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威-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时候,没有人关注失败者,众人齐聚一堂,纷纷向海棠夫人道喜,孟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贵宾。

    雷电无伤成为众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那杆铁枪更被说的神乎其神,成为众人争相观瞻的圣物。

    泽让等几个明白人好奇地围上来,询问其中的门道,孟韬只是推说是扎戎寨主在天之灵保佑。实在耐不住众人追问和敬酒时,孟韬才找机会逃离喧闹,躲到室外看满山烟雨。

    很凑巧,阿黎也在,她正坐在石凳上远眺雷公崖,眼眸里仿佛有浅浅的笑意。看到孟韬突然出现,眼神顿时有些慌乱。

    “阿黎娘子!”

    “孟公子!”阿黎已经适应了孟韬私下里特别的称呼,轻声道:“我知道不是铁枪的缘故,谢谢你!”

    她是个聪明的女子,亲眼见过铁圈和山崖后的铁索,虽不明白其中门道,却知是孟韬的手笔。

    “不用!”孟韬轻轻摇头,眼中满含温情。

    阿黎轻声道:“我虽不知那些器物的效用,却也知并非万无一失,你却还愿陪我上去阿黎无以为报。”

    “如果阿黎娘子一定要报答的话”

    以身相许这种话显然太突兀,孟韬更不想破坏了难得的气氛,柔声微笑道:“让我看看你的笑容可否?”

    阿黎略微诧异,眼神里还有一丝羞涩或者难为情。不过迟疑片刻,终究还是取下了面纱,白皙的俏脸上浮起淡淡的笑容,浅浅的酒窝很是迷人

    释比麻吉站在远处,默默地看着这对郎才女貌的少年璧人,幽深的眼神里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孟韬在宁羌寨待了两日,见秋雨停歇,便立即告辞回家。

    此间的麻烦已经解决,阿黎掌权十分顺利,没什么好担心的。反倒是家里,老祖母恐怕还在悬心,再不回家就是不孝了。

    回去的路上,孟韬严厉叮嘱阿旺与猎户老七,不得将宁羌寨的事情透露给老祖母,否则就和他们翻脸。

    要是让祖母知道自己上山崖“渡雷劫”,天知道会是什么反应?后怕和愤怒是必然的,未免老人家担心,不提为妙。最怕的则是祖母因此“记恨”上阿黎,寡/妇身份已经是个坎了,若在因此事心有怨怼,将来这祖媳关系

    阿旺和老七见公子态度严厉,知道其中利害,欣然答应。反正公子安然无恙,自己不算失职,要是让老夫人知道自己帮着公子胡来,估计不会有好果子吃。

    至于公子和那位海棠夫人的事情,他们更不敢胡乱掺和。公子能为了那位海棠夫人“渡雷劫”,可见心中是何等重视,若是因为自己坏了好事,公子还不得撕了自己

    见到孙子平安回来,孟陈氏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一番问长问短,孟韬都小心应对,至于出门的理由,一口咬定生意上的急事。

    孟陈氏虽然心有疑惑,却也不曾打破砂锅般追问,只是叮嘱道:“韬儿,你已经是大人了,能够独当一面。自己能处理的尽管去做,该让祖母知道的,也莫要瞒着祖母可好?”

    “嗯!”孟韬轻轻点头,算是暂时躲过一劫。心中却也在盘算着如何向祖母开口,如何才能让她接纳阿黎?再者,阿黎的态度也很关键,这才是个不错的开始

    秋雨停了,孟韬的生活也恢复了正轨,如同往常一样。

    庄户们又开始在田间地头劳作,种植油菜和冬小麦,以及冬春时令的蔬菜。茶农们则趁着雨水充足,抢摘长势喜人的秋茶,收成能多点是一点。

    所有人见到孟韬都会躬身客气问好,今年若没有孟公子收茶叶,修江堰,哪能有好收成?哪能有饭吃?

    听说外边很多地方都颗粒无收,卖儿卖女的不少,甚至有人吃观音土。相比之下,在定军寨能吃上一碗白米饭,简直是莫大的幸福。

    除了交租之外,各家各户还送来些许瓜果给孟家尝鲜,表示感谢。核桃、板栗,还有东边湑水的柑橘,甘甜无比。

    张老五又开始打鱼了,每天都会给孟家提几条鱼过来。以至于妹妹灵儿说喝腻了鱼汤,结果被祖母教训一通,女儿家不能太过娇生惯养,然后还向张老五致歉致谢。

    诚恳的张老五自然不会生气,第二日便送来一篓螃蟹,说秋日的蟹肉最肥美,并叮嘱此物阴寒,女眷可多食。临走时还笑嘻嘻对孟韬道:“孟公子,小老儿家里还养着几条甲鱼,待您娶妻纳妾之时送来,炖汤补身子最好不过。”

    为老不尊啊!孟韬讪讪一笑,倒也没有拒绝这一片好意,继续过着逍遥的小日子。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便有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

    京西军在荆襄的剿匪取得了一定成效,可惜未竟全功,只是击溃了叛军但不曾剿灭。叛军离开荆襄,四散逃往各处。

    张海率部回了老巢商山,光化军叛将邵冲则率部沿着汉水西进,直扑兴元府。

    兵祸,终究还是不可避免地溯江而来。

第三十九章 枢密使的功过算计() 
大宋军队的战力就这么渣?十多万京西军精锐剿灭一群乌合之众很难吗?

    溃而不能歼,这算怎么回事?是打算让叛军转移,肆虐千里,死灰复燃,重新壮大吗?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委实不少,大宋君臣,尤其是枢密院到底在干什么?

    纵然击溃,那你也把叛军赶去别的地方啊,为何让他们沿江西进兴元府呢?

    牢骚一堆,说到底,这才是孟韬最郁闷的地方。

    叛军过境,轻者十室九空,重者血流成河,这话绝不夸张。

    兴元府乃是天府之国,鱼米之乡,让这群杀才贼寇进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努力了大半年,好不容易在定军寨和兴元府打下些许根基,怎能眼看着它毁于一旦呢?

    定军山下一片沃土,有江堰在,以后旱涝保丰收,要是毁于兵祸着实可惜。还有这里朴实的庄户们,好不容易刚获得丰收,叛军一来,定是洗劫一空,流离失所。

    孟韬不希望这样的惨剧发生,可怕什么来什么,兵祸终究还是溯江而上。

    整个兴元府已是人心惶惶,物价飞涨是必然的,尤其是粮食价格,已经连翻好几倍。本来就遭遇旱灾,如此一来,使得收成不好的贫民之家日子更难过了。

    众人更担心的还是叛军的危害,听说那些流寇杀人不眨眼,**掳掠,无恶不作

    人心惶惶,大宋朝廷和地方官府也着急了,已经调集了大安军,以及兴州驻军东进。兴元尹李喆议已经驻守西(乡)县,打算将叛军阻拦在兴元府之外。

    有荆襄前车之鉴在,孟韬对大宋军队的战力不报太大希望。京西军精锐都这般不济事,地方的厢军就更不要指望了。

    孟讯和高氏这几日到处宣扬,说她表哥率部东进,跟随府尹大人,定能将叛军阻拦府界之外,得意不已。

    对此,孟韬只想呵呵!赵明那种杀良冒功,钻营投机的货色,以及大安军的那群草包能指望吗?

    所以啊,早做准备是必要的。孟家在东边的生意全停了,兴元府储存的货物全都用船只运回定军寨。

    定军山在兴元府已西,只要府城不失,便能安然无恙。如果府城丢了,那就该逃命了。

    陈茂清被孟韬叫了回来,让他去西边布置,在金牛古道和剑阁古道都做了准备。万一叛军来了,孟家就该举家逃命,或去关中,或入蜀中。

    孟家在两地都有生意上的往来,加之在宁羌寨和阳平关都有资源,安排起来并不难。同时家里还准备好了马车,行礼以及金银钱财,随时做好逃命的准备。

    至于定军山的老宅作坊,田产茶园虽然好,却也不得不割舍,钱财终究是身外之物,活命才是第一位的。

    至于庄户们,恐怕暂时顾不上了,生死危机之前,孟韬自觉能力有限,只能顾全自家人。

    祖母显然不大愿意走,自打孟韬开始做准备那天起,孟陈氏的情绪便明显低落了很多。时常念叨着:“我在这里活了大半辈子,当真不想离开,这里有孟家的一切,死也该死在这里。”

    故土难离,这种情绪孟韬完全理解,但生命是最要紧的。指望一群流民贼寇待人和善,完全是痴人说梦,必要的时候,只能带一家子逃命。

    当然,这是万不得已的选择,但愿大宋朝廷能够尽快出兵平叛,将叛军阻拦在兴元府以东。

    叛军邵冲所部西进兴元府,消息传到东京汴梁,大宋朝堂上也是一片哗然。

    弹劾京西军作战不力,地方官员不配合,擅离职守,尸位素餐的奏疏如同雪片一般。御史们无情地向大宋军方开炮,枢密院顿时成为众矢之的。

    枢密使夏竦的压力很大,少不得当殿向官家赵祯请罪。好在赵祯仁慈,加之国难当头,乃是用人之际,才没有立即罢免枢密使。

    垂拱殿里,赵祯脸色铁青道:“请罪之言以后再说,当务之急想想如何平叛吧?”

    皇帝没有好脸色完全在情理之中,叛乱年年有,但今年特别多,而且还十分严重。

    五月里,京东路遭遇灾害,沂州人王伦率众起兵反叛,攻陷密、青、泗、楚、真、扬、泰诸州,席卷鲁南苏北两地。

    后来甚至改服饰,穿黄衣,立年号,置官职,叛军皆面刺“天降圣捷指挥”六字,大有割据建国之意。大宋朝廷急忙调兵平叛,七月里终于在扬州击溃王伦所部,追击至和州采石矶将其斩杀。

    没安生几日,京西路又烽烟四起,十多万大军出动,竟然没能将一群盗匪剿灭。荆襄哀鸿片野之后,如今又荼毒汉水流域,着实让人揪心。

    “臣请宣抚陕西路,调集兵马平叛”枢密副使韩琦是务实之人,他和范仲淹都曾在西北经营多年,也是新政生根发芽的根基之地,自然不希望动乱太久。

    “嗯,韩卿走一趟也好。”赵祯很担心西北的局势,和党项人刚刚停战,若内乱不止,给李元昊嗅到,肯定又会趁火打劫。这个时候,需要有干臣前去主持大局,韩琦无疑是个不错的人选。

    夏竦禀奏道:“官家,枢密院已经下了调令,着大安军,以及兴州驻军东进,归兴元尹李喆节制,阻击叛军”

    “他们行吗?”京西军半途而废之后,赵祯对地方厢军更加不信任。

    夏竦建议道:“既然稚圭(韩琦表字)西行,必要的时候可调动部分永兴军南下平叛!”

    “不行,永兴军驻守关中京兆,防备西夏,不可轻动”升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断然反对。

    “这”

    夏竦迟疑之际,新任枢密副使富弼道:“官家,臣以为不该只着眼小小兴元府,眼光还需更长远一些。”

    “彦国此话怎讲?”

    富弼道:“臣总觉的光化军叛乱的蹊跷,邵冲西进也古怪恐怕他们的目标并非兴元府,而是”

    “哪里?”

    “蜀中!”

    众人皆是一惊,从兴元府翻过巴山,经过古蜀道可不就是蜀中平原嘛。如果在兴元府拦截失败,让叛军进入蜀中,后果绝对不堪设想。

    自打秦国占据巴蜀,获一扫六国之根基;汉高祖刘邦崛起巴蜀,击败项羽之后,便没有人再敢小觑那块山间盆地。

    有都江堰在,成都平原乃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自前唐起便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占据蜀中,完全可自成一国,甚至可图谋天下,绝非危言耸听。

    五代之时,孟氏占据蜀中,太祖派王全斌率数万大军攻克。结果管控不当,引发叛乱,数年才得以平定。

    太宗时,蜀中茶贩王小波在青城起兵,席卷半个蜀中,荼毒千里。大宋朝廷花费数年之功,耗费钱粮精力无数才得以平定。

    毫无疑问,蜀中是最为敏感的危险地带,倘若再有叛乱发生,后果绝对不堪设想。

    富弼这话并非无稽之谈,叛军之中但凡有有识之士,有此动向不足为奇。皇帝赵祯更是心如明镜,皇城司已经在调查,光化军邵冲所部叛乱的着实蹊跷,他们背后似乎隐藏着一只看不见的黑手。

    绝不能让叛军入蜀,王小波之乱绝不能重演!

    一瞬间,大宋君臣便达成共识。

    赵祯沉声道:“下旨命益州知州文彦博小心戒备,蜀北驻守是哪一支?速速北上驻防剑阁。”

    “官家,距离蜀北最近的是怀安军”富弼建议道:“臣以为,可以调动怀安军北上兴元府平叛,至少前驻阳平关,利州路转运使陈贯素知兵,可委以重任或从旁协助;若兴元不保,再退守剑阁不迟蜀中永康军可为后援,当无大碍。”

    赵祯问道:“夏卿,你的意思呢?”

    “这个臣以为最好稳扎稳打,怀安军在保证蜀中安全,剑门不失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北上平叛。不过贸然出兵,恐有闪失,还需谨慎为上”

    夏竦是个老滑头,作为枢密使,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知怀安军的将领是曹仪,乃是皇后曹氏的堂兄,开国大将,济阳君王曹彬的亲孙子。

    如果叛军完全是乌合之众,他很乐意让曹家人捡个功劳。但邵冲所部乃是凶恶之徒,京西军都没讨到便宜,怀安军未必能得手。

    贸然举荐怀安军北上,万一战败,尤其是曹仪受伤或阵亡,皇后和曹家必然迁怒枢密院,自己很难交代。

    所以这时候稳妥点没错,不求有大功,但求无大过。

    *

    ps:周一,求推荐票!

第四十章 皇后的气度() 
官家赵祯在垂拱殿忙着处理平叛,皇后曹氏则在坤宁殿素手调羹。

    “秋日天干气躁,官家忧心国事,煮些莲子羹正好清心去火!”红泥火炉之前,曹皇后轻摇蒲扇,文火慢煮,全然一副贤妻形象。

    曹氏是皇帝赵祯的继后,前任郭皇后颇为跋扈,时常与赵祯闹别扭。某一次更是动手打伤了赵祯的脖颈,结果被宰相吕夷简看到,群臣愤然上书要求废后。

    赵祯犹豫许久,最终于明道二年下诏,皇后郭氏降为净妃,别居长宁宫修道。

    中宫不可无主,所以开国大将曹彬的孙女便被抬进了皇宫,成为大宋新任皇后。

    曹氏今年二十六岁,在这个年代算不上年轻,却也并不算老。保养得宜,装扮得当的她气度高贵雍容,不过若单论容貌,勉强算是中上之姿吧!

    这与古来的传统有关,有道是娶妻娶贤,纳妾美艳,自古以来对正妻的基本要求是贤惠淑和。

    皇家立后更是如此,皇后善妒,后宫不宁怎么能行?所以皇后人选不见得要美貌,贤惠才是第一位的。

    加之立后还有政治联姻的需要,所以对容貌的要求就更低了,连贾南风那种丑八怪都能当皇后,寻常姿容母仪天下又有什么奇怪的?

    不过曹氏并不这么认为,她对自己的姿容颇有自信,可惜入宫多年,始终未能得到太多宠爱。

    看着那些花枝招展的年轻嫔妃邀宠君前,曹氏恨的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身为皇后,母仪天下,当为表率,尤其是国家艰难之时,衣着不能过于华丽。举止更不能轻佻,任何时候都要端庄守礼。

    说白了,端庄有时候等同于呆板,要是没有其他优势,男人怎会喜欢?

    入宫多年,不得宠爱,曹氏不安的心也逐渐平静了。得不到君王的宠爱,地位便是最重要的。

    想要坐稳皇后的宝座,首先得自己谨慎,不犯过失;再者,外戚和朝臣的支持也很重要。曹氏这些年端庄守礼,勤勉温厚,颇有贤后之名,天下人多有称颂。母族曹家乃开国大将曹彬之后,乃大宋将门翘楚。

    皇帝之所以立她为后,目的就是为了安抚拉拢将门,只要曹家没有忤逆犯上这样的大过失,她的后位便能安稳如故。

    听说兴元府出了叛乱,堂兄曹仪奉命率怀安军北上,驻防剑阁与阳平关,并寻机前往兴元府平叛。

    昨日垂拱殿的情形她有听说,富弼为国献策没错,但曹氏明显更欣赏夏竦的态度。稳中求胜是正道,对于曹家而言,无过比有功更为重要。

    将门子弟这些年富贵荣华,早就不如以往骁勇善战,堂兄的能耐如何她也清楚,贸然出兵未必会取胜。到时候朝野震动,龙颜大怒,说不定会迁怒自己和曹家,得不偿失。

    相反,只要守住了剑阁,不让叛军入蜀中,曹仪便无过错,说不定还算立功。弄清楚其中计较之后,曹氏便派人往母家送了消息,让传讯曹仪,务必谨慎,不可贪功冒进。

    只要叛乱顺利平定,曹家论功,自己也脸上有光。只是曹氏轻叹一声,只是想要自己地位稳如泰山,子嗣才是关键。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宫无子便是重大过失,只此一条便可名正言顺废后。

    入宫多年,承宠不多,加之丈夫赵祯的身体也算不得强壮,曹氏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随着年纪增长,宠爱屈指可数,曹氏对生育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一度她曾动过念头,效仿先帝时章献太后的做法,将寻常嫔妃或宫女的子嗣养育膝下。可惜后宫嫔妃福薄,总共生下了三个男孩,全都不幸夭折。

    曹氏隐约有种感觉,后宫子嗣艰难,丈夫恐怕很难有亲生子。自家没有,过继子侄便是了,赵祯自己或许很介意,但曹氏完全无所谓,反正都不是自己亲生的。

    所以早几年在她的主张下,汝南郡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被接入宫中,由她亲自教养。

    那孩子聪颖可爱,对自己也颇有感情,如果将来继承大位,必定会孝顺自己这个太后。

    然而两年前皇子赵昕出生,赵宗实被礼送回汝南王府。不过宫中的两位皇子先后夭折,赵宗实的价值又再次彰显。

    那孩子今年已经十一岁了,快要到娶亲的年纪了,外甥女高滔滔与之同龄,两个孩子幼年还曾在一起玩耍,很合得来,堪为良配啊!

    曹氏已经暗示让高家与汝南王府通气,赵允让对这桩天赐良缘自然是一百个愿意,亲事已经板上钉钉,只等过两年两个孩子长大便嫁娶成亲。

    至于后宫,大抵不会再有皇子降生了吧?

    曹氏心里正这样想着,心腹宫女匆匆而来,禀报道:“娘娘,刚刚传来消息,春锦阁的张美人有了身孕!”

    “果真?”曹皇后猛然心头一紧,握着蒲扇的玉手紧握,关节几乎咔咔作响。

    那个狐媚子竟然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