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抱怨的智慧-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崇高的目标,就会产生进取心,才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想都不敢想,做都不肯做,难道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吗?
  反之,失败则根源于那些不自觉地让自己产生失败意念的人身上。不穷不富,一日三餐,稍有存款,时有欠债,无疑是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写照。这是为什么呢?很大原因就在于人们穷惯了,也失败惯了,往往自我设限,把自己定义为穷人或失败者,过于安贫乐道。事实证明,一个人老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就不会有追求成功的意识和行动。受此影响,他们只能做失败者,一如下面这个故事中的老人。
  有一位老人退休后觉得很不适应,就在家门口摆了一个烤香肠的摊子。虽然摊子很小,但由于他家恰好处在热闹的街口,因此每天都能收入一二百元。
  老人有个儿子,在大学学的是历史和经济,可谓博古通今,人送外号“无所不知先生”。
  暑假回家时,儿子看到老爸的摊子上挂着大批的香肠,非常吃惊:“老爸,难道你没听说现在金融危机很严重吗?你批发这么多香肠,不怕卖不完坏掉?”
  老人没上过学,老实巴交了一辈子,觉得儿子到底是念过书的人,眼光和见识就是不一样。于是从第二天开始,逐渐减少了进货量。卖香肠的时候,由于反复想着儿子说过经济不景气的话,也不愿意吆喝了,烤香肠时也不那么用心了。
  就这样,随着老人自身的改变,来摊子上吃香肠的人逐渐少了,老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减少进货量。到后来,来吃香肠的人越来越少,这个小本生意渐渐地入不敷出了。老人感慨地说:“唉!上学真是有用处啊!这金融危机真是越来越严重了!”
  “态度决定一切”,天道必定酬勤!然而生活中,又有几人能懂?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在攀比、抱怨、懊恼、失意……而一味地为自己叫屈,整日牢骚满腹,只会让我们在怨天尤人中自惭形秽,从而自绝于成功。
  所以,不要再抱怨世事浮沉、人生无常,也许那恰恰是我们的机会;更不要在失败中沉沦,自己把自己打败。请坚信——只要心中充满阳光,鲜花终究会开满生活的大地。成功,必定属于那些从不抱怨、永不认输的人。
  

走出虚荣的死胡同
客观地说,虚荣心并非一无是处,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或光彩的心理,或者说是人们对表扬或赞美的渴求。我们经常说某人爱慕虚荣,不过是说他很看重表面的东西,而不注重内在的修养。这种心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我们的心灵力量,促使我们去达到预期目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虚荣心过度泛滥,甚至达到某种变态的程度,这个人便会形成不务实的浮夸思想,轻则得不偿失,重则身败名裂,当然也少不了对他人、对社会、对老天的抱怨。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住虚荣的尺度,否则走进了虚荣的死胡同,可就很难掉头了。
  可以肯定,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爱慕虚荣的心理,男人注重面子、名誉、地位、票子、车子,女人则注重衣着、容貌、老公、房子、孩子,即使是我们一度认为天真纯洁的孩子们,也未能幸免于虚荣心的俘虏,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吧:
  2007年年底,山东《新商报》、《长河晨刊》等多家媒体披露,家住山东德州某社区的7岁小男孩肖辉(化名),在某小学上一年级,虚荣心极强。肖辉的母亲告诉记者:“我每次送孩子上学,刚到学校大门口外面的小拐角时,他就不让我进去了,生怕同学老师看见我。后来他二姑一来我们家,他就黏住他二姑,一会儿给洗苹果,一会儿又给扒香蕉,还把自己的玩具拿给他二姑玩。看得出,他是在千方百计地讨好他二姑,因为他希望他二姑能够开车送他上学。”
  “后来,他二姑就开车送了他一次。谁知那次以后,他就再也不许我和他爸爸接送了,还跟同学们介绍说送他的‘姑姑’是自己的‘妈妈’,以前来送自己的‘妈妈’,不过是家里雇来的‘保姆’!”
  “说起来,这也不怪孩子,他的同学家里七成都有私家车。我们实在是太穷了。”最后,肖辉的母亲颇有些自惭形秽地说。
  问题出在哪里?《新商报》的记者一语道破——正是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时不自然地表现出来的由于没有优越条件而自惭形秽的畸形虚荣心理,才使我们的孩子受了虚荣心的传染,变得一个比一个市侩。古有“认贼作父”,今有“认姑作母”,但这又怎么能怪我们的孩子呢?
  不难看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虚荣心其实是世人对名和利的过分追求。虽然它貌似注重荣誉感,实际上却是对道德荣誉的背叛。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总有人能不为所动。在他们身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早已迷失的自我。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开着一辆法拉利跑车进入了一家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了他。
  这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她的美貌让洛依德心猿意马,她灵巧的双手更让人一看就知道她不是普通的花瓶女。唯一让他不太满意的是——整个巴黎都知道他——大名鼎鼎的影帝,这个女孩子却没有丝毫的惊讶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洛依德试探着问她。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手脚麻利,很快检修完毕:“您可以开走了,先生。”
  “小姐,您可以陪我兜兜风吗?”洛依德恋恋不舍。
  “不!我还有工作。”对方居然拒绝了他。
  “这同样是您的工作。”洛依德可是个情场高手,怎能轻易放弃?他笑笑说:“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
  “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女工同意了。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洛依德一边坐到驾驶座上,一边回答。
  车子行驶得很好。
  “看来没什么问题,您送我回去吧。”女工说道。
  “怎么,您不想再陪陪我了?我再问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
  “既然您喜欢看电影,那您知道我是谁吗?”
  “当然知道,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女工平静地回答。
  “既然如此,您为何对我这么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对您冷淡。我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照样会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就应该这样吗?”
  洛依德沉默了。在这个普通的女工面前,他感觉到自己是多么浅薄和狂妄。
  “小姐,谢谢你!您让我意识到,我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了。现在让我送您回去,下次修车我还会找您。”
  后来,这位女工成为了洛依德的妻子。
  人生在世,谁不希望活得更体面些?谁不希望受人尊重?可是一旦把握不住其中的尺度,心态就会出轨,欲望就会泛滥,结果要么是对自卑的安慰,要么是对自尊的亵渎,最终总是逃不脱抱怨和被抱怨的宿命。
  所以,任何人都应该放平自己的心态,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是天皇巨星,还是平凡百姓,你就是你,既不要为自己有所专长而自命不凡,也不要为自己暂时失意而灰心丧气。只有不攀比、不崇拜、不抱怨、不沽名钓誉,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积极进取,拥有自己真实的高度,成就一个真实的自己。
   txt小说上传分享

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说不出别人的好话,不如什么都别说。”很明显,先哲们是在告诫世人为人处世时要学会尊重和赞美,至少也应做到慎言慎行。可惜的是,这句话没有引起世人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崇尚言论自由的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机构、大小组织,到处都是吹毛求疵、流言蜚语和永不止息的抱怨。
  工作不好,抱怨;上司不好,抱怨;下属不好,抱怨;经济不景气,抱怨;生活环境不好,抱怨……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抱怨,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无不处在人们抱怨的唇枪舌剑之下。然而事实却是,抱怨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信试问,天下虽大,谁又能靠抱怨成为成功人士?
  相反,抱怨反而会把问题带向更加复杂的一面,给我们带来诸多严重影响。
  首先,抱怨会破坏我们原本积极的潜意识。曾经抱怨过的朋友都知道,只要我们的头脑中一有抱怨的意识,我们立即就会停下或者放慢手中的工作,为自己鸣不平、拉选票,甚至不顾一切得找到对方讨个公道。如果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不是大骂世事不公,就是哀叹老天无眼。久而久之,不仅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影响心情和心态。而真正的勇者,他们从不抱怨,他们总是能冷静地看待世界,审视自己,最终成就自己。
  今年刚满30岁的苏珊是美国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创办人。小时候,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在乡下。奶奶开了一个小杂货店,为人慈祥又和气,邻居们都喜欢和她聊天。每当那些喜欢抱怨、爱发牢骚的邻居到商店买东西时,奶奶总是会把苏珊拉到身边,让她看自己和邻居说话。
  有一次,邻居爱普生前来买香烟。奶奶问他:“今天怎么样啊,爱普生老兄?”
  爱普生长叹一声说道:“唉,今天不怎么样啊,哈德森大姐。你看看,这天气这么热,气死人了。这种鬼天气,真要命啊!”
  奶奶一边给他拿香烟,一边附和着说:“是啊,是啊!嗯,嗯……”一直抱怨了十多分钟,爱普生才离开了小店。
  又有一次,邻居汤姆一进店门就向奶奶抱怨道:“哈德森大姐,真是气死我了!我再也不想干犁地这活儿了!尘土飞扬不说,驴子还不听使唤。我真是干够了!你看看我的腿、脚,还有手、眼睛、鼻子,到处都是尘土,我真是干够了!”
  奶奶仍然是那副老样子,一边给他拿东西,一边附和着说:“是啊,是啊!嗯,嗯……”
  等汤姆发完了牢骚离开小店,奶奶把苏珊拉到身前,问她:“孩子,你听到这些喜欢抱怨的人说的话了吗?”苏珊点点头。奶奶接着说:“孩子,在每个夜晚都会有一些人——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酣然入睡但是再也不会醒来。那些与世长辞的人,睡觉时不会感到暖和的被窝已变成冰冷的灵柩,身上的羊毛毯已变成裹尸布,他们再也不能为天气热或驴子不听话而唠叨一分钟。孩子,你要记住: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意,那你就设法去改变它。如果改变不了,那就改变你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但你一定不要去抱怨什么。”
  长大后,苏珊牢记着奶奶的话,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她也从未抱怨过什么,最终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打拼出了一片天地,成了业界有名的女强人。
  其实,我们与文中的爱普生和汤姆何其相似,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一件小事、一句无关紧要的话,甚至于天气不好,都能让我们陷入长时间的烦恼,沉浸于懊恼和悲伤中不能自拔。然而天气绝对不会因为你抱怨而转凉,驴子也不会因为你发牢骚而变得听话些。尤其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不会体谅别人、不会自省的人,情况会更加糟糕。但你一定要清楚,烦恼、抱怨、愤怒都没有用。即使你抱怨连天,它也不会为你失眠。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会改变。
  其次,抱怨会破坏人际关系。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消极、负面的人,更没有人愿意忍受你的牢骚和坏脾气。不满的情绪,必然会破坏内心的平静,进而影响工作和整个团队,接下来势必会带来更多的被抱怨和相互抱怨,甚至成为致祸的根源。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往今来,因为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导致身败名裂甚至为此丢掉性命的人数不胜数。当今社会我们虽然不可能因为抱怨几声就掉了脑袋,但是因为抱怨丢掉工作、丢掉人脉甚至招致无妄之灾的例子却比比皆是。与其如此,我们又何必非得抱怨呢?毕竟,抱怨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一种最最拙劣的手段。
  

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有位哲人说:“这个世界上最多的‘东西’不外乎两种:穷人和抱怨,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鸡和蛋的关系——贫穷(抱怨)孕育了抱怨(贫穷),抱怨(贫穷)又孵化了贫穷(抱怨)。人们越穷越抱怨,人们越抱怨越穷。”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之所以抱怨,就在于我们认为抱怨能为我们带来某些好处,比如同情、认可和优越感。但就像哲人说的那样,事实上我们不仅“越抱怨越穷”,还会由于抱怨招致一连串的麻烦。到头来,我们反倒成了抱怨的最大受害者。
  先说说抱怨与同情。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过抱怨自己的身体不舒服的经历,但是这些人却并非真的生病,而是因为他们知道“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获得附带的好处。抱怨可以赢得同情,但是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你认定抱怨一定会赢得他人的同情,无疑是大错特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
  祥林嫂一生坎坷,两任丈夫都因病去世,儿子也惨死狼口,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她逢人便讲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逐渐被乡里人所厌恶,甚至远远地见到她便躲开。再后来,连东家鲁四老爷也厌恶她,先是不让她插手祭祀,后来一怒之下将她赶出鲁家。流落街头的祥林嫂,很快便结束了她贫穷、艰难的一生。
  虽然我们并不能据此说是抱怨害死了祥林嫂,毕竟真正造成这一悲剧的是万恶的封建制度,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侧面看出,一味地抱怨非但换不来同情,反而会招人反感。而且同样是祥林嫂,在她没有抱怨以前,她是颇受鲁家和众人喜欢的。可见,还是及早放弃抱怨为妙。
  接下来再说说抱怨与认可的关系。
  一位招聘经理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每次面试,我都会问应聘者‘你为什么离开上一家公司’,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想正面了解他对以前自己所在公司的评价,如果他说他以前的公司多么多么不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不管这个人有多么优秀,我也不会录用他。因为我相信,那些整天喜欢抱怨的人,肯定一事无成!”
  当然了,企业中的抱怨者远远不止那些已经离开的人。当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各种“声音”立即会从各个角落传来!有的人虽然口头不说,但他们会立即用行动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比如偷奸耍滑、钻空子等,反正绝不会任劳任怨。这样一来,工作必然是一塌糊涂,抱怨和被抱怨自然在所难免。这样的人,往往也会很快出现在其他公司的招聘经理面前。
  所以,试图通过抱怨别人或抱怨环境以期得到他人的认可,其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也许有的环境确实不太适合你,但是与其抱怨,你还不如选择离开;当你选择留在这里的时候,就应该为它而努力。唯有高度的敬业和忠诚,才有可能改变环境和他人对你的看法,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否则,即便是自己创业,这种恶习也会给你带来各种不利影响,甚至直接从根本上导致你与成功无缘。
  还有一种人的抱怨动机,源自于他们认为抱怨对方可以使自己显得更为优秀。我们常说的“贬低别人等于变相地抬高自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同样知道,人不是“抬”高的,无论你把对方贬得有多低,你仍然是你,跟他有多高多低,甚至跟有没有他,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何况当我们在抱怨别人的某些缺点时,就是在暗示我们自己没有这一缺点,但就能据此认为我们就比对方优秀吗?显然不能,或许我们真的没有这一缺点,但人无完人,我们甚至有更致命或者更不堪入目的缺点。所以说,这种抱怨的背后不是为了掩饰什么,就是自夸或吹牛,而这样的人,通常都是一些没有安全感、不能明确自我价值的人。他们的抱怨,无形中向人们传递出了“自己是受害者”的信息,而这样一来,往往会招致更多的加害者,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更多的怨天尤人。
  也许有人会问,我用抱怨来惩罚那些伤害我的人,把他搞臭,这总可以了吧?仍然不行。抛开那些人在不在乎不说,须知“盗亦有道”,从一开始你就走偏了,与其用抱怨让彼此两败俱伤,我们为何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达到目的呢?而且那样的话,我们与小人何异?或许导致我们被人伤害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综上所述,抱怨的本质源自于人们想通过抱怨得到什么,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抱怨都会让你得不偿失,后悔不迭。所以,聪明的你应该考虑用其他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抱怨,只会让你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txt小说上传分享

抱怨会使你失去正常的理智
理,即理性,是逻辑化的主见;智,即智慧,是机智行事的方法。它既是一种明智,也是一种胸怀。一个人有主见、有方法、有胸怀,无疑会比一般人生活得更快乐,也更容易接近成功。而抱怨,则会让人丢失正常的理智,最后毁于自己的情绪化。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意大利卡塔尼山发现了一块墓碑,碑文大意如下:
  有一个名叫托比的人,来叙拉古城游学,经过卡塔尼山时,看到山上有一只老虎。进城后,托比便对人们说,山上有一只老虎,上山时要小心。可是没有人相信他,因为这里从来没有发现过老虎。托比一再坚持,并向人们描绘老虎的样子如何凶猛。但是任凭他费尽口舌,人们仍然不相信。最后托比说:“既然你们不信,那么我带你们去看看。”
  当时柏拉图和他的几个学生也在叙拉古城,师徒一行人和托比一起上了山,但是一连几日,始终没有发现老虎的踪迹。面对人们怀疑的眼光,托比一边抱怨人们不信任他,一边对天发誓说,当天他确实见到了老虎。人们却说:“当时你的眼睛被魔鬼蒙住了。如果你再坚持说见到了老虎,人们就会说叙拉古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