总称,他们所锻造出的长刀、短刃、长矛等,一律刻上“村正”刀铭,跟现代的商标一样。以时代来看,后者比较正确,但不论是否个人或群体,“村正”始终被冠上“妖刀”之称,且衍生出许多传说。   

  日本目前只有一把“妙法村正”,被指定为特别重要美术品,原为肥前国(佐贺县、长崎县)佐贺城主锅岛胜茂所持。德川家康不准臣下持有村正刀,这算是锅岛对幕府的小小造反吧。   

  说起来,“村正”被称为妖刀,原因在于德川家。往昔,德川家仍是三河国(爱知县东南部)乡下大名时,家康祖父松平清康于天文四年(1535)跟尾张国(爱知县西半部)织田家作战,那时斩死清康的是松平家家臣阿部弥七郎,使用的刀正是“千子村正”(相传千子是第一代村正)。据说伤口自右肩到左侧腹,堪称一刀两断,可见刀刃之锋利。   

  其次是家康父亲松平广忠,在天文十四年(1545),于冈崎城内遭近臣岩松八弥刺杀,这时岩松用的护身短刃,也是村正。广忠虽幸免一死,但胯下却受伤了。         

※虹※桥※书※吧※BOOK。  

第15节:八百比丘尼(福井县)(4)         

  接着是家康嫡长子信康,因蒙受与武田家勾结的内奸嫌疑,织田信长命他切腹。切腹时介错人所用的刀,也是“千子村正”。   

  最后是家康自身在庆长五年(1600)关之原决战时,检查织田有乐斋儿子杀死的敌将首级,并验看刺死对方的长矛时,一不小心竟伤到手指。为何家康要特地验看呢?因长矛能刺穿铠甲直达敌将背部——这长矛也是村正。   

  连续四代遭村正作祟,家康一气之下,下令所有家臣不准持有村正。理所当然,其他大名也不得不转让村正给别人,或将刀铭改为“正宗”。不过,反德川派的丰臣秀吉旧臣福岛正则、真田幸村、岛津义弘,以及上述的锅岛胜茂等人,反倒暗中收藏村正。   

  幕末时期的维新志士,当然更是竞相收购村正,致使村正价格暴涨。据说西乡隆盛和戊辰战争总司令的有栖川宫炽仁亲王(1835~1895),都持有村正。   

  不过,德川家康功臣本多忠胜所持天下三长矛之一的“蜻蛉切”,制作者是村正的弟弟,因此也可以说是村正矛。据说有只蜻蛉飞至此长矛矛头,结果自己断为两半,故称“蜻蛉切”。   

  自古以来,日本人便认为名刀有辟邪力量,《源氏物语》中《夕颜》卷,就描写有幽灵于半夜坐在源氏枕畔抱怨,源氏马上取下佩刀搁在身旁;近代作家泉镜花每次打算动笔撰写新小说时,总是在夜深人静家人入睡后,坐在书桌前,拔出珍藏的日本刀,鉴赏把玩一番后,才一气呵成写成小说。   

  北宋欧阳修有一首诗《日本刀歌》,讲刀兼谈日本,诗句也说“佩服可以禳妖凶”,只是,佩带的是妖刀村正的话,不知结果会怎样。         

§虹§桥§书§吧§。  

第16节:八百比丘尼(福井县)(5)         

  日本刀歌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虹桥▲书吧▲。  

第17节:KOROPOKKURU(北海道)(1)         

  KOROPOKKURU(北海道)   

  “koropokkuru”(コロポックル)是北海道的代表传说,阿伊努语发音为“kor…pok…un…kur”,意思是“款冬叶-下面-居住-神”,也就是在款冬叶屋顶竖穴住居的民族,另一解释是“款冬叶下的小人族”。所谓竖穴住居,是在地面往下挖洞、铺平,再用柱子撑着屋顶的半地下室住居。   

  小人族传说地域包括北海道、南千岛、库页岛,流传范围非常广泛,是原住民阿伊努人的民间传说。现已脱离传说范畴,成为北海道最受欢迎的偶像,无论商店或团体,甚至娱乐设施,到处可见此名称。相关童话书籍也很多。   

  一般形象是身穿直筒袖上衣、直筒裤,男女服装有别,发型也各式各样。男人戴着类似眼镜的遮光器,女人则蒙面。平素以鸟、鱼介、兽类维生,会生火吃熟食。本来与阿伊努人和平相处,双方时常以物易物买卖,后来在十胜地方发生战争,小人族遂往北迁徙。   

  典型传说有二,一是“天盐koropokkuru”,另一是“十胜koropokkuru”。   

  【天盐koropokkuru】   

  古早古早,北海道有一小人族,因喜爱在款冬叶下避雨,阿伊努人称其为“款冬叶下之神”。   

  话说某阿伊努村有位捕兔名人,凡是他所设的圈套,兔子都会自投罗网。某天,有个少年恳求名人教他设圈套,名人满口答应,带少年入山。   

  两人爬坡时,少年发现枯草中隐约可见兔耳朵,以为兔子中了圈套,开心地往前飞奔。不料到圈套场所一看,兔耳朵竟变成细长野百合,根本不见兔子影子。   

  名人很纳闷,前往第二个圈套场所,只见圈子在半空摇来摇去。第三、第四圈套亦如此。最后一个圈套竟留下兔子粪。名人与少年百思不解,冷不防,四周吹起一阵风,树枝沙沙作响。   

  少年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了,是koropokkuru的恶作剧,听,风声中有笑声。”   

  名人倾耳静听,果然风声中夹杂窃笑声。原来是“款冬叶下之神”把所有兔子藏起来,躲在一旁偷看名人失望的模样。名人苦笑,他想起上回到山中捡柴时,明明将干柴聚集一处,归家前,干柴竟不翼而飞。回家后,名人才发现门口堆着那些不翼而飞的干柴。   

  当天夜晚,果然有人自名人家门缝隙伸进小手,搁下所有中了圈套的兔子。   

  “款冬叶下之神”不仅爱恶作剧,也时常分食物给阿伊努人。例如连续几天都是暴风雨,村人无法到山中狩猎,正担忧明天开始会食粮短缺时,就会有只小手悄悄打开窗户,送进鱼肉或果核。虽有人看过那小手,也时常可听闻他们的窃笑声,却没人目睹他们的身姿。         

←虹←桥←书←吧←。  

第18节:KOROPOKKURU(北海道)(2)         

  某天,村里某青年到河中捕鱼。可是,不知怎么回事,河中不见任何鱼。青年觉得很奇怪,往下游走去,结果在浅滩发现一群鳟鱼。青年兴高采烈,正欲往前,鳟鱼群却突然转变方向,逃到对岸。   

  既然如此,那就自下游追赶,青年慎重其事地挨近,鱼群竟逗弄般又逃走了。青年暗忖,这应该是koropokkuru的恶作剧,接着,内心涌起强烈想亲眼看一眼koropokkuru的好奇心。于是,他故意在河中走来走去,甚至故意摔倒,让全身湿透,假装很认真捕鱼却一无所获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地回家。   

  当天夜晚,青年把门打开一条缝隙,在床上佯装熟睡。不久,缝隙中果然伸进握着鳟鱼的小手。青年立即从床上跳起来,一把抓住那小手,用力将对方拉进屋。结果,眼前是个肤色白皙,全身一丝不挂的少女,身高不到一米。嘴唇及手背,都有美丽刺青。少女无力挣脱,既羞耻又愤怒,只能放声大哭。   

  koropokkur一族知道此消息后,集体抢回少女,从此消失踪影。这天以后,恶作剧事件不再发生,然而,当村人陷于食粮短缺时,窗口或门缝也不再出现救援小手了。   

  【十胜koropokkuru】   

  古早古早,当北海道仍是野生动物天国时,有一集团为寻求安居之地,溯十胜川而上。此集团正是阿伊努人口中的“款冬叶下之神”──koropokkuru。   

  一行人从十胜川拐进支流美生川,顺着河流前进,眼前出现个峡谷。众人爬到右岸丸山一看,原来美生川两岸是连绵的原生林,背后是毗连日高山脉的密林。既有森林,又有河水,且可以防御外敌,众人十分满意,在此挖洞建造竖穴住居,安居下来。         

▲虹桥▲书吧▲BOOK。▲  

第19节:KOROPOKKURU(北海道)(3)         

  秋天一到,成群结队的鲑鱼会逆流而上。果核俯拾即是,野生动物四处可见。食粮丰富,气候温和,漫长一段岁月,集团过着悠然自得的和平日子。   

  某年,到下游狩猎的村人,惊慌失措地回来报告,说下游聚集一群身躯高大的男人。想必是追赶鲑鱼的人。这群魁梧的男人,正是阿伊努人。   

  koropokkuru集团赶忙在丸山上建筑堡垒,并运上许多石头。刚准备完毕,全副武装的阿伊努集团即蜂拥而至。阿伊努人的武器是毒箭,但山上接二连三掉落石头,无法前进,只能暂且撤退。   

  但是,koropokkuru料想敌人肯定会再度进行攻击,不敢疏忽,在丸山四周挖了许多壕沟,并打通可以逃往其他山岭的山路,又准备了充分的飞石。除了储存食粮,还得构思作战方式,更要加强守卫。   

  翌年春天,阿伊努人果然又来了。不过,堡垒筑在断崖上,koropokkuru占优势,二度击败阿伊努人。   

  如此,风平浪静过了数年。岂知第三次时,阿伊努人竟改变作战方式,从背后密林攻进。壕沟和飞石都无用武之地,“款冬叶下之神”逐一中箭倒地,一场短兵接战后,koropokkuru终于全部被歼灭。   

  明治时代至大正时代初期,日本学界发生一场“koropokkuru论战”,一方坚持koropokkuru是阿伊努人的先住民,另一方则唱反调。这场论战牵涉动物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各学界,最后以“koropokkuru并非实有其人”结论告终。但也因这场论战,让日本相关学界飞跃进步,也令“koropokkuru传说”播名天下。   

  虽然学界专家找不出证据证明“款冬叶下之神”的存在,不过,koropokkuru却确实活在阿伊努人心中,也活在北海道的雨天款冬叶下及各种商店招牌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